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音研究——一个全新的STS研究领域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秋石 刘兵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9-97,共9页
"声音研究(Sound Studies)"是STS视域下的新兴领域,国际学界业已形成声音研究的共同体。来自各领域的STS学者,对声音进行技术层面、社会学层面、文化层面等从不同视角的研究,国际STS学界的声音研究已相对成熟。然而,国内STS... "声音研究(Sound Studies)"是STS视域下的新兴领域,国际学界业已形成声音研究的共同体。来自各领域的STS学者,对声音进行技术层面、社会学层面、文化层面等从不同视角的研究,国际STS学界的声音研究已相对成熟。然而,国内STS学界对该领域的认识尚属空白。声音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其哲学和文化基础,为关于声音的研究提供了正当性和合理性。本文追溯了声音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创建过程,并从学科概念、研究对象、研究主题与方法、以及新视野这四个方面详述了声音研究的学科概况。最后,笔者选取了声音哲学研究、乐器研究、录音工作室研究、听觉文化研究、以及噪音研究这五个方面的经典案例,旨在展现声音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研究方式。STS领域关注到声音维度,意味着该领域的研究范式将不再仅仅是以视觉范式为主导,声音维度的加入为STS领域的研究带来全新的阐释方式和研究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研究 听觉范式 声音文化 声音维度 技术的社会研究
原文传递
没有听觉文化的声音研究——对本体论转向的一个批判 被引量:6
2
作者 布莱恩·凯恩 刘昕亭 冯紫祥 《文化研究》 2019年第1期129-154,共26页
"声音研究"和"听觉文化"常常同义替换地命名广泛的、异质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然而这两个术语之间依然存在着潜在分歧。声音研究领域的一些学者,通过转向声音的本体论和"表征与意义之下"的物质-情感过... "声音研究"和"听觉文化"常常同义替换地命名广泛的、异质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然而这两个术语之间依然存在着潜在分歧。声音研究领域的一些学者,通过转向声音的本体论和"表征与意义之下"的物质-情感过程,拒绝了听觉文化研究。在这篇文章中,我考察了三位作者(史蒂夫·古德曼、克里斯朵夫·考克斯和格雷格·海恩格)在声音研究中的"本体论转向",并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首先,我描述了三位作者共享的德勒兹的形而上学框架,然后讨论了他们的具体论点。接下来,我考察了古德曼的振动本体论。虽然古德曼声称要克服二元论(dualism),但我认为他的理论比他所拒绝的文化和表征论述更为二元论(dualist),而且在解释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方面更薄弱。其次是考克斯和海恩格的美学理论,他们都是本体美学(onto-aesthetics)的支持者,认为艺术作品可以揭示自身的本体论。我认为本体美学建立在一个范畴错误之上,混淆了具象(embodiment)与例证(exemplification)。由于这种混淆,考克斯和海恩格从建基于文化的类比滑到了对艺术作品的去文化(culture-free)分析。最后,我反思了"听觉文化"的概念,并提出声音研究中的"本体论转向"实际上是"本体书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对特定主体或共同体的本体论承诺和信念的描述--在其冒险中忽略了听觉文化的构成性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研究 听觉文化 本体论
下载PDF
从“声景”到“声境”:作为媒介的声音
3
作者 王婧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6-151,共16页
借用当下人文学科的学术时髦修辞“转向”,人类学中的“听觉转向”,或者,声音研究中的“人类学转向”正在发生。这篇文章通过梳理感官人类学、听觉文化和声音研究这三个领域的学术发展语境,特别是通过回顾两次知名的学术争论,辨析存在... 借用当下人文学科的学术时髦修辞“转向”,人类学中的“听觉转向”,或者,声音研究中的“人类学转向”正在发生。这篇文章通过梳理感官人类学、听觉文化和声音研究这三个领域的学术发展语境,特别是通过回顾两次知名的学术争论,辨析存在于声音研究、听觉文化与感官人类学研究中的理论分歧。基于对本体论vs认识论,表征理论vs非表征理论的梳理,文章进一步反思声音与听觉文化研究中的经典核心概念,“声景(soundscape)”,并提出“声境(acoustic milieus)”概念与之形成对话,以此强调声音作为理解生命体存在境况以及作为生态式思考的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研究 感官人类学 听觉文化 声景批判
原文传递
文化、技术、历史:斯特恩声音研究的三重向度
4
作者 康杨达琦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2期298-311,486-487,共16页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理论的启迪下,乔纳森·斯特恩专注于阐明“物质性”对开拓声音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新型声音技术不仅可以营造新的消费语境,还改变了听觉文化话语权的结构与分配机制。与此同时,受“文化唯物主义”观念...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理论的启迪下,乔纳森·斯特恩专注于阐明“物质性”对开拓声音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新型声音技术不仅可以营造新的消费语境,还改变了听觉文化话语权的结构与分配机制。与此同时,受“文化唯物主义”观念的影响,斯特恩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人文主义”立场,将文化、技术、经济的辩证关系视作重写声音历史的重要依据。在此前提下,以唯物史观为基石,他认为现代声音技术史是使声音研究理论推陈出新的必要土壤。在考察了诸多听觉技术的实践案例之后,斯特恩认为既往的听觉文化惯性和受众需求,会影响甚至决定声音技术的发展方向。全景式地概览其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微观地透视文化、技术和历史在现代听觉文化结构中的三元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纳森·斯特恩 声音研究 听觉文化 技术 历史
原文传递
STS进军声音研究:“革命的时刻”——采访特里弗·平齐 被引量:2
5
作者 徐秋石 特里弗·平齐 刘兵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20年第3期81-96,共16页
特里弗·平齐教授是社会学家、STS重要学者、声音研究学科创始人。本文基于对平齐本人的数次访谈,首先对平齐的学术历程做了总结性叙述。他的工作历程是从科学知识社会学到技术的社会建构,再到创建声音研究,因此梳理这段历史脉络展... 特里弗·平齐教授是社会学家、STS重要学者、声音研究学科创始人。本文基于对平齐本人的数次访谈,首先对平齐的学术历程做了总结性叙述。他的工作历程是从科学知识社会学到技术的社会建构,再到创建声音研究,因此梳理这段历史脉络展现了STS学科的后期发展及其走向声音研究的过程。在作为文章主体部分的对平齐的采访内容,展示了他就声音研究被讨论和质疑的问题所进行的回应和解释,阐述了从STS视角研究声音的发生过程,声音研究与STS的紧密关联,声音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这部分内容涉及STS领域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前沿成果,这对关注声音研究之外的STS学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平齐所言,声音研究业已兴起,并在不断壮大,STS的触角在不断伸展,STS理论的应用可以延展到声音的各个部分,在发现新问题、解释新现象的同时,给STS自身带来全新的维度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弗·平齐 声音研究 科学与技术研究 声音的社会物质 人工物
下载PDF
特里弗·平齐与声音研究——合成器的声音及其物质性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婧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21,共8页
“什么是慕格合成器独特的声音?”特里弗·平齐通过对其热爱的慕格合成器的研究进入声音研究,而平齐所创的技术社会建构理论也已成为今天研究声音技术的核心理论之一。这篇文章聚焦平齐的合成器研究、并将平齐的声音物质观放入当下... “什么是慕格合成器独特的声音?”特里弗·平齐通过对其热爱的慕格合成器的研究进入声音研究,而平齐所创的技术社会建构理论也已成为今天研究声音技术的核心理论之一。这篇文章聚焦平齐的合成器研究、并将平齐的声音物质观放入当下声音研究最为激烈的声音本体与听觉文化研究之间的理论论辩中,呈现声音研究的多样理论路径与观点,旨在展示平齐声音理论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弗·平齐 声音研究 物质性 唯物主义
原文传递
纪念特里弗·平齐:一个STS世界的“建构者”
7
作者 迈克尔·林奇 胡万亨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13,共9页
本文总结了特里弗·平齐的学术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并简要回顾了他的其他工作以及他与东亚STS学界的渊源。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即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平齐对“科学知识社会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自1980年代开始,平齐与同事发展... 本文总结了特里弗·平齐的学术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并简要回顾了他的其他工作以及他与东亚STS学界的渊源。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即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平齐对“科学知识社会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自1980年代开始,平齐与同事发展出一个研究技术系统的新路径,即“技术的社会建构”纲领。到了1990年代,平齐对现在被称为“声音研究”的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对这个跨越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跨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在平齐的学术生涯中紧密相连、相互推进。此外,平齐还致力于经济社会学研究,并为将STS研究介绍给学术界内外的广大受众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弗·平齐 STS 科学知识社会学 技术的社会建构 声音研究
原文传递
反对听觉新霸权——兼与周志强和王敦教授商榷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昕亭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3-118,151,共7页
在听觉文化研究已经于西方学术界遍地开花之际,一个中国本土的"听觉转向"正在兴起。听觉还是声音?听觉文化研究还是声音政治批评?结合当下有声出版、智能语音助手和听觉营销等"听觉中心主义"的新态势,正在勃兴的声... 在听觉文化研究已经于西方学术界遍地开花之际,一个中国本土的"听觉转向"正在兴起。听觉还是声音?听觉文化研究还是声音政治批评?结合当下有声出版、智能语音助手和听觉营销等"听觉中心主义"的新态势,正在勃兴的声音研究不应是亦步亦趋地仿照既有视觉文化研究,递进地将听觉提升至新霸权地位的范式类比。齐泽克等理论家开拓的声音的激进化道路,正在努力超越"语言学转向"以来的范式,寻找破解主体形而上学的新理论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研究 听觉文化 齐泽克 周志强 王敦
原文传递
声音文化研究:界说、类型与范式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岩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3-133,共11页
声音文化研究旨在针对社会文本和文学文本中的各种声音做出文化政治阐释,既观照文本中各种声音的生产过程,也涉及听者对不同声音的感知、领悟和体验。文本中往往交织着作为现象以及作为编码的声音,包括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人类制造... 声音文化研究旨在针对社会文本和文学文本中的各种声音做出文化政治阐释,既观照文本中各种声音的生产过程,也涉及听者对不同声音的感知、领悟和体验。文本中往往交织着作为现象以及作为编码的声音,包括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人类制造的生活之音、人类发出的言说之声、人类创造的美学之声以及复制与编辑后的声音等,这些纷繁的声音景观从多角度记录并反映了人类的生存状况。从情感、文化和政治三个维度研究各种声音实践和听的行为,可以审视种族、阶级、性别等文化研究的核心命题,从文化政治的视角理解声音背后的人类经验、文化特质和文学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 文化研究 声音研究定义 声音类型 声音研究范式
原文传递
声音文化研究:真有这样一个领域?真有那么重要? 被引量:1
10
作者 米歇尔·希尔姆斯 张聪 《文化研究》 2019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按照里克·阿尔特曼的研究,声音研究目前已经进入第四代,并在电影与声音之关系、广播技术及其社会影响、音乐领域、艺术表演与实验声音等多个方面展开。这些关于声音现象的不同研究路径很少相互论及彼此注意,相应的也就缺少系统性... 按照里克·阿尔特曼的研究,声音研究目前已经进入第四代,并在电影与声音之关系、广播技术及其社会影响、音乐领域、艺术表演与实验声音等多个方面展开。这些关于声音现象的不同研究路径很少相互论及彼此注意,相应的也就缺少系统性、理论化的研究。乔纳森·斯坦恩与艾米丽·汤普森的新著,以关键性的研究弥补了美国听觉文化研究的上述不足,并实质性地拓宽了声音文化研究的视野。斯坦恩主张在现代性的框架下,对声音和听觉的变迁历史、听觉实践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汤普森关注听觉发生的物理环境,以及在20世纪公共环境中测量、界定、改变和传播声音的尝试,最终为声音文化研究开辟出一个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文化研究 乔纳森·斯坦恩 艾米丽·汤普森 听觉实践 公共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