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地区水稻土颗粒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9
1
作者 李恋卿 潘根兴 +1 位作者 张平究 龚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07-612,共6页
采用原状土样分离技术 ,研究了太湖地区几种主要水稻土不同颗粒中重金属元素Pb、Cr、Cd的分布 .结果表明这些元素在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中分配迥异 ,重金属含量在 >0 2 5mm的粗颗粒和 <0 0 0 2mm的细颗粒中较高 ,且与土壤有机碳... 采用原状土样分离技术 ,研究了太湖地区几种主要水稻土不同颗粒中重金属元素Pb、Cr、Cd的分布 .结果表明这些元素在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中分配迥异 ,重金属含量在 >0 2 5mm的粗颗粒和 <0 0 0 2mm的细颗粒中较高 ,且与土壤有机碳有密切的关系 ;重金属元素主要积累于 >0 2 5mm的粗颗粒中 ,Cd的粗颗粒积累比Pb、Cr更强烈 .耕层土壤重金属的颗粒分配因土壤种类不同而异 ,并响应于土壤环境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颗粒 重金属分布 水稻土 太湖地区 环境变化 土壤监测
下载PDF
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碳、氮含量及腐殖质组成的比较 被引量:18
2
作者 窦森 郝翔翔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70-977,共8页
【目的】研究黑土不同粒级团聚体和颗粒中的碳、氮及腐殖质组分含量,并分析、比较土壤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腐殖质相互关系。【方法】以黑土区连续9年的耕作试验为平台,采用湿筛法分离土壤团聚体,超声波方法分离土壤颗粒,分别测定不同粒... 【目的】研究黑土不同粒级团聚体和颗粒中的碳、氮及腐殖质组分含量,并分析、比较土壤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腐殖质相互关系。【方法】以黑土区连续9年的耕作试验为平台,采用湿筛法分离土壤团聚体,超声波方法分离土壤颗粒,分别测定不同粒级团聚体和土壤颗粒中的碳、氮、胡敏酸(HA)、富里酸(FA)、铁结合胡敏素(Hi)、黏粒结合胡敏素(Hc)和不溶性胡敏素(Hr)的含量。【结果】>53μm粒级颗粒中的碳、氮以及HA、FA、Hi和Hc的含量明显低于<53μm粒级颗粒,而>53μm和<53μm粒级团聚体中的碳、氮以及HA、FA、Hi和Hc的含量则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形成团聚体的过程,弱化了粒级之间有机质的差异。相同粒级比较,在>53μm粒级中,团聚体比颗粒含有更多的腐殖质,且PQ值和腐殖质化程度大于颗粒;但在<53μm粒级中,团聚体和颗粒中腐殖质的含量和PQ值则处于同一水平,说明在较大粒级中,由于同样也包含了小颗粒的作用,强化了团聚体与颗粒中有机质的差异。【结论】土壤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碳、氮以及腐殖质各组分含量随粒级变化的规律存在着明显差异。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有机质的含量差异及其腐殖化程度差异会随着团聚化作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团聚体 颗粒 腐殖质组成 胡敏素组成 腐殖质形成
下载PDF
江淮丘陵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以定远县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马渝欣 李徐生 +4 位作者 李德成 韩志勇 张甘霖 张兆冬 王莉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8-643,共6页
以安徽省江淮丘陵区农业大县滁州市定远县为代表,运用统计学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农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2011年SOC含量为(10.96±3.63)g/kg,变异... 以安徽省江淮丘陵区农业大县滁州市定远县为代表,运用统计学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农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2011年SOC含量为(10.96±3.63)g/kg,变异系数为33.12%,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SOC半方差模型为指数模型,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SOC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东至西先递减后递增,大致呈带状分布。土壤颗粒组成和秸秆还田是影响SOC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空间变异 土壤颗粒组成 秸秆还田
下载PDF
焦化厂不同粒径土壤中PAHs的赋存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魏萌 夏天翔 +3 位作者 姜林 姚珏君 贾晓洋 刘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63-869,共7页
为分析典型焦化污染场地不同粒径土壤中PAHs的累积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TOC)、比表面积(SA)等土壤性质的相关性,对北京焦化厂长期受PAHs污染的土壤进行粒度分级[P1(0.5~1.0 mm)、P2(0.25~0.5 mm)、P3(0.15~0.25 mm)、P4(0.1... 为分析典型焦化污染场地不同粒径土壤中PAHs的累积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TOC)、比表面积(SA)等土壤性质的相关性,对北京焦化厂长期受PAHs污染的土壤进行粒度分级[P1(0.5~1.0 mm)、P2(0.25~0.5 mm)、P3(0.15~0.25 mm)、P4(0.106~0.15 mm)、P5(0.075~0.106 mm)、P6(〈0.075 mm)],测定了各粒径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土壤中USEPA优先控制的16种PAHs的浓度,探究PAHs在不同粒径土壤中的累积特征,并通过PAHs质量分数及土壤部分理化性质的曲线拟合结果分析PAHs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各粒径土壤中16种PAHs均有检出,其最高质量分数大多出现在P1粒径土样,最低质量分数出现在P4、P5中。各粒径土壤中2~3(低)环PAHs、ΣPAHs16质量分数变化趋势相似,均为P1〉P2〉P3、P4、P6〉P5(P〈0.05),4(中)、5~6(高)环PAHs趋势类似,均为P1、P2〉P3〉P6〉P4、P5(P〈0.05)。比表面积(SA)、总有机碳(TOC)、可溶解性有机碳(DOC)与各类PAHs的质量分数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各类PAHs质量分数随SA的增大呈先增大随后减小趋势,最大质量分数所对应的SA为38~41 m2.g-1,随TOC的增加呈先减小随后增大趋势,最小质量分数所对应的TOC为7.0~8.7 g.kg-1。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基于污染物毒性当量因子(TEF)的等效质量分数与污染物实际质量分数变化趋势并不相同,ΣPAHs16实际质量分数变化趋势为P1〉P2、P3、P4、P6〉P5(P〈0.05),而其等效质量分数则为P1、P2、P3、P4、P6〉P5(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PAHs) 焦化污染土壤 粒径 比表面积(SA) 总有机碳(TOC)
下载PDF
安徽省皖南山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以宣州区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马渝欣 李徐生 +8 位作者 李德成 韩志勇 张甘霖 李贤胜 杨平 何小卫 赵燕洲 李若清 奎秀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24-1429,共6页
以安徽省皖南山区宣城市宣州区为代表,运用统计学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农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SOC含量为7.69±3.07 g kg-1,SOC变异系数为39.88%,属于中等... 以安徽省皖南山区宣城市宣州区为代表,运用统计学方法、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农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SOC含量为7.69±3.07 g kg-1,SOC变异系数为39.88%,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SOC半方差模型为球状模型,存在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随机性因子和结构性因子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同样重要。SOC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大致呈斑块状分布。地形、土壤颗粒组成和秸秆还田是影响SOC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空间变异 地形 土壤颗粒组成 秸秆还田
原文传递
化肥对黑土不同粒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闫颖 陈盈 +5 位作者 何红波 解宏图 白震 李晓波 田秋香 张旭东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1,共5页
本文采集公主岭市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不施肥和施用不同化肥的黑土,通过超声波分散-离心分离得到细黏粒(<0.2μm)、粗黏粒(0.2~2μm)、粉粒(2~53μm)、细砂粒(53~250μm)、粗砂粒(250~2000μm)5个颗粒级别,分析全土及不同粒级中土... 本文采集公主岭市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不施肥和施用不同化肥的黑土,通过超声波分散-离心分离得到细黏粒(<0.2μm)、粗黏粒(0.2~2μm)、粉粒(2~53μm)、细砂粒(53~250μm)、粗砂粒(250~2000μm)5个颗粒级别,分析全土及不同粒级中土壤碳水化合物并进行含量与分布的比较。结果表明,黑土中不同粒级碳水化合物库的性质差异显著,碳水化合物多集中在粉+黏粒中;长期施用化肥后,黑土全土及各粒级碳水化合物库大小和浓度基本上没有变化;粗砂粒级(Gal+Man)(:Ara+Xyl)下降,表明该粒级中植物来源碳水化合物所占比重有所增加,暗示出粗砂粒级对施肥措施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黑土 粒级 碳水化合物
原文传递
有机肥对黑土不同粒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闫颖 解宏图 +3 位作者 何红波 白震 陈盈 张旭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330-332,共3页
采集公主岭市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不施肥和施用不同用量有机肥的黑土,通过超声波分散-离心分离得到细黏粒(<0.2μm)、粗黏粒(0.2~2μm)、粉粒(2~53μm)、细砂粒(53~250μm)、粗砂粒(250~2000μm)5个颗粒级别,分析全土及不同粒级中... 采集公主岭市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不施肥和施用不同用量有机肥的黑土,通过超声波分散-离心分离得到细黏粒(<0.2μm)、粗黏粒(0.2~2μm)、粉粒(2~53μm)、细砂粒(53~250μm)、粗砂粒(250~2000μm)5个颗粒级别,分析全土及不同粒级中土壤有机碳、总氮并进行含量与分布的比较。结果表明,有机质多集中在粉+黏粒中,碳氮比随着粒级的减小而逐渐降低;与粗黏粒相比,细黏粒有机质的转化更快。长期施用有机肥后,除细砂粒级外,全土及各粒级有机碳、氮库大小和浓度均有显著增加;粗砂粒中有机碳、总氮的富集系数升高,黏粒(尤其是细黏粒)中富集系数降低;粉粒和砂粒中的C/N显著降低。施肥量的变化对全土和各粒级中有机碳、总氮浓度的影响较大,对C/N比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黑土 粒级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红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39
8
作者 张敬业 张文菊 +2 位作者 徐明岗 黄庆海 骆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68-875,共8页
采集不同施肥24年的红壤,采用物理分组的方法,观测了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下红壤总有机碳含量(10.33 g/kg),砂粒... 采集不同施肥24年的红壤,采用物理分组的方法,观测了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下红壤总有机碳含量(10.33 g/kg),砂粒(2000~53μm)、细粉粒(5~2μm)和粘粒(<2μm)组分中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不施肥(CK)相比,施用化肥(NPK、2NPK)和有机肥(NPKM、M)显著地提高了红壤有机碳在砂粒和粘粒中的分配比例,而降低了其在粗粉粒和细粉粒的分配比例。施化肥(NPK、2NPK)、单施有机肥(M)、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土壤有机碳的平均固定速率分别为0.05 t/(hm2·a)、0.18 t/(hm2·a)、0.26t/(hm2·a)。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有机碳的固定量与碳投入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909,P<0.01),土壤的固碳效率为8.1%;随着碳投入的增加,粗粉粒和细粉粒有机碳储量逐渐下降,而砂粒和粘粒中碳储量逐渐增加,并且粘粒增加速率要远远高于砂粒。以上结果说明,红壤中有机碳还没有达到饱和,还具有一定的固碳潜力,增加的有机碳主要固持在粘粒中,粘粒是红壤有机碳的主要固持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长期施肥 有机碳 颗粒组分 碳投入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灰漠土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及其演变特征 被引量:19
9
作者 刘骅 佟小刚 +4 位作者 马兴旺 王西和 张文菊 许咏梅 徐明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4-90,共7页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1990—2007年)不同施肥条件下灰漠土各粒径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含量和分布差异及其随施肥时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配施有机肥对增加各有机碳组分的效果最显著,并以砂粒有机碳含量的增速(0.34g....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1990—2007年)不同施肥条件下灰漠土各粒径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含量和分布差异及其随施肥时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配施有机肥对增加各有机碳组分的效果最显著,并以砂粒有机碳含量的增速(0.34g.kg-1.a-1)最高,对施肥最敏感;撂荒地可以显著增加不同黏粉粒结合有机碳含量;秸秆还田仅能维持各级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的含量;长期施用化肥不利于各级颗粒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从分配比例来看,以粗粉粒(27.9%)和粗黏粒(27.1%)有机碳所占比例最高,是固持有机碳的重要组分;配施有机肥使砂粒有机碳比例显著提高119.4%,细粉粒和粗黏粒有机碳比例却分别降低了40.3%和37.9%,从而提高了颗粒有机碳含量(WPOC)与矿物结合有机碳含量(WMOC)的比值,改良了土壤有机碳性质.长期配施有机肥是增加灰漠土各级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积累和提升灰漠土肥力的最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灰漠土 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 演变特征
原文传递
利用离心法进行土壤颗粒分级 被引量:51
10
作者 武天云 Jeff J.Schoenau +3 位作者 李凤民 钱佩源 王方 Sukhadev S.Malhi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77-481,共5页
按照离心机MandalRC5C的转子尺寸 ,根据Stocks公式对Anderson和Tiessen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中的离心时间重新设定 .用新设计出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对 3种黄土高原的土壤 (黄绵土、灰褐土、黑垆土 )和 2种加拿大北美大草原的土壤 (典型褐... 按照离心机MandalRC5C的转子尺寸 ,根据Stocks公式对Anderson和Tiessen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中的离心时间重新设定 .用新设计出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对 3种黄土高原的土壤 (黄绵土、灰褐土、黑垆土 )和 2种加拿大北美大草原的土壤 (典型褐灰钙土、典型黑灰钙土 )进行了分组 ,其结果与吸管法所得的结果相吻合 ,表明这一分级方法的分析误差小、适用的土壤范围广 ,可用于土壤有机质、土壤中N、P、S等元素在不同粒径中分布等研究 .同时 ,讨论了利用超声波进行土壤颗粒分散技术的使用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颗粒 黄土高原 北美大草原 离心法 颗粒组成 颗粒分级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6
11
作者 朱书法 刘丛强 +2 位作者 陶发祥 王中良 朴河春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1-58,共8页
以喀斯特地区二种主要的土壤类型石灰土和黄壤为例,对三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及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石灰土剖面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大于1.0%,最大值为表层土的7.1%,而三个黄壤剖面中土... 以喀斯特地区二种主要的土壤类型石灰土和黄壤为例,对三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及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石灰土剖面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大于1.0%,最大值为表层土的7.1%,而三个黄壤剖面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4.6%之间;石灰土剖面中土壤有机质δ13C值的变化范围仅为-24.1‰~-23.0‰,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质的δ13C值变幅也较小;而黄壤剖面中土壤有机质δ13C值的变化范围较大,在-24.5‰~-21.1‰之间,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质的δ13C值变幅也较大。对比研究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中有机质的深度分布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壤有机质 稳定碳同位素 粒径组分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坡面侵蚀及泥沙颗粒分选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辉 李鹏 +4 位作者 鲁克新 任宗萍 王添 汤珊珊 王飞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6-843,共8页
为了探究冻土和解冻土对水力侵蚀的影响,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对冻土和解冻土两种坡面的坡面侵蚀过程及泥沙颗粒分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下,相对于解冻坡面(TS),冻土坡面(FS)的产流时间提前了173s,而产流量、产沙量分... 为了探究冻土和解冻土对水力侵蚀的影响,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对冻土和解冻土两种坡面的坡面侵蚀过程及泥沙颗粒分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下,相对于解冻坡面(TS),冻土坡面(FS)的产流时间提前了173s,而产流量、产沙量分别增加了9%和105%;两种坡面侵蚀过程中的土壤颗粒平均重量直径(MWD)大小次序均为溅蚀颗粒>径流冲刷泥沙颗粒,且冻土坡面溅蚀颗粒及冲刷泥沙颗粒MWD均显著大于解冻土坡面(p<0.05);随着降雨进行,解冻土坡面侵蚀泥沙中的黏粒、细粉粒含量呈先迅速增大后减少的趋势;粗粉粒和砂粒含量则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侵蚀泥沙逐渐向粗颗粒发展;而冻土坡面各粒级颗粒随时间变化相对稳定。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揭示冻融作用下坡面水力侵蚀机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冻土/解冻土 溅蚀 径流冲刷 颗粒分选
下载PDF
土壤颗粒分级过程中超声破碎和离心分离的条件选择 被引量:8
13
作者 吕慧捷 何红波 张旭东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26-1130,共5页
按照离心机SORVALL Legend RT的水平转子的尺寸,并根据斯托克斯公式对文献中已有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中的离心时间重新设定。同时讨论了利用超声波进行土壤颗粒分散的使用条件,尤其应针对不同的土壤调整超声破碎仪的能量输入。用新优化... 按照离心机SORVALL Legend RT的水平转子的尺寸,并根据斯托克斯公式对文献中已有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中的离心时间重新设定。同时讨论了利用超声波进行土壤颗粒分散的使用条件,尤其应针对不同的土壤调整超声破碎仪的能量输入。用新优化的土壤颗粒分级方法对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试验站采集的棕壤进行了分级,其结果与吸管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回收率能达到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转子 土壤颗粒分级 超声 离心
原文传递
怀涿葡萄产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堃 李橙 +2 位作者 肖凡 冯圣东 杨志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92-997,共6页
为了探明影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空间变异规律的葡萄品种、土壤物理、化学因素及其内在关系,本文利用GIS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怀涿葡萄产区(河北省怀来、涿鹿两县)的83个表层土壤样品。结果表明:怀涿葡萄产区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 为了探明影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空间变异规律的葡萄品种、土壤物理、化学因素及其内在关系,本文利用GIS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怀涿葡萄产区(河北省怀来、涿鹿两县)的83个表层土壤样品。结果表明:怀涿葡萄产区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出较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变异规律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分布特征,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最佳空间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土壤中大量元素(除K外)、中量元素、微量元素、重金属元素和一些有益元素(V、I)均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出了显著或极显著的活化作用。在当地传统的土壤葡萄体系管理模式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空间变化规律与土壤不同空间位点的大多数化学元素含量变异分布特点密切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细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以认为物理性黏粒尤其是黏粒和细粉粒含量是影响怀涿葡萄产区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空间变异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而葡萄品种和土壤pH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产区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空间特征 元素含量 土壤粒级
下载PDF
Treatability of volati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contaminated soils of different textures along a vertical profile by mechanical soil aeration:A laboratory test 被引量:3
15
作者 Yan Ma Yi Shi +6 位作者 Deyi Hou Xi Zhang Jiaqi Chen Zhifen Wang Zhu Xu Fasheng Li Xiaoming D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328-335,共8页
Mechanical soil aeration is a simple, effective, and low-cost soil remediation technology that is suitable for sites contaminated with volati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VCHs). Conventionally, this technique is used ... Mechanical soil aeration is a simple, effective, and low-cost soil remediation technology that is suitable for sites contaminated with volati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VCHs). Conventionally, this technique is used to treat the mixed soil of a site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diversity and treatability of different soils within the site. A laboratory tes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chanical soil aeration for remediating soils of different textures(silty,clayey, and sandy soils) along a vertical profile at an abandoned chloro-alkali chemical site in China. The collected soils were artificially contaminated with chloroform(TCM) and trichloroethylene(TCE). Mechanical soil aeration was effective for remediating VCHs(removal efficiency 〉 98%). The volatilization process was described by an exponential kinetic function.In the early stage of treatment(0–7 hr), rapid contaminant volatilization followed a pseudofirst order kinetic model. VCH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to low levels and showed a tailing phenomenon with very slow contaminant release after 8 hr. Compared with silty and sandy soils, clayey soil has high organic-matter content, a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 high clay fraction, and a complex pore structure. These characteristics substantially influenced the removal process, making it less efficient, more time consuming, and consequently more expensive. Our findings provide a potential basis for optimizing soil remediation strategy in a cost-effective mann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aminated site Texture of soil profile particle-size fraction Volati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VCHs) Mechanical soil aeration Treatability tes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