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被引量:122
1
作者 高志敏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0-65,共6页
反思与前瞻,为成人教育研究确定了新的研究纲领: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无论是对成人教育一般研究活动而言,还是对成人教育学科建设而言,执行这一纲领,是成人教育未来发展应采取的基本态度和首要的方法论选... 反思与前瞻,为成人教育研究确定了新的研究纲领: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无论是对成人教育一般研究活动而言,还是对成人教育学科建设而言,执行这一纲领,是成人教育未来发展应采取的基本态度和首要的方法论选择。执行这一纲领,必须采取新的研究行动:解析成人群体结构、关怀成人生存境遇、解读成人学习行为、构建教育支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教育研究 生活世界 精神家园 反思与前瞻
原文传递
论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以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为视角 被引量:79
2
作者 周伟良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4-17,共14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之所以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标识。然而,随着二十多年来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进程,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笼罩”下被日益消解,这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以及对于国家安全的文化诉求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之所以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标识。然而,随着二十多年来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进程,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笼罩”下被日益消解,这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以及对于国家安全的文化诉求的。武术是华夏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传统人体活动方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但是,综观近半个世纪的现代武术运动发展,因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辐射及自身的主动趋附,致使原本博大深邃的武术文化发生了一场活生生的“和平演变”。以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为视角,就中华武术的文化意义、历史走向等几个层面予以剖析,旨在呼唤当代武术的发展应在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中增强其文化创造力与竞争力,坚持“和而不同”的中华精神,成为自觉构建我国文化安全屏障的一块重要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安全 传统武术 竞技武术 文化迷失 精神家园
下载PDF
《麦田里的守望者》:反叛迂腐与虚伪的“现代经典” 被引量:16
3
作者 朱晶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4-122,共9页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美国 2 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人们对其毁誉不一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评价出现歧异。作为富家子弟的霍尔顿 ,拒绝进入伪善的成人世界 ,试图建立有益于孩子们健康成...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美国 2 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人们对其毁誉不一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评价出现歧异。作为富家子弟的霍尔顿 ,拒绝进入伪善的成人世界 ,试图建立有益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精神环境 :做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人物象征地表达了依然坚守人文立场的美国作家对物化文明的拒斥。小说所揭示的物质富裕与精神匮乏的失衡 ,对于当代社会 ,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 反英雄形象 精神家园
下载PDF
精神文化的民族认同功能——兼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12
4
作者 栗志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共6页
在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精神文化对促进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要素促进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巩固,推动民族自身的持续发展。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民族意... 在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精神文化对促进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要素促进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巩固,推动民族自身的持续发展。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促进民族认同,民族精神构筑民族的灵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丰富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化 民族认同 精神家园
下载PDF
故乡何事又重来——论《无字》中女性的灵魂裂变 被引量:3
5
作者 陈迪泳 《鄂州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52-55,共4页
张洁对中国女性的性爱理想、灵魂裂变探索了 2 0余年。在《无字》中 ,以“故乡何事又重来”为精神线索 ,张洁苦苦追踪了三代女性灵魂裂变的轨迹 ,分别为她们营造了三个精神家园和灵魂栖宿地 :儒家、佛家、道家。但是 ,这个由儒佛道三原... 张洁对中国女性的性爱理想、灵魂裂变探索了 2 0余年。在《无字》中 ,以“故乡何事又重来”为精神线索 ,张洁苦苦追踪了三代女性灵魂裂变的轨迹 ,分别为她们营造了三个精神家园和灵魂栖宿地 :儒家、佛家、道家。但是 ,这个由儒佛道三原色的民族宗教之花环绕的灵魂故地 ,似乎也不能成为女主人公吴为实现爱情理想的殿堂。张洁站在世纪末的门槛上 ,面对在世俗化社会中“无为”理想的凋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小说 《无字》 张洁 吴为 灵魂裂变 真爱理想 精神家园
下载PDF
以美育美——用“大美育”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庚香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5,共15页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新时代中国美育主张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契合,与全人类建构美好大同社会的理想相一致。建设美丽中国...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新时代中国美育主张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契合,与全人类建构美好大同社会的理想相一致。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以美育美",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审美教育当属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发轫于西方,但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缺乏对美的发现、体认、洞察和表达。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美育"的概念,但美育实践的传统早已存在,且不乏深厚丰富的内涵。如果说中国古代倡导的是"致中和"的美育观,那么近代中国追求的则是"以美育代宗教"。新时代,"美好社会"形态、"美好生活"追求、"美丽中国"建设呼唤中国特色的"大美育"。走向"大美育"时代,需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指导,建设新时代美育体系,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美育的深层价值内涵:既体现在艺术领域,更体现在制度、理念领域;既需要我们守望"精神家园",更需要我们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最终聚焦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精神家园 中华美学精神 大美育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
下载PDF
扶桑艺道润华年——鲁迅精神原乡问题探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商金林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4-119,129,共6页
20世纪初,东西交会的历史环境对在日留学的鲁迅及其文学活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鲁迅的知识、学问、理想、报负以及人格等都是在日本形成的,那里是鲁迅从事革命和文学事业的起点。如果追溯鲁迅思想的起源,那么东京和绍兴可谓同属鲁迅... 20世纪初,东西交会的历史环境对在日留学的鲁迅及其文学活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鲁迅的知识、学问、理想、报负以及人格等都是在日本形成的,那里是鲁迅从事革命和文学事业的起点。如果追溯鲁迅思想的起源,那么东京和绍兴可谓同属鲁迅的精神原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精神原乡 绍兴 东京 文艺 "理想的人性"
下载PDF
新国学运动:跨世纪的文化浪漫主义——对新国学的文化确认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学谦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8,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国学热"现象,并不断升温,从知识界逐渐向社会其他领域扩散。"国学热"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浪漫主义倾向,是对业已逝去的古典文化的缅怀,是对情感家园的渴求,是文明古国在现代化的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国学热"现象,并不断升温,从知识界逐渐向社会其他领域扩散。"国学热"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浪漫主义倾向,是对业已逝去的古典文化的缅怀,是对情感家园的渴求,是文明古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民族情感的焦虑、价值危机的一种表征。这在情感领域中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情感家园代替不了文化实践。历史实践证明,国学作为封建理性无法为现代化提供合理资源。如果国学越出情感家园的范围介入文化实践则对现代化进程并无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国学 文化浪漫主义 情感家园 新儒学
下载PDF
在象征中触摸原乡——评美国华裔女作家张岚小说集《饥饿》 被引量:5
9
作者 魏全凤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569-572,共4页
身处边缘空间引发的身份焦虑,导致华裔作品对身份认同的关注。在美国华裔女作家张岚的小说集《饥饿》中,对原乡的向往诉诸对文化象征的想象和与文化象征的纠葛。在象征中触摸原乡,模糊且又顾虑重重,不过通过对原乡的象征性想象与叙述,... 身处边缘空间引发的身份焦虑,导致华裔作品对身份认同的关注。在美国华裔女作家张岚的小说集《饥饿》中,对原乡的向往诉诸对文化象征的想象和与文化象征的纠葛。在象征中触摸原乡,模糊且又顾虑重重,不过通过对原乡的象征性想象与叙述,身份追寻由焦虑升华为审美,从而实现了自我建构的诗性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岚 《饥饿》 象征 原乡
下载PDF
重建家园的精神空间 被引量:4
10
作者 俞孔坚 《新建筑》 2008年第4期28-30,共3页
汶川地震带来的人民生命的巨大损失,在较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过去快餐式的、只有量而缺乏"质"的房屋建筑和城镇规划。在同样快速和有可能快餐式的灾后重建过程中,我们不但应该关注物质家园的坚固性和抗灾的"质",还... 汶川地震带来的人民生命的巨大损失,在较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过去快餐式的、只有量而缺乏"质"的房屋建筑和城镇规划。在同样快速和有可能快餐式的灾后重建过程中,我们不但应该关注物质家园的坚固性和抗灾的"质",还应该特别关注栖居的精神的"质",那就是家园的精神空间的建设。讨论了和谐的精神空间的本质属性——天地一人一神的和谐,并从定位、归属与认同各方面讨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天地)、人和人、人和神的和谐关系。作为参与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感悟,与同样关注灾后重建的人们分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后重建 心灵家园 心理家园
下载PDF
炫目的艺术景观:新媒体与动漫艺术的耦合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柏青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1-126,共6页
"新媒体"是指一种诞生于新技术条件基础上的一种媒介形式。本文总结了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的几种主要的变化,并进一步讨论了新媒体的到来对动漫艺术产生的影响,形成了炫目的艺术景观,进而总结了新媒体动漫的主要类型,并归纳出... "新媒体"是指一种诞生于新技术条件基础上的一种媒介形式。本文总结了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的几种主要的变化,并进一步讨论了新媒体的到来对动漫艺术产生的影响,形成了炫目的艺术景观,进而总结了新媒体动漫的主要类型,并归纳出新媒体动漫的艺术特征:互动性、模糊性、平民性、分离性、沉浸感等。文章认为新媒体动漫艺术的深层意识形态是:它极大地加速了艺术的平民化过程,使艺术由少数特权阶层独享的专利品,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精神财富,变成人人皆可参与、可以栖居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动漫 转型 艺术新质 精神家园
下载PDF
折射与构造精神家园的电影理想世界景观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7,共10页
电影是依赖影像来展现生活,而影像世界既是现实折射,更是精神情感世界的投影。从电影作为创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来探究,可以深入到影像表现的动因和内在意义。电影中的精神家园既是通过影像表现现实家园,也是呈现理想世界的投射,影像精神... 电影是依赖影像来展现生活,而影像世界既是现实折射,更是精神情感世界的投影。从电影作为创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来探究,可以深入到影像表现的动因和内在意义。电影中的精神家园既是通过影像表现现实家园,也是呈现理想世界的投射,影像精神家园既是创造出排遣现实困惑,抗拒现实污浊的镜像,也是展示内心矛盾,追求内心期望的状况,更是创造精神对象和构筑理想世界的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影像世界 精神家园
原文传递
精神家园的深情回望——评王安忆90年代末的短篇小说创作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澄霞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32-35,共4页
王安忆 90年代末的短篇小说 ,主要叙写当年知青生活中的亲历往事 ,深情礼赞淮河儿女的人性美 ,藉此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在岁月回望中寻找、建构精神家园的执着与努力 ,体现出对当下平庸现实的背离。在文学创作中这并非个例。“距... 王安忆 90年代末的短篇小说 ,主要叙写当年知青生活中的亲历往事 ,深情礼赞淮河儿女的人性美 ,藉此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在岁月回望中寻找、建构精神家园的执着与努力 ,体现出对当下平庸现实的背离。在文学创作中这并非个例。“距离的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王安忆 短篇小说 精神家园 人性美 审美 距离美
下载PDF
宗教文化与人生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邓子美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7-31,共5页
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涨,只有建设好共同精神家园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人生意义的探求在精神生活中具有导向性。文章基于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成果,突破以西方模式来看待东方宗教的狭隘视角,认为宗教的共相乃有... 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涨,只有建设好共同精神家园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人生意义的探求在精神生活中具有导向性。文章基于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成果,突破以西方模式来看待东方宗教的狭隘视角,认为宗教的共相乃有超越性的人生意义指引,从而包容了在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及人生指向也起着重要作用的"天"及无神论信仰。衡量人生意义的尺度与在人生意义评价中存在量与质的关系,指出盲目追求超验的危险及中世纪宗教的人生意义导向的消极性,强调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已成为当代宗教文化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 宗教的共相 人生意义 精神家园 宗教社会学
下载PDF
“母体人”身份与精神原乡——贾平凹小说《暂坐》释读
15
作者 杜睿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68-74,共7页
《暂坐》是贾平凹致力于打通乡土和城市通道的一部再寻根小说,小说以“暂坐”茶庄为背景,以女性群体在西京城的奋斗历程为线索,从十几位女性的友情、爱情、欲望、金钱、生死等方面探讨现代中国与乡土中国这一宏大的命题,其中隐匿着知识... 《暂坐》是贾平凹致力于打通乡土和城市通道的一部再寻根小说,小说以“暂坐”茶庄为背景,以女性群体在西京城的奋斗历程为线索,从十几位女性的友情、爱情、欲望、金钱、生死等方面探讨现代中国与乡土中国这一宏大的命题,其中隐匿着知识分子的男性羿光,以及冥冥中牵引着人物命运的某种情欲文化与判词预言,都成为贾平凹回归传统的隐喻。他构筑了一个放置乡土的神龛,用鸟兽等动物喻以文化图腾的幻象从而达到精神原乡的目的,最终在暂坐茶庄的轰然倒塌中现代的繁华归于落寞,现代最终与传统达成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暂坐》 文化恋母 精神原乡
下载PDF
非裔美国文学的旅行书写:反思族裔性,重构精神家园
16
作者 骆洪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7期75-83,共9页
旅行文学是描写时空移动的文学,记录人物的动态位移与心路历程,凸显旅行的地理空间位移和精神体验两个层面。非裔美国文学的旅行书写突出人物在旅行中反思族裔性和种族关系,聚焦自我定义、身份认同、历史“重构”和“家园”重建等主题,... 旅行文学是描写时空移动的文学,记录人物的动态位移与心路历程,凸显旅行的地理空间位移和精神体验两个层面。非裔美国文学的旅行书写突出人物在旅行中反思族裔性和种族关系,聚焦自我定义、身份认同、历史“重构”和“家园”重建等主题,带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动机,常以小说、诗歌、戏剧等范式呈现,具有虚构性、想象性和反思性特征,但不乏真实位移记录和事实描写。这样的书写,即是文学领域对美国非洲流散族裔社会经历的反映,是非裔美国人批判西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的体现,是其探寻自我、重构精神家园的宣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裔美国文学 旅行书写 族裔性 精神家园 社会政治动机
下载PDF
黄帝祭典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笔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4,共5页
历史上关于黄帝的祭祀从未间断,黄帝或作为民族历史的伟大先驱被祭祀,或作为中华道统的代表被祭祀,或作为民族文化复兴的旗帜被祭祀。改革开放以来,黄帝祭典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关注。要使黄帝祭奠在中华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 历史上关于黄帝的祭祀从未间断,黄帝或作为民族历史的伟大先驱被祭祀,或作为中华道统的代表被祭祀,或作为民族文化复兴的旗帜被祭祀。改革开放以来,黄帝祭典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关注。要使黄帝祭奠在中华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建设好黄帝的陵园,规范好黄帝的祭奠,充实黄帝作为中华民族黄帝文化复兴旗帜的具体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 祭祀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逻辑
18
作者 张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56,共11页
中华文明的长河从未中断,归结于中华民族基于历史逻辑上的源头认同,理论逻辑上的内涵认同,实践逻辑上的本质认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悠长历史的不疑佐证,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是各... 中华文明的长河从未中断,归结于中华民族基于历史逻辑上的源头认同,理论逻辑上的内涵认同,实践逻辑上的本质认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悠长历史的不疑佐证,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是各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实践动力。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重叙事逻辑。廓清三重叙事逻辑对于促进中华文明溯源,深化“五个认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创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共同体 叙事逻辑 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试论知青文学对精神家园的寻求和重构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淑华 张景忠 《东疆学刊》 2004年第3期61-63,共3页
知青文学描写的是知青作家的心史,也是一代知青的心史。它关注和探讨知青们精神大厦倒塌后所共同经历的对自己和过去的反叛、否定和精神的苦闷、彷徨。对现实的强烈的失望而产生的怀疑使他们陷入对过去的再度怀恋,并以此作为失落的精神... 知青文学描写的是知青作家的心史,也是一代知青的心史。它关注和探讨知青们精神大厦倒塌后所共同经历的对自己和过去的反叛、否定和精神的苦闷、彷徨。对现实的强烈的失望而产生的怀疑使他们陷入对过去的再度怀恋,并以此作为失落的精神家园的价值支柱,重建他们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文学 精神家园 重构
下载PDF
黔中屯堡人祖籍“南京应天府石灰巷”考辨——兼与云南“南京柳树湾高石坎”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伟华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08年第3期7-11,共5页
黔中屯堡人多指认自己的祖籍是"南京应天府石灰巷",家谱族谱中可看到各省都出现"石灰巷"的地名。在对南京自明代以来地名考察后发现,这是清代以后才出现的地名,兼与云南移民指认家乡为"南京柳树湾高石坎"... 黔中屯堡人多指认自己的祖籍是"南京应天府石灰巷",家谱族谱中可看到各省都出现"石灰巷"的地名。在对南京自明代以来地名考察后发现,这是清代以后才出现的地名,兼与云南移民指认家乡为"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相比较,我们认为屯堡后裔通过对祖先"调北征南"光荣使命的颂扬,下意识地将调北填南、充军放逐等"次等来源"进行改造,"征南将士"被看成这一族群的"共同血统",这种身份意识强化了屯堡人的祖宗崇拜。帝辇之下的"南京应天府石灰巷",就成为屯堡人的"共同家乡",它更象是一个由话语构建的"精神故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屯堡人 南京 石灰巷 精神故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