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古国南部欧玉陶勒盖铜(金)矿田找矿勘查与成矿理论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新元 聂秀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3-382,共10页
蒙古国南部的欧玉陶勒盖铜(金)矿田是本世纪初找到的世界级超大型铜(金)矿田。该矿田目前获得的铜(金)矿石总资源量(以铜当量0.6%为边界品位)为35亿吨;铜和金的金属资源量分别为3580万吨和1280吨,平均品位分别为1.022%和0.37... 蒙古国南部的欧玉陶勒盖铜(金)矿田是本世纪初找到的世界级超大型铜(金)矿田。该矿田目前获得的铜(金)矿石总资源量(以铜当量0.6%为边界品位)为35亿吨;铜和金的金属资源量分别为3580万吨和1280吨,平均品位分别为1.022%和0.37×10^-6(金最高品位51.6×10^-6);另有推测的11万吨钼资源量(平均品位142×10^-6)。该矿田已探明8个矿床(点),这些矿床的边界大多还未封闭,还可以在各个方向上继续拓展资源量。目前,欧玉陶勒盖铜(金)矿田已进入开发阶段,预计2013年投入商业化开采。经研究认为,欧玉陶勒盖成矿构造"走廊"目前发现的这8个矿床(点)可能代表了同一期斑岩铜(金)矿化,只是它们被后来的断裂作用、岩墙贯入作用,以及成矿后的岩浆侵入活动所分割开。铜(金)矿化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中产出,并且主要与海西期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其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与全球典型的斑岩型铜(金)矿床相吻合,属于斑岩型铜(金)矿田。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373-370Ma,代表了斑岩铜矿化的形成时间;两件明矾石样品K-Ar年龄为117Ma和93Ma,代表了表生阶段的铜矿化年代范围。勘查实践表明,地面高精度磁法和激发激化法的组合勘查方法对于该斑岩型铜(金)矿床的勘查非常有效。中蒙矿产地质对比研究成果认为,欧玉陶勒盖铜(金)矿床所在的成矿带已延伸到我国境内的内蒙古阿拉善—北山地区。认真分析研究欧玉陶勒盖找矿勘查经验,将为在我国境内实现铜(金)矿产找矿突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蒙古 欧玉陶勒盖 斑岩型铜(金)矿床 海西期岩浆活动 地质特征
下载PDF
南蒙古额尔德尼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段思宁 童英 +1 位作者 王文志 郭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7-929,共13页
南蒙古额尔德尼(Erdene)花岗岩体位于整个东北亚巨量白垩纪花岗岩浆活动的西缘.本文对南蒙古额尔德尼地区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 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以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结果表明:额尔德... 南蒙古额尔德尼(Erdene)花岗岩体位于整个东北亚巨量白垩纪花岗岩浆活动的西缘.本文对南蒙古额尔德尼地区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 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以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结果表明:额尔德尼地区花岗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结果为(123.4±1.4)Ma,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具有高硅(w(SiO_(2))为71.01%~72.66%)、富碱(w(Na2O+K_(2)O)为8.52%~8.90%)、贫磷(w(P2O5)为0.06%~0.11%)、贫镁钙(w(MgO)为0.27%~0.39%,w(CaO)为1.10%~1.27%)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5~1.07,属于弱过铝质岩石;富集Rb、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Nb、Sr、B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11~0.15),岩浆平均温度为816℃,属A1型花岗岩,形成于非造山的板内构造环境.岩石的εHf(t)值为2.54~7.92,TDM2变化于1016~673Ma之间,源区可能有少量年轻物质加入.结合区域伸展构造研究,认为额尔德尼花岗岩形成于大规模伸展减薄环境,与中下地壳减压熔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蒙古 A型花岗岩 锆石U 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下载PDF
南蒙古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席宏 李俊建 +3 位作者 李华明 付超 党智财 唐文龙 《华北地质》 2023年第4期10-21,共12页
南蒙古晚古生代华力西造山带在中亚造山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其碰撞形成时间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收集利用前人的有关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初步总结了南蒙古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该区泥盆纪开... 南蒙古晚古生代华力西造山带在中亚造山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其碰撞形成时间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收集利用前人的有关岩石地球化学资料,初步总结了南蒙古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该区泥盆纪开始形成岛弧,早石炭世仍以岛弧为主,但出现了陆缘弧,而晚石炭世则更多的代表为板内岩浆作用,此时南蒙古地区与俯冲相关的岛弧岩浆作用基本停止并转入板内构造阶段,二叠纪时期板内特征更加明显,这时弧火山活动已经停止,这与中亚造山带进入拼合阶段相关,为板内构造环境。如此本文可为南蒙古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地球化学 晚古生代 南蒙古地区
下载PDF
南蒙古欧玉陶勒盖斑岩型矿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波 赵元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111,共22页
南蒙古欧玉陶勒盖矿床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之一,处在中古生代哈萨克-蒙古岩浆弧内,是中国"一带一路"项目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向之一。铜金储量高、矿床品位好、矿化范围广、矿体规模巨大,属世... 南蒙古欧玉陶勒盖矿床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之一,处在中古生代哈萨克-蒙古岩浆弧内,是中国"一带一路"项目中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向之一。铜金储量高、矿床品位好、矿化范围广、矿体规模巨大,属世界级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开发潜力巨大。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和分析,建立成因模型,并划分出北Heruga区域、Javkhlant区域、西Hugo深部区域、西Hugo深部区域、Ulaan Khud北部矿点5个找矿远景区。欧玉陶勒盖矿床所在成矿带沿哈萨克-蒙古岩浆弧向两端延伸,向西经新疆土屋铜矿延伸至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科翁腊德和阿克脱盖斑岩铜矿,向东延伸至中国境内多宝山、铜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蒙古 欧玉陶勒盖 斑岩型矿床 岛弧
下载PDF
Climate-Driven Changes in Lake Areas for the Last Half Century in the Valley of Lakes, Govi Region, Southern Mongolia 被引量:1
5
作者 Alexander Orkhonselenge Goro Komatsu Munkhjargal Uuganzaya 《Natural Science》 2018年第7期263-277,共15页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changes in lake areas in the Valley of Lakes, the Govi region, southern Mongolia. The recent changes in lake areas show decreases depending on vulnerability of lake basins and response of Govi ...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changes in lake areas in the Valley of Lakes, the Govi region, southern Mongolia. The recent changes in lake areas show decreases depending on vulnerability of lake basins and response of Govi landscape to the present climatic warming. During the recent 44 - 45 years (from 1970 to 2014 or 2015), modern lakes have encountered the present rapid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water evaporation and drying up that induced the reduction in lake areas in the Valley of Lakes. The finding of the reduction in lake area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s on increasing in temperature since 1995 and fluctuating precipitation since 1975. Investigations with detailed chronology of lake sediment are needed from the lakes to review a more complete evolution of lake basin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paleoclimatic history in Mongolia and Central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ES Lake Areas CLIMATE Change Govi REGION southern mongolia
下载PDF
蒙古古生代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成源 Weddige Karsten Minjin Chuluun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3-735,共13页
蒙古国古生代地层的研究以往主要侧重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很多地层的时代划分、归属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底栖化石的地方性很强,不能与国际直接对比。牙形刺是古生代地层的主导化石,很多古生代地层问题都可以用牙形刺解决并进行可靠的... 蒙古国古生代地层的研究以往主要侧重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很多地层的时代划分、归属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底栖化石的地方性很强,不能与国际直接对比。牙形刺是古生代地层的主导化石,很多古生代地层问题都可以用牙形刺解决并进行可靠的洲际间对比。2001年笔者在蒙古南戈壁采集了158个样品,经分析发现了大量牙形刺标本,解决了很多蒙古的重大地层问题。Arynshand组应当归入下石炭统,泥盆-石炭系界线在Arynshand组之下,而不是在此组的内部。Mushgai地区Bayan-KhoshuuRuins剖面的Mandalovoo组Gavuu段的上部应属早泥盆世早期,而不是以前所确定的早志留世,称为奥咯诺伍德组(OlonovootFormation);Gavuu段的下部仍归早志留世。Mandalovoo组应提升为Mandalovoo群;Gavuu段应提升为Gavuu组。南戈壁ShineJinst地区Tsakhir剖面Tsagaanbulag组的时代是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而不是中晚志留世,Ulaan-Shand剖面Tsagaanbulag组的时代也是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Chuluun组的时代为早泥盆世晚埃姆斯期。Tsagaankhaalga组的时代为早艾菲尔期。Indert组为早石炭世。蒙古古生代海相地层大部分是浅水相地层,并可能存在5个间断:志留系的文洛克统和罗德洛统的下部,下泥盆统布拉格阶的一部分,中泥盆统艾菲尔阶上部,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蒙古国南部和中部很可能缺失上二叠统的海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牙形刺 Arynshand组 Gavuu段 Tsagaanbulag组 Chuluun组 Tsagaankhaalga组 南蒙古
下载PDF
南蒙古东戈壁省石炭纪花岗岩成因——锆石U-Pb年代学、Sr-Nd-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证据
7
作者 张晓伟 童英 +2 位作者 赵辉 王涛 郭磊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5-483,共19页
地处中亚造山带核心部位的南蒙古东戈壁省广泛出露晚古生代花岗质岩石,对其开展精确的同位素定年和岩石成因研究对深入认识和理解中亚造山带古生代地壳演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次研究在扎门乌德和乌兰巴德拉赫地区新识别出了2个... 地处中亚造山带核心部位的南蒙古东戈壁省广泛出露晚古生代花岗质岩石,对其开展精确的同位素定年和岩石成因研究对深入认识和理解中亚造山带古生代地壳演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次研究在扎门乌德和乌兰巴德拉赫地区新识别出了2个早石炭世花岗岩(337 Ma和332 Ma)和2个晚石炭世花岗岩(320 Ma和306 Ma)。早石炭世花岗岩SiO_(2)(76.31%~77.79%)和K_(2)O+Na_(2)O(8.23%~8.59%)含量较一致,而晚石炭世花岗岩SiO_(2)(72.65%~76.22%)和K_(2)O+Na_(2)O(7.89%~8.67%)含量变化范围较早石炭世大。两期花岗岩均为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其中U、Th、K、Zr、Hf等元素呈正异常,Sr、Ti等元素呈负异常。全岩Sr-Nd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早石炭世花岗岩具有正εNd(t)(+3.68~+4.09)和εHf(t)(+9.70~+14.90)值、较年轻的Nd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792~753 Ma)和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c=721~393 Ma),暗示早石炭世花岗岩来源于受地幔作用影响下新生玄武质洋壳的部分熔融,反映了早石炭世地壳增生作用。与早石炭世花岗岩不同的是,晚石炭世花岗岩具有更高的εNd(t)(+1.17~+5.31)和εHf(t)(+13.68~+15.21)值,t_(DM)2=984~636 Ma,t_(DM)c=442~344 Ma,说明其物质来源主要是幔源新生地壳物质,且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参与。综合已有成果,认为石炭纪花岗岩记录了由早期的洋壳板片回撤导致区域拉张再到后期的碰撞后伸展环境的构造背景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蒙古 石炭纪 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 SR-ND-HF同位素 岩石成因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蒙古中南部地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18
8
作者 何静 吴庆举 +4 位作者 高孟潭 张瑞青 余大新 M.Ulziibat S.Demberel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386-2394,共9页
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在蒙古中南部区域布设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这为开展远东地区深部结构的精细探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基础.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地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 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在蒙古中南部区域布设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这为开展远东地区深部结构的精细探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基础.利用台阵记录的远震地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的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介于39 km至45 km之间.整体上Moho面埋深从西北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在蒙古主线性构造两侧地壳厚度呈现区域性变化特征,东南部地区地壳厚度较薄,约为39 km,而西北部地区地壳较厚,达45 km,为此推测蒙古主构造线可能是地壳的一个陡变带.此外,研究地区地壳的平均波速比值(V_p/V_s)在1.70到1.79之间,均值为1.75,低于全球大陆的平均值1.78,这可能暗示着该区其地壳是缺少铁镁质的.研究还发现测线的西北与东南地区其地壳波速比值较高,推测是古生代铁镁质地壳的残留或是新生代岩浆底侵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蒙古中南部地区 H-κ叠加 CCP叠加 地壳厚度 波速比
下载PDF
瑞利波相速度和椭圆率与远震P波联合反演蒙古中南部地壳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
9
作者 徐荟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7,共19页
利用蒙古中南部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天然地震面波数据和远震P波波形数据,开展瑞利波相速度、椭圆率和远震P波叠加波形的联合反演,建立了蒙古中南部地壳三维S波速度模型.结果显示,蒙古中南部的瑞利波相速度及椭圆率、沉积基底... 利用蒙古中南部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天然地震面波数据和远震P波波形数据,开展瑞利波相速度、椭圆率和远震P波叠加波形的联合反演,建立了蒙古中南部地壳三维S波速度模型.结果显示,蒙古中南部的瑞利波相速度及椭圆率、沉积基底深度、莫霍面深度、地壳S波速度在蒙古—鄂霍茨克缝合线和蒙古主构造线南北两侧分布均有明显差异,暗示了这两条缝合线至少为地壳级别的分界.中戈壁火山和Bus-Obo火山在地壳内相互连通,在下地壳存在大面积低速层.我们推测杭盖穹隆上地幔热物质上涌在中戈壁带地壳底部形成岩浆囊,为这两座板内火山活动提供了岩浆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中南部 S波速度结构 蒙古—鄂霍茨克缝合线 蒙古主构造线 板内火山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南蒙古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10
作者 吴妍蓉 周海 +9 位作者 赵国春 韩以贵 张东海 王盟 赵少伟 裴先治 赵千 Narantsetseg Tserendash 耿红燕 Enkh-Orshikh Orsoo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8,共18页
中亚造山带作为显生宙以来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闭合的全过程。南蒙古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其晚古生代先后发育弧岩浆活动以及与伸展活动相关的岩石组合,是研究陆壳增生和改造的热点区域。笔者结... 中亚造山带作为显生宙以来全球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闭合的全过程。南蒙古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其晚古生代先后发育弧岩浆活动以及与伸展活动相关的岩石组合,是研究陆壳增生和改造的热点区域。笔者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前人研究对南蒙古地区石炭纪--二叠纪这一关键时期的岩石组合做出系统梳理和总结,研究区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早石炭世(350~325 Ma),晚石炭世(320~305 Ma)和早二叠世(300~280Ma)3个阶段。早石炭世(350~325Ma)发育典型的弧岩浆岩且具有向南变年轻的趋势。此外,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显示其主体具有显著的地幔贡献。综合前人认识,笔者认为这是古亚洲洋主洋盆以北多个次生的弧后洋盆俯冲后撤的结果。晚石炭世(320~305Ma)以高硅花岗岩为主,尤其315~310Ma的碱长花岗岩、碱长正长岩等是年轻弧地体重熔的产物,是俯冲大洋板片显著消耗的结束。早二叠世(300~280Ma)发育伸展相关的岩石组合(如A型花岗岩、双峰式火山岩和基性岩墙),这些岩浆活动显示高温特征,且具有显著的地幔物质贡献。结合前人工作,特别是笔者的前期工作,上述岩浆活动是由石炭纪板片后撤之后高角度俯冲诱发的俯冲板片断离所造成,且前人研究成果表明南蒙古东西两侧均有类似的岩石、构造和沉积记录。因此,笔者提出,古亚洲洋主洋盆泥盆纪--二叠纪多期次的俯冲后撤导致了其北侧一系列次生的弧后洋盆的开启、俯冲至闭合,上述过程伴随了中亚造山带南缘最后一次大规模侧向增生及其结束后板片断离诱发的垂向地壳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石炭纪—二叠纪 岩浆活动 构造演化 南蒙古地区
下载PDF
漠南阴把枪的传承与传播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海军 郭志禹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39,共4页
基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视角下,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漠南地域武术文化中的典型武术技法——漠南阴把枪的文化渊源和传承脉络进行史学梳理和文化人类学考察,研究认为:其一,漠南阴把枪传入土默川平原是清末移民... 基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视角下,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漠南地域武术文化中的典型武术技法——漠南阴把枪的文化渊源和传承脉络进行史学梳理和文化人类学考察,研究认为:其一,漠南阴把枪传入土默川平原是清末移民携技的文化传播,传统的武技传播是以人际传播为其基本构成路径,但与此同时伴有群体传播和官方主导的组织传播为其辅助方式;其二,套路样式是漠南阴把枪自身发展完善后的文化创造,是在其传承与传播过程中文化调试与适应的结果;其三,恋土定居的客观事实是历史和当代漠南阴把枪横向传播的藩篱与桎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漠南 历史移民 阴把枪 传承 传播
下载PDF
内蒙古南部砒砂岩侵蚀内因分析 被引量:88
12
作者 石迎春 叶浩 +1 位作者 侯宏冰 毕志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9-664,共6页
内蒙古南部砒砂岩分布地区的岩土侵蚀非常强烈 ,外界原因是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而内在根源是当地有大量易于侵蚀的物质 砒砂岩。本文从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性组合、颗粒密度、岩体构造和工程性质等方面对砒砂岩易于侵蚀的... 内蒙古南部砒砂岩分布地区的岩土侵蚀非常强烈 ,外界原因是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而内在根源是当地有大量易于侵蚀的物质 砒砂岩。本文从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性组合、颗粒密度、岩体构造和工程性质等方面对砒砂岩易于侵蚀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初步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岩性组合 矿物成分 岩土侵蚀 岩体构造 内蒙古 工程性质 南部 分布地区 自然条件
下载PDF
内蒙古清水河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瓮城发掘述要 被引量:6
13
作者 曹建恩 孙金松 +5 位作者 党郁 李亚新 徐婷婷(执笔/绘图) 高海涛(摄影) 杨佳峰(摄影) 王燕(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34,F0002,共10页
内蒙古清水河县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史前时期石城址。2019~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组队对石城瓮城部分进行整体揭露,基本辨明了其由主城城垣、城门、马面、瓮城城垣、... 内蒙古清水河县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史前时期石城址。2019~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组队对石城瓮城部分进行整体揭露,基本辨明了其由主城城垣、城门、马面、瓮城城垣、壕沟、瓮城通道及两侧墩台、瓮城内建筑台基组成的建筑形态、营建顺序与布局特征,各建筑层位、堆积内出土的永兴店文化时期遗物文化内涵单纯、时代特征单一,为深入研究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石城城防体系布局建设及区域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崭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南部 龙山时代 石城 瓮城 防御体系
下载PDF
18—19世纪漠南和漠北蒙古草原史著的历史书写——以正统史观及其变迁为中心
14
作者 张光耀 《清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6,共12页
18—19世纪漠南和漠北蒙古草原史著的历史书写与清代政治,特别是满蒙关系变迁密切相关。相较于17世纪蒙古编年史,它受藏传佛教及藏史学的影响减弱,而受内地文化、史学的影响显著增强;其“成吉思汗—忽必烈统系正统”史观松动,而偏重于... 18—19世纪漠南和漠北蒙古草原史著的历史书写与清代政治,特别是满蒙关系变迁密切相关。相较于17世纪蒙古编年史,它受藏传佛教及藏史学的影响减弱,而受内地文化、史学的影响显著增强;其“成吉思汗—忽必烈统系正统”史观松动,而偏重于持相对宽泛化的“黄金家族正统”史观,且这两种史观与佛教王权观,又均明显弱化。与史观紧密相关的文本主题、叙事、体裁、题材等,赓续编年史的同时也有相应变动,其对清朝的正统性则明确予以肯定。其历史书写及变动也反映了蒙古人的国家认同持续增强及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19世纪 漠南漠北蒙古草原史著 历史书写 正统史观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内蒙古南部石炭—二叠纪陆缘生物礁及其建造环境 被引量:4
15
作者 田树刚 翟大兴 范嘉松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81-794,共14页
内蒙古南部发现大量石炭—二叠纪陆缘生物礁(阿木山组、三面井组和林西组)。本文在深入研究含礁地层、沉积相序和造礁环境的基础上,识别研究区三种板块边缘生物礁建造体系,即陆缘碳酸盐台地、简单火山岛弧与复合火山岛弧。按礁体形态结... 内蒙古南部发现大量石炭—二叠纪陆缘生物礁(阿木山组、三面井组和林西组)。本文在深入研究含礁地层、沉积相序和造礁环境的基础上,识别研究区三种板块边缘生物礁建造体系,即陆缘碳酸盐台地、简单火山岛弧与复合火山岛弧。按礁体形态结构、古地理位置和成因机制,将生物礁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层礁、点礁、堤礁、圆丘礁、锥礁、塔礁和柱礁。综合分析沉积类型、造礁生物(蓝细菌、钙藻和苔藓虫等)和古地貌特征,进一步划分生物礁建造古地理单元,即近岸-潮坪、泻湖、礁滩障壁、火山岛弧、弧前与弧后盆地、弧前三角洲和外侧岛弧。最终统计各单元生物礁发育,建立古地理分布模式。成果对促进生物礁基础研究,及恢复华北板块北缘古地理环境和大地构造演化提供可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缘生物礁 造礁环境 石炭—二叠纪 内蒙古南部
下载PDF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殉马习俗研究
16
作者 包曙光 代佳平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37,共8页
本文系统梳理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殉马遗存的考古发现,认为该地区春秋中晚期游牧经济的形成是殉马习俗开始流行的直接原因。受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导致殉马习俗在殉牲组合、殉马位置和摆放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明显的区... 本文系统梳理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殉马遗存的考古发现,认为该地区春秋中晚期游牧经济的形成是殉马习俗开始流行的直接原因。受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导致殉马习俗在殉牲组合、殉马位置和摆放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殉马与其使用人群的对应关系,反映了不同人群的生产分工、身份等级和社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南部 殉马习俗 农牧交汇
下载PDF
内蒙古南部晚二叠世同生变形构造与陆缘裂陷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树刚 张永生 +1 位作者 翟大兴 宫月萱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内蒙南部林西县至正镶白旗林西—正镶白旗地区晚二叠世地层中,发现类型繁多的同生变形构造。除前人报道的滑卷层理、滑塌褶皱、滑塌砾岩和浊积砂砾岩以外,还有本文首次发现的大量球状体,包括滚动纺锤体、叠加滑卷球核、砾核滚动球、砂... 内蒙南部林西县至正镶白旗林西—正镶白旗地区晚二叠世地层中,发现类型繁多的同生变形构造。除前人报道的滑卷层理、滑塌褶皱、滑塌砾岩和浊积砂砾岩以外,还有本文首次发现的大量球状体,包括滚动纺锤体、叠加滑卷球核、砾核滚动球、砂质滚动球和泥质滚动球。形态结构、成分组成和地层分布研究表明,这些构造形体均属重力成因和形成在陆棚—斜坡上。不同类型的构造形体可以组成来源演变序列,显示重力作用的加强,如滑卷层理通过"叠加滑卷"变成滑卷叠加球核,再通过"滚动粘结"变成滚动球体。它们形成和保存都受特定环境因素控制,因此各自具有特殊指相意义。大量同生变形构造出现,反映沿华北板块北缘出现陆棚、斜坡和深水海槽环境,证明晚二叠世兴—蒙海槽再次裂开,并形成"林西—九台裂陷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南部 晚二叠世 同生变形构造 陆棚—斜坡 陆缘裂陷
下载PDF
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人群龋病与生业模式初探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旭 《农业考古》 2020年第1期7-15,共9页
本文对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11组古代人群的龋病状况做了统计与分析,在与我国北方地区16组古代人骨材料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其生业模式与龋患的关系。龋病的罹患情况是反映人群摄入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有效指标,龋病与人类社会... 本文对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11组古代人群的龋病状况做了统计与分析,在与我国北方地区16组古代人骨材料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其生业模式与龋患的关系。龋病的罹患情况是反映人群摄入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有效指标,龋病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农业出现相关,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不同生业模式人群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摄取量的多寡决定了其龋齿发病率的高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人群龋齿发病率最高,并随着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增加;以畜牧或渔猎采集经济为生的古代人群龋病发病率较低;农牧兼营的混合经济人群龋齿发病率居中,并且因农业经济所占比重的不同,其变异范围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南部 古病理学 龋病 生业模式
下载PDF
内蒙古南部地区走向文明的进程及特征初探
19
作者 肖瑞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47-52,共6页
内蒙古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各文化遗存 ,显示出其已超过了简单氏族、部落组织社会实体的存在 ,最早出现了“中华文明的曙光”。夏商周时期各青铜文化遗存中大型城堡、祭祀坛、墓葬中阶级分层的尖锐对立及青铜礼器、武器、权杖首等政... 内蒙古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各文化遗存 ,显示出其已超过了简单氏族、部落组织社会实体的存在 ,最早出现了“中华文明的曙光”。夏商周时期各青铜文化遗存中大型城堡、祭祀坛、墓葬中阶级分层的尖锐对立及青铜礼器、武器、权杖首等政治、经济不平等的社会特征 ,说明了地方性政治统一体的出现。它们揭示了人类走向文明进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南部地区 文明进程 特征 复杂性
下载PDF
两汉时期内蒙古中南部殉牲现象试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騻 《草原文物》 2017年第1期76-84,共9页
文章选取两汉时期内蒙古中南部的殉牲现象作为研究内容,总结了汉代该地区的殉牲特征,明确了彼时此处的族群情况,建立了殉牲特征与族群的对应关系。通过解读内蒙古中南部殉牲现象蕴涵的丧葬习俗、经济类型等问题,试图构建一个基于殉牲现... 文章选取两汉时期内蒙古中南部的殉牲现象作为研究内容,总结了汉代该地区的殉牲特征,明确了彼时此处的族群情况,建立了殉牲特征与族群的对应关系。通过解读内蒙古中南部殉牲现象蕴涵的丧葬习俗、经济类型等问题,试图构建一个基于殉牲现象的文化圈,并对其学理性加以初步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殉牲 汉代 内蒙古中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