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动性”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56
1
作者 杨茜好 朱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共11页
在新全球秩序中,流动性及其所衍生的人类诸多新的生存方式逐渐成为解开全球化运转机制问题的密码,西方人文地理学对于流动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20世纪60、70年代乃至90年代,以计量化和"利益"导向性为主要研究范式的交... 在新全球秩序中,流动性及其所衍生的人类诸多新的生存方式逐渐成为解开全球化运转机制问题的密码,西方人文地理学对于流动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20世纪60、70年代乃至90年代,以计量化和"利益"导向性为主要研究范式的交通地理学和当代城市地理学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于"流动"问题的反思,认为空间的流动具有更丰富的意义,而不仅是时空成本的测算,随之推动了"新流动性范式"的转向与发展,促进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融合.通过梳理和分析西方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流动性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将西方人文地理学中的主要议题总结为:以汽车、自行车、机场和火车站为代表的流动性实践与空间意义的塑造;以"身份意义"、"关系生产"、"权力博弈与协商"为代表话题的流动性过程中社会关系与文化意义的建构等内容,重点阐释了这些议题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西方人文地理学流动性研究的特征和局限.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复杂的现实社会背景出发,展望了国内人文地理学流动性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主体实践 流动空间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流空间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2
作者 杨延杰 尹丹 +3 位作者 刘紫玟 黄庆旭 何春阳 吴康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97-1411,共15页
流空间是认识城市网络结构和演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为流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论文系统综述了基于大数据的流空间研究进展。首先,论文梳理了基于大数据流空间研究的背景和历史,然后总结了基于大数据的流空间... 流空间是认识城市网络结构和演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为流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论文系统综述了基于大数据的流空间研究进展。首先,论文梳理了基于大数据流空间研究的背景和历史,然后总结了基于大数据的流空间研究的主题、数据类型、方法和主要发现,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挑战。2011年以后,基于大数据的流空间研究呈指数增长趋势,中英文论文年均发表量从2010年的11篇增长到2018年的106篇。大数据主要从提供新的数据源、激发新的分析方法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三方面推进了流空间研究。常用于流空间研究的大数据主要包括手机信令数据、社交媒体签到数据、公共交通刷卡数据和出租车轨迹数据,它们比传统统计数据更能直接提供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时空动态信息。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基于距离的重力模型发展为网络分析方法。未来在交叉学科研究、大数据和传统数据的耦合、大数据与深度学习和云计算等新方法的结合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从理论、数据和方法上全面深化流空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空间 大数据 城市网络 人员移动 城市可持续性
原文传递
深圳市民迁居特征的时空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史中华 柴彦威 刘志林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7-42,共6页
城市发展初期 ,大量域外劳动力迁入城市 ,促使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下降为次要因素 ,而城市地域内部的人口迁居成为影响城市发展以及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本文以深圳市民问卷调查... 城市发展初期 ,大量域外劳动力迁入城市 ,促使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下降为次要因素 ,而城市地域内部的人口迁居成为影响城市发展以及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本文以深圳市民问卷调查所得第一手资料为基础 ,通过对市民迁移性、迁居空间类型、迁居原因等的时空间分析 ,得到深圳市民迁居的时空间特征 ,并指出未来深圳市民迁居的空间趋势 ,以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市民 迁居 时空间 迁移性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下载PDF
纳米氧化铝对硅橡胶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周远翔 郭绍伟 +2 位作者 聂琼 刘睿 候非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05-1611,共7页
为研究硅橡胶的空间电荷特性,开展了纳米氧化铝对硅橡胶空间电荷行为影响的试验研究。通过制备纳米氧化铝(Al2O3)改性液体硅橡胶,利用电声脉冲法(pulse electro-acoustic method,PEA法)测量了纳米氧化铝质量份数对硅橡胶空间电荷特性的... 为研究硅橡胶的空间电荷特性,开展了纳米氧化铝对硅橡胶空间电荷行为影响的试验研究。通过制备纳米氧化铝(Al2O3)改性液体硅橡胶,利用电声脉冲法(pulse electro-acoustic method,PEA法)测量了纳米氧化铝质量份数对硅橡胶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空间电荷消散过程计算了不同纳米氧化铝质量份数硅橡胶的陷阱深度,并分析了空间电荷对硅橡胶性能的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纳米氧化铝质量份数的提高,相同外加场强下,硅橡胶试品的空间电荷积聚量增加,撤压后消散也更为迅速,迁移率随纳米氧化铝质量份数的提高而增大,陷阱深度则随之逐渐减小。分析认为,空间电荷特性随着纳米氧化铝质量份数的增加而呈现变化归因于纳米界面效应导致的陷阱能级分裂,浅陷阱密度增大,从而使得硅橡胶中空间电荷积聚量减少,消散更为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铝 硅橡胶 电声脉冲(PEA) 空间电荷 迁移率 陷阱深度
下载PDF
温度场下非等温结晶对低密度聚乙烯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灵 周远翔 +3 位作者 滕陈源 张云霄 陈明 程子霞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0-428,共9页
为研究温度场下非等温结晶对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制备了3种不同退火速率的非等温结晶试样即LDPE-I(冰水)、LDPE-A(空气)和LDPE-S(缓慢),并使用温控脉冲电声(PEA)法开展了20℃、40℃和60℃... 为研究温度场下非等温结晶对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制备了3种不同退火速率的非等温结晶试样即LDPE-I(冰水)、LDPE-A(空气)和LDPE-S(缓慢),并使用温控脉冲电声(PEA)法开展了20℃、40℃和60℃温度场下空间电荷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非等温结晶过程中,更小的退火速率有利于LDPE充分结晶,因此结晶度更高、晶胞平均尺寸更大且尺寸均匀性更好;20℃温度和-100 MV/m直流电场强度条件下3组试样均出现正空间电荷包,LDPE-I电荷包注入速率和迁移速率均为最大;40℃和60℃温度下,仅在LDPE-I中存在正空间电荷包。针对上述现象,结合20℃温度下去极化过程载流子视在迁移率和陷阱深度情况进行解释:由于LDPE-I试样晶胞尺寸小且均匀性差,晶区/无定形区界面面积增加,所以深浅陷阱密度均增大;推测其界面缺陷类型复杂,导致陷阱深度分布广,从而对正空间电荷包的注入和迁移过程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聚乙烯 非等温结晶 空间电荷 温度场 载流子迁移率 结晶度
下载PDF
动态的空间句法——面向高频城市的组构分析框架 被引量:15
6
作者 沈尧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4-63,共10页
当今的数字社会发展促使我们开始关注更加高频的城市现象,并可以寻找这些现象的空间逻辑以提高未来规划设计的动态效应。空间句法是城市设计过程中一种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认知方法,在过去20年被广泛应用于西方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并... 当今的数字社会发展促使我们开始关注更加高频的城市现象,并可以寻找这些现象的空间逻辑以提高未来规划设计的动态效应。空间句法是城市设计过程中一种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认知方法,在过去20年被广泛应用于西方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作为一种经典的描述性模型,传统的空间句法模型很难应对规划设计实践中面临的动态性社会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在新的数据条件下研究城市空间组构动态效应的方法框架。通过将轨迹数据与传统组构分析的方法框架相结合,提出新的组构中心性概念——时空共现强度,并介绍了相关的指标来量化人们时空行为在不同时段的几何属性及其模式,以探索动态的城市组构分析理论与方法。本文所提出的动态的空间句法框架暗示着从一种静态的、只关注物理空间的城市组构研究向一种动态的、更关注人的行为空间的城市组构研究转变的趋势,揭示了充分利用当前数据环境并将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动态城市空间功能性提升的有效手段在未来城市设计中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动态 空间句法 行动轨迹 共现强度 机动性 高频城市
原文传递
如何从“医疗史”的视角理解现代政治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念群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7年第1期27-37,共11页
本文试图从医疗史提供的一些线索出发观察"现代政治"如何从身体、空间、制度和社会动员等几个角度影响近代中国的演变。力求避免仅仅从上层或下层的单一取向观察中国近代变化所带来的局限性。本文认为,西医的进入首先影响到... 本文试图从医疗史提供的一些线索出发观察"现代政治"如何从身体、空间、制度和社会动员等几个角度影响近代中国的演变。力求避免仅仅从上层或下层的单一取向观察中国近代变化所带来的局限性。本文认为,西医的进入首先影响到了中国人对身体的认知和感受,这种感受又与中国人对空间安排的认知密不可分,西医的进入破坏了传统中国的熟人社会对人伦关系的界定,而带入了一种称之为"委托制"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制度化,就与许多现代体制的运作相配合,最终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同时,政治也通过以医疗为手段的动员策略而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新内涵,从而为现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变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空间 社会动员 现代政治
原文传递
温度对交联聚乙烯中的空间电荷积累以及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易姝慧 王亚林 +2 位作者 彭庆军 吴建东 尹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5796-5803,共8页
高温高场的运行环境会影响高压直流电缆绝缘层中杂质的解离、电荷的注入和迁移过程,为了研究温度和外施电场对交联聚乙烯空间电荷行为的影响,测量了最高温度为80℃,最高场强为90k V/mm的交联聚乙烯片状试样的空间电荷分布特性。研究表明... 高温高场的运行环境会影响高压直流电缆绝缘层中杂质的解离、电荷的注入和迁移过程,为了研究温度和外施电场对交联聚乙烯空间电荷行为的影响,测量了最高温度为80℃,最高场强为90k V/mm的交联聚乙烯片状试样的空间电荷分布特性。研究表明:外施电场越强,电荷注入越多;温度越高,电荷的迁移率也越高,80℃时的迁移率比20℃的迁移率大一个数量级;20℃时出现了明显的空间电荷包现象,绝缘层中空间电荷积累较多,随着温度的升高空间电荷包现象消失,绝缘层中空间电荷积累减少。这说明温度对空间电荷迁移的促进作用比空间电荷注入和杂质解离的促进作用更强,使得高温下空间电荷包难以形成,且难以在绝缘层中积累过多的空间电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电荷 温度 交联聚乙烯 视在迁移率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研究——以北京前门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周佳颖 张景秋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22-27,共6页
北京前门地区保存有良好的历史街巷肌理,是北京传统商业区和文化精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空间句法分析前门地区的空间形态,并与商业店铺点位的核密度分析结果相叠加,探讨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与商业发展关系。同时,利用跟随调查方法,... 北京前门地区保存有良好的历史街巷肌理,是北京传统商业区和文化精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空间句法分析前门地区的空间形态,并与商业店铺点位的核密度分析结果相叠加,探讨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与商业发展关系。同时,利用跟随调查方法,探究前门地区人流移动轨迹选择与吸引物、街巷空间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前门地区的形态优化、业态提升和街巷活力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前门地区文化景点与商业店铺大致沿可达性高的道路呈线性集聚,但仍有部分文化景点集聚分布在可达性较低且商业店铺尚未形成集聚的胡同街巷,商业店铺的空间集聚则极大影响着人流移动的行为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门地区 空间句法 空间形态 移动 行为路径
下载PDF
明日畅想——建筑电讯派思想对未来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发展导向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欧雄全 吴国欣 《新建筑》 2018年第3期126-129,共4页
20世纪60年代,建筑电讯派对城市空间的未来走向发起畅想,提出了许多非常大胆甚至有些荒诞的概念提案。虽然概念方案极少得以实施,但是影响深远。他们有关城市空间的动态发展、建筑与工业设备技术的结合、移动性和模块化设计策略等想法... 20世纪60年代,建筑电讯派对城市空间的未来走向发起畅想,提出了许多非常大胆甚至有些荒诞的概念提案。虽然概念方案极少得以实施,但是影响深远。他们有关城市空间的动态发展、建筑与工业设备技术的结合、移动性和模块化设计策略等想法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充满了启迪。通过对建筑电讯派思想和概念方案的分析研究,结合现今的时代背景及设计潮流,探讨其设计理念对于未来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发展导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电讯 未来 城市建筑 动态空间 移动性 模块化
下载PDF
城市空间与交通——哥本哈根的策略与实践 被引量:11
11
作者 Jesper Dahl 李华东 王晓京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2,共8页
简要介绍了哥本哈根通过优先可持续的交通模式,充分发挥骑车和步行给都市生活带来的积极效果,以及制订的一系列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和这些策略提出的背景,并通过个案分析展示了这些策略是如何通过试验和公众参与而得到执行的。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城市生活 交通 可持续 步行 街道
原文传递
建筑空间流动性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左言华 刘文胜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5-38,共4页
随着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理念的重视,建筑空间的流动性成为人与建筑、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特性,从建筑空间流动性的历史、文化、东西方比较的角度,对建筑空间流动性的渊源、形成、发展,以及建筑空间流动性的常用手法进行分析,探讨建筑空... 随着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理念的重视,建筑空间的流动性成为人与建筑、与自然和谐的重要特性,从建筑空间流动性的历史、文化、东西方比较的角度,对建筑空间流动性的渊源、形成、发展,以及建筑空间流动性的常用手法进行分析,探讨建筑空间流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空间 建筑造型 空间的流动性
下载PDF
群聚传播的凝结空间生产与价值指向 被引量:4
13
作者 隋岩 揭其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互联网群聚传播生成的凝结空间强化了群聚传播多重关系缠绕的复杂机制。受到多元主体不平衡交往碰撞的影响,散漫、飘荡和漫渍的凝结空间随着互联网群聚传播的随机涨落处于永恒的流动之中,进而生产了复杂的关系链条。在以往的传播学视域... 互联网群聚传播生成的凝结空间强化了群聚传播多重关系缠绕的复杂机制。受到多元主体不平衡交往碰撞的影响,散漫、飘荡和漫渍的凝结空间随着互联网群聚传播的随机涨落处于永恒的流动之中,进而生产了复杂的关系链条。在以往的传播学视域中,空间始终是“缺席”或“被征服”的对象,西方空间学者虽然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但是忽视了空间生产后伴随环境和交互作用而发生的跃变。随时随地“因事”而“凝结的空间”改变了以往空间的永恒性,借助群聚传播的时间之流对空间碎片的拼接与镶嵌,随时会发生位置漂移,没有边际亦无永久性的节点,只有永恒的空间聚合与消散,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持续流动。凝结空间的流动习惯以多样性、复杂性、异质性来摧毁整体性和均质性。这种流动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力量暗含了偶然性聚集的合力和对立性的张力,进而形成了斑斓杂陈的社会景观。在凝结空间的无限嵌套、互渗和叠置中,群聚传播的驳杂性增强了时空结构的混沌度。这些都提醒我们要重塑凝结空间中的交往理性,认识凝结空间生产的初始条件和演进规律,破除群聚传播空间生产的阻碍,实现自我超越,回归人类共通的价值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空间 流动性 复杂关系链 互联网群聚传播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储层特征及页岩油可动性评价 被引量:7
14
作者 文家成 胡钦红 +5 位作者 杨升宇 马斌玉 王旭阳 蒲秀刚 韩文中 张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0,共8页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资源丰富,但对于页岩油的储层特征、油气赋存、可动性及其关联性研究较少。为此,采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中子散射、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等实验,对孔二段页岩油储层开展微观孔隙结构描述,对...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资源丰富,但对于页岩油的储层特征、油气赋存、可动性及其关联性研究较少。为此,采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中子散射、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等实验,对孔二段页岩油储层开展微观孔隙结构描述,对比抽提前后的孔体积之差与饱和-离心核磁共振结果,揭示了页岩油赋存及可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孔二段页岩主要发育纳米级的粒间孔、溶蚀孔、有机质孔及微米级的微裂缝等储集空间;页岩油主要赋存于直径为20~40 nm和80~200 nm的孔隙中;长英质页岩具有较高的可动油饱和度,表明其具有更好的孔隙连通性和渗流能力,有利于页岩油的运移。页岩储层中矿物含量和孔隙结构共同控制了页岩油的可流动性。孔径小于50 nm的孔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对页岩油的吸附能力较强,不利于页岩油的流动。该研究成果对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储层特征 孔隙结构 赋存空间 可动性 孔二段 沧东凹陷
下载PDF
城市公共空间与移民跨群体融合研究——时空间行为视角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晓梦 刘志林 谭一洺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7-55,共9页
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的社会极化和社会排斥是全球城市普遍面临的挑战,移民的跨群体社会融合已成为中国城市研究关注的新议题。城市规划和地理学者长期重视公共空间的社会融合效应,强调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改善群体间的包容态度、促进群... 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的社会极化和社会排斥是全球城市普遍面临的挑战,移民的跨群体社会融合已成为中国城市研究关注的新议题。城市规划和地理学者长期重视公共空间的社会融合效应,强调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改善群体间的包容态度、促进群体间融合。然而,持续增强的移动性使得本就存在争议的公共空间跨群体融合效应更加复杂。本文从时空间行为的视角出发,从时间、空间、行为三个维度,构建围绕公共空间的移民—本地居民跨群体融合效应综合分析框架。此框架整合空间、行为和时间三个维度,考虑个体活动与移动的连续性,构建多重空间情境下的活动—移动链,揭示公共空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跨群体融合效应。在移动性增强的背景下,时空间行为视角的研究框架有助于理解人—地交互的社会融合效应,为包容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社会融合 移动性 时空间行为 移民
原文传递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驱动要素的动态轨迹——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要素流动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晓芳 于江波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80,88,共13页
该文使用重力模型和平均结构变动度测量法,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中国1978-2012年产业结构变动的轨迹进行甄别,并从新古典经济学要素流动的视角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动态轨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空间维度中,第一产业产值重心受自然... 该文使用重力模型和平均结构变动度测量法,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中国1978-2012年产业结构变动的轨迹进行甄别,并从新古典经济学要素流动的视角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动态轨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空间维度中,第一产业产值重心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呈无规律的转移迹象;第二产业产值重心尽管出现回流现象,但总体向西部移动;第三产业产值重心总体上呈现"Z"形动态转移轨迹。引起产业产值动态转移的是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的结果。在时间维度中,经济总量比重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劳动力要素由第一产业大量流向第三产业,资本要素分别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并且资本要素流向第三产业的速度快于流向第二产业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动 要素流动 空间和时间
原文传递
基建投资可以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吗——基于人口流动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明源 李震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共14页
利用我国2004—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基建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背离人口流动方向的基础设施投资造成空间错配,抑制了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而使得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012年前后呈现&qu... 利用我国2004—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基建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背离人口流动方向的基础设施投资造成空间错配,抑制了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而使得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012年前后呈现"倒U形"特征。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空间错配是导致我国以基建投资为主的区域发展战略无法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大量的基建投资既没有显著提高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增速,也没有实现投资效率的最大化,反而成为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绊脚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投资 空间错配 人口流动 区域发展分化 区域协调发展
原文传递
Nomex和Kraft绝缘纸在KI50X绝缘油中的空间电荷特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振升 戴超 +1 位作者 周远翔 黄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911-2918,共8页
目前越来越多的电力设备开始尝试新的绝缘介质来替代传统纤维素绝缘纸和新型绝缘油组成的绝缘结构。Nomex绝缘纸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在相对较高的温度长期运行而不影响其绝缘性能而受到关注,但是对于Nomex绝缘纸和传统纤... 目前越来越多的电力设备开始尝试新的绝缘介质来替代传统纤维素绝缘纸和新型绝缘油组成的绝缘结构。Nomex绝缘纸由于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在相对较高的温度长期运行而不影响其绝缘性能而受到关注,但是对于Nomex绝缘纸和传统纤维素绝缘纸在KI50X绝缘油中的空间电荷特性研究较少。为此通过电声脉冲法对比研究了Nomex绝缘纸和传统纤维素绝缘纸的空间电荷的积聚和消散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电场强度下,Nomex绝缘纸内部空间电荷的注入量明显低于Kraft绝缘纸;随着电场强度越高,Kraft绝缘纸内部空间电荷积聚越明显,而在任何电场强度下,Kraft绝缘纸内部的空间电荷偏移都更加明显;Kraft绝缘纸比Nomex绝缘纸更容易发生空间电荷积聚;Kraft绝缘纸的电荷消散速率和迁移率大于Nomex绝缘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纸绝缘 Nomex绝缘纸 KI50X绝缘油 空间电荷 电声脉冲法 介电响应特性 迁移率
下载PDF
生活空间与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闫亭 于卫华 《循证护理》 2021年第18期2477-2480,共4页
综述生活空间评估与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应用进展,为早期预防和识别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 生活空间 老年人 不良健康结局 移动性 护理 综述
下载PDF
南京中产阶层居住迁移的时空特征与典型模式
20
作者 宋伟轩 叶玲 +1 位作者 路以豪 徐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7-1204,共18页
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重要研究议题,既可以反映出个人/家庭迁居行为的时空规律,也可以作为从微观视角解读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有效工具。在探讨中国城市迁居背景、研究意义和时代需求的基础上,依托4015份南京城市居民迁居调... 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重要研究议题,既可以反映出个人/家庭迁居行为的时空规律,也可以作为从微观视角解读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有效工具。在探讨中国城市迁居背景、研究意义和时代需求的基础上,依托4015份南京城市居民迁居调查问卷,筛选出符合特定经济社会属性特征的中产阶层家庭,从迁居频率、方向、距离和原因等方面分析中产阶层居住迁移的时空特征,采用Mantel test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辨识典型居住迁移模式。研究发现:(1)南京城市内部迁居频率迅速升高,以近距离、改善型迁居为主,后代教育逐渐成为更多中产家庭迁居的首要因素。(2)根据个人/家庭社会经济、住宅和迁居等多维属性,提炼出就近改善型、郊区品质型、房价驱使型和教育主导型四种典型中产阶层迁居模式。(3)迁居模式的形成与分化是不同中产家庭主观需求与客观条件相“平衡”或“再平衡”的结果。城市居住迁移的多维属性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使迁居类型与模式等规律性特征的辨识难度增大,但作为理解个体居住选择行为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互动关系的核心,有必要继续深入开展城市迁居时空特征与模式、驱动因素与机制、未来趋势与效应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迁移 中产阶层 社会空间 迁居模式 南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