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位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285
1
作者 朱耿平 刘国卿 +1 位作者 卜文俊 高玉葆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0-98,共9页
生态位模型是利用物种已知的分布数据和相关环境变量,根据一定的算法来推算物种的生态需求,然后将运算结果投射至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中来预测物种的实际分布和潜在分布。近年来,该类模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入侵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全球... 生态位模型是利用物种已知的分布数据和相关环境变量,根据一定的算法来推算物种的生态需求,然后将运算结果投射至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中来预测物种的实际分布和潜在分布。近年来,该类模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入侵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全球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影响以及传染病空间传播的研究中。然而,由于生态位模型的理论基础未被深入理解,导致得出入侵物种生态位迁移等不符合实际的结论。作者从生态位与物种分布的关系、生态位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以及生态位模型和生态位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生态位模型的理论基础。非生物的气候因素、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物种的迁移能力是影响物种分布的3个主要因素,它们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作用于物种的分布。生态位模型是利用物种分布点所关联的环境变量来模拟物种的分布,这些分布点本身关联着该物种和其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生态位模型所模拟的是现实生态位(realized niche)或潜在生态位(potential niche),而不是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Grinnell生态位和Elton生态位均在生态位模型中得到反映,这取决于环境变量类型的选择、所采用环境变量的分辨率以及物种自身的迁移能力。生态位模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物种的生态需求分析、未知物种或种群的探索和发现、自然保护区的选择和设计、物种入侵风险评价、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近缘物种生态位保守性及基于生态位分化的物种界定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模型 生态位保守性 空间尺度 Grinnell生态位 Elton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 潜在生态位 现实生态位
原文传递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及其度量方法 被引量:265
2
作者 宋正娜 陈雯 +1 位作者 张桂香 张蕾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17-1224,共8页
空间可达性度量既可用于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也可用于比较规划方案的优劣。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需要针对不同设施特有的空间布局目标,选取与之相适应的可达性评价因子,并采用合适的度量方法展开,对此进行专题研究... 空间可达性度量既可用于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也可用于比较规划方案的优劣。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需要针对不同设施特有的空间布局目标,选取与之相适应的可达性评价因子,并采用合适的度量方法展开,对此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一方面在对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时效性、接受性、数量、等级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如何针对不同设施进行空间布局目标设定和可达性评价因子选取;另一方面将主要的度量方法分为比例法、最近距离法、基于机会累积的方法、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并对各类方法的应用领域及优缺点予以分析比较,同时以潜能模型、两步移动搜寻法为例探讨相关方法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中的应用;最后在对上述研究总结评述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多等级设施空间可达性、从需求者的活动规律考虑空间可达性、针对各类设施的综合空间可达性以及相关度量方法与GIS的集成等主题值得投入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设施 空间可达性 度量方法 潜能模型 两步移动搜寻法
原文传递
近20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 被引量:87
3
作者 梅志雄 徐颂军 +1 位作者 欧阳军 史策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4-701,共8页
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地级市和县域两个空间尺度分析了近20 a珠三角地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珠三角地级城市空间联系总体逐步加强,并充分体现出广州的中心城市地位;县域尺度上,空间联... 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地级市和县域两个空间尺度分析了近20 a珠三角地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珠三角地级城市空间联系总体逐步加强,并充分体现出广州的中心城市地位;县域尺度上,空间联系强度较大的主要是各地市市区之间及广-佛都市区的县市间和各地市市区与其所辖县市之间,其它县市间联系强度则较小;珠三角核心区内大部分县市之间联系总体呈逐渐增强趋势,核心区外的县市之间及其与核心区内的县市间联系强度有升有降,规律性不明显。广-佛都市区和深圳-东莞-惠州都市区的城市潜力较大且变动较大,对外辐射带动作用强,其它城市潜力相对较小且变化不明显;珠三角城市潜力的区域不平衡态势明显,城市潜力的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的特征与演变规律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 潜力模型 珠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 被引量:57
4
作者 刘德钦 刘宇 薛新玉 《遥感信息》 CSCD 2002年第2期2-6,T001,共6页
利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信息 ,介绍了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 ,通过三维模型显示 ,罗伦斯曲线 ,人口重心和人口潜力等方法 ,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 ,用空间相关方法对人口分布的现象进行分析 。
关键词 中国 人口分布 空间自相关 人口潜力 人口重心 人口普查
下载PDF
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37
5
作者 关伟 周忻桐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8-55,共8页
利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辽中南城市群2002—2011年这10年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沈阳与城市群内其它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 利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辽中南城市群2002—2011年这10年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沈阳与城市群内其它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普遍较高,充分体现了沈阳的中心城市地位,但近10年来也存在波动下降的趋势;大连与大多数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处于中等强度以下且有渐弱的趋势,未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之间,除了辽阳与鞍山联系强度较大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波动较小。潜力值的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能力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比较明显,近10年来呈现出普遍递减的趋势;沈阳、鞍山、抚顺潜力值一直稳居前3位但变动幅度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其中鞍山渐渐呈现出明显的对外辐射作用,成为继沈阳之后新的辐射中心;其他城市潜力相对较小且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互作用 引力模型 潜力模型 IDW 辽中南城市群
原文传递
空间外部性、比较优势与制造业集聚——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韩峰 柯善咨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38,116,共18页
本文综合传统比较优势和外部性因素,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建立了理论和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284个地级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传统比较优势仍是影响制造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要素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空间... 本文综合传统比较优势和外部性因素,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建立了理论和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284个地级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传统比较优势仍是影响制造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要素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空间关联性,且已超过传统比较优势成为制造业集聚的主要来源;传统比较优势与空间外部性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分别由西到东和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提出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空间外部性 市场潜力 比较优势
原文传递
锂矿主要类型、特征、时空分布及找矿潜力分析 被引量:27
7
作者 隰弯弯 赵宇浩 +5 位作者 倪培 姚春彦 朱意萍 郑璐 姚仲友 王天刚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35,共17页
锂是重要的能源金属,分布高度集中。目前可开发利用的锂矿床主要有盐湖卤水型、伟晶岩型、黏土型、锂沸石型、其他卤水型(包括油气田卤水亚类和地热卤水亚类)和离子吸附型6种类型。除伟晶岩型锂矿的时代呈幕式分布,其他类型的锂矿主要... 锂是重要的能源金属,分布高度集中。目前可开发利用的锂矿床主要有盐湖卤水型、伟晶岩型、黏土型、锂沸石型、其他卤水型(包括油气田卤水亚类和地热卤水亚类)和离子吸附型6种类型。除伟晶岩型锂矿的时代呈幕式分布,其他类型的锂矿主要集中形成于新生代。新生代锂矿占全球已查明资源量的75%,主要分布于显生宙造山带如安第斯锂三角地区、中国川藏地区、北美科迪勒拉等地区,其余锂矿则主要分布在前寒武纪克拉通如西澳克拉通、刚果克拉通、西非克拉通和加拿大地盾等区域。盐湖卤水型和伟晶岩型锂矿找矿潜力大,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矿 矿床类型 时代分布 空间分布 找矿潜力
下载PDF
城市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何静 周典 +1 位作者 徐怡珊 戴靓华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18-22,共5页
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与之配套的养老设施作为保障,而养老设施在城市社区中的合理布局既能有效提升设施的利用效率,也能提高老年人利用设施的便利性。基于Arc GIS技术,针对养老居住与养老服务两类设施的使用特点,使用两步移动搜寻... 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与之配套的养老设施作为保障,而养老设施在城市社区中的合理布局既能有效提升设施的利用效率,也能提高老年人利用设施的便利性。基于Arc GIS技术,针对养老居住与养老服务两类设施的使用特点,使用两步移动搜寻法和潜能模型这两种度量方法分别进行空间可达性测算并进行可视化表达,根据测算结果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差异性及其在不同类型养老设施中的适用性,为合理利用空间可达性度量方法科学地指导城市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居住设施 养老服务设施 空间可达性 两步移动搜寻法 潜能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背景与远景区优选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学求 周建 +7 位作者 迟清华 王玮 张必敏 聂兰仕 刘东盛 徐善法 吴慧 高燕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7-758,共12页
稀土元素是现代科技、新能源、特种制造的关键性材料,以其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而备受关注,很多国家将其列为关键资源或战略资源。地球化学是研究稀土分布和发现稀土矿床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获得的全国15个稀土... 稀土元素是现代科技、新能源、特种制造的关键性材料,以其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而备受关注,很多国家将其列为关键资源或战略资源。地球化学是研究稀土分布和发现稀土矿床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获得的全国15个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基准数据以及“一带一路”的中蒙边境、中缅老越边境地区地球化学填图数据为基础,阐述中国稀土地球化学背景和圈定远景区。获得全国岩石和汇水域沉积物15个稀土元素、轻稀土(ΣLREE)、重稀土(ΣHREE)和总稀土(ΣREE)背景值。全国岩石背景值分别为:ΣLREE 121μg/g,ΣHREE 35.0μg/g,ΣREE 157μg/g,轻重稀土比值为3.5。全国汇水域沉积物背景值分别为:ΣLREE 134.0μg/g,ΣHREE 38.5μg/g,和ΣREE 173μg/g,轻重稀土比值为3.5。总体上汇水域沉积物与岩石一致,但含量略高于岩石。全国共圈定稀土地球化学异常区35处,其中有26处异常与已知稀土矿或稀土成矿带相吻合,新发现稀土超富集中心的稀土异常9处,分别位于内蒙白云鄂博以西的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华南异常富集中心、松潘—甘孜—攀西地区、云南红河州—中越边境、三江南段—中缅边境、雅鲁藏布江东段、西藏札达地区、中塔边境、黔东正安—荔波地区。这些异常显示,是具有寻找白云鄂博型、碱性岩型、离子吸附型、花岗伟晶岩型、磷块岩型和泥岩型稀土矿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背景 异常 空间分布 远景区
下载PDF
焦作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刘铭 王西岳 +4 位作者 王明仕 喻国强 刘晓咏 王自发 潘小乐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0-830,共11页
焦作市是京津冀地区“2+26”通道城市之一.为研究焦作市大气污染特征,于2016年1月—2018年2月使用3个国控站点(马村区生态环境局、焦作市生态环境局和高新区政府)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以及2018年1月焦作市边界站PM2.5及其化学组分(水溶性... 焦作市是京津冀地区“2+26”通道城市之一.为研究焦作市大气污染特征,于2016年1月—2018年2月使用3个国控站点(马村区生态环境局、焦作市生态环境局和高新区政府)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以及2018年1月焦作市边界站PM2.5及其化学组分(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焦作市大气污染以PM2.5污染为主,2017年ρ(NO2)、ρ(PM2.5)、ρ(PM10)、ρ(CO)和ρ(SO2)平均值分别为42.4μg/m^3、79.0μg/m^3、136.5μg/m^3、1.42 mg/m^3和38.3μg m^3,较2016年分别下降了10.5%、10.6%、11.2%、20.7%和37.6%.在时间分布上,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春、夏两季ρ(NO2)日变化较秋、冬两季呈更宽的“U型”,ρ(SO2)峰值出现在12:00左右,推测原因与夜间高架源排放有关;在空间分布上,本地一次污染排放可能主要来自市区工地扬尘、西南地区交通源和东部污染点源.观测期间,ρ(NO3^-)、ρ(NH4^+)和ρ(SO4^2-)较高,平均值分别为39.42、23.66和23.01μg/m^3,分别占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的41.8%、25.1%和24.4%,占ρ(PM2.5)的27.4%、16.4%和16.0%.污染天的NOR(氮转化率)(0.35)和SOR(硫转化率)(0.43)明显高于清洁天的NOR(0.25)和SOR(0.18),表明污染天NO2和SO2二次转化程度更高.SOR和NOR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相对湿度较高时有利于NO2和SO2的二次转化.污染天和清洁天ρ(SOC)(SOC为二次有机碳)估算值分别为19.79和3.51μg/m^3,分别占ρ(OC)的79.4%和54.9%,占ρ(PM2.5)的9.8%和10.4%,表明焦作市SOC对OC有较大的贡献.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法)结果表明,本地源是影响焦作市秋、冬两季PM2.5的主要潜在源,太行山南麓区域输送也对其有一定贡献.研究显示,焦作市大气污染较严重,本地一次排放、二次转化和区域输送是焦作市PM2.5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PM2.5 时空分布 化学成分 潜在来源
下载PDF
我国生物质能源的空间分布及利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赵思语 耿利敏 《中国林业经济》 2019年第5期75-79,共5页
我国生物质能源丰富,分析我国生物质能源的空间布局及其利用潜力是推进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文献及数据,分析了我国各类生物质能源的空间布局并结合我国实际评估了其利用潜力。
关键词 生物质能源 空间分布 潜力分析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trends in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over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from 1960 to 2009 被引量:18
12
作者 ZHU Guofeng HE Yuanqing +4 位作者 PU Tao WANG Xufeng JIA Wenxiong LI Zongxing XIN Huiju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2年第1期71-85,共15页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20 station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during 1961–2009,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was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enman-Monteit...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20 station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during 1961–2009,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was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enman-Monteith model. With the method of Spline interpolation under ArcGI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was presented to research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discuss the domin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n-nual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showed a decreasing tendency since the 1960s, especially from the 1980s to 1990s, while it show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since 2000. Regional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showed a rate of –0.17 mm a?1.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north, middle and south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exhibited decreasing trends over the studied period, and its regional trend was on the decline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Spline interpolation Penman-Monteith model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Hengduan Mountains
原文传递
六盘山地区中学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玉婷 孙建国 +1 位作者 杜立钊 周亮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2-58,87,共8页
针对当前大范围集中特困地区的中学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研究较为欠缺的问题,该文以六盘山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爬虫获得1415所中学和1157个居民点位置及相关属性,辅以道路和人口等数据,运用改进的潜能模型,测算分析中学教育资源的空... 针对当前大范围集中特困地区的中学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研究较为欠缺的问题,该文以六盘山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爬虫获得1415所中学和1157个居民点位置及相关属性,辅以道路和人口等数据,运用改进的潜能模型,测算分析中学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六盘山地区中学空间可达性整体有待提高;城乡差异显著,多民族聚居区、部分县区交界地带存在大范围中学空间可达性偏低现象;交通发达、路网密集区域的中学空间可达性较高。本研究为贫困山区的教育资源空间优化方案的制订及教育扶贫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地区 教育资源 中学 空间可达性 潜能模型
原文传递
省域视角下中国保险业市场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恩龙 杨永春 +1 位作者 史坤博 王宝君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6-124,共9页
基于省域2006—2014年保费收入,分析了中国保险业市场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潜力格局,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中国保险业市场的发展类型;最后,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讨了中国保险业市场的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中国保费收入整体上呈现增... 基于省域2006—2014年保费收入,分析了中国保险业市场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潜力格局,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中国保险业市场的发展类型;最后,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讨了中国保险业市场的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中国保费收入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保险业市场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两极化特征;随着保险市场日益成熟,中国保险业市场发展出现三个高值区:北京—上海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四川为中心的西部地区,极化现象也在逐渐弱化。(2)各省份之间的发展潜力差异较大,其中,保险业市场发展潜力明显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北、中部以及新疆、四川等地。(3)保险业市场发展处于"低水平—高潜力"的省份空间分布较分散,且多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而处于"高水平—低潜力"的省份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地区。(4)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及金融业发展水平等对保险业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人民生活水平和金融业发展水平等对保险业发展潜力有正向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险业市场 空间格局 发展潜力 影响机制 热点地区分析
原文传递
土地整治绩效空间差异及投入优先序——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17
15
作者 谢向向 张安录 杨蒙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58-2071,共14页
近年来,中国各地进行了大量的土地整治工作,但如何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实现土地整治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数据包络模型,对湖北省85个县(市、区)土地整治绩效的空间差异进行评价,然后运用生态系统服务... 近年来,中国各地进行了大量的土地整治工作,但如何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实现土地整治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数据包络模型,对湖北省85个县(市、区)土地整治绩效的空间差异进行评价,然后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理论测算土地整治生态潜力,并对数量、质量、生态潜力进行聚类,得出综合潜力,最后对土地整治绩效水平分级图与综合潜力分级图进行空间叠加,确定土地整治投入优先序。结果显示:(1)湖北省土地整治绩效水平相对较高,其中综合效率有效的地区有29个,技术效率有效的地区有36个,规模效率有效的地区有29个,三者均值分别为0.8607,0.8931,0.9600。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综合效率均值、技术效率均值均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而规模效率则表现为中间低两头高;(2)土地整治综合潜力可以划分成五个潜力级别区;(3)全省可划分成16个土地整治优先投入区、25个次优先投入区、20个一般投入区、24个投入紧缩区,并结合各区域特点,指出未来土地整治的重点方向。研究为确定新一轮土地整治资金投入的方向、提高土地整治资金使用效率,提供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 叠加 土地整治绩效 空间差异 生态潜力 综合潜力 投入优先序 湖北省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特征的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与潜力测算 被引量:17
16
作者 孙建伟 罗静 +2 位作者 孔雪松 崔家兴 田野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0-87,94,共9页
整理分区划定和整理潜力测算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核心内容。本文综合地形位、缓冲区、可达性、景观指数和Voronoi图,引入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实现整理区合理划分;改进潜力测算模型,结合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农... 整理分区划定和整理潜力测算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核心内容。本文综合地形位、缓冲区、可达性、景观指数和Voronoi图,引入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实现整理区合理划分;改进潜力测算模型,结合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农户意愿因素,构建整理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秦巴山区竹溪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值位于0.0433—0.8038之间;全县农村居民点可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优化调控区和城镇发展区,现实潜力904.63 hm2,仅为传统潜力的65.42%;根据各乡镇潜力系数,划分为3级潜力区。空间分异的潜力测算、整理区和潜力区划分,为确定因地制宜的整理模式和符合实际的整理时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特征 整理分区 潜力测算 竹溪县
原文传递
沣河沿岸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杨阳 周正朝 +2 位作者 张福平 王欢欢 王若丹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43,共7页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陕西省沣河沿岸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数据统计与GIS制图,对Co、Cr、Cu、Mn、Pb、Zn、Ni和V 8种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征、空间分布、生态风险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在人群、工厂密集地显著富...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陕西省沣河沿岸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数据统计与GIS制图,对Co、Cr、Cu、Mn、Pb、Zn、Ni和V 8种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征、空间分布、生态风险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在人群、工厂密集地显著富集,并均有着随水流方向呈总体升高的趋势。土壤中Co、Cr、Mn、Pb和V的几何均值分别为21.5、92.1、611.1、32.9 mg·kg-1和75.4 mg·kg-1,均高于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其中,Co、Cr、Mn和Pb含量的超标率达100%、75%、63%和25%,表现为以Co为主的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Co、Cr、Pb和Ni污染主要集中在沣河中下游河段,Cu污染主要集中在沣河中上游河段。沣河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空间分布 生态风险 沣河 陕西
原文传递
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特征和开发利用潜力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杨会峰 孟瑞芳 +7 位作者 李文鹏 李泽岩 支传顺 包锡麟 李长青 柳富田 吴海平 任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32-1051,共20页
海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长期超采是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开展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潜力研究,对支撑服务地下水超采治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经系统评价,海河流域天然资源量25... 海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长期超采是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开展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潜力研究,对支撑服务地下水超采治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经系统评价,海河流域天然资源量252.99×10^(8)m^(3),生态水位约束条件下的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量172.98×10^(8)m^(3),可更新的深层水可利用量4.68×10^(8)m^(3)。海河流域山区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Ⅰ~Ⅲ类水占比40.83%,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质量较差,Ⅰ~Ⅲ类水占比14.10%,深层地下水质量优于浅层地下水,Ⅰ~Ⅳ类水占比74.25%。海河流域山区地下水开采潜力总体较小,燕山和太行山北部山区,地下水资源禀赋较差,基本无开采潜力,太行中部山区地下水开采程度较高,无开采潜力或开采潜力较小,太行南部山区地下水资源禀赋良好,开采潜力较大;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在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开采潜力差异较大,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长期超采形成大范围降落漏斗,无开采潜力或潜力较小,中东部平原浅层地下水资源禀赋较差,以微咸水为主,开采潜力较小,山东省鲁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程度较低,聊城—德州一带开采潜力较大;雄安新区地下水总体无开采潜力。平原区深层地下水基本无开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地下水资源 空间分布 开采潜力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河南 山东
下载PDF
Quantifying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nd yield gap of winter wheat in China 被引量:13
19
作者 ZHANG Shi-yuan ZHANG Xiao-hu +4 位作者 QIU Xiao-lei TANG Liang ZHU Yan CAO Wei-xing LIU Lei-l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845-857,共13页
Despite the improvement in cultivar character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large gaps between the attainable and potential yields still exist in winter wheat of China. Quantifying the crop potential yield is essential f... Despite the improvement in cultivar character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large gaps between the attainable and potential yields still exist in winter wheat of China. Quantifying the crop potential yield is essential for estimating the food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olicies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Gradually descending models and geographic infor- 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potential yields and yield gaps in winter wheat across the main production region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2000-2010, the average potential yield limited by thermal resource (YGT) was 23.2 Mg ha-1, with larger value in the northern area relative to the southern area. The potential yield limited by the water supply (YGw) generally de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9 Mg ha-1 across the entire study region. The highest YGw in the north sub-region (NS) implied that th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conditions in this sub-region must be improved. The averaged yield loss of winter wheat from nutrient deficiency (YGH) varied between 2.1 and 3.1 Mg ha-1 in the study area, which was greater than the yield loss caused by water limitation. The potential decrease in yield from photo-thermal-water-nutrient-limited production to actual yield (YGo) was over 6.0 Mg ha-1, ranging from 4.9 to 8.3 Mg ha^-1 across the entire study region, and it was more obvious in the southern area than in the northern area.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cross the main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region, the highest yield gap was induced by thermal resources, followed by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level of farming technology, social policy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 Furthermore, there are opportunities to narrow the yield gaps by making full use of climatic resources and developing a reasonable production plan for winter wheat crops. Thus,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f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coming decades is possible but will requi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variation potential productivity yield gap winter wheat China
下载PDF
中国特色乡村空间格局与旅游空间协同优化分区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孔雪松 府梦雪 江平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554-2573,共20页
特色乡村是乡村产业振兴和城乡休闲旅游的重要载体,大量特色乡村资源及其旅游潜力得以不断挖掘,但不同类型特色乡村的旅游空间协同发展关系仍不明晰。本文以5类国家级特色乡村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特色乡村差异化格局、空间联动与功能... 特色乡村是乡村产业振兴和城乡休闲旅游的重要载体,大量特色乡村资源及其旅游潜力得以不断挖掘,但不同类型特色乡村的旅游空间协同发展关系仍不明晰。本文以5类国家级特色乡村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特色乡村差异化格局、空间联动与功能互补特征,在识别特色乡村集聚区的基础上开展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提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空间协同优化分区方案。结果表明:全国特色乡村分布呈现明显的东密西疏特征,其集聚区沿海(东海)、沿江(长江)和沿河(黄河)特征明显。中国特色乡村的形成和发展是多重因子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其中县域城镇化率、年均降水量、人口密度和旅游产业规模指数的影响显著。中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高潜力区形成以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为战略支点的菱形分布格局。本文基于中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和区位匹配度的组合分析,将全国划分为优先发展区、特色挖掘区、资源整合区、协同提升区和优化引导区,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空间格局优化和协同发展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乡村 乡村旅游 空间关联 潜力评价 优化分区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