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樟子松枯死原因与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宋晓东 刘桂荣 +4 位作者 陈江燕 吴景云 徐贵军 李淑华 吴锈刚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166-169,177,共5页
根据生态环境学和现代森林病理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枯死的难题,搞清了樟子松枯死的起因与机理.提出以营林措施为主的防治技术对策,为经营樟子松人工林、增强林... 根据生态环境学和现代森林病理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枯死的难题,搞清了樟子松枯死的起因与机理.提出以营林措施为主的防治技术对策,为经营樟子松人工林、增强林分的生态功能提供了依据.该项研究丰富了森林病理学内容,补充了松枯梢病的研究成果,为林间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枯梢病 枯死原因 防治方法 樟子松 生态环境学 森林病理学 枯死机理
下载PDF
松沫蝉与松枯梢病的关系及其防治 被引量:20
2
作者 刘桂荣 宋晓东 +1 位作者 徐贵军 陈江燕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4X期347-350,364,共5页
研究表明,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是辽宁单古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木死亡的直接原因,松沫蝉(Aphrophora flavipes)对松枯梢病的发生与危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防治松枯梢病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松沫... 研究表明,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是辽宁单古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木死亡的直接原因,松沫蝉(Aphrophora flavipes)对松枯梢病的发生与危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防治松枯梢病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松沫蝉的防治。用50%甲胺磷原液或5倍液注干或涂干、500倍液喷雾等是防治松沫蝉幼龄若虫的适宜措施。采用“林敌”烟剂防治成虫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有效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沫蝉 松枯梢病 樟子松 若虫防治 成虫防治 病虫兼治
下载PDF
樟子松枯梢病的防治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徐贵军 宋晓东 +4 位作者 刘桂荣 陈江燕 吴锈钢 李淑华 吴景云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19,共4页
樟子松移植苗枯梢病 Sphaeropsissapinea可以通过药剂有效地进行防治。移植前以 50 %多菌灵 wp 50 0倍液浸苗 ;在人工林中 ,内吸性杀菌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为首选药剂 ;在树木新梢生长停止期和展叶中期 (辽西北为 6月初和 6月中旬 ) ,7... 樟子松移植苗枯梢病 Sphaeropsissapinea可以通过药剂有效地进行防治。移植前以 50 %多菌灵 wp 50 0倍液浸苗 ;在人工林中 ,内吸性杀菌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为首选药剂 ;在树木新梢生长停止期和展叶中期 (辽西北为 6月初和 6月中旬 ) ,70 %甲基托布津 wp 1 0 0 0倍液或 50 %多菌灵 wp50 0倍液防治 2次。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效果不佳。适时的卫生伐对该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松枯梢病 防治 杀菌剂 营林措施
下载PDF
中国南方松树枯梢病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区 被引量:2
4
作者 廖太林 叶建仁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3-646,共4页
通过对福建、江西和江苏等省17个县(市)的松树枯梢病的危害程度及发病特点调查,把松树枯梢病的发生区域归纳为:轻(无)度病害区、中度病害区和重度病害区三大类。感病程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4、5月份的月平均湿度、月降水量和月... 通过对福建、江西和江苏等省17个县(市)的松树枯梢病的危害程度及发病特点调查,把松树枯梢病的发生区域归纳为:轻(无)度病害区、中度病害区和重度病害区三大类。感病程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4、5月份的月平均湿度、月降水量和月降水天数,以及年平均湿度与病害发生关系较为密切。以上述气象因子为自变量,发病程度为因变量,建立了病害的回归预测模型:y=98.60+13.54x1-9.33x2-3.62x3+0.07x4+0.07x5-11.97x6+3.26x7(R=0.933 3)。利用该模型对我国南方主要县(市)的病害进行了预测和划分,并提出了该病害的综合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枯梢病 sphaeropsis sapinea 区域性分布 气候分区
下载PDF
松杉球壳孢生殖生长适应性及产孢变异特性
5
作者 吴小芹 魏玉莲 戴咏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15,共5页
对中国南北各地松枯梢病菌(Sphaeropsissapinea)55个菌株的研究表明,该病菌在自然情况下易产孢,人工培养需在荧光或黑光照射下产孢,在黑暗下不产孢。不同菌株对不同的光质处理其产孢反应存在差异。某些菌株在两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均强于... 对中国南北各地松枯梢病菌(Sphaeropsissapinea)55个菌株的研究表明,该病菌在自然情况下易产孢,人工培养需在荧光或黑光照射下产孢,在黑暗下不产孢。不同菌株对不同的光质处理其产孢反应存在差异。某些菌株在两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均强于其他菌株;某些菌株在一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强,而在另一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弱;而有的菌株在两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均很弱。供试菌株在PDA、Czapek、松针煎汁(红松、马尾松、湿地松)和玉米粉培养基上的生长、产孢能力以及在灭菌松针上的产孢量亦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S.sapinea群体在生殖生长适应性及其产孢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枯梢病 松杉球壳孢 产孢特性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