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9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激光雷达探测 被引量:73
1
作者 周军 岳古明 +6 位作者 戚福第 金传佳 吴永华 熊黎明 陈毓红 窦根娣 胡欢陵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40-148,共9页
本文叙述了大气气溶胶探测激光雷达方程解和数据处理方法,给出了我们自行研制的L625和L300两台激光雷达系统的结构和主要技术参数,对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激光雷达探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激光雷达 气溶胶 平流层 对流层
下载PDF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76
2
作者 张爱英 任国玉 +1 位作者 郭军 王颖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80-687,共8页
1980—2006年间采用全国119个探空站14个等压面的月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我国高空对流层和平流层下层风速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并和同期地面风速变化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近27年对流层中下层和对流层上层风速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风... 1980—2006年间采用全国119个探空站14个等压面的月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我国高空对流层和平流层下层风速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并和同期地面风速变化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近27年对流层中下层和对流层上层风速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风速线性变化速率分别为-0.10 m.s-1.(10a)-1和-0.17 m.s-1.(10a)-1,均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平流层下层全国年平均风速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24 m.s-1.(10a)-1,亦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同期全国地面风速则呈现更显著的降低趋势,年平均风速线性变化速率为-0.16 m.s-1.(10a)-1,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我国地面气象站记录的平均风速减弱可能受到大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更可能与台站附近观测环境变化和城市化等人为因素影响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风速 气候变化 对流层 平流层 地面
下载PDF
“液态”“半液态”“气态”:网络共同体的“三态” 被引量:59
3
作者 彭兰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47,共17页
网络共同体是网络中以某些共性或纽带连接在一起的人群集合。网络共同体有不同的模式和形态。社区、社群、族群、圈子是网络中典型的共同体模式,它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相比现实社会的共同体,流动性要更强,可以看作是"液态"... 网络共同体是网络中以某些共性或纽带连接在一起的人群集合。网络共同体有不同的模式和形态。社区、社群、族群、圈子是网络中典型的共同体模式,它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相比现实社会的共同体,流动性要更强,可以看作是"液态"或"半液态"的。在网络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早期"液态"的共同体中的一部分逐渐走向"半液态"化。而在各种实在的共同体外,还有一种人们想象出来的心理共同体,这种可以称为"同温层"的"气态"共同体,给了人们随时寻找心理支持的可能。多种多样的共同体,虽然给人们带来各种庇护,但也给公共交流带来一定的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网络社区 网络社群 网络族群 网络圈子 同温层
原文传递
大气臭氧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4
作者 贾龙 葛茂发 +3 位作者 徐永福 杜林 庄国顺 王殿勋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65-1574,共10页
臭氧是大气化学中的核心物种。在平流层中,臭氧层可以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辐射,对地球生命起保护伞作用。在对流层大气中,适量臭氧对清洁大气是有益的。但是,由于对流层中臭氧前体物排放量的增加,特别在大城市,产生的高浓度臭氧会对大... 臭氧是大气化学中的核心物种。在平流层中,臭氧层可以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辐射,对地球生命起保护伞作用。在对流层大气中,适量臭氧对清洁大气是有益的。但是,由于对流层中臭氧前体物排放量的增加,特别在大城市,产生的高浓度臭氧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具有极大危害。臭氧的研究一般结合外场观测、实验室烟雾箱模拟和计算机数值模拟进行。深入开展大气臭氧化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大气氧化过程以及全面掌握区域乃至全球大气自净能力,而且能为对流层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案。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臭氧化学的研究进展,论述了臭氧问题与人类当前面临的一些主要环境问题间的相互关系;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南极臭氧空洞、中纬度地区臭氧低值和北极地区臭氧的损耗机理及其发展趋势;综述了臭氧与大气光化学和气溶胶间的耦合关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大气臭氧化学尚待深入开展研究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化学 平流层 对流层 光化学 异相反应
下载PDF
临近空间大气环境研究现状 被引量:42
5
作者 吕达仁 陈泽宇 +1 位作者 郭霞 田文寿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74-682,共9页
临近空间指高度位于(20~100)km之间的地球大气层.简要综述临近空间的已有了解和研究前沿,包括基本状态、主要过程与控制因子.介绍了基于已有探测资料的经验模式的建立和基于基本物理定量规律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中层大气环流和化学气候数... 临近空间指高度位于(20~100)km之间的地球大气层.简要综述临近空间的已有了解和研究前沿,包括基本状态、主要过程与控制因子.介绍了基于已有探测资料的经验模式的建立和基于基本物理定量规律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中层大气环流和化学气候数值模拟.最后从临近空间大气环境保障应用角度提出研究的新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中层大气 平流层 中间层 低热层
下载PDF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6
作者 杨健 吕达仁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80-385,共6页
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物质输送和混合 (STE)是控制自然和人为排放的化学痕量物质对大气成分影响的一个重要过程。STE可以影响温室气体在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中的垂直分布 ,进而影响气候。要预报全球气候变化就必须了解平流层与对流层之... 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物质输送和混合 (STE)是控制自然和人为排放的化学痕量物质对大气成分影响的一个重要过程。STE可以影响温室气体在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中的垂直分布 ,进而影响气候。要预报全球气候变化就必须了解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动力、化学及辐射的耦合。从STE研究的尺度问题 ,热带和中纬度地区STE研究以及我国STE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STE具有多种尺度和形式 ,热带外平流层由波强迫驱动的全球尺度环流 ,可以诊断长时间尺度的STE ,它不能充分描述短时间尺度过程。热带外低平流层环流不能简单地描述为纬向平均 ,要正确描述痕量气体的分布必须包含纬向非对称的天气尺度过程。热带地区的滴漏管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诊断STE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对流层 交换
下载PDF
梅雨与北极涛动及平流层环流异常的关联 被引量:42
7
作者 李崇银 顾薇 潘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32-1641,共10页
平流层过程如何影响气候变化是一个大家关注的科学问题,在WCRP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研究子计划SPARC.本文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梅雨异常可能受到平流层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北极涛动(AO)的变化来实现的.从分析和计算结果可... 平流层过程如何影响气候变化是一个大家关注的科学问题,在WCRP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研究子计划SPARC.本文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梅雨异常可能受到平流层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北极涛动(AO)的变化来实现的.从分析和计算结果可以看到,二月份北半球30 hPa位势高度的EOF第一主分量对应着副热带和高纬度地区的显著下传异常波作用量,其第三主分量对应着极地地区的显著下传异常波作用量,这些下传的异常波作用量都对三月份AO形势的形成有明显的贡献.三月份的AO则会通过影响东亚地区夏季对流层大气的冷暖状况和环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异常垂直运动和辐散辐合形势,从而影响夏季的梅雨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北极涛动(AO) 平流层 环流异常
下载PDF
中国高空温度变化初步分析 被引量:36
8
作者 王颖 任国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80-790,共11页
利用全国1961~2004年134个台站的探空温度资料,对我国各高度层温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比讨论了与地面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我国对流层温度变化呈微弱减少趋势,整体温度下降速率为-0.06℃/10 a;对... 利用全国1961~2004年134个台站的探空温度资料,对我国各高度层温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比讨论了与地面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我国对流层温度变化呈微弱减少趋势,整体温度下降速率为-0.06℃/10 a;对流层中下层温度表现出微弱增加,增温速率为0.05℃/10 a,比同期地面气温增暖趋势弱得多.1961年以来,我国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7℃/10 a和-0.22℃/10 a.近25年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的温度呈现明显上升,增温速率达到o.25℃/10 a,与地面气温变化趋势更为接近.我国高空和地面温度变化结构的这一特点与全球或北半球平均情况大体相似.但是,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对流层中下层与地面气温变化趋势的明显差别,以及最近20多年对流层中下层与地面的同步增温,仍然需要给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平流层 温度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平流层大气过程研究的前沿与重要性 被引量:37
9
作者 吕达仁 卞建春 +7 位作者 陈洪滨 陈月娟 陈泽宇 胡永云 刘毅 刘煜 任荣彩 田文寿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1-228,共8页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预警预测,以臭氧洞出现和臭氧层变化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监测预测,以及对临近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引起大气科学界对处于对流层大气以上的平流层大气过程的重要关注。扼要介绍了当前这方面的研...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预警预测,以臭氧洞出现和臭氧层变化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监测预测,以及对临近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引起大气科学界对处于对流层大气以上的平流层大气过程的重要关注。扼要介绍了当前这方面的研究前沿和重要应用领域,最后提出我国加强平流层大气过程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临近空间 臭氧层 气候变化 延伸预报
下载PDF
平流层环流异常对2008年1月雪灾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4
10
作者 刘毅 赵燕华 管兆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8-555,共8页
利用NCEP/NCAR逐日的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年以来南方发生大雪时的环流特征,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发生的大范围雪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比分别分析了平流层环流和对流层环流的平均特征和演变过程。结果发现,南... 利用NCEP/NCAR逐日的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年以来南方发生大雪时的环流特征,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发生的大范围雪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比分别分析了平流层环流和对流层环流的平均特征和演变过程。结果发现,南方冬季大雪都是发生在500 hPa距平场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形势下,并且平流层极涡位置都偏向亚洲且极涡强度偏强。2008年的雪灾期间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形势都和过去7个大雪年(1955、1956、1957、1977、1984、1989和1993年)合成形势相似。2007年12月初平流层极涡开始偏离极地并发生变形,中心偏向欧亚大陆,且向亚洲和北美伸出两个槽。这种异常一直持续到2008年1月中旬,并且有向下传的趋势,使得对流层2008年1月东亚大槽位置偏东,主体北部偏强,从而为1月的雪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因此在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研究,有望将平流层位相的超前信号作为对流层异常天气过程预报的一个先行指标,对提高对流层异常天气预报的时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平流层 对流层 环流异常 极涡
下载PDF
臭氧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1
作者 王体健 孙照渤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7-43,共7页
综述了近20年来臭氧变化的规律和机制及其气候效应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对流层臭氧(主要在北半球)增加、平流层臭氧减少和臭氧总量减少是全球臭氧的变化趋势,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NOx、NMHC、CO、CH4等对流层臭... 综述了近20年来臭氧变化的规律和机制及其气候效应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对流层臭氧(主要在北半球)增加、平流层臭氧减少和臭氧总量减少是全球臭氧的变化趋势,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NOx、NMHC、CO、CH4等对流层臭氧前体物的增加和NOx、H2O、N2O、CFCs等平流层臭氧损耗物质的增加。臭氧变化引起的气候效应表现在对流层臭氧的增加将带来地表和低层大气的升温,平流层臭氧的减少则可能导致地表和低层大气的升温或降温。将全球或区域气候模式和大气化学模式进行完全耦合来研究臭氧变化的气候效应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对流层 平流层 气侯效应
下载PDF
2000年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4
12
作者 杨健 吕达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4-300,i007,共8页
用 2 0 0 0年NCEP资料 ,P坐标下Wei公式诊断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季节变化。主要结论 :( 1 )热带西太平洋是物质由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主要通道 ,并有明显的季节性东西移动。由于 2 0 0 0年赤道辐合带偏弱 ,因此秋季通量最大。 (... 用 2 0 0 0年NCEP资料 ,P坐标下Wei公式诊断北半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季节变化。主要结论 :( 1 )热带西太平洋是物质由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主要通道 ,并有明显的季节性东西移动。由于 2 0 0 0年赤道辐合带偏弱 ,因此秋季通量最大。 ( 2 )中高纬度地区同时存在向上、向下的通量 ,大尺度槽区伴随着平流层向下的输送。一年中冬春季向下的输送强 ,夏秋季较弱 ,其季节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性变化一致。 ( 3)东亚地区存在很强的平流层向下输送 ,且中心位置移动不大。只占北半球 5 6%面积的东亚其年净交换量竟占北半球的 2 9% ,这说明东亚地区的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的质量交换对北半球平流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对流层 质量交换 季节变化 北半球
下载PDF
东亚地区一次切断低压引起的平流层、对流层交换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3
13
作者 杨健 吕达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31-1044,共14页
用中尺度模式 (MM5 )模拟研究东亚地区 (网格中心 45°N ,1 2 0°E)一次强切断低压过程 ( 2 0 0 0年 4月 8日~ 1 2日 )引起的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用Wei公式计算此次过程由平流层到对流层的净交换量为 5 0× 1 0 1 4 kg ... 用中尺度模式 (MM5 )模拟研究东亚地区 (网格中心 45°N ,1 2 0°E)一次强切断低压过程 ( 2 0 0 0年 4月 8日~ 1 2日 )引起的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用Wei公式计算此次过程由平流层到对流层的净交换量为 5 0× 1 0 1 4 kg ,平均交换通量为 - 0 72× 1 0 - 3kgm- 2 s- 1 。地面锋与高空锋的相互作用 ,在急流入口处和高空锋区出现对流层顶折叠 ,并引起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 ,其中空气的水平运动起主要作用。利用历史天气图统计东亚地区 ( 2 0~70°N ,  80~ 1 80°E)切断低压的年平均个数为 60 ,占北半球极区类型切断低压的 5 2 %。由此 ,推断东亚地区的平流层、对流层交换对整个北半球的平流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平流层 对流层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临近空间飞艇蒙皮材料研究进展和需求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谭惠丰 刘羽熙 +3 位作者 刘宇艳 杨宏林 杨宇明 施雷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共8页
临近空间飞艇具有大范围不间断的高效信息获取与传输能力,是近期国际上竞相发展的未来信息平台。蒙皮材料是临近空间飞艇的主要材料,其质量和性能决定了飞艇的大小、寿命和成本,是发展临近空间飞艇的基础。本文中针对临近空间飞艇蒙皮... 临近空间飞艇具有大范围不间断的高效信息获取与传输能力,是近期国际上竞相发展的未来信息平台。蒙皮材料是临近空间飞艇的主要材料,其质量和性能决定了飞艇的大小、寿命和成本,是发展临近空间飞艇的基础。本文中针对临近空间飞艇蒙皮材料选取和应用存在的若干困难,从蒙皮材料工程需求出发,对蒙皮材料的强度、耐候性、阻隔性和试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讨论未来高性能临近空间飞艇蒙皮材料的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飞艇 蒙皮 织物复合材料 平流层
原文传递
我国高空风速的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30
15
作者 任国玉 张爱英 +1 位作者 王颖 郭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83-1592,共10页
利用全国119个探空站1980~2006年13个等压面和地面附近的月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不同高度年、季节平均风速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平均200hPa以下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加,200hPa^30hPa之间风速随高度增加而降低,30hPa以上风速随高度... 利用全国119个探空站1980~2006年13个等压面和地面附近的月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不同高度年、季节平均风速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平均200hPa以下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加,200hPa^30hPa之间风速随高度增加而降低,30hPa以上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再呈增加趋势;春、秋季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与年平均相似,但冬、夏季的垂直分布差异明显;700hPa及其以上最大风速出现在1月,最小风速在7月或8月;850hPa和地面最大风速发生在4月;对流层风速年较差从下向上增加,在200hPa附近风速年较差最大。我国地面风速在东、西部地区较大,中部地区较小;500hPa年平均风速分布呈西低东高态势,最大中心出现在辽东半岛东部;200hPa年平均风速在江淮地区出现高值中心;500hPa冬季最大风速区在大陆南部,夏季北移并向西扩展;200hPa各季强风速区基本呈东西走向的带状分布,其中春季在江淮地区,夏季移至西北,秋季位于黄淮地区,冬季位置最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风速 地面风速 气候学 对流层 平流层 西风急流 中国
原文传递
东北冷涡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李爽 丁治英 +2 位作者 戴萍 刘云桦 韩颖 《干旱气象》 2016年第1期13-19,共7页
本文系统性回顾2010年以来关于东北冷涡的气候特征、暴雨特征、强对流特征、冷涡的结构和发生发展机制、冷涡与平流层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直接受冷涡控制的东北地区,还包括冷涡外围地区,如华北、华中... 本文系统性回顾2010年以来关于东北冷涡的气候特征、暴雨特征、强对流特征、冷涡的结构和发生发展机制、冷涡与平流层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直接受冷涡控制的东北地区,还包括冷涡外围地区,如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地区,这有利于加深对东北冷涡天气系统的全面认识,从而提高冷涡天气的预报水平。并且展望了东北冷涡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即采用新理论方法和较高分辨率资料,不局限于研究其内部结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冷涡产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运动特征、发展和触发机制,还应探讨冷涡与其他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特别是冷涡外围地区。另外,冷涡与平流层的相互作用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暴雨 强对流 冷涡结构 平流层
下载PDF
平流层浮空器的热数值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徐向华 程雪涛 梁新刚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48-1851,共4页
平流层浮空器的热问题对于其设计和运行控制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该文建立了单气囊的浮空器热分析模型,给出了辐射外热流的模型和计算方法,利用CFD软件对气囊的昼夜温度波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给出了气囊内部温度的波动幅度(算例中... 平流层浮空器的热问题对于其设计和运行控制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该文建立了单气囊的浮空器热分析模型,给出了辐射外热流的模型和计算方法,利用CFD软件对气囊的昼夜温度波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给出了气囊内部温度的波动幅度(算例中的内部气体昼夜温差约为44K)、蒙皮的温度分布以及内部的流动状态。结果表明:在平流层浮空器的热分析中可以不用求解浮空器内部自然对流,而将其作为固体导热问题来处理,因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简化的数值分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空器 平流层 热分析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临近空间光学遥感器热设计 被引量:22
18
作者 吴雪峰 丁亚林 吴清文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59-1165,共7页
为了保证光学遥感器在平流层空间热环境中安全可靠地工作,对工作在平流层内的光学遥感器进行了热分析。分析了运行在25 km以上空间的飞艇要经历的平流层的环境特点,包括平流层内的大气密度、温度分布等。建立了平流层光学遥感器的传热... 为了保证光学遥感器在平流层空间热环境中安全可靠地工作,对工作在平流层内的光学遥感器进行了热分析。分析了运行在25 km以上空间的飞艇要经历的平流层的环境特点,包括平流层内的大气密度、温度分布等。建立了平流层光学遥感器的传热数学模型,分析了遥感器的迎风面、侧面和背风面在顺风飞行和逆风飞行情况下的对流情况,计算得到在逆风飞行和顺风飞行时迎风面、侧面、背风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5.009,8.259,3.33 W/(m2.K)和2.609,2.959,1.005 W/(m2.K)。最后,根据稳态换热平衡方程,利用热分析软件分析了光学遥感器在两种极端工况下的温度场分布。结果显示,采用热控措施后光学遥感器的轴向温差从15°减小到了2.7℃,飞艇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随着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热控手段可以减小遥感器的温差,这为进一步开展平流层光学遥感器的热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光学遥感器 对流换热
下载PDF
Regional applicability of seven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ices in China 被引量:22
19
作者 YANG Qing LI MingXing +1 位作者 ZHENG ZiYan MA ZhuGu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745-760,共16页
The definition of a drought index is the foundation of drought research.However,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drought,there is no a unified drought index appropriate for different drought types and objects at the same ... The definition of a drought index is the foundation of drought research.However,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drought,there is no a unified drought index appropriate for different drought types and objects at the same time.Therefore,it is crucial to determine the regional applicability of various drought indices.Using 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obtained from th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and the observed soil moisture and streamflow in China,we evaluated the regional applicability of seven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ices:the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modified PDSI(PDSI_CN) based on observations in China,self-calibrating PDSI(scPDSI),Surface Wetness Index(SW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and soil moisture simulations conducted using 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driven by observed atmospheric forcing(CLM3.5/ObsFC).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PDSI is most appropriate for China.However,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scPDSI reduces the value range slightly compared with the PDSI and PDSI_CN;thus,the classification of dry and wet conditions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ly.Some problems might exist when using the PDSI and PDSI_CN in humid and arid areas because of the unsuitability of empiricalparameters.The SPI and SPEI are more appropriate for humid areas tha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This is because contribution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to drought are neglected in the SPI,but overestimated in the SPEI,whe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s estimated by the Thornthwaite method in these areas.Consequently,the SPI and SPEI tend to induce wetter and drier results,respectively.The CLM3.5/ObsFC is suitable for China before 2000,but not for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after 2000.Consistent with other drought indices,the SWI shows similar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in detecting annual dry/wet variations.Although the long-term trends of drought areas in China detected by these seven drought indices during 1961-2013 are consis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sensible heating Tibetan-Iranian Plateau coupling system(TIPS)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 circulation Cooling center at tropopause
原文传递
夏季青藏高原地区近地层水汽进入平流层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陈斌 徐祥德 +1 位作者 杨帅 卞建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6-414,共9页
青藏高原为亚洲季风区的典型代表区域,研究其水汽进入平流层的过程和机理对认识全球气候和大气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尺度气象模式(WRF)的模拟输出结果(2006年8月20日至8月26)驱动拉格朗日大气输送模式FLEXPART,通过追... 青藏高原为亚洲季风区的典型代表区域,研究其水汽进入平流层的过程和机理对认识全球气候和大气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尺度气象模式(WRF)的模拟输出结果(2006年8月20日至8月26)驱动拉格朗日大气输送模式FLEXPART,通过追踪并解析气块的三维轨迹以及温度、湿度等相关物理量的相关变化特征,初步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地区近地层-对流层-平流层的水汽输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源于高原地区近地层的水汽在进入平流层的过程中受南亚高压影响下的大尺度环流和中小尺度对流的共同影响.首先,在对流抬升作用下,气块在短时间内(24h)可抬升到9~12km的高度,然后在南亚高压闭合环流影响下,相当部分气块在反气旋的东南侧穿越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中,并继续向低纬热带平流层输送,进而参与全球对流层-平流层的水汽循环过程.在对流抬升高度上气块位置位于高原的西北侧,然而气块拉格朗日温度最小值主要分布于高原南侧,两个位置上气块的平均位温差值可达15~35K,这种显著的温度差异将导致气块进入平流层时"脱水".比较而言,夏季青藏高原地区近地层水汽进入平流层的多寡主要和大尺度汽流的垂直输送有关,而深对流的作用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平流层 水汽输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