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性视角下流动家庭的空间实践和情感重构 被引量:28
1
作者 陶伟 蔡少燕 余晓晨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52-1266,共15页
流动性的增强使迁移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强度,'家'的流动日渐成为重要的流动形式,'家'的流动亦成为流动性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家庭式迁移的发展浪潮,流动家庭的空间实践和情感重构成为一... 流动性的增强使迁移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强度,'家'的流动日渐成为重要的流动形式,'家'的流动亦成为流动性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家庭式迁移的发展浪潮,流动家庭的空间实践和情感重构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在流动过程中,移民的流动性实践往往赋予了'家'不断转换和流动的意义和内涵。基于流动性理论视角,延循'家'的地理学脉络,选取两个典型的流动家庭案例,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对比其在流动过程中的空间实践及其对'家'的情感建构与重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时间性、空间性和地方性是研究'家的流动性'的重要变量和维度。作为刻画流动性的基础尺标,流动轨迹的多位移空间性和流动过程的多阶段时间性使得'家'的地方性处于一个动态关联的状态。'家'的情感归属、'家'的观念和意义通过'家'的流动和营造实践在解构中被延续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家庭 流动性 家的地理学 空间实践 情感归属
原文传递
从城市研究到驿站实践:关于日常性的思考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斌 《建筑师》 2023年第1期45-58,共14页
致正建筑工作室从田林新村到定海桥的基于上海的系列空间研究,揭示了基于日常生活的正规与非正规混杂的自发空间实践中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而从东岸望江驿到武宁路桥下驿站的系列市民服务驿站的设计和用后调研及观察,讨... 致正建筑工作室从田林新村到定海桥的基于上海的系列空间研究,揭示了基于日常生活的正规与非正规混杂的自发空间实践中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而从东岸望江驿到武宁路桥下驿站的系列市民服务驿站的设计和用后调研及观察,讨论了城市更新语境下基础设施功能复合化与空间协同化对于日常生活的支持作用和公共性提升的触媒作用。本文结合城市研究和建筑实践的关联性,将使用者基于日常生活的空间实践作为一种空间权利,探讨了其对于理解上海城市特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性 空间实践 使用价值 取用 城市研究 驿站 基础设施 公共空间
下载PDF
社区化发展和空间实践——转化中组屋公共空间的启示
3
作者 陈云凤 李玲玲 王才强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7,共8页
新加坡高密度组屋公共空间在不断转化中逐渐探索社区化发展和公共生活的激活,空间发展在空间实践中和更深层次的文化秩序相联系。文章梳理了新加坡组屋及其公共空间建设发展概况,分析组屋公共空间转化过程中重要的空间实践,对转化过程... 新加坡高密度组屋公共空间在不断转化中逐渐探索社区化发展和公共生活的激活,空间发展在空间实践中和更深层次的文化秩序相联系。文章梳理了新加坡组屋及其公共空间建设发展概况,分析组屋公共空间转化过程中重要的空间实践,对转化过程中的空间异质性探索和挑战进行解析。在我国居住区发展背景与“社区化”发展需求下,进一步提出从转化中组屋公共空间得到的启示,为我国社区建设和地域特色复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住房 公共空间 社区 空间实践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道路旅行中的背包客涂鸦:空间实践与新部落的形成 被引量:6
4
作者 解佳 孙九霞 王学基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40-1653,共14页
随着道路旅行的兴起,中国背包客将涂鸦活动的阵地转移至道路和停泊点等非城市空间。背包客的道路涂鸦与城市涂鸦、景区涂鸦都存在着较大差别,它所具有的时空特殊性为剖析旅游过程中通道与停泊点的意义、理解旅游者如何参与地方生成、探... 随着道路旅行的兴起,中国背包客将涂鸦活动的阵地转移至道路和停泊点等非城市空间。背包客的道路涂鸦与城市涂鸦、景区涂鸦都存在着较大差别,它所具有的时空特殊性为剖析旅游过程中通道与停泊点的意义、理解旅游者如何参与地方生成、探索处于移动中的人群如何构建共同体提供了生动案例。本研究以川藏公路为案例地,采用移动民族志与多点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背包客涂鸦作为空间实践的意义。研究发现,涂鸦实践使得川藏公路及其沿线的节点成为背包客旅程甚至人生经历的见证者,原本功能性、政治性的空间被改写成私人的、情感的空间,涂鸦实践还参与构建了一个后现代的流动新部落。因此,涂鸦重塑了川藏公路的空间意义,在川藏公路独特旅行文化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包客 涂鸦 川藏公路 空间实践 新部落 道路旅行
原文传递
流动的空间:智媒时代独居老年群体的空间实践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春雷 姚亚楠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0-129,共10页
智能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播研究过于关注虚拟网络空间层面的媒介传输与青年数字群体,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情感性和价值性空间及独居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情况及影响。以广东地区城乡接合部独居老年群体智能手机的使用为例,课题组对... 智能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播研究过于关注虚拟网络空间层面的媒介传输与青年数字群体,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情感性和价值性空间及独居老年群体的媒介使用情况及影响。以广东地区城乡接合部独居老年群体智能手机的使用为例,课题组对广州、茂名、清远等市区进行实地田野调研,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智能手机作为媒介如何展现情感空间、意义空间和价值空间三个空间的流动与传输。独居的老年群体与智能媒介所建构的流动关系凸显智能时代下空间实践的表征与内在机理,并影响着独居老年群体情感空间、意义空间与价值空间系统的建构与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的空间 独居老年人 空间实践 情感
下载PDF
时空的囚徒——列斐伏尔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八月:奥塞奇郡》 被引量:1
6
作者 师琦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10-14,共5页
美国著名戏剧家、演员特雷西·莱茨的戏剧《八月:奥塞奇郡》,获得2008年普利策奖。该剧讲述了一个由13口人组成的功能失调的大家庭因男家长的失踪而重聚、因亲人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而再度解体的故事。该剧发生在一所年久失修、凌乱不... 美国著名戏剧家、演员特雷西·莱茨的戏剧《八月:奥塞奇郡》,获得2008年普利策奖。该剧讲述了一个由13口人组成的功能失调的大家庭因男家长的失踪而重聚、因亲人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而再度解体的故事。该剧发生在一所年久失修、凌乱不堪的乡间农舍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不是时间而是不断变换的空间场所:书房、起居室、餐厅。以列斐伏尔的空间实践、空间表述和表述空间三元辩证法深度挖掘三个场所的多种空间意义,通过人物的空间体验揭示其存在状态,进而探究新空间的产生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奥塞奇郡》 空间实践 空间表述 表述空间 人物塑造
下载PDF
日常生活的抵抗 上海定海桥地区自建住房研究
7
作者 樊婕 张斌 《时代建筑》 2022年第6期32-45,共14页
自建住房作为个人空间实践活动的产物,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直被视作亟须消灭和更新的存在,而其物质载体背后的诸多细节却往往被忽略.文章以上海定海桥地区内的自建住房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日常生活实践与日常... 自建住房作为个人空间实践活动的产物,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直被视作亟须消灭和更新的存在,而其物质载体背后的诸多细节却往往被忽略.文章以上海定海桥地区内的自建住房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日常生活实践与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角记录并分析生活及物质现状.结合实地调查、访谈回溯其建造历程,揭示自发建造背后的社会机制和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建住区 非正规性 日常生活 空间实践 定海桥
下载PDF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述评 被引量:114
8
作者 张子凯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0-14,共5页
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是当代关于空间问题的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提出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理论,用社会和历史来解读空间,又用空间来解读社会和历史,并使用"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的"回溯式进步... 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是当代关于空间问题的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提出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理论,用社会和历史来解读空间,又用空间来解读社会和历史,并使用"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的"回溯式进步"来强调社会——历史——空间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对于西方传统认识论的反叛,又是对于马克思辩证法的空间化尝试,也是列斐伏尔自己理论发展一脉相承的产物,将自己的理论指向于"空间革命"——重建一个差异性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的生产 列斐伏尔 空间实践 空间的表征 再现性空间 空间革命
下载PDF
我国体育小镇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58
9
作者 司亮 王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58,共6页
在推进体育产业、建设健康中国、助力新型城镇化、促进脱贫攻坚的大形势下,建造和培育体育小镇成为社会发展的任务之一。体育小镇的地理特性构成了人类生活特有的空间,联系且影响着空间内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实践活动。运用马... 在推进体育产业、建设健康中国、助力新型城镇化、促进脱贫攻坚的大形势下,建造和培育体育小镇成为社会发展的任务之一。体育小镇的地理特性构成了人类生活特有的空间,联系且影响着空间内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实践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空间的生产"理论对体育小镇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进行解析。针对当前我国体育小镇空间具体实践活动中凸显出来的差序结构、资本泡沫、社会建构、人文消费的困境,探讨体育小镇空间生产逻辑下的权力、资本、社会和文化的制约因素,最终提出我国体育小镇建设中政治上注重权力引导、经济上引入社会资本遵循资本循环逻辑、社会上构建互动关系网络、文化上促进空间人文消费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的生产 体育小镇 城镇化 空间实践 资本
下载PDF
亨利·列斐伏尔研究 被引量:47
10
作者 汪原 《建筑师》 2005年第5期42-50,共9页
亨利·列斐伏尔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理论家。本文通过对其主要思想的介绍和评论,试图阐明列斐伏尔关于日常生活批判和空间理论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的影响,揭示出现存的与空间相关的理论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空间实践 空间表象 表象空间
下载PDF
空间意义的叠写与地方认同——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案例 被引量:41
11
作者 郭文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49-2465,共17页
近年来,空间意义的叠写与地方认同成为乡村旅游空间实践和乡村振兴中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新问题的出现对乡村空间实践中多元主体如何进行理性协商提出了新的诉求。以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村"石头的遭遇""权力的草坪&... 近年来,空间意义的叠写与地方认同成为乡村旅游空间实践和乡村振兴中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新问题的出现对乡村空间实践中多元主体如何进行理性协商提出了新的诉求。以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村"石头的遭遇""权力的草坪""搬迁新寨子"为分析对象,对旅游背景下翁丁空间意义的叠写与地方认同进行了剖析。认为:①在增长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双向塑造的地理空间实践中,翁丁正经历着从"地方性空间"向"流动性空间"的转向,以旅游为媒介的流动性力量以及不同主体的空间诉求,正在重塑着翁丁社会文化和关系的空间生产。②翁丁原生公共空间塑造的秩序具有集体意识,但目前空间意义的叠写带来了地方的差异化认同,地方正在从"自然式认同"转向"分裂式认同",作为民族团结和认同结构优化的切入点,需要逐步过渡到以主体间性和民族间性为特征的"理解式认同"。③空间意义的叠写和地方认同的分裂容易引发多元主体间的价值取向之争和地方意义的虚无主义,为此需要积极形成空间道德实践的价值指引,以避免发生激进的乡村旅游空间实践现象。未来乡村旅游空间实践,应避免以一类主体掩饰另一类主体的情形出现,公共空间的人地关系、空间主体的构成方式、地方的可见性以及不同主体道德规范的协商、妥协与让渡,是新时代乡村旅游空间实践不能忽略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 空间实践 意义叠写 地方认同
原文传递
民族旅游地社区参与中的空间协商与利益博弈--以丽江白沙村为例 被引量:31
12
作者 孙九霞 黄秀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48,共9页
基于空间政治与微观实践的理论视角,选择旅游商业化程度较低的丽江白沙村作为研究案例,通过访谈、参与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对民族遗产旅游社区中居民如何运用不同空间实践策略进行利益博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村民内部主要围绕三种... 基于空间政治与微观实践的理论视角,选择旅游商业化程度较低的丽江白沙村作为研究案例,通过访谈、参与观察等田野调查方法,对民族遗产旅游社区中居民如何运用不同空间实践策略进行利益博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村民内部主要围绕三种场域的空间实践进行利益争夺,但更多表现为"空间协商"而非以往的"空间冲突"。该研究丰富了社区内部差异政治的实证案例,并完善了对商业化程度不高的遗产旅游社区的空间政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参与 空间协商 空间实践 纳西族 传统村落
原文传递
异托邦:音乐节事活动的空间实践——以迷笛音乐节为例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吴少峰 戴光全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1,共8页
文章使用异托邦理论为概念框架,以迷笛音乐节为案例,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法,试图揭示音乐节空间实践中构建的另类特征。研究发现,迷笛音乐节所承载的功能逐渐由叛逆的"出口"转变为"好玩"的生活方式;音乐节事... 文章使用异托邦理论为概念框架,以迷笛音乐节为案例,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法,试图揭示音乐节空间实践中构建的另类特征。研究发现,迷笛音乐节所承载的功能逐渐由叛逆的"出口"转变为"好玩"的生活方式;音乐节事空间实践中呈现出多元的功能并置,矛盾与流动的融合;音乐节事空间的文化实践也呈现出日常结构的超越与反抗,以及作为理想的补偿空间。周期性节事时空实践中文化的稳定性则使其成为对称而不可分割的系统性时空。该研究为节事空间提供了新的认知途径,也从节事的角度丰富了异托邦理论的微观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事活动 迷笛音乐节 空间实践 异托邦
原文传递
社会主义城市的空间实践——上海工人新村(1949—1978)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杨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40,64,共7页
本文以"历史—空间—社会"的三重视角对1949—1978年上海工人新村的"缘起"、"建造过程"以及"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受国家财政和地方工业化政策的影响,带有"社... 本文以"历史—空间—社会"的三重视角对1949—1978年上海工人新村的"缘起"、"建造过程"以及"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受国家财政和地方工业化政策的影响,带有"社会主义理想"和"为工人阶级服务"双重目标的新村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非连续性"特征。从数量上看,三十年(1949—1978)的新村建造没能真正的解决上海工人阶级的住房困难;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时期上海城市改造的主体,工人新村也成为落实新政权的政治意愿、经济政策和社会理想的重要手段,新村的大规模建造对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生活也产生着持续而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城市 工人新村 空间实践
下载PDF
文旅直播与跨媒介地方的生成 被引量:11
15
作者 白晓晴 张艺璇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3-180,共8页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文旅直播加速了虚实结合、文旅融合的趋势,旅游空间的媒介化特征日益显现。文旅直播促进了网络群体的经验互动和线上线下的文旅场景联动。在媒介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地方、媒介与空间理论框架下,物理...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文旅直播加速了虚实结合、文旅融合的趋势,旅游空间的媒介化特征日益显现。文旅直播促进了网络群体的经验互动和线上线下的文旅场景联动。在媒介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地方、媒介与空间理论框架下,物理空间的媒介再现、想象空间的动态展演和第三空间的分形整合能够生成一种“跨媒介地方”。文旅直播具有具身化、个体化、社群化等经验性传播特征,将带来地方的认知向导化、依恋向地化和认同向心化等变革。跨媒介地方的理念能够指导文旅融合新业态的生成,发挥拓展线上体验维度、打造数字产品矩阵和创新文旅融合模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直播 文旅融合 跨媒介地方 空间实践
原文传递
习近平关于空间正义重要论述的系统探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郭世英 赵东海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28,共5页
空间正义作为建立在正义原则基础上并且融合主体对空间实践中正义诉求的思想,伴随着空间失衡维度的正义话语批判而不断延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空间正义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刻把握我... 空间正义作为建立在正义原则基础上并且融合主体对空间实践中正义诉求的思想,伴随着空间失衡维度的正义话语批判而不断延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空间正义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刻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理论的新发展。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内容,领会其精神内涵和深层底蕴,科学理解和把握其中的形成逻辑、基本内涵和实践逻辑,对于加强我国空间正义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适时地指导着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空间关系问题,并推动和谐空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空间正义 空间实践 空间关系
原文传递
身份、流动与权力:街头摊贩的空间实践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权坤 胡雪瑶 艾少伟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5-43,共9页
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与秩序,建构于使用者利用空间并遇到相关主体的日常场景中。论文以空间实践为理论视角,搭建涵盖身份、流动、权力的分析框架,发掘开封小吃夜市摊贩的身份属性与流动特征,探寻边界和节奏同权力运作的关联。研究认为:(1... 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与秩序,建构于使用者利用空间并遇到相关主体的日常场景中。论文以空间实践为理论视角,搭建涵盖身份、流动、权力的分析框架,发掘开封小吃夜市摊贩的身份属性与流动特征,探寻边界和节奏同权力运作的关联。研究认为:(1)回族摊贩为夜市赋予民族特性和地方性特色,回族社区是塑造从业身份的引力场;(2)摊贩通过短距离流动将集体社会文化属性嵌入空间,造就夜市和清真寺的空间邻近关系;(3)夜市的正规性附着于空间边界,场所的可占据性呈现于时间节奏,反映出权力运作依赖于空间资源的有限性与区位条件的差异性。空间实践能够为解释空间变迁中意义与秩序的形成逻辑提供理论框架,此案例分析可为公共空间的长效治理提供政策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空间实践 街头摊贩 空间使用者 意义与秩序
原文传递
《宠儿》中的“空间表征”之争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莉华 石坚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9年第1期163-173,共11页
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强调"空间表征"规训社会成员的"空间实践",而"空间表征"主要特征为其构想性,构想主体当然系空间规划者。本文提出:种族社会的种族"空间表征"构想主体是强势族... 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强调"空间表征"规训社会成员的"空间实践",而"空间表征"主要特征为其构想性,构想主体当然系空间规划者。本文提出:种族社会的种族"空间表征"构想主体是强势族群,而《宠儿》的"空间表征"构想主体白人裂分为两大阵营,以"学校老师"为代表的南方种植园主和以鲍德温兄妹为代表的北方废奴主义者,两大阵营所构想的"空间表征"基本一致,都强调白人/黑人二元对立,差异在于前者将黑奴视为牲畜而排斥在社会空间之外,后者则将黑奴视作低等臣民纳入社会空间。两者的交锋实质上折射出美国19世纪南北不同经济体制所导致的种族意识形态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 空间表征 空间实践 表征空间
下载PDF
门罗短篇小说中女性自我空间的探寻 被引量:8
19
作者 沐永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66-71,共6页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有着一贯的主题:逃离。通过逃离束缚自我的空间,女性探寻着真实的自我。空间批评视角观照下的女性生存空间与女性自我身份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女性在现实生存空间里自我的缺失导致其逃离,而逃离过程中内心...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有着一贯的主题:逃离。通过逃离束缚自我的空间,女性探寻着真实的自我。空间批评视角观照下的女性生存空间与女性自我身份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女性在现实生存空间里自我的缺失导致其逃离,而逃离过程中内心空间的挣扎和觉醒又促使其回归,同时,创造性地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真实空间:在现实空间与理想空间之间双重栖居,发现了真实的自我。门罗通过女主人公们逃离、复归中自我空间的探寻,阐明了对"逃离"全新的看法:女性不应盲目逃离,而要坚忍地生存,要真实地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罗 空间实践 自我空间 探寻
下载PDF
女性跨国婚姻移民家空间的性别、资源与权力——粤西乡村案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万蕙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09-1922,共14页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空间不仅具有物质属性,也是社会关系的容器。家庭常被置于社会学的论述范畴,同时,家庭也以空间形式出现,并表征着家庭成员间复杂、细微的权力结构。论文以广东罗定市华石镇中越跨国家庭的家空间为分析样本,以家庭...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空间不仅具有物质属性,也是社会关系的容器。家庭常被置于社会学的论述范畴,同时,家庭也以空间形式出现,并表征着家庭成员间复杂、细微的权力结构。论文以广东罗定市华石镇中越跨国家庭的家空间为分析样本,以家庭资源中的经济资源、情感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分析框架,并结合家空间的实用性、装饰性和防御性等特点,考察越籍妻子在家空间中的占用、功能划分与使用、美学装饰,以及日常空间实践中自我赋权的方式与机制。研究发现:①为家庭提供主要经济收入的越籍妻子在夫妻权力结构中占有优势,在家空间的设置和安排中持有更多的话语权;②越籍妻子将家空间视为自我情感与认同的表达渠道,通过装饰家居环境以建立起对家空间的控制;③由于社会资源的缺乏,越籍妻子在公共空间中受到排斥,家空间成为越籍妻子回避邻里交往的防御性堡垒。研究认为女性跨国婚姻移民在家空间中获得了施展个人权力的契机,但其权力仅限于家空间内,现阶段难以拓展至家以外的更大区域。研究结果既是对家的地理学中性别话题的补充,亦是对它的拓展与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跨国婚姻移民 家空间 空间实践 家庭资源 性别权力 广东罗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