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被引量:357
1
作者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99-1307,共9页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50个地级单元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环境系统整体上处于低耦合低协调状态,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经济区和中部重要人口产业集聚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高,远西部和东中部偏远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低。根据各地级单元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现有国土划分为经济环境和谐区、经济环境磨合区、经济环境拮抗区及经济环境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通过对4种类型区的工业结构分析后发现,不同类型区工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经济环境和谐区工业以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经济环境磨合区工业主要以机械装备制造和部分污染性的冶金、化工、电力产业为主;经济环境拮抗区工业则以钢铁、石化、煤炭、建材、发电等污染性行业为主,是中国污染性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未来环境质量面临最大风险的地区;经济环境低耦合区工业则以初级产品加工和生产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 耦合协调 空间分析 工业部门结构 中国
原文传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 被引量:118
2
作者 钟业喜 陆玉麒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5-200,共6页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8—2008年人口和GDP数据支持下,应用区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特征,并结合耦合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重心均位于几...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8—2008年人口和GDP数据支持下,应用区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特征,并结合耦合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重心均位于几何重心的西南方向,在大的趋势上存在耦合关系;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南高北低,围绕经济区中心城市聚集;人口和经济聚集的主要轴线为浙赣线,次要轴线为昌九线,并表现出先在昌九线集聚,后向浙赣线集聚的态势;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度相关;根据耦合指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划分为经济极化型、经济超前型、协调发展型、经济滞后型和经济落后型五类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 人口 空间耦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原文传递
中原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 被引量:116
3
作者 孟德友 沈惊宏 陆玉麒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4,共8页
从路网密度、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方面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2008年县域交通优势度进行评价与比较;并在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对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及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进行耦合—协调类... 从路网密度、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方面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2008年县域交通优势度进行评价与比较;并在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对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及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区划分。中原经济区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突出,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县域经济水平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山区资源县高于平原农业县;虽然各县市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均较高,但大多数县市处于中度协调或勉强协调状态;绝大多数县市交通超前发展,仅西北部边缘县市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中原经济区应充分依托现有的交通支撑优势,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优势度 县域经济 空间耦合 中原经济区
原文传递
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时空耦合研究 被引量:112
4
作者 董文静 王昌森 张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28-636,共9页
构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2008-2018年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耦合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②山东省属于乡村振兴主导型耦合协调,两大系统综合发... 构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2008-2018年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耦合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②山东省属于乡村振兴主导型耦合协调,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区域发展不均衡态势;③就时序性来说,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呈现阶段性和波动性,逐渐由低度耦合协调向中度耦合协调过渡,但尚未演化至良好耦合协调水平;④就空间异质性而论,山东省各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呈现差异性和区域性,各市的耦合协调组合状况与其经济水平、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存在空间的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时序耦合 空间耦合 山东省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的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96
5
作者 刘逸 纪捷韩 +1 位作者 张一帆 杨宇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29-2043,共15页
当前区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研究的测度维度较为单一地聚焦在GDP之上,缺乏揭示韧性在其它经济指标上的表现;同时过于注重区域内因素,忽略了外向联系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选择5个经济指标对大湾区的经济韧性进行多维度测算... 当前区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研究的测度维度较为单一地聚焦在GDP之上,缺乏揭示韧性在其它经济指标上的表现;同时过于注重区域内因素,忽略了外向联系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选择5个经济指标对大湾区的经济韧性进行多维度测算,并借助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对区域内部差异的形成原因给予解释。主要得到三个结论:第一,区域的经济韧性难以从单一维度来判定,多维度指标所揭示的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GDP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经济韧性较为保守,而就业指标所表现出来的经济韧性变动较大。第二,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的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与区位和GDP规模无显著关系,而与其产业经济结构和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方式有显著关系。第三,湾区城市在经济韧性表现的差异可以用战略耦合来进行初步解释,深圳因自主耦合而经济韧性表现最佳,佛山和广州次之,香港和澳门因以依附耦合的方式嵌入全球金融和酒店网络,因而经济韧性相对较差。本文为经济韧性研究提供了大湾区案例和新的分析视角,推动了关系经济地理学在经济韧性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建议未来要重视基于定性方法的经济韧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经济韧性 空间差异 战略耦合 关系经济地理
原文传递
旅游地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的空间耦合分析 被引量:85
6
作者 郭向阳 穆学青 +2 位作者 明庆忠 丁正山 胡美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9-1135,共17页
以典型旅游地—云南省为研究案例,以高德交通大数据、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为基础,依据"路网及站点密度+通行规模+通行功能+区位优势度+换乘便捷度"的思路,构建快速交通优势度模型;基于旅游流"规模→消费→效益→效应"... 以典型旅游地—云南省为研究案例,以高德交通大数据、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为基础,依据"路网及站点密度+通行规模+通行功能+区位优势度+换乘便捷度"的思路,构建快速交通优势度模型;基于旅游流"规模→消费→效益→效应"的历时性维度构建旅游流强度模型;采用加权TOPSIS法对二者评价值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四象限模型对两者耦合类型进行划分。结果发现:①快速交通与旅游流耦合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昆明、红河和丽江呈现良性耦合协调,耦合类型表现为"高旅游流-高快速交通优势",而旅游化水平低、远离交通枢纽和主要交通干线的边缘地区,旅游流与快速交通耦合效应则表现为"低旅游流-低快速交通优势"。②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快速交通方式与旅游流强度的拟合优度表现为"航空运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特征。③云南省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耦合水平总体偏低,快速交通发展的主导模式为协调互补模式,且缘于快速交通的"时间-空间收敛"效应和"组织-空间协同"效应,快速交通组合类型多样化与旅游流强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同快速交通发展模式对旅游流强度的贡献效应表现出"多元共生模式>协调互补模式>单类孤立模式>低速交通维持模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交通优势度 旅游流强度 空间耦合 发展模式 云南省
原文传递
辽宁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 被引量:80
7
作者 关伟 许淑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0-530,共11页
本文评价与分析了辽宁省14个地级市能源效率的空间等级与结构特征,分别从DEA能源综合技术效率、单位GDP能耗及融合二者的能源利用效率三方面来进行研究。在对各地级市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测度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度评价... 本文评价与分析了辽宁省14个地级市能源效率的空间等级与结构特征,分别从DEA能源综合技术效率、单位GDP能耗及融合二者的能源利用效率三方面来进行研究。在对各地级市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测度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度评价模型总结了辽宁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辽宁省各地级市能源效率差异显著,沈阳、大连、鞍山、锦州属于高能效地区,低能效高能耗地区集中在辽西北地区与抚顺、本溪等重工业城市;②能源综合技术效率、单位GDP能耗、能源利用效率的高能效区域分别呈现"π型"、"二字型"、"工字型"的空间结构特征;趋势分布面上,能源利用效率自东向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自北向南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的双核结构特征等因素对能源效率空间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③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集中在辽东南沿海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以沈阳、大连为两极的"工字型"特征,产业结构集中度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辽中南城市群;④全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整体耦合度较低,沈阳大连两极高度耦合,产业结构高级度与能源效率的耦合度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效率 产业结构 空间特征 耦合 辽宁
原文传递
1980-2010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耦合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75
8
作者 杨依天 郑度 +1 位作者 张雪芹 刘羽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3-824,共12页
在气候变暖、西部大开发及2009年以来实施的19省市对口援疆建设背景下,和田绿洲面临着全方位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水土资源需求的巨大挑战。为此,基于研究区3期18景TM/ETM+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从空间耦合角度分析了和田绿洲1980-2010年土地利... 在气候变暖、西部大开发及2009年以来实施的19省市对口援疆建设背景下,和田绿洲面临着全方位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水土资源需求的巨大挑战。为此,基于研究区3期18景TM/ETM+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从空间耦合角度分析了和田绿洲198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表明:①1980-2010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显著。耕地、城乡工矿居民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2.32%、142.23%,灌丛与荒漠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3.12%、18.82%。新增耕地主要源于草地、未利用地开垦及毁林开荒。绿洲耕地向西北方向逆盛行风向扩张,其质心年平均偏移16.5m。②中游绿洲区与下游荒漠区的绿洲面积、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信息熵与均衡度等分别呈现上升与下降相反趋势。这种以耗水量为纽带的空间耦合源于中游耕地扩张导致的下游径流量逐年减少而造成的下游土地退化。③耕地扩张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水平的同时,林地与草地遭受破坏,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上升,过渡带植被受损严重,系统不稳定性增强,威胁到和田绿洲稳定,进而危及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安全。故建议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缩减高耗水量作物种植面积,严禁以各种名义的开荒;制定塔里木河流域地表水分配法案,立法保障关于地表水分配、增加生态用水等规定严格实施,同时严禁地下水过量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耦合 环境效应 和田绿洲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关系 被引量:62
9
作者 罗金阁 张博 刘嗣明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3-220,共8页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7和2018年为时间断面,运用引力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铁路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论如下:①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可达性呈现出以东莞、深圳、香港为中心,向东西两侧逐渐减低圈层式...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7和2018年为时间断面,运用引力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铁路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论如下:①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可达性呈现出以东莞、深圳、香港为中心,向东西两侧逐渐减低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特征显著。②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网络化趋势显著,从以广州—佛山、珠海—澳门、深圳—香港为核心的点轴空间形态,到扇形网络化特征,中心辐射作用加强,边缘化减弱。珠江两岸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增强,但与同一岸邻近城市的联系强度要远高于与对岸城市的联系强度。③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呈现出中间强四周弱的形态,核心边缘特征、空间对称特征、极化特征较为显著。④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一般,高铁交通的改善对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还未完全释放出来。⑤类型划分上,深圳和香港为可达性最好,且旅游经济联系最高的地区;而江门、惠州、肇庆三市为交通可达性较差,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较弱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可达性 旅游经济联系 空间差异 耦合 点轴空间形态 粤港澳大湾区
原文传递
山西资源型城市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转型空间耦合 被引量:60
10
作者 姜海宁 张文忠 +1 位作者 余建辉 张建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9-283,共15页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3年和2016年山西资源型城市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优势的城市创新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高水平创新环境骤降,中等水平稳步升高,而低水平创新...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3年和2016年山西资源型城市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优势的城市创新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高水平创新环境骤降,中等水平稳步升高,而低水平创新环境并未实现突破性的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均呈增大趋势,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较高且变化相对复杂;原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耦合度指数均较高且均为高度耦合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城市逐渐下降;协调发展度较低,整体始终表现为"南北中度失调、中间严重失调"的格局;大部分城市相对发展度指数逐渐上升,山西"南北"区域属于创新环境超前型或同步发展型,而"中间"区域主要为创新环境滞后型的格局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应当充分依托城市创新环境或产业结构转型现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分类指导其资源型城市建设发展,从而实现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并进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环境 产业结构转型 空间耦合 资源型城市 山西
原文传递
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空间研究 被引量:55
11
作者 韩青 顾朝林 袁晓辉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4-50,共7页
从空间界限、功能定位、指标控制等角度揭示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分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功能空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对两者进行解构与重组,尝试探索... 从空间界限、功能定位、指标控制等角度揭示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分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功能空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对两者进行解构与重组,尝试探索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空间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分区 主体功能区规划 空间耦合
下载PDF
松嫩平原碱化草地植物群落分布的空间和环境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辛晓平 高琼 +1 位作者 李镇清 杨正宇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7期775-781,共7页
在1996年野外实地采样的基础上,运用DCA消势对应分析(detrendedcorespondenceanalysis)对群落主要变化趋势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运用DCCA消势典范对应分析(detr... 在1996年野外实地采样的基础上,运用DCA消势对应分析(detrendedcorespondenceanalysis)对群落主要变化趋势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运用DCCA消势典范对应分析(detrendedcanonicalcorespondenceanalysis)对影响松嫩平原碱化草地群落结构季节动态的空间和环境因素进行了定量的分解。结果表明:在影响群落分布的各因子中,环境因子独立约占40%,而环境_空间耦合因子占35%,空间因子独立约占3%,其他因子约占20%。在诸多因子中,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在整个生长季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土壤水分和氮素的作用因季节而变化。在干旱季节,植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子为土壤碱化度和土壤水分,而土壤氮素的作用处于次要地位。但在降雨较多、土壤湿润度较大的季节,土壤氮素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仅次于土壤碱化度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化草地 群落结构 空间因子 环境因子 耦合
下载PDF
碳排放约束下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解构、空间分布及耦合分析 被引量:46
13
作者 江洪 赵宝福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162,共11页
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将能源综合效率解构为能源管理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从高级化、合理化和聚集程度三个维度将产业结构分解描述为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三个指数。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能源管理效率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度模型,... 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将能源综合效率解构为能源管理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从高级化、合理化和聚集程度三个维度将产业结构分解描述为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三个指数。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能源管理效率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度模型,并分析了2005-2012年中国30个省市二者空间分布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分布地区差异明显,高能效地区分布看,能源综合效率、管理效率和环境效率分别呈倒"Ω"、"δ"和"U"形分布,产业结构三个维度相对高水平地区分别呈"W"、"J"和"S"形分布;2各省能源管理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不对称性。从趋势面上看,能源管理效率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点集中在中南部地区;3二者耦合协调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相对空间对应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耦合协调程度相对较高,如北京、上海和广东,而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其耦合协调度也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能源管理效率 产业结构 空间特征 耦合度
原文传递
云南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态势研究 被引量:44
14
作者 王峰 刘安乐 +1 位作者 张斌丰 明庆忠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166-175,共10页
本文选择云南省为研究对象,从路网密度、交通设施影响度和交通可达性三方面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1年云南省各市州交通优势度进行评价与比较;在运用熵值法测算云南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基础之上,构建了旅游产业与区域交通... 本文选择云南省为研究对象,从路网密度、交通设施影响度和交通可达性三方面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1年云南省各市州交通优势度进行评价与比较;在运用熵值法测算云南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基础之上,构建了旅游产业与区域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云南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耦合及协调度测度研究,对其耦合—协调类型区进行了划分。研究表明:云南省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出以主要政治经济中心及邻接县市为核心向外围市州县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极化态势明显,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交通区位和地形条件制约;云南省区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空间耦合协调性一般,交通对区域旅游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优势度 旅游产业 耦合度 云南省
下载PDF
云南省县域城镇化与交通优势度的时空协同性演化分析 被引量:43
15
作者 戢晓峰 姜莉 陈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75-1884,共10页
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交通优势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云南省县域城镇化与交通优势度的时空协同性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城镇化与交通基础设施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存在正负双向反馈;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二元... 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交通优势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云南省县域城镇化与交通优势度的时空协同性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城镇化与交通基础设施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存在正负双向反馈;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城市空间无序蔓延是导致两者耦合协调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2)2000~2014年云南省整体县域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约90%的县域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3)云南省县域交通优势度整体水平逐年提升,但空间分异特征显著。(4)2000~2014年期间云南省县域城镇化与交通优势度的耦合协调水平虽大幅提升,但整体协调度仍然偏低、空间分异特征依然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交通优势度 空间耦合 时空演化 云南省
下载PDF
基于格网的河西绿洲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其与水土资源的空间耦合关系 被引量:42
16
作者 马利邦 田亚亚 +2 位作者 郭晓东 陈梅梅 王永丽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5-787,共13页
基于1 km×1 km格网,论文综合运用景观指数、分散度、核密度、空间耦合关联等方法,研究河西走廊山丹县1998—2015年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异及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绿洲乡村聚落与水土资源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乡村聚落用地总面积... 基于1 km×1 km格网,论文综合运用景观指数、分散度、核密度、空间耦合关联等方法,研究河西走廊山丹县1998—2015年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异及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绿洲乡村聚落与水土资源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乡村聚落用地总面积扩张较快、空间分散化趋势明显,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大、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乡村聚落景观指数在1998—2008年间相比2008—2015年间变化剧烈,后期逐渐趋于稳定;2)3个年份乡村聚落核密度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主干道路、渠系等线状地物沿线密集,外围区域稀疏,并以线状地物为中心向外呈阶梯状递减;3)1998—2008年乡村聚落分散度呈增加趋势,2008年后趋于稳定,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由相对集中走向零星分散,聚落"散、空、乱"现象普遍;4)乡村聚落与耕地和渠系空间分布关系密切,存在显著的"耕地指向性"和"渠系指向性";K指数1998年以"人多地少型"为主,2008和2015年转向"人少地多型"和"人地协调型";L指数总体表现为"渠系偏多型"和"聚落-渠系协调型"。水土资源是约束和限制绿洲人口和聚落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水-土系统存在着高度的相互依存性和共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景观格局 水土资源 空间耦合 山丹县
原文传递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研究——基于人口、经济和粮食重心的演变特征及耦合关系 被引量:42
17
作者 仲俊涛 米文宝 +2 位作者 候景伟 马振宁 吴昕燕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20,47,共8页
运用重心概念及相关公式,采用各县区的人口、GDP及粮食作物产量数据计算改革开放以来宁夏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粮食重心,并对三者的动态演化、驱动因子及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宁夏经济重心明显偏北,移动幅度较小;②人口重心由... 运用重心概念及相关公式,采用各县区的人口、GDP及粮食作物产量数据计算改革开放以来宁夏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粮食重心,并对三者的动态演化、驱动因子及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宁夏经济重心明显偏北,移动幅度较小;②人口重心由几何重心南侧快速移动到北侧,且继续北移,移动幅度较大;③粮食重心主要位于几何重心北侧,重心的跳动幅度最大,且最不稳定,规律性不明显;④宁夏经济重心与粮食重心的空间耦合性不高,人口重心与粮食重心具有空间耦合性,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具有显著的空间耦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耦合关系 经济重心 人口重心 粮食重心 宁夏
原文传递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演变耦合——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 被引量:41
18
作者 焦华富 杨显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98-1009,共12页
以安徽省淮南市为案例,借助国民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和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资料,以Arc GIS空间分析、SPSS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评价模型,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响应指数两个方面测度了煤... 以安徽省淮南市为案例,借助国民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和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资料,以Arc GIS空间分析、SPSS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评价模型,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响应指数两个方面测度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耦合过程、特征。结果表明:1在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2产业结构通过生产要素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起着推动作用,两者间的耦合协调性较强,耦合度介于0.5~0.65之间,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维持在0.99以上,处于中度耦合良好协调状态。3城市空间对产业结构的响应度经历了增高、降低、再次升高的变化过程,表现为前期和后期高、中期低的"U"型特征。本文还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的空间效应和环境效应入手,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耦合机理,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是产业结构演替过程中生产要素通过空间效应作用实现的自我修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空间形态 耦合 煤炭资源型城市 淮南市
原文传递
渭干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溢出及对居民福祉的影响 被引量:41
19
作者 乔旭宁 张婷 +2 位作者 杨永菊 牛海鹏 杨德刚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3-544,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动性对流域居民福祉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场强理论和断裂点模型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转移模型,以MA的人类福祉框架为基础建立流域居民福祉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及灰色关联模型,以渭... 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动性对流域居民福祉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场强理论和断裂点模型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转移模型,以MA的人类福祉框架为基础建立流域居民福祉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及灰色关联模型,以渭干河流域为例,分析了2000-2010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流转及其对居民福祉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渭干河流域上游向下游的生态系统服务流转强度与距离成反比,溢出价值先下降后波动上升。②渭干河流域居民福祉由基本需求、安全与健康、精神三个层次构成,按重要性排序表现为安全与健康>基本需求>精神需求,并呈现出库车县的福祉水平最高、拜城县其次、沙雅县再次、新和县最低的空间分异特征。③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是居民福祉的格兰杰原因,前者对后者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对安全与健康福祉产生的影响最大,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流转与下游居民福祉的耦合度最高,荒漠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度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空间流转 居民福祉 耦合关系 渭干河流域
原文传递
基于夜光遥感与POI数据空间耦合关系的南海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40
20
作者 于丙辰 刘玉轩 陈刚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4-861,共8页
南海港口城市研究是南海资源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目前对于南海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特别是港口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地位缺乏研究。夜光遥感数据和POI数据均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数据源,但对于2种数据的空间耦合关系与集成应用研究存在不... 南海港口城市研究是南海资源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目前对于南海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特别是港口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地位缺乏研究。夜光遥感数据和POI数据均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数据源,但对于2种数据的空间耦合关系与集成应用研究存在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取南海港口城市典型代表的三亚市为研究区,以研究区2016年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和POI数据为数据源,利用叠加分析将夜光遥感数据和POI核密度分析结果数据分别网格化。然后,利用双因素组合制图法对两种数据的空间耦合关系进行可视化,分析空间耦合关系相异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港口在三亚城市结构中的地位。研究表明,三亚市夜光遥感和POI数据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势相一致,空间耦合关系相近的区域占比达85.6%;夜光遥感和POI数据空间耦合关系在三亚市内存在一定量的相异区域,如新城区、经济开发区、城市边缘区和乡镇中心等,结合2种数据的特点可以更显著地表征这些区域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三亚市作为重要的南海港口城市,其城市的中心区域与港口密切关联。本研究为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遥感 POI 空间耦合关系 三亚市 南海港口城市 城市空间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