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认知角度看交际中的误解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利娟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1,共4页
人们在交际中发生误解的现象很多 ,本文针对其中的一类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早期与误解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概述 ,然后用当代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 ,规约隐涵以及语用预设理论对语料逐一进行分析 ,最后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得出的结... 人们在交际中发生误解的现象很多 ,本文针对其中的一类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早期与误解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概述 ,然后用当代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 ,规约隐涵以及语用预设理论对语料逐一进行分析 ,最后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得出的结论是 :此类误解是因为听话人把说话人意义理解为无标记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出者 接收者 误解 无标记意义 有标记意义
原文传递
说话人意义及其结构的研究维度——语言主观意义研究(一)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洪儒 王晶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20,共5页
语言主观意义是语言学研究重视不够的现象,也是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论题。本文主要解决主观意义与说话人意义之间的关系和说话人意义的结构。主观意义是说话人受某种目的驱使而对语言系统单位、单位之间关系和语言单位使用规则的有意偏... 语言主观意义是语言学研究重视不够的现象,也是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论题。本文主要解决主观意义与说话人意义之间的关系和说话人意义的结构。主观意义是说话人受某种目的驱使而对语言系统单位、单位之间关系和语言单位使用规则的有意偏离的结果,是说话人生活、存在的方式。概言之,主观意义就是说话人意义。说话人意义的结构由上述偏离类型和各种生活、存在方式建构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意义 说话人意义 主观化
原文传递
说话人意义的形成机制及其功能——“语言与人”系列研究(1)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洪儒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75,共5页
语言哲学的学科任务是通过语言分析和解释来揭示人及人的世界。其中,揭示人这一任务具有优先性。然而,语言哲学界却集中关注世界,即试图通过语言分析研究客观的世界(张友香2008)。因此,本文(1)部分揭示次层级上说话人意义的形成机制;(2... 语言哲学的学科任务是通过语言分析和解释来揭示人及人的世界。其中,揭示人这一任务具有优先性。然而,语言哲学界却集中关注世界,即试图通过语言分析研究客观的世界(张友香2008)。因此,本文(1)部分揭示次层级上说话人意义的形成机制;(2)通过说话人意义的主观功能揭示说话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话人意义 形成机制 主观功能
原文传递
论词层级上说话人意义的形成因素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洪儒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18,共6页
语言的意义可以区分为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后者的核心是说话人意义。学术界一般研究语言表达式的主观意义,但对主观意义的形成却缺乏探讨。本文从说话人的交际意向和共同知识储备两个维度出发,揭示说话人意义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说话人意义 交际意向 共同知识储备
原文传递
感觉句子的意义三分说与翻译的限度 被引量:7
5
作者 梁瑞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4-109,共6页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翻译主要是意义的转换,翻译观和意义观之间一般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感觉句子具有句子意义、说话人意义和现象意义:句子意义是可以充分翻译的,说话人意义通常也是可以传达的,但可能因为原作者双重的说话人意义而给...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翻译主要是意义的转换,翻译观和意义观之间一般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感觉句子具有句子意义、说话人意义和现象意义:句子意义是可以充分翻译的,说话人意义通常也是可以传达的,但可能因为原作者双重的说话人意义而给译者带来麻烦,现象意义可能导致弱式不可译,但并非所有感觉句子因此而不可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句子 句子意义 说话人意义 现象意义 翻译的限度
下载PDF
元语用视域下说话人意图的表达与推理 被引量:7
6
作者 姜晖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41-47,共7页
交际的过程是说话人意图表达与推理的过程,话语意义的理解与交际意图密切相关。意图是抽象的心理意向,话语意义是它的载体,语词和句法结构是它的表征方式。因此,说话人意图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不仅包括“被交际的是什么”,还包括“如... 交际的过程是说话人意图表达与推理的过程,话语意义的理解与交际意图密切相关。意图是抽象的心理意向,话语意义是它的载体,语词和句法结构是它的表征方式。因此,说话人意图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不仅包括“被交际的是什么”,还包括“如何使交际实现”。但语用学对说话人意图的研究更多关注交际内容和传递的信息(即所含),而常忽略对意图表征形式选择的研究。对意图表征形式的研究是“关于意图的意图”的研究,是关于如何传递意图内容的研究,属于元语用层面。说话人不同类别的元语用意识调控和管理意图的表征形式主要体现在元认知意识、元表征意识和元交际意识方面。本文拟从元语用意识角度分析说话人意图的表达与推理,以加深我们对话语意义、意图和交际互动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话人意图 话语意义 元语用 元语用意识
下载PDF
说话者意义的语用理解 被引量:2
7
作者 马识途 唐德根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58-160,共3页
说话者意义是语用范畴的意义。说话者意义存在话语意义或语境意义与交际意义两个层面。从这两个层面对说话者意义进行分析、解释和定义,可以帮助受话者准确理解、掌握说话者意义,从而使交际过程顺利进行。
关键词 说话者意义 语用理解 话语意义 语境意义 交际意义
下载PDF
功能语用分析与《论语》的英译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黄国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7,共7页
对于翻译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学角度入手。本文采取功能语用的视角,探索翻译中发话人意义的确定问题。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论语》中的"子见南子"进行功能分析和讨论。文章所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典籍这类语篇,要确定发... 对于翻译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学角度入手。本文采取功能语用的视角,探索翻译中发话人意义的确定问题。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论语》中的"子见南子"进行功能分析和讨论。文章所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典籍这类语篇,要确定发话人意义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对译文的评估,应该看它是否传递了经过语内翻译的文本所表达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语用 发话人意义 翻译 《论语》
下载PDF
词汇意义的模糊性与说话人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富生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77,共4页
不可否认,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文章不在于论证语言的这一特性,也不在于阐释其本身,而在于通过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意义模糊性初步揭示词汇意义中说话人意义产生的途径。分析表明,正是自然语言词汇意义的模糊性给说话人主观意义的产生预... 不可否认,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文章不在于论证语言的这一特性,也不在于阐释其本身,而在于通过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意义模糊性初步揭示词汇意义中说话人意义产生的途径。分析表明,正是自然语言词汇意义的模糊性给说话人主观意义的产生预留了空间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性 词汇意义 说话人意义
原文传递
说话人用意的认知加工机制:基于误解分析的证据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新仁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5,共5页
研究说话人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是语用学主要理论的基本目标,然而相关理论研究对言语交际中有时会出现的一种说话人意义及其误解现象——即听话人主观认定说话人发出特定话语的背后具有特定的用意——缺乏充分的解释。笔者拟在关联理论的... 研究说话人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是语用学主要理论的基本目标,然而相关理论研究对言语交际中有时会出现的一种说话人意义及其误解现象——即听话人主观认定说话人发出特定话语的背后具有特定的用意——缺乏充分的解释。笔者拟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借鉴现有研究,对这种类型的说话人意义及其误解现象加以较为系统的探讨,剖析说话人用意理解的语用认知过程,揭示相关误解现象产生的社会心理理据,从而进一步论证话语理解者的主体性,彰显心理因素在听话人理解话语时基于最佳关联假定建构语境这一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强调交际者关于交际情境的感知的触发作用,进一步完善基于关联理论关于说话人意义及其误解的语用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话人意义 含意 说话人用意 社会心理 误解 关联理论
原文传递
浅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晨 《科技信息》 2010年第35期J0301-J0302,共2页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具有建设性意义,但其理论仍待后人的进一步研究。作为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奥斯汀的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现象。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基本概念...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具有建设性意义,但其理论仍待后人的进一步研究。作为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奥斯汀的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现象。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基本概念、提出前提、合适条件、分类进行系统的介绍分析。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对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质疑,从塞尔的理论中找出确实存在的不足,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间接言语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言语行为 塞尔 以言行事行为 字面意义 话语意义
下载PDF
说者现在与故事现在——福尔斯《丹尼尔·马丁》的文学语用学解读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卫新 朱静怡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45-50,共6页
福尔斯《丹尼尔·马丁》中不断变化的时态,因"最终破坏而不是肯定了个人生活的模式和连贯性"而被视作败笔。但是,如果从文学语用学的视角观察,小说的时态变化、尤其是说者现在以及故事现在的应用,则成为小说人际意义的支... 福尔斯《丹尼尔·马丁》中不断变化的时态,因"最终破坏而不是肯定了个人生活的模式和连贯性"而被视作败笔。但是,如果从文学语用学的视角观察,小说的时态变化、尤其是说者现在以及故事现在的应用,则成为小说人际意义的支点。通过说者现在以及故事现在的交织,《丹尼尔·马丁》成功地实现了人物在精神上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穿梭,并与传主的双重自我以及"向前.向后"的心路历程遥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尼尔·马丁》 说者现在 故事现在 人际意义
下载PDF
Learn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13
作者 ZHOU Ming(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Business Department,Yangzhou Higher Vocational Business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Yangzhou 225127,China) 《海外英语》 2011年第11X期92-92,96,共2页
This essay is a practical step to Learning Theory.By comparing cognitive learning with non-cognitive learning,the author tries to lay emphasis on creativ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关键词 stimuli-responses cognitive meaning native speaker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下载PDF
浅析“说话者意义”
14
作者 汤雪妹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71-73,共3页
说话者意义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说话者意义存在话语意义(或语境意义)与交际意义两个层面。对比句子意义,通过对说话者意义这两个层面的分析,探讨说话者意义在实现成功的交际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说话者意义 话语意义 交际意义
下载PDF
格赖斯论说话人意义及其充分性的评价
15
作者 李光程 谢宝贵(译) 朱怡宁(校) 《哲学分析》 2010年第2期26-34,共9页
格赖斯(H.P.Grice)的《意义》是20世纪意义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论文。其中心观点是在语言交往行为中将意图作为关键概念来理解说话人的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关注的是说话人的非自然意义。即A通过X非自然地意谓着P,相当于说出X以通... 格赖斯(H.P.Grice)的《意义》是20世纪意义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论文。其中心观点是在语言交往行为中将意图作为关键概念来理解说话人的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关注的是说话人的非自然意义。即A通过X非自然地意谓着P,相当于说出X以通过认识其意图的方式对听众产生某些影响。用通俗的话说,即理解意义的途经在于让说话人的意图被听众所理解并产生回应或效果。通过对此种意义观的批评和回应的历史作简单回顾,可以看到格赖斯的意义理论存在着许多自身的困难。但这也同时说明,尽管格赖斯的理论是不完善的,这个理论却激发了许多哲学家试图对其挑战、修改和完善,并发展出像刘易斯(C.I.Lewis)的"约定"、塞尔(J.R.Searle)的"言语行为"和斯特劳森(P.Strawson)的"意图,约定和言语行为"等重要的意义理论。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引进一个推理概念作为必要条件,把意义理论从仅仅对意图的猜测引到对意图的追问,从而避免格赖斯理论中的错综复杂的子意图和无穷倒退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赖斯 意义 说话人意义 非自然意义 意图 言语行为
下载PDF
“话语分析”的走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欧阳双龙 王家勇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38-140,共3页
通过对意义观变化的表现和走向的分析出发,从语篇的基本特征和定义的分析中,对话语分析进行重新认识,提出了说话者意义(speaker meaning)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点,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的角度,借助关联理论,对话语分析的走向提出了新的... 通过对意义观变化的表现和走向的分析出发,从语篇的基本特征和定义的分析中,对话语分析进行重新认识,提出了说话者意义(speaker meaning)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点,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的角度,借助关联理论,对话语分析的走向提出了新的思考:话语分析应该是动态的,以说话人为核心的语篇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分析 语篇 说话者意义 关联理论 动态
下载PDF
The Case for Presupposition: On Kripke's Anaphoric Account 被引量:1
17
作者 Juan J. Colomina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1年第4期258-264,共7页
According to Kripk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presupposition and anaphora do not work in some compound sentences because traditionally, they have been thought to assign presuppositions to each clause in isolation. I ... According to Kripk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presupposition and anaphora do not work in some compound sentences because traditionally, they have been thought to assign presuppositions to each clause in isolation. I agree with this criticism, but also think that context is requir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presupposition included in a complex sentence. To show the context role in fixing the utterance truth-conditions in those cas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Kripkean anaphoric account on presuppositions (section 2), and then criticizes this approach because it is very restrictive (section 3).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o solve those difficulties, one should appeal to a two-dimensional framework, including a new parameter that focuses on the sentence 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features of the context: the speaker's point of view (section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SUPPOSITION ANAPHORA speaker's point of view meaning semantics-pragmatics boundary Kripke
下载PDF
对“命题态度”的一种态度
18
作者 荣立武 邹海燕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0-34,共5页
在包含that从句的句子中,我们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句子仅仅是报道了某一个事实。对于这类句子的理解,我们无需考察主体的心智状态;另一类句子则相关于主体的心智状态。我们无法直接将它们对应于某一个事实。人们一般将后者称之为... 在包含that从句的句子中,我们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句子仅仅是报道了某一个事实。对于这类句子的理解,我们无需考察主体的心智状态;另一类句子则相关于主体的心智状态。我们无法直接将它们对应于某一个事实。人们一般将后者称之为命题态度语句(报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区分了命题态度动词和其他的(that从句)引导动词。进一步,利用情境语义学和Remsey的相关理论,我们认为信念语句的解释可以由三个部分构成:信念者、被相信的命题(某一类情境)、支撑信念语句的说话者作出断定的命题(某些类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题态度 情境语义学 说话者的意义 约定
下载PDF
刍议文化图式理论与言者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璐 《科教文汇》 2011年第10期111-111,123,共2页
在跨文化交际中,深入了解文化图式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作用,能使听者更好地领会言者意义,从而使跨文化交流更为顺畅。
关键词 言者意义 交际 图式理论
下载PDF
Conversing in Spanish at a Seniors Center: A Brief Experience of Community-Based and Foreign-Language Learning
20
作者 Samuel A. Navarro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2年第10期1590-1600,共11页
This pilot study explored the linguistic gains of intermediate level Spanish learners who completed community-based learning at a Spanish-speaking seniors center. Leamers had the opportunity, rare in foreign-language ... This pilot study explored the linguistic gains of intermediate level Spanish learners who completed community-based learning at a Spanish-speaking seniors center. Leamers had the opportunity, rare in foreign-language instruction, to discuss topics from their textbook in authentic native/non-native dyads. The interactions also allowed the seniors to fulfill an identified community needed by socializing in Spanish. Analyses of a post-service survey revealed that learners assessed the experience positively, because they spoke Spanish creatively. Seniors were described as cooperative and fun interlocutors, suggesting that age difference minimally affected the interactions. Direct observation revealed that learners managed to produce L2 Spanish output in connected speech for an extended period of time. Likewise, the seniors enjoyed a moment of socialization and first language use while sharing their views on the topics of discussion with the young visitors. Seniors' active participation likely encouraged learners to cope with sudden switches of topics that required negotiating for meaning and pushing the still limited interlanguages. A new service leaming study proposes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native/non-native dyads in Spanish in fulfilling a dual function: socialization and first language maintenance for the seniors at the center and language learning for the stud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native/non-native speaker interaction input/output modifications meaning negotiation SFL (Span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