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演变 被引量:312
1
作者 徐辉 师诺 +1 位作者 武玲玲 张大伟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必要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两大方面,包含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环境状况和生态状况5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高...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必要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两大方面,包含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环境状况和生态状况5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熵权法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但差距逐年变小;各省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08—2010年基本保持平稳,2011—2017年持续增长,且在2016年增速明显;黄河流域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在2008—2010年小幅波动,2011年起上升明显;10年间5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据此,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给出了具体建议:①借助政策红利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扩大黄河流域整体对外开放水平。②西部各省区在重点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要素禀赋,发展特色产业。③山东省和河南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山西省和甘肃省民生改善工作亟待加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要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时空演变
原文传递
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与协同关系 被引量:125
2
作者 钱彩云 巩杰 +2 位作者 张金茜 柳冬青 马学成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8-879,共12页
甘肃白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环境脆弱区,近几十年来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因此开展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研究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 甘肃白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环境脆弱区,近几十年来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因此开展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研究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空间自相关、相关系数法,定量分析了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过程、空间集聚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14年间产水量、碳储量、土壤保持和农作物生产4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ESCI值变化迥异,空间分布各具特色,具体表现为:产水量ESCI极值变化超过1倍且前后两时段(1990-2002年,2002-2014年)分布格局有较大出入,而两时段内的碳储量ESCI值变化相同,分布格局也相似,土壤保持ESCI值两极化趋势较农产品生产不明显,但这两者后一时段均与前一时段的ESCI分布相反;(2)4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存在空间自相关,局部上正相关类型"组团"出现,集聚性较强,负相关类型散布,集聚性低,空间异质性显著;(3)两种供给服务(产水量与农作物生产)呈负相关的权衡关系,两种调节服务(碳储量与土壤保持)呈正相关的协同关系,不同的供给和调节服务之间关系既有权衡也有协同关系;(4)数值关系上,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在Moran's I和相关系数上表现不一;空间格局上,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异质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变化 权衡与协同 甘肃白龙江流域
原文传递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气候变暖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85
3
作者 潘华盛 张桂华 徐南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348-355,共8页
利用观测资料 ,分析了黑龙江 1 2 0年以来气候变暖的特征。研究指出 ,2 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黑龙江地处中高纬气温明显变暖 ,近1 2 0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 1 4℃ ;冬春季升幅最大为 1 8℃ ,气温突变在 ... 利用观测资料 ,分析了黑龙江 1 2 0年以来气候变暖的特征。研究指出 ,2 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黑龙江地处中高纬气温明显变暖 ,近1 2 0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 1 4℃ ;冬春季升幅最大为 1 8℃ ,气温突变在 1 990年前后。从年、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全国及北半球、全球气温变化的比较得出 ,年、冬季我国增暖中心在黑龙江 ,春季在内蒙古北部及黑龙江 ,夏秋增暖不明显 ,但仍有上升趋势。 2 0世纪50~ 70年代黑龙江及全国各大区域普遍增暖不明显 ,80年代黑龙江增暖幅度开始增大 ,三北 (东北、华北、西北 )地区次之。 90年代黑龙江增暖更加显著 ,而全国及其他区域上升已达到 80年代北方增温幅度。研究还指出黑龙江气温与北半球、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尤其 80年代至今气温都有显著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气候变暖 时空变化 20世纪80年代
下载PDF
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7
4
作者 岳立 薛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74-2284,共11页
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2005—2017年黄河流域沿线5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测算流域内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构建Tobit模型,实证分析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研... 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2005—2017年黄河流域沿线5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测算流域内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构建Tobit模型,实证分析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全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上游最高,下游次之,中游最低,效率高值集中在西宁、郑州、西安、太原等省会中心城市和中卫、武威、鄂尔多斯等地区中心城市。(2)从Tobit回归结果来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显著促进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城镇化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关系,外资利用和科技水平对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有负向影响,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不明显。(3)从各影响因素作用的区域异质性来看,科技水平和外资利用对上游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对中游的影响有限,而产业结构升级对中游的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外资利用对下游的影响不显著。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水平、助推该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绿色发展效率 Super-SBM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近10年中国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4
5
作者 肖悦 田永中 +3 位作者 许文轩 吴晶晶 田林 刘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空气污染是建设健康中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利用2005—2015年全国86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数据,综合运用全局自相关法、层次聚类法、空间插值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从年度、季节和月份3个时间尺度上探讨了近10年来中国空气质量的时... 空气污染是建设健康中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利用2005—2015年全国86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数据,综合运用全局自相关法、层次聚类法、空间插值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从年度、季节和月份3个时间尺度上探讨了近10年来中国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空气质量表现出显著的时间变化规律。从年际变化上看,空气质量逐年好转趋势明显;从季节变化上看,夏季空气质量最好,春秋次之,冬季最差;从月份变化上看,空气质量呈现出显著的先降后升的"U"型变化规律。(2)全国空气质量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和分异规律,表现为"北重南轻、东重西轻"的空间格局。其中,京津冀地区、西北地区以及山东、河南属于长期高污染区;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南部沿海地区、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地区属于常年优良区。近10年全国空气质量整体虽得到有效改善,但部分地区(河北、山东、河南和江苏)污染仍在加重,期间污染范围从整个华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北地区向京津冀地区集中,空气污染分布模式从集中连片分布变成零星分布。(3)近10年全国空气质量重心以向东北方向移动为主,表明东部和北部地区部分省份的空气污染程度较全国其他省份严重。(4)研究结果揭示了近10年中国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异规律,可为寻求污染治理办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时空变化 重心模型 空间自相关 空间插值 中国
下载PDF
1960-2013年秦岭—淮河南北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0
6
作者 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4-363,共10页
基于秦岭—淮河南北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全国0.5°×0.5°逐月降水格网数据,选取16个极端降水指数,辅以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1960-2013年秦岭—淮河南北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探... 基于秦岭—淮河南北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全国0.5°×0.5°逐月降水格网数据,选取16个极端降水指数,辅以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1960-2013年秦岭—淮河南北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极端降水变化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1960-2013年秦岭—淮河南北除长江下游降水呈增加趋势外,其他区域降水均呈下降趋势;2极端降水变化主要表现为: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强度上升,突发性强降水事件增多,连续性干旱事件增多;在空间上,秦巴山地、长江下游和黄河下游以极端降水强度上升为主,关中平原、巫山山区和四川盆地以极端干旱强度上升为主;3在影响因素方面,秦岭—淮河南北极端降水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在厄尔尼诺年,秦岭—淮河南北春季极端降水偏多,夏季和全年偏少;在拉尼娜年,春季极端降水偏少,秋季和全年偏多。就各个区域而言,在厄尔尼诺年,黄河下游、关中平原、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极端降水呈下降趋势,淮河平原极端降水呈上升趋势,长江下游和巫山山区响应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降水 时空变化 秦岭—淮河南北
原文传递
流域“三生空间”功能识别及时空格局分析——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68
7
作者 柳冬青 马学成 +1 位作者 巩杰 李红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90-1497,共8页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了"生产、生活适宜性和生态重要性"三生功能空间评价体系,揭示了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强生产功能空间主要集中在宕昌-舟曲-武都段白龙江...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了"生产、生活适宜性和生态重要性"三生功能空间评价体系,揭示了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强生产功能空间主要集中在宕昌-舟曲-武都段白龙江两岸、白水江两岸及文县中东部等人口密集区;大致以宕昌-舟曲-武都段白龙江为界,东部为半生产功能空间,西部为弱生产功能空间。强生产、半生产功能空间的面积分别退缩了2434.54和294.07 km^2,弱生产功能空间面积扩张了2728.62 km^2。1990—2002年变化格局较为破碎,无明显块状集聚区;2002—2014年强化区集中于迭部西北部,弱化区分布于流域中下游。(2)生活功能空间与生产功能空间格局相似。强生活功能空间面积增加了119.32 km^2,半生活功能空间面积在波动中减少了508.23 km^2,弱生活功能空间则在波动中增加了388.90 km^2。其格局变化主要集中在宕昌-舟曲-武都段白龙江两岸及文县大部分区域,1990—2002年以强化为主,2002—2014年相对弱化。(3)生态功能空间整体呈现出"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强、中西部次之、东部最弱"的格局。强生态功能空间面积经骤降后剧增了3118.13 km^2,半生态功能空间面积减少了508.23 km^2,弱生态功能空间则在波动中减少了1566.08 km^2。1990—2002年强化区主要位于流域西北角,弱化区集中于舟曲和迭部、武都交界区、武都南部和文县西南部;2002—2014年流域西北角功能退化,迭部和舟曲交界区、武都东南部功能得到改善。(4)毁林开荒和退耕还林还草过程导致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是流域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变化的重要原因。研究可为同类易灾型山地流域三生功能空间的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产适宜性 生活适宜性 生态重要性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时空特征与政策启示 被引量:67
8
作者 鲍超 贺东梅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7,共10页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具有最强竞争力的支撑平台之一,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水安全保障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本文主要以2000-2014年数据为基础,采用泰尔系数、变异系数、曲线分析和空间分级分类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京津冀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具有最强竞争力的支撑平台之一,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水安全保障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本文主要以2000-2014年数据为基础,采用泰尔系数、变异系数、曲线分析和空间分级分类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与用水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绝大多数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显著减少,干旱化的长期趋势明显,而且北部、西部城市减少幅度更大;2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极度短缺,空间不均衡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且中部和南部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更低,缺水更甚;3绝大多数城市用水总量零增长或缓慢负增长,用水结构以工农业用水比重下降为主要特征,各类用水的空间不均衡性保持相对稳定;4用水效率普遍快速提升,空间分布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总体趋势。基于此,建议京津冀城市群实施"以水量城"的城镇化政策和"以水定产"的产业政策,完善水生态补偿政策,落实水资源管理红线政策,实现水资源约束下各城市间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用水效率 时空演变 发展政策 京津冀城市群
原文传递
1961—2009年中国区域干旱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1
9
作者 刘晓云 李栋梁 王劲松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73-483,共11页
利用1961—2009年中国589个气象站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小波变换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年标准化干旱指数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中国前10个主要干旱异... 利用1961—2009年中国589个气象站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小波变换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年标准化干旱指数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中国前10个主要干旱异常区为:河套-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东北大部、陕西南部-青海东部、滇黔-广西丘陵地区、新疆北部、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辽东及山东-河南东北部。有7个区域呈现干旱化趋势,其中干旱化最明显的区域为滇黔-广西丘陵地区,其次为河套-华北地区。新疆北部、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呈现变湿趋势,其中变湿最显著的区域为新疆北部。选择变干和变湿最典型的区域进行突变分析。滇黔-广西丘陵区突变发生在1980年前后,新疆北部突变点也出现在1980年前后。小波能量谱显示,中国区域干旱化变化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2~4a左右的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最显著。小波谱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干旱化主要存在3a左右的显著主周期,其中陕西南部-青海东部还存在显著8a和22a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时空变化 EOF/REOF分析 小波分析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近57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7
10
作者 王海军 张勃 +7 位作者 赵传燕 靳晓华 王兴梅 戴声佩 王亚敏 康淑媛 刘艳艳 李丹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3-650,共8页
通过分析中国北方近57年来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理论,对中国北方气温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7年来中国北方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最快的是东北地区(0.25℃/10a),最慢的... 通过分析中国北方近57年来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理论,对中国北方气温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7年来中国北方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最快的是东北地区(0.25℃/10a),最慢的是西北东区(0.12℃/10a)。各区年均、1月、7月气温的增温趋势呈非对称性,年均气温的升高主要得益于1月气温的贡献,7月各区升温趋势普遍较慢;中国北方年均气温变化存在突变现象,东北区是在1994年(a=0.05),华北区是在1997年(a=0.05),西北西和西北东分别为在1996年和1997年(a=0.05);年均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东北区分别以21a、6a、11a为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华北区气温周期为22a,西北西区周期为12a,西北东区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分别为15a、8a、5.5a;中国北方各区气温变化一致性较强,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各区之间相关关系存在差异,东北和华北年均气温相关系数达到0.79(a=0.01),1月东北区和西北西区相关系数为0.19,7月东北区和西北东区的相关系数为0.26,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气温 时空变化 突变 周期
下载PDF
近50年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7
11
作者 王麒翔 范晓辉 王孟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512-5523,共12页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214个地面气象站最近50年(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量数据,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和Mann-Whitney法,从黄土高原地区、典型黄土高原和综合治理分区3个层面,对本地区年降水量(PTOT)、侵蚀性降水量(R12mm)、汛期降水量(RJ...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214个地面气象站最近50年(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量数据,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和Mann-Whitney法,从黄土高原地区、典型黄土高原和综合治理分区3个层面,对本地区年降水量(PTOT)、侵蚀性降水量(R12mm)、汛期降水量(RJJAS)和暴雨量(R50mm)的时空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黄土高原地区,PTOT、R12mm和RJJAS变化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从东南向西北,其减少幅度逐渐变小,至西北部和最西部,其反而略有增加。但是R50mm变化的空间趋势不大明显。相比之下,典型黄土高原PTOT、R12mm和RJJAS变化的空间趋势更为突出。(2)在黄土高原地区,约83%的站点PTOT呈减少趋势,69%的站点R12mm和RJJAS呈减少趋势;其中20%的站点PTOT减少显著,10%的站点R12mm和RJJAS减少显著。而约68%的站点R50mm变化率为零。相比之下,在典型黄土高原,呈减少或显著减少趋势的站点比例较高,约92%的站点PTOT呈减少趋势,80%的站点R12mm和RJJAS呈减少趋势;其中24%的站点PTOT减少显著,12%的站点R12mm和RJJAS减少显著。R50mm变化率为零的站点比例则较底,约占62%。(3)近50a黄土高原地区的PTOT和R12mm总体上分别呈显著和接近显著减少趋势,递减率分别为9.9mm/10a和5.9mm/10a;但是其RJJAS和R50mm的减少不显著。近50a典型黄土高原的PTOT和R12mm均呈显著减少趋势,递减率分别为13.4 mm/10a和8.1mm/10a。其RJJAS减少趋势接近显著,递减率为7.6mm/10a。但是其R50mm减少不显著。(4)就5个综合治理区而言,第Ⅰ区和第Ⅱ区的PTOT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这两个区的R12mm分别呈接近显著和显著减少趋势,而第Ⅲ至Ⅴ区的PTOT和R12mm总体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仅第Ⅱ区的RJJAS呈显著减少趋势。R50mm在第Ⅰ区、第Ⅱ区和第Ⅳ区减少不显著,在第Ⅲ区和第Ⅴ区变化率为零。(5)近50aPTOT减少的突变时间在黄土高原地区、典型黄土高原和综合治理第Ⅱ区始于1986年,在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时空变化 黄土高原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during 2000-2011 被引量:51
12
作者 LIU Xianfeng ZHANG Jinshui +4 位作者 ZHU Xiufang PAN Yaozhong LIU Yanxu ZHANG Donghai LIN Zhihu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288-302,共15页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TRHR), which is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Yellow River, and Lancang River, is of key importance to the ecological secu- rity of China. Because of climate changes and hu...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TRHR), which is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Yellow River, and Lancang River, is of key importance to the ecological secu- rity of China. Because of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ecological degradation oc- curred in this region. Therefore, "The nature reserve of Three-River Sou,'ce Regions"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projec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for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Nature Reserve" was implemen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is study, based on MODIS-NDVI and climate data, aims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the TRHR between 2000 and 2011, from three dimensions. Linear regression, Hurst index analysis, and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 (1) In the past 12 years (2000-2011), the NDVI of the study area increased, with a linear tendency being 1.2%/10a, of which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 source regions presented an in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Lancang River source region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2) Vegetation coverage presented an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 in the TRHR, and the NDVI frequency was featured by a bimodal structure. (3) The area with improved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larger than the degraded area, being 64.06% and 35.94%,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presented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north and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south. (4) The reverse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cov- erage change are significant. In the future, degradation trends will be mainly found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o the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while areas with improving trend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ancang River Basin. (5) The respons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to precipitation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has a time lag, while there is no such lag in the case of temperature. (6) The increased vegetation coverage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warm-wet climate change and 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coverage spatiotemporal change future trend influence factors Three-River HeadwatersRegion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各生育期水热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6
13
作者 王占彪 王猛 +4 位作者 尹小刚 张海林 褚庆全 文新亚 陈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3-481,共9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研究作物生长季各生育期的水热时空变化特征,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与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华北平原4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7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研究作物生长季各生育期的水热时空变化特征,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与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华北平原4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7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在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的生长度日(GDD)、高温度日(HDD)、降水量及气候倾向率的时空分布。结果显示,华北平原夏玉米各生育期GDD、HDD均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递增趋势,降水量呈东南-西北递减趋势。华北平原夏玉米在全生育期GDD倾向率、HDD倾向率、降水量倾向率分别为8.14℃·d·10a-1、-2.45℃·d·10a-1、-10.75 mm·10a-1。华北北部GDD在营养生长期呈递减趋势,在并进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呈递增趋势,而华北南部GDD变化趋势与之相反;HDD在各生育期均呈现北部递增,南部递减趋势。降水量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北部降低,南部增加趋势。因此,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和天津市等华北北部地区夏玉米生产高温风险与干旱风险呈增加趋势,而河南省大部、山东省南部等华北南部地区高温风险与干旱风险呈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夏玉米 生育期 生长度日 高温度日 降雨量 气候倾向率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变化与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46
14
作者 翟天林 王静 +1 位作者 金志丰 祁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414-5424,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持续供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类需求,并纳入自然资源管理实践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研... 生态系统服务持续供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类需求,并纳入自然资源管理实践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研究,针对跨区域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研究仍较薄弱。以我国跨区域的长江经济带为例,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数(ESPI)和土地开发指数(LDI),定量测度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指数(ESSDI),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区域特征,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方法,定量探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的关联性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区域差异明显,总体上呈现西部盈余东部超载的供需格局,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状况较好和状况好的区域面积比例较高,占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69.45%。(2)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空间失衡现象较为突出,长江经济带55.36%的GDP和31.41%的人口均集中在7%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况差的区域。2000—2015年期间,长江经济带实施了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况趋向变好,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况好的县域增加了43个,供需状况差的县域减少了58个;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况比下游地区提升幅度大。(3)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整体上呈现负相关。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存在区域差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土地集约开发的下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负相关关系斜率较大。随着ESPI的变化,下游LDI的变化幅度大于欠发达的上游和中游地区。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 长江经济带 时空变化 供需关联性
下载PDF
全球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时空变化 被引量:44
15
作者 刘丹丽 汪侠 +2 位作者 吴小根 何静 段志勇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81-1391,共11页
基于联合国多维贫困指数、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贫困国家经济数据,构建了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信息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8-2017年间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 基于联合国多维贫困指数、世界经济论坛旅游竞争力报告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贫困国家经济数据,构建了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信息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8-2017年间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及成因机制。研究发现:(1)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的的耦合协调现状不容乐观,基本都处于失调或接近失调状态,但从时间发展来看,有向协调方向缓慢发展的趋势,且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正在缓慢缩小;(2)从耦合协调类型上看,大部分贫困国家为经济滞后型,其余为旅游—经济同步型,尚无旅游滞后型;(3)贫困国家旅游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分布呈现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非洲地区耦合协调度等级相对最低,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好,东南亚地区则呈现局部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竞争力 经济发展 耦合性分析 时空变化 贫困国家
原文传递
黄河下游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水平评估 被引量:42
16
作者 刘建华 黄亮朝 左其亭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2-422,共11页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黄河下游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复杂,矛盾日益突出,定量评估其和谐发展水平对黄河下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4方面构建和谐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单指标量...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黄河下游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复杂,矛盾日益突出,定量评估其和谐发展水平对黄河下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4方面构建和谐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评价方法(SMI-P方法),评估黄河下游河南、山东沿黄17个城市2010—2018年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水平;利用雷达图、箱线图分析其时间变化过程,利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其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总体和谐水平不高,但逐年稳步提升;经济子系统发展指数最高,环境子系统次之,人口和资源子系统发展指数较低;(2)和谐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以郑州和济南为中心的高水平聚集区、两省交界城市的低水平聚集区,其他地区为中等水平。最后,结合黄河下游特征,根据不同的聚集区分析其和谐发展过程中的优劣态势,并从结构调整的角度提出促进黄河下游和谐发展的建议。本文旨在通过量化黄河下游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水平,为黄河下游和谐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人口-资源-环境 和谐发展 评估体系 量化方法 时空变化 黄河下游
原文传递
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时空格局 被引量:41
17
作者 郭泽呈 魏伟 +5 位作者 石培基 周亮 王旭峰 李振亚 庞素菲 颉斌斌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48-1965,共18页
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估是沙漠化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研究如何防止和治理沙漠化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西北干旱区作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通过构建"土壤—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沙漠化敏感性综... 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估是沙漠化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研究如何防止和治理沙漠化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西北干旱区作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通过构建"土壤—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沙漠化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空间距离模型计算了沙漠化敏感性指数,进而定量评估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7年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和水文等5个方面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共同构成中国西北干旱区沙漠化敏感性分布和变化的本底条件;②西北干旱区沙漠化敏感性总体上呈现周边低、内部高的分布特征,低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等地,而高敏感区则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内蒙古高原等大部分地区,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腹地。沙漠化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性,高敏感区和低敏感区界限分明、分布集中;③从时空演变看,2000年以来沙漠化敏感性变化以稳定型占据主导,而整体上敏感性表现为缓慢降低趋势,说明潜在沙漠化区域逐年减少,区域沙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④西北干旱区的各驱动因素中,土壤及气候起直接作用,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植被是改变沙漠化敏感性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除此之外,地形的分布和水文的变化对沙漠化敏感性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区域沙漠化敏感性最为快速的因素,且经济发展对促进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的增长作用有逐渐加强的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得到了有效遏制,沙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全球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敏感性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GIS 中国西北干旱区
原文传递
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9
18
作者 成超男 胡杨 赵鸣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70-1782,共13页
科学合理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空间保障,对其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揭示城市绿色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各要素与演变过程的复杂关系,以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绿色空... 科学合理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空间保障,对其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揭示城市绿色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各要素与演变过程的复杂关系,以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绿色空间将在多尺度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城市绿色空间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如何衔接却有待商榷。因此,论文在梳理城市绿色空间概念界定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一方面讨论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时空评价、驱动因子、情景模拟及优化策略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总结生态系统服务在城市绿色空间格局评价中的应用进展。通过归纳以上研究内容,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有关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评价及优化框架,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空间格局 时空演变 生态系统服务 国土空间规划
原文传递
近20年中国植被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35
19
作者 韩秀珍 李三妹 +1 位作者 罗敬宁 姬翔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3-759,共7页
利用1982-1999年的全球AVHRR/NDVI数据,通过年次最大植被指数随时间的变化斜率、各种土地覆盖类型上植被指数的变化、绿波和褐波推移变化、典型地带植被时空序列变化分析,从遥感角度反映出近20年中国的植被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总体上看,... 利用1982-1999年的全球AVHRR/NDVI数据,通过年次最大植被指数随时间的变化斜率、各种土地覆盖类型上植被指数的变化、绿波和褐波推移变化、典型地带植被时空序列变化分析,从遥感角度反映出近20年中国的植被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总体上看,中国大多数地区的NDVI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长状况没有发生显著恶化。生长季节的延长和生长加速是中国NDVI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温度上升和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加强可能是其主要的驱动因子。中国NDVI变化趋势显示了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东部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等环渤海地区NDVI呈下降趋势或变化不明显;农业生产区和西部部分地区增加显著。这种空间异质性是由于城市化过程、农业生产活动、区域气候特征以及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 时空变化 NDVI 中国
原文传递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_(2.5)时空变化特征遥感监测分析 被引量:37
20
作者 陈辉 厉青 +4 位作者 李营 张连华 毛慧琴 周伟 刘伟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43,共11页
为分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PM_(2.5)时空变化特征,先利用MODIS数据反演1 km分辨率的AOT产品,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6~2017年逐日PM_(2.5)浓度的遥感反演,并在此基础上对多种时间尺度PM_(2.5)浓度合成结果进行验证... 为分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PM_(2.5)时空变化特征,先利用MODIS数据反演1 km分辨率的AOT产品,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6~2017年逐日PM_(2.5)浓度的遥感反演,并在此基础上对多种时间尺度PM_(2.5)浓度合成结果进行验证分析,最后从不同时间尺度对2016年和2017年PM_(2.5)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反演的日均、月均和年均这3种时间尺度的PM_(2.5)浓度结果总体上效果较为理想,时间尺度越大,遥感估算的PM_(2.5)效果越好,年均PM_(2.5)结果相对精度达80%以上,并且2016年和2017年同一时间尺度的PM_(2.5)遥感结果精度较为接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_(2.5)分布总体均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和"南高北低"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趋势.与2016年相比,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_(2.5)浓度平均下降约9.2%,且高值区范围明显减小,PM_(2.5)浓度高值一般发生在11月和12月,而低值则一般发生在8月.2017年与2016年PM_(2.5)浓度时空变化与2017年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巡查和空气质量专项督查活动密切相关,这也能间接说明大气污染减排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多尺度验证 PM2.5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