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ctroacupuncture promotes the recovery of motor neuron function in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被引量:15
1
作者 Jian-hui Yang Jian-guo Lv +1 位作者 Hui Wang Hui-yong Ni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2033-2039,共7页
Acupuncture has been shown to lessen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after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and reduce secondary injury.However,the mechanism of action remains unclear.In this study,a rat model of spinal cord injury... Acupuncture has been shown to lessen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after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and reduce secondary injury.However,the mechanism of action remains unclear.In this study,a rat model of spinal cord injury was established by compressing the T8-9 segments using a modified Nystrom method.Twenty-four hours after injury,Zusanli(ST36),Xuanzhong(GB39),Futu(ST32)and Sanyinjiao(SP6)were stimul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Ra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lone were used as controls.At 2,4 and 6 weeks after injury,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activity at the site of injury,the number of medium and large neurons in the spinal cord anterior horn,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m RNA expression,and 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 scores were greater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lectroacupuncture increases ACh E activity,up-regulates GDNF m RNA expression,and promotes the recovery of motor neuron function in the anterior hor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pinal cord injury ELECTROACUPUNCTURE spine injury secondaryinjury ACUPOINT motor neurons ACETYLCHOLINESTERASE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clined board test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 functional recovery neuralregeneration
下载PDF
猫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区的P物质样及胆碱乙酰化酶样免疫反应 被引量:8
2
作者 黄耀德 洪秀华 +2 位作者 何宇红 康朝胜 陈运文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用ABC法对猫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区(Ⅸ层)的P物质样及胆碱乙酰化酶样免疫反应(SP-LI和ChAT-LI)的分布作了观察与比较。结果发现:(1)Ⅸ层的大、中型神经元几乎均为ChAT-LI阳性,部分ChAT-LI神经元胞体及近端树突表面有少量ChAT-LI终扣。(2)... 用ABC法对猫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区(Ⅸ层)的P物质样及胆碱乙酰化酶样免疫反应(SP-LI和ChAT-LI)的分布作了观察与比较。结果发现:(1)Ⅸ层的大、中型神经元几乎均为ChAT-LI阳性,部分ChAT-LI神经元胞体及近端树突表面有少量ChAT-LI终扣。(2)SP-LI出现于Ⅸ层多数大、中型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根部,约半数以上SP-LI神经元显示较强呈色反应。较多SP-LI串珠状终末纤维散在于Ⅸ层,SP-LI神经元表面可见SP-LI终扣。以上提示:(1)P物质(SP)和乙酰胆碱(ACh)共存于前角运动神经元,SP可能参与调制神经肌接头的胆碱能传递。(2)前角运动神经元尚接受SP能及胆碱能神经支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运动神经元 P物质 乙酰胆碱
下载PDF
坐骨神经切断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英文) 被引量:10
3
作者 宋海涛 贾连顺 +3 位作者 陈坚 陈哲宇 路长林 田万成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7期2394-2395,共2页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在两侧断端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坐骨神经总RNA,取少量作紫外扫描分析和琼脂糖电泳分析,切断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不同时间、半定量RT-PCR方法,...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在两侧断端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坐骨神经总RNA,取少量作紫外扫描分析和琼脂糖电泳分析,切断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不同时间、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两侧断端GDNF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前,GDNFmRNA在两侧坐骨神经微量表达,为(6.5±1.3)%,坐骨神经切断后远断端表达逐渐增加,伤后1d(7.8±1.9)%,伤后7d(10.3±2.1)%,伤后14d(11.9±2.3)%,伤后28d(12.3±2.4)%,近断端表达逐渐减少,伤后1d(5.8±1.3)%,伤后7d(4.0±1.0)%,伤后14d(3.6±1.1)%,伤后28d(3.1±1.0)%。伤后1d与伤前比较(P>0.05,t=1.193,0.879),伤后7,14,28d与伤前比较(P<0.01,t=3.762,3.565,5.059,4.083,5.164,4.905)。结论GDNF在损伤信号的刺激下表达急剧增加,起到修复神经元的作用,为外源性GDNF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切断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MRNA表达 大鼠 坐骨神经损伤 脊髓损伤
下载PDF
GDNF及HSV-GDNF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常利 苏剑斌 +1 位作者 鄂玲玲 周长满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2-135,T005,共5页
目的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及单纯疱疹病毒 (HSV)载体介导的 GDNF(HSV-GDNF)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 Bcl- 2表达的影响。 方法 分别取坐骨神经损伤后 4d、7d和 14d大鼠(分成对照组、GDNF组和 HSV- GDNF组 ... 目的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及单纯疱疹病毒 (HSV)载体介导的 GDNF(HSV-GDNF)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 Bcl- 2表达的影响。 方法 分别取坐骨神经损伤后 4d、7d和 14d大鼠(分成对照组、GDNF组和 HSV- GDNF组 )的腰段脊髓 (L4~ 6 ) ,行石蜡包埋、切片 ;用抗 Bcl- 2抗血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 Bcl- 2免疫反应 (Bcl- 2 - IR)神经元数目 ,并在图像分析仪上对 Bcl- 2 - IR阳性神经元作光密度的色谱分析。 结果  1.坐骨神经损伤后 4d、7d时 ,GDNF组和 HSV- GDNF组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 Bcl- 2 - IR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平均光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损伤侧。2 .坐骨神经损伤后 14d时 ,对照组、GDNF组和 HSV- GDNF组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对 Bcl- 2的表达已无明显差别。 结论  GDNF与 HSV- GDNF能够增强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 Bcl- 2的表达 ,减少神经元的退化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单纯疱疹病毒 HSV 载体 Bcl-2 脊髓运动神经元 大鼠 坐骨神经损伤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前角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鲁凯伍 陈哲宇 +3 位作者 侯铁胜 傅强 曹莉 金大地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5-228,共4页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雄性SD大鼠 4 5只随机分为等渗盐水组、GDNF组、神经生长因子 (NGF)组 ,每组 15只 ,采用改良Nystr¨om法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模型 ...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雄性SD大鼠 4 5只随机分为等渗盐水组、GDNF组、神经生长因子 (NGF)组 ,每组 15只 ,采用改良Nystr¨om法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模型 ,经蛛网膜下腔局部注射GDNF(1μg μl,10 μg d) 1周。伤后 1,2 ,4周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及胆碱酯酶 (CHE)和酸性磷酸酶 (ACP)的变化。 结果 脊髓损伤后第 1,2周 ,GDNF组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 [(2 1.4± 3.8,2 0 .7± 3.6 )个 前角视野 ]明显多于等渗盐水对照组的 (17.3± 2 .8,16 .5± 3.0 )个 前角视野 (P <0 .0 1) ;GDNF组前角运动神经元中CHE灰度值 (6 5 .2± 2 3.8,98.7±31.6 )低于等渗盐水组 (94 .5± 35 .2 ,12 5 .6± 4 1.6 ) (P <0 .0 1) ;ACP灰度值 (74 .2± 2 5 .7,6 8.6±30 .6 )高于等渗盐水组 (5 8.5± 18.2 ,4 9.6± 2 1.6 ) (P <0 .0 1)。 结论 外源性GDNF能保护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引起的运动神经元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脊髓损伤 前角神经元 保护作用
原文传递
依托咪酯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下行激活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郑超 汪萌芽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5-162,共8页
脊髓下行激活通路是启动和调控随意运动的重要途径,全麻药对其的影响是否参与了肌松作用的产生及其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为深入探索依托咪酯(etomidate,ET)对离体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motoneuron,MN)下行激活的影响及可... 脊髓下行激活通路是启动和调控随意运动的重要途径,全麻药对其的影响是否参与了肌松作用的产生及其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为深入探索依托咪酯(etomidate,ET)对离体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motoneuron,MN)下行激活的影响及可能的谷氨酸受体机制,本实验应用7~14日龄新生大鼠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ET对MN电刺激脊髓同侧腹外侧索(ventrolateral funiculus,VLF)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简称VLF-EPSP)的作用。对能稳定记录到VLF-EPSP的MN依次灌流0.3、3.0(相当于临床浓度)和30.0μmol/L的ET。结果显示0.3μmol/L的ET对VLF-EPSP及其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和非NMDA(non-NMDA)受体成分具有双向作用:既可表现增强,使VLF-EPSP和NMDA受体介导的VLF-EPSP成分的时程延长、曲线下面积增大和(或)半幅时程延长(P<0.05),non-NMDA受体介导的VLF-EPSP成分幅度升高、曲线下面积增大、半幅时程延长(P<0.05);也可表现抑制,使VLF-EPSP及其NMDA和non-NMDA受体成分的幅度降低、曲线下面积减小(皆P<0.05)。而灌流浓度≥3.0μmol/L的ET,仅呈浓度、时间依赖性抑制,表现为VLF-EPSP及其NMDA和non-NMDA受体成分的幅度和(或)时程和(或)曲线下面积显著降低(P<0.05或P<0.01)。此外,与VLF-EPSP的non-NMDA受体成分相比,≥3.0μmol/L的ET更易于压抑NMDA受体成分。以上结果表明,ET对下行激活的突触传递及介导VLF-EPSP的谷氨酸受体呈现浓度相关的差异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脊髓 运动神经元 下行激活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谷氨酸受体
原文传递
兔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段脊髓运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凋亡规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贵波 李兵仓 +3 位作者 王建民 黄宏 陈蕾 许川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11-613,共3页
目的 探讨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段脊髓运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凋亡规律。方法  6 5只大耳白兔分为正常对照组、高速弹丸震荡伤组 (震荡伤组 )和切割伤组。震荡伤组致伤靶点为兔右大腿外侧坐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中点 ,切割伤组在同一... 目的 探讨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段脊髓运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凋亡规律。方法  6 5只大耳白兔分为正常对照组、高速弹丸震荡伤组 (震荡伤组 )和切割伤组。震荡伤组致伤靶点为兔右大腿外侧坐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中点 ,切割伤组在同一水平切断右坐骨神经。应用DNA电泳、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定性定量检测。 结果 震荡伤组伤后 2周运动神经元数明显减少 ;伤后 1,2周 ,可见TUNEL阳性运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 ,DNA电泳出现凋亡梯形带 ,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亚二倍体峰 ;震荡伤组伤后 1,2周 ,细胞凋亡百分比分别为 10 .6 %和 2 6 .4 %。切割伤组仅在 4周时有少量阳性运动神经元。 结论 与切割伤组比较 ,震荡伤组细胞凋亡发生早、数量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坐骨神经损伤 脊髓 运动神经元 胶质细胞
原文传递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体内转基因治疗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8
作者 鲁凯伍 陈哲宇 +4 位作者 侯铁胜 傅强 李明 曹莉 金大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51-555,共5页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体内转基因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绿色荧光蛋白(GFP)组和GDNF组.采用改良Nystrom法制备大鼠脊髓急性压迫损伤模型,将脂质...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体内转基因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绿色荧光蛋白(GFP)组和GDNF组.采用改良Nystrom法制备大鼠脊髓急性压迫损伤模型,将脂质体DC-Chol和重组质粒pEGFP-GDNF c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利用RT-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DNF基因体内转染的表达;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SCI后伤区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的数目和胆碱酯酶(CHE)及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采用斜板试验和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SCI后1周和4周GDNF在损伤局部有转录和蛋白水平高表达.SCI后第1、2、4周,GDNF组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20.4±3.2、21.7±3.6、22.5±3.4)明显多于GFP组(16.8±2.8、17.3±2.7、18.2±3.2)(P<0.05).SCI后第1、2周,GDNF组前角运动神经元中CHE平均灰度值(74.2±25.8,98.7±31.6)低于GFP组(98.5±32.2,134.6±45.2)(P<0.01),ACP平均灰度值(84.5±32.6,79.5±28.4)高于GFP组(61.2±24.9,52.6±19.9)(P<0.01).大鼠SCI后1~4周,GDNF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GFP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GDNF体内转基因能保护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坏死和退变,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GDNF体内转基因治疗SCI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脊髓损伤 运动神经元 脂质体 转基因
原文传递
外周神经切断后诱发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吴斗 陈君长 +3 位作者 刘强 梁建芳 肖虹 卢向东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 观察外周神经切断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切断成年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后,近端双重结扎的实验模型,分别在术后3、7、14和21d取材。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目的 观察外周神经切断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切断成年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后,近端双重结扎的实验模型,分别在术后3、7、14和21d取材。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期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观察脊髓前角神经元中标记阳性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 坐骨神经切断后3和21d,在脊髓前角可见到典型凋亡细胞,1—2周为细胞凋亡的高峰期,而且在同一时间点可以检测到处于不同阶段的凋亡细胞和典型的凋亡小体。结论 外周神经轴突损伤诱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有很重要的形态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 脊髓 运动神经元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耐力训练后脊髓前角细胞线粒体的电镜定量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慎远 刘小红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07-209,共3页
观察了游泳耐力训练后大鼠脊髓前角外侧群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发现此群运动神经元线粒体的数量明显地增多,嵴致密,基质电子密度增高。但未见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和空泡化等变性现象。用体视学方法测量了线粒体的数密度和比表面。训练... 观察了游泳耐力训练后大鼠脊髓前角外侧群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发现此群运动神经元线粒体的数量明显地增多,嵴致密,基质电子密度增高。但未见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和空泡化等变性现象。用体视学方法测量了线粒体的数密度和比表面。训练组和对照组大鼠前角细胞线粒体的数密度分别为0.675±0.19个/μm~3和0.445±0.04个/μm~3(P<0.05),比表面分别为6.35±0.17μm~2μm^(-3)和6.64±0.18μm~2μm^(-3)(P<0.02)。据此提出,耐力训练可引起前角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 游泳 线粒体 耐力训练
下载PDF
TRH对离体脊髓内在调控运动神经元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漆黎明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对脊髓内在调控运动神经元(MN)通路激活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影响。方法:选用8~14日龄的新生SD大鼠制备脊髓切片,应用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TRH对MN膜电学特性及同侧中央管周围区(...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对脊髓内在调控运动神经元(MN)通路激活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影响。方法:选用8~14日龄的新生SD大鼠制备脊髓切片,应用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TRH对MN膜电学特性及同侧中央管周围区(iPCC)电刺激诱发的EPSP(iPCC-EPSP)的影响。结果:对25个MN灌流0.2μmol/L TRH,其静息电位从(-66.07±3.36)mV变化至(-58.14±4.99)mV,显示可产生去极化反应(P<0.01),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并伴有膜电阻增大(P<0.01)且可增加MN的放电频率。对18个MN给予0.2μmol/L TRH后除可产生去极化外,还可致使iPCC-EPSP产生锋电位发放,或使iPCC-EPSP的幅度从(2.41±1.02)mV增大至(3.34±1.29)mV(P<0.01)、曲线下面积从(44.58±27.11)mV·ms增大至(72.13±41.84)mV·ms(P<0.01)、时程从(47.67±17.59)ms延长至(69.00±24.96)ms(P<0.01)。结论:TRH具有易化iPCC-EPSP的作用,可以增强脊髓iPCC内在调控通路而调节MN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脊髓 运动神经元 同侧中央管周围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下载PDF
肌萎灵注射液对体外培养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继明 杨 萍 +2 位作者 吴以岭 宋林 李振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5-648,共4页
目的:观察肌萎灵注射液(JWL)对体外培养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密度离心法分离鼠胚脊髓运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加入谷氨酸建立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模型,评价不同浓度肌萎灵注射液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目的:观察肌萎灵注射液(JWL)对体外培养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密度离心法分离鼠胚脊髓运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加入谷氨酸建立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模型,评价不同浓度肌萎灵注射液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NF-200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图象分析,测定神经突起主干长度,生化分析仪检测培养上清中的乳酸脱氢酶(LDH),TUNEL阳性神经元计数观察细胞凋亡。结果:(1)肌萎灵注射液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运动神经元的活力,促进神经突起的生长;(2)肌萎灵注射液可减少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运动神经元LDH的漏出;(3)肌萎灵注射液能显著减少谷氨酸诱导的运动神经元凋亡。结论:肌萎灵注射液对正常运动神经元和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运动神经元均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灵注射液 脊髓 运动神经元 细胞活力 凋亡
下载PDF
Culture of Motor Neurons from Newborn Rat Spinal Cord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时刚 石瑛 +4 位作者 海波 韩晓敏 陈朝晖 李兵 肖传国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9年第4期413-416,共4页
A protocol for the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culture of motor neurons from newborn rat spinal cord was described and the effect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 on the growth of neurite of mot... A protocol for the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culture of motor neurons from newborn rat spinal cord was described and the effect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 on the growth of neurite of motor neurons was investigated in vitro. Spinal motor neurons (SMNs) were dissociated from ventral spinal cord of postnatal day 1 rats. The culture system for SMNs was established by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differential adhesion, and use of serum-free defined media and addition of exogenous GDNF. After 72-h culture, the cells displayed the characteristic morphology of motor neurons, exhibited extensive neuritic processes and were positive for 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 (CHAT) expression. The neurite length of SMNs in GDNF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 This protocol can be adapted for various postnatal motor neurons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born rats spinal cord motor neurons
下载PDF
重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腺病毒保护培养的原代脊髓运动神经元 被引量:2
14
作者 尚铁燕 万有 +1 位作者 姚磊 韩济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cellline 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 ,GDNF)重组腺病毒 (Ad CMVgdnf)对培养的原代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原代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转染不同滴度Ad CMVgdnf不同时间后计数 ,并计... 目的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cellline 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 ,GDNF)重组腺病毒 (Ad CMVgdnf)对培养的原代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原代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转染不同滴度Ad CMVgdnf不同时间后计数 ,并计算凋亡的运动神经元的百分率。 结果 :1 0 4 ~ 1 0 7pfu·ml 1 (pfu ,plaqueformunit)AdCMVgdnf的保护作用中 ,以 1 0 7pfu·ml 1 作用最显著 ,腺病毒的滴度过大或过小 ,保护作用都减弱 ;观察 1~ 9d不同转染时间的效果时 ,在第 3~ 9天均可观察到保护作用 ,以第 9天最明显 ,存活的运动神经元数比对照组增多2 80 % ,同时凋亡神经元的百分比较对照组减少 1 2 .9%。结论 :在一定的时间 (9天 )和合适的腺病毒滴度 (1 0 7pfu·ml 1 )条件下 ,腺病毒介导的GDNF对体外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起到了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运动神经元 腺病毒 重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培养 基因治疗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体外器官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5
作者 刁增艳 沈扬 +5 位作者 樊东升 郑梅 崔金琰 孙阿萍 宋德懋 范少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利用微孔膜器官型脊髓组织片培养的方法,加入适当剂量的线粒体功能抑制剂丙二酸钠,造成选择性运动神经元数目减少从而建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的体外器官模型。方法:取出生后 6天的SD乳鼠的腰段脊髓冠状切片后将脊髓片置于微孔... 目的:利用微孔膜器官型脊髓组织片培养的方法,加入适当剂量的线粒体功能抑制剂丙二酸钠,造成选择性运动神经元数目减少从而建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的体外器官模型。方法:取出生后 6天的SD乳鼠的腰段脊髓冠状切片后将脊髓片置于微孔膜上进行培养,首先经丙二酸钠量效检测确定最佳丙二酸钠剂量。在培养第 3天时加入适量的丙二酸钠,维持此浓度继续培养至第 15天时结束培养,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行运动神经元及中间神经元计数。结果:经丙二酸钠量效检测后确定 2mmol/L为最佳加入剂量 (存活率为 75%,P<0. 01)。造模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脊髓片内的运动神经元数目为每半侧 ( 15 29±1. 70 )个,丙二酸钠组为每半侧 ( 11. 00±2. 45)个,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两组中间神经元的数目略有减少,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微孔膜进行器官型脊髓片培养并加入 2mmol/L丙二酸钠造成的此病理模型符合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特点,可重复性强,适用于ALS的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体外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神经元数目 免疫组化方法 线粒体功能 神经元计数 moL/L 中间神经元 mol/L 脊髓片 冠状切片 腰段脊髓 SD乳鼠 继续培养 病理模型 可重复性 发病机制 器官型 微孔膜 统计学 酸钠 组织片
下载PDF
应用胚胎脊髓前角细胞移植修复大鼠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晓光 周君琳 +2 位作者 邵新中 张桂生 张克亮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40-243,共4页
目的 观察鼠胚胎脊髓前角细胞移植入胫神经远断端后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将 2 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 ,每组 12只。切断大鼠右侧胫神经形成失神经腓肠肌实验模型。分离并制备孕 14~ 18d大鼠胚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植入已... 目的 观察鼠胚胎脊髓前角细胞移植入胫神经远断端后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将 2 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 ,每组 12只。切断大鼠右侧胫神经形成失神经腓肠肌实验模型。分离并制备孕 14~ 18d大鼠胚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植入已切断的胫神经远断端。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培养液。术后 3个月 ,对移植细胞进行组织学观察、Nissl染色和辣根过氧化物酶 (horseradishperoxidase ;HRP)逆行示踪检测。行胫神经再生纤维计数 ,并检测腓肠肌电生理变化、肌湿重和肌动蛋白表达。结果 植入细胞能在胫神经远端存活 ,呈现Nissl阳性染色并被HRP逆行示踪所标记。移植组胫神经的再生率、腓肠肌肌湿重和肌动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与对照组 (P <0 .0 5 )。电刺激移植组胫神经可记录到腓肠肌的诱发动作电位 ,能引起肌肉收缩和踝关节运动。结论 同种异体胚胎脊髓前角细胞移植到外周神经内可使靶肌肉获得神经支配并延缓其失神经萎缩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神经 腓肠肌 胚胎脊髓 前角细胞 移植 对照组 植入 体胚 HRP 肌动蛋白
原文传递
离体脊髓同侧中央管周围区电刺激诱发运动神经元突触反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秦雯 郑超 +1 位作者 王邦安 汪萌芽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431-435,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脊髓切片同侧中央管周围区(iPCC)向运动神经元(MN)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细胞电生理特性。方法:应用新生大鼠(8~14 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iPCC局部电刺激在MN所诱发的突触反应。结果:在14个测试的MN,观察到iPCC...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脊髓切片同侧中央管周围区(iPCC)向运动神经元(MN)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细胞电生理特性。方法:应用新生大鼠(8~14 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iPCC局部电刺激在MN所诱发的突触反应。结果:在14个测试的MN,观察到iPCC电刺激可在11个MN上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PCC-EPSP),在1个MN上诱发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CC-IPSP),在2个MN上诱发iPCCEPSP后复合有iPCC-IPSP的反应。iPCC-EPSP不仅具有刺激强度依赖性和膜电位依赖性,而且可以被低钙高镁溶液或TTX(0.1μmol/L)可逆性取消。荷包牡丹碱和士的宁能增大iPCC-EPSP,但谷氨酸受体拮抗剂APV(30μmol/L)和DNQX(1μmol/L)仅部分抑制iPCC-EPSP。结论:iPCC的激活可通过兴奋性突触传递调制MN的活动,其介导递质除谷氨酸外,可能还有其他递质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传递 脊髓 运动神经元 谷氨酸 乙酰胆碱 电生理学
下载PDF
脊髓损伤大鼠远端运动神经元继发性损害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瑾 王红星 王彤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21-724,共4页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大鼠远端运动神经元继发性损害的变化特点.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第1周、2周、3周、4周、5周时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进...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大鼠远端运动神经元继发性损害的变化特点.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第1周、2周、3周、4周、5周时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在各时间点取5只大鼠用4%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取损伤局部T10节段及损伤远端L5节段脊髓进行形态学检测.损伤前时间点检测结果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①损伤远端运动神经元病理变化:损伤后第1周时,损伤远端前角运动神经元突起和尼氏体有所减少,胞核和核仁无明显改变;损伤后第2周时,损伤远端前角运动神经元突起和尼氏体进一步减少,核仁模糊、偏位;损伤后第3周时,损伤远端前角运动神经元突起和尼氏体较前无进一步减少,组织内可见萎缩及凋亡神经元;损伤后第4周时,损伤远端前角运动神经元突起和尼氏体较第3周时有所增加,仍可见少数凋亡神经元存留;损伤后第5周时,损伤远端前角运动神经元突起和尼氏体较前明显增多.②损伤局部病理变化:损伤后第1周时,损伤局部灰、白质界限不清,可见出血、炎症反应,灰质部分神经纤维及组织坏死、液化,白质空泡化;损伤后第2周时,损伤局部出血、血肿及炎症反应减退,可见胶质细胞、神经纤维增生和血管新生;损伤后第3周时,损伤局部胶质细胞增生显著,神经纤维增生较多;损伤后第4周、第5周时,损伤局部胶质细胞、神经纤维较前无明显增生.③运动功能变化:损伤后第1周、2周、3周、4周、5周时的斜板角度、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均较损伤前显著降低(P<0.05);损伤后第2周、3周、4周、5周时各项评分均较第1周时显著增加(P<0.05);损伤后第3周、4周、5周时呈增加趋势,但与第2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后早期远端脊髓运动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神经元 继发性损害
原文传递
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体外培养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学琴 吴淑玉 +2 位作者 王丽琴 王晓绢 李春岩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33-135,141,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方法 ,从孕 15天胚胎大鼠的脊髓腹侧组织中分离脊髓前角神经元 ,通过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细胞 ,应用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抗体和抗神经微丝抗体 SMI32单克... 目的建立一种胚胎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方法 ,从孕 15天胚胎大鼠的脊髓腹侧组织中分离脊髓前角神经元 ,通过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细胞 ,应用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抗体和抗神经微丝抗体 SMI32单克隆抗体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纯化培养体系中神经元占培养细胞的90 %以上 ,其中 70 %左右为脊髓运动神经元 (spinalmotorneurons,SMNs)。结论通过差速贴壁法纯化分离培养的SMNs体外生长状态良好 ,纯度高 ,可作为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运动神经元 细胞培养 胚胎 大鼠 体外研究
下载PDF
大鼠骨骼肌植块诱导脊髓神经干细胞向运动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20
作者 杜红梅 管英俊 +1 位作者 袁丽丽 张皓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6-639,F0004,共5页
目的:分离大鼠胚胎的脊髓神经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探讨骨骼肌植块诱导其向运动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方法:应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分离培养脊髓神经干细胞,通过5-溴-2-脱氧尿苷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增殖、分化情况;通过与骨骼肌植块共培... 目的:分离大鼠胚胎的脊髓神经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探讨骨骼肌植块诱导其向运动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方法:应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分离培养脊髓神经干细胞,通过5-溴-2-脱氧尿苷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增殖、分化情况;通过与骨骼肌植块共培养观察神经干细胞向运动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大鼠胚胎脊髓可成功分离神经干细胞,分化后可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诱导分化后结果显示,骨骼肌植块组有7.87%的细胞呈胆碱乙酰基转移酶阳性,与10%胎牛血清组(0.94%)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大鼠胚胎脊髓可成功分离神经干细胞,骨骼肌植块可诱导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运动神经元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脊髓 细胞培养 诱导 运动神经元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