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8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技术应用探讨 被引量:148
1
作者 滕皋军 何仕成 +4 位作者 郭金和 邓钢 方文 李国昭 丁惠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在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中的技术操作问题。方法对 2 9例的 41个椎体病变共行 46侧PVP治疗 ,包括椎体转移瘤 16例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7例 ,椎体血管瘤 3例 ,骨髓瘤 1例 ,外伤性压缩性骨折 1例及不明原因...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在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中的技术操作问题。方法对 2 9例的 41个椎体病变共行 46侧PVP治疗 ,包括椎体转移瘤 16例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7例 ,椎体血管瘤 3例 ,骨髓瘤 1例 ,外伤性压缩性骨折 1例及不明原因骨破坏 1例。PVP在C形臂X线机或C形臂X线机 +CT组合机监视下进行 ,骨水泥 (PMMA)的粉、液比例为 3∶2 ,按椎体计算骨水泥用量为2~ 8ml。结果  46侧PVP成功 45侧 (97 8% )。本组疼痛完全缓解 (CR)者 19例 (19/ 2 9) ,部分缓解(PR)者 9例 (9/ 2 9) ,无效 (NR)者 1例 (1/ 2 9)。随访 2~ 11个月无复发。PVP术后无一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压缩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VP技术安全可行 ,对腰椎等多数椎体行PVP只要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即可 ,熟练地掌握PMMA使用方法是PVP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镇痛 椎体加固 椎体转移性肿瘤 骨质疏松症
原文传递
胸腰段骨折经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内固定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6
2
作者 方向前 胡志军 +4 位作者 范顺武 赵兴 黄悦 赵凤东 陈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5-319,共5页
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Wihse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中对脊旁肌损伤的差异。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7例... 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Wihse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中对脊旁肌损伤的差异。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7例,ASIA分级均为E级。随机采用脊旁肌间隙入路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9-49岁,平均37.6岁;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6-65岁,平均40.1岁。患者术前及术后1、3、5、7d测定肌酸激酶水平。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前1天及术后1、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数字法疼痛评分,并在末次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结果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平均出血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术后肌酸激酶水平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术前1天VA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术后1、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术后肌电图未发现失神经电位;而传统入路组术后肌电图存在明显失神经纤颤电位。结论肌间隙入路相比开放入路具有置钉容易,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对脊旁肌的损伤、干扰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微创与传统开放附加伤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0
3
作者 王洪伟 李长青 +3 位作者 周跃 王建 初同伟 张正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比较附加伤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微创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2006年12月~2009年3月选择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六钉固定,分别采用Sextant系统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18例,微创... 目的:比较附加伤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微创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2006年12月~2009年3月选择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六钉固定,分别采用Sextant系统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18例,微创组)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24例,开放组),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腰背痛改善等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与开放组相比,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以及术后手术伤口疼痛VA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影像学比较,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自身成角、矢状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微创组术后Cobb′s角、伤椎自身成角、矢状面指数的改善程度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矫正度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附加伤椎内固定的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对伤椎畸形的矫正和内固定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经伤椎固定 经皮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81
4
作者 魏富鑫 刘少喻 +3 位作者 赵卫东 于滨生 李浩淼 陈柏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 椎弓根
下载PDF
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84
5
作者 郭佳佳 严缘园 周文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33期4669-467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在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60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 目的探讨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在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60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康复效果、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50.1±5.7)vs.(44.2±6.2)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量表[(36.8±4.6)vs.(30.6±5.3)分]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15.2±5.0)vs.(18.5±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9.3±1.0)vs.(11.2±1.2)分]、抑郁[(8.1±1.3)vs.(10.2±1.0)分]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功能[(75.4±5.2)vs.(69.8±7.3)分]、生理职能[(72.7±6.0)分vs.(64.3±5.6)分]、躯体疼痛[(78.6±6.9)vs.(72.8±6.6)分]、总体健康[(78.5±7.5)vs.(64.8±6.7)分]、活力[(75.3±7.4)vs.(64.3±7.3)分]、社会功能[(72.5±7.6)vs.(58.1±6.5)分]、情感职能[(61.5±6.2)vs.(57.3±6.7)分]、精神健康[(66.7±7.7)vs.(58.2±6.7)分]领域及生活质量总均分[(72.3±9.5)vs.(63.7±12.1)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果,降低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 脊柱骨折 罗森塔尔效应
原文传递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80
6
作者 张贵祥 陆军 +4 位作者 潘纪青 张悦萍 周根泉 缪竟陶 何之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0-304,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7例共 79个椎体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其中血管瘤 6例 6个椎体、骨质疏松 9例 16个椎体、椎体恶性肿瘤 42例 5 7个椎体。经CT扫描定位 ,将不透X线骨水泥 (主要成分为粉剂甲基...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7例共 79个椎体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其中血管瘤 6例 6个椎体、骨质疏松 9例 16个椎体、椎体恶性肿瘤 42例 5 7个椎体。经CT扫描定位 ,将不透X线骨水泥 (主要成分为粉剂甲基丙烯酸树脂多聚体和液态甲基丙烯酸树脂单体 )按粉剂与液体为 4∶1比例混合调制成糊状 ,用 1ml注射器匀速缓慢注入病变椎体。结果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 ,骨水泥在CT表现为点状分布 3个 ,斑片状分布 6个 ,团状分布 42个 ,弥散分布2 8个。CT和平片随访观察骨水泥密度、形态与术后所见无变化 ,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 15例良性病变全部达到止痛效果 (15 / 15 ) ,恶性肿瘤止痛效果达 90 5 % (38/ 42 )。止痛从注入骨水泥开始到 7d显效 ,持续 6个月。本组没有发生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适用于椎体血管瘤、骨质疏松、转移瘤等溶骨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临床应用 脊柱骨折 介入性放射学 聚甲基丙烯酸类 椎体肿瘤 骨质疏松
原文传递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82
7
作者 李方财 陈其昕 +1 位作者 陈维善 陈刚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66-1071,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方法采用Sextant微创脊柱系统结合椎体内植骨技术治疗无神经功能损害、载荷分享评分≥7分的胸腰椎A型骨折患者20例,并与同期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方法采用Sextant微创脊柱系统结合椎体内植骨技术治疗无神经功能损害、载荷分享评分≥7分的胸腰椎A型骨折患者20例,并与同期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的20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间的临床及影像学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手术时机及载荷分享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经皮组明显小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高、后凸角均显著恢复(P〈0.05);术后1年,两组均见椎体前高和后凸角的显著丢失(P〈0.05);末次随访,两组也均未见上述指标的进一步丢失。影像学指标与临床疗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组影像学指标恢复略差,但临床疗效略优。结论(1)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技术可应用于治疗载荷分享评分≥7分、无神经功能损害的胸腰椎爆裂骨折;(2)尽管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影像学各指标略差于开放组,但由于其损伤小、出血少等优点,仍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骨螺丝
原文传递
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80
8
作者 成霞 王翠娟 +2 位作者 吴丹 汪万丽 潘浩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4期686-689,共4页
目的观察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基于护理程序施行整体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2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06例外伤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术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施行常规护理(对照组,53例... 目的观察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基于护理程序施行整体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2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06例外伤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术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施行常规护理(对照组,53例)和基于护理程序施行整体护理(观察组,53例)。观察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治疗优良率、引流情况(引流量和拔引流管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的相关指标(平均住院时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肌力恢复时间)。结果 2组术后拔引流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0,P<0.05)。术后2周,2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观察组手术后治疗优良率为94.34%(50/53),对照组为81.13%(43/5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0,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5.35±2.28)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3.74±3.60)d(t=14.334,P<0.05)。观察组骨折完全愈合时间[(8.34±1.27)个月]、肌力恢复时间[(13.05±2.29)个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12±0.16)个月、(3.75±0.43)个月],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9%(1/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1%(7/53,χ~2=5.740,P=0.017)。结论对脊柱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保障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更快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内固定术 护理程序 整体护理 干预效果
原文传递
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2
9
作者 陈仲强 李危石 +2 位作者 郭昭庆 齐强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1-204,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研究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33例,平均年龄40.3岁.病史平均36.0个月.后凸Cobb角平均40.8°(20°~82°).全部患者均有脊髓损伤,括约肌功能障碍26例.12... 目的总结分析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研究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33例,平均年龄40.3岁.病史平均36.0个月.后凸Cobb角平均40.8°(20°~82°).全部患者均有脊髓损伤,括约肌功能障碍26例.12例有显著腰背部疼痛.23例既往曾有手术史.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体间隙松解植骨+后路截骨矫形固定15例,后路截骨减压矫形12例,前路松解、椎体间撑开植骨固定6例.结果全部患者后凸畸形矫正率平均为86.0%.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24.6个月(6个月~84个月),32例骨性融合,1例植骨未融合,行二次手术后骨性融合.10例术后神经功能有改善,10例术后括约肌功能部分恢复.有显著腰背部疼痛者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结论单纯后路截骨矫形适用于角度较小(<45°)的后凸畸形.前路松解、后方经关节突截骨矫形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尤其对后凸严重或二次手术的病例更显优势.对于合并脊髓不全损伤的病例即使病史较长,手术仍然可能获得一定疗效,特别是对于腰部疼痛的缓解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凸畸形 胸腰段 继发 术后 后路 松解 前路 脊髓 恢复
原文传递
新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71
10
作者 李长青 罗刚 +3 位作者 周跃 王建 初同伟 张正丰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2-525,共4页
目的评价新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R)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Sextant—R组(14例)和开放手术组(22例),对比分析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后凸畸形矫正率等。结果Sextant—R组... 目的评价新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R)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Sextant—R组(14例)和开放手术组(22例),对比分析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后凸畸形矫正率等。结果Sextant—R组手术切口长度(7.1±0.9)cm,手术时间(1.1±0.7)h,出血量(89.3±12.1)ml,术后引流量(12.6±3.2)ml,术后平均Cobb角(4.5±2.4)°,术后椎体矢状面指数(10.2±10.1)°,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85.0±7.0)%。开放手术组手术切口长度(16.8±1.6)cm,手术时间(2.4±0.8)h,出血量(325.0±123.6)ml,术后引流量(147.3±36.1)ml,术后Cobb角(1.0±2.3)°,术后椎体矢状面指数(5.5±8.6)°,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95.5±2.2)%。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Sextant—R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经皮
原文传递
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69
11
作者 曾忠友 黄伟 +4 位作者 张建乔 汤永华 江春宇 金才益 王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09-613,共5页
目的:探讨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1月~2007年11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6例,其中单椎体骨折20例,双椎体骨折3例(2例为跳跃性骨折,1例为邻近骨... 目的:探讨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1月~2007年11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6例,其中单椎体骨折20例,双椎体骨折3例(2例为跳跃性骨折,1例为邻近骨折),骨折脱位3例;按AO分型:A1.2型2例,A3.1型16例,A3.3型5例,B1.2型3例;载荷评分为4~7分,平均5.9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4例,D级3例,E级14例。除1例跳跃性骨折的L1部位为4钉单节段固定外,其余伤椎部位均采用6钉三椎体固定,同时作单节段植骨融合。结果:伤椎置钉均顺利完成,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无切口感染,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现象。随访12~27个月,平均15.5个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末次随访时Cobb角(除外2例跳跃性骨折的L4部位)由术前的11°~47°(平均24.5°)矫正至-2°~19°(平均6.2°);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丢失10%~49%(平均37.7%)恢复至正常高度的85%~100%(平均92.7%);椎管占位(A3.1型16例及A3.3型5例)由术前的11%~62%(平均35.7%)恢复至0~13%(平均5.2%)。脊髓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椎弓根螺钉 伤椎 内固定
下载PDF
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年以上随访结果 被引量:67
12
作者 曾忠友 张建乔 +4 位作者 金才益 王斌 江春宇 吴鹏 严卫锋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5~60岁,平均39.1岁。按AO分型:A1.3型5例,A3.1型17例,A3.3型8例,C1.1型1例,C1.3型1例。载荷评分4~7分,平均5.8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14例。测量并对比其术前、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程度,同时采用Denis评分对疼痛及劳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3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9.2个月(30~48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除3例为浮壁骨痂外其余病例关节突间及椎板表面植骨融合良好。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情况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最后随访时脊柱矫正度较术后有部分丢失(P>0.05)。25例患者最后随访时CT扫描显示椎体前上方存在大小不一的空洞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Denis疼痛评分:P122例,P27例,P33例。Denis工作状态评分:W118例,W28例,W33例,W53例。结论:虽然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脊柱生理弧度、伤椎前缘高度及椎管容积,亦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且腰背痛获得很好缓解,但并不能改善椎体空壳现象,亦不能避免矫正度部分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脊柱融合术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延续护理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65
13
作者 刘小艳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677-680,共4页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影响,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择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和家庭护理常识等,...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影响,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择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和家庭护理常识等,对照组患者仅在复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解决家庭护理过程中的问题,观察组患者实施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半年后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等。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两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本组出院时,但观察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两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较出院时均降低,但是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护理可帮助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减轻焦虑及抑郁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护理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负性情绪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综合康复护理对预防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下肢疼痛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0
14
作者 韩利朵 杜苗 《血栓与止血学》 2019年第1期151-152,共2页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护理对预防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下肢疼痛发生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脊柱骨折患者100例,选取时间为2015年7月到2016年8月,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护理对预防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下肢疼痛发生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脊柱骨折患者100例,选取时间为2015年7月到2016年8月,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疼痛发生率和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下肢疼痛发生率、DVT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为脊柱骨折术后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疼痛发生率和DVT发生率,其预防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综合康复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置钉附加横连短节段固定的稳定性测试 被引量:58
15
作者 王洪伟 李长青 +1 位作者 周跃 赵卫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45-748,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置钉附加横连短节段钉棒固定的稳定性。方法:5具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L1~L5)制备成L3椎体爆裂骨折模型,依次进行单纯经伤椎和上下相邻椎体椎弓根置钉短节段6钉固定(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组)和附加横连经伤...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置钉附加横连短节段钉棒固定的稳定性。方法:5具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L1~L5)制备成L3椎体爆裂骨折模型,依次进行单纯经伤椎和上下相邻椎体椎弓根置钉短节段6钉固定(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组)和附加横连经伤椎和上下相邻椎体椎弓根置钉短节段6钉固定(附加横连经伤椎6钉固定组),测试L2~L4损伤前(对照组)、损伤后(骨折组)及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组和附加横连经伤椎6钉固定组的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L3椎体爆裂骨折后L2~L4各方向的ROM明显增加,与损伤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组与附加横连接经伤椎6钉固定组各方向的ROM均明显减小,与骨折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屈、后伸、侧弯运动方向的ROM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旋转方向上大于对照组(P<0.05)。两种固定方式在前屈、后伸、侧弯方向上的ROM无显著性差异(P>0.05),附加横连经伤椎6钉固定组较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组在旋转方向上的ROM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钉棒固定可提高骨折模型各个运动方向上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附加横连经伤椎6钉固定技术较单纯经伤椎6钉固定技术在轴向旋转运动方向上可提供更强的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椎弓根螺钉 经伤椎固定 稳定性
下载PDF
胸腰椎三种前路内固定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52
16
作者 刘忠军 党耕町 +4 位作者 陈仲强 蔡钦林 刘晓光 马庆军 王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 :探讨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的力学特点、应用指征及临床价值 ,并对Kaneda装置、胸腰椎前路带锁钢板(Anteriorthoraco lumbarlockingplate,ATLP)及AO圆棒内固定系统 (VentroFix)三种技术进行比较。方法 :总结 36例应用胸腰椎前路内固定... 目的 :探讨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的力学特点、应用指征及临床价值 ,并对Kaneda装置、胸腰椎前路带锁钢板(Anteriorthoraco lumbarlockingplate,ATLP)及AO圆棒内固定系统 (VentroFix)三种技术进行比较。方法 :总结 36例应用胸腰椎前路内固定技术 (包括Kaneda 16例 ,ATLP 14例及VentroFix 6例 )治疗骨折、肿瘤及椎间盘病变的治疗经验。结果 :36例中 31例获 3~ 79个月完整随访 ,治疗效果满意 ,内固定物本身未造成合并症。结论 :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可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在某些脊柱骨折、肿瘤或椎间盘病变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三种内固定技术的比较结果显示 ,ATLP及VentroFix具有组装简便、省时及术中出血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内固定 胸腰椎 脊柱骨折 脊柱肿瘤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的原因及预防 被引量:53
17
作者 曾忠友 孙德弢 +2 位作者 金辉 裴仁模 黄伟 《临床骨科杂志》 2003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用于胸腰椎骨折术后出现松动、断裂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  12例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病例 ,采用RF系统 3例 ,AF系统 9例。均未行植骨融合 ,AF系统中未按要求安装横连结 3例 ,术后伤椎前缘...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用于胸腰椎骨折术后出现松动、断裂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  12例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病例 ,采用RF系统 3例 ,AF系统 9例。均未行植骨融合 ,AF系统中未按要求安装横连结 3例 ,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平均恢复至正常的 85 2 %。结果 术后 8~ 2 1个月出现棒断裂 4例 ,螺钉断裂 3例 ,钉帽松动 5例。结论 内固定物的自身问题、术者的经验欠缺及操作不规范是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断裂的原因 ,但伤椎骨结构未能得到良好重建及术后椎间盘退变可能是其更重要的因素。因此重视内固定物的选择、加强规范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失败 预防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53
18
作者 曾忠友 张建乔 +3 位作者 金才益 严卫锋 吴鹏 宋永兴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9-154,共6页
目的 对比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分别采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的5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1 ~ 66岁,平均41.5岁.损伤部位:T1213例,L127例,... 目的 对比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分别采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的5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1 ~ 66岁,平均41.5岁.损伤部位:T1213例,L127例,L2 16例.按AO分型:A1.2型6例,A3.1型29例,A3.2型9例,A3.3型12例.载荷评分5~8分,平均6.3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8例,D级17例,E级24例.采用椎弓根螺钉跨伤椎固定27例,经伤椎固定29例,两组患者均选择性进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情况的变化.随访过程中观察植骨融合和脊髓神经恢复情况.采用Den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的恢复差异. 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12 ~48个月,平均25.8个月.跨伤椎固定组1例于术后1.5个月出现棒松动,其余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术后Cobb角矫正、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椎管占位率恢复及最后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保持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跨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1例(78%),经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7例(93%)(P<0.05).在局部疼痛评分上,经伤椎固定组优于跨伤椎固定组(P<0.05),而在工作状态的恢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同时能更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是胸腰椎骨折后路治疗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椎弓根螺钉
原文传递
单侧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轻中度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53
19
作者 曾至立 程黎明 +3 位作者 钱列 贾永伟 于研 王建杰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单侧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轻中度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6例载荷分享评分(LSC)为4-6分、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并行单侧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 目的探讨经后路单侧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轻中度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6例载荷分享评分(LSC)为4-6分、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并行单侧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39-60岁,平均47.3岁。LSC评分,4分2例,5分14例,6分10例。患者神经功能评定参照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21例。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情况、内固定失败情况、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18.6个月,无内固定失败发生。术前有神经功能不完全损害的5例患者中4例获得完全恢复,1例由术前c级部分恢复到D级。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7.0%±6.3%恢复到术后94.6%±1.9%,末次随访时为93.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5.276,P〈0.05);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5.6°±4.7°恢复到术后1.1°±4.6°,末次随访维持在2.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23,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VAS平均为1.0±0.7,ODI为17.0±5.9。结论对于轻中度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单侧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骨钉
原文传递
不同复位方式恢复第一腰椎骨折后椎前高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5
20
作者 徐又佳 郑祖根 +2 位作者 董启榕 成茂华 沈忆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672-676,共5页
目的 分析不同复位方式对恢复伤椎椎前高度的机制和差异。方法 采用 15具湿润脊柱标本( T11~ L 3),运用 Gepstein等改良方法制造 L 1压缩骨折模型。标本分组,并分别在过伸牵拉、纵向牵引、器械加压三种方式下复位,观察椎前高度、... 目的 分析不同复位方式对恢复伤椎椎前高度的机制和差异。方法 采用 15具湿润脊柱标本( T11~ L 3),运用 Gepstein等改良方法制造 L 1压缩骨折模型。标本分组,并分别在过伸牵拉、纵向牵引、器械加压三种方式下复位,观察椎前高度、前纵韧带应变值、伤椎上下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 在三种复位过程中都存在椎前高度恢复平台期;在试验载荷最大值时椎前高度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05);过伸复位中椎前高度是先增加后停滞,器械复位中椎前高度是先停滞后增加。结论 L 1骨折后在不同复位方式的复位过程中椎前高度不是无限制的增加,复位后期椎前高度都明显受到脊柱解剖结构的制约,因此在临床治疗或器械改进时,充分了解这些特点非常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位 第一腰椎骨折 椎间高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