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黄河流域“三区空间”演化特征及机制 被引量:23
1
作者 魏伟 尹力 +1 位作者 谢波 薄立明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55,86,共13页
以时空维度对2000、2010、2020年黄河流域438个县区的土地利用及“三区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面向国土空间规划选取演化方向、演化规模和演化位置三个维度研究“三区空间”演化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镇... 以时空维度对2000、2010、2020年黄河流域438个县区的土地利用及“三区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面向国土空间规划选取演化方向、演化规模和演化位置三个维度研究“三区空间”演化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镇空间不断侵占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空间破碎化明显;农业空间在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双重侵占下规模锐减;生态空间在中游地区明显优化,但上游有所退化;黄河源区、“几字弯”地区、“潼关―入海口”沿线是“三区空间”交叉转换的密集区。“三区空间”演化结果由演化方向、演化规模和演化位置共同确定,三个维度同时受到文化、政策、经济、人口、地理区位和工程技术等多因子制约;不同类型空间的演化机制有所区别,各因子的作用强度在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国土空间规划 三区空间 演化机制 黄河流域 土地利用类型 生态保护
原文传递
国土空间结构演变解析与主体功能区格局优化思路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亚飞 郭锐 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55-866,共12页
主体功能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解析其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和趋势是国土空间开发与主体功能区格局优化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探索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演变的科学与政策内涵,以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 主体功能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解析其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和趋势是国土空间开发与主体功能区格局优化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探索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演变的科学与政策内涵,以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人口或经济的比例关系为基本参数,测度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前后5年的主体功能区核心-边缘结构、点-轴结构的演变特征,揭示核心区域、边缘区域、距离轴线的国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合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要求,从区域差距、资源环境效应、对外联系等方面分析国土空间结构演变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人口、经济进一步向城市化地区、城市群区域、主要开发轴线集聚,人口集聚过程快于经济集聚过程,人口与经济呈现相互均衡的趋势,且与全国自然承载力及考虑地理区位和系统整体性的地域功能适宜性的格局趋于吻合;不同功能区之间、区域板块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沿轴线区域与远离轴线区域的区域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国家"两横三纵"轴线无法适应我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及"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据此提出:推动人口进一步向城市群及主要轴线核心区域集聚,实现人口与经济相均衡;进一步减少北方地区边缘区域的人口压力,从而促进人口规模与自然承载力相均衡;增加珠江-西江发展轴带,完善"三横三纵"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向外延伸沿长江通道、陆桥通道与包昆通道等主要轴线从而适应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空间结构 地域功能 演变过程 高质量发展 格局优化
原文传递
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新疆地区“三区空间”演化解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尹力 魏伟 +1 位作者 薄立明 夏俊楠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2-64,共13页
科学认知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与国土空间演化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是助力主体功能区战略传导、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的关键。以主体功能区为空间参照,运用空间转换矩阵、Dagum空间基尼系数、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及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科学认知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与国土空间演化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是助力主体功能区战略传导、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的关键。以主体功能区为空间参照,运用空间转换矩阵、Dagum空间基尼系数、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及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从“测度主体功能区内特征—对比主体功能区间差异—挖掘演化形成机制”3个方面,研究1990—2020年新疆地区“三区空间(即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近30年新疆地区城镇空间持续扩张,西北沿边地区“由牧转耕”“三山”及“两盆”边缘地区“由黄变绿”显著,主体功能区划具有显著区分效果,重点开发区内功能定位与空间演化最为吻合,但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有所错位。②全疆“三区空间”演化的主体功能区“内/间”差异显著,不同空间转换类型的差异来源分解各有区别,但主导变化方向仍以主体功能区内部差异为主。③国土开发政策、自然地理条件相较于新疆自身社会经济因素对整体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作用更显著,城镇扩张和道路交通建设对地区生态空间扩张具有正向作用,退耕还林、沙化土地治理、边境政策相较于主体功能区有更强的空间塑造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战略 国土空间规划 三区空间 由牧转耕 绿色生态空间 演化机制 新疆
原文传递
鄂东南传统祠堂空间功能演化研究——基于黄石市阳新县36个祠堂的整体分析
4
作者 董黎 张海富 《华中建筑》 202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基于大量调研与实地考察,依托于鄂东南传统祠堂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以黄石市阳新县为考察对象,对36座传统祠堂的空间功能和结构进行整体研究。在充分整理和研究素材的同时,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重新解读,将研究对象在建筑本体的基础... 基于大量调研与实地考察,依托于鄂东南传统祠堂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以黄石市阳新县为考察对象,对36座传统祠堂的空间功能和结构进行整体研究。在充分整理和研究素材的同时,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重新解读,将研究对象在建筑本体的基础上上升为文化现象,探寻祠堂建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影响因素,探讨集体记忆与社会共识的建立。并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相结合,提炼其科学性与积极意义,对其传承与发展提出可行性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祠堂 空间功能演化 整体研究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人口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研究
5
作者 洪舒蔓 郝晋珉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8年第11期1526-1532,1557,共8页
以1990—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在Arc GIS平台下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化,采用局部G统计方法和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对黄淮海平原人口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存在7个人口高密度中心,区域人口分布呈现集聚与... 以1990—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在Arc GIS平台下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化,采用局部G统计方法和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对黄淮海平原人口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存在7个人口高密度中心,区域人口分布呈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空间发展趋势。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揭示出黄淮海平原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呈现出三种不同的人口空间结构模式,一是去中心化扩散模式,主要是1990—2000年的北京市区;二是中心增长型扩散模式,主要包括2000—2010年的北京市区和1990—2015年的天津市区;三是向心集聚模式,主要包括2010—2015年的北京市区和1990—2015年的石家庄市区、保定市区、邯郸市区、郑州市区和徐州市区。研究结果对黄淮海平原构建合理的空间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局部G统计 区域密度函数 演变特征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晓丽 罗玛诗艺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9年第6期1-12,共12页
探究区域"三生"功能共生融合效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为例,在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200... 探究区域"三生"功能共生融合效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为例,在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长江经济带"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Moran’s I指数对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情况较好,呈现出由轻度失调到基本协调的波动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城市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特征,但其差异逐渐缩小;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高-高聚集区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低-低聚集区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内陆省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功能 耦合协调 时空格局 演化特征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河南省创新能力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建华 王明照 姜照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0,共6页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从地理维度和经济维度构建空间邻接、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河南省各市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相关性,构建普通面板模型和静态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从地理维度和经济维度构建空间邻接、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河南省各市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相关性,构建普通面板模型和静态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结合动态空间面板模型(SPDM)进一步探讨长期和短期效应下核心科技投入要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0—2018年河南省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创新空间格局呈现以郑州市为中心的单核心模式;(2)以经济距离矩阵为代表的经济联系对河南省的创新能力产生了较明显的带动作用;(3)R&D资金及R&D研究人员均能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但前者边际效益更大,FDI具有负外部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计量模型 知识生产函数 创新能力时空演化 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中国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解析——人口与经济集疏视角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亚飞 陈佩佩 陈东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21,共11页
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是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人类社会空间组织结构有机耦合的复杂结构。文章通过对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作用机理的理论探索,从人口经济集疏的视角,对维持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有序化演变的主体功能区划一张图进行了系... 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是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人类社会空间组织结构有机耦合的复杂结构。文章通过对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作用机理的理论探索,从人口经济集疏的视角,对维持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有序化演变的主体功能区划一张图进行了系统解析,从国家、大区域和省级等不同层级分别测度了地域功能空间梯度结构、地域功能点—轴结构、地域功能核心—边缘结构的演变特征,并从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过程、功能区近远程耦合和相互作用、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响应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解析。研究发现:中西部与东部之间、靠近轴线与远离轴线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不同功能区之间较大的经济差距和社会福利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促使人口进一步从中西部向东部、远离轴线向靠近轴线区域、边缘区域向核心区域、农业和生态地区向城市化区域进一步集聚,人口的集聚程度要高于经济集聚程度,人口与经济呈现均衡的趋势;区域经济以及社会福利的差距导致的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过程,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在流域、湾区等生态系统整体性大背景下,不同区域之间生态功能服务过程以及人类需求多样化下社会系统中商品、贸易、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促使区域间产生更加复杂多元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近远程耦合效应,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由以往促进产业分工合作与经济系统空间组织向兼顾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地域功能完整性拓展的区域一体化区域政策,以及注重政策分类落地与精准化的差异化区域政策与政府调控是地域功能空间结构有序演变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功能 空间结构 主体功能区 演变过程 空间集聚 空间均衡
原文传递
成都平原城市群“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涛 侯兰功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6期76-83,105,共9页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与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算2003—2018年成都平原城市群68个区县的“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并揭示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成都平原城市群县域生产功能呈“一核、多级、两带”的增长趋势,东部生产...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与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算2003—2018年成都平原城市群68个区县的“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并揭示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成都平原城市群县域生产功能呈“一核、多级、两带”的增长趋势,东部生产功能增长速度高于西部。生活功能高值地区大多分布于研究区中部,且呈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域,其他地级市主城区为多级化区域,带动周边地区生活功能整体提升的空间特征。生态功能在空间上呈明显的四周高、中间低,西边高、东边低的空间分布规律;从时序维度可以看出,北部以及西部地区生态功能呈连续上升的态势。成都平原城市群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之间的关联程度整体呈由拮抗到协调耦合的上升趋势,且表现为“从点到面”的空间增幅形态,“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处于波动增长状态,其中轻度失调型阶段增幅最大;“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的演变态势接近于“∩”形的成长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功能 耦合协调 时空演化 成都平原城市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