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大豆间作中大豆根系生长及氮磷养分吸收的特点 被引量:16
1
作者 尹元萍 张雅琼 +4 位作者 申毓晗 赵志勇 谢世清 杨生超 梁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05-2310,共6页
设计大豆与玉米3种行比的间作,在红壤田间条件下研究大豆根系性状、氮、磷养分吸收特点和叶绿素值的变化,为探索玉米/大豆科学、合理间作促进氮磷等养分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根系存在显著... 设计大豆与玉米3种行比的间作,在红壤田间条件下研究大豆根系性状、氮、磷养分吸收特点和叶绿素值的变化,为探索玉米/大豆科学、合理间作促进氮磷等养分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根系存在显著的互作。与净种相比,间作大豆的生长在苗期受到的抑制作用显著,表现在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和根干重降低,根冠比提高;进入花期后,抑制作用减弱;生物量随行比增加而提高。间作条件下大豆氮、磷总量减少,吸收效率降低,而利用效率升高。间作的玉米吸收的氮、磷超过净种时的吸收量,氮增加30%~44%,磷增加14%~16%。对间作而言,小行比大豆植株氮、磷吸收量先升后降,大行比反之。从间作的大豆根系性状及氮、磷营养高效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以2∶4的行比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 间作 根系性状
下载PDF
东北寒旱区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模式技术优化
2
作者 田磊 张悦忠 +7 位作者 孙继颖 梁红伟 周一民 于长生 艾俊国 刘玉龙 吴菲 苑志强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3期19-28,共10页
【目的】探索适宜东北寒旱区生态条件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优化前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BO-S2∶M2)、4∶4模式(BO-S4∶M4)、4∶2模式(BO-S4∶M2)、6∶4模式(BO-S6∶M4),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2∶2模... 【目的】探索适宜东北寒旱区生态条件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优化前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BO-S2∶M2)、4∶4模式(BO-S4∶M4)、4∶2模式(BO-S4∶M2)、6∶4模式(BO-S6∶M4),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AO-S2∶M2)、4∶4模式(AO-S4∶M4)6种处理,以单作大豆、单作玉米为对照,对各间作模式的生育进程、土地当量比、净效应、补偿效应、选择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间作模式下,大豆生育期与单作大豆相比延迟2~3 d;各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与单作相比作物增产13%~36%;AO-S2∶M2模式净效应达到317.04 kg/hm^(2),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在各间作模式中,AO-S2∶M2模式的补偿效应最大,且显著高于BO-S2∶M2模式(P<0.05);与优化前相比,AO-S2∶M2模式选择效应增加了46.90%。AO-S2∶M2、AO-S4∶M4与单作玉米相比均表现为增收,分别增收38.16、9.33元/hm^(2);各间作模式与单作大豆相比均表现为增收,增幅为53.39~379.74元/hm^(2)。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各间作模式综合评价,AO-S2∶M2模式综合评分最高(2.11),其次是AO-S4∶M4模式(0.62)。【结论】种植技术优化后的大豆-玉米2∶2、4∶4间作模式优势突出,其中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间作优势最大,在东北寒旱区更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寒旱区 大豆-玉米间作 种植模式 土地当量比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其在江苏沿江地区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严旖旎 单海勇 +3 位作者 刘旭杰 石晓旭 杨美英 刘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0期1-5,共5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对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在江苏沿江地区的推广与应用,本文综述了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发展历史以及近年来在实际生产上取得的关键进展,分析该模式在江苏沿江地...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对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在江苏沿江地区的推广与应用,本文综述了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发展历史以及近年来在实际生产上取得的关键进展,分析该模式在江苏沿江地区推广种植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良种选用、适期播种、绿色防控等栽培技术措施。以期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江苏沿江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 带状复合 栽培技术 现状 应用推广
下载PDF
加快推进南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策及建议 被引量:3
4
作者 朱伟进 张永寿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5期188-190,共3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种植产量,有效节约耕地空间,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汉中市南郑区充分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文章介绍了南郑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状,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种植产量,有效节约耕地空间,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汉中市南郑区充分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文章介绍了南郑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状,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策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 复合种植 对策及建议
下载PDF
凤山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陈丽冰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2期182-184,共3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要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控工作,结合病虫害发生趋势,制定科学防控技术措施,确保大豆玉米兼容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增产增收。文章以凤山县生产为例,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控措施展开了深入探析。
关键词 凤山县 大豆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病虫害防治
下载PDF
右玉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范宇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5期174-176,共3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利用玉米和大豆同季生长的特性,在同一地块间行播种玉米带和大豆带,保证在玉米产量不减的情况下多收一季大豆,在保障口粮安全的同时提高了大豆自给率,对改善我国农产品种植结构和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有重要意义。...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利用玉米和大豆同季生长的特性,在同一地块间行播种玉米带和大豆带,保证在玉米产量不减的情况下多收一季大豆,在保障口粮安全的同时提高了大豆自给率,对改善我国农产品种植结构和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原理、技术优势,结合工作实际总结了右玉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以期为生产条件相近地区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右玉县
下载PDF
阜阳市颍州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道卫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1期170-172,共3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目标是保证玉米与单作玉米相比尽量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实现大豆玉米双丰收的种植模式。文章从该技术来源、技术模式和技术优势3个方面进行概述,结合颍州区玉米大豆种植实际,从确定种植的一种生产技术模式、...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目标是保证玉米与单作玉米相比尽量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实现大豆玉米双丰收的种植模式。文章从该技术来源、技术模式和技术优势3个方面进行概述,结合颍州区玉米大豆种植实际,从确定种植的一种生产技术模式、品种选择和保密度、施足肥料保产量、病虫草害防治、配套种管收机械和及时收获等6个方面介绍了该技术的具体应用措施,为推动全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应用 颍州区
下载PDF
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新材料W-OH固化剂对大豆和玉米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孙金伟 张冠华 +1 位作者 杨贺菲 张平仓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39,45,共4页
坡耕地是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策源地,有效控制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才能控制面源污染,促进土壤结构的优化。分析了应用水土流失防治新材料W-OH固化剂后,土壤的抗蚀效果及对大豆和玉米2种农作物植株高度、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影响。结果表... 坡耕地是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策源地,有效控制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才能控制面源污染,促进土壤结构的优化。分析了应用水土流失防治新材料W-OH固化剂后,土壤的抗蚀效果及对大豆和玉米2种农作物植株高度、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和玉米对W-OH的响应存在差异,且同种作物的生长在不同浓度W-OH溶液处理下也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喷施W-OH溶液后土壤的抗蚀能力增强,低浓度W-OH溶液处理下作物生长较好,高浓度处理下的作物生长受抑制或死亡。因此,在W-OH的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具体作物设计合理的喷施浓度。研究成果将为后续新材料在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防治 坡耕地 W-OH固化剂 大豆和玉米 生长特性
下载PDF
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对氮素吸收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32
9
作者 李淑敏 武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116,共7页
利用大豆和玉米之间根系不同分隔方式的盆栽试验,研究了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接种大豆根瘤菌、AM真菌Glomus mosseae和双接种对间作体系氮素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双接种处理显著提高了大豆及与其间作玉米的生物量、氮含量,双接种... 利用大豆和玉米之间根系不同分隔方式的盆栽试验,研究了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接种大豆根瘤菌、AM真菌Glomus mosseae和双接种对间作体系氮素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双接种处理显著提高了大豆及与其间作玉米的生物量、氮含量,双接种大豆/玉米间作体系总吸氮量比单接AM菌根、根瘤菌和不接种对照平均分别增加22.6%、24.0%和54.9%。大豆促进了与其间作玉米对氮素的吸收作用,在接种AM真菌和双接种条件,间作玉米的AM真菌侵染率提高,大豆根瘤数增加;接种AM真菌处理,不分隔和尼龙网分隔比完全分隔玉米吸氮量的净增加量是未接种对照的1.8、2.6倍,双接种处理分别是对照的1.3和1.7倍。说明在间作体系中进行有效的根瘤菌和AM真菌接种,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对提高间作体系土壤养分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间作体系的生产力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间作 大豆根瘤菌 吸氮量 AM真菌
下载PDF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1 位作者 陈亮之 李伟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9-235,共7页
为探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种植行距对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资源竞争的影响。在固定带宽的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设置10,20,45,60和70 cm 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分析间作系统的间作优势、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变... 为探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种植行距对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资源竞争的影响。在固定带宽的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设置10,20,45,60和70 cm 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分析间作系统的间作优势、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变化。结果表明:随间作玉米行距增加,间作优势增加,70 cm行距间作优势最大,达4 271.4 kg·hm^(-2)。Logistic生长拟合曲线表明:随玉米行距增加,大豆生物累积量减小,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缩短,玉米生物累积量最大值出现在D45处理下,达43 471.1 kg·hm^(-2),D45处理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最长,达130 d,且生长后期日生长速率持续高于其它处理;共生期内,伴随作物生长,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_(sm)逐渐降低,共生后期,表现为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_(sm)逐渐减小。综合分析表明: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是强竞争力作物,玉米种植行距为45 cm,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及产量形成,大豆和玉米种间竞争力较弱,可作为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行距 大豆/玉米间作 间作优势 种间相对竞争力
下载PDF
大豆/玉米间作下干物质累积动态变化与产量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淑敏 乔海涛 吕娇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1年第4期38-41,共4页
通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供应水平以及接种根瘤菌对大豆/玉米间作下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间作大豆和玉米与单作之间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生育后期,间作大豆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小于单作... 通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供应水平以及接种根瘤菌对大豆/玉米间作下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间作大豆和玉米与单作之间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生育后期,间作大豆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小于单作时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而间作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则显著高于单作。在不施氮时,接种根瘤菌处理的大豆在鼓粒期大豆根瘤干质量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而间作大豆的根瘤干质量显著高于单作;在施氮量150kg.hm-2时,接种根瘤菌处理促进了大豆根瘤的生长,但是间作种植大豆根瘤干质量显著低于单作。在经济产量方面,大豆和玉米间作体系中接种根瘤菌显著提高了大豆和玉米的籽粒产量,不施氮处理,接种根瘤菌比不接种根瘤菌处理大豆和玉米经济产量总量平均增加了14.2%,在施氮为150kg.hm-2时,平均相应的增加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间作 干物质 根瘤干质量 产量
下载PDF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产量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2 位作者 樊廷录 李伟绮 唐晓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9-163,183,共6页
为明确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玉米最佳种植行距,通过设置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D10:10 cm、D20:20 cm、D45:45 cm、D60:60 cm、D70:70 cm),研究不同玉米种植行距对作物产量、体系生产力、种间相对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行距改变不影... 为明确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玉米最佳种植行距,通过设置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D10:10 cm、D20:20 cm、D45:45 cm、D60:60 cm、D70:70 cm),研究不同玉米种植行距对作物产量、体系生产力、种间相对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行距改变不影响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均大于1;随玉米行距的增加,间作大豆产量随之下降,间作玉米产量随之升高,系统生产力(system production,SP)随之提升;间作玉米行距改变显著影响了间作大豆的结荚数和单株粒数,单株结荚数从D10处理的38.5荚·株-1下降为D70处理的15.8荚·株-1,单株粒数从D10处理的66.6粒·株-1下降为D70处理的26.4粒·株-1;随玉米行距的增加,间作玉米穗粒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D60处理穗粒数最大,达606粒;间作玉米行距改变显著影响了种间相对竞争力,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的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sm逐渐弱化,竞争力平衡点出现在D45处理,采样期平均Asm为0.01。因此,综合考虑间作体系产量,作物产量和种间竞争力,D45处理为大豆/玉米间作体系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行距 大豆/玉米间作 产量 种间相对竞争力
下载PDF
玉米—大豆合理间作模式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孔德平 黄素芳 +2 位作者 闫旭东 徐玉鹏 刘忠宽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1期1-2,共2页
研究了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主作物玉米生长和产量以及单位土壤面积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Ⅲ的玉米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冀东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中,适宜推广种植带宽150 cm,玉米大行距120 cm、小行距30 cm、株距20 cm,大... 研究了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主作物玉米生长和产量以及单位土壤面积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Ⅲ的玉米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冀东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中,适宜推广种植带宽150 cm,玉米大行距120 cm、小行距30 cm、株距20 cm,大豆4行种植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模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黑龙江大豆-玉米轮作体系氮磷调控的产量效应与养分平衡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阳 张春宇 +3 位作者 张明聪 金喜军 王孟雪 张玉先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4-52,共9页
为探究适宜于黑龙江垦区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下最优的施肥模式,在黑龙江省九三管局鹤山农场科技园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以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一个轮作周期施肥总量不变,于大豆茬口实施减氮增磷方案,玉米茬口实施增氮减... 为探究适宜于黑龙江垦区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下最优的施肥模式,在黑龙江省九三管局鹤山农场科技园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以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一个轮作周期施肥总量不变,于大豆茬口实施减氮增磷方案,玉米茬口实施增氮减磷方案,来研究不同氮磷调控处理对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作物生长、养分累积量、土壤收支平衡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大豆茬口减施1/2氮肥、增施1/2玉米磷肥(S2)和玉米茬口增施1/2大豆氮肥、减施1/2磷肥(M2)能够促进生育后期大豆和玉米植株对养分的吸收,提高干物质量的积累,增加大豆和玉米产量,增产幅度分别达5.9%和11.2%。大豆-玉米轮作体系各氮磷调控处理的土壤氮、磷、钾素收支平衡均为盈余,且均以S2-M2调控处理最低,分别为3.44%、62.69%、0.21%。该调控模式土壤氮、钾素收支基本平衡,磷素仍有盈余。大豆-玉米轮作周年经济效益也以S2-M2处理的利润最高,达25351元/hm^(2)。综合结果表明,在轮作周期施肥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下大豆茬口实施S2和玉米茬口实施M2的调控处理可促进大豆和玉米对养分的吸收,增加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养分残留的不利影响,从而达到增产和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轮作 氮磷调控 作物生长 养分平衡 产量
下载PDF
氮磷调控对大豆-玉米轮作下植株光合生产能力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明聪 何松榆 +5 位作者 金喜军 王孟雪 任春元 战英策 胡国华 张玉先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83-890,共8页
为探明黑龙江垦区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的氮磷肥施用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生产能力和产量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法,于2016-2017年在黑龙江省九三管局分别实施玉-豆和豆-玉轮作,玉米茬口实施增氮减磷,大豆茬口实施减氮增磷,使一个轮作周年内氮... 为探明黑龙江垦区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的氮磷肥施用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生产能力和产量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法,于2016-2017年在黑龙江省九三管局分别实施玉-豆和豆-玉轮作,玉米茬口实施增氮减磷,大豆茬口实施减氮增磷,使一个轮作周年内氮磷肥施用总量一致。结果表明:2016年玉-豆轮作下玉米实施增氮减磷处理(MT2),与常规施肥(MCK)相比,提高了玉米叶片SPAD值、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加了乳熟期营养器官和穗干重,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MT2处理较MCK处理增产4. 45%(P <0. 05); 2017年玉-豆轮作下大豆实施减氮增磷,与常规施肥相比,各处理均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增加了鼓粒初期和鼓粒盛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均有所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2016年豆-玉轮作下大豆实施减氮增磷方案,与常规施肥相比,各处理均降低叶片SPAD、叶片的光合速率、大豆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降低了大豆产量,但未达显著水平; 2017年豆-玉轮作下玉米实施增氮减磷,与常规施肥相比,各处理提高了叶片SPAD、光合速率、大喇叭口期后的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玉米产量,其中,MT2与MCK相比增加12. 65%(P <0. 05)。2年试验表明,在总施肥量不变的情况下,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下大豆茬口减50%的大豆氮、增50%的玉米磷,玉米茬口增50%的大豆氮、减50%的玉米磷处理可提高轮作周期的叶片的光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同时保证大豆产量不降低,使轮作周期总产量提高。本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垦区玉米-大豆轮作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轮作 氮磷调控 光合生产能力 产量
下载PDF
控制大豆与玉米间作田杂草的除草剂初步筛选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银月 耿智德 +1 位作者 张莲芝 王铁军 《杂草科学》 2013年第1期30-33,共4页
农田杂草已成为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大豆生产的限制因素之一。在大豆与玉米间作条件下,采用土壤喷雾处理方法初步筛选了5种除草剂,并考察其防效和安全性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90%乙草胺乳油、33%二甲戊灵乳油、... 农田杂草已成为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大豆生产的限制因素之一。在大豆与玉米间作条件下,采用土壤喷雾处理方法初步筛选了5种除草剂,并考察其防效和安全性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90%乙草胺乳油、33%二甲戊灵乳油、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对禾本科、阔叶草防效好,对莎草科防效稍差;施药后15 d的总草防效为90.86%~97.65%;施药后30 d总草防效为91.63%~99.85%,鲜重防效达91.98%~99.88%,大豆增产幅度为-1.34%~43.98%。5种除草剂对大豆都有一定的药害症状,但从防效和对安全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33%二甲戊灵乳油、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96%都尔+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等4种除草剂比较适合用于大豆与玉米的间作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筛选 大豆与玉米间作 农田杂草 除草效果
下载PDF
长治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及推广成效 被引量:5
17
作者 崔慧霞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11期178-179,共2页
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介绍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政府堠北庄街道地区推广应用的实际情况和取得的效益,总结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实施要点,提出了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模... 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介绍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长治市潞州区人民政府堠北庄街道地区推广应用的实际情况和取得的效益,总结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实施要点,提出了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模式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 栽培技术 堠北庄街道
下载PDF
氮磷调控对大豆-玉米轮作周年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阳 黄炳林 +4 位作者 张明聪 金喜军 王孟雪 胡国华 张玉先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2-769,共8页
为探讨周年不同氮磷调控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周年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黑龙江垦区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下最优的氮磷配施模式,于2017-2018年在黑龙江省九三管局鹤山农场科技园区进行小区试验,分别实施豆-玉轮作和玉-豆轮作,研究... 为探讨周年不同氮磷调控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周年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黑龙江垦区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下最优的氮磷配施模式,于2017-2018年在黑龙江省九三管局鹤山农场科技园区进行小区试验,分别实施豆-玉轮作和玉-豆轮作,研究氮磷肥总用量不变条件下,大豆茬口减氮增磷和玉米茬口增氮减磷的调控模式对大豆-玉米轮作体系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与常规施肥相比,大豆茬口减施1/2氮肥、增施1/2玉米磷肥(S2处理)和玉米茬口增施1/2大豆氮肥、减施1/2磷肥(M2处理)的调控模式可提高大豆、玉米单季产量,显著增加轮作周年籽粒产量,与当地常规施肥相比,豆-玉轮作模式下周年产量增幅达10.05%,玉-豆轮作模式下周年产量增幅达13.40%;(2)不同氮磷调控处理的氮、磷、钾素积累总量、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氮、磷、钾肥吸收效率均以轮作条件下大豆茬口S2处理和玉米M2处理最高,与常规施肥相比,豆-玉和玉-豆轮作下周年氮素积累总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分别增加22.90%、10.09%、25.12%和11.10%、13.44%、1.39%;周年地上部磷素总积累量、磷肥偏生产力和磷素吸收效率分别增加8.24%、12.50%、7.58%和6.90%、13.45%、8.45%;周年地上部钾素总积累量、钾肥偏生产力和钾素吸收效率分别增加18.93%、12.50%、19.06%和0.52%、13.45%、0.71%。综合结果表明,在保证一个轮作周期施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大豆茬口减施1/2氮肥,增施1/2玉米磷肥和玉米茬口增施1/2大豆氮肥,减施1/2磷肥的调控模式有利于养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同步提高,可作为黑龙江垦区大豆-玉米轮作种植、高产高效施肥的优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轮作 氮磷调控 产量 养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沁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丽丽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11期180-181,184,共3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种植模式,实现了玉米大豆稳产增收的双赢目标。以沁县为例,从选地整地、适时适墒播种、合理选择种植模式、选用良种、病虫害草绿色防控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以稳步实现...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种植模式,实现了玉米大豆稳产增收的双赢目标。以沁县为例,从选地整地、适时适墒播种、合理选择种植模式、选用良种、病虫害草绿色防控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以稳步实现我国粮油饲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栽培技术 沁县
下载PDF
豆米轮作对春玉米土壤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提俊阳 张玉芹 +4 位作者 杨恒山 张瑞富 邰继承 萨如拉 韩镁琪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期44-50,共7页
为探明大豆-玉米轮作对土壤固氮细菌的影响,以玉米连作为对照(MMM),以nif-H基因为指示,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豆-玉米2年轮作周期(MSM)和大豆-玉米-玉米3年轮作周期(SMM)下土壤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大豆-玉米轮作下0... 为探明大豆-玉米轮作对土壤固氮细菌的影响,以玉米连作为对照(MMM),以nif-H基因为指示,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豆-玉米2年轮作周期(MSM)和大豆-玉米-玉米3年轮作周期(SMM)下土壤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大豆-玉米轮作下0~20、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均显著增加。固氮细菌的Chao1指数和ACE指数在0~20、20~40 cm土层均为轮作高于对照,轮作下MSM显著高于SMM;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0~20 cm土层轮作显著高于MMM;20~40 cm土层MSM显著高于MMM。在门水平上,MSM和SMM的0~20、20~40 cm土层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高于MMM。在属水平上,2个轮作类型0~20 cm土层的慢生根瘤菌属、弗兰克氏菌属和纤毛菌属相对丰度显著较高;20~40 cm土层慢生根瘤菌属、伪食酸菌属、地杆菌属和固氮弧菌属相对丰度显著较高;MSM 0~20、20~40 cm土层慢生根瘤菌属、甲基孢囊菌属和固氮弧菌属较SMM均提高。方差分析表明,固氮细菌丰度指数(Chao1和ACE指数)与有机质、碱解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慢生根瘤菌属的丰度与有机质、全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大豆-玉米轮作土壤养分较高是提高土壤固氮菌丰度和改变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其中大豆-玉米2年周期下的固氮细菌丰度较高;大豆-玉米轮作可以增加土壤中具有高固氮效率和多功能的有益微生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轮作 轮作周期 固氮细菌 菌群结构 nif-H基因 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