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骨上段小切口与正中开胸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姜伟 肖苍松 +5 位作者 吴扬 李东 陈磊 叶卫华 王刚 王加利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6-341,共6页
目的比较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和胸骨上段小切口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78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信息,其中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upper hemisternotomy,UHS)... 目的比较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和胸骨上段小切口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78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信息,其中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upper hemisternotomy,UHS)手术20例,传统正中开胸手术(full sternotomy,FS)58例,所有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根据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uroSCOREⅡ评分、手术种类进行匹配,UHS组和FS组各18例入组,比较两组术前基线资料和围术期各项指标。结果纳入的全部78例中死亡3例(3.9%)。匹配后两组间基线资料和手术方式无差异(P>0.05),两组病例仅UHS组1例(2.8%)因感染性脑出血死亡。UHS组比FS组体外循环时间短[(202±41)min对(235±39)min,P=0.041],两组间主动脉阻断时间[(159±38)min对(158±59)min,P=0.918]和下半身停循环时间[(40±10)min对(50±20)min,P=0.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HS组停循环时膀胱温显著高于FS组[(28.2±2.3)℃对(24.0±3.1)℃,P=0.001]。与FS组相比,UHS组术中输注红细胞少[(4.8±2.8)U对(7.2±3.9)U,P=0.038]、术后引流量少[(855±657)ml对(1510±703)ml,P=0.007]、呼吸机支持时间短(22 h对58 h,P=0.037)、心脏监护室滞留时间短[(4.6±2.7)天对(7.2±2.8)天,P=0.009]、术后住院时间短[(8.2±3.8)天对(18.4±3.8)天,P=0.001],但UHS组术后行心包穿刺发生率高[7(38%)对1(6%),P=0.041]。两组术后新发需透析的肾功能不全3例(8.3%)、神经系统病并发症5例(13.9%)、两组各有1例因出血再次开胸止血。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可行,围术期总体疗效优于传统开胸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微创手术 胸骨上段小切口 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原文传递
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何瑞霞 王雅 +3 位作者 王效增 周铁楠 刘艳杰 荆全民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593-596,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4月至2016年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的99例复杂型急性Stanford B型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围术期...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4月至2016年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的99例复杂型急性Stanford B型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围术期特点及近、远期疗效。结果 99例患者均经腔内修复术治疗,98例成功植入支架,共植入支架104枚,其中,94例患者植入单支架,5例患者植入双支架。合并冠心病26例(26.3%),其中,7例(7.1%)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共植入冠状动脉支架8枚。7例(7.1%)患者在院死亡。在院期间无截瘫、脑卒中等并发症发生。77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随访期间,9例(11.7%)患者死亡,其中,4例(5.2%)患者死于主动脉源性。1例(1.3%)患者因再发夹层再次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结论复杂型Stanford B型AAD病情凶险,预后差,应积极控制血压,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有利于降低病死率,有利于改善近远期预后,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型急性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疗效
下载PDF
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登峰 张超 +1 位作者 韩冬 李钰珑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53-55,63,共4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全主动脉弓替换、胸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术)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Stand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76例...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全主动脉弓替换、胸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术)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Stand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76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将其中45例发生低氧血症的患者分为A组,未发生术后低氧血症的31例患者分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行全主动脉弓替换、胸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术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患者入院时脉搏次数为(86.31±9.06)次/min,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量为(8.25±2.96)U,显著高于B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量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量是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注意控制术中输血量,以降低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 支架置入术 低氧血症
下载PDF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术后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永波 岳月红 +2 位作者 王彦芝 赵伟超 冯光兴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7期1362-1366,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AA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其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279例AAA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分析A...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AA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其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279例AAA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分析AAAD患者的临床特征。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按照术后院内的死亡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两组患者手术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79例AAAD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88:1;患者平均年龄为(52.11±8.91)岁;合并高血压者占66.67%,合并冠心病者占11.47%;患者以胸痛或胸背痛为主要症状(占69.89%);并发症中以心包积液(占43.37%)和主动脉瓣反流(占18.64%)的发生率最高;其平均收缩压、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DDi)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上限;心、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为23.30%和15.77%;院内死亡率为17.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和存活组AAAD患者在年龄、是否伴有肾功能不全、是否伴有心功能不全、DDi水平、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输血量和术后是否开胸止血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伴有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270 min和术后开胸止血是AAAD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AAD患者发病年龄呈年轻化,多数合并有基础疾病,疼痛为其主要症状,且该病患者并发症多、术后死亡率较高。年龄>65岁、伴有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270min和术后开胸止血均可显著增加AAAD患者术后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临床特征 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病因及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梁镰静 李东泽 曹钰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972-976,共5页
1背景以及流行病学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其年发病率约为2.6~3.6/10万。AAD的特征在于主动脉内血液经内膜层的破裂口进入中膜,中膜在退行性变、
关键词 stanford-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 炎症反应 金属蛋白酶
原文传递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6
作者 晁珂 何发明 +7 位作者 李晓召 曹向波 车丽玲 史博伦 李艳凤 何慧 CAO Baojiang WANG Gang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909-913,共5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是否可以降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AAD)术后患者的谵妄发生率,以及AAAD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胸科医院2014年至2017年间,AAAD术后患者,根据术后应用镇静药物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72例)与...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是否可以降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AAD)术后患者的谵妄发生率,以及AAAD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胸科医院2014年至2017年间,AAAD术后患者,根据术后应用镇静药物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72例)与丙泊酚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谵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病死率的差异;单因素分析AAAD术后谵妄发生的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在调整其他混杂因素后分析吸烟、BMI、CPB时间和DHCA时间是谵妄发生危险因素。结果:①右美托咪定组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丙泊酚组(33.3%vs.56.0%,P=0.005);②右美托咪定组患者住院时间低于丙泊酚组[(22.89±8.40)vs.(25.82±11.34)d,P<0.05];③单因素分析AAAD术后患者发生谵妄风险因素:BMI、吸烟、体外循环、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呼吸机时间与患者术后发生谵妄成正相关;④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AAAD术后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后谵妄发生风险(OR=0.444,95%CI:0.217~0.908,P=0.026),AAAD术后患者的BMI、吸烟、体外循环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与谵妄发生风险分别为(OR=1.123,P=0.004;OR=2.675,P=0.015;OR=1.013,P=0.023;OR=1.096,P=0.002)。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AAAD术后治疗的危重患者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谵妄发生率,同时我们发现吸烟、BMI、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是AAAD术后患者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右美托咪定 谵妄
下载PDF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5
7
作者 苏云艳 范阜东 +1 位作者 熊剑秋 李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23期61-63,共3页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气管插管延迟拔除的危险因素,促进围术期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4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气管插...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气管插管延迟拔除的危险因素,促进围术期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4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气管插管是否延迟拔除,将患者分为延迟拔管组(96例)及非延迟拔管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气管插管延迟拔除的危险因素。结果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气管插管延迟拔除发生率为65.7%(96/146)。96例延迟拔管患者中2013年以前收治的有62例,占64.5%(62/96);2013年以后收治的有34例,占35.4%(34/96)。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气管插管拔管延迟组年龄高于非延迟组年龄,心肌阻断时间长于非延迟拔管组(均P<0.05),延迟拔管组患者总输血量明显增加(P<0.001)。结论气管插管延迟拔除影响患者围术期康复,因此,对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治疗的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尽量减少围术期血制品的输入,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延迟拔管患者的护理,提高围术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 延迟拔管 危险因素 护理
下载PDF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急诊手术后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林培容 李响 赵丽云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急诊手术后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急诊手术患者527例。根据术后是否行CRR...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急诊手术后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急诊手术患者527例。根据术后是否行CRRT分为CRRT组(78例)和非CRRT组(449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行CRRT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CRRT的使用率14.8%(78/527),术后30天病死率8.5%(45/527)。术前血肌酐值(OR=1.012,95%CI:1.005~1.019,P<0.001)、术中悬浮少白红细胞输注量(OR=1.141,95%CI:1.071~1.216,P<0.001)、术中血小板输注量(OR=1.307,95%CI:1.084~1.576,P=0.005)、术后胸腔引流总量(OR=1.000,95%CI:1.000~1.000,P=0.036)及术后气管插管时间(OR=1.004,95%CI:1.001~1.008,P=0.013)是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手术后需应用CRR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手术后出现急性肾损伤需行CRRT的危险因素有术前血肌酐水平、术中悬浮少白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量、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及术后胸腔引流总量。临床工作中需要关注上述危险因素,做好应对,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HBM的跟踪护理联合健康宣教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辛飞飞 王莹莹 程伶俐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12期136-140,共5页
目的 分析基于健康信念模式(HBM)的跟踪护理联合健康宣教应用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术后患者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我院行动脉腔内隔绝术的ATAAD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 目的 分析基于健康信念模式(HBM)的跟踪护理联合健康宣教应用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术后患者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我院行动脉腔内隔绝术的ATAAD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常规组(n=40)和干预组(n=44)。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宣教,干预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接受基于HBM的跟踪护理。比较2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的治疗依从性,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得分,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得分以及干预6个月后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在服药、饮食、血压监测、运动、复诊等维度上的依从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2组患者ESCA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2组患者ESCA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的GQOLI-74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6个月后,2组患者的GQOLI-74得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3.18%,高于常规组的75.00%(P<0.05)。结论 基于HBM的跟踪护理联合健康宣教能改善ATAAD术后患者自护能力、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信念模式 跟踪护理 健康宣教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依从性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效果
10
作者 王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究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效果。方法60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实施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 目的探究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效果。方法60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实施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09±0.32)h、体外循环时间(146.27±2.61)min、阻断时间(78.41±1.21)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2.16±1.52)h短于对照组的(6.21±0.27)h、(186.21±2.17)min、(102.17±2.31)min、(20.19±1.27)h,术中出血量(375.12±2.17)ml少于对照组的(449.14±3.2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能够取得显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弓置换 支架象鼻手术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效果
下载PDF
注射用纤维蛋白原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密容 李加辉 +1 位作者 张家欣 陈良万 《海峡药学》 2021年第9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注射液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中的应用价值,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心脏外科的66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注射液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中的应用价值,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心脏外科的66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使用注射用纤维蛋白原(应用2 g注射用纤维蛋白原静滴)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术前使用注射用纤维蛋白原,B组为术前未使用纤维蛋白原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24 h胸液量、血液制品输注量、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及死亡率。结果与B组相比,术前使用注射用纤维蛋白原(A组)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P<0.05),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注红细胞量、24 h内胸液引流量(P<0.05,P<0.01),减少术后并发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治疗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P<0.05,P<0.01),但对术后30天死亡率影响不大(P>0.05),术中体外转流、心肌阻断、低流量灌注、停循环时间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术前使用注射用纤维蛋白原可减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出血量及围术期血制品使用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治疗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对术后30天死亡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纤维蛋白原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出血量
下载PDF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雷磊 尹文 +3 位作者 王倩梅 赵鹏 刘传明 李俊杰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AAD)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01-2019-01期间我科收治的67例AAAD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合并组,随机数表法从820例无急性脑梗死的AAAD患者中选取8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AAD)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01-2019-01期间我科收治的67例AAAD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合并组,随机数表法从820例无急性脑梗死的AAAD患者中选取8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AAAD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组出现一过性晕厥和意识不清患者高于对照组(23/67 vs.5/80,P<0.05)。合并组白细胞计数和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组年龄和冠心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冠心病为AAAD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有冠心病的AAAD患者更易合并急性脑梗死,该类患者年龄偏高,炎症反应更重,血清D-二聚体水平更高,临床医师应注意鉴别,避免漏诊和延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急性脑梗死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应用三明治技术行主动脉根部重建近期疗效观察
13
作者 宋鹏 李继峰 +4 位作者 梁志强 何发明 郭迎春 崔聪 王克学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应用三明治技术行主动脉根部重建的效果,探讨其安全性。方法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46例,均行急诊开胸手术治疗,术中应用三明治技术行主动脉根部重建。术后即刻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应用三明治技术行主动脉根部重建的效果,探讨其安全性。方法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46例,均行急诊开胸手术治疗,术中应用三明治技术行主动脉根部重建。术后即刻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观察主动脉根部人工血管形态及有无假腔等,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主动脉窦部直径、主动脉瓣返流量。记录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手术前后主动脉窦部直径、主动脉瓣返流量;记录住院期间二次开胸止血、气管切开、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发生和死亡情况。结果246例中行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2例,升主动脉置换+右半弓置换术31例,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术21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大出血、急性心力衰竭等发生。手术时间(398.22±99.87)min,体外循环时间(203.30±52.36)min,阻断时间(108.06±27.54)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20.37±7.48)min,住院时间(20.92±9.22)d。术后主动脉根部CT血管造影未发现残留假腔、主动脉根部形态良好、支架无内漏;术后主动脉窦部直径[(36.06±4.41)mm]、主动脉瓣返流量[(0.62±1.12)cm^(2)]均小于术前[(38.83±4.33)mm、[(3.21±3.03)cm^(2)](t=11.729,P<0.001;t=14.266,P<0.001)。术后院内死亡18例(7.3%),二次开胸止血8例(3.3%),行血液透析22例(8.9%),气管切开6例(2.4%),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12例(4.8%)。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三明治技术行主动脉根部重建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三明治技术 主动脉根部重建
原文传递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拓 柴湘平 +4 位作者 周阳 杨贵芳 彭文 贺华平 潘小高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1年第5期536-539,544,共5页
目的了解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cute aortic dissection,TAAD)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7年1月—12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急性Stanford ... 目的了解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cute aortic dissection,TAAD)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7年1月—12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体外循环相关因素等指标进行比较,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最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共有126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0.1±10.8)岁,其中AKI组共61例,非AKI组共6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血清肌酐(Scr)、体外循环时间和夹层累及肾动脉比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Scr水平(OR=1.015,95%CI:1.004~1.027)、体外循环时间(OR=1.004,95%CI:1.000~1.007)和肾动脉受累(OR=2.324,95%CI:1.043~5.179)是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Scr水平、体外循环时间和肾动脉受累对于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均有着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30、0.630和0.599.结论术前Scr水平、体外循环时间和夹层累及肾动脉是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急性肾损伤 相关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