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界面及其表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桥保 龚正良 杨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53-180,共28页
发展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全固态锂电池技术对于推动我国锂电池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强化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固态电解质是全固态锂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因其高的离子电导率、较好的机械... 发展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全固态锂电池技术对于推动我国锂电池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强化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固态电解质是全固态锂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因其高的离子电导率、较好的机械延展性以及与电极良好的界面接触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商业化潜力的固态电解质之一.然而其空气稳定性较差,与电极接触的界面存在界面副反应、锂枝晶生长及界面机械失效等缺点,严重制约了其在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本文首先综述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空气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及其退化机制、提高材料空气稳定性的策略与方法;其次对其与正负极界面的相容性、稳定性及其解决策略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最后总结归纳近年来电极/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界面的原位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界面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池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空气稳定性 电极/电解质界面 原位表征技术
下载PDF
固态电解质锂镧锆氧(LLZO)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姜鹏峰 石元盛 +4 位作者 李康万 韩百川 颜立全 孙洋 卢侠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20年第2期523-537,共15页
高安全、高能量密度以及长寿命全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最重要的储能技术之一,而开发高性能固态电池的核心之一就是制备性能匹配的固态电解质。石榴石型的Li7La3Zr2O12(LLZO)固态电解质因其高离子电导(室温下约10-3 S/cm)、高电化学稳定... 高安全、高能量密度以及长寿命全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最重要的储能技术之一,而开发高性能固态电池的核心之一就是制备性能匹配的固态电解质。石榴石型的Li7La3Zr2O12(LLZO)固态电解质因其高离子电导(室温下约10-3 S/cm)、高电化学稳定性和对正极材料及锂金属负极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自2007年被发现之后,便被认为是颇具前景的一类固态电解质材料。本文系统地综述了LLZO在结构调控、掺杂策略、离子输运机制认识以及界面稳定策略等最新进展;总结了对富锂石榴石结构、快离子输运行为的认识过程;并系统介绍了优化正极/负极与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界面结构,改善界面润湿性的解决思路及LLZO基固态电解质材料构筑固态电池的进展,以期为探索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石榴石 锂镧锆氧 离子电导率 离子输运 固态电池
下载PDF
Cycle stability of lithium/garnet/lithium cells with different intermediate layers 被引量:9
3
作者 Ning Zhao Rui Fang +4 位作者 MingHui He Cheng Chen YiQiu Li ZhiJie Bi Xiang-Xin Guo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6期473-479,共7页
The garnet-type electrolytes such as Ta-doped Li7La3Zr2Ol2 (LLZTO) have been viewed as the promising electrolytes for 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but it exhibits problem of high interfacial resistance (1960 Ω&#... The garnet-type electrolytes such as Ta-doped Li7La3Zr2Ol2 (LLZTO) have been viewed as the promising electrolytes for 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but it exhibits problem of high interfacial resistance (1960 Ω·cm^2) and short circuit when being cycled in Li/LLZTO/Li cells at the current density above 0.5 mA·cm^-2. Introduction of intermediate layers in between lithium and LLZTO is helpful for decreasing the interfacial resistance and suppressing the growth of lithium dendrites. In this work, three kinds of intermediate layers of Au, Nb and Si with the thickness of 100 nm were prepared. Although the interfacial resistance with the Au layer decreases from 1960 to 32 Ω·cm^2, the cells can only cycle for 0.67 h at 0.5 mA·cm^-2, related to the Au peeled off from the LLZTO. The Nb layers lead to the initial interfacial resistance of 14 Ω·cm^2, while showing extension of cycle time to 50 h with the increase in interracial resistance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resistive Li-Nb-O phase. The Si layers induce the interfacial resistance as low as 5 Ω·cm^2 and the cycles as long as 120 h,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in electrical contact between Li and electrolyte as well as the maintenance of conductive interface during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state batteries Garnet electrolytes Lithium dendrites Intermediate layers INTERFACES
原文传递
面向高比能固态电池的聚合物基电解质固化技术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卓 郭新 《储能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230,共19页
聚合物基电解质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固体电解质,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甚至解决二次电池中电解液的泄漏、挥发、燃烧和爆炸等潜在安全问题。但是,聚合物基电解质的制备涉及到从液体到固体的固化过程,通常存在工艺烦琐、排放高、厚度难以... 聚合物基电解质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固体电解质,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甚至解决二次电池中电解液的泄漏、挥发、燃烧和爆炸等潜在安全问题。但是,聚合物基电解质的制备涉及到从液体到固体的固化过程,通常存在工艺烦琐、排放高、厚度难以控制等问题。特别是在规模化生产高比能固态电池过程中,电解质的界面相容性、均匀性、厚度及制备/加工便利性十分重要,这些因素对聚合物基电解质的固化工艺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全面总结了聚合物基电解质制备的非原位固化和原位固化两种固化工艺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实例重点阐述了固化工艺、固化机理、材料选择、固化工艺优缺点及其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最后,我们评估并展望了面向高比能固态电池的聚合物基电解质固化的关键材料选择、关键科学及工艺问题、普适性、规模化应用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本综述有助于深入理解面向高比能固态电池的聚合物基电解质的固化工艺,有望促进聚合物基电解质及其固态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基电解质 原位固化技术 非原位固化技术 固态电池 材料选择
下载PDF
新型储能技术进展与挑战I:电化学储能技术
5
作者 巨星 徐超 +8 位作者 郝俊红 宋记锋 滕伟 田华军 赵海森 陈哲 王天虎 廖志荣 杜小泽 《太阳能》 2024年第7期98-108,共11页
新型储能技术日益成为中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将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实现能源体系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关技术研究也在快速发展。开展了... 新型储能技术日益成为中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将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实现能源体系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关技术研究也在快速发展。开展了该领域的系列评价性综述工作,分为电化学储能技术、物理储能与储热技术、储能集成与规划3个部分,对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的应用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储能集成、安全、规划调度等储能系统相关领域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第1部分为电化学储能技术,重点对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固态电池和水系电池的技术与工程的相关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讨论。电化学储能技术具有灵活配置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功率和能量的应用需求,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成熟度最高,在储能市场占有主体地位,未来进一步发展集中于系统集成和安全技术方面,以推进更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其他一些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电池技术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比如: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钠离子电池具有优越的低温性能,液流电池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技术 电化学储能 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液流电池 固态电池 水系电池
下载PDF
用于微电池的超高功率密度铁氧硫化物薄膜 被引量:4
6
作者 柯秉渊 王星辉 +6 位作者 程受麟 李王阳 邓人铭 张聪聪 林杰 谢清水 彭栋梁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18-126,共9页
作为微电池的核心指标之一,面积功率密度决定了微电池与应用于物联网的微电子器件集成时所需的面积.目前,由于微电子器件尺寸有限,微电池的实际应用受到低面积功率密度的限制.本文研究发现,经过原位等离子体预处理衬底后,溅射的铁氧硫... 作为微电池的核心指标之一,面积功率密度决定了微电池与应用于物联网的微电子器件集成时所需的面积.目前,由于微电子器件尺寸有限,微电池的实际应用受到低面积功率密度的限制.本文研究发现,经过原位等离子体预处理衬底后,溅射的铁氧硫化物薄膜(FeOxSy)具备超高功率特性.这种原位等离子体预处理可作为一种通用的界面优化策略来抑制长循环过程中的机械衰变.该正极薄膜展现出极高的功率密度和稳定的循环性能,这是由其高度的结构完整性(强大的界面粘附性和应力释放的岛)、完美的电化学可逆性以及近表面电荷交换(赝电容锂存储机制)的协同作用导致的.预处理的FeOxSy薄膜可以输出高达14.6 mW cm-2的功率密度和291μW h cm^(-2)μm^(-1)的体积能量密度.制备得到的正极薄膜的功率密度优于已报道的具有相当面积容量的溅射薄膜.本工作提出了一种简单且高效的预处理方法来制备具有超高功率密度且稳定的微电池薄膜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子器件 高功率密度 微电池 循环过程 界面优化 超高功率 薄膜电极 应力释放
原文传递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负极界面问题及解决策略 被引量:5
7
作者 余启鹏 刘琦 +1 位作者 王自强 李宝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99-217,共19页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有望提高当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及能量密度,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电池的重要研发方向.其中的负极-电解质界面与电池性能紧密相连.本文将该界面存在的问题划分为静态及动态两方面,静态问题包括化学不稳定及物理接触差...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有望提高当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及能量密度,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电池的重要研发方向.其中的负极-电解质界面与电池性能紧密相连.本文将该界面存在的问题划分为静态及动态两方面,静态问题包括化学不稳定及物理接触差,体现在电池循环前的巨大阻抗,动态问题包括枝晶生长及孔洞形成,体现在电池循环过程性能的快速衰退.本文就静态及动态问题的起因及其解决策略进行分析,并对高性能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设计策略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解质 金属锂负极 固态电池 电极-电解质界面
下载PDF
石榴石型固态锂电池中的物理问题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宁 穆爽 郭向欣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81-198,共18页
采用固体电解质的固态锂电池具有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潜力,在新能源汽车和可穿戴电子设备领域的应用大有可为.石榴石型Li_7La_3Zr_2O_(12)(LLZO)固体电解质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对锂稳定等特点,是当下最受人瞩目的固体电解质材料之... 采用固体电解质的固态锂电池具有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潜力,在新能源汽车和可穿戴电子设备领域的应用大有可为.石榴石型Li_7La_3Zr_2O_(12)(LLZO)固体电解质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对锂稳定等特点,是当下最受人瞩目的固体电解质材料之一.本文从物理的角度,探讨热力学和动力学两种因素对LLZO电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离子界面输运机理及其在陶瓷和复合电解质中的应用.针对固态锂电池突出的界面问题,从界面匹配、电荷转移、体积应变、热量传递等方面,讨论固态锂电池循环寿命和实际安全性,给出构建理想界面的关键因素.最后,从电极、电解质和电池结构设计等方面分析如何构建高能量密度的固态锂电池电芯.本文希望通过对LLZO最新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阐明石榴石型固态锂电池中的关键物理问题,为高性能固态锂电池的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池 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 电解质/电极界面 固态电芯设计
下载PDF
北京市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方 路茜滢 《节能与环保》 2024年第4期3-9,共7页
固态电池被认为是当前解决新能源车续航问题的终极技术之一,全球第一条量产产线的落地加速了其商业化的进程。北京市固态电池产业链完整,研发实力雄厚,拥有卫蓝新能源等领军企业,高安全性的固态电池也会为北京市新能源车产业发展提供强... 固态电池被认为是当前解决新能源车续航问题的终极技术之一,全球第一条量产产线的落地加速了其商业化的进程。北京市固态电池产业链完整,研发实力雄厚,拥有卫蓝新能源等领军企业,高安全性的固态电池也会为北京市新能源车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建议从研发支持、引育并重、打造良好产业生态等方面支持固态电池产业发展,支撑本市新能源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固态电池 技术突破 落地产线
下载PDF
LLZTO-G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研究
10
作者 王振廷 李伟倩 尹吉勇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4期50-52,55,共4页
本研究采用固相法制备了不同石墨烯含量的锂镧锆钽氧-石墨烯(LLZTO-G)复合材料,并将其与聚偏二氟乙烯(PVDF-HFP)制备成固态电解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复合固态电解质进行了表征与分析,通过交流阻抗谱(EIS)、... 本研究采用固相法制备了不同石墨烯含量的锂镧锆钽氧-石墨烯(LLZTO-G)复合材料,并将其与聚偏二氟乙烯(PVDF-HFP)制备成固态电解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复合固态电解质进行了表征与分析,通过交流阻抗谱(EIS)、线性扫描伏安法(LSV)、计时电流法(i-T)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主要探究了石墨烯含量对固态电解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复合材料中石墨烯质量含量为25%时,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最优,分别具有室温下2.46×10^(-4)的离子电导率、4.6 V的氧化分解电压及0.408的锂离子迁移数,制备的固态电池首圈放电比容量为157.25 mAh/g,在稳定循环137圈后放电比容为152.30 mAh/g,具有96.80%的容量保持率,仅下降3.2%,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固态电池 石墨烯 LLZTO
下载PDF
固态电池电解质碳足迹及足迹家族
11
作者 刘子仪 张宏亮 +4 位作者 李茜 余佩雯 黄凯 刘磊 郁亚娟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2-493,共12页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推动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固态电池由于具有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工作温度范围宽等优势,是未来电池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电解质是电池贡献碳足迹的主要部分。选择无机物、聚合物和复合物三类固态电解质共计22...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推动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固态电池由于具有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工作温度范围宽等优势,是未来电池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电解质是电池贡献碳足迹的主要部分。选择无机物、聚合物和复合物三类固态电解质共计22种电解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碳足迹、水足迹、物质足迹、生态足迹和健康足迹等分别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复合固态电解质、无机固态电解质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足迹影响值普遍遵循依次减小的规律。在所有的足迹类别中,复合固态电解质的足迹影响值均最高,不同种类无机物复合制备的电解质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池 固态电解质 碳足迹 足迹家族 生命周期评价
下载PDF
固态电池专利态势分析
12
作者 于晓萌 李嘉露 +1 位作者 李立 张会丽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4年第11期80-84,共5页
新能源汽车与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电池领域技术革新,固态电池具备卓越的能量密度和高度安全性等特性,在电池技术领域中展现出显著的优势,成为下一代电池主流技术方案。以固态电池为研究基础,对固态电池的专利态势进行分析,研究当前... 新能源汽车与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电池领域技术革新,固态电池具备卓越的能量密度和高度安全性等特性,在电池技术领域中展现出显著的优势,成为下一代电池主流技术方案。以固态电池为研究基础,对固态电池的专利态势进行分析,研究当前全球固态电池领域的创新情况以及全球竞争格局,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 固态电池 专利态势
下载PDF
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22.12.1—2023.1.31) 被引量:1
13
作者 申晓宇 朱璟 +12 位作者 岑官骏 乔荣涵 郝峻丰 田孟羽 季洪祥 金周 武怿达 詹元杰 闫勇 贲留斌 俞海龙 刘燕燕 黄学杰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9-653,共15页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y^(*)”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084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包括高镍三元材料、镍酸锂...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y^(*)”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3084篇,选择其中100篇加以评论。正极材料的研究包括高镍三元材料、镍酸锂和镍锰酸锂的掺杂改性和表面包覆层来稳定结构及抑制界面副反应。负极材料的研究重点包括硅基负极材料、金属锂负极和无负极技术。其中硅基负极材料的相关研究集中在通过表面包覆、界面构建和开发新黏结剂体系来缓解体积膨胀问题。金属锂负极和无负极集流体的界面构筑受到重点关注和研究。固态电解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与硫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相关的合成、电解质薄膜制备以及电解质-电极界面构筑。液态电解质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使用添加剂进行电解质-电极界面设计和调控。针对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表面包覆、复合正极制备以及锂枝晶及界面副反应抑制有多篇文献报道。其他电池技术主要偏重液态锂硫电池正极设计。表征分析涵盖了化学成分和电池失效分析、锂除沉积行为和负极SEI。理论模拟工作涉及电池性能预测和电解质设计。电池中电解质与正负极的界面受到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电解质 固态电池
下载PDF
固态薄膜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抒予 于文华 +2 位作者 孙闯 吴爱民 黄昊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21-1535,共15页
目前,固态薄膜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阻抗电极/电解质界面的构建和高离子电导率固体电解质的开发。介绍了固态薄膜电池的结构设计和离子传输机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负极膜、正极膜和固体电解质膜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电极/电解质界面... 目前,固态薄膜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阻抗电极/电解质界面的构建和高离子电导率固体电解质的开发。介绍了固态薄膜电池的结构设计和离子传输机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负极膜、正极膜和固体电解质膜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电极/电解质界面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池 薄膜电池 固体电解质 界面问题
原文传递
多电子反应材料推动高能量密度电池发展:材料与体系创新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瑞琪 吴锋 +2 位作者 王欣然 白莹 吴川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8-49,共12页
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推动了电化学储能系统的飞速发展,提高能量密度是发展新型二次电池的重要方向和研究热点。然而,受限于传统的嵌入式反应,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上已经逐渐达到极限。要发展更高能量密度的新型二次电池,需要在新理论、新... 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推动了电化学储能系统的飞速发展,提高能量密度是发展新型二次电池的重要方向和研究热点。然而,受限于传统的嵌入式反应,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上已经逐渐达到极限。要发展更高能量密度的新型二次电池,需要在新理论、新材料和新体系上进行突破。基于此,本文总结了20年来多电子反应材料概念的形成、理论的发展、材料创制的历程。在“轻元素多电子反应”和“多离子效应”核心设计准则的指导下,具有上述特征的电极材料与电池结构不断发展迭代,引领了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发展方向。从阳离子氧化还原到阴阳离子协同氧化还原,从嵌入式反应到合金化反应,从传统有机液态体系到电池固态化,本文梳理了典型的多电子反应正负极材料的结构特性、体系创新和工程化前景,剖析了多电子反应电极材料的瓶颈问题,并分析了电池固态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难点进行了归纳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电子反应 高能量密度 锂离子电池 电池固态化 电极材料体系
下载PDF
固态电解质Li_(3)PS_(4)晶相结构转变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嘉宁 许晓伟 +3 位作者 曾诚 王书豪 梁昊樾 李会巧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90-1200,共11页
硫化物Li_(3)PS_(4)是重要的含硫快离子导体,锂离子电导率高,机械性能优异,化学兼容性好,属于全固态电池中一类重要的固态电解质.Li_(3)PS_(4)具有多种晶体结构(玻璃态、α相、β相、γ相),而晶体结构对于材料离子电导率有决定性的影响... 硫化物Li_(3)PS_(4)是重要的含硫快离子导体,锂离子电导率高,机械性能优异,化学兼容性好,属于全固态电池中一类重要的固态电解质.Li_(3)PS_(4)具有多种晶体结构(玻璃态、α相、β相、γ相),而晶体结构对于材料离子电导率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探究不同Li_(3)PS_(4)晶体结构的合成条件及其转变过程对固态电解质的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原位变温Raman和室温X射线衍射(XRD)分析发现,通过球磨法所得glass-Li_(3)PS_(4)在首次升温过程中(240℃)优先转变为亚稳态的β-Li_(3)PS_(4),此时冷却到室温能保持β相结构,并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0.65 mS cm^(-1)).当烧结温度继续升高(>480℃),β相会转变为离子电导率更高但热力学不稳定的α-Li_(3)PS_(4),在后续的降温过程中,α相会直接转变为热力学更稳定但离子电导率差的γ-Li_(3)PS_(4).此外,γ-Li_(3)PS_(4)和β-Li_(3)PS_(4)具有一定的结构记忆效应,即使经历二次低温烧结后(240℃)也能维持其固有的结构.以上结果表明,首次烧结温度对于Li_(3)PS_(4)材料的结构和离子电导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控制烧结温度能够成功制备出具有更高离子电导率的β-Li_(3)PS_(4)固态电解质.此外,所制备的β-Li_(3)PS_(4)固态电解质对锂表现出相对优异的界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池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Li_(3)PS_(4)含硫快离子导体 晶体结构转变
原文传递
M型固体电解质电池(上)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枫凉 《电池》 CAS CSCD 1990年第6期26-29,共4页
Mont是一种含水的硅铝酸盐天然矿物,利用它的开放性层状结构特点,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改性,制成性能优良的室温固体电解质,其交流电导率为10^(-4)~10^(-3)·cm^(-1)量级,活化能较低(0.25ev左右),应用改性Ment作为固体电解质组装... Mont是一种含水的硅铝酸盐天然矿物,利用它的开放性层状结构特点,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改性,制成性能优良的室温固体电解质,其交流电导率为10^(-4)~10^(-3)·cm^(-1)量级,活化能较低(0.25ev左右),应用改性Ment作为固体电解质组装了多种M型固态电池,如:扣式、卷式、迭层,大面积薄片一、二次电池,充放电性能良好,工作电压平稳,电池容量一般在几十~几百毫安时,具有开发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近期我们对M型固体电解质电池的研究概况以及浅谈提高M型固态电池性能的某些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蒙脱石 复合阴极 固态电池
下载PDF
具有优异热稳定性和溶剂稳定性的快锂离子导体—锆基氧氯化物固态电解质
18
作者 李冰 李玉涛 +3 位作者 张洪申 仵亭亭 郭思杰 曹安民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3123-3128,共6页
成本低廉的锂离子导体氯化物固态电解质Li_(2)ZrCl_(6),属于三方晶系,可在4.2 V下保持稳定,与高压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兼容性.然而,相对较低的室温离子电导率、较差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缺点阻碍了它在全固态电池中的进一步发展.基于... 成本低廉的锂离子导体氯化物固态电解质Li_(2)ZrCl_(6),属于三方晶系,可在4.2 V下保持稳定,与高压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兼容性.然而,相对较低的室温离子电导率、较差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缺点阻碍了它在全固态电池中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我们利用Li_(2)O,ZrCl_(4)和LiCl合成了新型氧氯化物固态电解质,并通过O^(2−)对Cl^(−)的取代来优化固态电解质的性能.结果表明增加Li_(2)O的含量会降低三方相Li_(2)ZrCl_(6)的结晶度,且诱导单斜结构的产生.新合成的Li_(2.22)Zr_(1.11)Cl_(5.33)O_(0.67)室温电导率可到10^(−3)S cm^(−1).此外,Li_(2)O的加入能够提高固态电解质的热稳定性和溶剂稳定性.固态电解质Li_(2.22)Zr_(1.11)Cl_(5.33)O_(0.67)良好的离子电导率及稳定性使得Li–In/LiCoO_(2)全固态电池具有稳定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解质 锂离子导体 全固态电池 室温电导率 正极材料 离子电导率 三方晶系 化学稳定性
原文传递
固态电池离子/电子传导及其传输线阻抗模型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席雅露 黄秋安 +4 位作者 李伟恒 白玉轩 王佳 张方舟 张久俊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5-925,共11页
固态锂电池因其具有预期的高能量密度、宽工作温度范围及高安全性而备受青睐,成为动力电源和能源存储的主要选择.然而,固-固界面的离子/电子迁移阻力大、稳定性不足、剥离易发生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及产业化.为了改善固态电池性... 固态锂电池因其具有预期的高能量密度、宽工作温度范围及高安全性而备受青睐,成为动力电源和能源存储的主要选择.然而,固-固界面的离子/电子迁移阻力大、稳定性不足、剥离易发生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及产业化.为了改善固态电池性能,深入理解离子/电子的传导机理,不仅需要获取原始实验数据,而且还需要利用阻抗传输线模型,分析离子/电子的彼此影响及分离离子与电子的独立贡献.综述了多孔电极中离子/电子传导的7种测试方法及其特点;讨论了多孔电极中离子/电子传导及其9种传输线模型;分析了离子/电子传导机理研究中仍存在的尚未解决的基本问题;给出了能改善固态电池循环稳定性的努力方向.上述措施便于快速了解插层电极中离子/电子传导的研究现状、关键问题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池 界面电阻 循环稳定性 离子/电子传导 传输线阻抗模型
下载PDF
水分对原位聚合固态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庞莹 《电池工业》 CAS 2023年第1期21-26,共6页
研究水分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对生产企业提高产品性能和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将聚丙烯(PP)隔膜和聚酯无纺布(PNW)隔膜分别作为聚碳酸亚乙烯酯(PVC)固态电解质的基底,通过原位聚合电解质的方法制备出PVC@PP和PVC@PNW两种固态聚合物锂电池。... 研究水分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对生产企业提高产品性能和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将聚丙烯(PP)隔膜和聚酯无纺布(PNW)隔膜分别作为聚碳酸亚乙烯酯(PVC)固态电解质的基底,通过原位聚合电解质的方法制备出PVC@PP和PVC@PNW两种固态聚合物锂电池。对两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分别进行测试研究,由于PNW自身的三维结构且孔隙率较大的特点,其具有强吸水性,导致PVC@PNW原位聚合固态电池的性能劣于PVC@PP原位聚合固态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原位聚合 电化学性能 安全性能 固态电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