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述评 被引量:60
1
作者 孙中亚 甄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36,共5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环境保护思想的推广,新信息技术逐步被应用于城市科学领域,推动了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在对智慧城市现有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研究尝试将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有机结合,从更全面的角度对"...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环境保护思想的推广,新信息技术逐步被应用于城市科学领域,推动了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在对智慧城市现有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研究尝试将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有机结合,从更全面的角度对"智慧城市"这一课题展开探讨,按照建设重点将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规划实践模式划分为智慧经济型、智慧交通型和智慧管治型三种类型,并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等层面入手,对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规划响应展开探索,构建多层次、共目标、大综合的智慧城市规划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可持续发展 空间实践 规划响应
下载PDF
“直播自习室”:新媒介技术下的空间组合与超人际互动 被引量:19
2
作者 范岳亚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86-95,122,共11页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媒介越来越深地介入我们的日常交往与生活,也进一步拓展和重组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图景。文章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直播自习室”这一新型空间实践活动。研究发现,参与者加入“直播自习室”是为了获取陪...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媒介越来越深地介入我们的日常交往与生活,也进一步拓展和重组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图景。文章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直播自习室”这一新型空间实践活动。研究发现,参与者加入“直播自习室”是为了获取陪伴与督促的学习氛围,将此作为个人学习的“背景音乐”,并认为它是一个随时随地的互助空间。“直播自习室”通过实时连接不同位置的参与者,共同生成了一个线上公共学习空间。但这一空间不能被简单定义为新媒介技术对物理地点的复制或替代,更多是媒介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组合,两者共同生成了新的社会空间。其中,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显现出超人际互动的特点,即身体分离但精神共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实践 网络直播 直播自习室 超人际互动
下载PDF
语言景观研究进展:地方主体的空间实践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蔼恒 孙九霞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19,共7页
本文以地方主体性理论为切入点梳理语言景观相关文献,以构建主体为分析框架,从“国家”、“私人机构”和“多元主体互动”三方面综述语言景观的研究。不同主体通过空间实践达到规训、表达、压迫和抵抗等目的,而语言景观则是这些实践的... 本文以地方主体性理论为切入点梳理语言景观相关文献,以构建主体为分析框架,从“国家”、“私人机构”和“多元主体互动”三方面综述语言景观的研究。不同主体通过空间实践达到规训、表达、压迫和抵抗等目的,而语言景观则是这些实践的中介和结果。自上而下的语言政策表现为国家作为主体对地方的规训;反之,由个体作为构建主体的语言景观是主体表达自我和抵抗他者的实践。流动性较强的地方,多元主体通过语言景观互动构建地方性,其语言景观是资本、文化和权力多重力量作用下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过去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只关注单主体的空间实践,未来采取跨学科研究可进一步探寻多主体互动过程与结果,更全面地发掘语言景观在地方构建中的作用以及构建的地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景观 地方性 空间实践 主体性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进城还是返乡?——社会空间与“老漂族”的自我实现 被引量:16
4
作者 黄丽芬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14,共11页
为支持子代家庭发展而进城的"老漂族",在完成阶段性家庭任务之后面临选择:进城还是返乡。聚焦于返乡"老漂族"的流动实践,探讨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空间对老年人自我实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居住空间的寄居者、生... 为支持子代家庭发展而进城的"老漂族",在完成阶段性家庭任务之后面临选择:进城还是返乡。聚焦于返乡"老漂族"的流动实践,探讨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空间对老年人自我实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居住空间的寄居者、生产劳动空间的依附者、家庭政治空间的受气者、城市外部空间的闯入者,共同形塑了城市空间对老年人的约束机制,被围困的主体状态深度影响了老年人的自我实现。与此相对,围绕土地的居住和生产劳动、熟人社会的主体塑造、村庄政治空间的价值升华,共同形构了乡村空间对老年人的赋能机制,深度扎根、尽情舒展和主体扩大帮助老年人走向自我实现。乡村振兴的稳健推进有利于进一步激活乡村空间对老年人的涵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漂族” 自我实现 空间实践
下载PDF
未来社区的空间实践与调适治理——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沈费伟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8-96,共9页
未来社区是以面向未来为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品质生活为中心的新型社区形态,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营造理念。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未来社区的空间实践可以理解为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在遵循人本化、生... 未来社区是以面向未来为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品质生活为中心的新型社区形态,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营造理念。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未来社区的空间实践可以理解为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在遵循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理念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未来社区的物质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其中未来社区的物质空间可以理解为“硬性空间”,主要包括社区景观、公共建筑等基础设施;文化空间可以理解为“软性空间”,主要包括社区制度规范、价值观念等规范公约;社会空间可以理解为“韧性空间”,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人际信任等权利结构。在此基础上,未来社区的空间生产主要存在着空间需求不匹配、资源要素不充足、场景建设不融合和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未来社区需要从满足多元主体需求、完善资源要素供给、探索场景融合建设、健全标准制度保障等方面来提升治理效能,让社区生活更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社区 社区治理 空间生产 空间实践 调适治理
下载PDF
民间精神信仰影响下的传统村落空间实践研究——以湖南高椅村为例
6
作者 张嘉欣 冀昱雯 《中外建筑》 2024年第6期90-95,共6页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各类民间精神信仰的重要表征,需要在空间实践与精神信仰的互动互馈中予以理解。通过对高椅村聚落空间实践的个案研究,以高椅村汉侗民族杂糅的精神信仰为切入点,从大量地方性田野考察中分析多元民间精神信仰对村落空...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各类民间精神信仰的重要表征,需要在空间实践与精神信仰的互动互馈中予以理解。通过对高椅村聚落空间实践的个案研究,以高椅村汉侗民族杂糅的精神信仰为切入点,从大量地方性田野考察中分析多元民间精神信仰对村落空间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在具体的空间实践中,村落展现了以“风水崇拜”“民俗众神崇拜”以及“祖先崇拜”为主要基调的3类民间精神信仰,并与传统文化不断交融,共同作用生成了高椅村空间实践的具体行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椅村 民间精神信仰 空间实践 传统村落 仪式
下载PDF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乡村风貌管控逻辑与策略应对 被引量:4
7
作者 林伟鹏 高宁 程亮 《小城镇建设》 2022年第10期69-74,共6页
乡村风貌是特定乡村地域独特精神气质和地方性特征的灵魂所在。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也是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建构了实践观下的乡村风貌“要素—行为—价值”三... 乡村风貌是特定乡村地域独特精神气质和地方性特征的灵魂所在。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也是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建构了实践观下的乡村风貌“要素—行为—价值”三位一体的概念内涵与实践逻辑。针对乡村风貌管控中村庄行为价值引导缺失、规划传导模糊、乡村主体参与不足等困境,从乡村风貌管控层级化内容体系、规划传导路径、协作行动框架三方面明确管控逻辑和行动框架,并从资源整合、行为引导、实践自主等方面探讨乡村风貌管控的策略应对,旨在为乡村振兴中乡村风貌提升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乡村风貌 空间实践 管控逻辑 策略应对
下载PDF
从商品空间到权利空间:制度化社区空间的再生产——基于湖畔社区“车位之争”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何瑞 吴旭红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2-104,127,128,共15页
本文以一个特大“福利型”社区车位之争的案例为切入口,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视角,将该事件置于社区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情境中,分析自下而上的空间实践如何推动社区空间再生产。研究发现,自下而上的空间实践,主要是从行动者的空... 本文以一个特大“福利型”社区车位之争的案例为切入口,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视角,将该事件置于社区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情境中,分析自下而上的空间实践如何推动社区空间再生产。研究发现,自下而上的空间实践,主要是从行动者的空间角色和空间治理两个维度推动社区空间再生产。第一,在社区行动中尽管不同行动主体均面临合法性与合理性的两难困境,但是自下而上的空间实践从微观(特殊事件、个体经验)、中观(制度环境、社会情境)和宏观层面(社会结构)寻求社会行动的机会空间,促使行动者从社会性向文化性再到主体化的转变;第二,空间实践促使社区从商品空间转向权利空间,推动政府和市场主导的准制度化空间向政府、市场和社区三者共同治理的制度化空间转变。这一过程并非对既有制度带来挑战,而是推动法律制度从文本走向实践。社区空间实践在改变社区既有权力关系和支配体系的同时,推动社区空间走向法制化,而制度的模糊性依然是实现社区空间正义的主要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空间 社区行动 空间实践 空间再生产
下载PDF
一个现代“山镇”的空间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云武 李玉莹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81-85,共5页
文章通过分析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的空间实践过程,明确了现代化进程中空间与时间的特性。莫干山镇的表象空间里存在着循环时间与活化空间,并且其活化空间具有多重性。莫干山镇的空间实践呈现出时钟时间和循环时间以及几何学空间和活化... 文章通过分析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的空间实践过程,明确了现代化进程中空间与时间的特性。莫干山镇的表象空间里存在着循环时间与活化空间,并且其活化空间具有多重性。莫干山镇的空间实践呈现出时钟时间和循环时间以及几何学空间和活化空间的相互关联。莫干山镇时空演化的动能不同于已有理论,而其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则与已有理论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干山镇 空间实践 活化空间 表象空间
下载PDF
城市空间的政治生产——以城市更新为考察对象
10
作者 宋道雷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3年第2期28-46,共19页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是理解中国当下城市更新带来的城市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框架。空间转向思潮为人类实践的空间分析提供了机会与可能,使关于空间的科学成为一种现实。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分析,中国的城市更新是政府主导的,其...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是理解中国当下城市更新带来的城市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框架。空间转向思潮为人类实践的空间分析提供了机会与可能,使关于空间的科学成为一种现实。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分析,中国的城市更新是政府主导的,其所生产的空间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亦即空间的政治生产。这是理解中国城市更新的基础。空间表征、表征空间和空间实践“三位一体”辩证法,为我们理解城市更新的复杂性提供了有力的分析视角,因为政府、市场和市民等多元主体在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地位、重要性和作用机制及其带来的结果各不相同。空间生产理论虽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在理论与中国实践的适切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城市更新 城市空间 空间实践
下载PDF
关系美学与友好空间——上海音乐厅音乐社区化空间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国伟 罗晓敏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3年第2期135-142,共8页
上海音乐厅承载着百年的建筑文化历史,拥有鲜明的音乐平台属性。近年来,上海音乐厅不断从多方面入手,以古典和国乐为底色,融入更多创新艺术活动,将其内部建筑和外部空间进一步“打开”。首先是从实体空间“破墙”切入,上海音乐厅基于“... 上海音乐厅承载着百年的建筑文化历史,拥有鲜明的音乐平台属性。近年来,上海音乐厅不断从多方面入手,以古典和国乐为底色,融入更多创新艺术活动,将其内部建筑和外部空间进一步“打开”。首先是从实体空间“破墙”切入,上海音乐厅基于“建筑可阅读”的剧场参观服务和“音乐午茶”公益音乐会活动,践行“音乐社区化”理念,增加实体建筑的公众可及性。其次是文化破圈,上海音乐厅通过音乐美食化的尝试与驻演版国风音乐会的打磨,让音乐艺术欣赏突破圈层限制,愈加日常化和潮流化。最后是创新破界,从内容引进到内容输出,上海音乐厅以精品原创力驱动高口碑内容,并以非常态化的艺术展览实践和沉浸式剧目体验进一步释放空间活力,致力于打造知名演艺旅游目的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音乐厅 音乐社区化 空间实践
原文传递
智慧城市实操性规划探索——以广州天河智慧城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洁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5期130-135,共6页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已迈入经济发展转型期,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外延式向精细型、内涵式发展转变。这一时期,各城市均在谋求新的发展方式,产业从传统生产制造业向信息技术业提升,实现经济增长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已迈入经济发展转型期,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外延式向精细型、内涵式发展转变。这一时期,各城市均在谋求新的发展方式,产业从传统生产制造业向信息技术业提升,实现经济增长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智慧城市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展示的载体,已逐渐出现在各城市的战略方针和发展策略当中。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普遍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与之相对应的城市空间形态也发生了转变。基于此,研究以广州天河智慧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挖掘智慧城市的内涵,从产业、生态、交通和设施四个方面探讨智慧城市在实操性规划中的诠释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实操性规划 空间实践 天河智慧城
下载PDF
作用逻辑与实践路径:新兴空间媒介影响下的建筑实践图景与场域生态特征(2010年至今)
13
作者 李凌燕 徐福响 《建筑师》 2022年第6期35-41,共7页
新兴空间媒介作为促发性技术因素与新型社会结构性力量,浸润至建筑与社会其他领域关系的长期结构转型中,激发出“人——空间——社会”之间崭新的关系互动与作用方式,广泛地改变了建筑创作语境,并深刻反作用于建筑创作与空间内涵认知,... 新兴空间媒介作为促发性技术因素与新型社会结构性力量,浸润至建筑与社会其他领域关系的长期结构转型中,激发出“人——空间——社会”之间崭新的关系互动与作用方式,广泛地改变了建筑创作语境,并深刻反作用于建筑创作与空间内涵认知,在当下形成了诸多值得关注的建筑实践新趋向。文章以媒介相关理论为指引,聚焦新兴空间媒介在时空感知、制度性运作与社会建构等层级所触发的城市建筑实践中的新图景与新特征,系统性考察其对于城市建筑实践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空间媒介 空间实践 专业场域 图景与生态
下载PDF
从土耳其旅游场域汉语景观看多元主体的空间实践及互动
14
作者 渠默熙 罗彬彬 《语言规划学研究》 2020年第1期50-58,共9页
本文考察了土耳其旅游场域汉语景观使用现状,发现多元主体在汉语景观方面的空间实践差异较大。自下而上的汉语景观分别由经营者和中国消费者创造。经营者创造的汉语景观占比大,以通知性信息为主,凸显度有地域差别,多可移动,其目的为招... 本文考察了土耳其旅游场域汉语景观使用现状,发现多元主体在汉语景观方面的空间实践差异较大。自下而上的汉语景观分别由经营者和中国消费者创造。经营者创造的汉语景观占比大,以通知性信息为主,凸显度有地域差别,多可移动,其目的为招徕生意之用,但通过和消费者共情产生了良好互动。由中国消费者创造的汉语景观以解释性信息为主,凸显度不高,均可移动,它是中国消费者的跨时间互动的结果,通过共享资讯,和未来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自上而下的汉语景观出现频率低,凸显度低,多不可移动,传达通知性信息,是政府推行多语政策,并向东方文化靠拢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 汉语景观 多元主体 空间实践 互动
原文传递
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友好型社区的空间实践探索——以成都市玉林社区为例
15
作者 何宇新 赵春兰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3期124-125,共2页
寻求人居环境的改善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衡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玉林社区作为成都上世纪90年代首个居住小区,一度以其朴实的功能主义布局、舒适的街巷空间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成为优良人居环境空间的... 寻求人居环境的改善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衡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玉林社区作为成都上世纪90年代首个居住小区,一度以其朴实的功能主义布局、舒适的街巷空间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成为优良人居环境空间的典范。因此文章以玉林社区为例,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居环境科学在社区层面的实践意义以及友好型社区空间的设计方法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友好型社区 玉林 空间实践
下载PDF
赣闽粤客家文化的空间实践与联动机制:以文化生态保护区为视角
16
作者 穆昭阳 张金金 《河池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0-56,共7页
赣闽粤毗邻区的赣州、龙岩和梅州三地,为客家人聚居区,分别有着客家摇篮、客家祖地和世界客都的美称。三地有着较强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认同,同时也有着相似的民众心理和归属感,成为客家文化的大本营。在国家层面设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录... 赣闽粤毗邻区的赣州、龙岩和梅州三地,为客家人聚居区,分别有着客家摇篮、客家祖地和世界客都的美称。三地有着较强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认同,同时也有着相似的民众心理和归属感,成为客家文化的大本营。在国家层面设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录中,三地都榜上有名,并以非遗保护和文化传承为主,注重其原生性、完整性和在地性。从地理环境上看,三地的自然地域和行政区划即成为独特的客家区域空间。这里体现的人类活动、文化表演和文化行为,共同构筑出独特的客家文化场域。空间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和观念,不仅承载了某一族群或地域的文化景观,还成为一种特殊的回忆场域,实现了功能转换和内涵发展。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一种空间表现形式,能更好地进行空间生产和地域联合,使空间体系化和具象化,为文化发展和传承注入更多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文化 生态保护区 空间实践 形态
下载PDF
未被撤销的凝视:舞蹈民族志中的后殖民视镜——评《人民的舞蹈:广场舞的权力与政治》
17
作者 刘柳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3-140,共8页
这部跟随"人民"而登场的广场舞民族志著作,一方面围绕行走于"国家"和"市场"两股力量之间的"人民"及其在中国南北各大城镇中的不同身体表述,以撑出一块由各层力量所编织与博弈的权力网络;另一方... 这部跟随"人民"而登场的广场舞民族志著作,一方面围绕行走于"国家"和"市场"两股力量之间的"人民"及其在中国南北各大城镇中的不同身体表述,以撑出一块由各层力量所编织与博弈的权力网络;另一方面,区别于"理解他者"的民族志主张,这部舞蹈民族志领受了20世纪80年代反思民族志中的屠龙之术,在以"反思"为武器的新型战略中,显露了另一类型的西方中心主义:首先,该著重新唤出了构筑在"二元对立"逻辑上的冷战思维,选用浸透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西方社区舞蹈",作为"中国广场舞"之东方学图像的道德范本;其次,该著在民族志方法上,摒弃了"深度参与"与"具身化体悟"的民族志精髓,而止步于政府文件、官方话语与各类媒体中的广场舞形象;最后,在梳理中国广场舞历史的方式上,该著也悬置了跨文化交流的空间视野及反单线主义的复调史观,代之以历史缝合术将广场舞的前世今生,捆绑在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断面,进而遗弃良善民族志的知识诉求与道德初衷——即忽略文化持有者的生命经验,以稀释威权主义所塑造的普遍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场舞 主体性 表述 政治身体 空间实践
原文传递
空间政治与卫所制:古村落社会变迁解析——以山东雄崖所村为例
18
作者 房静静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8,共8页
以明代"卫所制"为考察出发点,通过对古村落雄崖所的实地调研,探讨空间演变背后的社会动因:三次空间实践表明了国家权力对空间形态演化的导向作用。第一次空间实践是明代建设的雄崖防御千户所,推动了军事防御空间的形成;第二... 以明代"卫所制"为考察出发点,通过对古村落雄崖所的实地调研,探讨空间演变背后的社会动因:三次空间实践表明了国家权力对空间形态演化的导向作用。第一次空间实践是明代建设的雄崖防御千户所,推动了军事防御空间的形成;第二次空间实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雄崖所行政村;第三次空间实践是现在当地政府对雄崖所古村落的保护。现有的生态保护战略虽然试图透过"空间实践"和"空间表现"来还原以往社会共有的象征与概念,但却造成了某些记忆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所 空间实践 记忆
下载PDF
《八月之光》中“圆形”空间实践与南方探索
19
作者 杨红梅 杨欣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小说地理的绘制想象与小说的空间创作有着重要的关联,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文学研究中被掩盖的东西,以及空间是怎样引起故事与小说中的情节的。在“圆形”的空间运动中,“此刻”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对生存意义及价值... 小说地理的绘制想象与小说的空间创作有着重要的关联,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文学研究中被掩盖的东西,以及空间是怎样引起故事与小说中的情节的。在“圆形”的空间运动中,“此刻”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对生存意义及价值的探索。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不仅借助克里斯默斯的“圆形”空间实践展现了他对南方和美国种族冲突的戏仿;而且他还借助克里斯默斯在“圆形”空间实践中的内心自我在种族身份认同上的矛盾与冲突,艺术地展现了在20世纪美国国家民族化与一体化的发展与形成的背景下,不同肤色的人种在现实生存空间下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冲突。在《八月之光》的创作中,福克纳借助人物的空间移动展现了他对南方问题的探索和对艺术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之光》 “圆形”空间实践 南方探索
下载PDF
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策略与实践应用
20
作者 李永程 《天津教育》 2020年第19期87-88,共2页
网络学习空间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主要阵地,其建设应该遵循共享性、互动性、个性化原则,资源实现优化共享、教学过程实现前置与后延,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家校联动。
关键词 网络学习空间 骨干教师 空间建设策略 空间实践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