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1篇文章
< 1 2 1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期前路椎体间植骨并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415
1
作者 金大地 陈建庭 +3 位作者 张浩 瞿东滨 王吉兴 江建明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900-902,I049,共4页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及内固定器械植入的安全性。 方法 总结 1997年 10月至 1999年 1月期间收治 1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 ,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植骨并胸腰椎“Z”形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治...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及内固定器械植入的安全性。 方法 总结 1997年 10月至 1999年 1月期间收治 1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 ,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植骨并胸腰椎“Z”形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治疗。 结果 经平均 16个月的随访 ,11例患者脊柱结核均治愈 ,无局部结核复发 ,植骨全部骨性融合 ,融合时间平均为 3.8个月 ,后凸矫正角度 18° ,无手术并发症。 结论 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结核病灶局部植入钛质内固定器械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脊柱固定术 椎体间植入术
原文传递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178
2
作者 马远征 胡明 +4 位作者 才晓军 陈兴 李宏伟 隰建成 薛海滨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8-73,共6页
目的总结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消灭死腔,通过坚强内固定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7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52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5例、胸椎67例、胸腰段17例、腰椎53例,病灶范围1~3个椎... 目的总结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消灭死腔,通过坚强内固定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7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52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5例、胸椎67例、胸腰段17例、腰椎53例,病灶范围1~3个椎体,无跳跃病灶.手术方法:(1)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钢板内固定;(2)经肋横突切除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3)后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4)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后配戴支具3~5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6~9个月.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结果(1)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前后路联合手术平均术时4.5 h,术中平均出血650ml;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平均术时3.5 h,术中平均出血450 ml;其余两种手术平均术时3.0 h,术中平均出血350 ml.(2)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前后路联合手术创伤较大,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次之.手术并发症有大血管破裂1例,暂时性窦道形成5例,内固定器松动和断裂3例.(3)临床疗效:患者术后1~2周症状基本缓解并下床行走,术后6~8周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患者结核病灶全部治愈.结论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脊柱结核手术成功的前提,坚强内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抗结核药物和病灶彻底清除是内固定安全植入的前提.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应该是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植骨融合和坚强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灶清除 脊柱结核 前路 植骨融合 术后 抗结核药物 术中 治疗 症状 结核病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 被引量:143
3
作者 陈雄生 贾连顺 +8 位作者 曹师锋 袁文 陈德玉 叶晓健 周许辉 谭军 肖建如 倪斌 欧阳跃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44-649,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探索其防治策略。方法自1995~2002年共行颈椎前路手术3163例,术后出现各种手术并发症646例。术后获随访1848例,随访期6个月~8年,平均2年3个月。减压方式有环锯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和病...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探索其防治策略。方法自1995~2002年共行颈椎前路手术3163例,术后出现各种手术并发症646例。术后获随访1848例,随访期6个月~8年,平均2年3个月。减压方式有环锯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和病灶清除;植骨方式有自体髂骨植骨、BAK植骨、方盒形Cage植骨以及钛网植骨等;部分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固定。结果喉返神经或喉上神经损伤26例,4~1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术后颈部血肿16例,术中止血不彻底和术后引流不畅是其主要原因。颈脊髓或神经根刺激、损伤13例,经脱水治疗多数恢复满意。脑脊液漏11例,经颈部制动和切口局部适度加压后愈合。切口感染8例,经抗感染、清创缝合等治疗后愈合。食管瘘2例,经修补术治愈。植骨块移位8例,均于发生后当天或第2d再次手术。植骨不愈合假关节形成17例,均行翻修手术。相邻节段退变35例,6例因出现新的脊髓压迫症状再次行颈前路减压术,术后症状缓解。髂骨供区并发症342例,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内植物相关并发症中,BAK下沉10例,钢板断裂1例,钢板螺钉脱落1例,钛网下端下沉7例。颈部轴性疼痛216例。猝死1例。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程序化、标准化的诊治方案是减少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并发症 防治 环锯减压 椎体次全切除 椎间盘切除
原文传递
病灶彻底切除椎间融合治疗脊柱结核 被引量:112
4
作者 阮狄克 何勐 沈根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全组78例,男36例,女42例;年龄15~72岁,平均47岁。病变部位颈椎7例,胸椎29例,腰椎34例,腰骶椎8例。病变涉及2个节段29例,3个节段41例,4个节段以上8例。术前后凸畸形成角为13... 目的观察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全组78例,男36例,女42例;年龄15~72岁,平均47岁。病变部位颈椎7例,胸椎29例,腰椎34例,腰骶椎8例。病变涉及2个节段29例,3个节段41例,4个节段以上8例。术前后凸畸形成角为13°~92°,平均34°。手术采用病灶彻底切除一期椎体间植骨融合,使用自体肋骨22例,髂骨44例,髂骨加肋骨12例。结果平均随访5.5年,优良率为98.7%,植骨融合率为97.4%,术后后凸畸形成角为5°~62°,平均22°。结论病灶彻底切除椎体间一期植骨融合,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减少晚期腰背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脊柱融合术 骨移植 治疗
原文传递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 被引量:107
5
作者 瞿东滨 金大地 +4 位作者 陈建庭 江建明 王吉兴 鲁凯伍 张忠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4-78,共5页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椎脊柱结核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7~75岁,平均39.4岁;病史1~60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椎脊柱结核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7~75岁,平均39.4岁;病史1~60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2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8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而80例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的病例则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结果10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5例失访外,其余95例均获得1~7年随访(平均2.9年)。68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3.5个月。65例有后凸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2°,随访期内丢失2°~4°。除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组1例因抗结核化疗周期不足复发外,其余患者均临床治愈。32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稳定性 脊柱结核 外科治疗 病灶清除 患者 术式选择 后凸畸形 病例 性状 病史
原文传递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PUMC(协和)分型系统 被引量:104
6
作者 邱贵兴 仉建国 +7 位作者 王以朋 徐宏光 张嘉 翁习生 赵宇 林进 沈建雄 杨新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根据1245例脊柱侧凸建立的数据库,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新的分型方法,并对新的分型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复习测量了427例有完整资料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仰卧位左右Bending像以及术后长期随访的X线片及临床... 目的根据1245例脊柱侧凸建立的数据库,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新的分型方法,并对新的分型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复习测量了427例有完整资料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仰卧位左右Bending像以及术后长期随访的X线片及临床资料,按SRS关于侧凸和侧凸顶点的定义,制定了PUMC(协和)分型系统,并应用PUMC分型方法对以前手术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重新分型,统计常见各型所占比例及相应融合范围,并对观察者间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一致性检验。随后用新的分型方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前瞻性临床验证,总结并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按PUMC分型方法将特发性脊柱侧凸分为3型13个亚型,其中PUMCⅠ型占56.62%,Ⅱ型42.16%,Ⅲ型1.22%。观察者间可信度为85%(Kappa系数0.832),可重复性为91%(Kappa系数0.898)。按此分型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临床手术治疗152例,平均随访19.5个月(18~26个月),未发现术后失代偿现象。结论建立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新的分型方法———PUMC(协和)分型系统,该方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常见的类型及相应的融合范围的临床指导性较强,其可信度、可重复性远高于King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临床研究 脊柱融合术 PUMC分型系统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在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08
7
作者 张建锋 范顺武 +6 位作者 方向前 赵凤东 周志杰 赵兴 胡志军 刘军辉 王燕燕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0-88,共9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36例应用单节段OLIF术联合或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资料... 目的探讨单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36例应用单节段OLIF术联合或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25例;年龄32-75岁,平均(55.2±13.6)岁。椎间盘源性腰痛15例,腰椎轻度滑脱伴或不伴节段性不稳定21例;手术节段L4/5,30例,L3/4 6例。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3d检查生化全套测定肌酸激酶水平;临床结果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摄腰椎正侧位x线并评估内植物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本组36例中25例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36例的手术时间为46-175min,平均(112±43)min;其中OLIF术手术时间46-89min,平均(57±23)rain。术中出血量30-180ml,平均(63±35)ml。术后住院日3-7d,平均(4.5±2.1)d。术前平均肌酸激酶水平为(63.5±16.8)IU/L,术后第1天(416.8±152.1)IU/L,术后3d(112.4±37.5)IU/L。所有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VAS评分由术前的(8.3±2.3)分降至术后6月的(1.6±0.4)分,ODI评分由术前的(69.2±17.5)分降至术后6月的(10.7±2.7)分。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5%(9/36),其中术中并发症为8.3%(3/36,均为融合器沉降),术后并发症为16.7%(6/36),包括1例术侧腰大肌无力,1例术侧大腿前侧疼痛,1例对侧屈髋疼痛,1例术侧交感链损伤症状,2例取髂骨区疼痛。所有并发症在随访过程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或消失。结论OLIF作为一种脊柱外科新技术,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其远期的随访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临床方案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颈部运动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96
8
作者 曾岩 党耕町 马庆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1481-1484,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情况和颈部症状的关系,以及颈椎各节段和整体活动度在手术前后的变化。方法对66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的患者随访1-16年,平均10.5年,观察融合相邻节段在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的活动度和成角、滑移...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退变情况和颈部症状的关系,以及颈椎各节段和整体活动度在手术前后的变化。方法对66例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的患者随访1-16年,平均10.5年,观察融合相邻节段在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的活动度和成角、滑移程度,及其和颈部症状之间的关系。将其中59例患者的手术前后整体颈椎和未融合节段的活动度进行对比,寻找其变化规律。结果在随访期内观察到的相邻节段不稳定发生率为72.7%,有明显颈部症状者占40.9%。融合相邻节段不稳定的患者中有明显颈部症状者占48.0%,相邻节段稳定者中出现明显颈部症状者占18.8%,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轻度不稳定和显著不稳定者发生明显颈部症状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患者手术后整体颈椎的活动度明显变小(P<0.001),相邻节段活动度显著增大(P<0.01),非相邻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多数患者将出现相邻节段不稳定,但是多数患者颈部无明显症状,相邻节段不稳定是颈部症状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 活动度 患者 节段 颈椎前路融合术 术后 观察 显著性 变化
原文传递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4
9
作者 郝定均 温世明 +5 位作者 何思敏 吴起宁 刘立峰 贺宝荣 陈海波 鹿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652-655,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1996年4月~2000年8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56例,随访46例,观察术后和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畸形纠正、结核治愈率、植骨融合及并发...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1996年4月~2000年8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56例,随访46例,观察术后和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畸形纠正、结核治愈率、植骨融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骨性融合率60%;12~18个月时90%融合;2年时100%融合.在胸段、胸腰段及腰段后凸畸形分别平均纠正19°、10°及9°,随访时无矫正度丢失;11例伴截瘫者神经功能平均恢复2级(Frankel分级);结核治愈率100%.并发症有继发结核性胸膜炎1例,相邻节段继发结核1例,均经抗结核化疗治愈.结论:脊柱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能矫正后凸成角畸形、预防畸形复发、术后患者能早期离床活动等优点,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骨术 内固定 手术治疗 胸腰椎结核 疗效 并发症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后路BAK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86
10
作者 陈亮 唐天驷 +4 位作者 杨惠林 邱勇 徐杰 蒋兴良 马仁治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37-339,342,共4页
目的统计和分析后路BAK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并发症。方法对118例腰椎峡部崩裂性滑脱患者行后路BAK椎间融合术,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包括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融合器位置不佳,融合器后移、沉陷和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等),分析... 目的统计和分析后路BAK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并发症。方法对118例腰椎峡部崩裂性滑脱患者行后路BAK椎间融合术,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包括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融合器位置不佳,融合器后移、沉陷和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等),分析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结果118例患者中,术中并发症13例,占11%,其中硬脊膜撕裂4例(3.4%),神经根损伤3例(2.5%),BAK椎间融合器位置不佳9例(7.6%),2例硬脊膜撕裂和1例神经根损伤同时存在融合器位置不佳;术后并发症9例,占7.6%,其中融合器后移3例(2.5%),融合器沉陷4例(3.4%),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2例(1.7%),部分或可疑不融合5例(4.2%),2例融合器后移和1例沉陷均呈部分或可疑不融合,2例融合器沉陷伴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结论后路BAK椎间融合术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优越性,但手术创伤大,技术要求高,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规范手术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BAK椎间融合术 治疗 腰椎滑脱症 并发症 脊椎前移
原文传递
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82
11
作者 王岩 白一冰 +2 位作者 肖嵩华 张永刚 刘郑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38-542,共5页
目的比较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后的各种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2000~2003年的168例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选择可能常见或少见的危险因素,确定患者从术后至出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早期并发症;采... 目的比较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后的各种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2000~2003年的168例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选择可能常见或少见的危险因素,确定患者从术后至出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早期并发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因素对早期并发症的影响,并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0.8%的患者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病程长短对其影响较大;其中16.1%为非感染性手术并发症,病程和手术时间不同者差异有显著性;1.2%为感染性并发症,7.7%为其他医疗并发症,1例在住院期间接受无计划的二次手术,无院内死亡。手术持续时间过长和病程超过1年者被确定为危险因素,手术持续时间过长OR值为1.5,病程超过1年者OR值为2.8。结论病程超过1年和手术时间过长者容易出现前路颈椎手术早期并发症,其危险性成倍增加。应努力缩短手术时间,避免过于繁琐的手术操作。尽量采用如异体骨移植等减少术中损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并发症 前路 病程 颈椎病 危险因素 择期手术 手术时间 倍增 持续时间 发生
原文传递
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脊旁肌损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3
12
作者 范顺武 胡志军 +3 位作者 方向前 赵凤东 黄悦 虞和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00-1004,共5页
目的对比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进行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对脊旁肌损伤程度的差别。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应用PLIF术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91例。小切口组41例,男22例,女1... 目的对比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进行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对脊旁肌损伤程度的差别。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应用PLIF术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91例。小切口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34-72岁,平均53.5岁;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0例、椎管狭窄症7例、椎体后缘离断症4例、腰椎滑脱症20例。开放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8-75岁,平均53.4岁;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3例、椎管狭窄症8例、椎体后缘离断症4例、腰椎滑脱症25例。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前、术后第1、3、5、7天的肌酸激酶水平。对术后1年以上患者评估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分别对11例小切口和10例开放手术的患者手术节段水平多裂肌横截面积比较。结果小切口组术中出血及术后第1、3、5天肌酸激酶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小切口组25例、开放组30例获得随访。VAS分值和ODI百分数两组患者术前均无明显差别,而术后小切口组均明显低于开放组。小切口组术后多裂肌横截面积无明显变化,脂肪化轻微;而开放组多裂肌萎缩明显,并且瘢痕化、脂肪化明显。结论与传统PLIF术相比,小切口PLIF术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软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多裂肌萎缩和腰背痛的发生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超短程化疗方案及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术治疗脊柱结核 被引量:71
13
作者 王自立 金卫东 +5 位作者 乔永东 丁惠强 赵浩宁 蔺志凯 陈军 杨伟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5,共7页
目的探讨三种化疗方案及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12月至2003年11月,将收治的76例脊柱结核分为三组:超短程化疗组38例,化疗方案2SHRZ/2.5H2R2Z2,疗程4.5个月;短程化疗组23例,方案为3SHRZ/5H2R2Z2,疗程8个月... 目的探讨三种化疗方案及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12月至2003年11月,将收治的76例脊柱结核分为三组:超短程化疗组38例,化疗方案2SHRZ/2.5H2R2Z2,疗程4.5个月;短程化疗组23例,方案为3SHRZ/5H2R2Z2,疗程8个月;标准化疗组15例,方案为3SHRZ/9 H2R2Z2,疗程12个月.术前化疗时间三组基本相同,为15~40 d,平均21 d.全部病例均采用前路病变椎体部分切除、大块髂骨支撑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结果超短程、短程和标准化疗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3、28和45个月.观测指标为:(1)临床表现:结核病症状消失,一般情况良好,无主诉疼痛,恢复正常工作或生活;体温正常,病变局部无叩击痛;神经功能恢复;术后1个月下地,4~5个月恢复工作.(2)实验室检查:ESR、CRP两项或一项正常或接近于正常.(3)影像学检查:X线片、CT、MRI见脓肿消失,无新生破坏灶,无植骨床与植骨吸收现象,植骨界面出现骨愈合征象,畸形矫正满意、矫正角度丢失<5°.(4)B超:可能出现椎旁脓肿或流注脓肿的部位无液性暗区.(5)药物并发症:随访时肝、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随访时三组均达到以上标准,为优良效果,并且三组效果相同.结论超短程化疗、短程化疗和标准化疗方案结合前路脊柱结核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效果均达到优良.超短程化疗与短程化疗、标准化疗方案的效果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椎体 体部 脊柱结核 短程化疗 前路 化疗方案 病变 疗程 病症
原文传递
前路减压融合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80
14
作者 关海山 李承罡 +2 位作者 史洁 田江华 韩来春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044-1052,共9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AD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AD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2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DF组和LAMP组。ADF组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35~77岁,平均(58.8±10.1)岁;LAMP组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28~82岁,平均(60.6±12.2)岁。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3、6、12和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改善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LAMP术后脊髓前方残余压迫情况。记录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DF组平均随访(25.6±3.8)个月,LAMP组(27.3±4.1)个月。ADF组JOA评分术前平均(8.25±2.33)分,末次随访时(14.62±3.15)分,改善率为72.81%±11.32%;LAMP组JOA评分术前平均(8.84±3.65)分,末次随访时(12.97±4.32)分,改善率为66.54%±14.75%,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t=2.458,P=0.015)及改善率(t=3.172,P=0.00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ADF组为(1.92±0.75)分,LAMP组为(2.78±0.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4,P=0.021);至术后3个月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F组术前颈椎曲度平均15.3°±7.6°,末次随访时19.2°±5.7°;LAMP组术前颈椎曲度平均16.8°±8.3°,末次随访时13.6°±4.3°,两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1,P=0.005)。两种术式均导致术后颈椎ROM下降,ADF组末次随访时15.2°±3.6°,LAMP组18.1°±4.1°,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2,P=0.000),ADF组颈椎ROM丢失角度更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DF组为35.1%,LAMP组为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MP组根据术后MRI有无脊髓前方残余压迫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腰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74
15
作者 何蔚 张桦 +2 位作者 何海龙 许国华 叶晓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20具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单节段(L4-5)腰椎标本和双节段(L4-5,L5-S1)腰椎标本(各10具)。每具标本分别制作以下3种模型:正常对照;右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 目的探讨腰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20具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单节段(L4-5)腰椎标本和双节段(L4-5,L5-S1)腰椎标本(各10具)。每具标本分别制作以下3种模型:正常对照;右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椎间融合器模型(单侧模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椎间融合器模型(双侧模型)。用WDW-4100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各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方向上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节段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弯、左/右扭转6个方向上的生物学稳定性在单侧模型与双侧模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节段标本在前屈、左弯、左/右旋转方向上的生物学稳定性在单侧模型与双侧模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后伸、右弯方向上双侧模型的稳定性均较单侧模型高(P<0.05)。结论在生物力学实验中,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中,腰椎可获得可靠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椎弓根螺钉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被引量:71
16
作者 宋跃明 刘立岷 +4 位作者 龚全 刘浩 李涛 饶书城 胡云洲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经前路椎体切除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通过对自1985年1月至2002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537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以及248例患者的随访结果比较,观察其神经功... 目的探讨经前路椎体切除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通过对自1985年1月至2002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537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以及248例患者的随访结果比较,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和局部脊柱的稳定性。结果573例患者术后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出院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93例无神经损伤者,术后功能良好;新鲜骨折合并不全瘫患者275例中,240例有1~3级恢复;107例陈旧性骨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62例全瘫患者,仅5例感觉有部分恢复。248例随访中,26例全瘫患者仅4例部分浅感觉恢复,204例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全部患者X线片显示植骨均已融合,有4例出现断钉,但无临床症状。结论对来自椎管前方压迫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前路减压手术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Ⅰ期固定融合成功率高、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脊柱融合术 前路减压
原文传递
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2
17
作者 陈仲强 李危石 +2 位作者 郭昭庆 齐强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1-204,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研究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33例,平均年龄40.3岁.病史平均36.0个月.后凸Cobb角平均40.8°(20°~82°).全部患者均有脊髓损伤,括约肌功能障碍26例.12... 目的总结分析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研究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33例,平均年龄40.3岁.病史平均36.0个月.后凸Cobb角平均40.8°(20°~82°).全部患者均有脊髓损伤,括约肌功能障碍26例.12例有显著腰背部疼痛.23例既往曾有手术史.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体间隙松解植骨+后路截骨矫形固定15例,后路截骨减压矫形12例,前路松解、椎体间撑开植骨固定6例.结果全部患者后凸畸形矫正率平均为86.0%.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24.6个月(6个月~84个月),32例骨性融合,1例植骨未融合,行二次手术后骨性融合.10例术后神经功能有改善,10例术后括约肌功能部分恢复.有显著腰背部疼痛者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结论单纯后路截骨矫形适用于角度较小(<45°)的后凸畸形.前路松解、后方经关节突截骨矫形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尤其对后凸严重或二次手术的病例更显优势.对于合并脊髓不全损伤的病例即使病史较长,手术仍然可能获得一定疗效,特别是对于腰部疼痛的缓解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凸畸形 胸腰段 继发 术后 后路 松解 前路 脊髓 恢复
原文传递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与术后疗效评估 被引量:71
18
作者 郭立新 马远征 +3 位作者 陈兴 李宏伟 薛海滨 谢明玖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79-982,共4页
目的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坚强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术后对多项疗效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估。方法74例脊柱结核选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手术的患者,其中有17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D级12例,C级5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2例... 目的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坚强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术后对多项疗效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估。方法74例脊柱结核选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手术的患者,其中有17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D级12例,C级5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2例、胸椎37例、腰椎25例。CT或MRI显示病灶有明显的死骨和脓肿,并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术前给予4周以上的抗结核化疗,术后动态观察结核中毒症状和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畸形矫正和病灶愈合情况。结果入院时红细胞沉降率平均为81.5mm/1h,C反应蛋白平均为41.6mg/L,其中51例(68.9%)脊柱结核处于活动期。抗结核化疗4周后红细胞沉降率降至43.8mm/1h,C反应蛋白降至27.4mg/L,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8-12周红细胞沉降率和CRP检测结果正常,结核症状及病椎疼痛消失。病椎植骨单节段融合时间平均4.3个月,双节段融合时间平均6.7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74.9%,结核病灶治愈率为97.3%。术后12个月有3例患者仍扶拐行走(Frankel D级),其余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正常。结论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旨在彻底清除病灶和重建脊柱稳定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化疗时间。规范的抗结核化疗与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和病灶治愈的重要保障。动态观察和全面评估疗效指标,对于判断手术疗效和病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66
19
作者 海涌 陈晓明 +4 位作者 陈志明 邹德威 马华松 邵水霖 周雪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86-589,共4页
目的前瞻性比较采用自体髂骨块和椎间融合器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2002年2月治疗78例腰椎滑脱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前瞻性将患者随机分为融合器组36例(采用后... 目的前瞻性比较采用自体髂骨块和椎间融合器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2002年2月治疗78例腰椎滑脱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前瞻性将患者随机分为融合器组36例(采用后方斜向单枚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组42例(采用自体髂骨块)。男33例,女45例;年龄35~59岁,平均43岁。其中Ⅰ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39例,Ⅲ度滑脱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2年~3年7个月,平均35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滑脱程度、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融合器组优良率为88.8%,自体骨组为83.2%(P=0.99)。术后1年融合器组的融合率为86.1%,自体骨组为8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7);最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融合器组平均减少1.7 mm,自体骨组平均减少2.6 mm,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38,P< 0.005)。结论采用自体骨为植骨材料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明显增加,但两组之间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均可以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临床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间融合术 治疗 成人 腰椎滑脱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并发症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9
20
作者 肖波 毛克亚 +9 位作者 王岩 肖嵩华 张永刚 张西峰 张雪松 王征 崔庚 陆宁 朱守荣 薛超 《脊柱外科杂志》 2013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并发症,并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和相关对策。方法...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并发症,并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和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215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110例行传统切开减压及PLIF,105例行MIS-TLIF,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30个月,平均16个月。MIS-TLIF组所有患者7人次(6.67%)出现并发症:硬膜囊破裂3例(2.86%);神经损伤1例(0.95%);切口浅部感染1例(0.95%);椎间融合器下沉2例(1.90%)。PLIF组所有患者20人次(18.18%)出现并发症:硬膜囊破裂6例(5.45%);神经损伤8例(7.27%);切口感染3例(2.73%);椎间融合器下沉2例(1.90%);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0.91%)。2组间神经损伤和总并发症发生率,MIS-TLIF组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PLIF手术相比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