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脾-肺固定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党晓卫 李林 +4 位作者 李路豪 付坤坤 李松 牛光辉 张中杰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8年第6期384-387,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脾-肺固定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随访资料完善的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资料,其中行改良脾-肺固定术的31例... 目的探讨改良脾-肺固定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随访资料完善的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资料,其中行改良脾-肺固定术的3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联合应用APBSCT的17例患者为试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水平,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术后3个月时脾-肺之间侧支循环形成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时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AST、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ALB水平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9、2.152,P=0.021、0.037)。术后3个月时,对照组中11例无明显侧支循环形成,未形成率为35.48%(11/31),显著高于试验组的5.88%(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1,P=0.024)。试验组中1例于术后12个月时发生消化道再出血,对照组中10例发生消化道再出血,其中3例于术后3个月内出现,两组再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2,P=0.037)。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够促进改良脾-肺固定术后脾-肺之间侧支循环的建立,减少再出血风险,改善肝脏合成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干细胞移植 脾-肺固定术 上消化道出血 侧支循环
原文传递
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志强 党晓卫 +4 位作者 乔师师 李鹏 王兆阳 徐大千 许培钦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7-748,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观察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改良脾.肺固定术后不同时期白细胞、血小板,血清补体(C3、C4)、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与术前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观察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改良脾.肺固定术后不同时期白细胞、血小板,血清补体(C3、C4)、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与术前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脾-肺固定术术后6个月白细胞由(3.27±1.93)×10^9/L上升至(6.70±2.12)×10^9/L,血小板由(77.60±44.14)×10^9/L上升至(164.00±66.78)×10^9/L;C3含量由(0.83±0.06)g/L上升至(1.03±0.15)g/L,C4含量由(0.12±0.02)g/L上升至(0.16±0.02)g/L,CD4由(25.07±5.35)%上升至(31.18±5.26)%,CD4/CD8由(1.74±0.25)上升至(2.03±0.36);自由门静脉压由(43.92±5.50)cmH,0(1cmH2O=0.098kPa)降至(33.92±5.50)cmH2O,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脾一肺间侧支循环形成。结论改良脾一肺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既能纠正脾功能亢进、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又能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症 改良脾-肺固定术 上消化道出血
原文传递
改良脾-肺固定术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党晓卫 杨志强 +5 位作者 乔师师 徐大千 李鹏 王兆阳 姚振涛 许培钦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3年第2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改良脾-肺固定术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观察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行改良脾-肺固定术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血清Ⅲ型胶原(COL-Ⅲ)、Ⅳ型胶原(COL-Ⅳ)、基质金属蛋白酶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改良脾-肺固定术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观察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行改良脾-肺固定术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血清Ⅲ型胶原(COL-Ⅲ)、Ⅳ型胶原(COL-Ⅳ)、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并做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行改良脾-肺固定术后6个月,血清COL-Ⅲ含量由(20.25±3.20)μg/L降至(16.32±2.35)μg/L,COL-Ⅳ由(112.21±23.90)μg/L降至(57.32±18.74)μg/L;血清MMP-1含量由(16.68±8.56)μg/L升至(26.85±8.95)μg/L,TIMP-1由(227.56±76.84)μg/L降至(132.35±62.42)μg/L,各组数据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脾-肺固定术可缓解肝脏纤维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 改良脾-肺固定术 肝纤维化
原文传递
改良脾-肺固定术与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路豪 党晓卫 +5 位作者 李林 刘优优 付坤坤 牛光辉 李松 许培钦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61-265,共5页
目的比较改良脾-肺固定术与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 目的比较改良脾-肺固定术与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改良脾-肺固定组和脾切除+断流术组(断流组)。其中改良脾-肺固定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41±9)岁;断流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44±8)岁。两组患者术后血细胞、门静脉压力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改良脾-肺固定组术后1年自由门静脉压力为(32.6±1.8)cm H_2O(1 cm H2O=0.098 k Pa),明显高于断流组的(29.9±2.3)cm H2O(t=4.963,P<0.05);WBC、Hb、Plt分别为(4.1±1.5)×10~9/L、(101±18)g/L、(102±40)×10~9/L,明显低于断流组的(5.8±1.9)×10~9/L、(113±16)g/L、(220±70)×10~9/L(t=-3.798,-2.588,-8.218;P<0.05);门静脉血栓形成率为8%(2/26),明显低于断流组的29%(10/34)(χ~2=4.344,P<0.05)。改良脾-肺固定组和断流组的上消化道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15%(4/26)、4%(1/26)和9%(3/34)、9%(3/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3,0.059;P>0.05)。结论与断流术相比,改良脾-肺固定术防治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疗效相似,且具有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保留部分脾脏功能和较高的门静脉压力利于肝脏灌注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脾-肺固定术 断流术 脾切除术 高血压 门静脉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脾功能亢进
原文传递
脾肺固定术降低小儿门静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廷泽 刘文英 +2 位作者 蒋小平 冯杰雄 李福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脾肺固定术后脾肺血流循环建立情况,以及临床疗效。方法1993年3月~1998年4月,采用脾肺固定术治疗6例门静脉高压症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儿。4例术后随访2~4年,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消化道钡餐及同位素... 目的进一步了解脾肺固定术后脾肺血流循环建立情况,以及临床疗效。方法1993年3月~1998年4月,采用脾肺固定术治疗6例门静脉高压症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儿。4例术后随访2~4年,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消化道钡餐及同位素等检查建立的脾肺之间血流分流情况。结果患儿症状缓解,原食道下端严重曲张的静脉逐渐减轻,且随时间延长而越明显,脾肺之间能维持有效血液分流,亦无肺部并发症出现,脾功能亢进症状缓解。结论脾肺固定术是治疗小儿门静脉高压的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脾肺固定术 疗效 儿童
下载PDF
改良脾-肺固定术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6
作者 李松 党晓卫 +6 位作者 李林 李路豪 刘优优 付坤坤 牛光辉 张中杰 许培钦 《中国实用医刊》 2018年第8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脾一肺固定术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门静脉高压症的住院患者19例,择期行改良脾一肺固定术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观察治疗后6、12个月患者的血常规、临床症状、肝功能及... 目的探讨改良脾一肺固定术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门静脉高压症的住院患者19例,择期行改良脾一肺固定术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观察治疗后6、12个月患者的血常规、临床症状、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分析患者的疗效,术后与术前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内径变化、血细胞、肝功能、凝血实验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测自由门静脉压力(FPP)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6、12个月门静脉内径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6、12个月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时间(胛)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上升(P〈0.05);术后6、12个月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等水平较术前明显上升(P〈0.05)。术后12个月脾-肺间可见侧支循环形成。结论改良脾-肺固定术联合APBSCT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可改善肝功能和凝血机制,又可降低门静脉压力,纠正脾功能亢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移植 改良脾一肺固定术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