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荧光猝灭法研究溶菌酶与白藜芦醇苷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谭平 张友玉 +2 位作者 文艳清 张雨琴 姚守拙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2-96,共5页
用稳态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溶菌酶与白藜芦醇苷的相互作用.白藜芦醇苷能显著猝灭溶菌酶的内源荧光并以静态猝灭为主;在298 K和308 K的温度下其结合常数,结合位点相近.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白藜芦醇苷对溶菌酶的构像有影响.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 用稳态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溶菌酶与白藜芦醇苷的相互作用.白藜芦醇苷能显著猝灭溶菌酶的内源荧光并以静态猝灭为主;在298 K和308 K的温度下其结合常数,结合位点相近.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白藜芦醇苷对溶菌酶的构像有影响.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溶菌酶与白藜芦醇苷的作用力以疏水力和氢键为主.白藜芦醇苷与溶菌酶的能量转移效率与结合距离分别为0.062 0和3.71 nm,其作用机制为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法 溶菌酶 白藜芦醇苷 静态猝灭 能量转移
下载PDF
双黄酮的合成及其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尊听 高润莉 庄素凯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73-878,共6页
以芒柄花素、白杨素、3',5'-二异丙基-7,4'-二羟基异黄酮和7-羟基异黄酮为原料分别合成了7-羟基-8-羟甲基-4'-甲氧基异黄酮(1)、8-(5,7-二羟基黄酮)-8'-(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甲烷(2)、8,8-亚甲基... 以芒柄花素、白杨素、3',5'-二异丙基-7,4'-二羟基异黄酮和7-羟基异黄酮为原料分别合成了7-羟基-8-羟甲基-4'-甲氧基异黄酮(1)、8-(5,7-二羟基黄酮)-8'-(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甲烷(2)、8,8-亚甲基-双(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3)、8,8-亚甲基-双(3',5'-二异丙基-7,4'-二羟基异黄酮)(4)和8,8-亚甲基-双(7-羟基异黄酮)(5),采用IR、1HNMR、13CNMR和元素分析对1~5进行了结构表征。以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研究了1~5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弱相互作用。实验表明,双黄酮2~5与中间体1相比,对DNA更具亲和力。2、3对EB-DNA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Kq2(25℃)=1.95×104L·mol-1,Kq2(35℃)=1.67×104L·mol-1;Kq3(25℃)=1.89×104L·mol-1,Kq3(35℃)=1.58×104L·mol-1,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酮 合成 CT-DNA 静态猝灭
原文传递
光谱法研究比克白芷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滕晓鹏 任婷 +3 位作者 恽鸿博 时建伟 滕晓旭 曹团武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179-2185,共7页
利用光谱法在不同温度和模拟生理pH条件下,研究了比克白芷素(Byakangelicin,BYA)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通过静态猝灭机制,BYA使HSA内源荧光发生有规律的猝灭,两者的结合常数K_... 利用光谱法在不同温度和模拟生理pH条件下,研究了比克白芷素(Byakangelicin,BYA)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通过静态猝灭机制,BYA使HSA内源荧光发生有规律的猝灭,两者的结合常数K_(a)>1×10^(4) mol·L^(-1),结合位点数n接近于1。BYA与H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G<0、△H>0、△S>0,表明BYA与HSA的结合过程是自发进行的,主要作用力是疏水作用力。由Förester非辐射转移理论计算出不同条件下BYA与HSA的结合距离r为2.95~3.20 nm。BYA使HSA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极性增强、疏水性减弱导致HSA肽链结构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克白芷素 人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相互作用 静态猝灭 疏水作用力 构象变化
下载PDF
8-羟基喹啉衍生物镍(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抗肿瘤活性及其与BSA作用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袁涛 覃姣兰 +3 位作者 黄如川 姚鹏飞 范歆晨 谢亚茹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58,共8页
以8-羟基喹啉-2-甲醛和2-肼基-4,6-二甲基嘧啶缩合得到席夫碱配体L,配体L与NiCl_(2)·6H_(2)O反应得到配合物[Ni(L)Cl 2](简称L-Ni),X-单晶衍射表明配合物L-Ni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MTT实验表明,配合物L-Ni对肿瘤细胞MGC-803、NC... 以8-羟基喹啉-2-甲醛和2-肼基-4,6-二甲基嘧啶缩合得到席夫碱配体L,配体L与NiCl_(2)·6H_(2)O反应得到配合物[Ni(L)Cl 2](简称L-Ni),X-单晶衍射表明配合物L-Ni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MTT实验表明,配合物L-Ni对肿瘤细胞MGC-803、NCI-H460、T-24、Skov-3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对T-24的抑制作用最强,IC_(50)=(16.65±0.18)μmol/L,细胞毒性大于顺铂。从荧光光谱结果看,配合物L-Ni能使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荧光发生静态猝灭,两者间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配合物L-Ni与BSA间有一个结合位点,紫外-可见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及位点竞争实验表明,配合物L-Ni与BSA亚结构域ⅡA的位点Ⅰ结合,使BSA微环境极性减小,而疏水性增加,推测配合物L-Ni使B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配合物 抗肿瘤 光谱研究 静态猝灭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光纤化学传感器研究Ⅲ.PBA敏感膜对猝灭剂的响应性能和响应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坚 李徽 +3 位作者 赵军 周颖 庞磊 姜文生 《新疆医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162-169,共8页
试验PBA敏感膜和光纤化学传感器对200余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响应。由此了解PBA-FOCS的应用范围以及各种干扰物质。不同被测物对膜的响应可以是动力学猝灭、静态猝灭、内过滤和能量转移四种机制中的一种或兼有数种。因此... 试验PBA敏感膜和光纤化学传感器对200余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响应。由此了解PBA-FOCS的应用范围以及各种干扰物质。不同被测物对膜的响应可以是动力学猝灭、静态猝灭、内过滤和能量转移四种机制中的一种或兼有数种。因此单纯使用Stern-Volmer公式将出现偏离,但采用“Ksv”作为表现猝灭常数可用作对猝灭剂分类的标度。试验结果显示:对PBA膜响应的无机离子主要是重金属、过渡元素和氧化性物质;有机化合物包括芳香硝基类、碘代苯类以及具有共轭双键的多种化合物。取代基位置和数目将影响猝灭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猝灭 能量共振转移 猝灭剂 光纤化学传感器
下载PDF
芦丁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崔力剑 渠玲玲 +3 位作者 杨文月 窦玉红 焦宁 黄芸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0-35,共6页
在模拟人体生理pH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不同温度下(298 K、304 K和310 K)芦丁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光谱特征,明确了芦丁对溶菌酶荧光猝灭的机理,确定了二者作用间结合位点及结合常数,测定了芦丁对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在模拟人体生理pH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不同温度下(298 K、304 K和310 K)芦丁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光谱特征,明确了芦丁对溶菌酶荧光猝灭的机理,确定了二者作用间结合位点及结合常数,测定了芦丁对溶菌酶活性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芦丁能与溶菌酶发生弱相互作用,该作用是由焓驱动的低温自发反应过程,芦丁通过静态猝灭机制使溶菌酶内源荧光产生猝灭。两者结合位点数接近于1,结合驱动力为氢键或范德华力,298 K时结合距离为4.02 nm。紫外吸收、同步荧光和三维荧光光谱均表明芦丁导致溶菌酶构象变得更加紧密。采用比浊法测定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芦丁可能影响溶菌酶活性位点Asp-52所处微环境极性,不利于Asp-52发挥氢键受体的催化作用,使溶菌酶溶菌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丁 溶菌酶 静态猝灭 构象 结合常数 活性
原文传递
荧光光谱法研究叶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付彩霞 荣先国 李凤 《光谱实验室》 CAS 2013年第4期1610-1613,共4页
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叶酸(F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叶酸能导致BSA的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在298K和310K下用Stern-Volmer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求出了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热力学参数Δ... 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叶酸(F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叶酸能导致BSA的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在298K和310K下用Stern-Volmer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求出了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叶酸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静电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 叶酸 牛血清白蛋白 静态猝灭 热力学参数
原文传递
N,P Co-Doped Carbon Dots as Multifunctional Fluorescence Nano-Sensor for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Detection of Cr(Ⅵ) and Ascorbic Acid 被引量:4
8
作者 Yu-Lu Tian Ya-Yun Ji +3 位作者 Xue Zou Qiu-Meng Chen Sheng-Li Zhang Zheng-Jun Gong 《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 EI 2022年第3期335-345,共11页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monitor Cr(Ⅵ)for its high toxicity.In this paper,a novel,simple,low-cost and"on-off-on"fluorescence sensor of carbon dots doped wit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N,P-CDs)was devel...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monitor Cr(Ⅵ)for its high toxicity.In this paper,a novel,simple,low-cost and"on-off-on"fluorescence sensor of carbon dots doped wit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N,P-CDs)was developed vi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 for highly sensitive and good selective detection of Cr(Ⅵ)and ascorbic acid(AA).The prepared N,P-CDs exhibited the ability for detection of Cr(Ⅵ)based on the inner filter effect(IFE)and static quenching.Under optimized conditions,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efficiency of N,P-CDs showed a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Cr(Ⅵ)concentration ranged from0.68 to 87.38μmol/L(R^(2)=0.9946).The limit of detection(LOD)was 0.18μmol/L,which was acceptable compared with the maximum Cr(Ⅵ)concentration of 0.96μmol/L in drinking water prescribed by WHO.In addition,the N,P-CDs/Cr(Ⅵ)hybrid were also used as"turn-on"fluorescent transducers for detecting AA with a wide linear region ranged from 0.02 to933.33μmol/L(R^(2)=0.9972).Furthermore,the N,P-CDs fluorescence sensor had admissible applicability for Cr(Ⅵ)and AA detection in actual water samples with acceptable recovery rate,indicating that the fluorescence sensor had great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food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P-CDs Cr(Ⅵ) Ascorbic acid Fluorescence quenching Inner filter effect static quenching effect
原文传递
光谱法研究牛磺酸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玉叶 廖娟 +1 位作者 文彬 邓鑫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7-835,共9页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牛磺酸对人血清白蛋白(HSA)微环境和构象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温度下牛磺酸与HSA通过静态猝灭机制发生有规律地猝灭,速率常数均>2.0×10^(10)L·M^(-1)·s^(-1),结合常数随温度升...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牛磺酸对人血清白蛋白(HSA)微环境和构象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温度下牛磺酸与HSA通过静态猝灭机制发生有规律地猝灭,速率常数均>2.0×10^(10)L·M^(-1)·s^(-1),结合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结合位点数接近0.5;热力学参数焓变<0,熵变>0,自由能变化<0表明结合过程是自发进行,主要作用力是静电引力;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估算出牛磺酸与HSA结合距离为2.645,存在非放射能量转移。结果表明牛磺酸影响HSA微环境,使HSA空间构象发生变化,牛磺酸保护肝细胞,改善门静脉结构和功能可能与此作用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静态猝灭 荧光光谱 牛磺酸 非放射能量转移
下载PDF
荧光法研究四(对甲氧基苯基)钴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吕艳阳 翟秋阁 +1 位作者 李雪 陈伟霞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68-1171,共4页
合成了四(对甲氧基苯基)钴卟啉,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四(对甲氧基苯基)钴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由实验数据计算求得该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双分子猝灭过程速率常数Kq=9.619×1012L·mol-1.s-1、结合常数KA=3.475×1... 合成了四(对甲氧基苯基)钴卟啉,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四(对甲氧基苯基)钴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由实验数据计算求得该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双分子猝灭过程速率常数Kq=9.619×1012L·mol-1.s-1、结合常数KA=3.475×103L·mol-1、结合数n=0.6893,结果表明:四(对甲氧基苯基)钴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发生了较强的静态荧光猝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对甲氧基苯基)钴卟啉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静态猝灭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对环丙沙星的吸附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会群 贾妍艳 +2 位作者 方荷婷 阴琳婉 吕慧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653-4660,共8页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微生物污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上流式硫酸盐还原反应器(sulfate-reducing up-flow sludge bed,SRUSB)的连续运行和批次实验评价了硫酸...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微生物污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上流式硫酸盐还原反应器(sulfate-reducing up-flow sludge bed,SRUSB)的连续运行和批次实验评价了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活性污泥对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的去除以及EPS在CIP去除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SRB污泥可通过吸附和生物降解有效去除CIP,其中吸附是主要去除途径,EPS在吸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探究了SRB活性污泥的EPS与CIP结合的机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鉴定了EPS中参与CIP结合的主要官能团.EPS主要通过静态猝灭与CIP结合形成EPS-CIP复合物,其中色氨酸和酪氨酸类蛋白质是EPS中主要参与CIP结合的物质,结合常数分别为1.43×104L·mol^(-1)和1.02×104L·mol^(-1);红外分析表明,羟基、氨基和羧基是EPS中主要参与CIP结合的基团.实验结果揭示了SRB污泥的EPS与CIP结合的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EPS在SRB污泥系统去除CIP,以及其他有机微污染物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胞外聚合物 环丙沙星 吸附 静态猝灭
原文传递
四环素类药物与人血清蛋白的结合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斯贞 李洪娟( 李洪娟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8期2193-2195,共3页
目的:探讨四环素类药物(土霉素、美他环素、四环素、多西环素)与人血清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不同温度下四环素类药物与H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点数,计算焓变(ΔH)、熵变(ΔS);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 目的:探讨四环素类药物(土霉素、美他环素、四环素、多西环素)与人血清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不同温度下四环素类药物与H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点数,计算焓变(ΔH)、熵变(ΔS);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供体与受体间的临界距离R0。结果:热力学参数ΔH<0,ΔS>0;R0分别为土霉素1.82nm,美他环素2.31nm,四环素2.98nm,多西环素2.26nm。结论:四环素类药物都能使HSA的荧光发生猝灭,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静电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类药物 人血清蛋白 相互作用 静态猝灭 荧光分光光度法
原文传递
4-芳基-1,4-二氢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及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洪利明 陈伟华 +2 位作者 刘林海 叶青 彭化南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9-926,共8页
合成并用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表征了4-芳基-1,4-二氢吡啶衍生物,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药物分子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300K时药物分子a与BSA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K q=5.474&... 合成并用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表征了4-芳基-1,4-二氢吡啶衍生物,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药物分子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300K时药物分子a与BSA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K q=5.474×10^(11)L·mol^(-1)·s^(-1),Ka=1.597 6×10~2L·mol^(-1)和n=0.6422;热力学参数△H=-14.58 kJ·mol^(-1),△S=-30.27 J·mol^(-1)·K^(-1)(△H<0,△S<0)。实验表明:药物分子可以使BSA发生荧光猝灭,其猝灭机理是形成基态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药物分子a与BSA的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猝灭 静态猝灭 4-芳基-1 4-二氢吡啶衍生物
下载PDF
基于乙二胺修饰碳点的荧光猝灭高效检测绿原酸 被引量:3
14
作者 茅佳宁 岳倩 +3 位作者 周雪莹 黄敏 楼芯妤 董微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54-958,共5页
以葡萄糖(Glu)为碳源,乙二胺(EDA)为钝化剂,采用水热法合成量子产率为32%的荧光碳点(CDs)。基于CDs和绿原酸(CHA)之间的内滤效应和静态猝灭使得CDs的荧光猝灭,建立了以CDs为荧光探针检测CHA的传感平台。并通过透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 以葡萄糖(Glu)为碳源,乙二胺(EDA)为钝化剂,采用水热法合成量子产率为32%的荧光碳点(CDs)。基于CDs和绿原酸(CHA)之间的内滤效应和静态猝灭使得CDs的荧光猝灭,建立了以CDs为荧光探针检测CHA的传感平台。并通过透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荧光光谱等一系列表征研究了CDs与CHA的相互作用。在最佳实验条件下,CHA浓度为5×10-^5~5×10-^4 mol/L范围内,对CDs的荧光猝灭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2=0.9910,线性拟合方程为F/F0=0.0173×[CHA]+0.0552,检出限为1.43×10-^5 mol/L。利用所构建的荧光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中CHA的检测,回收率为97.50%~103.83%,相对标准偏差为1.89%(n=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胺修饰CDs CHA 荧光猝灭 内滤效应 静态猝灭
下载PDF
新型芳基异丙酸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彦 尹宗宁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436-439,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芳基异丙酸类化合物2-[4-(3-氧代丁基)苯基]丙酸(OPP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瞬态/稳态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测算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和分子的结合距离。结果在25℃下,反应平衡常数为3.9... 目的研究新型芳基异丙酸类化合物2-[4-(3-氧代丁基)苯基]丙酸(OPP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瞬态/稳态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测算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和分子的结合距离。结果在25℃下,反应平衡常数为3.9×104L·mol-1,结合位点数为0.8;焓变为-16.29 k J·mol-1,熵变为205.04 J·mol-1·K-1,吉布斯自由能为-26.21 k J·mol-1;OPPA与BSA分子中色氨酸的最近距离为3.26 nm。结论 OPPA与BSA的相互作用为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的协同机理,OPPA与BSA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疏水相互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基异丙酸类化合物 2-[4-(3-氧代丁基)苯基]丙酸 牛血清白蛋白 相互作用 荧光光谱法 紫外光谱法 动态猝灭 静态猝灭 非甾体抗炎药
原文传递
Micellar Effect on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of Ruthenium(II) Polypyridyl Complexes with Quinones: Effect of CTAB
16
作者 Thangadurai Sumitha Celin George Allen Gnana Raj 《Ope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 between the excited state ruthenium (II) polypyridyl complexes and quinon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using luminescent quenching techniques. The c...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 between the excited state ruthenium (II) polypyridyl complexes and quinon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using luminescent quenching techniques. The complexes have the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maximum in the range 452 - 468 nm and 594 - 617 nm respectively. The static nature of quenching is confirmed from the ground state absorption studies. The association constants for the complexes with quinones are calculated from the Benesi-Hildebrand plots using absorption spectral data. The value of quenching rate constant (kq) is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nature of the ligand and the quencher, the medium, structure and size of the quenchers. Compared to the aqueous medium, the electron transfer rate is altered in CTAB medium. The oxidative nature of the quenching is confirmed by the formation of Ru3+ ion and quinone anion rad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nching Stern-Volmer Plot static quenching Ru(II) POLYPYRIDYL Complex
下载PDF
Cu(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东 申中兰 +2 位作者 朱文彩 许青 田其燕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29-32,共4页
利用荧光光谱技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Cu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u2+使得内部疏水区域的色氨酸(Trp)等芳香环氨基酸逐步暴露出来,在荧光光谱中表现为BSA内源荧光的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 利用荧光光谱技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Cu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u2+使得内部疏水区域的色氨酸(Trp)等芳香环氨基酸逐步暴露出来,在荧光光谱中表现为BSA内源荧光的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Cu2+与BSA的结合常数为8.73×104,结合比为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色氨酸 静态猝灭
下载PDF
基于甘蔗渣衍生碳量子点的荧光适配体探针的制备及其对17β-雌二醇的检测效果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禹晴 毛东鹏 +3 位作者 胡加枫 王鑫垚 段鹏虎 朴云仙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796-3804,共9页
为实现灵敏、快速、特异性地检测水环境中的17β-雌二醇(E2),以甘蔗渣衍生的碳量子点作为荧光信号,核酸适配体(aptamer)作为识别元素,构建了一种可以特异性检测E2的荧光探针,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来定量检测E2并对检测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为实现灵敏、快速、特异性地检测水环境中的17β-雌二醇(E2),以甘蔗渣衍生的碳量子点作为荧光信号,核酸适配体(aptamer)作为识别元素,构建了一种可以特异性检测E2的荧光探针,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来定量检测E2并对检测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酸适配体能成功修饰在碳量子点的表面形成稳定的荧光探针;200 mg·L^(-1)的碳量子点与1μmol·L^(-1)的aptamer为荧光探针的最佳构建比例;相对荧光强度与0~10μg·L^(-1)质量浓度的雌二醇成正比,且最低检测限为0.42μg·L^(-1);该荧光探针可成功应用于水体中E2的检测,回收率为93.6%~106.5%。与传统的仪器检测方法相比,该荧光探针检测E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现性,还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的优点。本研究成果可为核酸适配体构建的荧光探针在水环境检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渣 碳量子点 核酸适配体 17Β-雌二醇 荧光探针 静态淬灭
原文传递
2-(2-氨基苯基)苯并咪唑铂(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BSA作用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涛 覃姣兰 +3 位作者 罗翠萍 仇继家 钟雨佳 姚鹏飞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68,共7页
以2-(2-氨基苯基)苯并咪唑(L 2)和K 2PtCl 4为原料反应合成铂配合物[Pt(L 2)2Cl 2]·H 2O(L 2-Pt),并获得其晶体结构。在生理条件下(pH 7.40),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L 2和L 2-Pt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 以2-(2-氨基苯基)苯并咪唑(L 2)和K 2PtCl 4为原料反应合成铂配合物[Pt(L 2)2Cl 2]·H 2O(L 2-Pt),并获得其晶体结构。在生理条件下(pH 7.40),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L 2和L 2-Pt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L 2和L 2-Pt通过静态猝灭方式引起BSA荧光发生猝灭,在298、304、310 K这3个温度下,L 2-Pt对BSA的猝灭率及猝灭常数均大于L 2。焓变(ΔH)、熵变(Δ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表明,L 2与BSA间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力(ΔH>0、ΔS>0),结合是自发进行的(ΔG<0);而L 2-Pt与BSA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ΔH<0、ΔS<0),结合也是自发进行的(ΔG<0)。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L 2-Pt并未使BSA的微结构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配合物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相互作用 静态猝灭
下载PDF
番茄红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白梅竹 李红亮 张林雅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2012年第2期668-671,共4页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番茄红素(Lycopen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番茄红素能使BSA在340nm(λem)处产生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pH=7.4,温度为293K时,猝灭时表观结合常数KA为5.33×104L.mol-1,结合位点...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番茄红素(Lycopene)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番茄红素能使BSA在340nm(λem)处产生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pH=7.4,温度为293K时,猝灭时表观结合常数KA为5.33×104L.mol-1,结合位点数n为0.6461,同时荧光猝灭最大速率常数Kq=2.76×1012L.mol-1.s-1。二者呈自发结合且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距离r与能量转移效率E分别为5.6nm和0.098,偏酸性或碱性的条件使番茄红素与BSA的结合常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静态猝灭 结合作用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