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蒙古族体质特征 被引量:34
1
作者 郑连斌 陆舜华 +3 位作者 丁博 于会新 刘海萍 张兴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85,共12页
在云南省通海县调查了439例(男为202例,女为237例)蒙古族人的67项体质指标(9项观察指标和58项测量指标),计算出32项体质指数,并对身高和11项指数进行了分型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蒙古族有蒙古褶率较低,有上眼睑皱褶率较低。鼻根高... 在云南省通海县调查了439例(男为202例,女为237例)蒙古族人的67项体质指标(9项观察指标和58项测量指标),计算出32项体质指数,并对身高和11项指数进行了分型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蒙古族有蒙古褶率较低,有上眼睑皱褶率较低。鼻根高度男的中型率最高,女的低型率最高。鼻翼高度男女均以中型率最高,上唇皮肤部高度男女多为中等;耳垂男女以三角形率最高。发色多为黑色,眼色多为褐色,肤色多为黄色。(2)云南蒙古族身高男女均为亚中等身材,男性的亚中等型率最高,女性的矮型率最高。按分型比例来看,云南蒙古族男女均为中头型(头长宽指数)、高头型、超狭面型、中胸型、中肩型、中腿型、窄骨盆型、中躯干型率最高。头宽高指数男性为中头型率最高,女性为阔头型率最高。(3)在7个蒙古族族群中,蒙古族头长值、鼻高值最大,鼻宽、口裂宽、形态面高值最大,头宽、额最小宽、面宽、身高、体重值最小。(4)在14个云南族群中,云南蒙古族形态面高、鼻高、体重值大,身高值较大,鼻宽、口裂宽值较小。(5)云南蒙古族体质与阿昌、白族、彝族最为接近。(6)云南蒙古族总体上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体质,是南亚类型中体质相对接近于北亚类型的一个族群。(7)云南蒙古族体质形成与其族源及与周边族群的基因交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测量 人体观察 云南 蒙古族 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下载PDF
中国人的头面部观察指标特征
2
作者 张兴华 郑连斌 +1 位作者 李咏兰 宇克莉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0,共6页
对中国53个民族(62个族群)的8项头面部观察指标出现率进行研究,探讨中国人头面部观察指标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人多有上眼睑皱褶,上唇皮肤部高多中等,多薄唇,鼻翼较宽,三角形耳垂出现率超过20%,凸鼻背出现率低.北亚类型族群的有内眦褶... 对中国53个民族(62个族群)的8项头面部观察指标出现率进行研究,探讨中国人头面部观察指标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人多有上眼睑皱褶,上唇皮肤部高多中等,多薄唇,鼻翼较宽,三角形耳垂出现率超过20%,凸鼻背出现率低.北亚类型族群的有内眦褶率、凸鼻背、宽鼻翼和薄唇的出现率高于南亚类型族群,上眼睑有皱褶率、眼裂高度狭窄型率、三角形耳垂出现率、上唇皮肤部高中等型率低于南亚类型族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南亚类型族群的头面部特征比较接近,北亚类型族群的位点明显分散,反映出头面部特征差异较大.汉族族群的位点也比较分散,未形成明显的汉族位点聚集区.中国北亚类型族群、南亚类型族群及汉族族群头面部观察指标的差异多受遗传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部 观察指标 北亚类型 南亚类型 汉族
下载PDF
人种的客观存在 被引量:4
3
作者 宇克莉 李咏兰 +1 位作者 张兴华 郑连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25-833,共9页
目前,学术界对人种概念存在否定和认同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人种不同看法的产生,与对人种的定义理解不同有关.否定人种的学者,是把不同人种看成生物学上的不同物种.人种问题是学术问题,是可以讨论的.人种这个名词在社会生活中仍在被广... 目前,学术界对人种概念存在否定和认同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人种不同看法的产生,与对人种的定义理解不同有关.否定人种的学者,是把不同人种看成生物学上的不同物种.人种问题是学术问题,是可以讨论的.人种这个名词在社会生活中仍在被广泛使用.人种问题与种族主义问题不能混淆在一起.地球上所有现代人都是同一物种.人种是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人种概念并不是生物学上的物种概念,而是地理种的概念.在现代人诞生后,分散、迁徙到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地区的环境对各个人群迁徙支系的遗传变异进行选择,逐渐形成了现代人的不同地理种,也就是我们说的人种.划分人种并非只依靠一个性状,而是对多个性状进行综合考虑.学术界采用宏观的形态学指标,如肤色、发色、眼色、鼻型、唇、头型、面型、肤纹、耵聍以及血型等指标对人种进行描述和分类.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拷贝数量多态性有助于不同人种的形成.本研究通过对蒙古族、北方汉族、傣族的头面部形态学指标以及身高的测量和观察,证实北亚类型族群、东亚类型族群、南亚类型族群的头面部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发现,北亚类型族群身材较高、头较宽、鼻较窄、唇较薄,南亚类型族群身材较矮、鼻较宽、唇较厚,东亚类型族群头面部特征介于北亚类型族群和南亚类型族群之间.否定人种的学者,实际否定人种是不同的物种,无法否定现代人的地理种的存在,无法否定不同地理种之间明显的形态学差异.由于人种之间的差别是地理种差别,所以各个人种基因组差异自然很小.不同人种间的DNA序列99.9%相同,然而,正是这0.1%左右的DNA序列差异,导致人种的划分.目前,尽管人种之间融合速度加快.不同人种之间性状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人种的主要特征并没有消失.人种之间的差异还会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 遗传性状 北亚类型 东亚类型 南亚类型
原文传递
中国29个族群体型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郑连斌 陆舜华 +1 位作者 丁博 张兴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0-134,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南亚类型、东亚类型的体型特点以及它们之间体型的主要差异。方法采用Heath-Carter法,对中国蒙古人种29个族群中南亚、北亚、东亚类型的体型特点进行比较,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南亚类型、北亚类型的体型... 目的探讨中国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南亚类型、东亚类型的体型特点以及它们之间体型的主要差异。方法采用Heath-Carter法,对中国蒙古人种29个族群中南亚、北亚、东亚类型的体型特点进行比较,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南亚类型、北亚类型的体型差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国北亚类型男性族群主要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南亚类型男性族群主要为中胚层体型,东亚类型男性族群体型彼此差异较大。中国北亚类型女性族群主要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南亚类型女性族群主要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东亚类型女性族群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东亚类型族群型比较接近于北亚类型族群,而与南亚类型族群体型差距较大。主成分分析显示,中国南亚类型男性族群与北亚类型男性族群体型差异主要区别在外因子值的大小,其次是内因子值的差异。中国南亚类型女性族群与北亚类型女性族群体型的主要区别在内因子值的大小。结论北亚类型族群内因子值大于南亚类型族群,外因子值小于南亚类型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型 蒙古人种 南亚类型 北亚类型 族群 HEATH-CARTER法 中国
下载PDF
Risk perceptions,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South Asian women in the US: Does history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matter? 被引量:1
5
作者 Amita Vyas Nitasha Chaudhary +1 位作者 Kalpana Ramiah Grace Kathryn Douglass 《Health》 2012年第12期1263-1270,共8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examines risk perceptions, nutrition practices,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ever pregnant South Asian American women, and explores differences by history of GDM,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the... Objective: This study examines risk perceptions, nutrition practices,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ever pregnant South Asian American women, and explores differences by history of GDM,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DPS) recruited a convenience sample of South Asian adults living in the metropolitan Washington DC region. Specific eligibility criteria included English proficiency;having at least one child between the ages of 5 and 15;no current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and having a family history of T2DM. The present study utilizes a subset of the DPS dataset and includes 109 ever pregnant women, including 58% with a history of GDM. Results: Mean scores for perceptions of risk showed that both worry and personal control are slightly greater than “neutral” with 3.5 out 5. Therefore, women worry about T2DM yet also perceive personal control for their risk. 40.2% of all respondents use ghee (clarified butter) to cook meals and 41.7% re-use cooking oil. 35% of respondents report no physical activity in an average week. Only 39.8% of women meet the recommended guidelines for adults in the U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women with or without a history of GDM for nutrition practices and physical activity. Conclusions: This study adds to the literature on GDM and 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future T2DM.Future research ought to explore knowledge levels on T2DM during and after pregnancy, as well as what types of intervenetions would be effective and acceptable to South Asian wo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STATIONAL DIABETES south asian Health Behavior Prevention type 2 DIABETES
下载PDF
南亚热带滨海气候因子对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曹雨虹 刘易 +1 位作者 张艺帆 谢伟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2-130,共9页
【目的】南亚热带滨海过渡带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开展滨海沙地原生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凋落物量及其分解速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揭示滨海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地力恢复机制,为气候变化下... 【目的】南亚热带滨海过渡带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开展滨海沙地原生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凋落物量及其分解速率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揭示滨海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地力恢复机制,为气候变化下滨海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生态安全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广西防城港东兴市北仑河口海湾的海岸带沙地区域的高山榕-假苹婆-细枝龙血树-沿阶草(FSDO)、红鳞蒲桃-九节-沿阶草(SPO)两种天然林和马占相思-乌药-沿阶草(ALO)人工纯林中,设置凋落物收集网和分解袋,在一年内每月固定时间收取样品,测定月凋落物量、残留量,计算凋落物的月失重率和月损失量,与5个气候因子的月平均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1)3种林分类型的年凋落量在8.58~23.40 t·hm^(-2)·a^(-1)之间,大小依次为FSDO>SPO>ALO,仅ALO的凋落物量与FSDO和SPO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凋落物组分中,凋落叶的占比在84.24%~94.98%之间,凋落叶总量表现为ALO>SPO>FSDO,其他组分表现为FSDO>SPO>ALO。2)在5个气候因子中,仅月平均气温(AT)与FSDO的月凋落物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ALO的月凋落物量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第一主成分主要包括FSDO、SPO、ALO、AT四个因子,累计特征贡献值为96.27%。3)一年中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的失重率均随时间呈持续上升趋势,表现为先快先慢的变化规律,三者分解速率快慢为FSDO>SPO>ALO;3种林分类型中仅ALO的凋落物月损失量与月平均降水量(AR)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AT和月降水天数(AD)呈显著相关性(P<0.05);第一主成分主要包括SPDO、ALO、AT、AR、AD五个因子,累计贡献值为97.52%。【结论】南亚热带滨海的森林植被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年凋落物蓄积量。原生天然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和分解速率均优于马占相思纯林;林分类型、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滨海 林分类型 凋落物 分解过程 气候因子
下载PDF
壮侗语族族群的头面部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于会新 安彩艳 +1 位作者 李咏兰 郑连斌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74,共7页
为探讨壮侗语族族群的头面部特征,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了我国壮侗语族15个族群共10359例(男性4515例,女性5844例)成人的头面部指标值,并计算出头面部指数.结果表明:①壮侗语族族群上眼睑皱褶出现率较高,有蒙古褶但不发达,眼裂高度多中... 为探讨壮侗语族族群的头面部特征,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了我国壮侗语族15个族群共10359例(男性4515例,女性5844例)成人的头面部指标值,并计算出头面部指数.结果表明:①壮侗语族族群上眼睑皱褶出现率较高,有蒙古褶但不发达,眼裂高度多中等,眼外角高的出现率较高,鼻根高度多中等,颧部多不突出,下颏多直型,红唇厚度中等.壮侗语族族群均为圆头型、高头型、中头型、中面型和中鼻型.②对壮侗语族族群和亚洲4种体质类型男性的6项体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壮侗语族族群头面部特征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与北亚类型和东亚类型相比较,壮侗语族族群鼻较宽、较低,鼻指数较大,面宽中等.③对壮侗语族族群和其他5个语族族群的头面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壮侗语族族群的体质类型在南方族群中更接近于苗瑶语族族群.与藏缅语族族群、阿尔泰语系的蒙古族和汉藏语系的汉族相比较,壮侗语族族群头较狭、鼻较低、面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侗语族族群 南亚类型 头面部特征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与门巴族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郑连斌 陆舜华 +3 位作者 张兴华 罗东梅 于会新 许渤松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6-181,共6页
作者于2006—2007年在云南、西藏调查了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门巴族体重、身高、上臂收缩围、小腿围、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位皮褶、肩胛下位皮褶、髂前上棘位皮褶和腓肠肌位皮褶10项指标值,计算了4个族群... 作者于2006—2007年在云南、西藏调查了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门巴族体重、身高、上臂收缩围、小腿围、肱骨内外上髁间径、股骨内外上髁间径、肱三头肌位皮褶、肩胛下位皮褶、髂前上棘位皮褶和腓肠肌位皮褶10项指标值,计算了4个族群的Heath-Carter法体型值。研究结果显示:1)在南方族群中,莽人身矮体轻,身体细瘦,皮脂菲薄,肌肉不发达。僜人身矮体轻,身体细瘦,男性肌肉较发达,皮脂厚度中等。女性肌肉发达,皮脂厚。珞巴族与门巴族均身材高,体重大,身体粗壮,皮脂厚,肌肉发达。2)门巴族男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莽人、僜人、珞巴族男性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僜人、珞巴族、门巴族女性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莽人女性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莽人、僜人、珞巴族男性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门巴族男性具有北亚类型族群体型特征。莽人女性具有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僜人、珞巴族、门巴族女性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的体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H-CARTER体型法 莽人 僜人 珞巴族 门巴族 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的东亚和南亚季风区降水云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晨蕊 王天河 +1 位作者 吕巧谊 李积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5-355,共11页
利用2007年3月-2010年2月3年的CloudSat资料,2008年3月-2010年2月的TRMM_3B43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EMA)和南亚季风区(SMA)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异、降水云的发生频率及宏观垂直结构特征(包括云层数、云厚、雨顶高度、冻结降水出现最大高... 利用2007年3月-2010年2月3年的CloudSat资料,2008年3月-2010年2月的TRMM_3B43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EMA)和南亚季风区(SMA)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异、降水云的发生频率及宏观垂直结构特征(包括云层数、云厚、雨顶高度、冻结降水出现最大高度、雷达反射率垂直分布)及云类型季节变化.结果表明,EMA降水云的出现频率随季节变化先降低后升高,SMA则相反,先升高再降低,夏季达到最大值.EMA降水云以单层云为主,云顶高度随季节有明显的起伏变化,SMA则以单层云与双层云为主.EMA降水云云厚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厚,冬季最薄;SMA云厚无明显季节变化,云厚发展高于EMA.两区域降水云均以深对流云及雨层云为主,但EMA降水云除夏季以深对流云为主外,其他三季雨层云占主导地位,而SMA则以深对流云为主,雨层云次之.从雷达反射率来看,降水云主要集中在8 km以下,雷达反射率在-15~15 dBz,降水云中雷达反射率随高度降低的趋势先增强后减弱,但SMA粒子增长速度较快,粒子累积带也大于E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区 南亚季风区 降水云 云垂直结构 云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