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地产权强度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仇童伟 罗必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70,共8页
以往关于农地产权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研究大多借助农地产权稳定性或安全性概念,忽视了农地产权实施的层次性及其对农户行为规范的建构性。借助农地产权强度的理论概念不仅可以剖析国家赋权和社会认同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还可... 以往关于农地产权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研究大多借助农地产权稳定性或安全性概念,忽视了农地产权实施的层次性及其对农户行为规范的建构性。借助农地产权强度的理论概念不仅可以剖析国家赋权和社会认同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还可以考察二者作用的主体性差异。为此,本文阐述了国家赋权和社会认同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以及农地产权实施绩效对主体行为能力的依附性。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未引入和引入交叉项的Double Hurdle模型和OLS模型,利用全国9省(区)2 704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地产权强度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农地产权强度可区分为国家赋权、社会认同和行为能力,国家赋权和社会认同因农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属性差异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存在差异化影响,行为能力则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经验分析结果发现,国家赋权会抑制农地转出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并对行为能力较强的农户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相反,社会认同总体上对农地转出无显著影响,但会抑制行为能力较强的农户转出农地,并激励行为能力较弱的农户转出农地。由此可见,国家赋权与社会认同在配置农地要素上的效果趋同,但非农就业市场的政策主导决定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更多地受国家赋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要素 农地产权强度 国家赋权 社会认同 行为能力
下载PDF
国家监测能力的建构与提升——公共卫生危机背景下的反思 被引量:19
2
作者 郭凤林 顾昕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6,193,共22页
国家的监测能力既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公共治理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国家监测能力有助于确保政府充分了解社会运行情况,作为其决策和政策执行的依据。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而国家监测能力的建... 国家的监测能力既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公共治理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国家监测能力有助于确保政府充分了解社会运行情况,作为其决策和政策执行的依据。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而国家监测能力的建构和提升对于危机管理的实施和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各地在实施某些疫情防控措施上的差异化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缘于其国家监测能力的差异。在对国家监测能力提升所带来的伦理、政治和社会问题予以关注并预警的同时,如何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充分挖掘技术赋能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依然是公共管理学界亟待发展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危机 国家能力 监测能力 技术赋能 国家与社会关系
下载PDF
国家赋权、村庄民主与土地产权的社会认同——基于农户的土地产权合法性、合理性和合意性认同 被引量:19
3
作者 仇童伟 李宁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88,156-157,共18页
公共治理与村庄自治的结构性差异形塑了国家土地赋权建构产权环境的法律与现实逻辑,进而造成农户的土地产权社会认同呈现层次性差异。为此,本文利用苏、赣、辽三省2379户农户调查数据经验分析了国家赋权、村庄民主对农户土地产权社会认... 公共治理与村庄自治的结构性差异形塑了国家土地赋权建构产权环境的法律与现实逻辑,进而造成农户的土地产权社会认同呈现层次性差异。为此,本文利用苏、赣、辽三省2379户农户调查数据经验分析了国家赋权、村庄民主对农户土地产权社会认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产权法律文书强化了土地产权合法性认同,土地调整分别强化和弱化了土地产权合理性和合意性认同;村庄民主形塑了农户较高的土地产权合法性及合理性认同和较低的土地产权合意性认同,且认知民主的正向激励强于形式民主;此外,村庄民主弱化了法律文书的作用,但强化了土地调整对产权合理性和合意性认同的影响。为提高国家赋权的实施绩效和土地产权社会认同的内在一致性,需要塑造国家分权、基层约束、村庄自治、组织构建、群众参与及民主监督的社会治理模式,强化公共治理与村庄自治的对等地位,构建包容性的城乡土地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产权 社会认同 国家赋权 村庄民主
原文传递
公共治理与村庄自治视角下农户土地产权认知的形成 被引量:7
4
作者 仇童伟 李宁 +1 位作者 邹宝玲 马贤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3-61,共9页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是国家赋权的重要举措,农户对国家赋权的主观认知则建构了政策实施的重要基础。为辨析不同治理层面国家赋权对农户产权认知的影响特征及其差异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引入"国家赋权×...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是国家赋权的重要举措,农户对国家赋权的主观认知则建构了政策实施的重要基础。为辨析不同治理层面国家赋权对农户产权认知的影响特征及其差异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引入"国家赋权×农户行为能力"交叉项的Probit模型和Oprobit模型,并利用苏、赣、辽三省2 477户农户的调查数据经验分析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在公共治理和村庄自治层面对不同行为能力的农户产权认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求解不同主体行为能力下国家赋权对农户土地产权认知的偏效应,识别了治理层次与主体行为能力的互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家赋权更易提高农户对公共治理领域的土地产权安全感知,且对行为能力较强的农户产权安全感知的激励作用大于行为能力较弱的农户,具有典型的主体"歧视性"。经验结果表明,国家赋权更易提高农户对公共治理领域的土地产权安全感知;其次,国家赋权在村庄自治层面对直接行为能力较弱农户的产权安全感知的抑制作用大于直接行为能力较强的农户,但在公共治理层面则对直接行为能力和间接行为能力较强农户的产权安全感知均具有更强的正向激励。为此,本文认为政策改革需关注公共治理和村庄自治层面国家赋权的实施差异及避免主体歧视,产权认知领域的研究则需综合考虑国家赋权、社会规范和主体行为能力三个层次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认知 土地确权登记 行为能力 公共治理 村庄自治
下载PDF
农地产权权能强度和非农就业对农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基于有调节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
5
作者 田丽敏 谢保鹏 +1 位作者 陈英 裴婷婷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6-134,共9页
基于六盘山区甘肃片458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OLS回归、有调节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农地产权权能强度对农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以国家赋权、社会规范及行为能力维度表征的农地产权权能强度,均对农地转出具有显... 基于六盘山区甘肃片458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OLS回归、有调节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农地产权权能强度对农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以国家赋权、社会规范及行为能力维度表征的农地产权权能强度,均对农地转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非农就业在国家赋权和社会规范对农地转出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外出务工时间在上述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具有调节效应,而行为能力这条路径并不存在调节中介效应。基于此,农地权能应进一步向农户层面转移,有效激活制度效能,激活生产要素活力,政府应探索完善农地退出的补偿方案和政策,强化农户非农就业技能培训,以实现农地资源更深层和更广范围的优化配置,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赋权 社会规范 行为能力 非农就业 农地转出决策
下载PDF
中国国家治理的伦理意蕴及善治实践理路
6
作者 邹吉忠 朱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0-127,186,共9页
“家国一体”国家文明形态与文化认识理路,决定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治理理念与治理模式方面皆存在差异。在中国,“家”的本体论存在构成了现代中国人伦关系的基本价值规范和形成基础。中国国家治理在中西文明交流与对话中显现出独特伦理... “家国一体”国家文明形态与文化认识理路,决定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治理理念与治理模式方面皆存在差异。在中国,“家”的本体论存在构成了现代中国人伦关系的基本价值规范和形成基础。中国国家治理在中西文明交流与对话中显现出独特伦理品格,其品格本质上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意义上的善。中国国家治理善治的实现,必须要深入中国的社会历史现实,以观照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为逻辑起点,借助传统人伦关系的现代化转型,通过道德赋能使得伦理道德成为国家治理措施之外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治理 家国一体 真正共同体 善治 道德赋能
下载PDF
系统论视角下我国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
7
作者 朱晓飞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57-171,共15页
我国的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制度,是一项在顶层设计指导下形成的保护妇女的中国方案,兼具“国家治理工具”和“妇女赋权手段”的复合属性。从社会系统论视角来看,它是一套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以司法途径保障妇女广泛权益的制度系统,在立法... 我国的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制度,是一项在顶层设计指导下形成的保护妇女的中国方案,兼具“国家治理工具”和“妇女赋权手段”的复合属性。从社会系统论视角来看,它是一套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以司法途径保障妇女广泛权益的制度系统,在立法设计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已初具规模。该系统具有规范和价值层面的内部结构,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运作规律;并与外界环境互动,进行自足的运作和保持认知的开放。同时,这一制度系统也存在自创生性有所不足、自足运转不够顺畅、化简能力有待提升和系统间结构耦合有待优化等缺憾。遵循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系统思维,应进一步完善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制度的内部结构,优化其与法治环境要素的互动关系,推动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共治的格局,从而实现对妇女的充分保障,更好地展现人权治理的中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制度 社会系统理论 结构耦合 国家治理 妇女赋权
下载PDF
国家翻译实践视域下国家机构法治话语译出的制度建设 被引量:3
8
作者 胡波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287-292,共6页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译出,需要权力机构以国家名义赋权,具备国家翻译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国家翻译实践要体现出国家的权威性,就需要制度规范,形成标准。以国家翻译实践为研究视角,通过文献归纳和梳理,发现国家机构法治话语译出在制度建设...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译出,需要权力机构以国家名义赋权,具备国家翻译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国家翻译实践要体现出国家的权威性,就需要制度规范,形成标准。以国家翻译实践为研究视角,通过文献归纳和梳理,发现国家机构法治话语译出在制度建设上有待完善。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制度化建设的路径:宏观层面上,健全翻译制度化管理;中观层面上,完善翻译人才培养和译本发布机制;微观层面上,建立中外合作的翻译行为机制。通过对翻译制度建设的探讨,从理论上拓宽法治话语翻译研究的问题域,从实践上规范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国家翻译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翻译实践 国家机构 法治话语 翻译赋权 制度化建设
下载PDF
网络政治与社会运动——以“阿拉伯之春”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吕文增 《比较政治学研究》 2019年第2期235-262,360,共29页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无界性、隐匿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权威部门和精英掌控信息的权力,普通民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并传播信息,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阿拉伯之春"等事例中,民众通过脸书、推特等社...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无界性、隐匿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权威部门和精英掌控信息的权力,普通民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并传播信息,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阿拉伯之春"等事例中,民众通过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推动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引发政治变革。互联网能对国家和社会分别进行赋权,推动政治动员、政治参与、政治抗争、政治自由。对于非民主国家来说,互联网推动政治变革的同时也造成了制度真空,引发持续的动荡。国家为了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需要对互联网进行治理,增加政府的回应性,推动多行为体之间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国家与社会 赋权 阿拉伯之春 社会运动
原文传递
量态环境下“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生产力之赋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路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5-72,124,共9页
2004年,“文化生产力”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党的重要会议(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中,标志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从此开始进入了快车道。为因应延续至今的该发展趋势,作者将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生产力问题单列出来作为子系统加以研究,希望能够充... 2004年,“文化生产力”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党的重要会议(十六届四中全会)文件中,标志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从此开始进入了快车道。为因应延续至今的该发展趋势,作者将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生产力问题单列出来作为子系统加以研究,希望能够充实整个文化生产力理论中应牵及的文化多样性影响因素,进而更好地诠释多文化基元平衡发展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于是乎,本文在两个自设理论关注点下展开研讨:一者是对文化“量态”环境的认知,二者是对“文化生产力之赋能”思想的实践。设立的目的是要将两者整合为一个互为前提条件的论述平台,用以探析文化体量不大的民族提升其文化生产力的途径——特别是利用文化产品商品化和新媒体生态达到赋能增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态环境 人口较少民族 文化生产力 赋能
下载PDF
现代民族-国家:国家治理的新范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永刚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5-70,共6页
现代国家是依托于“民族”而形成的有别于传统王朝国家的新形态国家治理范式。其以“民族”为载体对外宣誓国家主权的同时,也确立了对内以个体为基础的国民国家体系。国民的国家与民族的国家的内外双重属性的获得与实现,均是基于现代属... 现代国家是依托于“民族”而形成的有别于传统王朝国家的新形态国家治理范式。其以“民族”为载体对外宣誓国家主权的同时,也确立了对内以个体为基础的国民国家体系。国民的国家与民族的国家的内外双重属性的获得与实现,均是基于现代属性的“民族”的发现与成功建构。同时,作为新型治理范式的民族国家其治理目的与功能的实现,则完全取决于国家民族的聚合性特征与国民性价值。持续的国家民族建设,既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公民赋权 国族建设 治理范式
下载PDF
城市社会治理再思考:向社区授权
12
作者 周涛 史国辉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02-108,共7页
我国的城市社会发展逐渐从单位制时代过渡到异质化时代,在城市社会加速消解与变异的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得到凸显。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基石,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目前,社会治理与社区治理逐渐呈现出复合化的治理形态,社区... 我国的城市社会发展逐渐从单位制时代过渡到异质化时代,在城市社会加速消解与变异的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得到凸显。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基石,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目前,社会治理与社区治理逐渐呈现出复合化的治理形态,社区治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运作的基本逻辑,向社区授权是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因此,国家行政权力在向市场放权、向社会分权的同时,要重视向社区授权。通过向社区授权,释放政府行政权力的能量,强化"社区参与",明确行政授权后的管理权问题并最终使其制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会 国家与社会 社区治理 社区授权
下载PDF
论人工智能赋能国家治理:涵义、结构与机理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俊祥 汤齐山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6期88-98,共11页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然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智能科技的革命性进步必将助力中国创造智能政治文明新形态,这种助力作用的逻辑机理可以从人工智能赋能国家治理的授受过程予以解释。所谓人工智能赋能国家治理,就是人类通过人工智...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然创造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智能科技的革命性进步必将助力中国创造智能政治文明新形态,这种助力作用的逻辑机理可以从人工智能赋能国家治理的授受过程予以解释。所谓人工智能赋能国家治理,就是人类通过人工智能的赋能而构建智能、高效和向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效能的活动过程。人工智能对国家治理的这种赋能,在种类结构上表现为多样性赋能,在现实实践上表现为多维度、多种类的复合赋能,在愿景结果上表现为形成新型的智能治理体系。实际上,要通过人工智能对国家治理赋能而型构出新型的智能治理体系,需要依靠一套复杂的作用机理,即人机授受赋能机理。在这个授受赋能的愿景过程中,新型的智能治理体系得以产生,人的主体价值得以提升,智能政治文明得以形成。在当今的数智时代,中国要创造政治文明的新形态,就要大力发展数智科技,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数智化支撑,建设数智政府,推进数智治理,发展数智政治文明,从而,渐进地创造智能政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人工智能 政治文明 智能科技 智能治理 授受赋能
下载PDF
从机制设计到能力提升:基于地方纪检监察“协同监督”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辉 《政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8-141,M0008,共15页
在提升权力监督“协同性”的总体要求下,我国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建设逐步从框架建构阶段向系统集成阶段转型,其中实现多个监督主体之间的协同监督是重要目标之一。当前中国各级地方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机制设计上的创新,将功能分化的监督... 在提升权力监督“协同性”的总体要求下,我国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建设逐步从框架建构阶段向系统集成阶段转型,其中实现多个监督主体之间的协同监督是重要目标之一。当前中国各级地方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机制设计上的创新,将功能分化的监督主体重新整合为紧密配合的监督体系。其中机制设计是提升协同监督能力的关键因素。基于云南和上海两项协同监督制度创新的案例分析,本文提出“联动赋能”和“系统赋能”两种协同监督的机制设计。其中,联动赋能机制通过挖掘组织内部潜在的资源,形成不同监督主体之间的联动配合,从而提升监督能力;而系统赋能机制则以“四项监督”为协同主干线,同时为主干线构建了提供资源支持的根须网络,这样两个部分的相互配合为协同监督主体注入了新观念,同时提供持续性资源供给,实现提升协同监督能力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协同监督 联动赋能 系统赋能
原文传递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和云模型的危废处置中心安全韧性评价
15
作者 王美 李旭康 +1 位作者 胡立嵩 冷朝阳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43-348,共6页
为提高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系统风险抵抗能力,保证其处置过程安全进行,以武汉某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为研究对象,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压力、状态以及响应3个方面构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 为提高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系统风险抵抗能力,保证其处置过程安全进行,以武汉某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为研究对象,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压力、状态以及响应3个方面构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分别得出主观权重值和客观权重值,并运用组合赋权法得出各指标组合权重值,根据云模型得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安全韧性等级为“良好”。结果表明,基于PSR模型的安全韧性评价模型对于系统安全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废物 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 组合赋权 云模型 安全韧性
下载PDF
媒体赋权与退场——一场“住进烂尾楼”的城市维权行动
16
作者 何润 陈雨琪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1-39,49,共10页
在互联网时代,公共话语资源的垄断性减弱,媒体越来越以第三方角色介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两者间的权力格局。中国社会维权行动中权力关系的动态变迁和第三方赋权机制,超出了传统静态的权力关系框架和交往权力理... 在互联网时代,公共话语资源的垄断性减弱,媒体越来越以第三方角色介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两者间的权力格局。中国社会维权行动中权力关系的动态变迁和第三方赋权机制,超出了传统静态的权力关系框架和交往权力理论解释范畴。在具体的社会行动情境中,各个行动主体的权力并非恒定不变,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媒体的介入之下有改变的可能;同时,媒体赋权有其条件和边界,舆论退场后,也存在作为“影子”对弱势者进行隐形赋权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社会关系 媒体赋权 维权行动 烂尾楼
下载PDF
国有大型企业数字赋能平台建设研究
17
作者 陈科帆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24年第2期64-67,共4页
详细分析了国有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及要求,基于数字中国建设规划、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等要求,总结了国有大型企业数字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和重点建设内容。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普适性的企业数字赋能平台进行详细研究,重点结合国... 详细分析了国有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及要求,基于数字中国建设规划、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等要求,总结了国有大型企业数字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和重点建设内容。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普适性的企业数字赋能平台进行详细研究,重点结合国有大型企业的信创和多业务特点阐述了云平台、数据中台、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内容和注意事项,为国有大型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了思路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数字企业 国有企业 赋能平台 企业中台
下载PDF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干式空心电抗器运行状态评估 被引量:6
18
作者 于鑫 李川 +2 位作者 李英娜 万小容 高国磊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使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对干式空心电抗器运行状态进行评估。首先,选取反映干式空心电抗器状态的12种状态量作为评判指标。然后,通过优化指数标度的相邻两级重要性比率的取值来对层次分析模型... 使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对干式空心电抗器运行状态进行评估。首先,选取反映干式空心电抗器状态的12种状态量作为评判指标。然后,通过优化指数标度的相邻两级重要性比率的取值来对层次分析模型进行改进,采用指数标度下的标度扩展法建立判断矩阵。考虑指标之间的冲突性和指标内的对比强度,采用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法获得客观权重,并采用最小鉴别信息原理确定评判指标综合权重。最后,获取每个评估指标隶属于各评估等级的概率并结合综合权重,构造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运行状态进行评估。通过该方法对型号为BKGKL-20000/35的干式空心电抗器运行状态进行了评估,得出干式空心电抗器运行状态综合评估结果V为1.853,说明电抗器处于"正常"与"注意"状态之间,整体运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式空心电抗器 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 运行状态 指数标度 CRITIC法 主客观综合赋权
下载PDF
国家与社会关系调适:行业组织变迁发展的动因论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兴军 刘永泽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9-127,共9页
改革开放前,国家全面控制下的"总体性社会"导致行业组织的孱弱甚至是消失。改革开放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适,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范围缩小、力度减弱,控制方式也从思想道德控制转向制度规制,促成了市场与社会力量迅速崛起,行业... 改革开放前,国家全面控制下的"总体性社会"导致行业组织的孱弱甚至是消失。改革开放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适,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范围缩小、力度减弱,控制方式也从思想道德控制转向制度规制,促成了市场与社会力量迅速崛起,行业组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职能扩张、自主性增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建设齐头并进,分权与治理成为转型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新态势。国家主动向行业组织赋权,协作治理机制逐渐成型,强国家强社会的图景更加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社会关系 行业组织 治理 赋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