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水稳定及有机碳粒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2
1
作者 程曼 朱秋莲 +1 位作者 刘雷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835-2844,共10页
土壤团聚作用和土壤有机碳固定之间密切相关。对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和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有机碳及其组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 土壤团聚作用和土壤有机碳固定之间密切相关。对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和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有机碳及其组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表现为"V"字分布:>5 mm和<0.25 mm这两个粒径的团聚体含量最多,5—2 mm、1—0.25 mm团聚体的含量次之,2—1 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最少。坡耕地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最低,为1.4,其他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在1.9—3.1之间。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下,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全土有机碳含量在7.4—17.7 g/kg之间、微生物碳含量分布在50.3—664.7 mg/kg之间、腐殖质碳含量在0.9—2.5 g/kg之间。胡敏酸碳含量分布在0.2—0.6 g/kg,富里酸碳含量在0.6—1.9 g/kg之间。全土有机碳、微生物碳、腐殖质碳、富里酸碳均为坡耕地最低,其他植被恢复措施的有机碳、微生物碳、腐殖质碳、富里酸碳含量分别是坡耕地的1.1—2.3倍、2.0—8.4倍、1.0—2.0倍、1.2—2.4倍。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相比较,大多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中间粒径,即5—2 mm、2—1 mm、1—0.25 mm这3个粒径。逐步回归表明,5—2 mm团聚体和1—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有助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碳形态上,富里酸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对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敏感度较高,胡敏酸碳含量则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组分 宁南山区 植被恢复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晋东南矿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建华 李华 +3 位作者 郜春花 张强 靳东升 卢晋晶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8-194,共7页
为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下矿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以晋东南黄土区采煤沉陷复垦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连续8年施肥对复垦土壤团聚体数量、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化肥... 为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下矿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以晋东南黄土区采煤沉陷复垦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连续8年施肥对复垦土壤团聚体数量、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化肥(NPK)、低量有机肥化肥配施(LOF)和高量有机肥化肥配施(HOF)。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了> 0. 25 mm的大团聚体数量,HOF处理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比例,其中对2~1 mm和0. 50~0. 25 mm团聚体影响最大。有机肥化肥配施均显著提高了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降低了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D),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HOF与LOF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NPK对复垦土壤的团聚体分形维数无显著影响。> 0. 25 mm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0. 25 mm的微团聚体,大团聚体富集较多的有机碳,HOF显著增加了2~1 mm和5~2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大团聚体数量(R0. 25)、MWD、GMD与> 0. 25 mm的各粒径团聚体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OC与R0. 25、MWD、GMD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晋东南矿区复垦土壤上,高量有机肥化肥配施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有效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复垦土壤 施肥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下载PDF
废弃物施加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朱秋丽 曾冬萍 +2 位作者 王纯 仝川 王维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000-3008,共9页
为了阐明废弃物施加对稻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福州平原稻田为研究对象,对对照、石膏、贝壳、生物炭和炉渣5种处理样地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包括〉0.25 mm团聚体含量(DR0.25)、平... 为了阐明废弃物施加对稻田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福州平原稻田为研究对象,对对照、石膏、贝壳、生物炭和炉渣5种处理样地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包括〉0.25 mm团聚体含量(D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石膏、贝壳、生物炭和炉渣施加后均增加了土壤团聚体DR0.25、MWD和GMD值,其中,石膏施加后土壤团聚体DR0.25、MWD和GMD值分别增加了12.76%、12.13%和12.17%,贝壳施加后分别增加了32.65%、31.83%和33.86%,生物炭施加后分别增加了12.07%、9.32%和11.70%,炉渣施加后分别增加了19.70%、13.59%和18.10%,但与对照样地相比,石膏、贝壳、生物炭和炉渣施加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均表现为减小的趋势,分别减小了4.02%、11.65%、4.37%、9.29%.从土壤团聚体DR0.25、MWD、GMD值和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来看,石膏、贝壳、生物炭和炉渣施加均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物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稻田 福州平原
原文传递
冻融循环作用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顾汪明 周金星 +1 位作者 王彬 关颖慧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52,共8页
冻融循环作用是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可以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耕作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试验方法,研究初始含水量和... 冻融循环作用是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可以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耕作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试验方法,研究初始含水量和冻融循环次数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级组成、>0.25 mm粒级团聚体破坏率(PAD0.25)、>1 mm粒级团聚体破坏率(PAD1.0)、平均质量直径和分形维数等团聚体特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水冻融循环显著降低>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水稳性团聚体的PAD0.25和PAD1.0分别较冻融前增加12.25%和5.52%,平均质量直径与分形维数的变化表现为促进大团聚体的破碎作用。有水冻融循环则显著增加<0.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PAD0.25和PAD1.0分别较冻融前增加了78.72%~132.31%和81.44%~184.94%,平均质量直径与分形维数均表现出加剧水稳性团聚体拆分的作用,水稳性团聚体的破碎效应有所增强。因此,冻融循环导致大团聚体破碎成小团聚体,降低了黑土团聚体水稳性。冻融循环作用对水稳性团聚体的破碎作用随着初始含水量的增加逐渐增强并趋于稳定。土壤团聚体水稳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显著下降,10次冻融循环后逐渐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团聚体稳定性 水稳性团聚体 分形维数 黑土
下载PDF
不同植被带生态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以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徐红伟 吴阳 +3 位作者 乔磊磊 李袁泽 薛萐 瞿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23-2232,共10页
为分析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黄土高原从北到南不同纬度梯度分布的3个典型植被类型区域(草原带、森林草原带和森林带)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和恢复年限下的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 为分析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黄土高原从北到南不同纬度梯度分布的3个典型植被类型区域(草原带、森林草原带和森林带)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和恢复年限下的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带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影响显著,大于0.25mm团聚体含量(WR0.25)、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EWMD)、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EGMD)和有机质含量(SOM)整体上均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不同植被带下不同恢复类型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影响不一,森林草原带表现为灌木>草地>乔木,森林带则表现为乔木>草地.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大,各种恢复类型WR0.25、EGMD、SOM整体呈逐渐增加趋势,团聚体结构破坏率(PAD)和可蚀性因子(K)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分形维数(D)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植被带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恢复年限,恢复类型与植被带和恢复年限具有较强的交互作用.本研究有利于加强对区域生态恢复过程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带 生态恢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及腐殖质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朱秋莲 程曼 +1 位作者 安韶山 薛志婧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47-251,257,共6页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的分布加以研究。结果表明,干筛法测定得到的R0.25在53.2%~71.3%之间,MWD在1.98~2.59之间,GMD在0.96~1.14之间,分...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的分布加以研究。结果表明,干筛法测定得到的R0.25在53.2%~71.3%之间,MWD在1.98~2.59之间,GMD在0.96~1.14之间,分形维数在2.70~2.83之间;湿筛法测定的R0.25、MWD、GMD均为天然草地最大,25年柠条、15年柠条次之,坡耕地最小。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的腐殖质碳含量在0.53~2.67g/kg之间变化,1~0.25mm大小的团聚体腐殖质碳含量相对高于其他粒级团聚体。逐步回归表明,影响团聚体大小分布和水稳性的因素是1~0.25mm大小的团聚体中腐殖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团聚体稳定性 腐殖质 宁南山区
下载PDF
种植玉米对矿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籍晟煜 张强 +4 位作者 靳东升 郜春花 李建华 卢晋晶 张云龙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2期228-232,共5页
为揭示种植玉米下采煤塌陷区复垦地土壤结构中团聚体稳定性和每个粒径有机碳含量的差异,依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土壤长期定位古交试验基地,研究玉米、自然恢复2种种植处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为揭示种植玉米下采煤塌陷区复垦地土壤结构中团聚体稳定性和每个粒径有机碳含量的差异,依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土壤长期定位古交试验基地,研究玉米、自然恢复2种种植处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团聚体中,各粒级团聚体所占比例大小为自然恢复>玉米根区>玉米非根区;土壤微团聚体在团聚体结构中占有优势,种植玉米根区与非根区复垦土壤团聚体各个粒径的含量,均以<0.25 mm的微团聚体含量最大,约占73.42%~78.73%。在微团聚体当中,种植玉米根区的团聚体指标几何平均直径比玉米非根区和自然恢复区都大,而种植玉米根区在分形维数比玉米非根区和自然恢复区都小。说明微团聚体在种植玉米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较高。农作物种植提高了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比,各个粒径有机碳含量的发生变化与团聚体粒径的大小不一有关,土壤结构中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整体有机碳含量的贡献率通过种植玉米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植物种植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干旱区生态光伏电站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晶 刘美英 +1 位作者 郝孟婕 王清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7-143,共7页
为给干旱区生态光伏电站植被恢复,土壤结构稳定性以及有机碳固持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光伏电站生态示范区内3种典型的人工植被樟子松、黄芪和苜蓿为研究对象,以未进行植被恢复工作的土地为对照,探究了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0-40 cm土壤各粒径... 为给干旱区生态光伏电站植被恢复,土壤结构稳定性以及有机碳固持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光伏电站生态示范区内3种典型的人工植被樟子松、黄芪和苜蓿为研究对象,以未进行植被恢复工作的土地为对照,探究了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0-40 cm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水平和有机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樟子松、黄芪和苜蓿地的水稳定性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增加,微团聚体(<0.25 mm)含量降低,尤其是樟子松样地大团聚体含量最高。3种植被的水稳性团聚体MWD(平均重量直径)和GMD(几何平均直径)均显著高于对照,而D值明显低于对照,在整个土壤剖面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均以樟子松样地最佳,表明樟子松样地土壤结构改善效果明显,团聚体稳定性较高。土地的利用方式转变后,樟子松、黄芪和苜蓿地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贡献率均增加,其中以樟子松样地最为突出,并且3种植被的有机碳含量增量主要源于0.25~0.053 mm粒级团聚体的贡献。樟子松样地较黄芪和苜蓿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更高,更有利于提高有机碳累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植被恢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高寒草地沙化过程对土壤结构及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马丽 刘鹏 黄天志 《环境生态学》 2022年第9期32-38,共7页
为探究高寒草地沙化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的影响,以红原县高寒沙化草地斑块为核心,沿沙化程度递减梯度方向分析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 为探究高寒草地沙化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的影响,以红原县高寒沙化草地斑块为核心,沿沙化程度递减梯度方向分析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度减弱,土壤机械团聚体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均呈现由小团聚体(0.053~0.5 mm)为主向较大团聚体(>0.5 mm)为主转变的趋势,且土壤团聚体MWD、GMD均逐渐增大,D逐渐减小,表明草地沙化影响土壤结构稳定性,且与沙化草地斑块核心土壤抗侵蚀性相比,距离其大于280 m时(第7样带)土壤可蚀性K值降低了77.57%~83.69%,土壤抗侵蚀能力逐渐增强;土壤养分与>0.5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0.053~0.25 mm团聚体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结构稳定性指标MWD和GMD与>0.5 mm团聚体呈显著正相关,高寒草地沙化土壤团聚体的分布与土壤有机碳、氮、磷的循环转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沙化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可蚀性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渭北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类型对土壤属性的影响
10
作者 董莉丽 寇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1-849,共9页
为了研究渭北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类型对土壤属性的影响,选取位于同一坡面上的刺槐纯林、油松纯林和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土壤呼吸等土壤属性在3种人工林土壤剖面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土壤有机... 为了研究渭北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类型对土壤属性的影响,选取位于同一坡面上的刺槐纯林、油松纯林和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土壤呼吸等土壤属性在3种人工林土壤剖面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在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破碎率均较高,各团聚体水稳性指标值、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呼吸在3个样地的顺序均为油松林>刺槐林>苹果园,土壤无机碳含量的顺序为刺槐林>苹果园>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二者分别与团聚体水稳性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但同时,无机碳含量存在一个阈值,当低于或高于这一阈值时,其含量与团聚体水稳性分别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因此,当无机碳含量较高时,应降低其含量,并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遭受侵蚀的风险;土壤结构稳定性各指标之间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呼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人工林类型显著影响各项土壤属性,油松林在提高土壤质量方面的作用大于刺槐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水稳性 土壤碳 人工林类型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