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初探 被引量:33
1
作者 吴丹 韩铖 张理航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87-91,共5页
现阶段,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从保障型资助体系转变为内涵式资助体系。因而如何更好地践行资助育人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课题。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物质资助是前提,精神资助则是关键,从此角度出发,... 现阶段,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从保障型资助体系转变为内涵式资助体系。因而如何更好地践行资助育人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课题。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物质资助是前提,精神资助则是关键,从此角度出发,通过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工作目标的分析,探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路径,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物质与精神的双贫困,促其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资助育人 物质贫困 精神贫困 实效性
下载PDF
精准扶贫中的“精神贫困”及其纾解——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22
2
作者 丁志刚 李航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5期136-144,154,共10页
文章以认知失调理论为视角,结合影响贫困群众发展的社会因素,探讨了精神贫困的发生机理。贫困群众在习得性无助与贫困文化侵袭的过程中形成了基于贫困生活的个体认知,它与行政逻辑主导下因政府"快扶贫""包办式"扶... 文章以认知失调理论为视角,结合影响贫困群众发展的社会因素,探讨了精神贫困的发生机理。贫困群众在习得性无助与贫困文化侵袭的过程中形成了基于贫困生活的个体认知,它与行政逻辑主导下因政府"快扶贫""包办式"扶贫引致的脱贫行为相冲突,经历认知失调的贫困群众出现了诸如隐性抗争、冷漠观望、以贫为荣、拒绝脱贫等消减失调的行动策略。基于此,作者提出纾解精神贫困要从塑造自主脱贫认知与培养主动脱贫行为两方面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认知失调 精神贫困 扶志扶智 乡村振兴
下载PDF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剖析与对策思考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贵成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8-160,共3页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并轨和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不断增大。在重视贫困大学生物质贫困的同时,应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注意满足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在精神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在正视贫困大...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并轨和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也不断增大。在重视贫困大学生物质贫困的同时,应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注意满足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在精神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在正视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基础上应采取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咨询、深化心理研究、提供救助等措施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贫困生 精神贫困
下载PDF
农村嬗变过程中的农民精神贫困问题——基于湖南两县农民精神生活状况调查 被引量:21
4
作者 刘亦民 肖汉仕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4期70-75,共6页
贫困是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农村也经历着由小农经济向市场化转轨的痛苦嬗变。农村人口贫困除了物质贫困,还体现在精神贫困上,精神贫困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彻底脱贫致富的障... 贫困是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农村也经历着由小农经济向市场化转轨的痛苦嬗变。农村人口贫困除了物质贫困,还体现在精神贫困上,精神贫困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彻底脱贫致富的障碍。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制度、组织和社会工作建设,催生健康向上的新农民精神,是新农村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新农民精神 农民精神贫困 精神生活状况 社会变迁
下载PDF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及脱贫对策 被引量:16
5
作者 吴再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08-113,共6页
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特点,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治贫领域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内涵丰富,其"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理念,对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 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特点,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治贫领域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内涵丰富,其"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理念,对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深刻的启迪和现实指导价值。在面对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时,高校应树立"精准扶贫"理念,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环节下功夫,助力精神贫瘠大学生有效实现精神脱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精神贫瘠 精准扶贫 精准识别 精准管理 脱贫
下载PDF
农民贫困问题探源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溢海 宋德勇 《特区经济》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6-147,共2页
本文针对农民贫困问题,结合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农村贫困包括物质贫困、精神贫困和政治贫困的新观点。
关键词 物质贫困 精神贫困 政治贫困 农民贫困问题
下载PDF
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基于全国12个省份1395份基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于长永 董敏琳 马瑞丽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7-38,共12页
本文基于全国12个省份1395份基层调查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家庭代际关系质量总体较好,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显著差异。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 本文基于全国12个省份1395份基层调查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家庭代际关系质量总体较好,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显著差异。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收入贫困的影响来自于与儿子关系、与儿媳关系和与女婿关系;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精神贫困的影响,来自于四个方面。基于血缘关系的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效应,明显大于基于姻缘关系的代际关系质量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效应,与儿子关系在代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代际关系质量存在示范效应,但其对农村老年贫困的影响非常有限。农村老年贫困个体差异明显。因此,从代际关系质量视角治理农村老年贫困问题,应在分类施策基础上,重点提升老年人与儿子关系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老年贫困 代际关系质量 收入贫困 精神贫困
原文传递
高校贫困生:从物质贫困到精神贫困 被引量:7
8
作者 谢丽琴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88-91,共4页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由物质贫困而导致的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主要有自卑型、怨恨型、消极依赖型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其成因则主要来自于经济上、学习上、世俗观念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解决这一问题 ,需...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由物质贫困而导致的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主要有自卑型、怨恨型、消极依赖型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其成因则主要来自于经济上、学习上、世俗观念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长期的共同努力 ,在根本上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全面实现。目前 ,需要建立健全严谨完整的帮困机制 ,包括在经济上建立和完善各项扶助制度 ;在思想上坚持“扶贫先扶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贫困生 物质贫困 精神贫困
下载PDF
贫困地区的精神贫困与精神脱贫思路探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杨建晓 《安顺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1-13,共3页
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背景下,各省全力助攻脱贫攻坚战,在物质贫困的问题上得到有效的遏制,而精神贫困却成为打赢这场战争的阻碍。精神贫困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使贫困人口缺乏脱贫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贫困地区市... 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背景下,各省全力助攻脱贫攻坚战,在物质贫困的问题上得到有效的遏制,而精神贫困却成为打赢这场战争的阻碍。精神贫困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使贫困人口缺乏脱贫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贫困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贫困的消除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只有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两手抓,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扶贫和脱贫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贫困 贫困地区 精神脱贫
下载PDF
以相对贫困治理推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与现实进路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等文 陶苞朵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71,M0005,共14页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相对贫困治理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密切关联。相对贫困治理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和重要保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则是相对贫困治理的目标引领和价值旨归。相对贫困治理通过缩小贫富差距...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相对贫困治理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密切关联。相对贫困治理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和重要保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则是相对贫困治理的目标引领和价值旨归。相对贫困治理通过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精神贫困、以先富带动后富、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等方式,助推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渐进富裕和共建共富。在消除绝对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我国相对贫困治理应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丰富精神帮扶举措、设置渐进的相对贫困识别标准、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相对贫困治理格局等方面着手,实现其与共同富裕的并联式发展,最终达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治理 相对贫困治理 精神贫困 共同富裕 收入分配 精神帮扶 相对贫困识别标准 社会参与
下载PDF
贫困女大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丽君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6年第2期59-63,共5页
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中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由于性别差异,加上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处境更加艰难。文章从分析贫困女大学生的生存现状入手,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对... 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中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由于性别差异,加上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处境更加艰难。文章从分析贫困女大学生的生存现状入手,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对贫困女大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贫困女大学生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大学生 高校贫困生 精神贫困
下载PDF
互联网使用与相对贫困缓解:作用机制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桂丽 洪名勇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100,共13页
相对贫困的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关键,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农户收入增加的能力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能力,缓解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是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青藏高原农牧区1104份微观调查数据,采用A-F双界线法、... 相对贫困的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关键,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农户收入增加的能力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能力,缓解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是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青藏高原农牧区1104份微观调查数据,采用A-F双界线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法,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能显著缓解西藏农户相对贫困,使用互联网农户比未使用互联网农户的相对贫困程度和相对贫困概率均明显下降,且老一代农户使用互联网的相对贫困程度下降更显著,有信仰、半农半牧区和牧区农户使用互联网的相对贫困概率降低更明显。(2)互联网使用通过促进非农就业减缓物质贫困而间接缓解农户相对贫困。(3)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升奋斗幸福感减缓精神贫困而间接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偏远农村地区信息通信设施,提高农户数字素养,缩小数字鸿沟;畅通互联网信息发布与传播,促进就业信息获取和非农转移,缓解物质贫困;积极宣传勤劳致富典型事例,引导农户塑造劳动幸福思想和共建意识,缓解精神贫困;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和减贫作用,缓解农户相对贫困,促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数字素养 相对贫困 物质贫困 精神贫困
下载PDF
价值、困境与路径: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扶贫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萍 刘裕章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2-56,共5页
精神扶贫作为资助育人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日益成为满足个体发展需求、落实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然而,由于社会合力缺欠、制度体系缺位、精神扶贫理念缺失以及内生动力缺乏,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存在价值取向错误、思想... 精神扶贫作为资助育人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日益成为满足个体发展需求、落实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然而,由于社会合力缺欠、制度体系缺位、精神扶贫理念缺失以及内生动力缺乏,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存在价值取向错误、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思维方式落后、行为模式逾矩、心理问题多发等问题。为有效破解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扶贫的内外困境,必须打好“组合拳”。通过转变扶贫理念,发挥内源扶贫功用;重构扶贫模式,加大支持系统;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法规;配齐建强队伍,提升工作实效,推进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贫困生 精神贫困 精神扶贫
下载PDF
积极老化视域下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以武汉市中华路街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官珉月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5年第2期57-60 67,67,共5页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积极老化主张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去应对老龄化,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的老年刻板印象。为改善当前老年人"精神贫困"问题,从积极老化视域下的"健康、参与、保障"三个维度出发,以"...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积极老化主张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去应对老龄化,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的老年刻板印象。为改善当前老年人"精神贫困"问题,从积极老化视域下的"健康、参与、保障"三个维度出发,以"六个老有"为落脚点构建社区文化养老模式。针对目前社区文化养老的发展困境,探索社区文化养老的发展路径,从而建立人员专业化、服务多样化、供给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老化 文化养老 精神贫困
原文传递
后精准扶贫时期广西农村脱贫困境及深层原因探析——基于对山区贫困村的调研 被引量:4
15
作者 解超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在后精准扶贫时期,基层农村的贫困现状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基于在山区贫困村的调研,并结合扶贫的现状,认为造成当前农村脱贫困境的表层原因是精准识别的“局限性”与精准扶贫内涵“精细化”相冲突,精准识别的“层级化”与客观现实的“... 在后精准扶贫时期,基层农村的贫困现状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基于在山区贫困村的调研,并结合扶贫的现状,认为造成当前农村脱贫困境的表层原因是精准识别的“局限性”与精准扶贫内涵“精细化”相冲突,精准识别的“层级化”与客观现实的“复杂性”不对等,帮扶措施的“大众化”与贫困户需求的“多元化”之间存在矛盾,帮扶方式的“物质化”与贫困户内在的“精神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精准扶贫的“暂时性”与贫困户内在的“精神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村级干部综合管理水平低、带富能力不足,贫困户脱贫能力受限、生存能力低。困境的深层原因是结构性分化与社会转型,农户在社会的交互中本体性价值缺失,失去发展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精准扶贫时期 脱贫困境 深层原因 贫困山区 精神贫困
下载PDF
高校贫困学生的“精神贫困”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启文 《云梦学刊》 2007年第4期123-125,共3页
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主要有自我封闭、焦虑忧郁、忌妒心理、自暴自弃等几种表现。高校可通过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贫困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寻求社会对贫困生的支持和帮助... 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主要有自我封闭、焦虑忧郁、忌妒心理、自暴自弃等几种表现。高校可通过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贫困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寻求社会对贫困生的支持和帮助等"爱心措施"激励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精神贫困” 对策
下载PDF
后扶贫时代乡村精神贫困问题治理研究
17
作者 贾江豪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9期96-99,共4页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行标准下,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和物质上的贫困,由此进入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向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乡村还有相对贫困和精神贫困需要治理和消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精神...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行标准下,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和物质上的贫困,由此进入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向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乡村还有相对贫困和精神贫困需要治理和消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精神贫困具有影响深远、“感染性”强、脱贫难度大等复杂特点,所以要在精神脱贫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该文探究精神贫困在乡村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推动乡村精神贫困问题治理,助力乡村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扶贫时代 精神贫困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路径
下载PDF
在资助体系下大学生精神贫困现状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世佳 姚俊红 《职业技术》 2015年第8期94-95,共2页
随着高等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日渐完善,大学生物质贫困已不再是根本性问题。但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包括非贫困生因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心理困扰产生了"精神贫困"的现象,进而在主体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等... 随着高等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日渐完善,大学生物质贫困已不再是根本性问题。但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包括非贫困生因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心理困扰产生了"精神贫困"的现象,进而在主体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等方面存在问题。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贫困资助体系同时,加强人文情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大学生自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物质贫困 精神贫困 心理健康
下载PDF
浅析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其矫治 被引量:4
19
作者 易于 刘国华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21-124,共4页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历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当前我国在解决贫困大学生物质贫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物质贫困问题的逐步解决,精神贫困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帮助高校贫困生彻底摆脱贫困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问题,更要关...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历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当前我国在解决贫困大学生物质贫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物质贫困问题的逐步解决,精神贫困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帮助高校贫困生彻底摆脱贫困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问题,更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摆脱精神贫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精神贫困 脱贫
下载PDF
马克思反精神贫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
20
作者 郭瑞萍 刘宁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4-38,共5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考察,揭示了人们精神生活中精神文化产品消费能力低下、精神生产受到制约、精神交往出现异化的精神贫困现象。这种精神贫困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在于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考察,揭示了人们精神生活中精神文化产品消费能力低下、精神生产受到制约、精神交往出现异化的精神贫困现象。这种精神贫困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逻辑的控制,经济根源在于工人物质条件匮乏的制约。《手稿》中马克思反精神贫困的思想对于新时代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着以下启示:第一,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系为基础,健全精神富裕的制度保障;第二,以精神产品高质量循环为路径,提高精神富裕程度;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和谐精神交往准则;第四,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广大劳动者实现精神富裕的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贫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