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识别 被引量:95
1
作者 郭付友 佟连军 +1 位作者 仇方道 李一鸣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6-739,共14页
基于绿色发展科学内涵,综合构建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了2005—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如下:(1)黄河流域绿色发... 基于绿色发展科学内涵,综合构建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了2005—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经济走廊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如下:(1)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主要来源于规模化扩张与总量增长的外部驱动作用,热衷于发展速度与规模,忽视质量与效率的内涵式提升势必导致内生驱动作用不足与不可持续性;(2)研究时限内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低水平区不断减少,较高水平区稍有增加,但低水平与中低水平区占比长期稳定在65%以上,说明黄河流域绿色发展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3) 2005—2017年间黄河流域61地级市整体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依存关系,且绿色发展水平具有相对明显的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流域内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4)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与政府调控始终是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高作用力影响因子,因子交互作用后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解释力远超单因子,反映出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近10年中国大气PM_(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83
2
作者 李名升 张建辉 +3 位作者 张殷俊 周磊 李茜 陈远航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04-1512,共9页
为分析近10年来中国PM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运用统计学和GIS方法对2002-2012年PM10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地级及以上城市ρ(PM10)年均值由0.130 mg·m-3下降至0.076 mg·m-3,达标城市比例由37.6%上升至92.0%;环保重点城市... 为分析近10年来中国PM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运用统计学和GIS方法对2002-2012年PM10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地级及以上城市ρ(PM10)年均值由0.130 mg·m-3下降至0.076 mg·m-3,达标城市比例由37.6%上升至92.0%;环保重点城市ρ(PM10)日均值超标天数比例由24.7%下降至7.0%。②12月份PM10污染最重,其次为1月和11月;8月份污染最轻,其次为7月和9月。③PM10的重污染区域明显减小,由集中连片分布变为零星点状分布。但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北方尤其是西北、华北地区及山东、江苏、湖北一直是PM10污染相对严重地区。④北方地区PM10污染重于南方地区,两者的差异主要发生在北方采暖期(1-4月及11-12月)。⑤PM10污染的改善主要体现在重污染城市的改善,1/10左右的重污染城市对降低全国PM10平均浓度的贡献约占1/3,而清洁城市PM10污染则有加重趋势。⑥环保重点城市污染天气以轻度污染为主,占全部污染天数的80.4%。受沙尘天气影响,3、4月份发生严重污染天气的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时空格局 空间分异 空气质量
原文传递
长沙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64
3
作者 谭雪兰 周国华 +1 位作者 朱苏晖 欧聪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4-210,共7页
以1989年、1999年和2009年3期Landsat TM影像及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应用GIS空间分析、重心迁移定量模型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长沙市1989~2009年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面积、规模、空间分布、形状的动态变化过程... 以1989年、1999年和2009年3期Landsat TM影像及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应用GIS空间分析、重心迁移定量模型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长沙市1989~2009年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面积、规模、空间分布、形状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地域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20 a来农村居民点总面积及斑块平均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日趋集中和密集,斑块形状不断向完整与规则转变;2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在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等指标方面平原区、丘岗区与山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3 20 a来,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重心由西向东迁移,迁移距离为6.62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地域分异 长沙市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市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与梯度分异 被引量:45
4
作者 郭泺 夏北成 +1 位作者 刘蔚秋 江学顶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671-1676,共6页
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0、1995、2000和2004五期遥感影像,研究了广州市20年来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市1985~2004年间景观格局变化明显,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加,斑块的形状更加不规则,景观结构更加... 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0、1995、2000和2004五期遥感影像,研究了广州市20年来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市1985~2004年间景观格局变化明显,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加,斑块的形状更加不规则,景观结构更加复杂,景观各指数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景观格局明显分异变化的特征,但变化速率、强度和发展态势在全市和不同行政区表现出梯度变化特征.番禺区受城市化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主要发生在1990年以后,花都区的重要城市化过程主要发生在1985~1995年间,但整体受干扰程度和幅度相对小.增城和从化的景观组分变化主要发生在1990~2000年间,城区受城市化过程影响表现出的趋势和整个研究区最相似,表现为受城市化干扰程度大、城市化过程时间长、开始时间早等特点,表明不同分区的景观格局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梯度分异 广州
下载PDF
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及乡村振兴路径 被引量:51
5
作者 张海朋 何仁伟 +1 位作者 李立娜 李光勤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52-2671,共20页
构建适于县域尺度的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泰尔指数、ESDA方法分析1995—2018年间环首都地区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并划分出城乡融合发展类型区,提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1)以2000年为拐点,环首都地区县域... 构建适于县域尺度的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泰尔指数、ESDA方法分析1995—2018年间环首都地区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并划分出城乡融合发展类型区,提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1)以2000年为拐点,环首都地区县域尺度城乡融合水平经历了先减后增的"U"型变化历程,整体趋势向好;城乡融合水平的区域差距先增后减,总体趋于缩小。北京及环京三市区域间的差异对总体城乡融合水平差异的贡献率略高于两类地区内部差异,环京三市内部差异是造成两类地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张家口市与保定市内部差异是影响环京三市城乡融合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保定市内部差异占主导地位。(2)低水平融合区的数量波动减少,高水平融合区持续增加;城乡融合水平高、低值区的"核心—边缘"结构突出,且经历了"单组单核—多组多核—单组多核"的动态演变历程;城乡融合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性先增后减;城乡融合热点区呈团簇状集聚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冷点区和次冷点区呈环形或带状布局在保定市中心城区外围,状态渐趋温和;城乡融合"冷热"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联系紧密。(3)可将环首都地区划分为五类城乡融合区:城乡融合引领示范区、城乡融合先行发展区、城乡融合优化升级区、城乡融合转型提升区和城乡融合落后欠发达区,并根据各类型区特点,提出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县域尺度 时空分异 实施路径 环首都地区
原文传递
近60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时空分异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6
6
作者 付长超 刘吉平 刘志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0-65,共6页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克里格插值等数学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对东北地区近60年气候变化时空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51~2007年近60年间,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降雨量呈下降趋势。在空间上有显著的差异,195...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克里格插值等数学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对东北地区近60年气候变化时空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51~2007年近60年间,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降雨量呈下降趋势。在空间上有显著的差异,1951~1988年,温度变化较为缓和,上升幅度不大,增温幅度有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强的趋势;在降水变化上除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和伊勒呼里山地略有增加外,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辽河平原、千山及环渤海地区降水减少幅度较大。1971-2007年,整个东北地区普遍增温,增温幅度最大的地区分布在呼伦贝尔高原、大、小兴安岭山区及松嫩平原,增温幅度最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南部;在降水方面,伊勒呼里山地、大、小兴安岭北部、长白山东北部、呼伦贝尔高原西部和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区有小幅度的增加,降水减少幅度较大的地区分布在辽西山地、辽河平原?辽东半岛及千山。该研究为东北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区域生态的保护和气候变化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时空分异 东北地区 GIS
原文传递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 被引量:47
7
作者 蔺鹏 孟娜娜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4-124,共21页
研究目标:测度和探究中国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真实水平、时空分异与动态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动态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评估六大城市群真实GTFP增长及动态演化趋势,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 研究目标:测度和探究中国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真实水平、时空分异与动态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动态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评估六大城市群真实GTFP增长及动态演化趋势,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动态空间SDM模型解析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时空分异和动态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六大城市群整体及各城市群真实GTFP增长均主要源自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总体区域差异主要源自超变密度和组间差异,各城市群GTFP增长的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表现出较强的空间β条件收敛性和俱乐部趋同特征,且β条件收敛呈现出显著的时空非对称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创新:基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评估和解析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动态演进、时空分异及空间收敛机制。研究价值:为持续改善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经济效率提供理论支撑,为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优化区域一体化空间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时空分异 动态空间收敛
原文传递
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功能分区 被引量:45
8
作者 赵筱青 石小倩 +2 位作者 李驭豪 李益敏 黄佩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36-756,共21页
明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划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将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精细化管理。本文以滇东南喀斯特山区典型区域文山市为例,分析2000—2017年食物供给、产水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旅游文化6项生态系统服务... 明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划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将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精细化管理。本文以滇东南喀斯特山区典型区域文山市为例,分析2000—2017年食物供给、产水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旅游文化6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及其分异特征;运用K-means聚类法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划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并提出差异化生态管控措施。结果表明:(1)2000—2017年间,除生境质量服务下降外,文山市其他5项服务均呈上升趋势。(2)空间分布上,文山市6项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南部,低值区集中分布在北部和中部;6项服务的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布有差异,但整体上具有重叠性。除旅游文化服务的热点和冷点区分布面积占比分别为2.56%和0以外,其他5项服务的冷热点区面积占比均在21%~32%;能够同时提供3项及以上高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较少,85.50%的区域只能同时提供2项及以下高值服务功能。(3)根据服务簇聚类结果,文山市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过渡区、农业主产区和人类生产生活区4类功能区,针对各分区提出差异化生态管控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山区城市资源利用和国土空间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分异 K-means聚类分析 功能分区 喀斯特山区
原文传递
重庆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与差异化调控 被引量:44
9
作者 王成 何焱洲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80-1698,共19页
脆弱性作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重要属性,是探讨系统易受负面影响或损害程度的有效度量、解析系统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以重庆市为研究区,以2007—2017年为研究时段,建立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定量测度... 脆弱性作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重要属性,是探讨系统易受负面影响或损害程度的有效度量、解析系统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以重庆市为研究区,以2007—2017年为研究时段,建立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定量测度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脆弱性,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而划分脆弱性类型并提出差异化调控策略。结果表明:①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脆弱性是系统运行状态的综合度量,包含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要素,其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乡村多元主体与以"地"为核心的乡村生产空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制衡关系。②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暴露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及"局部突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特征;敏感性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及"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特征;适应能力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及"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特征;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及"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特征。③将重庆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脆弱性划分为适应能力脆弱型、暴露—敏感脆弱型、敏感—适应脆弱型和强综合脆弱型4种类型,并按照"生态优先—分类调控—重点突出—因地施策"原则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差异化"降脆"策略,以引导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 脆弱性 时空分异 差异化调控 重庆市
原文传递
山东省化肥使用时空分异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价 被引量:40
10
作者 刘钦普 林振山 周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8-214,共7页
为了更为系统地认识农田化肥过量使用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机理,加强化肥使用风险管控,该研究以山东省为实证对象,对其化肥使用的时空分异和环境风险进行评价。通过综合考虑化肥使用的强度、效率、环境安全阈值、环境效应权数及作物复... 为了更为系统地认识农田化肥过量使用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机理,加强化肥使用风险管控,该研究以山东省为实证对象,对其化肥使用的时空分异和环境风险进行评价。通过综合考虑化肥使用的强度、效率、环境安全阈值、环境效应权数及作物复种指数等因素,构建了化肥使用面源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山东省的化肥使用明显过量。634.1 kg/hm^2的化肥使用强度是中国生态县建设标准250kg/hm^2的2.5倍。化肥使用强度最高的枣庄市878.7 kg/hm^2,是最低的滨州市473.7 kg/hm^2的1.85倍,区域差异不太悬殊。2012年山东省化肥污染的环境风险指数是0.75,总体处于中度风险程度。但是,烟台市处于严重风险,潍坊、济宁和枣庄处于重度风险。同时山东省存在磷肥污染严重环境风险,氮月巴污染重度环境风险,钾肥污染中度环境风险。山东省过量的化肥使用不仅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风险,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国家和地方应该尽快实行地区化肥使用总量控制和分区管控指导,确保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控制 农业 化肥 环境风险指数 时空分异 山东省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臭氧浓度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6
11
作者 黄小刚 邵天杰 +2 位作者 赵景波 曹军骥 宋永永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34-1445,共12页
运用克里金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等定量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015~2017年O3浓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15~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O3浓度呈上升趋势,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 运用克里金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等定量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015~2017年O3浓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15~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O3浓度呈上升趋势,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平均浓度由149μg/m3上升到166μg/m3,平均超标率由9.3%上升到12.1%,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超标总天数的比例由32.3%上升到46.4%。(2)受气温和降水量年际波动的影响,各年份O3月均浓度变化曲线形状不同。但O3超标都主要发生在4~9月,超标天数分别占2015、2016、2017年的88.3%、98.2%和97.0%。(3)由于安徽O3浓度快速上升,长三角城市群O3浓度空间分布格局由东高西低演变为北高南低,且同质化增强、异质性减弱。(4)随着O3浓度的上升,O3浓度热点区由环太湖地区向南京都市圈扩展,冷点区在安徽有明显收缩。(5)地理探测表明,长三角城市群O3浓度空间分异主要受经济规模、城市化和排放源等社会经济因素驱动,且均呈正向影响。自然因素中的降水量和风速呈负向影响,分别对O3有显著的清除和扩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浓度 时空分异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长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2006-2012年中国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时空分析 被引量:34
12
作者 杨绪红 金晓斌 +3 位作者 郭贝贝 管栩 潘倩 周寅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7-235,F0004,共10页
开展土地整治投资的时空分异研究,对把握其投资强度、空间格局以及发展态势,提高资金投入产出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基于2006-2012年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数据,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分析了"十一五"以来中国土地整... 开展土地整治投资的时空分异研究,对把握其投资强度、空间格局以及发展态势,提高资金投入产出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基于2006-2012年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数据,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分析了"十一五"以来中国土地整治项目投资强度、区域构成和投资类型,而后结合重心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了投资重心转移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在空间分布上,土地整治投资呈沿海高于内地、经济发达区高于欠发达区、低纬地区高于高纬地区,中、东部地区是土地整治投资的重点活跃区;在投资类型上,土地整治项目由开发投资主导,开发、整理以及复垦投资型县区空间集聚特征显著,而综合投资型县区空间分布较为零星、分散;在重心转移方面,土地整治投资重心偏向东部沿海,南北向未发生显著变化,东西向呈现从东部沿海往中西部内陆转移的趋势;在空间关联上,土地整治投资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正相关性,长江下游、洞庭湖平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是整治投资的高-高集聚区,南疆、青海、西藏、川西、滇南和蒙东为整治资金的低-低集聚区。该研究可为宏观层面制定土地整治规划、引导土地整治资金投向、开展绩效评价等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投资 自相关 土地整治 时空分异 中国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中上游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效应 被引量:32
13
作者 邓元杰 姚顺波 +1 位作者 侯孟阳 张童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78,共13页
研究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及其地形分异效应,对于深入理解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揭示区域环境变迁,指导区域生态环境科学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中上游作为研究区,基于1998~2015年SPOT-VEGETATION NDVI年度数据、DEM数据和基础地理... 研究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及其地形分异效应,对于深入理解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揭示区域环境变迁,指导区域生态环境科学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中上游作为研究区,基于1998~2015年SPOT-VEGETATION NDVI年度数据、DEM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运用RS、GIS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植被NDVI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地形分异效应,并对其影响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1998~2015年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植被年均NDVI在时间上由1998年0.67增长至2015年0.75,年均增长率为0.57%。(2)植被NDVI在空间上的改善区域(48.58%)明显大于退化区域(11.1%),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地区。(3)植被NDVI在海拔500~1 000、1 000~1 500 m及坡度8°~15°、15°~25°区域改善趋势最大,在>5 000 m和坡度0°~5°区域退化趋势最大;坡向对植被NDVI变化影响不显著。(4)18年间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植被NDVI变化可能是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实施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文能为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进而筑牢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DVI 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 时空变化 地形分异效应
原文传递
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朱文娟 孙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究江苏省13地市2001—2016年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演变规律及空间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效益驱动力,为今后土地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方法:熵权TOPSIS模型,ESDA空间相关性分析,热点分析,Tobit模型。研... 研究目的:探究江苏省13地市2001—2016年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演变规律及空间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效益驱动力,为今后土地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方法:熵权TOPSIS模型,ESDA空间相关性分析,热点分析,Tobit模型。研究结果:(1)2001—2016年江苏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由0.299稳步提升到0.669,经历了"平稳—加速—平稳"的过程,实现了"低级—中级—良好"的梯度跨越;(2)各市土地利用效益"高—高""低—低"空间集聚显著,地区间差距大,出现了新一轮苏南城市圈效益热点区并逐步扩大,冷点区域已经消失;(3)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投入、城镇化、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环保治理是提升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关键因素。研究结论:未来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倡导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重视生态效益;同时采取苏南、苏北城市定向帮扶措施,缩小地区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分异 热点分析 驱动力 江苏省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周克昊 刘艳芳 谭荣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10-1518,共9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已被社会各界所接收,并逐步深入到社会发展计划及区域政策制定中。以区域差异分析为基础的区域格局优化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核心内容。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口与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等5个方面选取23个指标...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已被社会各界所接收,并逐步深入到社会发展计划及区域政策制定中。以区域差异分析为基础的区域格局优化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核心内容。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口与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等5个方面选取23个指标,构建其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综合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有助于认清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发展格局形成的过程,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区域调控政策,这对于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及推进中部崛起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5年和2011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借助SPSS、GIS软件,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分析其综合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异,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综合发展分值有所提升,但增长潜力仍然很大;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两极分化趋势明显;整体呈现出以武汉和长沙为中心,以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发展格局,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较弱,制约各城市群发展的因素各异。因此,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努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同时,转变经济产业结构,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应加大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交通的投资强度;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区位及资源、科技人才优势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保护环境;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区域宏观调控,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平衡区域内部均衡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及内部差异,促进技术转移和优势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全局主成分分析 城市群 综合发展 时空分异 主体功能区
原文传递
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16
作者 张学波 于伟 +2 位作者 张亚利 宋金平 王振波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85-2000,共16页
空间结构视角下的典型地区内部经济增长时空分异是近年来学界持续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构建的地区经济增长时空分异研究的理论框架,针对京津冀地区核心—外围结构的3类地区,将地区经济增长与经济水平指标相结合,使用相关统计变量... 空间结构视角下的典型地区内部经济增长时空分异是近年来学界持续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构建的地区经济增长时空分异研究的理论框架,针对京津冀地区核心—外围结构的3类地区,将地区经济增长与经济水平指标相结合,使用相关统计变量、地统计分析方法以及面板多元回归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994-2014年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及近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速往往伴随着经济总差异的扩张;地区分组组间差异是总差异的主体成分;地区分组组间差异和京津冀地区经济总差异呈扩张趋势。(2)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可划分为经济增长空间扩散—地区差异总体收敛、经济增速减缓且空间集聚—地区总差异扩张、经济波动增速并空间扩散—总差异波动上升、经济增速减缓并再次空间集聚—地区经济差异波动缓慢增加等4个阶段。(3)当前,经济增长的空间辐射主要表现为一级核心地区对邻近二级核心地区的带动作用,向外围地区的扩散尚弱。(4)核心与外围不同类型地区的参数估计存在显著差异,这体现了不同类型地区经济结构的梯度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京津冀
原文传递
快速工业化背景下乡村性时空分异及其演化——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 被引量:26
17
作者 韩冬 乔家君 马玉玲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05-2418,共14页
构建了适用于村域尺度的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在ESDA空间探测架构下分析了2005-2015年巩义市村域尺度乡村性分异及演化的特征,并结合村庄发展模式,归纳出乡村性分异及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宏观尺度的研究相比,微观尺度的研究可以... 构建了适用于村域尺度的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在ESDA空间探测架构下分析了2005-2015年巩义市村域尺度乡村性分异及演化的特征,并结合村庄发展模式,归纳出乡村性分异及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宏观尺度的研究相比,微观尺度的研究可以发现区域内部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性。(1)研究区域整体乡村性呈减弱态势,但其内部村庄之间乡村性差异却在不断加强。(2)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正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态势总体不断增强,并且呈现出边缘强、中间弱的分布格局。(3)乡村性热点区和冷点区分布的集聚态势都在增强,冷点区形成了"点—轴"分布态势,并且沿轴向扩散趋势显著。(4)城市发展的带动、经济转型的影响、区位交通的影响、历史锁定效应以及经济能人的带动作用对乡村性时空分异及演化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性 快速工业化地区 时空分异 时空演化 村域尺度
原文传递
中国手足口病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18
作者 宋飏 刘艳晓 +1 位作者 张瑜 王士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74-588,共15页
健康中国战略是中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之一,手足口病作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中国影响范围较为广泛和普遍的典型传染性疾病,尤其对婴幼儿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本文构建健康地理学视角下的传染病研究理论框架,采用集中度和空间分... 健康中国战略是中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之一,手足口病作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中国影响范围较为广泛和普遍的典型传染性疾病,尤其对婴幼儿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本文构建健康地理学视角下的传染病研究理论框架,采用集中度和空间分析方法解析中国2008—2017年手足口病发病时空分异特征和变化规律,对18个影响其发病的风险因子进行空间相关和地理探测,揭示手足口病地理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健康地理学视角下的传染病研究理论框架由传染病发病的基本环节、影响因素和分布扩散状态3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内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2)2008—2017年中国手足口病发病率呈现波动上升、两年为一周期且偶数年份高于奇数年份的发病规律,春末夏初及秋末冬初为发病高峰。(3)2008—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率未体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011—2017年发病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且呈现自北向南、自小而分散向大而集中的演变趋势;发病典型地区可以总结为气候湿热区、经济落后且医疗水平低的地区和易集聚感染的人口密集区3种。(4)有12项因素通过了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的显著性检验,与手足口病发病率体现正向作用的因素解释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气温>年降水量>湿度>气压>人口密度>路网密度>人均GDP”,负向相关关系作用大小依次为“日照时数>风速>AQI指数>海拔>千人床位数”,气温和降水量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最为明显。本文为健康地理学、手足口病病理学、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实证检验基础,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流行病预防与控制提供重要科学支撑和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Spearman相关性分析 地理探测器 中国
原文传递
贫困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分异研究--以安徽境内大别山区12个贫困县(市)为例 被引量:25
19
作者 王群 杨万明 +1 位作者 朱跃 杨兴柱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30-1038,共9页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2008—2017年安徽境内大别山区12个贫困县(市)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时空演变过程,采用障碍度模型揭示恢复力影响因素和特征。研究表明:(1)时序变化上,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中低阶...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2008—2017年安徽境内大别山区12个贫困县(市)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时空演变过程,采用障碍度模型揭示恢复力影响因素和特征。研究表明:(1)时序变化上,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中低阶段。其中,社会子系统恢复力整体微升,局部年份有突变;经济子系统恢复力发展逐年提高;生态子系统恢复力"上升-下降-上升"反复波动,整体呈下降趋势;(2)空间变化上,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总体上呈"极低-较低-中等"递进发展,各县(市)由分化到趋同,中部最快,南北均衡并进。其中,社会子系统恢复力空间关联性相对较弱,部分相邻区域阶段一致,总体北部快于南部;经济子系统恢复力空间关联性较强,连片提升,进度相似,总体南部快于北部;生态子系统恢复力空间关联性居中,部分区域短时间内步调一致,总体南慢北快。(3)旅游发展、人地关系、生态环境是贫困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县(市)越临近,影响因素相似度越高,但随地势复杂性增加,相似度由北至南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安徽大别山区12个贫困县(市)
下载PDF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吕雁琴 范天正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60,共1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目前各地区间仍存在“数字鸿沟”问题,剖析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是实现数字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文章以2013—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数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目前各地区间仍存在“数字鸿沟”问题,剖析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是实现数字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文章以2013—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计算出各省域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实证分析东中西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来考察经济社会因素对数字经济影响的时空分异。结果表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六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而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较低。2013—2019年均增长率最大的地区是重庆,增幅达8.4%,其次是西藏、贵州和四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3%、7.4%和4.8%。中国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明显,空间上呈现出自东向西阶梯递减的趋势。从时间分布来看,2013—2019年间,中国中西部整体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但东北地区省份数字经济水平处于波动下降趋势。总的来说,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明显。数字经济在东中西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所引起,区域间基尼系数最大的为西部—东部,而中部—西部区域间的基尼系数最小。中部—东部地区的区域间基尼系数在考察期内不断上下波动。西部—东部数字经济差异在前期不断上升,在2014年时达到峰值,而后大体上区域差异具有整体收敛的趋势。中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总体来说变动不大,在2014年后基本趋于稳定。东部地区区域内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最大而中部地区各省份数字经济差异则是最小。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基尼系数出现了轻微上升,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差异在2016年前较为稳定,在2017—2019年存在明显的扩大,西部地区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Dagum基尼系数 地理探测器 时空分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