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全生物降解膜对茎用莴苣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水凤 王华英 +3 位作者 许楚楚 范正伟 钟水良 胡美华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65,共4页
引进10种不同规格的全生物降解膜在茎用莴苣上进行试验,研究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聚乙烯地膜对照相比,除上海黑6外,其他降解膜对茎用莴苣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有随着膜厚度的降低产量减少的趋势;不同厚度的降解膜,厚度越薄,... 引进10种不同规格的全生物降解膜在茎用莴苣上进行试验,研究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聚乙烯地膜对照相比,除上海黑6外,其他降解膜对茎用莴苣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有随着膜厚度的降低产量减少的趋势;不同厚度的降解膜,厚度越薄,降解速度越快;黑色降解膜进入诱导期的时间普遍要比白色降解膜早。综合地膜降解情况和茎用莴苣产量来看,云南白10全生物降解膜最适合早春茎用莴苣露地地膜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膜 降解情况 茎用莴苣 产量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的茎用莴苣抽薹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武一 孙雪梅 +2 位作者 杨世鹏 谭龙 王丽慧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1-720,共10页
为探究影响茎用莴苣抽薹的相关关键基因,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的方法,研究茎用莴苣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茎用莴苣种质资源1号在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6 754个,茎用莴苣种质资源3号在... 为探究影响茎用莴苣抽薹的相关关键基因,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的方法,研究茎用莴苣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茎用莴苣种质资源1号在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6 754个,茎用莴苣种质资源3号在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5 444个。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结合、催化活性、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解剖实体等GO条目中。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茎用莴苣种质资源1号和茎用莴苣种质资源3号分别有133条和129条KEGG代谢通路,其中有128条代谢通路在2份种质资源中均被注释;差异表达基因富集较多的KEGG代谢通路有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体的相互作用等。转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茎用莴苣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的差异表达基因大多数属于AP2/ERF、bHLH、bZIP、C2H2、MYB、NAC、WRKY等转录因子家族。对茎用莴苣产品器官收获期和抽薹期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AP2/ERF、WRKY、bHLH等转录因子家族以及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通路中存在较多的差异表达基因,推测这些转录因子家族和代谢通路可能参与茎用莴苣抽薹的调控网络。本研究结果为解析茎用莴苣抽薹相关基因及其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用莴苣 抽薹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茎莴苣F6′H家族基因鉴定及其与鲜切莴苣褐变的关系初探
3
作者 梁园丽 帅良 +6 位作者 何纯锋 林德胜 殷菲胧 刘云芬 何妹英 蔡文 廖玲燕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5,共9页
为深入探究阿魏酰-CoA-6′-羟化酶(feruloyl-CoA 6′-hydroxylase, F6′H)在鲜切莴苣褐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通过Blastp结合结构域筛选的方法从茎莴苣基因组中搜索鉴定F6′H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褐变过程中的表... 为深入探究阿魏酰-CoA-6′-羟化酶(feruloyl-CoA 6′-hydroxylase, F6′H)在鲜切莴苣褐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通过Blastp结合结构域筛选的方法从茎莴苣基因组中搜索鉴定F6′H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褐变过程中的表达分析,同时测定了鲜切莴苣贮藏过程中褐变度和总酚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1个茎莴苣F6′Hs基因,其编码蛋白均为定位于细胞质中的亲水蛋白,氨基酸数在181~840个之间,分子量在20.74~93.35 kDa之间,等电点在5.16~8.36之间,脂肪系数在82.28~102.98之间,不稳定指数为26.13~55.39。鲜切莴苣贮藏过程中LsF6′H9基因明显上调表达,LsF6′H3和LsF6′H11在贮藏4~6 d上调表达,其余基因下调表达或变化较小;褐变度逐渐升高,总酚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贮藏6 d时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酚含量与褐变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酚类的积累可能是导致鲜切莴苣发生褐变的重要因素;褐变度及总酚含量均与LsF6′H1、LsF6′H2、LsF6′H3、LsF6′H4、LsF6′H9、LsF6′H10和LsF6′H11的表达量呈正相关,特别是总酚含量与LsF6′H9表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褐变度与LsF6′H9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LsF6′H9可能在鲜切莴苣褐变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F6′H在鲜切莴苣褐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莴苣 F6′H 鲜切褐变 基因表达 总酚含量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表型性状的莴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春 刘锦秀 +6 位作者 刘小俊 杨楠 李跃建 房超 刘独臣 蔡鹏 梁根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318-3326,共9页
【目的】对四川省莴笋种质资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为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四川省地方莴笋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四川不同地区收集的108份莴笋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并对其17个主要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 【目的】对四川省莴笋种质资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为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四川省地方莴笋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四川不同地区收集的108份莴笋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并对其17个主要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08份莴笋种质资源的不同表型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8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10,其中,茎叶基部形状均为心胀形,茎叶附着方式均为无叶柄,故H'为0,肉质茎皮色的H'最高;9个数量性状的H'为1.85~2.03,变异系数为0.07~0.24,H'最高的是肉质茎长,变异系数最高的是毛重。主成分分析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3.79%,包括12个表型性状。108份莴笋种质材料可划分为三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主要是肉质茎大小和长度中等的资源;第Ⅱ类群肉质茎均较长,而且肉质茎较粗,单茎重较重,是具有高产特征的种质资源;第Ⅲ类群主要是节间较密的类型。【结论】四川省莴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但部分质量性状的遗传指数较低,需加强对现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工作。开展莴笋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有利于实现莴笋高产优质育种以及填补当前市场缺乏种类,其中第Ⅱ类群可用来选育高产品种,第Ⅲ类群可用来选育当前四川市场上缺乏的叶色紫色、叶形为长椭圆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莴笋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载PDF
莴笋红叶基因图位克隆及分子标记开发
5
作者 李春 何振 +7 位作者 刘小俊 梁根云 李艺凡 杨楠 蔡鹏 李跃建 房超 刘独臣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3-528,共6页
【目的】研究莴笋叶色变异的遗传基础,加速莴笋新品种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方法】通过构建红叶和绿叶莴笋杂交群体,分析遗传规律,利用混池分组分析法(BSA-seq)和图位克隆法精细定位并克隆了莴笋红叶基因Lactuca sativa Red Leaf 1(... 【目的】研究莴笋叶色变异的遗传基础,加速莴笋新品种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方法】通过构建红叶和绿叶莴笋杂交群体,分析遗传规律,利用混池分组分析法(BSA-seq)和图位克隆法精细定位并克隆了莴笋红叶基因Lactuca sativa Red Leaf 1(LsRL1),根据变异位点设计了分子标记用于红叶莴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结果】遗传分析结果显示F2分离群体中红叶个体与绿叶个体的分离比为3∶1,说明研究中莴笋叶色表型受一个基因控制,且红叶相对于绿叶为显性性状。混池分组分析法(BSA-seq)将莴笋叶色基因LsRL1初步定位在莴笋第5染色体336.00 Mb到339.64 Mb的范围内。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进一步将LsRL1基因的范围缩小至2个Indel分子标记ls06和ls12之间的85.17 kb区间内,这一区间内包含2个基因LOC111892298和LOC111892911。亲本间差异位点分析将LsRL1的候选基因确定为LOC111892911,该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编码一个bHLH转录因子,参与花青素合成途径的调控。【结论】基于LsRL1基因在2个亲本间的插入缺失变异,我们开发了一个可用于红叶莴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Indel标记,以加速红叶莴笋的育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莴笋 红叶 图位克隆 分子标记
下载PDF
茎用莴苣的采后生理及贮藏技术(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武 宗汝静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40-143,共4页
茎用莴苣采后于20℃下贮藏4天,呼吸速度和乙烯产量开始上升。采后5天,乙烯产量特别高。采后7天,呼吸速率特别高。7天以后,出现轻微腐烂,有些叶子从绿变黄;叶部的呼吸速率和乙烯产量都比茎部高。褐变与温度存在着较好的相关... 茎用莴苣采后于20℃下贮藏4天,呼吸速度和乙烯产量开始上升。采后5天,乙烯产量特别高。采后7天,呼吸速率特别高。7天以后,出现轻微腐烂,有些叶子从绿变黄;叶部的呼吸速率和乙烯产量都比茎部高。褐变与温度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最适贮藏温度是0-3℃。在适宜的贮藏条件下,茎用莴苣可保鲜6-7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用莴苣 采后 生理 贮藏
下载PDF
茎用莴苣新品种飞桥莴苣1号的选育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由禹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9-30,共2页
从永安市飞桥村地方品种群体中选育出的高产优质茎用莴苣飞桥莴苣1号,较早熟,肉质茎翠绿、鲜艳、多汁、纤维少、具香味,商品性好,一般每667m^2产量2 500~3 000kg。
关键词 茎用莴苣 飞桥莴苣1号品种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下载PDF
茎用莴苣不同生长阶段的叶面积估算方法 被引量:12
8
作者 孙耘子 蒋有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296-299,321,共5页
利用快速、精确的方法 ,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茎用莴苣品种 (长叶型和卵圆叶型 )的叶面积与其叶长、叶宽、以及叶长×叶宽之间的直线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叶面积与叶长×叶宽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长叶品种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LA=-0 .0 1... 利用快速、精确的方法 ,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茎用莴苣品种 (长叶型和卵圆叶型 )的叶面积与其叶长、叶宽、以及叶长×叶宽之间的直线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叶面积与叶长×叶宽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长叶品种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LA=-0 .0 1 82± 0 .6766L× W(R2 =0 .993 4) ,卵圆叶品种的直线回归方程为 LA=-7.472 2± 0 .70 75 L× W(R2 =0 .9868)。用回归方程进行叶面积估算 ,最理想的方法是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回归方程式。本研究还表明 ,在叶面积的估算中必须考虑叶片的生长时期和特殊叶型的品种。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用莴苣 叶面积 线性回归
下载PDF
24份茎用莴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丽慧 张广楠 +4 位作者 孙雪梅 田洁 杨世鹏 李屹 钟启文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6530-6538,共9页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是作物育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收集的24份茎用莴苣种质资源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材料之间的不同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变...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是作物育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收集的24份茎用莴苣种质资源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材料之间的不同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在0.38~1.38之间,其中肉质茎肉色H'最高为1.38;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标在0.84~1.60之间,变异系数在2.69~5.21之间,单株重和叶宽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60和1.52;变异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肉质茎长>单株重>茎叶数>株高>叶宽>肉质茎粗>叶长>株幅;提取到的6个主成分特征值都在1.0以上,这6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4.677%;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共有13份资源,产量性状居于中间水平,其他3个类群资源数量较少。总体来讲,茎用莴苣资源的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具有丰富的变异程度和多样性。本研究对24份茎用莴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茎用莴苣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用莴苣(Lactuca sativa L.)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高山茎用莴苣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瑞星 《福建农业科技》 2011年第6期50-51,共2页
从生产实践中总结了在高山区种植茎用莴苣的适宜品种及其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关键词 高山 茎用莴苣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莴笋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能兵 张晓红 +1 位作者 张从宇 张启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3期375-376,共2页
研究了温度、湿度、光照、培养基、pH值和营养对莴笋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 7~ 3 0℃ ,适温 15~ 2 5℃ ,最佳温度 2 0℃ ;菌丝在 2 4h光照或 2 4h黑暗生长较快 ,12h光照 +12h黑暗生长较慢 ;菌丝在相... 研究了温度、湿度、光照、培养基、pH值和营养对莴笋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 7~ 3 0℃ ,适温 15~ 2 5℃ ,最佳温度 2 0℃ ;菌丝在 2 4h光照或 2 4h黑暗生长较快 ,12h光照 +12h黑暗生长较慢 ;菌丝在相对湿度 80 %以上均能生长 ,湿度越大 ,生长速度越快 ;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在pH值为 5时生长最快 ;在碳源和氮源利用方面 ,淀粉和丝氨酸对菌丝生长最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莴笋 菌核病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