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Plant Diversity and Functional Composition on Ecosystem Stability of Four Stipa Communities in the Inner Mongolia Plateau 被引量:65
1
作者 白永飞 李凌浩 +1 位作者 黄建辉 陈佐忠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3期280-287,共8页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and functional composition (the identity of the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on ecosystem stability of Stipa, communities in the Inner M...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and functional composition (the identity of the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on ecosystem stability of Stipa, communities in the Inner Mongolia Plateau. The research work was based on a 12-year study (from 1984 to 1995) of species abundance, diversity,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four Stipa communities, i.e. S. baicalensis Roshev., S. grandis P. Smirn., S, krylovii Roshev., and S. klemenzii Roshev. respectively. The Shnnon-Wiener index was used as a measurement of plant diversity, while functional composition was used to differentiate the functional groups that were included in the communities. The plant species of four Stipa communities were classified into functional group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life forms and ecological groups, which influence their performance in resource requirements, seasonality of growth, tolerance to water stress, and life history. Plant species were classified into five functional groups based on their differences in life form, shrubs and half shrubs, perennial bunch grasses, perennial rhizome grasses, forbs, annuals and biennials. Based on their differences in water requirement these specie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functional groups: xerads, intermediate xerads, intermediate mesophytes, and mesophytes. The results showed: 1)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stabilized ecosystem processes. Shannon-Wiener index were 2.401 4, 2.172 0, 1.624 8, 0.354 3 from S. baicalensis community to S. grandis, S. krylovii and S. klemenzii community, respectively. The dynamics of the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PP) for a 12-year's period showed a reverse pattern,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of the four communities were 21.94%, 20.63%, 29.21% and 39.72% respectively. 2) The Life form functional group component of diversity was a greater determinant of the ecosystem processes than the species component of diversity. The effects of perennial bunch grasses, perennial rhizome grasses and forbs on community stability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er Mongolia Plateau stipa communities the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species diversity functional composition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四种针茅种群年龄与株丛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白永飞 许志信 +1 位作者 李德新 赵钢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10期1125-1131,共7页
用样带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4种针茅(StipaL.)的年龄结构,并将其年龄划分为5个阶段:幼苗、幼龄、成年、老龄前期和老龄期。结果表明:幼苗对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有较大的影响,针茅幼苗的存活率通常很低,而成年株丛的存活率较高,株丛的实际... 用样带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4种针茅(StipaL.)的年龄结构,并将其年龄划分为5个阶段:幼苗、幼龄、成年、老龄前期和老龄期。结果表明:幼苗对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有较大的影响,针茅幼苗的存活率通常很低,而成年株丛的存活率较高,株丛的实际寿命很长,老龄株丛在种群中占有较大的比例。4种针茅中大针茅(S.grandisP.Smirn.)和克氏针茅(S.kryloviiRoshev.)的幼苗比例较高,从贝加尔针茅(S.baicalensisRoshev.)群落到小针茅(S.klemenziiRoshev.)群落种群中幼龄和成年株丛比例呈下降的趋势,而老龄株丛比例呈增加的趋势;针茅属植物在株丛水平上的动态主要表现为株丛的破碎与枝条自疏过程,以及株丛生殖枝数量和营养枝生物量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针茅 种群 年龄结构 株丛内枝条自疏
下载PDF
放牧制度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光合特性日变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闫瑞瑞 卫智军 +3 位作者 运向军 褚文彬 乌仁其其格 辛晓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0-167,共8页
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的比较试验,研究3种主要植物种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和碱韭光合特性日变化对不同放牧制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和碱韭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 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的比较试验,研究3种主要植物种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和碱韭光合特性日变化对不同放牧制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和碱韭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表现为双峰型,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胞间CO2浓度表现为双谷型。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放牧方式的不同对主要植物种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无影响,但对双峰值出现的时间有所影响。3)对照禁牧和划区轮牧较自由放牧提高荒漠草原疏丛型禾草无芒隐子草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花针茅 荒漠草原 植物种 放牧制度 光合日变化
下载PDF
Analysis of Grassland Vegetation of the Southwest Heilongjiang Steppe (China) Using the Power Law 被引量:6
4
作者 Mikinori TSUIKI Yu-Sheng WANG +2 位作者 Yiruhan Michio TSUTSUMI Masae SHIYOM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8期917-926,共10页
In 1997, we conducted a vegetation survey in three semi-arid natural grasslands (steppes) with different livestock grazing intensities in Southwest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The dominant grassland species was th... In 1997, we conducted a vegetation survey in three semi-arid natural grasslands (steppes) with different livestock grazing intensities in Southwest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The dominant grassland species was the grass Stipa baicalensis Roshev. Grasslands with light, intermediate, and heavy grazing intensities were located 10, 5, and 2 km from a village, respectively. Villagers use the steppe to raise cattle, horses, sheep, and goats. Each of the three grasslands was surveyed by placing 100 quadrats (50 cm×50 cm) along a 50 m line transect. Each quadrat was divided into four equal areas (25 cm×25 cm; S-quadrats) and all plant species occurring in each of these smaller areas were identified and recorded. These data were summarized into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and the percentage of S-quadrats containing a given species and the variance of each species were estimated. The power law was applied to these estimates. The power law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for each species in the grassland community. The lightly grazed grassland exhibited high spatial heterogeneity (caused by large plant size), the highest species diversity, and a high occurrence of S. baicalensis. In contrast, the heavily grazed grassland exhibited high spatial heterogeneity (caused by patchy populations of small plant size), low species diversity, and a low occurrence of S. baicalensis. We judged that the heavily grazed grassland was overgrazed and exclusion of livestock from the degraded areas is necessary for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RADATION grazing intensity Heilongjiang (China) spatial heterogeneity species diversity STEPPE stipa baicalensis.
原文传递
温带草原7种针茅植物根系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 被引量:6
5
作者 袁野梅 柳隽瑶 +2 位作者 高秀丽 薛璟 王仁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784-8794,共11页
为比较针茅(Stipa)植物适应策略,以大尺度梯度下(>1600 km)温带草原主要针茅植物为对象,系统研究了8个样点7种针茅根系生物量、根冠比、解剖结构和生理调节物质的差异及其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在由东北至西南的区域上,随降水量下降针... 为比较针茅(Stipa)植物适应策略,以大尺度梯度下(>1600 km)温带草原主要针茅植物为对象,系统研究了8个样点7种针茅根系生物量、根冠比、解剖结构和生理调节物质的差异及其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在由东北至西南的区域上,随降水量下降针茅植物根系的抗旱特征增强或适应策略趋于复杂,不同针茅植物根系对水分变化(或旱季和雨季)有着不同的适应策略。综合分析表明贝加尔针茅(S.baicalensis)、大针茅(S.grandis)及克氏针茅(S.krylovii)(多伦样点)的生长受干旱制约,对降水高度敏感,雨季降水促进其生物量快速积累。沙生针茅(S.glareosa)、短花针茅(S.breviflora)、戈壁针茅(S.gobica)、本氏针茅(S.bungeana)等通过增大根冠比和渗透调节物质累积等途径提高根系吸水和保水能力,抵御干旱胁迫。偏相关分析显示实验区域针茅植物根系性状与降水量和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茅植物 根系生物量 根冠比 解剖结构 生理调节 大尺度梯度
下载PDF
封育对兰州北部荒漠化草原植被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于潇 刘金银 于应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2-678,共7页
【目的】探究长期封育下短花针茅荒漠化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及演变特征。【方法】以兰州北部2种地形(平地和坡地)的长期封育和放牧(对照)短花针茅荒漠化草原为对象,对其物种构成和重要值、群落和优势种群特征及物种多... 【目的】探究长期封育下短花针茅荒漠化草原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及演变特征。【方法】以兰州北部2种地形(平地和坡地)的长期封育和放牧(对照)短花针茅荒漠化草原为对象,对其物种构成和重要值、群落和优势种群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荒漠化草原主要由多年生草本构成,封育群落优势种和亚优势种分别为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对照群落优势种和亚优势种则分别为红砂和短花针茅。封育可提高草层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及植物物种多样性,促进优势植物(短花针茅和红砂)及多年生草本生长,降低1~2年生草本和灌木比例,并使短花针茅植株老龄化。短花针茅对封育的响应较红砂敏感,坡地对多年生草本生长和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的正效应优于平地。【结论】封育通过改变植物物种构成和群落特征来恢复植被,使短花针茅荒漠化草原向草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短花针茅 植被构成 生物量 株丛大小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的关系
7
作者 王梓晗 吕世杰 +5 位作者 王忠武 乌兰敖登 刘红梅 马生昀 李治国 韩国栋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56-1863,共8页
探究不同放牧强度下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的关系可以反映出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变化,进一步反映出放牧管理的合理性。为此本研究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结合放牧强度和年际间降雨量变化,探讨物种多样... 探究不同放牧强度下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的关系可以反映出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变化,进一步反映出放牧管理的合理性。为此本研究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结合放牧强度和年际间降雨量变化,探讨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的关系,得到的初步结论如下:伴随放牧强度增大和年度降水量减少,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物种丰富度指数下降,优势度指数上升。在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的关系中,CK(对照)与LG(轻度放牧)存在类似的影响过程,MG(中度放牧)与HG(重度放牧)存在类似的影响过程,且在LG和MG区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在不同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的关系中,首先会受到丰富度指数的影响,其次是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短花针茅 物种多样性 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 CCR模型
下载PDF
中国长芒草群系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乔鲜果 郭柯 +2 位作者 赵利清 王孜 刘长成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86-994,共9页
长芒草(Stipa bungeana)群系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东南部的主要针茅草原类型之一,中国特有群系类型,以黄土高原及其周边为集中分布区。由于农业开垦等人为活动,其天然植被保存不多,现有分布破碎化严重或处于不稳定的演替阶段。该文利用2013... 长芒草(Stipa bungeana)群系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东南部的主要针茅草原类型之一,中国特有群系类型,以黄土高原及其周边为集中分布区。由于农业开垦等人为活动,其天然植被保存不多,现有分布破碎化严重或处于不稳定的演替阶段。该文利用2013–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调查的108个样地的数据,对长芒草群系的地理分布、物种组成、生态特征和群落分类做了详细的描述和研究。结果表明:长芒草群系在陕北、宁南、陇东、陇中、晋北、阴山南部黄土丘陵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分布较为集中,通常发育在黄绵土或栗钙土上,海拔高度在(1)631–3174(4098)m之间。108个样地内共记录到种子植物37科109属214种,大多为偶见种或稀有种,生活型组成以地面芽植物或多年生杂类草居多,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尤其是中旱生和典型旱生植物居多,区系地理成分以东亚成分、东古北极成分和亚洲中部成分较多。群落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及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均较大,这些与生境的湿润程度和干扰状况密切关联。长芒草群系划分为7个群丛组,37个群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芒草 黄土高原 物种组成 生活型谱 植被分类
原文传递
长江源区紫花针茅草原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4
9
作者 岳鹏鹏 卢学峰 +3 位作者 叶润蓉 周玉碧 赵建忠 彭敏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5-641,共7页
选择长江源地区典型的紫花针茅草原作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的群落学样方调查为基础,采用TWINSPAN、DCA、物种多样性,相关分析等多元数量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紫花针茅草原的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所调... 选择长江源地区典型的紫花针茅草原作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的群落学样方调查为基础,采用TWINSPAN、DCA、物种多样性,相关分析等多元数量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紫花针茅草原的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所调查的紫花针茅草原是物种组成相对简单、菊科和禾本科植物最多、北温带分布属为主体的草原群落;(2)长江源区紫花针茅草原群落可划分为四个群丛类型:紫花针茅+密丛棘豆群丛,紫花针茅+梭罗草群丛,紫花针茅+伊凡苔草群丛,紫花针茅+弱小火绒草群丛;(3)影响群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首先是海拔、经纬度等空间因子,其次是湿润度、降雨量等水分因子的影响;(4)紫花针茅+伊凡苔草群丛的物种多样性是研究区四个群丛中最高的。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受海拔、经纬度、平均降雨量、均湿润度等环境因子影响显著。该研究揭示了紫花针茅草原群落的内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针茅 数量分类和排序 物种多样性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斑块尺度物种多样性及其共存格局 被引量:3
10
作者 于瑞鑫 田娜 +4 位作者 王兴 王磊 杨新国 蒋齐 周娟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4-450,共7页
阐明斑块尺度上物种共存格局,对于深入认识荒漠草原破碎化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按斑块的土壤生境退化程度,选取短花针茅荒漠草原3类典型群落斑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斑块的物种构成、多样性及物种间的共存关系格... 阐明斑块尺度上物种共存格局,对于深入认识荒漠草原破碎化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按斑块的土壤生境退化程度,选取短花针茅荒漠草原3类典型群落斑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斑块的物种构成、多样性及物种间的共存关系格局。结果表明:①斑块A属单优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群落;斑块B为短花针茅+草木樨状黄耆(Astragalus melilotoides)群落;斑块C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老瓜头(Cynanchumkomarovii)+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群落。②群落结构中斑块A和斑块B多样性相近,均高于无短花针茅生长的斑块C。③基于零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物种共存格局的复杂性和强度为:斑块A>斑块B>斑块C,且下降趋势明显,斑块A存在的16组显著物种对中有4组为显著竞争关系,而斑块C中的物种对减少到7组,且仅存在猪毛蒿与苦豆子组显著竞争物种对。结论:表明未沙化的土壤生境斑块是荒漠草原破碎化草地生物多样性维持的一个重要前提,土壤生境的退化显著降低了斑块内部群落组织的复杂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不利于群落的自我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短花针茅 斑块尺度 重要值 物种多样性 共存格局 零模型 宁夏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Changing Precipitation and Warming on Functional Traits of Zonal Stipa Plants from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被引量:1
11
作者 吕晓敏 周广胜 +1 位作者 王玉辉 宋希亮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412-425,共14页
The mechanisms driving changes in dominant plant species are the key for understanding how grassland ecosystems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In this study,we examined plant functional traits(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The mechanisms driving changes in dominant plant species are the key for understanding how grassland ecosystems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In this study,we examined plant functional traits(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lant height,leaf area,and leaf number;biomasses:aboveground,belowground,and total;and growth indices:root-to-shoot ratio,specific leaf area,and leaf mass ratio) of four zonal Stipa species(S.baicalensis,S.bungeana,S.grandis,and S.breviflora) from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in response to warming(control,+1.5,+2.0,+4.0,and +6.0℃),changing precipitation(-30%,-15%,control,+15%,and+30%),and their combined effects via climate control chambe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arming and changing precipitation had significant interactive effects,different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single-factor effects,on functional traits of Stipa species.The correlation and sensitivity of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to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iffered.Among the four species,the accumulation and variability of functional traits had greater partial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 than temperature,except for leaf number,leaf area,and specific leaf area,in S.breviflora,S.bungeana,and S.grandis.For S.baicalensis,the accumulation and variability of plant height,aboveground biomass,and root-to-shoot ratio only had significant partial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However,the variability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biomasses,and some growth indices,was mo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than precipitation in S.bungeana,S.grandis,and S.breviflora—except for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plant height.These results reveal that precipitation is the key factor determining the growth and changes in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in Stipa species,and that temperature mainly influences the quantitative fluctuations of the changes in functional tra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change WARMING functional traits stipa species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原文传递
内蒙古7种针茅属植物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雪峰 张峰 +5 位作者 张彬 史世斌 杨阳 乔荠瑢 赵天启 赵萌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78-2784,共7页
针茅属植物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优势种或建群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本研究以内蒙古地区7种针茅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及其在群落中的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戈壁... 针茅属植物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优势种或建群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本研究以内蒙古地区7种针茅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及其在群落中的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戈壁针茅(S.tianschanica)、小针茅(S.klemenzii)、沙生针茅(S.glareosa)和大针茅(S.grandis)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值大于30%,而克氏针茅(S.krylovii.)和贝加尔针茅(S.baicalensis)的相对重要值较小。生态位宽度分析发现:短花针茅、戈壁针茅、小针茅、沙生针茅和大针茅的生态位宽度较高,在群落中具有优势地位,且对生长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而克氏针茅和贝加尔针茅生态位宽度显著低于上述5种针茅属植物。贝加尔针茅、克氏针茅、沙生针茅及大针茅的平均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而戈壁针茅、短花针茅及小针茅的平均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茅属植物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相对重要值
下载PDF
镰芒针茅、博洛特绢蒿草地群落年际动态
13
作者 张鲜花 李江艳 +1 位作者 吴咏梅 朱进忠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02-1807,共6页
【目的】研究长时期自然放牧条件下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方法】采用定位连续测定方法,分析测定1985~2001年分布于新疆天山北坡以镰芒针茅(Stipa caucsica)、博洛特绢蒿(Seriphidium borotalense)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结... 【目的】研究长时期自然放牧条件下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方法】采用定位连续测定方法,分析测定1985~2001年分布于新疆天山北坡以镰芒针茅(Stipa caucsica)、博洛特绢蒿(Seriphidium borotalense)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结果】在连续测定的17 a间,草地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而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1985~1995年时段内,草地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产量波动幅度不大,与自然降水量波动规律保持基本一致,影响草地基本数量特征的变化,降水量是主因,放牧干扰是次因;1996年~2001年时段内,草地基本数量特征波动较大。【结论】在1985~2001年期间,研究区草地群落植物种类组成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群落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在群落中的序位稳定,始终保持着群落原有的结构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芒针茅 博洛特绢蒿群落 种类组成 数量特征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多针茅竞争分布预测与影响分析
14
作者 唐旭清 李建林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6-965,共10页
在1981-2000年间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针茅物种的分布区调查数据,以及分布区气候数据基础上,结合针茅类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提取影响针茅物种的12个气候因子指标。引入Gauss竞争原理及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起针茅分布竞争的随机预测数学模型,... 在1981-2000年间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针茅物种的分布区调查数据,以及分布区气候数据基础上,结合针茅类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提取影响针茅物种的12个气候因子指标。引入Gauss竞争原理及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起针茅分布竞争的随机预测数学模型,并给出相应算法。获得了2041-2050和2091-2100年针茅的最适应、次适应和可适应竞争分布区域预测图。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和种间竞争是影响贝加尔针茅、小针茅和短花针茅的中期竞争分布预测主要原因,而种间竞争是影响大针茅和克氏针茅的中期竞争分布预测的最重要原因;气候变化是影响5种针茅长期竞争分布预测的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茅 气候因子指标 物种竞争 物种分布 随机预测模型 仿真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针茅草原群落α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1
15
作者 白永飞 许志信 李德新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53-360,共8页
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 (Stipa)草原 :贝加尔针茅 (S .baicalensis)草原、大针茅 (S .grandis)草原、克氏针茅 (S .krylovii)草原和小针茅 (S .klemenzii)草原群落的α多样性特征 ,结果表明 :群落物种数目同时受... 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 4类地带性针茅 (Stipa)草原 :贝加尔针茅 (S .baicalensis)草原、大针茅 (S .grandis)草原、克氏针茅 (S .krylovii)草原和小针茅 (S .klemenzii)草原群落的α多样性特征 ,结果表明 :群落物种数目同时受取样面积和样方形状的影响 ,对数模型S =alnA +b能够很好地表征群落的种 -面积关系 ,长方形样方可以获得与面积加倍的正方形样方相近的取样效果。同一尺度下 ,沿着降水量逐渐递减生态梯度 ,从贝加尔针茅群落到小针茅群落物种数目逐渐递减 ,群落丰富度指数 (群落物种数、Margalef指数 )逐渐降低。多样性指数中 ,Simpson指数逐渐增大 ,Shannon_Wiener指数逐渐降低 ,非常丰富种 (N2 )及丰富种 (N1 )的数量均不断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针茅草原群落 种-面积关系 Α多样性
下载PDF
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与优势种空间分布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40
16
作者 吕世杰 刘红梅 +2 位作者 吴艳玲 卫智军 聂雨芊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469-3474,共6页
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探讨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与优势种无芒隐子草、碱韭的种群空间分布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碱韭群落的景观特征主要由草原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种群的固有属性决定.自由放牧导致的空间分布的变... 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探讨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建群种与优势种无芒隐子草、碱韭的种群空间分布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碱韭群落的景观特征主要由草原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种群的固有属性决定.自由放牧导致的空间分布的变异程度为碱韭>无芒隐子草>短花针茅.自由放牧对短花针茅和碱韭密度的影响显著,但对无芒隐子草影响不大.随着无芒隐子草密度的增加,自由放牧区短花针茅密度呈现增大趋势,而围封区短花针茅种群密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自由放牧区和围封区内短花针茅密度均随碱韭密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植物种群种间关系存在密度效应,在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密度效应可能消失;因植物种对或干扰条件不同,植物种间关系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 建群种 优势种 种间关系
原文传递
大针茅种群RAPD多样性及其与若干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22
17
作者 赵念席 高玉葆 +2 位作者 王金龙 任安芝 徐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12-1319,共8页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锡林郭勒草原主要建群种大针茅(StipagrandisP.Smirn.)5个种群共90个基因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由16个10碱基随机引物共扩增得到310条清晰可重复的RAPD片段,且全部为多态性条带。利用POPGENE软件对RAPD数据进...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锡林郭勒草原主要建群种大针茅(StipagrandisP.Smirn.)5个种群共90个基因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由16个10碱基随机引物共扩增得到310条清晰可重复的RAPD片段,且全部为多态性条带。利用POPGENE软件对RAPD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理种群大针茅存在很高的遗传变异,且大部分变异存在于种群之内,只有少量变异存在于种群之间(≈28%)。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大针茅种群内基因多样性与温度因子(≥10℃年积温、年均温和1月份均温)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关系;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大针茅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种群间的实际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184,p=0·261),但与水热因子的分异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关系。这些都表明水热差异的自然选择引起大针茅种群RAPD标记的生态地理分化,而迁移和遗传漂变对大针茅种群间的分化不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针茅 建群种 RAPD 遗传多样性 气候因子 自然选择
下载PDF
封育对云雾山本氏针茅草地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2
18
作者 贾晓妮 程积民 万惠娥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72-277,共6页
以云雾山封育与未封区为对象,采用样线法进行调查,重点分析二者群落特征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以期为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封育后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群落发生较大变化,物种数显著增加、演替差异明显,由未封区的本氏... 以云雾山封育与未封区为对象,采用样线法进行调查,重点分析二者群落特征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以期为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封育后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群落发生较大变化,物种数显著增加、演替差异明显,由未封区的本氏针茅+大针茅(S. gigantea)群落演替为封育后的大针茅+本氏针茅群落;未封区本氏针茅种群的优势地位明显加强,重要值明显大于封育区;封育与未封区群落的相似性系数为0.419;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修正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Audair和Groff指数)均表现为封育区>未封区,而均匀度指数则相反;封育区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其中禾本科、蔷薇科和杂类草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均表现为封育>未封区,而菊科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雾山 本氏针茅群落 群落特征 封育
下载PDF
退化程度对大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合云 郭建英 +3 位作者 董智 李红丽 李锦荣 陈新闯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6-111,共6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探讨了不同退化程度的大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大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生产力和多样性的表现并不同步;各样地重要值在所有物种中呈分散趋势,均以多年生植物为主,但...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探讨了不同退化程度的大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大针茅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生产力和多样性的表现并不同步;各样地重要值在所有物种中呈分散趋势,均以多年生植物为主,但多年生植物的重要值呈减少趋势,一年生植物和小半灌木重要值呈增加趋势;群落地上生物量、群落高度及凋落物含量显著降低,而群落密度呈相反的趋势。群落盖度和地下生物量在轻度退化样地最高,地下生物量由浅到深呈"T"形分布;Margalef指数在中度退化样地最大,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都随退化程度的增大呈逐渐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针茅草原 退化程度 植被特征 物种多样性 锡林河流域
原文传递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种子库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志强 王明玖 +1 位作者 陈海军 孙熙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4-188,共5页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采用野外随机定点取样与室内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围封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垂直结构、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以及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各试验区土壤种子库主...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采用野外随机定点取样与室内萌发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围封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垂直结构、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以及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各试验区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占种子库总密度的87%~96%;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种子库总密度减少,同时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相似物种数减少,种子库组成的相异性增加;轻度放牧对土壤种子库中一二年生草本所占比例影响较小,而中度和重度放牧使土壤种子库中一二年生草本所占比例增加;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土壤种子库 物种多样性 放牧强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