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制造业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9
1
作者 张杰 唐根年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07-1117,共11页
基于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等多种空间统计方法,从省域、区域、县域及县域以下多个空间尺度,对1998年、2003年、2008年和2013年浙江省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点、面结合测度,... 基于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等多种空间统计方法,从省域、区域、县域及县域以下多个空间尺度,对1998年、2003年、2008年和2013年浙江省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点、面结合测度,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影响全省以及杭嘉湖绍、宁台温舟和金衢丽三大区域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的地理因子。结果表明:(1)浙江省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程度呈递减态势,空间分布沿着"西南-东北-西北"的Z字型路径向外扩散;(2)浙江制造业经历了"三核并立"-"三核多中心"-"三核连片发展多中心"空间分异格局;(3)环杭州湾地区一直处于全省制造业热点地区,浙江省冷热点区域空间格局大体呈现"东北-西南"的走向;(4)影响全省制造业企业分异格局的核心因素主要为信息化、地形、市场规模、城镇化和技术创新等,影响三大区域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核心因素存在时空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空间分异格局 浙江
下载PDF
中国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55
2
作者 穆学英 刘凯 任建兰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06-1014,共9页
绿色生产效率评价是评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可行性的重要途径。基于"人地协调"理念和"过程+格局"思维,建立了衡量绿色生产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市、区)近10年的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效率评价是评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可行性的重要途径。基于"人地协调"理念和"过程+格局"思维,建立了衡量绿色生产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市、区)近10年的绿色生产效率进行测度,运用熵值法、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结合Arc GIS、Geoda软件,对中国2005-2014绿色生产效率差异以及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4年中国绿色生产效率呈上升趋势,呈现从"大差距低水平"向"小差距高水平"转变的时序特征;(2)2005-2014年中国四大地区绿色生产效率呈现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3)中国绿色生产效率呈现东高西低的率三级阶梯空间格局特征;(4)中国各省(市、区)绿色生产效率值与相邻地区存在相似性,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5)经济发展基础和差别化的资源环境区域政策是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产效率 区域差异 时空格局 数据包络分析法 中国
原文传递
渭干河-库车河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及格局优化 被引量:34
3
作者 何珍珍 王宏卫 +3 位作者 杨胜天 方斌 张兆勇 刘香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473-5482,共10页
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以下简称渭?库绿洲)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的荒漠绿洲区,维护其生态安全,是实现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1997年、2006年及2016年3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构建渭?库绿洲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近20... 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以下简称渭?库绿洲)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的荒漠绿洲区,维护其生态安全,是实现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1997年、2006年及2016年3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构建渭?库绿洲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近20年来研究区的景观生态安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最小阻力模型,以水域、林草地为生态源地,将生态安全水平、海拔和坡度作为阻力因子生成最小累计阻力面,划分生态功能区,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从点、线、面综合视角进行景观格局优化。结果表明:(1)1997—2016年渭?库绿洲生态安全区域面积呈波动变化,相对安全区域面积在不断增加,临界安全、敏感和风险区域面积呈减小趋势,景观生态安全度在空间分布上由高到低呈内向外扩展的态势。(2)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的Moran′s I值分别为0.6479、0.7049、0.6587,景观生态安全值的空间集聚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主要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类型为主,呈现出“同质聚集、异质分离”的特点。(3)景观格局优化中选取的生态源地占绿洲总面积的12.76%,构建的绿洲生态廊道基本贯穿整个研究区,关键廊道连接了绝大多数的绿洲生态源地,辅助廊道是连接没有与关键廊道连接的源地之间的通道,识别的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绿洲生态廊道的薄弱环节处,共计36个。将划分的生态缓冲区、生态连通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5个功能区和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及生态节点景观组分相结合,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维持及进一步改善该绿洲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库绿洲 景观生态安全 时空分异 最小阻力模型 格局优化
下载PDF
海南交通可达性的测度与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宋洁华 李敏纳 +1 位作者 蔡舒 王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07-1516,共10页
设定交通可达性指数及交通区位优势度、内部交通连通度和对外通达性3个分指数,全面测度海南各县级行政区的交通可达性,在此基础上,采用Global Moran’s I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与全局趋势分析方法,从多个维度系统研究海南交通可达性... 设定交通可达性指数及交通区位优势度、内部交通连通度和对外通达性3个分指数,全面测度海南各县级行政区的交通可达性,在此基础上,采用Global Moran’s I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与全局趋势分析方法,从多个维度系统研究海南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异现状格局。结果显示,目前海南各县级行政区交通可达性差异很明显;海南岛交通可达性总体呈沿海内陆分异与北南方向类似U型分异格局,交通可达性的3个分指标均存在鲜明的空间分异特征,即交通区位优势度与交通可达性总体分异格局基本一致,内部交通连通度呈北部较高、中部内陆到西南沿海较低而东南沿海居中的分异格局,对外通达性呈沿海内陆分异及北南和东西方向双重类似U型分异格局;三沙市是海南一个特殊的沿海地级市,其交通可达性很差。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政治因素对海南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异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推进海南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交通条件进行经济空间布局引导,并逐步增强交通布局的空间均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可达性 空间分异格局 Getis-Ord Gi*指数 全局趋势分析 海南
下载PDF
Spatial patterns of urban land use growth in Beijing 被引量:17
5
作者 LIU Shenghe, Sylvia Prielei, LI Xiubin(1. Inst.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 Analysis, A-2361 Laxenburg, Austri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3期266-274,共9页
By using digitized land use maps of Beijing in 1982, 1992 and 1997 and employ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urban lan... By using digitized land use maps of Beijing in 1982, 1992 and 1997 and employ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urban land use growth in Beijing in the period of 1982–1997. It is observed that urban land use growth in Beijing went beyond the control of urban planning, in terms of the extraordinary high growth rate and undesired spatial pattern. The rate of urban expansion after 1982, which was predominated by growth of industrial land, was extraordinary high compared to its historical period. While its growth centers have been actively shifting toward the northern part, rather than toward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parts as designated by the latest General Plan (1991–2010) of Beijing, its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land use growth in general was in distinct concentric sprawl, which seriously violated the General Plan of Beij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land us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growth pattern GIS BEIJING
下载PDF
江苏省PM_(2.5)时空变化及土地利用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玉玲 刘红玉 +1 位作者 娄彩荣 孙一鸣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15,21,共7页
基于江苏省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期间71个监测点PM_(2.5)日数据以及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年、季为时间尺度,利用泰森多边形划分研究区域,在系统分析PM_(2.5)时空分异规律基础上,揭示PM_(2.5)浓度变化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 基于江苏省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期间71个监测点PM_(2.5)日数据以及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年、季为时间尺度,利用泰森多边形划分研究区域,在系统分析PM_(2.5)时空分异规律基础上,揭示PM_(2.5)浓度变化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PM_(2.5)浓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趋势。时间上,冬季浓度最高,达109.72μg/m^3,春季次之,为70.13μg/m^3,秋季最低,仅53.20μg/m^3;空间上,从各监测点一年PM_(2.5)浓度看,南京、泰州和宿迁数个监测点是PM_(2.5)高浓度区域,浓度范围81~85μg/m^3。盐城开发区管委会浓度最低,仅49.75μg/m^3,全省呈现"内陆高,沿海低;内陆南高北低"的趋势。(2)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格局对PM_(2.5)浓度分布有一定影响。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与PM_(2.5)呈负相关,林地和建设用地则呈正相关。景观面积、密度、破碎度和聚散性是影响PM_(2.5)的主要因素,冬夏季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时空分异 景观格局 泰森多边形
下载PDF
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范大莎 杨旭 +2 位作者 吴相利 周嘉 茹艺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97-2804,共8页
根据2000—2014年东北三省碳排放的相关数据,结合空间探索性分析及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方法,对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性、差异性及其重要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存在比较显著的全局空间... 根据2000—2014年东北三省碳排放的相关数据,结合空间探索性分析及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方法,对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性、差异性及其重要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存在比较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自相关性在整体上表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到2014年全局Moran's I指数达到最高值0.3395.在局部空间相关关系上,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的高-高区域集中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低-低地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表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人均GDP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有负效应,总人口数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影响从正效应转变为负效应,化肥施用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影响程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代表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消耗的农业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因素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影响较大,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关程度有逐渐趋同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农田生态系统 时空分异格局 驱动因素
原文传递
河北省县域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8
作者 唐林楠 吴彦澎 +1 位作者 刘玉 唐秀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1-428,共8页
借助TOPSIS模型、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系统分析河北省县域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空间特征、关联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2013年河北省县域农业机械化水平在空间... 借助TOPSIS模型、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系统分析河北省县域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空间特征、关联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2013年河北省县域农业机械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方向性和地形分布差异:中南部偏东平原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北部偏西地区次之,西部丘陵区发展滞后;2)县域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区域趋同性比较明显,河北南部以高高集聚(HH)类型居多,北部以低低集聚(LL)类型居多;3)与OLS模型相比,GWR模型在揭示农业机械化水平空间非平稳性方面具有优势。在研究所选的自变量中,地形因子对县域农业机械化的影响较大且均为正向,耕地经营规模和种植结构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有正有负,但整体上为正。建议在高原县域采取适度增加耕地经营规模,调整作物种植比例等措施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平原县域通过改变其他经济因素来提高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水平 空间分异格局 影响因素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河北省
下载PDF
肯尼亚交通优势度及其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郭政 陈爽 +1 位作者 姚士谋 熊传合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6-964,共9页
基于2018年肯尼亚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数据,设定交通优势度指数及交通网络连接度指数和交通对外通达度指数2个分指数,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对肯尼亚交通优势度及其空间分异格局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 基于2018年肯尼亚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数据,设定交通优势度指数及交通网络连接度指数和交通对外通达度指数2个分指数,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对肯尼亚交通优势度及其空间分异格局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①肯尼亚交通优势度空间差异十分显著,以内罗毕、蒙巴萨和基苏木为主要交通节点的铁路沿线地区交通优势度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②肯尼亚交通优势度空间分异格局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非均衡性,交通网络连接度呈现出以内罗毕为核心,以铁路沿线为轴带呈圈层状向四周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而交通对外通达度呈现出北部和西北部较低而南部和东南部较高的空间分异格局。③地形地貌、气候、水文、人口集聚、经济发展等是形成肯尼亚交通优势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分布进行优化调整,积极引导经济空间合理布局,是推动肯尼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优势度 空间分异格局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肯尼亚
下载PDF
多中心作用下大城市房价空间分异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合肥市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彪 杨山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38-1546,共9页
随着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大城市通过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发展逐渐形成了多中心,在多中心作用下城市空间,尤其是房价空间的变化表现出异质性与复杂性。以快速发展的合肥市为例,从不同空间尺度利用地统计法研究城市房价的空间分异特征,并... 随着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大城市通过外延式扩张与内涵式发展逐渐形成了多中心,在多中心作用下城市空间,尤其是房价空间的变化表现出异质性与复杂性。以快速发展的合肥市为例,从不同空间尺度利用地统计法研究城市房价的空间分异特征,并通过构建特征价格模型分析房价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以揭示城市空间结构与房价空间分异的逻辑关联。结果表明:(1)在主城区尺度上,房价空间分布与多中心结构相符,在各中心范围内形成了3个高房价区;(2)在中心区尺度上,各中心区房价呈现出圈层与扇形相混合的分布特征,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对其周边房价影响范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变异模式;(3)影响房价空间分异的三类特征中,结构特征与邻里特征在主城区尺度上对房价空间分异产生了较大的作用;(4)不同功能的中心区房价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各异,区位特征对旧城中心的影响最大,结构特征与区位特征均对行政中心有较大影响,结构特征是新区中心影响房价最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 空间分异格局 空间变异结构 特征价格模型 合肥市
原文传递
湖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卢召艳 郑晶 李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4-94,118,共12页
休闲农业示范点是发展水平较高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体现,探讨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湖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湖南省截至2019年认定的194家休闲农业示范点,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 休闲农业示范点是发展水平较高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体现,探讨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湖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湖南省截至2019年认定的194家休闲农业示范点,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密度、关联性等方面对示范点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从空间类型上看,示范点的最近邻指数R为0.8003,在空间分布上属于集聚型分布。2)从空间密度上看,示范点在分布密度上与湖南省农业生产空间高度耦合,主要分布在长株潭都市农业圈、环洞庭湖平湖适水农业示范区、环衡邵干旱带节水农业保育区以及湘东的幕阜-罗霄山地、湘南的南岭山地、湘西的武陵-雪峰山地生态农业带等6大片区。3)从空间关联上看,示范点的热点区和冷点区在空间上差异较为明显,表现出一定的集聚型“片状”分布的特征,总体上呈现“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布格局。4)从影响因素上看,湖南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地形地貌、资源禀赋、湖泊水系等自然因素是影响示范点空间分布的内在因素,而农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城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是重要的外在推手,进一步强化了示范点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业示范点 空间分异格局 影响因素 湖南省
下载PDF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以天水市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利邦 范昊 +2 位作者 石培基 郭晓东 孟小楠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158-3165,共8页
基于天水市2013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提取聚落、河流、道路等属性数据,借助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和景观格局分析模型,从县域和市域两个尺度分析天水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市县域乡村聚落景观分异明显... 基于天水市2013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提取聚落、河流、道路等属性数据,借助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和景观格局分析模型,从县域和市域两个尺度分析天水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市县域乡村聚落景观分异明显,秦安县乡村聚落斑块小,但分布密集,村村分离不明显;清水县乡村聚落斑块大,但分布稀疏,村村分离明显。清水县、甘谷县和秦安县聚落斑块复杂、不规则,分布较为破碎,随机分布态势较强;其他县区乡村聚落形态比较简单、规则,破碎程度小,分布较规整。此外,天水市域乡村聚落规模、形态和格局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各乡镇乡村聚落斑块规模与全市平均斑块规模差距小,在临近地域建筑观念和地形特征相似因素的影响下,乡村聚落规模大小有着趋同性;同时,天水市乡村聚落呈现"北部中部沿河密集,东部南部依山稀疏",具有明显的环境指向性,乡村聚落斑块数目和斑块密度在南北方向上均呈现较明显的"U"型态势,在东西方向上分别为西高东低和中部向东西两侧递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异 景观格局 黄土丘陵区
原文传递
2000—2020年中国农业空间演变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13
作者 尹力 魏伟 +3 位作者 李泓锐 赵浪 夏俊楠 薄立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5-1246,共22页
整合各类涉农用地为农业空间,科学认知全国农业空间时空格局演变过程及新趋势,是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开展农业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以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和主体功能区为空间参照,运用空间转移矩阵、Dagum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回归模... 整合各类涉农用地为农业空间,科学认知全国农业空间时空格局演变过程及新趋势,是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开展农业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以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和主体功能区为空间参照,运用空间转移矩阵、Dagum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回归模型解析2000—2020年中国农业空间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并识别关键影响因子及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近20年中国农业生产空间持续缩减的同时农业生活空间稳定扩张,农业空间整体沿胡焕庸线“西增东减”的分异格局凸显,第二级地势阶梯是农业空间结构转型的密集热点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寒区和东北寒区剧烈的农业扩张正在逐渐改变全国农业空间格局。(2)农业空间布局的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扩大,演变过程的主体功能区“内/间”差异显著,城市化地区-非城市化地区间的差异是全国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农业空间在非农产品主产区中的演化态势严峻,西北生态保护与农业开发、东南城镇发展与农业保护间的矛盾突出。(3)农业空间结构转型是自然地理、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因素协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各因素作用的空间异质性尺度差异明显,全国农业空间格局由多个不同尺度的空间过程共同形成。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及相关农业空间规划的编制需要注重空间演化过程及规律,也需要利用农业空间演变新趋势谋求更大的空间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 农居扩张 耕地流失 分异格局 胡焕庸线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上海数字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及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14
作者 曹如中 张东洋 +1 位作者 曹雨蓉 熊鸿军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7,共9页
基于上海数字文化产业兴趣点(POI)数据,运用ArcGIS软件,结合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分析上海数字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特征与空间分异格局,探讨上海数字文化产业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机制。研究发现:(1)... 基于上海数字文化产业兴趣点(POI)数据,运用ArcGIS软件,结合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分析上海数字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特征与空间分异格局,探讨上海数字文化产业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机制。研究发现:(1)上海数字文化产业总体集聚水平较高,区域集聚程度差异化明显;(2)上海数字文化产业在空间上呈非随机性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由南向北呈现出阶梯式分异格局;(3)上海数字文化产业门类集聚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应用软件开发类集聚程度最高,创意内容制造服务类类集聚程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趣点 数字文化产业 集聚特征 空间分异格局
下载PDF
基于泰森多边形的南京市PM2.5时空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晓杰 张金亭 +1 位作者 张长城 彭晓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298,共6页
[目的]分析南京市PM2.5时空分异规律,探讨PM2.5浓度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为南京市生态保护和空气污染治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南京市2013年12个月的日均PM2.5浓度数据以及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泰森多边形将南京市划分为9个研... [目的]分析南京市PM2.5时空分异规律,探讨PM2.5浓度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为南京市生态保护和空气污染治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南京市2013年12个月的日均PM2.5浓度数据以及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泰森多边形将南京市划分为9个研究区域,以月、季、年为时间尺度,对各个研究区内的PM2.5浓度的时空特征以及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时间上,南京市PM2.5浓度冬季呈现最高,达到129.93μg/m^3,夏季最低,达到44.65μg/m^3。空间上,迈皋桥和瑞金路监测区片年均浓度最高,达到78.90和78.56μg/m^3,仙林大学城和中华门监测区片年均PM2.5浓度最低,为72.09和72.64μg/m^3。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中,与水域用地的相关性较强,春夏秋呈现正相关,冬季呈现负相关;年均PM2.5浓度与5种土地利用类型成不同程度的负相关。[结论]南京市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规律,土地利用类型对PM2.5浓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 2.5 时空特征 泰森多边形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成因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钱镜帆 陈亚颦 +1 位作者 葛旭瑞 朱奕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62-69,共8页
以云南省为例,运用最邻近指数、泰森多边形法、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空间分异格局的因素.(1)总体上,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均呈现“... 以云南省为例,运用最邻近指数、泰森多边形法、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空间分异格局的因素.(1)总体上,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均呈现“凝聚型”特征;(2)区域上,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八大区域上呈现不同的格局;在民族区域分布上呈现出多民族交错共生性和集聚性;(3)空间密度上,国家级村寨形成“两点一带”的核密度空间特征,省级则呈现“多核心,分散分布”的特征;(4)空间相关性上,国家级、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均呈现“西热东冷”的冷热点分布格局;(5)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共同作用对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情况呈现出协同增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国家级 省级 空间分异格局 云南省
下载PDF
杭州市土地覆被变化与碳收支空间分异测度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善峰 宋彦 +1 位作者 李昌峰 黄初冬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53,共8页
以杭州市为例,采用物料衡算法测算了城市人类活动的释碳量,采用植被生物量法测算了城市遗留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量。结果显示:杭州市及各区土地覆被呈现建设用地对耕地的显著捕获且上升速度较快;杭州市整体的碳收支水平处于赤字状态、收... 以杭州市为例,采用物料衡算法测算了城市人类活动的释碳量,采用植被生物量法测算了城市遗留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量。结果显示:杭州市及各区土地覆被呈现建设用地对耕地的显著捕获且上升速度较快;杭州市整体的碳收支水平处于赤字状态、收支比逐年降低,城市系统内部无法实现碳收支平衡;耕地与林地是杭州市两个最重要的固碳子系统。杭州市及各区的固碳损失主要是由于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造成的。杭州市各区均处于碳赤字状态,缺口呈上升态势(上城区除外),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到"东—西—中"递减;碳赤字密度呈增长态势(下城区除外),在空间上表现为"中—东—西"递减;杭州市及各区的经济发展对碳环境压力步入下行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覆被 碳收支 空间分异 格局 杭州
原文传递
中国市域建成区绿地率的空间演变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志强 周筱雅 王俊帝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8-36,共9页
中国市域建成区绿地率在市域尺度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结构性,探明其空间分异特征演变规律可为差异化制定城市绿地建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市域建成区绿地率空间分异的格局特征、演变规律和冷热点演化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分析... 中国市域建成区绿地率在市域尺度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结构性,探明其空间分异特征演变规律可为差异化制定城市绿地建设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市域建成区绿地率空间分异的格局特征、演变规律和冷热点演化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市域建成区绿地率空间分异格局的现象与规律。结果显示:从空间格局看,市域建成区绿地率呈'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的行政等级特征和'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空间差异特征;从空间自相关看,市域建成区绿地率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溢出效应增强,区域差异在累积效应下显著;从冷热点演化看,市域建成区绿地率空间分异格局中的自组织性增强,且演化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市域建成区绿地率 空间分异 格局演变
原文传递
中国社会区域空间多维健康贫困“能力-权利-风险”耦合驱动特征与变迁分异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冰 李叶 +5 位作者 吴群红 赖勇强 郝艳华 宁宁 张曦宇 田雨露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5-701,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社会区域多维健康贫困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叠加耦合驱动特征,为下一阶段精准扶贫和健康贫困空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3、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2、2014、2016、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 目的了解中国社会区域多维健康贫困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叠加耦合驱动特征,为下一阶段精准扶贫和健康贫困空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3、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2、2014、2016、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网络中的相关数据,以课题组构建的“能力-权利-风险”多维健康贫困理论模型为框架,最终纳入了健康能力、健康权利、健康风险3个维度的13个指标作为多维健康贫困的驱动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实现单一及耦合驱动作用特征的捕捉,分析驱动因子的空间差异。结果与2011、2013和2015年比较,2018年健康能力维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居民年住院率的排位均有所上升,而健康权利维度的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公众健康教育活动次数的排位均有所下降,权利赋能对于抵御健康贫困发生的效应增强。驱动因子空间差异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8年东部地区的风险驱动因子主要为城镇失业率,中部地区的风险驱动因子主要为调查前3年PM2.5浓度,而西部地区的多维健康贫困则是健康能力、健康权利和健康风险3个维度联合驱动的结果。从交互作用探测结果显示,健康能力维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率与健康权利维度的政府卫生支出占比、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交互作用类型始终为双因子增强,健康能力与健康权利的联合作用会改善多维健康贫困的发生;调查前3年PM2.5浓度这一健康风险指标与居民年住院率、老年抚养比2011年、2013年、2018年的交互作用类型亦为双因子增强。结论多维健康贫困在中国社会区域空间存在时空分异格局,是多维因素耦合驱动的结果,而多维因素耦合对多维健康贫困发生的复杂机制则要求多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健康贫困 空间分异格局 耦合驱动特征 社会区域 中国
原文传递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Habitat Quality and Mechanism of Factors Influencing in Resource-based Cities:A Case Study of Tangshan City,China 被引量:5
20
作者 CHENG Peng MIN Min +1 位作者 ZHAO Wei ZHAO K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1年第5期636-649,共14页
The degradation of the eco-environment has been a challenge for sustainability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around the world.Although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drawn to this issue,few insights have been acquired regarding t... The degradation of the eco-environment has been a challenge for sustainability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around the world.Although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drawn to this issue,few insights have been acquired regarding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habitat quality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s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Using Tangshan City as a case study,this paper evaluates habitat quality by integrating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ssessment and the InVEST-HQ model,identifi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ngshan’s habitat quality with spatial auto-correlation,and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mechanism of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with the geographical detector model and Space production theory.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total value of the habitat quality in Tangshan City in 2019 was 3.45×10^(10) yuan,and the habitat quality value was 24435.05 yuan ha-1.The habitat quality value presents a clustere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hot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cold from the center to the west".(2)On the county scale,Qianxi County had the best habitat quality and Lubei District had the worst habitat quality;Shangying Township had the highest average habitat quality and Kaiping Street had the lowest average habitat quality in the township unit.(3)The results of geographical detectors show that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the important bas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abitat quality in Tangshan City,whil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factor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external forces driving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abitat quality.The contributions of average elevation,average slope,raw material industrial density,and population density to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abitat quality are all above 0.40.The interactions of any two factors on habitat quality are enhanced.Areas with concentrated populations,rich industrial resources,and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become low-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bitat quality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mechanism of influence geographical detector resource-based c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