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抗青枯假单胞菌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雷娟 段静波 +3 位作者 马寒 李精睿 李航 杨志荣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3,共5页
从河南中牟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ZM-16,它对几种常见病原细菌和真菌都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发酵液抗菌谱较广.通过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化学特征研究以及1... 从河南中牟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ZM-16,它对几种常见病原细菌和真菌都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发酵液抗菌谱较广.通过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化学特征研究以及16SrR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菌株ZM-16为链霉菌属的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通过发酵优化实验,确定该菌株的最佳发酵配方为:蔗糖8%、大豆粉5%、NaNO31%、NaCl0.2%、CaCO30.4%、K2HPO40.08%;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7.0,30℃,恒温摇床200r/min,培养6d,抑菌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假单胞菌 抗生链霉菌 抑菌谱 发酵条件
下载PDF
1株南海红树林底泥来源抗真菌抗生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 No.H41-51发酵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聆莉 李红玉 +4 位作者 王帆 沈会芳 林壁润 张英 周光雄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3-29,共7页
目的对1株来源于南海红树林底泥的抗真菌抗生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 No.H 41-51发酵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对H41-51发酵物菌丝体乙醇提取物进行研究,通过液液分配萃取、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HPLC制备方法... 目的对1株来源于南海红树林底泥的抗真菌抗生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 No.H 41-51发酵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对H41-51发酵物菌丝体乙醇提取物进行研究,通过液液分配萃取、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HPLC制备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分离时以白色念珠菌为指示菌采用纸碟片法进行活性追踪;采用NMR、MS等光谱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并分别将其鉴定为3,3-二吲哚-2-羟基-丙醇(1)、dankasterone(2)、4-hydroxy-17R-methylincisterol(3)、Calvasterol B(4)、Calvasterol A(5)、抗霉素A1a(6)、抗霉素A1b(7)和甘油醇-1-单油酸酯(8)。体外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2~5对MCF-7、SF-268和NCI-H460细胞株表现出程度不等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6和7表现出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结论菌株H41-51发酵可产生多种不同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化合物2~5对MCF-7、NCI-H460和SF-268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6、7具有抗白色念珠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 抗霉素 抗白色念珠菌活性 细胞毒活性
原文传递
几种放线菌处理猪粪效果的试验与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黄灿 李季 康文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07-811,共5页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评估了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microflavus)、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antibioticus)、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griseus)及其组合对猪粪恶臭化合物排放、pH值、养分含量和主要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菌处理后,...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评估了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microflavus)、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antibioticus)、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griseus)及其组合对猪粪恶臭化合物排放、pH值、养分含量和主要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菌处理后,降低了NH3、H2S的挥发,减少了戊酸(3.44% ̄41.56%)、异戊酸(9.64% ̄42.77%)等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其产生菌梭菌(3.88% ̄29.81%)和优杆菌(3.40% ̄29.50%)数量,而增加了猪粪中全N、NO-3-N、全P、速效P、速效K等养分含量。在这3种放线菌及其组合中,无论是在提高猪粪养分含量还是降低恶臭气体及其产生菌(梭菌、优杆菌)方面,单独添加细黄链霉菌都表现了最优的生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黄链霉菌 抗生链霉菌 灰色链霉菌 猪粪 臭气
下载PDF
几种放线菌处理后对猪粪中主要病原菌和恶臭产生菌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黄灿 唐新燕 +1 位作者 李季 彭绪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58-1962,共5页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评估了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三种放线菌及其组合对猪粪中主要病原菌的影响,并对其体外的抑菌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评估了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三种放线菌及其组合对猪粪中主要病原菌的影响,并对其体外的抑菌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接菌处理能有效减少猪粪中的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O157)、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spp.)、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os)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添加细黄链霉菌组后猪粪中空肠弯曲杆菌的数量从3.1×101cfu·g-1降至不可检测。放线菌胞内外活性混合物质的体外抗菌试验的结果显示,不管是单独处理还是几种放线菌的复合处理都对供试的大肠杆菌、梭菌、优杆菌、沙门氏菌、病原性大肠埃希氏菌、空肠弯曲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抑菌能力方面,单独添加细黄链霉菌的效果优于其他各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黄链霉菌 抗生链霉菌 灰色链霉菌 猪粪 病原菌 放线菌胞内外活性混合物质 抑菌作用
下载PDF
链霉属放线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 H12-15发酵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胡辰 陈芳 +2 位作者 郑新恒 林壁润 周光雄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4-409,476,共7页
对采集于近南海红树林底泥的抗生链霉菌H12-15发酵物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经多种柱色谱技术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鉴定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放线菌素X2(1)、放线菌素D(2)、羊毛甾醇(3)、4,4-... 对采集于近南海红树林底泥的抗生链霉菌H12-15发酵物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经多种柱色谱技术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鉴定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放线菌素X2(1)、放线菌素D(2)、羊毛甾醇(3)、4,4-二甲基酵母甾醇(4)、麦角甾醇过氧化物(5)、24-甲基-5α-胆甾基-7,22-二烯-3β,6α-二醇(6)、麦角甾-3β,5α,9α-三羟基-7,22-二烯-6-酮(7)、麦角甾-3β,5α,9α,14α-四羟基-7,22-二烯-6-酮(8)、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三烯-3β,7α-二醇(9)、β-谷甾醇(10),化合物3~10均为首次从海洋来源链霉菌中分离得到。运用MTT法对这10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的筛选,其中,化合物1和2具显著生长抑制活性,其IC50值均小于1.6μg/mL;化合物9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链霉菌 红树林 次级代谢产物 放线菌素 甾醇
下载PDF
抗生素链霉菌合成喷司他汀发酵工艺的关键原料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郑孝贤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371-1376,共6页
目的通过抗生素链霉菌对发酵培养基和发酵工艺优化,对发酵过程中所用的关键原料进行了研究,提高喷司他汀的发酵产量。方法考察和评估抗生素链霉菌发酵生产喷司他汀发酵培养基中的关键原料,研究关键材料的供应商及用量,提高喷司他汀产量,... 目的通过抗生素链霉菌对发酵培养基和发酵工艺优化,对发酵过程中所用的关键原料进行了研究,提高喷司他汀的发酵产量。方法考察和评估抗生素链霉菌发酵生产喷司他汀发酵培养基中的关键原料,研究关键材料的供应商及用量,提高喷司他汀产量,于5000L发酵罐上进行发酵工艺验证试验。结果喷司他汀摇瓶发酵单位达232mg/L,结果较原始工艺提高了28%;在5000L发酵罐发酵单位达210mg/L,较原始工艺提高了74%。结论控制发酵培养基中的植物油种类、来源和用量,能有效提高喷司他汀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司他汀 抗生素链霉菌 关键原料 植物油
下载PDF
红树林链霉菌ZFSM1-146中抗菌活性物质的发现 被引量:4
7
作者 向晨晨 周珊珊 +3 位作者 柴树茂 曹明明 王立岩 冯治洋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29-2340,共12页
【背景】红树林来源的放线菌蕴含着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资源,是挖掘小分子药物的重要来源。【目的】对红树林放线菌天然产物进行研究,分离和鉴定其中的抗菌活性化合物。【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红树林土壤中的放线菌,通过琼... 【背景】红树林来源的放线菌蕴含着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资源,是挖掘小分子药物的重要来源。【目的】对红树林放线菌天然产物进行研究,分离和鉴定其中的抗菌活性化合物。【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红树林土壤中的放线菌,通过琼脂块法初筛和滤纸片法复筛获得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确定目标放线菌种类;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目标放线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析,采用硅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结合的活性追踪法纯化抗菌活性物质;经高分辨电喷雾电离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鉴定抗菌活性物质的结构。【结果】从红树林土壤中筛选到一株抗菌活性较强的放线菌ZFSM1-146,16SrRNA基因序列及其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确定其为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菌株ZFSM1-146可产生抗菌活性化合物1-3,化合物1-3经结构鉴定分别为放线菌素XOβ、X2和D。经培养基初步优化,抗菌活性最强的放线菌素X2的产量约达到原来的2倍。【结论】从红树林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可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抗生链霉菌ZFSM1-146,并鉴定出3个抗菌活性成分均为放线菌素类化合物,为后续进行放线菌素的产量优化和通过分子遗传手段进行结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抗生链霉菌 抗菌活性物质 放线菌素
原文传递
抗生链霉菌200-09的抗真菌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帆 陈芳 +2 位作者 郑新恒 林壁润 周光雄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32-939,共8页
目的研究一株抗生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中的抗真菌活性物质。方法对抗生链霉菌200-09的发酵菌丝体采用95%乙醇提取,经过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分子排阻层析、ODS开放柱层析和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乙酸乙... 目的研究一株抗生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中的抗真菌活性物质。方法对抗生链霉菌200-09的发酵菌丝体采用95%乙醇提取,经过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分子排阻层析、ODS开放柱层析和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采用纸片法和MTT法分别对化合物进行抗白念珠菌和细胞毒活性检测。结果从中分离得到了17个单体化合物。通过NMR、MS等方法,并结合与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抗霉素A_(1a)(1)和A_(1b)(2)、A_(2b)(3)、A_(3a)(4)和A_(3b)(5)、A_(7b)(6)、A_(10a)(7)和A_(10b)(8)、A_(15)(9)、A_(16)(10)、kitamycin A(11)、urauchimycin B(12)、deisovaleryblastomycin(13)、streptomyceamide C(14)、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1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6)、过氧化麦角甾醇(17)。结论化合物3、6~13及15~17均为首次从抗生链霉菌种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3均有抗白念珠菌和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10的抗白念珠菌活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链霉菌 抗霉素 甾醇 抗真菌活性 细胞毒活性
下载PDF
臭椿内生放线菌分离与抑菌活性检测 被引量:1
9
作者 闵长莉 汪学军 +1 位作者 闵运江 张珍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2-948,共7页
【目的】从臭椿中分离内生放线菌,测试其代谢产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4种培养基分离臭椿组织中的内生放线菌,采用琼脂移块法和平板对峙法研究臭椿内生放线菌的抑菌活性,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高活性菌株进行菌种鉴... 【目的】从臭椿中分离内生放线菌,测试其代谢产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4种培养基分离臭椿组织中的内生放线菌,采用琼脂移块法和平板对峙法研究臭椿内生放线菌的抑菌活性,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高活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4种培养基中以HV培养基分离效果最为理想;从臭椿组织中共分离纯化获得45株内生放线菌,有26株菌株对指示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57.78%;其中,菌株AAA19对6种供试菌株均有抑制能力,拮抗作用最强,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内生放线菌为抗生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结论】臭椿内生放线菌具有抗菌作用,菌株AAA19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椿 内生放线菌 分离 抑菌活性 抗生素链霉菌
下载PDF
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 NRRL 8167中Naphthgeranine A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分析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洋 王晓政 +2 位作者 黄婷婷 周子画 林双君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645-2656,共12页
【背景】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是小分子药物或药物先导物的重要来源。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 NRRL 8167的基因组分析显示,其包含多个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具有产生多种新化合物的潜力。【目的】对链霉菌S. antibio... 【背景】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是小分子药物或药物先导物的重要来源。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 NRRL 8167的基因组分析显示,其包含多个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具有产生多种新化合物的潜力。【目的】对链霉菌S. antibioticus NRRL 8167中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以期发现结构新颖或生物活性独特的化合物,并对相应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和生物合成途径进行解析。【方法】利用HPLC图谱结合特征性紫外吸收和LC-MS方法,排除S. antibioticus NRRL 8167产生的已知化合物,确定具有特殊紫外吸收的化合物作为挖掘对象,然后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化合物。利用质谱及核磁共振光谱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和鉴定;提取链霉菌S. antibioticus NRRL 8167基因组DNA,利用PacBio测序平台进行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基因组进行注释,并对合成该化合物的基因簇进行定位分析,推导其生物合成途径。【结果】确定这个化合物是NaphthgeranineA,属于聚酮类化合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S.antibioticusNRRL8167基因组含有28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基因簇20可能负责Naphthgeranine A的生物合成,并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推导。【结论】基于紫外吸收光谱和质谱特征,从S. antibioticus NRRL 8167菌株的发酵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一个聚酮类化合物Naphthgeranine A。该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为其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鉴定提供了前提,对Naphthgeranine A生物合成基因簇和生物合成途径的推测为进一步研究这个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 NRRL 8167 Naphthgeranine A 生物合成基因簇 II型聚酮合酶 生物合成途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