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变异看短颌鲚和湖鲚的物种有效性 被引量:85
1
作者 唐文乔 胡雪莲 杨金权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4-231,共8页
经克隆测序获得我国七丝鲚(Coiliagrayii)、凤鲚(C.mystus)、刀鲚(C.nasus)和短颌鲚(C.brachygnathus)以及太湖湖鲚(C.nasus taihuensis)等4个种和1亚种32尾个体的mtDNAD-loop区全序列,以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秘鲁鳀(E.ringens... 经克隆测序获得我国七丝鲚(Coiliagrayii)、凤鲚(C.mystus)、刀鲚(C.nasus)和短颌鲚(C.brachygnathus)以及太湖湖鲚(C.nasus taihuensis)等4个种和1亚种32尾个体的mtDNAD-loop区全序列,以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秘鲁鳀(E.ringens)为外类群构建了中国鲚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并讨论了短颌鲚和湖鲚的物种有效性。结果显示,七丝鲚的D-loop区全序列长1,208bp,凤鲚1,279-1,361bp,刀鲚1,252-1,290bp,短颌鲚1,214-1,252bp,湖鲚1,252-1,442bp,除七丝鲚外的其他种类个体间均表现出序列长度的多态性。短颌鲚、刀鲚和湖鲚三者间的平均K2-P遗传距离仅为0.011-0.020,明显小于它们与凤鲚、七丝鲚及外类群间的遗传距离(0.051-0.349)。以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刀鲚、短颌鲚及湖鲚均未各自构成单系,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群,三者并未发生显著分化。研究表明,短颌鲚和湖鲚为刀鲚的淡水生态型种群,并非有效物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中国鲚属3个有效物种间以凤鲚最为原始,刀鲚和七丝鲚为姐妹群,处于较进化的位置。推测凤鲚可能是鲚属祖先种最早从起源中心扩散到西北太平洋的后裔,而刀鲚和七丝鲚则是凤鲚在演化过程中分别适应寒冷和温暖气候而分化出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鲚属 物种有效性 线粒体控制区 分子系统发育
下载PDF
我国华鳊属鱼类形态差异及其物种有效性的研究 被引量:45
2
作者 谢仲桂 谢从新 张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21-330,共10页
为探讨华鳊属鱼类种间和种内居群间的形态差异及其物种有效性 ,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 ,结合传统分类方法 ,获得该属鱼类不同地理居群共 2 2 4尾标本的 32个测量性状和 7个可数性状数据 ,并做主成分分析。在可数性状上 ,海南华鳊各居群间... 为探讨华鳊属鱼类种间和种内居群间的形态差异及其物种有效性 ,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 ,结合传统分类方法 ,获得该属鱼类不同地理居群共 2 2 4尾标本的 32个测量性状和 7个可数性状数据 ,并做主成分分析。在可数性状上 ,海南华鳊各居群间无差异 ,但明显不同于其他种类 ;四川华鳊与大眼华鳊差别明显 ,与伍氏华鳊之间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 ;大眼华鳊的乌江和珠江居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而伍氏华鳊各地理居群差异不明显。在可量性状上 ,四川华鳊和大眼华鳊的乌江居群都明显区别于其他种或居群 ,而大眼华鳊的珠江居群与伍氏华鳊之间以及海南华鳊各居群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对上述结果分析认为 :四川华鳊和海南华鳊为两个有效的物种 ;大眼华鳊的乌江标本是一个未被描述的物种 ,而珠江居群和伍氏华鳊各居群应属同一个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鳊属 形态差异 物种有效性 四川华鳊 海南华鳊 大眼华鳊
下载PDF
中国石爬鮡属鱼类的形态变异及物种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郭宪光 张耀光 何舜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0-268,共9页
石爬属鱼类的青石爬和黄石爬的物种界限一直不清楚。采用形态判别和线粒体 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分别研究分析了青石爬和黄石爬的物种划分、地理分化及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 :(1)区别青石爬和黄石爬的重要... 石爬属鱼类的青石爬和黄石爬的物种界限一直不清楚。采用形态判别和线粒体 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分别研究分析了青石爬和黄石爬的物种划分、地理分化及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 :(1)区别青石爬和黄石爬的重要特征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是否大于至鳃孔下角的距离 ,腹鳍相对位置 ,头部相对大小与上颌须的须状延长部分等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是在研究的样本中没有截然的界限 ,而是有较大的重叠 ,难以区分 ;(2 )从地埋分布看 ,金沙江不同支流的样本在上述特征上有一定的区别 ,但是没有发现青衣江的样本与其他支流的样本有截然的界限和明显的地理变化规律 ;(3) 5 4 8bp序列中 ,检测出 2个多态位点 ,多态位点的比例为 0 .36 5 % ;(4)青石爬和黄石爬间的遗传差异极小 ,平均遗传距离仅为 0 .0 75 % ;(5 )石爬属鱼类个体间也无明显差异 ,遗传距离为 0— 0 .381% ,平均为 0 .0 6 9%。因此石爬属鱼类划分为一个种更为客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石爬鮡属 鱼类 形态变异 物种有效性 线粒体16S rRNA 遗传距离 鲇形目
下载PDF
中华鮡与前臀鮡的形态差异和物种有效性 被引量:13
4
作者 姚景龙 陈毅峰 +1 位作者 李堃 严云志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7,共7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中华与前臀物种的有效性问题,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中起主要作用的性状作差异性的统计分析,为分类性状的相关性提供了数学依据。结果表明:1)中华与前臀的主要鉴别特征在于前者之臀鳍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中华与前臀物种的有效性问题,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中起主要作用的性状作差异性的统计分析,为分类性状的相关性提供了数学依据。结果表明:1)中华与前臀的主要鉴别特征在于前者之臀鳍起点至尾鳍基的距离小于至腹鳍起点的距离,后者反之;2)前者尾柄高大于前鼻孔至眼前缘距离后者反之;3)前者脂鳍基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小于尾柄高,后者反之。据主成分分析及显著性t值检验结果。笔者观点与原文献作者观点完全一致,中华与前臀应是两个不同独立种。两物种形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游泳等行为有关的性状特征上,而且也是对不同小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鱼兆) 前臀(鱼兆) 形态差异 物种有效性 主成分分析 中国西南部.
下载PDF
扁头鮡地理种群形态变异的研究兼论大鳍鮡的物种有效性 被引量:14
5
作者 姚景龙 严云志 +2 位作者 高勇 李堃 陈毅峰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4-821,共8页
采用形态度量学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通过对雅鲁藏布江、伊洛瓦底江、怒江和澜沧江4个水系标本的比较,研究了扁头鮡各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变异及大鳍鮡的物种有效性。结果表明4个水系的标本相互之间的差异还没有达到亚种水平,应是扁头鮡的... 采用形态度量学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通过对雅鲁藏布江、伊洛瓦底江、怒江和澜沧江4个水系标本的比较,研究了扁头鮡各地理种群间的形态变异及大鳍鮡的物种有效性。结果表明4个水系的标本相互之间的差异还没有达到亚种水平,应是扁头鮡的地理种群;扁头鮡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形态特征,如眼间距、背鳍基长、肛门位置和脂鳍起点位置等性状随海拔高度的下降,自西向东呈梯度变化;前人将腹鳍前长比体长、脂鳍基长比背鳍基长和眼间距比头长等作为大鳍鮡区别于扁头鮡的鉴别特征,并不能将标本区分为大鳍鮡和扁头鮡两个物种,因此大鳍鮡是一个无效的物种,应是扁头鮡的同物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头鮡 大鳍鮡 主成分分析 物种有效性 地理种群 梯度变异 中国西南部
下载PDF
文蛤属2种贝类多变量形态分析及日本文蛤的物种有效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杨平 姚国兴 +1 位作者 陈爱华 张志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10-1418,共9页
为探讨日本文蛤与中国文蛤属2种贝类的形态差异及日本文蛤的物种有效性,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结合传统分类方法,获得日本文蛤和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8个形态比例性状,并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Mantel检验... 为探讨日本文蛤与中国文蛤属2种贝类的形态差异及日本文蛤的物种有效性,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结合传统分类方法,获得日本文蛤和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8个形态比例性状,并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Mantel检验。结果表明,(1)单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日本文蛤与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在8个比例性状中存在着5~8个显著差异(P<0.05);(2)聚类分析表明,6个文蛤地理种群距离相近,且呈现南北分别聚为一类,而日本文蛤与长乐丽文蛤相近;(3)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4.88%、18.61%、16.89%,累积贡献率为70.38%,三维主成分散布图进一步表明日本文蛤与丽文蛤均独立于文蛤不同地理种群重叠区之外;(4)判别分析构建了8个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39.09%~100%,P2为47.06%~100%,日本文蛤与中国大陆文蛤属2种贝类的综合判别率为70.60%,其中日本文蛤判别准确率为100%,丽文蛤判别准确率高于91.67%;(5)Mantel检验结果表明,各种群间的地理距离与欧氏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623 7,P<0.01)。研究认为,日本文蛤属于丽文蛤,与长乐丽文蛤属于同一种不同地理种群;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8个比例性状中有5个性状大于1.28,两个丽文蛤群体已达到亚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丽文蛤 多变量形态度量 物种有效性
下载PDF
大鳍鱊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遗传变异及生物地理过程 被引量:8
7
作者 朱玉蓉 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4-140,共7页
对采集于长江水系、黑龙江水系及海南岛的36尾大鳍(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有须个体和无须个体在分子系统树中处于混合分布状态,各个体相互间遗传变异远小于与外类群(A.chankaensis、A.tok... 对采集于长江水系、黑龙江水系及海南岛的36尾大鳍(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有须个体和无须个体在分子系统树中处于混合分布状态,各个体相互间遗传变异远小于与外类群(A.chankaensis、A.tokinensis)间差异,统计了其主要形态度量数据,也显示各主要性状数据无显著差异,结果均支持有须个体和无须个体(曾经被鉴定为A.taenianalis)为同一物种,A.taenianalis为A.macropterus的同物异名。序列分析显示,36个个体明显聚合成5个大的分支,其中clade1分支全部由黑龙江水系类群组成,clade5分支由海南岛的1个个体组成,长江水系的所有个体分散在clade2、clade3、clade4这三个分支中,显示出一定的地理相关性。在clade2、3、4中,clade2包括了长江上游的5个个体和长江中游的2个个体,同时还包括了黑龙江的2个个体;clade3包括了中游的2个个体;clade4包括了中游的12个个体,三个分支间又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率(均>5%),从21个个体在三个分支中的分布情况来看,三者间这种较大的遗传变异率不能由地理隔离解释,故推测,造成同一水系的A.macropterus间出现较明显遗传分化的原因可能与其特殊的性选择生殖方式有关,该生殖方式限制了不同生殖集群间同种鱼类的基因交流。基于系统分支图,计算了各分支间的遗传距离,由结果推测大鳍的生物地理过程为:海南岛水系类群同大陆类群较早产生隔离,黑龙江水系类群由长江水系类群在晚近时期向北扩散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鱊 细胞色素B 物种有效性 遗传变异 生物地理过程
下载PDF
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渊 胡战彪 +6 位作者 谢世君 刘世刚 妙星 王伟 肖家光 王芮 林龙山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所有长棘海星序列明显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87 5~0.104 7,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南海长棘海星与长棘海星的太平洋种聚类到一起,实为太阳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olaris),与其余3个种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太阳长棘海星中2个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05 3,在COⅠ基因层面属于种内差异。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的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其遗传特征与适应性机制、种群分布与扩散机制、种群暴发机制等内容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长棘海星 物种有效性 珊瑚礁 DNA条形码 同物异名 南海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b和COI基因的中国林蛙系统发生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周瑜 杨宝田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2期70-76,共7页
中国林蛙属物种资源丰富,较高的形态结构相似性使分类学研究成为难题。为评价中国林蛙属各物种有效性及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本研究分析了线粒体COI基因和Cytb基因部分序列。P—distance计算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除徂徕林... 中国林蛙属物种资源丰富,较高的形态结构相似性使分类学研究成为难题。为评价中国林蛙属各物种有效性及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本研究分析了线粒体COI基因和Cytb基因部分序列。P—distance计算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除徂徕林蛙的物种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确认外,其余林蛙物种均为有效种。中国林蛙种组、长肢林蛙种组和黑龙江林蛙种组的单系性得到支持。猫儿山林蛙系统地位没有得到明确,但与其他物种较大的P—distance及其在系统树中较低的节点支持度表明,猫儿山林蛙不属于中国林蛙属物种中任何一个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蛙 物种有效性 系统发生 线粒体DNA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的长臀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谢少林 王超 +3 位作者 吕子君 李正光 石忍耐 邹记兴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了解长臀Cranoglanis 3个种群的野生资源状况,并对3个种群的物种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珠江水系、海南水系和越南红河水系长臀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变异。【结果】在检测... 【目的】了解长臀Cranoglanis 3个种群的野生资源状况,并对3个种群的物种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珠江水系、海南水系和越南红河水系长臀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变异。【结果】在检测的84个个体中共得到43个单倍型,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与较为贫乏的核苷酸多样性,其中海南长臀C.multiradiatus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0.871)和核苷酸多样性(Pi=0.006 4)最低;Tajima’s D中性检验以及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均表明,3个长臀群体趋于稳定,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种群扩张。Fst分析发现,海南长臀同珠江长臀C.bouderius、红河长臀C.henrici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而珠江和红河群体未发现明显遗传分化,从遗传距离来看,珠江和红河长臀净遗传距离为0.000。【结论】长臀野生资源较为贫乏,且海南群体最为严重;认为应将珠江长臀和红河长臀归为同一亚种长臀C.bouderius,而海南长臀作为长臀的另一个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臀 线粒体控制区 Dloop基因序列 物种有效性 遗传结构 资源状况
下载PDF
中国横断山区湍蛙属4个物种有效性的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红霞 赵尔宓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3-488,共6页
分布于中国横断山区的景东湍蛙、金江湍蛙、凉山湍蛙和康定湍蛙4种湍蛙的有效性存在不同意见。本文利用形态判别与线粒体COⅠ基因和Cytb基因计算遗传距离相结合的方法,对这4个种的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景东湍蛙和金江湍蛙为有效种;... 分布于中国横断山区的景东湍蛙、金江湍蛙、凉山湍蛙和康定湍蛙4种湍蛙的有效性存在不同意见。本文利用形态判别与线粒体COⅠ基因和Cytb基因计算遗传距离相结合的方法,对这4个种的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景东湍蛙和金江湍蛙为有效种;凉山湍蛙可能是棕点湍蛙的同物异名;康定湍蛙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蛙属 主成分分析 遗传距离 物种有效性
下载PDF
中泥盆世草本石松植物原始鳞木属的命名问题(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洪河 王祺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6-259,共4页
草本石松植物原始鳞木属(Protolepidodendron)一名,最初由Krejcˇi根据波希米亚泥盆纪地层中一种具叶的茎干标本所建立,当时为了强调其与石炭纪鳞木属(Lepidodendron)石松植物的相似性,取名为Proto-Lepi-dodendron。后来,这种以具有二... 草本石松植物原始鳞木属(Protolepidodendron)一名,最初由Krejcˇi根据波希米亚泥盆纪地层中一种具叶的茎干标本所建立,当时为了强调其与石炭纪鳞木属(Lepidodendron)石松植物的相似性,取名为Proto-Lepi-dodendron。后来,这种以具有二分叉的叶为特征的草本石松植物相继在捷克、德国、比利时、美国、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地的早、中泥盆世地层中被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对该属及模式种的命名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同时存在多种作者引证,甚至还存在不同拼写的种本名。根据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对化石植物的命名必须依据模式标本。目前,Protolepidodendron的模式标本保存在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的国家博物馆。通过对模式标本进行的重新观察,并发现Gothan(1921)首次根据模式标本明确了Protolepidodendron的属征,是该属最早的合格发表作者;后来,模式标本又经过Krausel和Weyland(1929)的研究,唯一合法的种P.scharyanum被确立为模式种,并提出了种征。对Protolepidodendron属及其模式种,尽管后来有大量研究和报道,但都不是基于原始的模式标本。因此,根据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该属及其模式种的合法名称应为Protolepidodendron Krejiex Gothan和P.scharyanum Krejiex Krusel et Wey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鳞木属 中泥盆世 模式种 合格发表名称
下载PDF
鲚属鱼类耳石形态学比较与短颌鲚物种有效性分析
13
作者 杨凡 刘明智 +5 位作者 栾会妮 廖传松 王佳成 冯广朋 蒋日进 徐汉祥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27-135,共9页
利用耳石形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3种鲚属鱼类的耳石形态,并探讨了短颌鲚的物种有效性。选择7种耳石尺寸参数与形状指标,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对刀鲚、凤鲚和短颌鲚共98尾样品进行耳石形态分析。结果显示:(1)利用耳... 利用耳石形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3种鲚属鱼类的耳石形态,并探讨了短颌鲚的物种有效性。选择7种耳石尺寸参数与形状指标,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对刀鲚、凤鲚和短颌鲚共98尾样品进行耳石形态分析。结果显示:(1)利用耳石形态学识别3种鲚属鱼类的正确率为93.8%,证明耳石用于识别鲚属鱼类是可靠的;(2)利用耳石形态学对短颌鲚进行物种有效性分析,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显示刀鲚与短颌鲚耳石存在较大差异,但差异系数检验表明二者在耳石形态上的差异未达亚种水平,因此本研究认为短颌鲚与刀鲚属于同一物种,但因生境存在差异,二者为2种不同生态型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凤鲚 短颌鲚 耳石形态学 物种有效性
下载PDF
Genetic diversity and the biogeographical process of 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 revealed by sequence variations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gene 被引量:1
14
作者 ZHU Yurong LIU Huanzhang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7年第4期450-455,共6页
In this study,thirty-six individuals of 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Heilongjiang River,the Yangtze River,and the Nandujiang River.Partial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gene region(636 base pair)was... In this study,thirty-six individuals of 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Heilongjiang River,the Yangtze River,and the Nandujiang River.Partial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gene region(636 base pair)was sequenced to these samples and 22 haplo-types were found.With A.chankaensis and A.tokinensis as outgroups,their relationships were analyzed.The p-distances were calculated with Mega software and a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using the neighbor-joining(NJ)method.The proportions of mai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were compared as well.P-distances showed that the genetic differences in A.macropterus samples were far smaller than those between these samples and the outgroups.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shows that samples with barbels and those without barbels were intermingled.There was no distinctive difference in proportion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m.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amples with barbels and those without barbels(formally identified as A.taenianalis)are the same species;A.taenianalis is synonymous with A.macropterus.The thirty-six individuals were grouped into five clades and the positions of the samples in the clades were correspondingly grouped within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Among the five clades,clades 1 and 5 included samples from the Heilongjiang River and Nandujiang River respectively.The sample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scattered into clades 2,3,and 4.There were distinctive genetic differences(>5%)among them.Interestingly,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21 samples in these three clades were not correlated to thei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It is postulated that these genetic differences were due to the bitterlings’mating choice mechanism,the prozygotic isolation.The gen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ish from Nandujiang River and those from the mainland indicated that they were separated early.However,the small genetic differences among the samples and the positions of the fish from the Heilonjiang River in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indic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 cytochrome b gene species validity genetic diversity biogeographical process
原文传递
黄石市冬/春季大气PM_(10)中重金属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禾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77,83,共8页
采用三级序列提取程序分离黄石市黄石港区、西塞山区、大冶市、阳新县PM10中的不同形态重金属,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对分离后液体中8种重金属(Cu、Cd、Zn、Cr、As、Pb、Ni、Co)的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将传统金属生物有效性系数(k)... 采用三级序列提取程序分离黄石市黄石港区、西塞山区、大冶市、阳新县PM10中的不同形态重金属,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对分离后液体中8种重金属(Cu、Cd、Zn、Cr、As、Pb、Ni、Co)的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将传统金属生物有效性系数(k)进行加权,从而以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综合系数(K)直观表征4个区域空气PM10中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结果表明:(1)As为黄石市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冬季西赛山区As的质量分数为85.5%。(2)黄石港区PM10中冬季Cu、Zn、Cd、Pb和春季Cu、Cr、Pb,西塞山区PM10中冬季Cu、Zn、Cd、Pb、Ni、Co和春季Zn、Cd、Cr、Pb、Ni、Co,大冶市PM10中冬季Cu、Zn、Pb、Ni和春季Cd、As、Pb,阳新县PM10中冬季Zn、Cd、As、Pb和春季Zn、Cd、Pb,其k均大于0.2,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存在潜在风险或风险。综合评价,阳新县冬季和大冶市春季的大气重金属污染较严重,其K分别为0.544和0.340,对人体健康风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赋存形态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supports the occurrence of a single species of Zebrias zebrinus along the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16
作者 WANG Zhongming KONG Xiaoyu +3 位作者 HUANG Liangmin WANG Shuying SHI Wei KANG Bi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8期44-54,共11页
The so-called zebra sole includes a group of small flatfishes characterized by transverse band pairs on the ocular side and distributed throughout shallow waters along the coast of the Indo-West Pacific Ocean. Sev-era... The so-called zebra sole includes a group of small flatfishes characterized by transverse band pairs on the ocular side and distributed throughout shallow waters along the coast of the Indo-West Pacific Ocean. Sev-eral species of the zebra sole have been recorded from the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1 107 specimens of the zebra sole from 15 successive localities along the China’s coast demonstrated that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s among these localities were found on the basis of meristic counts and morphometric characters.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COI gene sequences of 14 individuals and D-loop of 22 indi-viduals from eight localities showed that they were indistinguishable among these localities. Therefore, both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supported the occurrence of a single species of the zebra sole along the China’s coast. The available name for this species isZebriaszebrinu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6) in-stead ofZ.zebra (Bloch, 1787).Zebrias fasciatus(Basilewsky, 1855) andSolea ommatura (Richardson, 1846) are considered here as two synonyms ofZ. zebrin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brias zebra sole China’s coast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species validity SYNONY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