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4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163
1
作者 刘彦随 王介勇 郭丽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269-4274,共6页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西北—西南—东北"的轨迹共移动了17.3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东北—西南—东北"的轨迹移动了223.3km,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和粮食产量大致呈反向变化。当两者距离拉近时,粮食产量减少,当两者距离增大时,粮食产量增长。【结论】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粮食产量变化对耕地变化的敏感性呈增强趋势。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的报酬递减趋势日益明显,粮食增产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亟需创新机制和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耕地变化 重心模型 敏感度模型 时空动态 中国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38
2
作者 李洪建 王孟本 柴宝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15-519,共5页
对晋西北砖窑沟流域荒地 7年土壤水分定位观测表明 ,生长期土壤水分动态主要受降水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一般年份生长期土壤水分动态可分为 3个时段 :1)春末夏初土壤水分消耗期 ;2 )夏末秋初土壤水分蓄积期和 3)秋末冬初土壤水分消耗期 .0... 对晋西北砖窑沟流域荒地 7年土壤水分定位观测表明 ,生长期土壤水分动态主要受降水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一般年份生长期土壤水分动态可分为 3个时段 :1)春末夏初土壤水分消耗期 ;2 )夏末秋初土壤水分蓄积期和 3)秋末冬初土壤水分消耗期 .0~ 30 0cm土层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与测定序号的关系方程为 :1)直线型 ( 1988,1990 ) ,2 )指数型 ( 1992 ,1995 )和 3)抛物线型 ( 1993) .以 15 0cm为界 ,下部土壤水分与上部的比大于 1.不同降水年土壤湿度与土层深度的关系方程均为三次抛物线型 .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0~ 30 0cm内的土壤水分剖面可分为活跃层 ( 2 0 0cm以上 )、过渡层 ( 2 0 0~ 2 5 0cm)和稳定层 ( 2 5 0cm以下 ) .各层深度随降水量及其分配的不同而变化 .不同降水年荒地土壤水分的方差分析总体差异显著 ,但各组间的均值配对比较结果不同 .特涝年的荒地土壤水分与其它年份差异均显著 .荒地与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差异显著 ,但与河北杨林地和小叶杨林地的土壤水分差异不显著 .本文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助于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和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定量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地 土壤水分 定位观测 时空变化
下载PDF
2000-2011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55
3
作者 刘宪锋 任志远 +2 位作者 林志慧 刘焱序 张东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97-908,共12页
基于MODIS-NDVI数据,辅以线性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及偏相关系数等方法,本文从三个尺度分析了近12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未来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12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1.2%/10a,其中长江源... 基于MODIS-NDVI数据,辅以线性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及偏相关系数等方法,本文从三个尺度分析了近12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未来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12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1.2%/10a,其中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植被均呈增加趋势,而澜沧江源区植被呈下降趋势。(2)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且NDVI频度呈现"双峰"结构。(3)近12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和减少趋势的面积分别占64.06%和35.94%,且表现为源区北部增加、南部减少的空间格局。(4)三江源区植被变化的反向特征显著,植被变化由改善趋势转为退化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的北部,而由退化趋势转为改善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源区。(5)三江源区植被对降水和潜在蒸散的响应存在时滞现象,而对气温的响应不存在时滞现象。(6)三江源区植被覆盖的增加主要归因于气候暖湿化以及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未来趋势 影响因素 三江源区
原文传递
2000-2012年中国北方海岸线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83
4
作者 徐进勇 张增祥 +4 位作者 赵晓丽 温庆可 左丽君 汪潇 易玲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1-660,共10页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中国北方"三省一市"2000年、2005年、2008年、2010年、2011年与2012年共6期大陆海岸线的时空分布情况;采用网格法计算了各个时期海岸线的分形维数;分析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海岸线长度变化与分形维...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中国北方"三省一市"2000年、2005年、2008年、2010年、2011年与2012年共6期大陆海岸线的时空分布情况;采用网格法计算了各个时期海岸线的分形维数;分析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海岸线长度变化与分形维数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海岸线动态变化的原因。2000-2012年,研究区海岸线长度持续增加,总共增加了637.95km,年均增加53.16km。从区域上看,以天津市与河北省所在的渤海湾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强烈;从时间过程上看,2008年后海岸线长度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其中2010-2011年是海岸线长度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变化强度为2.49%。2000-2012年研究区海岸线的分形维数不断增大,其中渤海湾区域海岸线分形维数变化最剧烈;历史海岸线的长度与分形维数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2;通过对大量海岸线动态引起的整体海岸线长度变化与分形维数变化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局部海岸线长度增大(或缩减)会导致整体海岸线分形维数增大(或减小),并且呈正比例变化。从2000-2012年各时段海岸线动态对应的各类沿海工程的面积汇总情况来看,港口建设、渔业设施建设以及盐场建设分别占前三位,人类工程建设是中国北方海岸线变化最主要原因;与人类活动影响相比,自然变化如河口淤积与侵蚀对海岸线影响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分形维数 遥感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近50a新疆气温精细化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72
5
作者 李景林 张山清 +3 位作者 普宗朝 王命全 王胜兰 赵书琴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利用新疆93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春、夏、秋、冬四季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各气温要素多年平均值和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 利用新疆93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春、夏、秋、冬四季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各气温要素多年平均值和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春、夏、秋、冬四季和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疆高,北疆低;平原和盆地高,山区低"的格局。(2)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61-2010年新疆春、夏、秋、冬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24℃/10 a、0.21℃/10 a、0.39℃/10 a、0.49℃/10 a和0.33℃/10 a的倾向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并分别于2004年、1997年、1995年、1985年和1994年发生了突变性的上升,突变后较突变前,各季和年平均气温分别升高了1.5℃、0.8℃、1.2℃、1.6℃和1.0℃,但气温上升幅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北疆大,南疆小"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气温 时空变化 ARCGIS
下载PDF
基于地貌分区的1990-2015年中国耕地时空特征变化分析 被引量:70
6
作者 程维明 高晓雨 +3 位作者 马廷 徐新良 陈印军 周成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13-1629,共17页
地形地貌通过分配地表水分和热量制约耕地的利用形式和成效,对耕地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意义,以地貌分区的视角研究中国耕地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90-2015年中国6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和地貌分区数据,运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分析... 地形地貌通过分配地表水分和热量制约耕地的利用形式和成效,对耕地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意义,以地貌分区的视角研究中国耕地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90-2015年中国6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和地貌分区数据,运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中国耕地1990-2015年的面积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探讨不同地貌分区下的耕地新增与流失方向。结果表明,中国耕地面积略有增加,但总体变化不大,耕地面积从1990年的17715万hm^2增加到2015年的17851万hm^2,平均每年增加5.44万hm^2,每年增幅仅为0.03%。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台地、丘陵次之;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Ⅰ)耕地面积最大,而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区(Ⅳ)耕地动态度明显高于其他地貌区。空间上呈现"南减北增,新增耕地的重心向西北移动"的特征。1990-2015年间,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区(Ⅳ)和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Ⅰ)为耕地面积增长区,平均每年增加耕地面积分别为8.9万hm^2和5.4万hm^2;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区(Ⅱ)和西南中低山高原盆地区(V)为耕地面积减少区,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分别为5.9万hm^2和2.8万hm^2;而华北—内蒙东中山高原区(Ⅲ)和青藏高原高山极高山盆地谷地区(Ⅵ)耕地面积几乎没有变化,平均每年变化仅为0.15万hm^2和0.06万hm^2。耕地流失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I)和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区(Ⅱ),主要原因为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建设用地对优质耕地的大量占用;而新增耕地主要发生在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区(Ⅳ),多来自于对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开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耕地 地貌分区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被引量:64
7
作者 郑德凤 郝帅 +3 位作者 吕乐婷 徐文瑾 王燕燕 王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4-78,共15页
本文基于"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及相关系数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90-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①1990-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不断上升趋势... 本文基于"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及相关系数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90-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①1990-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不断上升趋势,从研究初期的542.37亿元增加至研究末期的834.70亿元,增长292.33亿元,增幅53.90%,每一阶段平均增长率为9.01%;长江源园区与黄河源园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情况与三江源国家公园整体情况一致,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其次为草地、湿地,其中草地与水域提供了各园区90%以上的生态服务;澜沧江源园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占比则为草地(70.58%)、湿地(23.58%)、水域(3.38%)。②空间上,长江源园区及澜沧江源园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黄河源园区则呈现西高东低特征。③相关分析表明,协同关系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主导关系,但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程度各异。④数量方面,4类典型生态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的Moran′s I指数与相关性系数表现一致;空间分析方面,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异质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变化 权衡与协同 三江源国家公园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和GIS的新疆绿洲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61
8
作者 阿里木江.卡斯木 唐兵 古丽克孜.吐拉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56-1064,共9页
以新疆16座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时相卫星遥感资料,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城市的空间特征信息,并通过城市扩展强度、扩展速率以及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和分形维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1990-2010年以来新疆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变化的过程和特征.... 以新疆16座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时相卫星遥感资料,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城市的空间特征信息,并通过城市扩展强度、扩展速率以及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和分形维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1990-2010年以来新疆城市扩展时空动态变化的过程和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城市的空间分布由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绿洲经济所决定,许多城市的发展依托于绿洲,城镇的形成具有"亲水性"的特点,由于新疆地域辽阔,交通干线附近往往形成城镇相对集中的城市带或城市群.南北疆城市之间在扩展速度及强度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位于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城市大多属于扩展速度相对较快、扩展强度相对较大的扩张类型,而南疆城市的扩展速度则相对较慢、扩展强度也相对较小.通过对城市紧凑度和分维数变化的分析发现,新疆城市平均紧凑度呈下降趋势,而分形维数呈增长的趋势,说明整体上新疆城市空间结构有趋于松散化的趋势,城市的空间结构不够合理,有待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 时空变化 RS GIS技术 新疆
下载PDF
近50年新疆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60
9
作者 张山清 普宗朝 李景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81-1492,共12页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月日照时数、总云量和低云量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春、夏、秋、冬四季和年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和突变前后变化量...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月日照时数、总云量和低云量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对春、夏、秋、冬四季和年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和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空间分布及其与云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春季日照时数总体呈现“从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点;夏季为“北疆多,南疆少,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少”的格局;秋季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冬季具有“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新疆各地年日照时数2450~3450h,其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少”的格局。(2)1961-2010年,除春季日照时数呈不显著的略增趋势外,新疆夏季、秋季、冬季和年日照时数分别以-4.27 h·(10a)^-1、-4.30 h·(10a)^-1、-14.36 h·(10a)^-1和-19.42 h·(10a)^-1的倾向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并且,夏季、秋季、冬季和年13照时数分别于1988年、1986年、1987年和1982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年前后,全疆各地日照时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以年日照时数为例,1982年后较其之前,除吐鲁番、哈密盆地,塔里木盆地南缘等少部分区域年日照时数有所增多外,全疆大部为减少的态势。(3)云量是影响新疆日照时数的主要因素,总体来说,新疆总云量和低云量较少的区域日照时数相对较多;反之,亦然。近50a,新疆总云量变化不明显,但低云量明显增多,这是导致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日照时数 时空变化 ARCGIS
原文传递
1990—2009年中国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为例 被引量:59
10
作者 许家伟 侯景伟 +1 位作者 宋宏权 乔家君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5-90,共6页
利用至2009年的省级数据,与前人结论进行了对比,纠正了某些认识。①与我国几何中心相比,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表现出不均衡性;②政策因素和由此导致的开放程度、开放时序的差别,是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③经济危机是经济重心产生剧... 利用至2009年的省级数据,与前人结论进行了对比,纠正了某些认识。①与我国几何中心相比,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表现出不均衡性;②政策因素和由此导致的开放程度、开放时序的差别,是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③经济危机是经济重心产生剧烈跳动的主要原因;④广东省人口的快速增长是人口重心持续的西南向移动的真正原因,而经济重心的东南向移动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⑤人口重心和第一产业重心较为吻合,而与经济重心、第二产业重心、第三产业重心较为离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人口重心 经济重心 时空演变
下载PDF
过去5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 被引量:58
11
作者 赵俊芳 赵艳霞 +1 位作者 郭建平 房世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815-2825,共11页
【目的】研究近50年来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干热风时空变化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科学对策。【方法】基于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 【目的】研究近50年来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干热风时空变化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科学对策。【方法】基于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指标,系统分析近50年来黄淮海冬小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与过程次数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结果】(1)1961—201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轻度、重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出现的平均日数和过程次数随时间的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1960—1980年和2001—2010年均为缓慢减少时期,1981—2000年变化则不太明显。1968年各地干热风危害均最为严重,1987年危害均最轻;(2)近50年来,该区轻度、重度干热风灾害的年际变化很大,这和该时期气象要素匹配程度有关。各地20世纪60年代干热风发生最严重。其次,为20世纪70年代和最近10年。20世纪80、90年代危害较轻;(3)就空间平均分布状况而言,该区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和干热风过程次数分布具有一致性,总体呈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且地区间差异都很显著,同纬度地区的内陆高于沿海。河北省的北部和西北部、河南省的东南部一带等地干热风危害最轻,河北省南部、河南省西北部等地危害最重,该地作物产量受到冲击很大,生产相对更脆弱。【结论】1961—2010年,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气象要素温度、水分、风速等匹配组合的差异,干热风灾害年际变化很大,地区间差异显著,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仍有可能发生。实际生产中,必须重视小麦干热风灾害的防御,可从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化学措施着手来减少干热风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冬小麦 干热风 时空变化 防御对策
下载PDF
青藏高原40年来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 被引量:55
12
作者 张文纲 李述训 庞强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8-176,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97个气象台站1961-2000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以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分析了高原降水量40年来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其变化趋势的区域分异因素和可能的趋势突变时间。结果发现...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97个气象台站1961-2000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以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分析了高原降水量40年来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其变化趋势的区域分异因素和可能的趋势突变时间。结果发现,高原站点40年年降水量大部分表现为增大趋势,只有青海东南部和南疆及西藏部分站点出现减小趋势,这一时间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则大致表现为高原中东部和南北的反向变化,同时高原站点冷季降水量增大趋势明显;以冷、暖季降水量的第三载荷向量场分异进行的分区在10年年代际和逐年变化中都有明显体现,暖季区域分异因素的主要相关区域降水量变化趋势与相应载荷向量的时间变化相关显著,在1989年出现可信的突变时间点;冷季相关分异区域的降水量变化趋势在1987年出现明显增大趋势,同样与载荷向量的时间变化相关显著,但突变时间点检测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量 时空变化 MANN-KENDALL检验 主成分分析 气候突变
下载PDF
华北平原2001-2011年冬小麦播种面积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57
13
作者 王学 李秀彬 +1 位作者 谈明洪 辛良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0-199,共10页
为及时、准确地获取华北平原冬小麦时空分布信息,构建多源遥感监测系统,基于MODIS EVI时间序列数据和两景TM影像,建立华北平原冬小麦时序波谱曲线库,并结合农作物物候历制订统一规则,在此基础上,重建华北平原2001-2011年冬小麦播种面积... 为及时、准确地获取华北平原冬小麦时空分布信息,构建多源遥感监测系统,基于MODIS EVI时间序列数据和两景TM影像,建立华北平原冬小麦时序波谱曲线库,并结合农作物物候历制订统一规则,在此基础上,重建华北平原2001-2011年冬小麦播种面积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多源遥感监测系统提取华北平原2001-2011年冬小麦信息,在栅格尺度上获得了稳定的较高分类精度,平均为76.36%;在县域行政单元尺度上,2011年的冬小麦遥感监测面积与统计数据的耦合度也较高(决定系数为0.89,均方根误差为1.29×104 hm2);2)华北平原2001-2011年的冬小麦播种面积呈持续上升趋势,2011年比2001年增加了156.05×104 hm2(14.96%);3)冬小麦播种面积大致呈"南增北减"的时空变化格局:平原中南部的鲁西南平原、胶莱平原、豫东平原和皖北平原冬小麦种植面积扩张趋势显著;而北部的京津冀地区冬小麦面积明显收缩。该研究旨在为华北平原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制订粮食安全策略及优化水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为大范围、长时间尺度的作物播种面积时空变化遥感监测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作物 监测 时序波谱曲线 时空变化 华北平原
下载PDF
长江流域20cm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56
14
作者 王艳君 姜彤 许崇育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0-833,共4页
利用长江流域107个气象站1951-2000年的20 cm口径蒸发皿逐日蒸发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IDW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分析了近50年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的年和季节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50年来,长江流域以年平均、... 利用长江流域107个气象站1951-2000年的20 cm口径蒸发皿逐日蒸发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IDW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分析了近50年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的年和季节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50年来,长江流域以年平均、夏季和秋季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下降为主要特点,尤以20世纪90年代最为显著,是年平均和夏季蒸发皿蒸发量最小的时期,比前40年平均值分别低-25.9 mm和-36.1 mm,这种趋势中下游地区比上游地区明显得多,尤其是在鄱阳湖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 cm蒸发皿蒸发量 时空变化 长江流域
下载PDF
1990-2010年福建省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53
15
作者 张开洲 陈楠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5-615,共11页
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分析1990-2010年间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空间格局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集聚有所减弱... 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分析1990-2010年间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空间格局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集聚有所减弱。②热点区(高度热点区)由沿海向内陆演进,属跃迁式突变;边缘区发展方向刚好相反,属收缩式渐变。③总变异中随机性因素增大,结构化分异减弱;区域空间差异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西北—东南方向上。④各类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相同,但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方向产生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分化。总体而言,死亡率和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为正,出生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及迁入率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均GDP对人口老龄化既有推动也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空间差异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福建省
原文传递
丹江口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被引量:51
16
作者 刘海 武靖 陈晓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4609-4624,共16页
研究区域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特征,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利益相关方效益最大化,达到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权衡协同定性分析、长时间动态变化研究不足... 研究区域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特征,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利益相关方效益最大化,达到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权衡协同定性分析、长时间动态变化研究不足的现状,以丹江口水源区为例,在采用"当量因子法"求得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使用长时间整体分析占优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和短时期动态变化分析占优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ESTD)模型对研究区1990—2015年10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990—1995年,丹江口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增长,之后则呈不断上涨的时序变化趋势,增幅最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为水资源供给。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用地类型为林地,其次为草地和水域。空间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东南高西北低特征。在丹江口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关系中,协同关系占64%,是丹江口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主导关系,权衡关系较少,且大多存在于供给服务与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之间。丹江口大坝加高后,即2005年之后,水源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方向有所改变,改变明显的生态服务有净化环境、水文调节和水资源供给。这3种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增多,除这3种生态系统服务外,其余几种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源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变化 权衡协同
下载PDF
我国不同区域农田养分平衡对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49
17
作者 孙波 潘贤章 +4 位作者 王德建 韩晓增 张玉铭 郝明德 陈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201-1208,共8页
区域农田养分盈亏是驱动农田土壤肥力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对我国6个农业生态试验站(海伦、沈阳、栾城、长武、常熟、鹰潭)站区农田土壤肥力在近年来时空演变的研究表明,除了海伦站黑土和常熟站水稻土的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下降外,其... 区域农田养分盈亏是驱动农田土壤肥力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对我国6个农业生态试验站(海伦、沈阳、栾城、长武、常熟、鹰潭)站区农田土壤肥力在近年来时空演变的研究表明,除了海伦站黑土和常熟站水稻土的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下降外,其他站区均呈现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黑土和乌栅土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目前农田有机C和N投入水平无法维持其平衡;6个站区土壤速效磷有增有减,而土壤速效钾除了栾城和鹰潭站区域外均呈降低趋势。从站区农田养分的年平衡与土壤养分的年变化量关系看,农田氮、磷、钾的盈亏量决定了土壤养分的变化方向。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初始含量过高(分别超过15.1 g/kg和1.60 g/kg)时,也会导致其年际间的变化方向从增加变为降低。农田氮素盈亏量与土壤全氮变化量之间相关不显著,主要是由于化肥投入和作物籽粒输出的农田氮平衡不能完全代表土壤氮素的真实盈亏情况;而农田磷素和钾素的盈亏量与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年变化量的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养分盈亏 土壤养分 土壤有机碳 时空演变 区域尺度
下载PDF
东北地区最高、最低温度非对称变化的季节演变特征 被引量:44
18
作者 孙凤华 袁健 关颖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2-536,共5页
选用东北地区剔除迁站次数较多的观测站后的74个代表站1959~2002年44年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观测数据,建立了东北地区近44年来的年、四季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序列。在所建序列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年和季... 选用东北地区剔除迁站次数较多的观测站后的74个代表站1959~2002年44年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观测数据,建立了东北地区近44年来的年、四季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序列。在所建序列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年和季节变化规律;采用Mann-Kendall和Yamamoto方法对经过滑动平均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序列进行了突变分析。计算了所有测站的年和各个季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趋势系数,分析增温趋势在各季节的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4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表现为明显的增温趋势,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明显高于最高气温,前者的年气候倾向率为后者的2倍;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表现为冬季增温最强,春季次之,秋季最弱;在研究区域的中心部位,即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交界处有一范围较大且稳定的最低气温强增温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突变点发生时段基本一致,强突变发生在80年代后期,较弱的一次发生在70年代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时空变化
下载PDF
近50年长三角地区水系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47
19
作者 韩龙飞 许有鹏 +3 位作者 杨柳 邓晓军 胡春生 徐光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9-827,共9页
基于1960s、1980s以及2010s三期1:5万地形图中水系数据,选取河网密度(Dd)、水面率(WSR)、干流面积长度比(R)、支流发育系数(K)和盒维数(D),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系近50年的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城市化对水系结构的影响。结果表... 基于1960s、1980s以及2010s三期1:5万地形图中水系数据,选取河网密度(Dd)、水面率(WSR)、干流面积长度比(R)、支流发育系数(K)和盒维数(D),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系近50年的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城市化对水系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长三角水系河网密度、水面率数量特征呈下降趋势,其中武澄锡虞、杭嘉湖和鄞东南地区河网密度减少近20%;结构特征发生变化,秦淮河流域干流面积长度比增加显著,杭嘉湖地区支流发育系数衰减达46.8%;河网复杂度衰退,武澄锡虞和杭嘉湖地区的盒维数衰减分别达7.8%和6.5%。2城市化影响水系的空间分布,高度城市化地区河网密度、水面率、支流发育系数以及盒维数最低。3城市化深刻改变着水系的演化过程。1960s-2010s期间,高度城市化地区的河网密度、水面率衰减剧烈达27.2%和19.3%,河网主干化趋势加剧,河网复杂度下降4.91%。1980s-2010s期间,低度城市化地区支流衰减达53.3%,河网密度大幅下降14.6%。4城镇用地的扩张、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田水利活动是改变长三角水系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结构 时空变化 城市化 长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广东省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45
20
作者 王思 张路路 +3 位作者 林伟彪 黄秋森 宋亦心 叶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49-2163,共15页
基于MODIS-NDVI遥感植被指数,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提取,结合趋势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对2000—2020年间广东省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探究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驱动作用。... 基于MODIS-NDVI遥感植被指数,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进行植被覆盖度提取,结合趋势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对2000—2020年间广东省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探究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广东省植被覆盖度整体以0.23%/a的变化率呈波动增长趋势,但空间异质性显著,呈现出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递增的趋势;(2)广东省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介于0.7—0.76,以中高和高植被覆盖度为主,低植被覆盖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7%。全省以植被改善为主(78.18%),显著和极显著退化区域占全区面积的5.84%,主要集中分布在珠三角、粤东沿海以及粤西沿海等地区;(3)研究区以耕地与林地的图谱单元互换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在耕地和林地的占用和补充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反映出城乡建设过程中对耕地和林地的大量占用;植被覆盖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响应联系,且各土地利用类型对植被覆盖度的贡献各异;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化的图谱与植被显著和极显著退化区高度重合,说明耕地和林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化是造成植被覆盖退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以珠三角地区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 广东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