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探讨 被引量:47
1
作者 余菲菲 李桂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7-101,共5页
将场所精神引入到大学校园景观空间规划中有助于营造不同功能的空间,延续校园文脉,唤起师生强烈的精神体验,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应从校园空间结构、建筑设计、景观标志设计等方面增强校园景观空间的识别性,营造具有场所精... 将场所精神引入到大学校园景观空间规划中有助于营造不同功能的空间,延续校园文脉,唤起师生强烈的精神体验,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应从校园空间结构、建筑设计、景观标志设计等方面增强校园景观空间的识别性,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空间,增强人们对校园景观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大学校园 景观空间 识别性 归属感
下载PDF
作为伦理实体的学校 被引量:28
2
作者 徐继存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7-84,共8页
教师不应把学校仅仅视为谋生的场域,更应将其视为塑造自己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塑造自我、追求卓越的伦理实体。学校只有真正成为伦理实体,教师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规定,从而为教师提供安身立命的基地和精神家园。学校伦理实体的建... 教师不应把学校仅仅视为谋生的场域,更应将其视为塑造自己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塑造自我、追求卓越的伦理实体。学校只有真正成为伦理实体,教师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规定,从而为教师提供安身立命的基地和精神家园。学校伦理实体的建设应该在学校实体基础上进行,完全否定甚至推翻学校实体既有规章制度的做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在推动学校伦理实体建设的过程中,校长不仅要清楚地把握学校的性质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努力使自己成为学校伦理精神的典范,还要注意引导教师超越教室的阻隔,消除学科的偏见,使教师感受到彼此情理联系的价值和意义,开拓共同享有的伦理空间。为了在道德和伦理上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应该自觉地认识到他们作为教育者的道德角色和伦理责任,在伦理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塑造和成就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伦理实体 伦理精神 伦理空间
原文传递
大学图书馆场所精神构建实践——以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为例 被引量:23
3
作者 陈斌 雒虹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6-31,共6页
文章在阐述场所精神的内涵及其构建要素、意义的基础上,以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实践为例,从塑造空间形态、营造文化氛围、引导读者体验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场所精神,以提升读者对大学图书馆的认同感,使大学图书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环... 文章在阐述场所精神的内涵及其构建要素、意义的基础上,以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实践为例,从塑造空间形态、营造文化氛围、引导读者体验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场所精神,以提升读者对大学图书馆的认同感,使大学图书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空间 场所精神 场所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下载PDF
基于传承传统村落精神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被引量:20
4
作者 邓春凤 黄耀志 冯兵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62-66,共5页
传统村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村落空间形态诠释着乡情、宗亲、落叶归根等民族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传承村落精神,是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必须... 传统村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村落空间形态诠释着乡情、宗亲、落叶归根等民族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传承村落精神,是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分析,梳理了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传统因素及新生因素,从村落景观的完整性、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和地缘关系的领域性等方面提出了基于传承村落精神的规划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精神 空间形态 新农村建设 传承
下载PDF
城市设计中的场所精神 被引量:19
5
作者 乔怡青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8-51,共4页
为避免城市设计千城一面,根据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探讨了场所和场所精神的含义,分析了场所精神对城市设计的指导意义。以西安为例对城市设计细节表达提出了设计建议,认为应将场所精神结合到现代城市空间的设计中去,展现给人们一个... 为避免城市设计千城一面,根据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探讨了场所和场所精神的含义,分析了场所精神对城市设计的指导意义。以西安为例对城市设计细节表达提出了设计建议,认为应将场所精神结合到现代城市空间的设计中去,展现给人们一个本真的、良好的城市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 场所精神 空间 城市设计
原文传递
场所精神的诠释——当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夏菲 廖琴 熊春华 《华中建筑》 2012年第12期33-35,共3页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良好的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该文试图从场所精神这一本质出发,将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分为街道式空间、广厅式空间和院落式空间三类,并从场所精神理论的核心思想&q...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良好的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该文试图从场所精神这一本质出发,将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分为街道式空间、广厅式空间和院落式空间三类,并从场所精神理论的核心思想"空间"和"特性"这两方面对其进行诠释,以期对这类混合开发、有巨构形态特征的建筑的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实现寻求方案解决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城市商业综合体 公共空间
下载PDF
帷帐居神——墓室空间内的帷帐及其礼仪功能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梅田 赵冬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65,共8页
帷帐是汉代以后墓室内的普遍陈设,本文根据考古遗存和历史文献记载的墓内葬仪,讨论了墓葬中帷帐的礼仪功能,认为帷帐具有居神的意义,起到营造祭祀空间的作用,界定了祭祀空间的主体位置,与以棺床为中心的埋葬空间具有不同的礼仪功能,这... 帷帐是汉代以后墓室内的普遍陈设,本文根据考古遗存和历史文献记载的墓内葬仪,讨论了墓葬中帷帐的礼仪功能,认为帷帐具有居神的意义,起到营造祭祀空间的作用,界定了祭祀空间的主体位置,与以棺床为中心的埋葬空间具有不同的礼仪功能,这对我们理解墓室空间的营造理念、空间与陈设和画像的关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帷帐 居神 祭祀空间
原文传递
竹园——诗意的空间,空间的诗意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向荣 林箐 《中国园林》 2007年第9期26-29,共4页
竹园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诠释,尽管它的形式语言与传统园林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带给人们的视觉转换和气氛体验是与中国传统园林相近的,它反映了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理解和对现代美学的追求。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花园艺术 中国精神 诗意 空间 体验
下载PDF
学校课程建设的公共性:本质、困境与超越 被引量:11
9
作者 谢秀红 车丽娜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25,共7页
学校课程建设是引领人们在追求公共善的过程中超越个人理性,开展课程价值协商与集体审议的过程。公共性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在属性和应有形态,蕴含着公开性、平等性和公益性的本质特征。公共精神的匮乏,主体意识的缺失,公共空间的不足... 学校课程建设是引领人们在追求公共善的过程中超越个人理性,开展课程价值协商与集体审议的过程。公共性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内在属性和应有形态,蕴含着公开性、平等性和公益性的本质特征。公共精神的匮乏,主体意识的缺失,公共空间的不足导致了学校课程建设公共性发展的困境。为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质量,促进课程公共价值的实现,需要在公共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提升参与者的主体意识,拓展学校课程的公共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课程建设 公共性 公共精神 公共空间 主体意识
下载PDF
现代高校校园景观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世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8152-8153,8156,共3页
强调校园景观环境与学校的形象、品牌、荣誉和质量密切相关,建设高质量、高品质的大学校园景观应引起各高校的重视,而要建设一个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现代高校校园,必须了解校园景观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 强调校园景观环境与学校的形象、品牌、荣誉和质量密切相关,建设高质量、高品质的大学校园景观应引起各高校的重视,而要建设一个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现代高校校园,必须了解校园景观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校园景观的特征,指出校园景观是有机生长的过程;是校园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能够体现大学自身的精神风貌与特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是具有社会综合功能的专用绿地,能够成为融入城市整体环境中的具有多种性质、尺度和功能的空间,其主要活动交流空间构成了城市休闲、交流场所的一部分,校园景观管理也趋于社会化。通过对高校校园景观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对现代高校校园景观的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景观 建设 人文精神 交流场所
下载PDF
诠释场所精神的纪念空间设计——古蔺太平四渡赤水纪念馆和纪念碑设计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招林 魏雷 《华中建筑》 2009年第1期58-62,共5页
该文在历史地段整体性保护规划框架之下,运用城市设计分析控制思想,结合太平古镇自然山水环境和其承载的红色文化遗址空间,挖掘四渡赤水这一历史事件的精神文化内涵,从地域空间的印象、场馆位置的思索、场所精神的诠释三个层次来探索四... 该文在历史地段整体性保护规划框架之下,运用城市设计分析控制思想,结合太平古镇自然山水环境和其承载的红色文化遗址空间,挖掘四渡赤水这一历史事件的精神文化内涵,从地域空间的印象、场馆位置的思索、场所精神的诠释三个层次来探索四渡赤水纪念馆和纪念碑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渡赤水纪念馆 场所精神 纪念空间 纪念碑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子夺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69,共4页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所精神的行为体验研究,通过对“人”的需求尊重来诠释建筑室内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精神气质”,强化人与环境互动的双向作用生成,实现场所空间营造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室内空间 生产方式 行为体验
下载PDF
基于人文关怀下的养老社区建筑空间设计初探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聪 王润生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4-117,共4页
通过对养老社区建筑空间在人文关怀层面下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从场所精神、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三个层面出发系统分析了养老社区建筑空间的适老化,研究了合乎人性化的空间,为改善养老社区空间环境和建设现代养老社区提供积极参考... 通过对养老社区建筑空间在人文关怀层面下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从场所精神、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三个层面出发系统分析了养老社区建筑空间的适老化,研究了合乎人性化的空间,为改善养老社区空间环境和建设现代养老社区提供积极参考,对完善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关怀 场所精神 场域 公共空间 设计原则
下载PDF
场所精神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游憩体系耦合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席岳婷 赵荣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4-318,共5页
目的依托文化意象要素,探索场所精神重建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游憩体系的耦合策略,更好地传承场所文化和场所精神。方法使用野外调查、查阅文献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原真性、场所精神与游憩体系的逻辑关系实质是对文化遗产内在价值... 目的依托文化意象要素,探索场所精神重建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游憩体系的耦合策略,更好地传承场所文化和场所精神。方法使用野外调查、查阅文献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原真性、场所精神与游憩体系的逻辑关系实质是对文化遗产内在价值的共识与契合,文化遗产保护与游憩体系耦合式发展是传承文化的有效路径。结论注重场所精神,优化遗产游憩空间体系,对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文化遗产保护 游憩体系 遗产空间 耦合
下载PDF
工匠精神研究脉络、热点及展望的知识图谱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汪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33-40,共8页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转变,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系统把握国内工匠精神的研究,借助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收录的441篇期刊论文进行关...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转变,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系统把握国内工匠精神的研究,借助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收录的441篇期刊论文进行关键词聚类、中介中心性及关键词突现性分析,绘制出中国工匠精神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研究主要围绕工匠精神内涵阐释、当代价值探究以及工匠精神培育三大主题展开,整体研究历经三个主要阶段。展望工匠精神未来研究,精益求精作为核心内涵、产教融合作为重要载体、制造强国作为价值追求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精神 CITEspace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试析福克纳意识流小说的叙事风格 被引量:5
16
作者 仝志敏 杨大亮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80-84,共5页
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真实地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尤其是美国南方的社会动乱与精神危机.作者致力于小说的实验与革新,在小说中运用了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他将弗洛伊德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柏格森的&... 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真实地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尤其是美国南方的社会动乱与精神危机.作者致力于小说的实验与革新,在小说中运用了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他将弗洛伊德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成功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之中.在运用时空跳跃和表现混乱意识方面,福克纳自成一家.同时,福克纳还大胆地采用了多层次叙事、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蒙太奇等手法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意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喧哗与骚动》 《我弥留之际》 叙事风格 福克纳 意识流
下载PDF
生态意义的理解与表达——从吉巴欧文化艺术中心看待生态建筑的创作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飞 《建筑师》 2005年第6期78-82,共5页
本文通过对法国建筑师佐伦·皮亚诺创作的吉巴 欧文化艺术中心来探讨设计者是如何贯彻生态思想,把 生态的自然观、哲学观、文化观、技术观结合起来,创 造出一座既能体现地域特征,同时又包涵生态思想的现 代建筑来。
关键词 意义 场所精神 宇宙时空 文化
下载PDF
新疆“巴扎”:从物理空间到精神空间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敏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1-138,共8页
文本结合记述新疆"巴扎"的相关文本信息以及实地调研的信息,探讨了"巴扎"由物理空间向精神空间演变的基本线索,强调其作为新疆绿洲生活体系的重要空间形态,在表征地域符号方面起到的经济作用、文化功能与现实意义,... 文本结合记述新疆"巴扎"的相关文本信息以及实地调研的信息,探讨了"巴扎"由物理空间向精神空间演变的基本线索,强调其作为新疆绿洲生活体系的重要空间形态,在表征地域符号方面起到的经济作用、文化功能与现实意义,进而指出,有关"巴扎"的叙述无论是在物理意义还是在精神意义上,都是一种对充满着维吾尔族世俗生活场景、内容与人文内涵的公共空间的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巴扎” 物理空间 精神空间
下载PDF
室内空间中的竹编艺术与场所精神的营造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任巧 管雪松 《设计》 2023年第3期152-154,共3页
分析竹编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装饰应用同时寻找营造场所精神的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结合场所精神理念,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多个设计案例,总结出竹编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不同应用方式。得到竹编艺术对室内空间的围合、连通、限定三... 分析竹编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装饰应用同时寻找营造场所精神的方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结合场所精神理念,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多个设计案例,总结出竹编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不同应用方式。得到竹编艺术对室内空间的围合、连通、限定三种不同的设计方式和营造室内空间场所精神的方式。该方式可以为竹编艺术在室内空间的装饰应用以及室内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编艺术 场所 场所精神 室内空间 室内装饰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卢鑫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3年第1期67-69,共3页
将场所精神引入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既可以延续大学校园的文化脉络,也可以唤醒师生强烈的精神体验,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文章引入场所精神理论,提出场所空间的认同、历史性情景的塑造、多元化空间的利用等设计策略,打... 将场所精神引入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既可以延续大学校园的文化脉络,也可以唤醒师生强烈的精神体验,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文章引入场所精神理论,提出场所空间的认同、历史性情景的塑造、多元化空间的利用等设计策略,打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并结合湖南科技大学东大门广场景观改造设计实践,验证该策略的适用性,以期为今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大学校园 公共空间 景观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