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北格贡错那卡湖沉积记录揭示的晚全新世气候变化 被引量:18
1
作者 谭金凤 肖霞云 李艳玲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0-911,共12页
云南省西北部高山湖泊格贡错那卡湖(海拔4214 m)地处西南季风区,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文章以在格贡错那卡湖湖心钻取的1.84 m长的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对粒度、磁化率和总有机碳(TOC)含量等环境指标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分析,在精确... 云南省西北部高山湖泊格贡错那卡湖(海拔4214 m)地处西南季风区,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文章以在格贡错那卡湖湖心钻取的1.84 m长的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对粒度、磁化率和总有机碳(TOC)含量等环境指标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分析,在精确测年的基础上(210Pb测年结合陆生植物残体的AMS 14C测年建立年代序列),重建了研究区距今约3570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格贡错那卡湖所在地区近3570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经历了5个较明显的演化阶段:1)在3570~3490 cal.a B.P.期间,气候明显降温、减湿;2)3490~1710 cal.a B.P.期间,气候总体偏冷、较干,其中3490~2860 cal.a B.P.期间气候处于较稳定的最冷干时期,随后在2860~1710 cal.a B.P.期间气候波动地有所增温、增湿;3)1710~930 cal.a B.P.(即240~1020A.D.)期间,为较稳定的暖湿期,年均温较高,温差较小;4)930~80 cal.a B.P.(即1020~1870A.D.)期间,气候总体偏冷较湿,但存在多次短暂变暖;降水总量或冰雪融水可能有所减少,但降水强度或冰雪融水强度变化较大;5)自80 cal.a B.P.(即1870 A.D.)以来,温度明显增加,可能是过去3570年以来温度最高的时期;降水有所减少,气候总体为暖偏湿。该气候特征与相邻地区泸沽湖的乔木花粉含量反映的气候变化非常一致,揭示了研究区气候变化的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环境代用指标 湖泊沉积 晚全新世 高山湖泊 西南季风区
原文传递
过去300年中国西南与东部地区雨季始期变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郝志新 张亮 +1 位作者 刘洋 葛全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9-397,共9页
亚洲夏季风强弱、雨季来临早迟与我国夏季旱涝的关系密切,因此深入探究亚洲季风的长期变化规律及其各子区域季风系统的相互联系与稳定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文章在参考中国气象局据气象观测资料制定的西南地区雨季开始期行业标准的基础上... 亚洲夏季风强弱、雨季来临早迟与我国夏季旱涝的关系密切,因此深入探究亚洲季风的长期变化规律及其各子区域季风系统的相互联系与稳定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文章在参考中国气象局据气象观测资料制定的西南地区雨季开始期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清代雨雪分寸的记载特点,重建了1736~1911年成都地区的雨季开始日期序列,分析了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昆明、华南、长江中下游和华北等地的雨季开始日期序列进行了对比。发现:历史时期成都雨季的初始日与1951~2015年一致,均为5月6候;1740s~1790s、1840s~1850s、1880s~1890s、1960s~1970s和2000s雨季来临较早,而1800s~1830s、1860s~1870s、1900s、1950s和1980s~1990s雨季则推迟;尽管中国东部季风雨带在历史时期的推进过程与现代基本一致,差异为1~3天,但随着季风强度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波动;成都雨季受到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其雨季来临早晚的变化与昆明相关性更高,与长江中下游梅雨季开始的早晚关系不明显。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亚洲季风在1980~2000年减弱的现象,也曾经发生在1810~183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雨季初始日 年代际变化 东亚季风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