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湘赣地区中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与岩石圈伸展
被引量:
129
1
作者
范蔚茗
王岳军
+1 位作者
郭锋
彭头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59-169,共11页
综合分析了华南内部中生代 (178~ 80Ma)镁铁质岩石的年代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区内主要发育 4期镁铁质岩浆活动 :2 2 0Ma± ,175Ma± ,12 0~ 15 0Ma ,80~ 90Ma ,其中 2 2 0Ma仅在道县发育辉长岩包体。地球...
综合分析了华南内部中生代 (178~ 80Ma)镁铁质岩石的年代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区内主要发育 4期镁铁质岩浆活动 :2 2 0Ma± ,175Ma± ,12 0~ 15 0Ma ,80~ 90Ma ,其中 2 2 0Ma仅在道县发育辉长岩包体。地球化学上区内 175Ma左右的宁远太阳山和赣中项家碱性玄武岩和 80~ 90Ma的镁铁质岩石主要表现为Hawaii OIB玄武岩的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而175Ma的其他镁铁质岩石表现为岩石圈地幔属性。 12 0~ 15 0Ma的镁铁质岩石则介于岩石圈地幔端员与软流圈地幔端员之间。时、空上表现为以郴州—临武断裂为界 ,西侧自 170Ma左右的EMI型为主向 80~ 90Ma的OIB型为主迁移演化 ,而东侧则自老而新自EMII型 (175Ma)为主演变为以OIB型 (80~ 90Ma)为主。上述资料暗示区内至少存在 4期强烈的岩石圈减薄作用 ,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岩石圈伸展减薄是华南中生代岩浆作用形成的主要机制。但 2 2 0Ma左右的伸展减薄范围局限 ,而较大规模的岩石圈伸展减薄和软流圈上涌始于 178Ma ,其形成可能与华南印支造山作用的后造山 (或后碰撞 )拉张裂解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关。同时也暗示郴州—临武断裂可能是界定中生代EMI型扬子岩石圈和EMII型华夏岩石圈地幔的重要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岩石
中生代
伸展减薄
岩石圈边界
华南内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武夷资溪-光泽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对确定华南内陆印支期岩浆活动时空分布与形成环境的意义
被引量:
9
2
作者
覃晓云
李武显
+2 位作者
岑涛
吕璞良
陶继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2-776,共15页
通过对北武夷地区资溪-光泽杂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获得资溪岩体的年龄为236~238 Ma。结合收集的华南内陆地区已有的印支期岩浆岩的年龄资料,观察其年龄在SE-NW向和SW-NE向的时空变化情况,发现华南内陆印支期岩浆岩年龄分布...
通过对北武夷地区资溪-光泽杂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获得资溪岩体的年龄为236~238 Ma。结合收集的华南内陆地区已有的印支期岩浆岩的年龄资料,观察其年龄在SE-NW向和SW-NE向的时空变化情况,发现华南内陆印支期岩浆岩年龄分布具有从东南沿海到北西内陆地区呈逐渐年轻的趋势,而在大致沿武夷山走向的南西到北东方向上呈宽阔的近水平的线性分布趋势。印支期沿海岩浆弧在~260 Ma消失20 Ma之后,~240 Ma在距离海沟大约400~500 km的武夷山地区大规模出现,是水平俯冲造成的华南内陆新生岩浆弧形成,类似于新生代北美拉拉米造山和墨西哥中部的水平俯冲情况。由于加厚的中、下地壳温度较高,少量水平俯冲前端脱水形成的地幔岩浆侵入中、下地壳,带来的热很容易造成中、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北武夷地区大量印支期花岗质岩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武夷
花岗岩
印支期
新生岩浆弧
华南内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被动大陆边缘张-破裂过程与岩浆活动:南海的归属
被引量:
25
3
作者
孙珍
李付成
+3 位作者
林间
孙龙涛
庞雄
郑金云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70-789,共20页
岩浆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张-破裂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南海东北部陆缘发育厚度达10 km的下地壳高速体,其成因机制长期存在争议,影响了对南海东北部陆缘构造归属的界定.为了分析南海共轭陆缘的张破裂机制,本文调研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系...
岩浆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张-破裂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南海东北部陆缘发育厚度达10 km的下地壳高速体,其成因机制长期存在争议,影响了对南海东北部陆缘构造归属的界定.为了分析南海共轭陆缘的张破裂机制,本文调研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南海南北陆缘的地壳结构和岩浆活动特点,提出:南海陆缘和海盆中发育有大量岩浆活动,但东西陆缘存在较大差异,底侵高速体东厚西薄,推测为同张裂成因.根据地壳结构与底侵岩浆的量,将被动陆缘划分为5个子类,南海陆缘东侧为多岩浆型,向西变为少岩浆型.东西差异除与伸展速率有关,可能还与东侧陆缘发生了板缘破裂,而西侧陆缘发生了板内破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张裂与破裂
岩浆作用
南海
板内与板缘破裂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南海与拉布拉多海深部结构及扩张演化史对比
4
作者
贺恩远
王建
+3 位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卫小冬
张佳政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2-912,共11页
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深部地震探测对于研究南海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借助拉布拉多海残余扩张脊内部结构的研究,获得了扩张脊在扩张期和扩张后形成过程的认识.并从多个方面将拉布拉多海与南海进行对比分析,对残余...
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深部地震探测对于研究南海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借助拉布拉多海残余扩张脊内部结构的研究,获得了扩张脊在扩张期和扩张后形成过程的认识.并从多个方面将拉布拉多海与南海进行对比分析,对残余扩张脊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等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两者同属于慢速扩张,扩张过程中,构造作用占主导地位,岩浆作用次之,扩张脊内部结构具有相似性;海盆扩张时期,两者都发生了洋脊跃迁,指示了重要了构造事件;两者的大陆边缘同属于非火山型不对称被动大陆边缘,海盆扩张初期岩石圈以拉张为主,岩浆活动较弱等.这些认识必将为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内部结构研究以及后期的地质解释提供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央次海盆
拉布拉多海
残余扩张脊
内部结构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题名
湘赣地区中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与岩石圈伸展
被引量:
129
1
作者
范蔚茗
王岳军
郭锋
彭头平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59-169,共11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 (KZCX2 10 2
KZCX2 SW 1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 0 0 0 2 0 0 7)
文摘
综合分析了华南内部中生代 (178~ 80Ma)镁铁质岩石的年代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区内主要发育 4期镁铁质岩浆活动 :2 2 0Ma± ,175Ma± ,12 0~ 15 0Ma ,80~ 90Ma ,其中 2 2 0Ma仅在道县发育辉长岩包体。地球化学上区内 175Ma左右的宁远太阳山和赣中项家碱性玄武岩和 80~ 90Ma的镁铁质岩石主要表现为Hawaii OIB玄武岩的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而175Ma的其他镁铁质岩石表现为岩石圈地幔属性。 12 0~ 15 0Ma的镁铁质岩石则介于岩石圈地幔端员与软流圈地幔端员之间。时、空上表现为以郴州—临武断裂为界 ,西侧自 170Ma左右的EMI型为主向 80~ 90Ma的OIB型为主迁移演化 ,而东侧则自老而新自EMII型 (175Ma)为主演变为以OIB型 (80~ 90Ma)为主。上述资料暗示区内至少存在 4期强烈的岩石圈减薄作用 ,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岩石圈伸展减薄是华南中生代岩浆作用形成的主要机制。但 2 2 0Ma左右的伸展减薄范围局限 ,而较大规模的岩石圈伸展减薄和软流圈上涌始于 178Ma ,其形成可能与华南印支造山作用的后造山 (或后碰撞 )拉张裂解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关。同时也暗示郴州—临武断裂可能是界定中生代EMI型扬子岩石圈和EMII型华夏岩石圈地幔的重要边界。
关键词
镁铁质岩石
中生代
伸展减薄
岩石圈边界
华南内部
Keywords
mafic
rocks
Mesozoic
lithospheric
extension
lithospheric
boundary
south
china
interior
分类号
P588.11 [天文地球—岩石学]
P542 [天文地球—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武夷资溪-光泽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对确定华南内陆印支期岩浆活动时空分布与形成环境的意义
被引量:
9
2
作者
覃晓云
李武显
岑涛
吕璞良
陶继华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2-776,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3039
41373033
41303020)联合资助
文摘
通过对北武夷地区资溪-光泽杂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获得资溪岩体的年龄为236~238 Ma。结合收集的华南内陆地区已有的印支期岩浆岩的年龄资料,观察其年龄在SE-NW向和SW-NE向的时空变化情况,发现华南内陆印支期岩浆岩年龄分布具有从东南沿海到北西内陆地区呈逐渐年轻的趋势,而在大致沿武夷山走向的南西到北东方向上呈宽阔的近水平的线性分布趋势。印支期沿海岩浆弧在~260 Ma消失20 Ma之后,~240 Ma在距离海沟大约400~500 km的武夷山地区大规模出现,是水平俯冲造成的华南内陆新生岩浆弧形成,类似于新生代北美拉拉米造山和墨西哥中部的水平俯冲情况。由于加厚的中、下地壳温度较高,少量水平俯冲前端脱水形成的地幔岩浆侵入中、下地壳,带来的热很容易造成中、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北武夷地区大量印支期花岗质岩浆岩。
关键词
北武夷
花岗岩
印支期
新生岩浆弧
华南内陆
Keywords
northern
Wuyishan
region
granites
Indosinian
renewed
magmatic
arc
south
china
interior
分类号
P597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被动大陆边缘张-破裂过程与岩浆活动:南海的归属
被引量:
25
3
作者
孙珍
李付成
林间
孙龙涛
庞雄
郑金云
机构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
出处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70-789,共20页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No.2017A03031200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Nos.GML2019ZD0104,2019BT02H594,GML2019ZD0205)
王宽诚教育基金项目(No.GJTD-2018-13)。
文摘
岩浆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张-破裂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南海东北部陆缘发育厚度达10 km的下地壳高速体,其成因机制长期存在争议,影响了对南海东北部陆缘构造归属的界定.为了分析南海共轭陆缘的张破裂机制,本文调研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南海南北陆缘的地壳结构和岩浆活动特点,提出:南海陆缘和海盆中发育有大量岩浆活动,但东西陆缘存在较大差异,底侵高速体东厚西薄,推测为同张裂成因.根据地壳结构与底侵岩浆的量,将被动陆缘划分为5个子类,南海陆缘东侧为多岩浆型,向西变为少岩浆型.东西差异除与伸展速率有关,可能还与东侧陆缘发生了板缘破裂,而西侧陆缘发生了板内破裂有关.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张裂与破裂
岩浆作用
南海
板内与板缘破裂
海洋地质
Keywords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rifting-breakup
process
magmatism
south
china
Sea
plate
interior
and
plate
edge
breakup
marine
geology
分类号
P736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题名
南海与拉布拉多海深部结构及扩张演化史对比
4
作者
贺恩远
王建
赵明辉
丘学林
卫小冬
张佳政
机构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2-912,共11页
基金
国家基金项目(91028002
41276049
+1 种基金
41076029)
中国海陆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项目(GZH200900504)联合资助
文摘
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深部地震探测对于研究南海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借助拉布拉多海残余扩张脊内部结构的研究,获得了扩张脊在扩张期和扩张后形成过程的认识.并从多个方面将拉布拉多海与南海进行对比分析,对残余扩张脊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等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两者同属于慢速扩张,扩张过程中,构造作用占主导地位,岩浆作用次之,扩张脊内部结构具有相似性;海盆扩张时期,两者都发生了洋脊跃迁,指示了重要了构造事件;两者的大陆边缘同属于非火山型不对称被动大陆边缘,海盆扩张初期岩石圈以拉张为主,岩浆活动较弱等.这些认识必将为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内部结构研究以及后期的地质解释提供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
南海中央次海盆
拉布拉多海
残余扩张脊
内部结构
对比分析
Keywords
central
sub-basin
of
south
china
sea
Labrador
sea
extinct
ridge
interior
structure
compare
and
analysis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P738 [天文地球—地质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湘赣地区中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与岩石圈伸展
范蔚茗
王岳军
郭锋
彭头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
12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北武夷资溪-光泽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对确定华南内陆印支期岩浆活动时空分布与形成环境的意义
覃晓云
李武显
岑涛
吕璞良
陶继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被动大陆边缘张-破裂过程与岩浆活动:南海的归属
孙珍
李付成
林间
孙龙涛
庞雄
郑金云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5
原文传递
4
南海与拉布拉多海深部结构及扩张演化史对比
贺恩远
王建
赵明辉
丘学林
卫小冬
张佳政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