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公交刷卡数据分析北京职住关系和通勤出行 被引量:311
1
作者 龙瀛 张宇 崔承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39-1352,共14页
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技术为研究城市系统的时空动态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已往多基于移动通讯(GSM)、全球定位系统(GPS)、社会化网络(SNS)和无线宽带热点(Wi-Fi)数据开展研究,但少有研究利用公交IC卡刷卡数据进行城... 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技术为研究城市系统的时空动态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已往多基于移动通讯(GSM)、全球定位系统(GPS)、社会化网络(SNS)和无线宽带热点(Wi-Fi)数据开展研究,但少有研究利用公交IC卡刷卡数据进行城市系统分析。普遍存在的LBS数据虽然具有丰富的时间和空间信息,但缺乏社会维度信息,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本文基于2008年北京市连续一周的公交IC卡(Smart Card Data,SCD)刷卡数据,结合2005年居民出行调查、地块级别的土地利用图,识别公交持卡人的居住地、就业地和通勤出行,并将识别结果在公交站点和交通分析小区(TAZ)尺度上汇总:①将识别的通勤出行分别从通勤时间和距离角度,与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和其他已有北京相关研究进行对比,显示较好的吻合性;②对来自3大典型居住区和去往6大典型办公区的通勤出行进行可视化并对比分析;③对全市基于公交的通勤出行进行可视化,并识别主要交通流方向。本研究初步提出了从传统的居民出行调查和城市GIS数据建立规则,用于SCD数据挖掘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IC卡刷卡数据 职住关系 通勤时间和距离 空间错位 北京
原文传递
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 被引量:178
2
作者 宋金平 王恩儒 +1 位作者 张文新 彭萍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7-396,共10页
北京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郊区化,其住宅郊区化特点尤为突出。北京市住宅郊区化的驱动力与西方城市的郊区化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相似之处是:都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以及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和城... 北京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郊区化,其住宅郊区化特点尤为突出。北京市住宅郊区化的驱动力与西方城市的郊区化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相似之处是:都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以及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和城市规划的引导;不同之处在于北京的住宅郊区化是一种被动的郊区化,居民本身并不想离开市区,但是旧城改造与市区内高昂的房价迫使居民不得不到郊区购房。随着住宅郊区化的大规模发展,北京也出现了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问题,这种空间错位虽然与美国郊区化过程中空间错位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出现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分离,造成低收入阶层通勤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增加,导致交通拥挤、社会隔离等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郊区化 就业 空间错位 北京
下载PDF
北京市职住空间错位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就业可达性与通勤时间的讨论 被引量:157
3
作者 刘志林 王茂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7-467,共11页
基于问卷调查的非汇总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测度了北京城市124个街道的就业可达性,并作为职住空间错位的标度指标,讨论了职住空间错位与居民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北京城市中心区的就业可达性高于郊区,... 基于问卷调查的非汇总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测度了北京城市124个街道的就业可达性,并作为职住空间错位的标度指标,讨论了职住空间错位与居民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北京城市中心区的就业可达性高于郊区,高就业可达性的街道主要集中在二环以内及东二环至东四环的东北一隅。②全体样本的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社会经济属性与住房状况等条件下,街道就业可达性对通勤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就业可达性平方与居民通勤时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③分收入组来看,中高收入组两变量影响均不显著,中低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就业可达性对通勤时间的影响显著,表现为通勤时间与就业可达性为正向相关,与就业可达性平方为负向相关,说明一定的阈值范围内居住街道就业可达性的提高鼓励居民延长通勤时间,但超过一定阈值后则限制居民长时间通勤。该结果与西方城市研究的研究结论不同,反映出中国城市处于空间重构和转型期的独特性。但二者的共同点是低收入居民等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城市职住关系的结构性变化的制约,城市规划和住房政策应更加重视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消减低收入居民面临的空间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错位 就业可达性 通勤时间 北京
原文传递
“空间不匹配”假设与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美国相关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99
4
作者 周江评 《现代城市研究》 2004年第9期8-14,共7页
通过系统研究美国学者60年代以来关于“空间不匹配”的假设与部分大城市弱势群体(如低收入居民、少数民族和妇女)就业问题,逐一梳理了美国学者如何看待大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障碍问题以及他们所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模型的演进过程。在此... 通过系统研究美国学者60年代以来关于“空间不匹配”的假设与部分大城市弱势群体(如低收入居民、少数民族和妇女)就业问题,逐一梳理了美国学者如何看待大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障碍问题以及他们所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模型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给国内学术界对城市弱势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的研究提出4点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就业问题 城市弱势群体 启示 低收入居民 大城市 再就业 假设 实际 学术界
下载PDF
广州市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的居住-就业选择与空间匹配性 被引量:93
5
作者 周素红 程璐萍 吴志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35-1745,共11页
从居住-就业区位选择角度出发,以广州市典型保障性住房社区(棠下小区、同德小区)为案例,研究保障性住房居民的居住-就业选择特征及其空间匹配性的群体差异和影响机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研究小区发生明显的居住人群过滤现象,出现大量转... 从居住-就业区位选择角度出发,以广州市典型保障性住房社区(棠下小区、同德小区)为案例,研究保障性住房居民的居住-就业选择特征及其空间匹配性的群体差异和影响机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研究小区发生明显的居住人群过滤现象,出现大量转售和转租情况,形成保障性住房、商品房、转租房、原单位房的住户结构。保障性住房住户和商品房住户的居住与就业地的空间关系变化较大,其空间不匹配问题突出,但二者在形成机制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主要因保障性住房供应的政策性因素,使其住户的区位选择与主要就业场所不匹配而引发的,属于被动迁移型空间不匹配现象;后者主要是购买转售的保障性住房的住户,为获取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性福利而通过市场方式选择远离其就业场所空间而引发的,属于主动选择型空间不匹配现象。私人转租房住户和原单位房住户的居住-就业空间匹配性良好。保障性住房的转租和转售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政策性福利的再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同时,居住-就业空间不匹配对相关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保障性住房合理的空间布局方案和实施途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在考虑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尽量解决各类群体的居住与就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居住-就业 空间不匹配 广州
原文传递
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 被引量:87
6
作者 邓祖涛 尹贻梅 《旅游科学》 CSSCI 2009年第3期6-10,共5页
旅游资源和区位是影响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本文以我国大陆31个省区为区域研究单元,借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分析了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三者之间的空间错位现象。结果发现:(1)区位指数和入境旅游收入指数... 旅游资源和区位是影响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本文以我国大陆31个省区为区域研究单元,借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分析了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三者之间的空间错位现象。结果发现:(1)区位指数和入境旅游收入指数重心偏向我国东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重心偏向中西部地区;(2)资源与收入、区位与收入、资源与区位三组二维组合关系均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可以将这种二维组合关系划分为五种类型来描述各省区的旅游发展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区位 入境旅游收入 空间错位 矩阵分析
下载PDF
空间错位理论研究进展与方法论评述 被引量:70
7
作者 刘志林 王茂军 柴彦威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空间错位理论是西方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引发了大量关注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的实证研究。近年来中国城市快速空间重构背景下的职住分离现象也引起学者关注。本文首先回顾了空间错... 空间错位理论是西方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引发了大量关注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的实证研究。近年来中国城市快速空间重构背景下的职住分离现象也引起学者关注。本文首先回顾了空间错位假设的提出背景、基本假设和主要实证研究结论,重点评述了近年来美国空间错位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进展及主要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空间错位理论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研究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错位 城市空间重构 职住分离 空间不平等 方法论
下载PDF
北京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研究 被引量:65
8
作者 徐涛 宋金平 +1 位作者 方琳娜 张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宏观上将北京作为一个整体,借助于空间错位指数,研究1982、1990和2000年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情况;微观上,利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边缘区居民通勤的时间、距离、方式及费用。研究发现,宏观上,北京市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指数及... 宏观上将北京作为一个整体,借助于空间错位指数,研究1982、1990和2000年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情况;微观上,利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边缘区居民通勤的时间、距离、方式及费用。研究发现,宏观上,北京市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指数及其变化是不同的,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之前空间错位不明显,1982和1990年的空间错位指数(SMI)分别是3.13和1.98,此后以年均增长1.48个点的速度达到2000年的16.81;中心城区三年的SMI非常低且随时间缓慢增长,2000年时仍小于1;城八区的SMI在20年来不断增大且加速发展;同时就业远离居民、居民追逐就业,空间错位的强度取决于两者作用的强弱。微观研究发现,居民就地或就近就业的比例较低,超过50%的通勤者通勤距离在10~40km之间且每天通勤时间超过1h,通勤方式以公交、地铁和私家车为主,通勤距离和时间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费用的相应增长,50%的通勤者每月通勤费用在100元以下。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导致通勤给居民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很小,长时间通勤带来的时间消耗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消耗才是最主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错位 边缘区 空间错位指数(SMI) 通勤
下载PDF
基于空间错位的我国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演变分析 被引量:45
9
作者 李凌雁 翁钢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基于2004-2014年旅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数据,以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心模型及空间错位分析法,探讨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错位问题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旅游、文化重心向北发展,而... 基于2004-2014年旅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数据,以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心模型及空间错位分析法,探讨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错位问题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旅游、文化重心向北发展,而经济重心向东北方向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空间分离现象,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西部地区旅游、文化及经济的总体空间错位指数呈缓慢下降趋势,中、低错位区数量较多,高错位区数量较少;造成总体空间错位指数上升的关键点集中在内蒙古、宁夏等少数地区,这些地区是改善错位问题的关键;降低错位程度,发挥旅游、文化产业优势产能及带动作用,有利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地区 重心模型 空间错位 时空演变
下载PDF
安徽省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研究 被引量:41
10
作者 张洪 时浩楠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83,115,共5页
在构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多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SPSS 19.0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空间错位指数模型计算出各地市的空间错位指数,对安徽16个地市空间错位状况进行定... 在构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多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SPSS 19.0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空间错位指数模型计算出各地市的空间错位指数,对安徽16个地市空间错位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安徽16个地市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可分为4种类型,即低度正向偏离型城市、低度反向偏离型城市、高度正向偏离型城市和高度反向偏离型城市。安徽省整体上以旅游经济反向偏离旅游资源为主,且偏离程度多为轻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 空间错位 安徽省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8
11
作者 朱喜安 马樱格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1,共11页
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绿色创新赋能,基于目前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以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对创新效率与要素错配的分析,建立了数字经济... 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绿色创新赋能,基于目前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以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对创新效率与要素错配的分析,建立了数字经济发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理论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中西部地区、生产率水平较低地区和产业结构较低地区的影响较大。此外,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在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作用更加明显,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影响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内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地区创新效率和缓解要素错配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计量 创新效率 要素错配
下载PDF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分析 被引量:39
12
作者 裴星星 谢双玉 肖婉霜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2-106,共5页
运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对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研究发现: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和区位可达性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旅游经济重心在112.2°E,37°N,旅游资... 运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对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研究发现: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和区位可达性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间错位,旅游经济重心在112.2°E,37°N,旅游资源重心在112.3°E,37.4°N,区位几何重心在111.8°E,36.9°N;二维组合矩阵分析显示,晋中、忻州属于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旅游资源禀赋匹配的负错位区,临汾属于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区位条件匹配的负错位区,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水平、资源赋存及区位条件的错位主要是由其旅游资源赋存与区位条件发生错位引起的,据此提出了空间错位矫正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空间错位 旅游发展水平 旅游资源禀赋 区位可达性
下载PDF
北京市居住与就业空间错位的行业差异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38
13
作者 孙铁山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1-363,共13页
北京不同行业人口居住—就业的空间错位存在明显差异,空间错位程度较低的是制造业和教育,较高的是金融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郊区化迟缓是造成北京居... 北京不同行业人口居住—就业的空间错位存在明显差异,空间错位程度较低的是制造业和教育,较高的是金融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郊区化迟缓是造成北京居住—就业空间错位的重要原因,行业就业郊区化程度越低、居住郊区化程度越高,则居住—就业的空间错位越严重。但相比于郊区化,人口和就业的集聚程度对居住—就业的空间错位有更强的解释力。在郊区化过程中就业倾向于保持较高的集聚程度,而居住则相对分散化,这会进一步加剧居住—就业的空间错位。此外,行业的"去单位化"程度、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平均单位规模以及就业增速等非空间因素对各行业居住—就业空间错位也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分布 就业分布 空间错位 行业差异 北京市
原文传递
区域旅行服务、交通区位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研究 被引量:37
14
作者 翁钢民 陈林娜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94,共5页
以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力模型、旅游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对区域旅行服务、交通区位与旅游经济间的空间错位程度和空间错位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发现:旅行服务... 以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力模型、旅游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对区域旅行服务、交通区位与旅游经济间的空间错位程度和空间错位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发现:旅行服务、交通区位和旅游经济的重心都偏向我国东部;旅游交通区位与旅游经济间的空间错位程度较弱,天津市占据优越的旅游交通区位,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旅行服务与旅游经济间的空间错位较复杂,其中河北省的旅行服务指数较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四川、天津等地的旅行服务指数不高,但旅游经济处于中上水平,说明旅游经济与旅行服务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可以带动旅行服务的提升,相反旅行服务较发达地区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从而刺激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服务 交通区位 旅游经济 空间错位 旅游错位指数
下载PDF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陕西省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王红艳 马耀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8-203,共6页
陕西省是我国西部的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文中基于空间错位理论,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矩阵等方法,探讨了陕西省10地市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之间的错位程度。研究发现: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存在空间错位,两者... 陕西省是我国西部的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文中基于空间错位理论,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矩阵等方法,探讨了陕西省10地市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之间的错位程度。研究发现: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存在空间错位,两者重心错位0.25个纬度,0.13个经度。二维组合矩阵来看,陕西省60%的城市发生错位,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区域都集中在陕西地形最狭窄的地方,如延安、渭南和咸阳。具体错位可以分为5种类型,双高区,双低区,双中低区,正错位区和负错位区。西安为双高区,榆林为双低区,双中低区为商洛和安康,正错位区为铜川、咸阳和汉中,负错位区为渭南、宝鸡和延安。总体研究表明,陕西关中城市群总体高质量错位,陕南和陕北城市群低质量匹配,陕西省旅游发展两极分化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错位 A级景区 入境旅游 陕西省
原文传递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时空演化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匹配 被引量:34
16
作者 曾通刚 赵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97-1511,共15页
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框架,从健康、参与和保障三大维度构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重心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4—... 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框架,从健康、参与和保障三大维度构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重心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4—201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空间格局、错位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 2004—201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整体快速增长,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区域失衡特征不容忽视。东部地区整体水平高于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并伴有'西部崛起,中部及东北地区塌陷'特征。东部地区呈现'两极化'现象。(2)中国老龄事业基本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空间分布由西南-东北辐射递减模式转变为显著的'中部塌陷'式,形成一条由北向南的低值集聚带,纵贯中国中部,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错位关系。(3)负向错位区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正向错位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长城以北等地区。空间错位强度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其中西部地区尤为显著。(4)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和行政导向及产业结构的时空分异对其产生正向影响。市场经济规模扩大和人口老龄化未对老龄事业发展起推动作用,与理论预期不符。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倒逼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 老龄事业发展水平 时空演化 空间错位 中国
原文传递
经济适用房住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市1184位住户的调查 被引量:30
17
作者 李培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25,36,共12页
中国住房制度自1998年改革以来,经济适用房在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严重的缺陷。本文在对2007年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住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多元排序Probit模型对影响经济适用房住户居住和生活满意度... 中国住房制度自1998年改革以来,经济适用房在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严重的缺陷。本文在对2007年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住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多元排序Probit模型对影响经济适用房住户居住和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显示不同群体的住房意向各不相同,由此揭示出政府建立定期住房普查制度,及时掌握居民住房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住房政策的必要性。分析结果显示经济适用房选址布局不当加剧了职住分离和居住区的社会阶层分隔,并使得经济适用房政策更像是政府激励居民迁出市中心的一种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适用房 住房满意度 职住分离 居住区分异
下载PDF
安徽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的模型分析 被引量:29
18
作者 程晓丽 胡文海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7-613,共7页
旅游资源与旅游区位的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区域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为促进区域旅游均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选取旅游收入、资源丰度和旅游区位作为评价指... 旅游资源与旅游区位的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区域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为促进区域旅游均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选取旅游收入、资源丰度和旅游区位作为评价指标,定量分析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关系,并利用Arc GIS软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研究发现:安徽省旅游收入、资源丰度和旅游区位的重心分别处于(117.63°E,31.18°N)、(117.51°E,31.12°N)和(117.20°E,32.00°N),经度方向最大错位0.43°,最小0.12°,纬度方向最大错位0.88°,最小0.06°;与区域几何中心相比,旅游收入重心和资源丰度重心均向南偏移;从旅游收入-资源丰度、旅游收入-旅游区位的组合矩阵来看,呈错位和同步发展的城市均为8个。整体而言,安徽省旅游空间错位主要是因旅游区位和旅游资源的条件差异,四大旅游板块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挖掘潜力,通过采取不同的空间矫正策略达到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错位 旅游收入 资源丰度 旅游区位 安徽省
原文传递
东盟旅桂“客流量—景区—酒店”空间错位及演变 被引量:28
19
作者 陈乔 程成 田芮凡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2-199,共8页
基于多变量视角运用丰度指数、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贡献度等,分析2006—2015年东盟旅桂客流量、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格局、重心运动轨迹、空间错位程度和贡献度。结果表明:(1)东盟旅桂客流量重心演变轨迹向西迁移,呈现两... 基于多变量视角运用丰度指数、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贡献度等,分析2006—2015年东盟旅桂客流量、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格局、重心运动轨迹、空间错位程度和贡献度。结果表明:(1)东盟旅桂客流量重心演变轨迹向西迁移,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空间结构;星级酒店重心演变轨迹幅度较小,整体呈现相对集聚状,突显出"集中"→"分散"的空间特征;旅游景区重心演变轨迹基本呈水平向东演进,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亮点纷呈"态势,分布更加均衡合理。(2)大部分地市错位指数较低,少数地区错位指数显著高于其它地市。高错位区集中在广西东北方向的桂林和西南方向的崇左、钦州、北海,中部地区空间错位不明显,桂林、崇左、钦州、北海是空间错位的关键地市。(3)空间错位贡献度最高的是桂林市,其次分别为崇左市、北海市,其它地市贡献度较低,且贡献指数差别较小。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对空间错位具有优化作用,降低了空间错位程度,东盟旅桂客流量是造成空间错位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 旅桂客流量 星级酒店 旅游景区 空间错位 广西
原文传递
全球人口与粮食的空间错位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20
作者 罗秀丽 杨忍 徐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81-1397,共17页
基于重心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方法,系统分析了1990—2017年全球人口与粮食的时空格局、空间错位特征及影响因素等。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全球人口与粮食均呈增长态势,两者的时序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全球人均粮食产量的区域差异特征显... 基于重心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方法,系统分析了1990—2017年全球人口与粮食的时空格局、空间错位特征及影响因素等。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全球人口与粮食均呈增长态势,两者的时序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全球人均粮食产量的区域差异特征显著,多数国家的"人粮关系"矛盾突出。(2)在全球尺度,人口与粮食重心存在显著的空间错位特征,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反向错位发展的态势。(3)在国家尺度,人口与粮食的空间错位格局呈现由南至北依次为"正错位区—负错位区—正错位区"。负向高错位区稳定在印度、日本等国家,正向高错位区稳定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4)全球各大洲人口与粮食的空间错位格局基本稳定,空间错位指数发生转向的国家分布在亚洲、欧洲、南美洲和非洲。(5)自然环境、国际环境、农业发展、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致使人口规模和粮食产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区域差异,促成全球人口与粮食的空间错位格局。政策启示:中国有必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竞争力和粮食自给率,合理统筹配置两种资源和处理两个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规避世界粮食贸易波动和不确定性风险的应对策略,构建中国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人口增长 粮食生产 空间错位 全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