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苓散治疗蓄水证与水通道蛋白1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利娜 郭澜 孙世晓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7期135-137,共3页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温阳化气利水的经典名方。自古到今,在治疗水液代谢方面的疾病,一直都有着显著的疗效。水通道蛋白1(AQP1)是水通道蛋白家族之一,其分布于多种组织器官中,主要是与水液代谢调节相关的组织器官。水通道蛋...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温阳化气利水的经典名方。自古到今,在治疗水液代谢方面的疾病,一直都有着显著的疗效。水通道蛋白1(AQP1)是水通道蛋白家族之一,其分布于多种组织器官中,主要是与水液代谢调节相关的组织器官。水通道蛋白(AQPs)的出现为五苓散利水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现在虽对AQP1的研究比较充足,但AQP1表达与五苓散的关系研究比较缺乏。根据五苓散治疗蓄水证和蓄水证对AQP1的关系,推断五苓散可能影响AQP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苓散 蓄水证 AQP1
下载PDF
周军怀运用五苓散经验
2
作者 褚雪菲 刘道龙 周军怀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22-625,共4页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是一首临床常用经方,通过整理周军怀教授对五苓散条文、主治证候的解析,以及记录了临证经验等,以点窥面,五苓散的核心病机是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内停。病机关键是水邪内蓄,滞留三焦。核心症状为小便不利、口渴...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是一首临床常用经方,通过整理周军怀教授对五苓散条文、主治证候的解析,以及记录了临证经验等,以点窥面,五苓散的核心病机是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内停。病机关键是水邪内蓄,滞留三焦。核心症状为小便不利、口渴。周军怀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灵活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内科杂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苓散 蓄水证 膀胱气化不利 小便不利 口渴
下载PDF
伤寒论评话 第36章 阳明不仅可蓄水 尚有柴胡气郁证——阳明病蓄水、气郁等证的辨证治疗
3
作者 梁华龙 《中医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736-1739,共4页
1阳明经表风寒邪气,过经入腑结于阳明胃,使津液之腑不能正常游溢精气,寒水互结于胃,形成阳明蓄水证。寒气与饮邪互结与胃,与膀胱无碍,故小便数及因小便数而致的大便硬,口渴较轻者少少与饮水,重者以化气、行水、生津的五苓散进行治疗。... 1阳明经表风寒邪气,过经入腑结于阳明胃,使津液之腑不能正常游溢精气,寒水互结于胃,形成阳明蓄水证。寒气与饮邪互结与胃,与膀胱无碍,故小便数及因小便数而致的大便硬,口渴较轻者少少与饮水,重者以化气、行水、生津的五苓散进行治疗。太阳蓄水与阳明蓄水,均以口渴为主症,所蓄部位不同,就有小便数与小便不利的区别。2阳明胃肠虚实更替,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若邪入阳明,气机郁滞,更替失常,升降无节,不仅阳明胃肠本身的功能失常,也可连带其他经络脏腑的气机不能调畅。不大便是阳明腑实证的见症,但阳明气郁证也可出现不大便。小柴胡汤证可见于六经病的多个病群中,也可见于六经病以外的其他疾病中。3"得汤反剧者,属上焦",其病名称作"上焦吐",呕吐虽与胃气上逆密切相关,但有时并非胃家本身病变,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气机逆乱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病 蓄水证 气郁证 阳绝证 虚寒证 寒湿证
下载PDF
伤寒论评话 第18章 蓄水分轻证重证 变证有火逆水逆——蓄水证的成因与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梁华龙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812-815,共4页
目的:探讨《伤寒论》所记载蓄水证的成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对《伤寒论》第67条、第69条、第71条、第72条、第73条、第74条进行分析。结果:①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正同为蓄水,但前者的蓄水量大且处于发展状态,已经影响到津液的化生,所以... 目的:探讨《伤寒论》所记载蓄水证的成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对《伤寒论》第67条、第69条、第71条、第72条、第73条、第74条进行分析。结果:①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正同为蓄水,但前者的蓄水量大且处于发展状态,已经影响到津液的化生,所以口渴和小便不利同时存在,且表有留邪而脉浮发热;而后者蓄水量小且形成后不再发展,尚未波及津液的化生,所以仅有小便不利而无口渴,且表邪已尽仅为蓄水。故其治疗时以茯苓利水,生姜散水,桂枝化水,甘草制水(通过益脾而制约水湿的继续产生),通利已蓄积而不再继续增多的蓄水。②水逆和火逆两病是在古代简陋的医疗条件下,采用"水法""火法"治疗伤寒等热性病,经常发生的医疗事故所造成的两种后果。水逆,其表现多为"喘""烦""意欲饮水,反不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肉上粟起"等。火逆的表现尤为复杂,以神、色异常表现为主,比如发黄、烦躁、惊狂、谵语等,且极易波及血分。③无论从生理或者是病理上来看,"心开窍于耳"都有其合理性,五行中心属火,火性炎上,耳在上,易与心气相通,心之清阳濡养耳窍;而肾属水,水性趋下,二阴在下,易与肾气相通,浊阴出于下窍。若说肾开窍于耳,既与其肾脏属水下行的特性不符,而且距离较远,不符合"上竞上,下竞下""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原则。结论:探讨蓄水证的成因与治疗方法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张仲景 蓄水证 火逆 水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