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五苓散治疗蓄水证与水通道蛋白1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6
1
作者
陈利娜
郭澜
孙世晓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7期135-137,共3页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温阳化气利水的经典名方。自古到今,在治疗水液代谢方面的疾病,一直都有着显著的疗效。水通道蛋白1(AQP1)是水通道蛋白家族之一,其分布于多种组织器官中,主要是与水液代谢调节相关的组织器官。水通道蛋...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温阳化气利水的经典名方。自古到今,在治疗水液代谢方面的疾病,一直都有着显著的疗效。水通道蛋白1(AQP1)是水通道蛋白家族之一,其分布于多种组织器官中,主要是与水液代谢调节相关的组织器官。水通道蛋白(AQPs)的出现为五苓散利水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现在虽对AQP1的研究比较充足,但AQP1表达与五苓散的关系研究比较缺乏。根据五苓散治疗蓄水证和蓄水证对AQP1的关系,推断五苓散可能影响AQP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苓散
蓄水证
AQP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军怀运用五苓散经验
2
作者
褚雪菲
刘道龙
周军怀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22-625,共4页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是一首临床常用经方,通过整理周军怀教授对五苓散条文、主治证候的解析,以及记录了临证经验等,以点窥面,五苓散的核心病机是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内停。病机关键是水邪内蓄,滞留三焦。核心症状为小便不利、口渴...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是一首临床常用经方,通过整理周军怀教授对五苓散条文、主治证候的解析,以及记录了临证经验等,以点窥面,五苓散的核心病机是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内停。病机关键是水邪内蓄,滞留三焦。核心症状为小便不利、口渴。周军怀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灵活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内科杂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苓散
蓄水证
膀胱气化不利
小便不利
口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伤寒论评话 第36章 阳明不仅可蓄水 尚有柴胡气郁证——阳明病蓄水、气郁等证的辨证治疗
3
作者
梁华龙
《中医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736-1739,共4页
1阳明经表风寒邪气,过经入腑结于阳明胃,使津液之腑不能正常游溢精气,寒水互结于胃,形成阳明蓄水证。寒气与饮邪互结与胃,与膀胱无碍,故小便数及因小便数而致的大便硬,口渴较轻者少少与饮水,重者以化气、行水、生津的五苓散进行治疗。...
1阳明经表风寒邪气,过经入腑结于阳明胃,使津液之腑不能正常游溢精气,寒水互结于胃,形成阳明蓄水证。寒气与饮邪互结与胃,与膀胱无碍,故小便数及因小便数而致的大便硬,口渴较轻者少少与饮水,重者以化气、行水、生津的五苓散进行治疗。太阳蓄水与阳明蓄水,均以口渴为主症,所蓄部位不同,就有小便数与小便不利的区别。2阳明胃肠虚实更替,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若邪入阳明,气机郁滞,更替失常,升降无节,不仅阳明胃肠本身的功能失常,也可连带其他经络脏腑的气机不能调畅。不大便是阳明腑实证的见症,但阳明气郁证也可出现不大便。小柴胡汤证可见于六经病的多个病群中,也可见于六经病以外的其他疾病中。3"得汤反剧者,属上焦",其病名称作"上焦吐",呕吐虽与胃气上逆密切相关,但有时并非胃家本身病变,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气机逆乱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病
蓄水证
气郁证
阳绝证
虚寒证
寒湿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伤寒论评话 第18章 蓄水分轻证重证 变证有火逆水逆——蓄水证的成因与治疗
被引量:
1
4
作者
梁华龙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812-815,共4页
目的:探讨《伤寒论》所记载蓄水证的成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对《伤寒论》第67条、第69条、第71条、第72条、第73条、第74条进行分析。结果:①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正同为蓄水,但前者的蓄水量大且处于发展状态,已经影响到津液的化生,所以...
目的:探讨《伤寒论》所记载蓄水证的成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对《伤寒论》第67条、第69条、第71条、第72条、第73条、第74条进行分析。结果:①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正同为蓄水,但前者的蓄水量大且处于发展状态,已经影响到津液的化生,所以口渴和小便不利同时存在,且表有留邪而脉浮发热;而后者蓄水量小且形成后不再发展,尚未波及津液的化生,所以仅有小便不利而无口渴,且表邪已尽仅为蓄水。故其治疗时以茯苓利水,生姜散水,桂枝化水,甘草制水(通过益脾而制约水湿的继续产生),通利已蓄积而不再继续增多的蓄水。②水逆和火逆两病是在古代简陋的医疗条件下,采用"水法""火法"治疗伤寒等热性病,经常发生的医疗事故所造成的两种后果。水逆,其表现多为"喘""烦""意欲饮水,反不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肉上粟起"等。火逆的表现尤为复杂,以神、色异常表现为主,比如发黄、烦躁、惊狂、谵语等,且极易波及血分。③无论从生理或者是病理上来看,"心开窍于耳"都有其合理性,五行中心属火,火性炎上,耳在上,易与心气相通,心之清阳濡养耳窍;而肾属水,水性趋下,二阴在下,易与肾气相通,浊阴出于下窍。若说肾开窍于耳,既与其肾脏属水下行的特性不符,而且距离较远,不符合"上竞上,下竞下""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原则。结论:探讨蓄水证的成因与治疗方法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张仲景
蓄水证
火逆
水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五苓散治疗蓄水证与水通道蛋白1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6
1
作者
陈利娜
郭澜
孙世晓
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7期135-137,共3页
文摘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温阳化气利水的经典名方。自古到今,在治疗水液代谢方面的疾病,一直都有着显著的疗效。水通道蛋白1(AQP1)是水通道蛋白家族之一,其分布于多种组织器官中,主要是与水液代谢调节相关的组织器官。水通道蛋白(AQPs)的出现为五苓散利水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现在虽对AQP1的研究比较充足,但AQP1表达与五苓散的关系研究比较缺乏。根据五苓散治疗蓄水证和蓄水证对AQP1的关系,推断五苓散可能影响AQP1的表达。
关键词
五苓散
蓄水证
AQP1
Keywords
Wuling
San
stagnated
fluid
syndrome
AQP1
分类号
R24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军怀运用五苓散经验
2
作者
褚雪菲
刘道龙
周军怀
机构
三亚市中医院
出处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22-625,共4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6号)。
文摘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是一首临床常用经方,通过整理周军怀教授对五苓散条文、主治证候的解析,以及记录了临证经验等,以点窥面,五苓散的核心病机是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内停。病机关键是水邪内蓄,滞留三焦。核心症状为小便不利、口渴。周军怀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灵活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内科杂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五苓散
蓄水证
膀胱气化不利
小便不利
口渴
Keywords
Wulingsan
stagnated
fluid
syndrome
disturbance
in
functioning
of
bladder
dysuria
thirst
分类号
R282.1 [医药卫生—中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评话 第36章 阳明不仅可蓄水 尚有柴胡气郁证——阳明病蓄水、气郁等证的辨证治疗
3
作者
梁华龙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
出处
《中医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736-1739,共4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课题(编号:2009-0001)
河南省科技厅基金项目(编号:496060303)
文摘
1阳明经表风寒邪气,过经入腑结于阳明胃,使津液之腑不能正常游溢精气,寒水互结于胃,形成阳明蓄水证。寒气与饮邪互结与胃,与膀胱无碍,故小便数及因小便数而致的大便硬,口渴较轻者少少与饮水,重者以化气、行水、生津的五苓散进行治疗。太阳蓄水与阳明蓄水,均以口渴为主症,所蓄部位不同,就有小便数与小便不利的区别。2阳明胃肠虚实更替,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若邪入阳明,气机郁滞,更替失常,升降无节,不仅阳明胃肠本身的功能失常,也可连带其他经络脏腑的气机不能调畅。不大便是阳明腑实证的见症,但阳明气郁证也可出现不大便。小柴胡汤证可见于六经病的多个病群中,也可见于六经病以外的其他疾病中。3"得汤反剧者,属上焦",其病名称作"上焦吐",呕吐虽与胃气上逆密切相关,但有时并非胃家本身病变,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气机逆乱所致。
关键词
阳明病
蓄水证
气郁证
阳绝证
虚寒证
寒湿证
Keywords
yangming
disease
stagnated
fluid
syndrome
qi
depression
syndrome
yang
failure
syndrome
deficiency-cold
syndrome
cold-dampness
syndrome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伤寒论评话 第18章 蓄水分轻证重证 变证有火逆水逆——蓄水证的成因与治疗
被引量:
1
4
作者
梁华龙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
出处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812-815,共4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课题(编号:2009-0001)
河南省科技厅基金项目(编号:496060303)
文摘
目的:探讨《伤寒论》所记载蓄水证的成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对《伤寒论》第67条、第69条、第71条、第72条、第73条、第74条进行分析。结果:①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正同为蓄水,但前者的蓄水量大且处于发展状态,已经影响到津液的化生,所以口渴和小便不利同时存在,且表有留邪而脉浮发热;而后者蓄水量小且形成后不再发展,尚未波及津液的化生,所以仅有小便不利而无口渴,且表邪已尽仅为蓄水。故其治疗时以茯苓利水,生姜散水,桂枝化水,甘草制水(通过益脾而制约水湿的继续产生),通利已蓄积而不再继续增多的蓄水。②水逆和火逆两病是在古代简陋的医疗条件下,采用"水法""火法"治疗伤寒等热性病,经常发生的医疗事故所造成的两种后果。水逆,其表现多为"喘""烦""意欲饮水,反不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肉上粟起"等。火逆的表现尤为复杂,以神、色异常表现为主,比如发黄、烦躁、惊狂、谵语等,且极易波及血分。③无论从生理或者是病理上来看,"心开窍于耳"都有其合理性,五行中心属火,火性炎上,耳在上,易与心气相通,心之清阳濡养耳窍;而肾属水,水性趋下,二阴在下,易与肾气相通,浊阴出于下窍。若说肾开窍于耳,既与其肾脏属水下行的特性不符,而且距离较远,不符合"上竞上,下竞下""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原则。结论:探讨蓄水证的成因与治疗方法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伤寒论
张仲景
蓄水证
火逆
水逆
Key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Zhang
Zhongjing
stagnated
fluid
syndrome
fire
inverse
water
inverse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五苓散治疗蓄水证与水通道蛋白1关系的研究进展
陈利娜
郭澜
孙世晓
《中医临床研究》
2018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周军怀运用五苓散经验
褚雪菲
刘道龙
周军怀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伤寒论评话 第36章 阳明不仅可蓄水 尚有柴胡气郁证——阳明病蓄水、气郁等证的辨证治疗
梁华龙
《中医学报》
CAS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伤寒论评话 第18章 蓄水分轻证重证 变证有火逆水逆——蓄水证的成因与治疗
梁华龙
《中医学报》
CAS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