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4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被引量:169
1
作者 朱求安 张万昌 余钧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83-188,共6页
对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分析中的空间数据插值方法从广义的角度分为点的插值和面的插值进行了论述,讨论了点与面的各种插值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以及应用方式,并对空间插值的应用与推广及相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在运用空间插值方法时... 对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分析中的空间数据插值方法从广义的角度分为点的插值和面的插值进行了论述,讨论了点与面的各种插值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以及应用方式,并对空间插值的应用与推广及相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在运用空间插值方法时,要得到理想的空间插值效果,必须针对不同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对实测数据样本点进行充分分析,反复试验比较,以选择最佳的方法,并在运用一般插值方法的基础上,依据自身需要及学科的特点,对插值方法进行改进,进而提出适合各学科研究的更优的空间插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空间插值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 区域插值 面插值法 空间数据分析
下载PDF
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 被引量:135
2
作者 刘睿文 封志明 +1 位作者 杨艳昭 游珍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71-1177,共7页
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研究一个地区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不仅可以揭示该地区人口集疏的内在规律,也有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整体人口分布的态势和规律,更能够体现出区域内经济格局以及城市化格局的发展... 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研究一个地区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不仅可以揭示该地区人口集疏的内在规律,也有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整体人口分布的态势和规律,更能够体现出区域内经济格局以及城市化格局的发展。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空间格局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据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口集聚区,并对其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条件空间格局、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对中国的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归纳,得出了中国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的传统空间格局突出,人口集聚以平原地区为依托并呈现"沿海、沿江、沿线"高度集聚的特征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集疏 空间格局 人口集聚度 分级评价 城市化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88
3
作者 董石麟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51,共14页
论文阐述了我国空间结构的发展概况,结构类型和形式繁多,且不断创新,需要采用按单元组成方法来分类空间结构。21世纪后,我国空间结构的发展又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除在体育场馆、航站楼等大跨度公共建筑中大量采用... 论文阐述了我国空间结构的发展概况,结构类型和形式繁多,且不断创新,需要采用按单元组成方法来分类空间结构。21世纪后,我国空间结构的发展又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应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除在体育场馆、航站楼等大跨度公共建筑中大量采用外,在新建大型铁路客站、无站台柱雨篷、桥梁结构工程和高层建筑结构中也获得创新应用。空间结构工程的国际合作方面,应以积极态度对待国外建筑方案屡屡中标我国空间结构工程的现象。由于多项空间结构之"最"在中国,表明中国已是空间结构大国,现正是加快迈向空间结构强国的最佳时机。展望中国的空间结构,提出了应着力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发展与展望 形式与分类 刚性空间结构 柔性空间结构 刚柔性组合空间结构 应用范围
原文传递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 被引量:61
4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谭雪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9-75,共7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巨大差异性,其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应坚持分类整治的原则。该文基于对农村居民点现状类型、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发展基础4方面考虑,选取相关定量指...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巨大差异性,其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应坚持分类整治的原则。该文基于对农村居民点现状类型、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发展基础4方面考虑,选取相关定量指标,采用可达性测算、适宜性评价、聚类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在农村居民点斑块水平上将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积极发展型、内部挖潜型、自然衰退型、搬迁兼并型4类用地空间结构调整类型,进而分析了其用地特点和空间结构调整方向。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现状及适宜性,符合当地实际,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调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整理 空间结构 调整 类型划分 平谷区
下载PDF
中国人口集疏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56
5
作者 刘睿文 封志明 游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9-94,共6页
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 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据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口集聚区,并对其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条件的空间分布格局、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对中国的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归纳,并进一步对相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不平衡日益加剧,并呈现沿海、沿江、沿线集聚的态势的基本结论,并对我国人口分布集疏格局的形成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然因素奠定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城市化成为人口集聚的动力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集聚 空间格局 形成机制 分级评价 城市化
下载PDF
中国主题景区发展态势分析——基于国家A级旅游区(点)的统计 被引量:45
6
作者 吴必虎 俞曦 党宁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3,共5页
主题景区是主题公园的延伸与发展。基于对主题景区概念与特征的界定,以国家A级旅游区(点)中319家主题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其数量、类型、空间分布与发展规律,总结出中国主题景区由娱乐性转向休闲性、由低收益转向高收益的发展规... 主题景区是主题公园的延伸与发展。基于对主题景区概念与特征的界定,以国家A级旅游区(点)中319家主题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其数量、类型、空间分布与发展规律,总结出中国主题景区由娱乐性转向休闲性、由低收益转向高收益的发展规律,并预测其未来发展将出现空间集聚、市场导向型分布和类型多样化三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景区 空间分布 类型 发展规律
下载PDF
赣江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49
7
作者 王鹏 齐述华 陈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4326-4337,共12页
赣江是鄱阳湖的最大支流,是鄱阳湖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查明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赣江水质的影响和鄱阳湖的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年对赣江7个主要支流NH+4-N、TP、CODMn和DO浓度的每月测定结果,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和土地类型等... 赣江是鄱阳湖的最大支流,是鄱阳湖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查明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赣江水质的影响和鄱阳湖的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年对赣江7个主要支流NH+4-N、TP、CODMn和DO浓度的每月测定结果,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和土地类型等级划分,利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赣江流域河流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子流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TP的影响大于缓冲区;对CODMn的影响在丰水期大于缓冲区,在枯水期小于缓冲区;对NH+4-N的影响在丰水期与缓冲区接近,在枯水期小于缓冲区;DO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较小。水田中的丘陵水田是赣江水体TP和丰水期CODMn的主要来源;平原水田是枯水期CODMn的主要来源。居民建设用地中的城镇用地是赣江水体TP、NH+4-N和丰水期CODMn的主要来源,农村用地是CODMn的主要来源。水域中的水库坑塘是赣江水体TP和丰水期NH+4-N、CODMn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江 河流水质 土地利用 空间尺度 分类等级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等级类型综合划分 被引量:48
8
作者 黄金川 陈守强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0-301,共12页
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劳动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目前,中国区域空间治理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的行政区分割管理开始转向类型区空间治理。本文基于城市群的重要外延特征,采用"先... 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劳动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目前,中国区域空间治理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的行政区分割管理开始转向类型区空间治理。本文基于城市群的重要外延特征,采用"先分等、后划类"的综合分类思想对中国23个城市群进行定量类型划分和空间分异分析,为中国城市群实施因地制宜的空间格局优化和分类管理的规划引导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参考世界成熟城市群的规模大小和集聚程度,中国城市群分为国家级、区域级、次区域级和地区级4个等级,呈现"3-5-6-9"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其次,基于城市群的五大特征,构建由10个因子和22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运用Q型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城市群定量划分为成熟外向型、双核赶超型、环境友好型、单核辐射型和内陆粗放型等5种类型;最后,综合等级划分与定量聚类结果,进一步细分为国家级成熟外向型、国家级双核赶超型、区域级双核赶超型、次区域级环境友好型、地区级环境友好型、区域级单核辐射型、地区级单核辐射型、区域级内陆粗放型和地区级内陆粗放型共9个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指标体系 聚类分析 空间分异 等级划分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数据的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体系构建和土地类型识别 被引量:37
9
作者 张合兵 李铭辉 张青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1-269,共9页
准确、可靠、现势的国土空间基础数据是科学开展"双评价""三类空间"划分及其格局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当前中国国土空间分类存在国土调查、城乡用地、地理国情调查等多种分类体系,分类标准不一、数据来源... 准确、可靠、现势的国土空间基础数据是科学开展"双评价""三类空间"划分及其格局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当前中国国土空间分类存在国土调查、城乡用地、地理国情调查等多种分类体系,分类标准不一、数据来源较多,迫切需要开展国土用地分类体系优化,多源数据条件下地类转换规则、识别方法等开展研究。该研究以鹤壁市为例,采用归纳比较法对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体系进行初步探讨,通过综合对比分析法、GIS空间叠加分析法对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体系重构、多种分类体系转换衔接规则、国土地类识别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得出:1)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体系分为生态保护用地、农业生产生活用地、区域设施用地和城镇发展用地4个一级类,12个二级类和45个三级类;2)基于多种分类体系下的国土分类转换策略,建立了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的地类转换衔接规则和多源数据融合识别方法;3)完成了鹤壁市国土地类转换和识别,为鹤壁市进行"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划分与格局优化、"双评价"、规划编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识别 规划 国土空间 分类体系 叠加分析法 多源数据
下载PDF
1951—2007年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35
10
作者 张楠 苗春生 邵海燕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年第6期23-28,共6页
利用1951—2007年月平均气温资料和NCEP/NCAR 1951年1月—2007年12月500 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统计近57 a华北地区29个台站逐年夏季气温值,运用EOF、REOF、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等对华北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 利用1951—2007年月平均气温资料和NCEP/NCAR 1951年1月—2007年12月500 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统计近57 a华北地区29个台站逐年夏季气温值,运用EOF、REOF、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等对华北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7 a华北地区29站平均气温的空间差异较大;一致性特征是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最主要的空间模态,在此基础上,第2种空间模态还显示出了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异;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可分为环渤海型、南方型、东北型及西部型4个主要的空间分型;近57 a来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各分区的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但都存在着一个准18 a的周期;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华北地区除Ⅱ区外,其他三区均存在着一个突变点,在突变点之后,出现了5个气温大值年,即酷暑年。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酷暑成因:从500 hPa环流场来看,在欧亚中高纬地区,存在显著的正负距平相间的波列,其中最大正距平中心位于蒙古地区,说明东亚中纬度地区西风带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有利于引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造成华北夏季气温升高;从我国华北地区汛期降水距平场来看,汛期降水偏少,也会导致华北夏季的酷暑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夏季气温 空间分型 酷暑年
下载PDF
基于数据时空相关性的智能台区识别技术 被引量:33
11
作者 阿辽沙.叶 顾君 张小秋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33,共4页
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经常因各种原因导致台区档案的不精确,人工识别台区的方法耗时费力且人工成本很高,而专用设备识别方法的设备成本很高,同时也增加了电力人员的工作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同一台区电能采集设备的电压数... 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经常因各种原因导致台区档案的不精确,人工识别台区的方法耗时费力且人工成本很高,而专用设备识别方法的设备成本很高,同时也增加了电力人员的工作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同一台区电能采集设备的电压数据存在时间和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中的分类方法将每个台区的采集设备划分为一类,通过计算待识别的采集设备归属于各个分类的概率判断其台区归属关系。该方法既能保证识别效率又能减少设备成本和人员工作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电能采集设备 时间相关性 空间相关性 台区识别 分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的土地空间配置——以宿迁市区为例 被引量:27
12
作者 金志丰 陈雯 +1 位作者 孙伟 陈江龙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3-50,共8页
研究目的:对宿迁市区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提出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与管制措施,优化区域土地的空间配置。研究方法:运用收敛分析法和特尔菲测定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互斥性矩阵分类法确定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结果:通过农用... 研究目的:对宿迁市区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提出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与管制措施,优化区域土地的空间配置。研究方法:运用收敛分析法和特尔菲测定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互斥性矩阵分类法确定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结果:通过农用地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互斥性矩阵分类,将宿迁市区分为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区域和农用地重点保障区域等6种类型区。研究结论:基于宜农和宜建导向的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对区域土地空间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指导意义,由适宜性分区得到的类型区,从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区域到农地保护重点区域,分区引导方向由建设用地开发向农用地保护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配置 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 矩阵分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被引量:22
13
作者 邓吉秋 鲍光淑 刘斌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基于GIS的层次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的一般原理,针对相关复杂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地理现象或过程,利用GIS的空间分类与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目标的相关地学因素的隶属关系进行划分,并综合专家的意见,对地学模型进行层次分析.综合分析的步... 基于GIS的层次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的一般原理,针对相关复杂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地理现象或过程,利用GIS的空间分类与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目标的相关地学因素的隶属关系进行划分,并综合专家的意见,对地学模型进行层次分析.综合分析的步骤包括:确定研究对象及目标,确定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建立地学数据库;总结研究对象构成目标的相关特征,建立层次指标模型,并运用空间分析提取分析因子;由专家对因子综合评分,再运用GIS技术和数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模型参数;利用建立的模型对研究区未知对象进行分析与验证.此外,针对湘东北万古地区金矿床成矿特征,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建立了金矿找矿模型,并时研究区进行了靶区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地理信息系统 层次分析法 空间分类 空间分析 靶区预测
下载PDF
用ASETR图像和地统计学纹理进行岩性分类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培军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6-120,共5页
 运用新获取的ASTER数据可以对岩性进行识别与分类:首先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来计算分析几种选定的岩性单元的灰度值空间变化特征;运用ASTER数据的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短波红外(SWIR)波段以及二者的组合进行岩性的分类,分析分类精...  运用新获取的ASTER数据可以对岩性进行识别与分类:首先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来计算分析几种选定的岩性单元的灰度值空间变化特征;运用ASTER数据的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短波红外(SWIR)波段以及二者的组合进行岩性的分类,分析分类精度的变化。用变差函数作为纹理的计算函数来提取图像纹理,并与原始的光谱数据结合,进行岩性的分类。结果表明,与单纯的光谱分类相比,加入纹理信息可显著改善分类精度;用不同方向的滞后距离提取的图像纹理对图像的分类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对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的岩石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变化性 纹理 岩性 ASETR图像 地统计学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河岸带植被的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29
15
作者 朱绪超 袁国富 +2 位作者 邵明安 易小波 杜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53-1061,共9页
揭示我国内陆河流域下游河岸带植被的空间结构特征,对于了解我国西北干旱区荒漠河岸带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指导荒漠化治理和内陆河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野外大范围植被调查数据支持下的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利用Landsat-8 ... 揭示我国内陆河流域下游河岸带植被的空间结构特征,对于了解我国西北干旱区荒漠河岸带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指导荒漠化治理和内陆河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野外大范围植被调查数据支持下的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利用Landsat-8 OLI遥感数字图像,辨识了塔里木河下游柽柳(Tamarix spp.)灌丛、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疏林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草地3类主要的河岸带植被,并利用建立的叶面积指数(LAI)遥感反演经验模型反演了研究区柽柳灌丛和胡杨疏林的叶面积指数,旨在从区域尺度和总体趋势上分析荒漠河岸带植被的空间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有详细地物资料的基础上,遥感监督分类可以作为一种干旱区荒漠河岸带植被分类的有效方法;遥感分类结果显示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疏林分布面积约336.4 km2,柽柳灌丛约为405.3 km2,胡杨疏林总体更靠近河道,柽柳灌丛分布范围更广;河岸带植被LAI整体很低,柽柳灌丛和胡杨疏林平均LAI值分别为0.253和0.252,LAI小于0.5的植被对应面积分别占柽柳灌丛和胡杨疏林总面积的92.4%和90.1%,表明了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植被空间上稀疏分布的特征;统计结果显示,河岸带植被结构存在巨大的空间变异性,其中胡杨疏林比柽柳灌丛的空间变异性更大;河岸带植被LAI随距河道距离呈现显著负指数分布规律,在离河道1 km范围内LAI随离河道距离快速下降,而1 km外区域叶面积指数普遍低于0.1,表明植被主要分布在河道两侧1 km范围内。整体稀疏的空间分布、显著的空间变异性,以及由LAI体现的植被盖度随距河道距离的负指数下降规律是荒漠河岸带植被空间结构的3个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河岸带植被 叶面积指数 空间分布 监督分类 塔里木河下游
原文传递
电磁感应仪用于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及其剖面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姚荣江 杨劲松 姜龙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运用电磁感应仪EM38,结合GIS技术和地统计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地块0~40cm与0~80cm土层含盐量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并对研究区盐渍化分级以及盐分剖面分布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土层土壤盐分较高,均表现为中等变... 运用电磁感应仪EM38,结合GIS技术和地统计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地块0~40cm与0~80cm土层含盐量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并对研究区盐渍化分级以及盐分剖面分布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土层土壤盐分较高,均表现为中等变异强度,且研究区土壤盐分总体上呈一定的表聚趋势;各土层土壤盐分的半方差函数均较符合指数模型,都表现为强空间自相关性;气候、微地形、地下水等结构性因素是主导土壤盐分空间分布格局的直接因素.由盐渍化分级及盐分剖面特征分析结果可知:重度盐化土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土壤类型,轻度盐化土分布面积最小;研究区主要盐分剖面类型为表聚性,其次分别为均匀型和底聚型;此外,盐分剖面类型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被类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该研究结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化土壤的精准改良与科学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感应仪 空间变异 KRIGING插值 盐渍化分级 盐分剖面
下载PDF
Status of land use intensity in China and its impacts on land carrying capacity 被引量:25
17
作者 闫慧敏 刘芳 +2 位作者 刘纪远 肖向明 秦元伟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387-402,共16页
Land use intensity quantifies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natural ecosystems, which have become the major driver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hus it serves as an essential measurement for assessing land... Land use intensity quantifies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natural ecosystems, which have become the major driver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hus it serves as an essential measurement for assessing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To date, land-change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changes in land cover and their effects on ecological processes, whereas land use intensity has not yet received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and for which spa- tially-explicit representation studies have only just begun.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e- gree and reversibility of surface disturbance by human activities, there are four main classes of land use intensity: artificial land, semi-artificial land, semi-natural land, and natural land. These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22 subclasses based on key indicators, such as human pop- ulation density and the cropping intensity. Land use intensity map of China at a 1-km spatial resolution was obtained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s and statistical data. The area proportions of artificial land, semi-artificial land, semi-natural land, and natural land were 0.71%, 19.36%, 58.93%, and 21%, respectively. Human and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land use intensity. Artificial land supports 24.58% and 35.62%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nd GDP, using only 0.71% of the total land, while semi-artificial land supported 58.24% and 49.61% of human population and GDP with 19.36% of China's total land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intensity land carrying capac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 spatial pattern
原文传递
局部Gist特征匹配核的场景分类 被引量:25
18
作者 杨昭 高隽 +1 位作者 谢昭 吴克伟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4-270,共7页
针对场景分类任务中全局Gist特征粒度较为粗糙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稠密网格的局部Gist特征描述,利用空间金字塔结构加入空间信息,通过引入RGB颜色空间加入颜色信息,并基于词汇包(BOW)模型设计一种高效匹配核来度量局部特征间的相似性,... 针对场景分类任务中全局Gist特征粒度较为粗糙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稠密网格的局部Gist特征描述,利用空间金字塔结构加入空间信息,通过引入RGB颜色空间加入颜色信息,并基于词汇包(BOW)模型设计一种高效匹配核来度量局部特征间的相似性,核化特征匹配过程,使用线性SVM完成场景分类。实验考察了不同尺度、方向、粒度和不同匹配核的局部Gist特征以及训练样本集的大小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并通过在OT场景图像集上与全局Gist特征和稠密SIFT特征的场景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充分说明了本文特征构造方法和分类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Gist特征 空间金字塔 高效匹配核 场景分类
原文传递
中国城际专线物流网络空间格局 被引量:23
19
作者 任梦瑶 肖作鹏 王缉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20-832,共13页
物流是地域间社会经济联系的重要要素,城市间的物流联系是理解区域生产消费联系和城市空间体系的重要视角。但是由于数据与方法等层面的不足,较少有研究能够有效地揭示全国城市间的物流网络格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数据科学的发展应用... 物流是地域间社会经济联系的重要要素,城市间的物流联系是理解区域生产消费联系和城市空间体系的重要视角。但是由于数据与方法等层面的不足,较少有研究能够有效地揭示全国城市间的物流网络格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数据科学的发展应用,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出现及其对各类物流资源和数据的整合为物流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和基础平台。本文采集了中国规模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旗下第四方物流平台上的物流专线交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地级市为空间单元汇总计算到发各城市的物流订单,测算各城市的专线物流联系强度以及网络中心性,旨在揭示中国城际专线物流的联系格局,透视各城市在全国专线物流网络中的职能差异。研究发现:①中国城际专线物流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与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基本一致,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呈现出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梯度递减的趋势;②中国城际专线物流具有明显的跨区流动特征,1200 km距离范围内的专线物流活动最为活跃;③依照全国专线物流网络中的职能特征,可将各城市划分为全国物流首位城市、全国物流中心城市、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区域物流节点城市和地区物流节点城市5类。上述研究结论期望从专线物流联系的视角为国家与各区域及城市制定空间规划及专项规划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物流联系 专线物流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格局 职能分类
原文传递
中国5A级旅游景区发展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袁露 杨彦平 王继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1-306,共6页
5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地建设的最高标准,研究其发展特征,对指导区域旅游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文章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量发展变化特征;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相关分析等... 5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地建设的最高标准,研究其发展特征,对指导区域旅游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文章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量发展变化特征;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比较分析和SPSS交叉分析方法对5A级旅游景区类型及变化进行了全面剖析.结果显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量保持缓慢增加,但年度增加量呈现递减的趋势;空间分布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低、省际差异性大,且随时间变化呈现不断集聚的趋势;空间分布与地区经济、旅游经济关系密切;景区类型所占比例趋于均衡,呈现多元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A级旅游景区 空间分布 类型 发展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