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最新的进展与动向 被引量:122
1
作者 张全国 张大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51-363,共13页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2 0 0 2年以来人们不再过多地纠缠于“抽样 -互补之争” ,对这一世纪课题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进展。 (1)人们开始运用已有的知识揭示更大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2 0 0 2年以来人们不再过多地纠缠于“抽样 -互补之争” ,对这一世纪课题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进展。 (1)人们开始运用已有的知识揭示更大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多样性作用机制可能存在着动态变化———“抽样向互补转型” :群落建立初期 ,抽样效应是主要的多样性作用机制 ;随时间推移 ,生态位互补成为主要机制。理论研究则预测 :局域尺度上生态系统功能与物种多样性呈现单峰曲线关系 ,在区域尺度上为单调上升关系 ;(2 )非生物因素与多样性 -生产力的交互关系吸引了许多实验研究。人们发现 :物种多样性 -生产力关系可能会受到资源供给率和环境扰动的修正 ,环境因素可能是多样性 -生产力关系的幕后操纵者 ;(3)人们开始重视营养级相互作用对于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影响 ,生态位互补和抽样假说开始被扩展运用到消费者营养级上 ;(4 )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物种共存机制在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理论模型研究表明 ,不同的物种共存机制会导致不同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生产力 稳定性 抽样效应 生态位互补 物种共存
下载PDF
应用红外相机数据研究动物活动节律——以广东车八岭保护区鸡形目鸟类为例 被引量:93
2
作者 陈立军 束祖飞 肖治术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6-272,共7页
动物活动节律和时间生态位分化是动物行为在时间维度的分布,是对时间资源利用的重要体现。动物活动节律受到环境因素和种间作用的影响,因此,了解动物活动节律以及时间生态位有助于揭示群落中同域分布物种时间资源利用的差异及共存机制。... 动物活动节律和时间生态位分化是动物行为在时间维度的分布,是对时间资源利用的重要体现。动物活动节律受到环境因素和种间作用的影响,因此,了解动物活动节律以及时间生态位有助于揭示群落中同域分布物种时间资源利用的差异及共存机制。近10多年来,红外相机技术在国内外野生动物监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积累了大量有时间记录的动物行为数据,极大地促进了动物活动节律和时间生态位分化的深入研究。本文对动物活动节律研究以及应用红外相机数据研究动物活动节律的方法进行梳理,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利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分析了鸡形目鸟类的活动节律,以阐述单物种和多物种的活动节律以及种间作用对动物日活动节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八岭保护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和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等3个鸡形目物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物种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中等程度的重叠。最后,针对动物活动节律分析方法应用的建议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希望为国内动物活动节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鸡形目 核密度估计 物种共存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干扰与物种多样性维持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3
作者 刘艳红 赵惠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1-105,共5页
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中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 .干扰是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该文综合并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 ,讨论干扰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论述物种多样性维... 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中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 .干扰是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该文综合并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 ,讨论干扰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论述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进展 ,探讨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理论框架 .中度干扰假说是物种多样性维持的一个重要理论 .干扰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性产生作用 ,从而影响到不同生活史物种对资源的竞争或分享 ,因此干扰对群落内物种的共存具有重要作用 .小型干扰是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的重要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 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 物种共存
下载PDF
北京暖温带次生林种群分布格局与种间空间关联性 被引量:73
4
作者 祝燕 白帆 +5 位作者 刘海丰 李文超 李亮 李广起 王顺忠 桑卫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2-259,共8页
种群分布格局和种间空间关联性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物种共存机制。本研究在北京地区5个1ha典型暖温带森林样地,在0–50m尺度范围内综合分析了常见种的种群分布格局及成年树种间的空间关联性。研究发现:(1)所有检验的物种都表现了聚集格局... 种群分布格局和种间空间关联性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物种共存机制。本研究在北京地区5个1ha典型暖温带森林样地,在0–50m尺度范围内综合分析了常见种的种群分布格局及成年树种间的空间关联性。研究发现:(1)所有检验的物种都表现了聚集格局,主要发生在较小(0–15m)的尺度范围内,并且同种聚集强度峰值普遍出现在目标个体周围1m的距离内;在>15m的较大尺度上,随着尺度增加,随机和规则格局成为物种分布的主要形式;(2)种间不相关联的比例高(~50%),即使种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也是以隔离和部分重叠为主要的关联形式;很少的物种对(~4%)呈混合分布。种子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种群普遍聚集的格局,种群聚集分布又促使种间分布不相关联,或者种间呈现隔离和部分重叠格局,反映了物种分布与生境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另外,种间隔离的格局会阻止种间个体相互竞争。然而,由于同种个体聚集分布,密度制约成为调节种群分布的主要形式。本结果将有助于揭示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的潜在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共存 聚集 隔离 扩散限制 生境异质性 生境关联 密度制约
原文传递
稻田生态系统多个物种共存对病虫草害的控制 被引量:46
5
作者 王寒 唐建军 +1 位作者 谢坚 陈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32-1136,共5页
建立多个物种共存的农作模式、利用物种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稻田物种多样性利用模式的研究进展,论述了稻田多个物种共存对水稻病、虫、草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稻田系统多个物种共存模式如... 建立多个物种共存的农作模式、利用物种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稻田物种多样性利用模式的研究进展,论述了稻田多个物种共存对水稻病、虫、草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稻田系统多个物种共存模式如稻田养鱼模式、稻田养鸭模式、稻-萍-鱼或稻-萍-鸭模式等,对水稻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杂草有显著的控制作用;稻田系统多个物种共存的另一类模式如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种植、稻-茭白间作和稻-湿生作物间作等,可明显降低稻瘟病等病害的发生与流行.稻田多个物种共存模式对病虫草控制的效果和机理研究仍需要从作物、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生态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物种共存 病害 虫害 草害
下载PDF
生态群落物种共存的进化机制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晓爱 赵亮 康玲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17,共10页
本文概述了目前对生态群落的物种共存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动、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的研究进展。植物群落的物种共存主要介绍与环境、种子再迁移、生态位分化、竞争平衡理论、种库假设、再生生态位等有关的几种假设、生态学上相似种... 本文概述了目前对生态群落的物种共存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动、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的研究进展。植物群落的物种共存主要介绍与环境、种子再迁移、生态位分化、竞争平衡理论、种库假设、再生生态位等有关的几种假设、生态学上相似种的共存及“原”群落概念等。动物群落的物种共存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叙述 :(1)异质环境中的资源分割 ,主要指动物斑状滋养的不同利用 ;(2 )避免竞争排斥的行为机制 ,如边缘效应、聚群效应、扩散行为、相互作用和干扰 ;(3)特化者和泛化者的共存 ,包括 :竞争是物种向多功能进化的作用力、最佳觅食理论与生态学特化及特化概念的发展。最后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共存 “原”群落 竞争 进化 特化 最佳觅食理论 生态群落
下载PDF
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7
作者 侯继华 马克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8,共8页
物种共存是由进化、历史及生态尺度上的过程决定的。现存的理论从不同的尺度探讨了植物群落物种共存的可能机制 ,本文阐述了其中几种重要的理论。种库理论在进化和历史尺度上解释了植物物种共存的形成原因。在生态尺度上 ,虽然传统的生... 物种共存是由进化、历史及生态尺度上的过程决定的。现存的理论从不同的尺度探讨了植物群落物种共存的可能机制 ,本文阐述了其中几种重要的理论。种库理论在进化和历史尺度上解释了植物物种共存的形成原因。在生态尺度上 ,虽然传统的生态位理论受到质疑 ,但是更新生态位理论和资源比率 /异质性假说越来越受到重视 ;竞争共存理论认为具有相似竞争能力或能够避免竞争排斥的植物物种可以共存。在非平衡条件下 ,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物种共存也有显著影响 ,它们一方面作用于竞争优势种 ,使竞争优势向稀有种转移 ,另一方面可以创造生境时空异质性 ,为生态位分化提供机会。生态漂变学说认为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 ,物种的共存和分布由随机因素决定。这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理论各有所长 ,互相补充。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共存 种库 生态位 竞争共存 干扰 生态漂变学说
下载PDF
森林种子雨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9
8
作者 杜彦君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107,共14页
种子雨阶段是植物更新的关键环节,它连接着繁殖生产与植物后续生活史阶段,对群落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早在19世纪中叶达尔文就认识到种子扩散的重要性,然而对种子雨的广泛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本文聚焦于森林木本植物种子... 种子雨阶段是植物更新的关键环节,它连接着繁殖生产与植物后续生活史阶段,对群落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早在19世纪中叶达尔文就认识到种子扩散的重要性,然而对种子雨的广泛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本文聚焦于森林木本植物种子雨研究,首先介绍了种子雨监测方法,包括收集器的布置,种子雨的收集、分离和鉴定。然后综述了种子雨的4个主要研究方向:种子产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格局(包括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空间变化)、增补限制及其在物种多样性维持中的作用、验证负密度效应假说、种子雨与其他生活史阶段(土壤种子库、幼苗、幼树及母树)的比较。未来还需要加强对种子雨的长期监测,开展增补限制的跨纬度比较研究,探讨植物早期更新阶段负密度效应沿纬度梯度的变化规律,加强数学模型以及分子标记和稳定同位素技术等新手段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密度效应 增补限制 种子产量 物种共存 种子扩散
原文传递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禄军 曾德慧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10-2017,共8页
物种的空前丧失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研究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本文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了微宇宙实验、"生态箱"实验、Cedar Creek草地多样性实验和欧洲草地实验等代表性实验中关于... 物种的空前丧失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研究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本文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了微宇宙实验、"生态箱"实验、Cedar Creek草地多样性实验和欧洲草地实验等代表性实验中关于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稳定性、抗入侵性等生态系统功能的焦点问题,介绍了去除实验在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主要挑战和趋势有:将小尺度上开展的实验研究扩展到较大的时空尺度上;综合考虑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多样性变化、生态系统功能的交互作用;营养级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共存机制对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稳定性 抗入侵性 营养级 物种共存 去除实验
下载PDF
古田山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与生境的相关性 被引量:23
10
作者 宫贵权 程积民 +2 位作者 米湘成 陈声文 方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3期79-83,共5页
用来解释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物种共存机制的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已经引起了生态学家广泛的关注,而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共存机制及物种多样性维持的研究很少。笔者采用卡方检验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古田山典型常绿阔叶林24 hm2样地... 用来解释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物种共存机制的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已经引起了生态学家广泛的关注,而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共存机制及物种多样性维持的研究很少。笔者采用卡方检验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古田山典型常绿阔叶林24 hm2样地中胸径不小于10 mm、个体数大于18的106种木本植物与平均海拔、坡度和凸度3个小地形生境指标进行生境关联分析。卡方检验结果表明,106种木本植物中,84种(79%)至少与一种生境显著相关(P<0.05);CCA及随机化排列测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物种的分布受生境因子限制;因此,古田山24 hm2样地木本植物的分布与生境显著相关,生境特化是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在局域尺度上木本植物多样性维持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物种共存 生态位理论 中性理论 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的种间分离特征 被引量:26
11
作者 张忠华 胡刚 倪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235-2245,共11页
种间分离的研究对于揭示种间相互作用、群落组成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群落种间的分离特征,进而探讨喀斯特生境上物种的共存机制,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亚热带区域原生性较强的典型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为研... 种间分离的研究对于揭示种间相互作用、群落组成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群落种间的分离特征,进而探讨喀斯特生境上物种的共存机制,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亚热带区域原生性较强的典型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建立的2块1hm2(100m×100m)样地群落学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 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判定每个个体的最近邻体植株的种类与距离。在此基础上,采用N×N最近邻体列联表及其截表的方法,应用P ielou的分离指数量化了2块样地中各43个树种(多度≥20)的种间分离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喀斯特森林群落类型中物种均以随机毗邻种对占优势(P1和P2样地分别为60.91%和63.34%),正分离种对次之(分别为38.76%和35.66%),负分离种对极少(分别为0.33%和1.0%),这种种间分离特征表明种间竞争排除作用减弱,群落已趋于稳定,反映出该森林正处于相对稳定的顶极状态。根据种间分离情况以及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将两个样地各43个物种分别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各组间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对生境的偏好存在明显差异。种间的分离特征与喀斯特森林高度的生境异质性明显相关,分布在不同生境类型上的物种间大多呈现正分离,而具有相似生境要求或分布广泛的物种间易形成随机毗邻或负分离,这一特征为群落中多物种的稳定共存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此,以生境的高度分化为基础的种间关系可能是喀斯特森林多物种稳定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种间分离 Pielou分离指数 生态种组 物种共存 茂兰
下载PDF
地形异质性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木本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王家鸣 许涵 +4 位作者 李意德 林明献 周璋 骆土寿 陈德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探讨热带山地雨林不同地形条件下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差异,评估物种与地形关联性,为进一步探索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共存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 hm2大样地及其290种木本植物(胸径≥1 cm)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热带山地雨林不同地形条件下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差异,评估物种与地形关联性,为进一步探索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共存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 hm2大样地及其290种木本植物(胸径≥1 cm)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样地每块20 m×20 m样地的平均海拔、坡度和凹凸度3个地形指标进行C-均值模糊聚类,将60 hm2大样地分为不同地形类型,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群落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和植株密度的差异;采用Torus转换检验,对大样地中胸径≥1 cm的独立植株且种群个体数量大于60的230种常见木本植物进行物种与地形关联性分析。【结果】尖峰岭60 hm2大样地可分为低海拔沟谷、陡坡、高海拔沟谷和山脊4类地形,其面积分别为12.6,16.68,15.08和15.64 hm2,对应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274,269,264和267种;种-面积曲线表明,随着取样面积增加,同等面积条件下,低海拔沟谷的物种丰富度始终最大,其他3类地形物种丰富度基本处于陡坡估计值的±1.96×SE置信区间内,三者种-面积曲线相差不大;种-个体数累积曲线表明,随着个体数增加,低海拔沟谷物种丰富度的累积速率最大,陡坡和高海拔沟谷物种丰富度基本处于陡坡估计值的±1.96×SE置信区间内,二者种-个体数累积曲线相差不大,山脊物种丰富度随个体数增加的累积速率最小;高海拔沟谷植株平均胸径最大,陡坡次之,山脊植株平均胸径与大样地植株平均胸径相同,低海拔沟谷植株平均胸径最小;在各个径级内,山脊植株密度均最大,陡坡次之,植株平均胸径≤10 cm时,高海拔沟谷植株密度小于低海拔沟谷,而植株平均胸径≥10 cm时,低海拔沟谷植株密度小于高海拔沟谷;对4类地形内各径级植株数占总植株数的比例进行分析,平均胸径≥30 cm时,比例表现为高海拔沟谷>陡坡>山脊>低海拔沟谷,平均胸径≥50 cm时,比例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山地雨林 地形 物种分布 Torus转换检验 物种生境关联 地形异质性 物种共存
下载PDF
动态生态位:构建群落生态学理论的新框架 被引量:26
13
作者 牛克昌 储诚进 王志恒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3-417,共15页
生态学研究的宗旨是澄清有机体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生态学研究的基石,生态位概念的提出用以刻画物种的生态学意义,量化其对环境的需求及影响,从而揭示调控物种分布、群落构建、食物网动态等生态学过程的机理.生态位概念... 生态学研究的宗旨是澄清有机体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生态学研究的基石,生态位概念的提出用以刻画物种的生态学意义,量化其对环境的需求及影响,从而揭示调控物种分布、群落构建、食物网动态等生态学过程的机理.生态位概念发展已有百年历史,但人们对其内涵、外延等依然不甚了解,不知如何量化,生态位相关理论面临严峻考验.为此,本文简要追溯生态位概念发展的主要历程和脉络,梳理生态位概念与竞争排除、物种共存和群落构建等群落生态学核心理论之间的关系;从生物与环境互馈演化的视角,再思生态位何以能解释几乎所有的生态学现象,却又难预测任何机理和模式.本文认为生态位不仅是物种生态学作用和影响的体现、是群落动态的驱动因素,更是有机体适应群落环境的结果;是理解生态学规律的必要概念框架,却难以成为解析方法.进而提出动态生态位(dynamic niche)概念框架,以整合有机体属性变化、生态-演化互馈以及随机过程对物种适合度动态和群落构建的重要影响,更新生态位概念,为重构群落生态学理论铺垫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群落构建 生物多样性 物种共存 中性理论
原文传递
生态位分化与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研究展望 被引量:25
14
作者 陈磊 米湘成 马克平 《生命科学》 CSCD 201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一直以来,生态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对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持有不同的观点。虽然Robert Ricklefs将进化和生态过程整合的观点已经被群落生态学家广泛接受,但是区域物种进化历史以及局域群落微进化过程是否能够影响群落生态... 一直以来,生态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对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持有不同的观点。虽然Robert Ricklefs将进化和生态过程整合的观点已经被群落生态学家广泛接受,但是区域物种进化历史以及局域群落微进化过程是否能够影响群落生态学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群落结构和动态还有待商榷。经典的生态位理论同时强调了种间和种内生态位分化对群落多样性维持的影响。但是生态学家普遍认为种间差异足以代表群落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由于进化过程导致的种内分化往往涉及较长的时间尺度,因此,虽然种内差异是自然选择的重要材料,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进化过程所导致的种内分化对群落构建的影响往往被生态学家所忽视。为此,通过回顾种间和个体生态位分化的研究历史,对两类研究分别进行简要阐述,强调在今后的群落生态学研究中需要考虑个体分化对局域群落构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共存 生态位分化 密度制约 群落构建 局域适应 个体分化
原文传递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幼苗分布格局及其对生境过滤的响应 被引量:24
15
作者 田锴 陈磊 +2 位作者 米湘成 马克平 陈建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3561-3569,1-3,共9页
虽然生境过滤对群落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被普遍承认,很多研究也对不同年龄结构树木与生境的关联程度及种间差异进行了探讨,但是针对植物生活史初期特别是植物更新与生境过滤的关系及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综合分析... 虽然生境过滤对群落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被普遍承认,很多研究也对不同年龄结构树木与生境的关联程度及种间差异进行了探讨,但是针对植物生活史初期特别是植物更新与生境过滤的关系及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综合分析了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4 hm2样地幼苗空间分布、更新动态与生境的关系,结果显示:(1)对24个物种更新格局进行基于Torus-translation的生境关联性检验,有11个物种表现出与特定生境类型显著相关,其中7个树种表现出对特定生境的显著正关联;(2)通过对幼苗群落中存活一年以上个体的指示种分析,确定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境指示种及8对物种组合单元;(3)通过与以往针对胸径≥1 cm木本植物(非幼苗个体)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样地内不同树木的幼苗与其对应的非幼苗个体的生境关联性均存在差别,表明生境过滤的影响会随着树木生活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证实了生境过滤对森林幼苗更新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了物种和生境关联性、生物个体间相互作用等生态学过程在树木生活史初期就已有所体现,并对整个森林群落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更新 物种-生境关联 生境过滤 物种共存 动态监测样地 古田山
原文传递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低地雨林树木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24
16
作者 黄运峰 丁易 +3 位作者 臧润国 李小成 邹正冲 韩文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9-280,共12页
树木空间格局及其形成过程是物种共存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文以海南岛两个1hm2的典型热带低地雨林老龄林森林动态样地为基础,通过4个点格局模型(均质Poisson过程、异质Poisson过程、均质Thomas过程和异质Thomas过... 树木空间格局及其形成过程是物种共存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文以海南岛两个1hm2的典型热带低地雨林老龄林森林动态样地为基础,通过4个点格局模型(均质Poisson过程、异质Poisson过程、均质Thomas过程和异质Thomas过程)模拟扩散限制和生境异质性作用对树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2m,2-5m,5-10m,10-15m,15-20m和20-25m)不同作用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热带低地雨林的所有树木总体上呈现聚集分布的空间格局,随着尺度的增大,聚集强度逐渐减小。树种在模拟空间分布格局最优模型中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均质Thomas过程,均质Poisson过程、异质Thomas过程和异质Poisson过程。扩散限制作用是形成热带低地雨林树木空间分布格局最重要的生态过程,其次是完全随机作用以及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的联合作用,而生境异质性的作用最小。不同空间尺度上模拟各树种空间分布格局的最优模型比例差异显著,扩散限制作用能够在多数空间尺度上模拟多个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其次为随机作用;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的联合作用主要在小尺度(0-5m)影响树种分布,而生境异质性在较大尺度(15-25m)上影响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限制 生境关联 海南岛 空间格局 物种共存 热带低地雨林
原文传递
陆生食肉动物竞争与共存研究概述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李治霖 多立安 +1 位作者 李晟 王天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97,共17页
陆生食肉动物(食肉目哺乳动物,以下简称食肉动物)作为食物链与营养级的高位物种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过度人类干扰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食肉动物种群数量剧烈下降和栖息地质量显著退化,探究食肉动物的区域共存机... 陆生食肉动物(食肉目哺乳动物,以下简称食肉动物)作为食物链与营养级的高位物种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过度人类干扰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食肉动物种群数量剧烈下降和栖息地质量显著退化,探究食肉动物的区域共存机制对理解生物群落构建、濒危物种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100余篇有关食肉动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3个生态位维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分析了体型大小、猎物组成、种群结构、环境差异、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食肉动物种间关系和区域共存的影响,并对今后食肉动物区域共存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食肉动物通过生态位分离达到共存并没有单一的理论解释,猎物、栖息地和人类干扰等因素可以调节食肉动物相互作用关系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共存,共同适应在食肉动物区域共存中具重要作用。食肉动物区域共存是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状态,需要以动态的眼光去审视。要明晰生态位重叠与区域共存机制的区别与联系,在理解生态位分离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史、家域和行为等对食肉动物共存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肉动物 生态位分离 物种共存 集团内捕食理论 种间关系
原文传递
不同木本植物功能型当年生小枝功能性状差异 被引量:24
18
作者 郭庆学 柴捷 +3 位作者 钱凤 张腾达 刘文丹 陶建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65-1470,共6页
为探讨不同植物功能型之间小枝功能特征的差异,在重庆金佛山和缙云山分别采集20和26个木本植物,选择当年生的小枝测定其叶片和枝条性状。结果表明:1)叶片厚度表现为:落叶植物<常绿植物,乔木<灌木;单叶面积和叶片总面积表现为:落... 为探讨不同植物功能型之间小枝功能特征的差异,在重庆金佛山和缙云山分别采集20和26个木本植物,选择当年生的小枝测定其叶片和枝条性状。结果表明:1)叶片厚度表现为:落叶植物<常绿植物,乔木<灌木;单叶面积和叶片总面积表现为:落叶植物>常绿植物,乔木>灌木;不同植物功能型间小枝的叶片数量均无显著差异。2)落叶植物和乔木的小枝横截面积、小枝长度和小枝干重均显著高于常绿植物和灌木,不同植物功能型间小枝密度无显著差异。3)与常绿植物和灌木相比,落叶植物和乔木有较高的展叶效率(单位长度小枝支撑的叶片面积),小枝的出叶强度(单位长度小枝支撑的叶片数)无显著差异。4)在小枝水平上,常绿植物比落叶植物投入更多的生物量到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性状 小枝性状 植物功能性状 物种共存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木本植物种间联结性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郑振宇 龙翠玲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84,91,共8页
选择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内木本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区内3种地形(槽谷、坡地、漏斗)中的植被进行群落学调查。通过重要值计算结果在每个地形群落中各选取了42个优势种,运用多物种总体联结性,各物种间联结性、联结系数、共同出... 选择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内木本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区内3种地形(槽谷、坡地、漏斗)中的植被进行群落学调查。通过重要值计算结果在每个地形群落中各选取了42个优势种,运用多物种总体联结性,各物种间联结性、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等指数,对不同地形部位群落的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群落总体呈不显著正联结关系,与种对间联结性特征一致,群落中各种群趋于独立出现,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2)不同地形部位群落的种间联结性存在一定差异。槽谷、漏斗群落总体呈不显著正联结,正联结种对较多;坡地群落总体呈不显著负联结,负联结和无联结种对较多。3)槽谷、漏斗群落种间联结性较高,群落结构较稳定,坡地群落种间联结性较低,群落结构不稳定。由以上群落种间联结特征推断植物种间松散的联结关系是喀斯特森林物种的共存机制之一,这种共存机制在不同地形部位群落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 喀斯特森林 优势种 种间联结 物种共存
下载PDF
湖北木林子保护区山矾属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进 朱江 +5 位作者 艾训儒 姚兰 黄小 吴漫玲 朱强 刘松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709-7720,共12页
物种共存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同属物种山矾、光叶山矾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和种内、种间关联性特征。将山矾、光叶山矾分为4个径级,分别归属幼树、小树、中树和成年树4个生长阶段。采用单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空间... 物种共存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同属物种山矾、光叶山矾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和种内、种间关联性特征。将山矾、光叶山矾分为4个径级,分别归属幼树、小树、中树和成年树4个生长阶段。采用单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种内、种间关联性。结果显示:山矾和光叶山矾径级结构基本一致,均属增长型种群。在完全空间随机模型下,山矾和光叶山矾主要呈聚集分布,逐渐过渡为均匀分布;在异质泊松模型下,只在小尺度上聚集,较大尺度范围呈随机分布。种内关联上,山矾各生长阶段主要呈正关联,逐渐向无关联过渡,光叶山矾除小树与成年树外,其余均呈正关联;排除生境异质性影响后,小尺度呈正关联,其余尺度无关联。种间关联上,在幼树、小树物种对中主要呈负关联,中树、成年树物种对中多为无关联。研究表明,同属物种山矾和光叶山矾呈种内聚集、种间分离的空间构型,在竞争排除作用下实现同属共存,有利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属物种 空间分布格局 种内种间关系 物种共存 点格局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