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及其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6
1
作者 汪景宽 徐英德 +9 位作者 丁凡 高晓丹 李双异 孙良杰 安婷婷 裴久渤 李明 王阳 张维俊 葛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8-540,共13页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核心要素,其形成、转化及稳定过程还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来源,但由于其腐解过程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高度异质性,植物残体向土壤有...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核心要素,其形成、转化及稳定过程还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来源,但由于其腐解过程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高度异质性,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稳定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本文介绍并讨论了近年来关于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相关研究的新发现,探讨了微生物源和植物源有机质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概述了土壤有机质形成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并综述了植物残体输入后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能够为科学地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腐殖质 碳循环 微生物 稳定性
下载PDF
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颗粒有机物形成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4
2
作者 李江涛 张斌 +1 位作者 彭新华 赖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12-917,共6页
土壤颗粒有机物 (POM)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活动性较大的碳库。POM的形成对提高土壤碳库和缓解大气CO2 的升高具有重要意义。POM的形成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性质密切相关 ,且深受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的影响。实验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无... 土壤颗粒有机物 (POM)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活动性较大的碳库。POM的形成对提高土壤碳库和缓解大气CO2 的升高具有重要意义。POM的形成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性质密切相关 ,且深受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的影响。实验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无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地 ,各施肥处理为 :CK(不施肥 )、NPK(施氮磷钾肥 )、NPK(=) (施双倍氮磷钾肥 )和NPK +OM(施氮磷钾肥和猪粪处理 )。研究发现 :施肥显著地增加了水稻土POM的含量 ;随着化肥施肥量和有机肥的增加 ,POM含量增加 ,NPK、NPK(=)和NPK +OM处理的POM含量比CK分别增加了 1 1~ 1 3倍、1 2~ 1 4倍和 1 5~ 1 9倍 ;施肥也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表现为NPK +OM >NPK(=) >NPK >CK ;各处理POM含量随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 ,其C/N比为降低趋势 ;团聚体稳定性与POM含量呈极显著关系 (r=0 98,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红壤性水稻土 氮磷钾肥 土壤碳库 土壤有机碳库 POM 颗粒 量比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养分环境及小麦增产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9
3
作者 邢素丽 韩宝文 +1 位作者 刘孟朝 徐明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3期135-140,共6页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和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对土...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和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对土壤养分环境的培肥作用,优于化肥配合等养分含量的秸秆直接还田。相对不施肥的对照,不同肥力地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4.59%~19.2%、5.7%-14.81%、10.38%-24.30%、8.63%~10.89%、93.19%~107.24%、17.69%-55.18%,小麦产量增加75.64%~79.7%,增稳系数增加3.03—3.19。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一般施用量在化肥N210kg·hm^-2,P2O5 90kg·hm^-2,K2O 90kg·hm^-2,有机肥折合养分含量在N65k·hm^-2,P2O5 18kg·hm^-2,K2O5 6kg·hm^-2,有机C量1500—3000kg·hm^-2,可达到稳定增进土壤氮磷钾养分环境,改善土壤有机质状况,稳定增加小麦产量的积极培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环境 小麦 增产稳定性
下载PDF
氮沉降增加情景下植物-土壤-微生物交互对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4
作者 程淑兰 方华军 +4 位作者 徐梦 耿静 何舜 于光夏 曹子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285-8295,共11页
大气氮沉降增加倾向于促进受氮限制陆地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但是对地下碳过程和土壤碳截存的影响结果迥异,导致陆地生态系统"氮促碳汇"的评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气氮沉降输入直接影响微生物活性或间接影响底物质量,改变... 大气氮沉降增加倾向于促进受氮限制陆地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但是对地下碳过程和土壤碳截存的影响结果迥异,导致陆地生态系统"氮促碳汇"的评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气氮沉降输入直接影响微生物活性或间接影响底物质量,改变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SOM)的分解速率和分解程度,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积累与损耗过程。过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碳转化过程和碳储量动态方面,缺乏植物-微生物-SOM交互作用的理解,对土壤碳截存调控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机理尚不清楚。以地下碳循环过程为主线,分别综述了氮沉降增加对植物地下碳分配、SOC激发效应、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过程的影响,深入分析SOM化学稳定性与微生物群落动态的关系。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体现在:(1)增氮倾向于降低根系的生长和周转,对根际沉积碳分配(数量和格局)的影响及驱动因素不明确;(2)虽然认识到氮素有效性影响土壤激发效应的方向和强度,但是氧化态NO-3和还原态NH+4输入对有机质激发效应的差异性影响及潜在机理知之甚少;(3)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关键表征,能够很好地解释土壤碳的积累与损耗过程;由于缺乏适宜的测定方法,难以准确量化土壤微生物的CUE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周转时间;(4)增氮会抑制土壤真菌群落及其胞外酶活性,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尚未定论,有关SOM化学质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活性、组成之间的耦合关系尚不清楚。未来研究应基于长期的氮添加控制实验平台,结合碳氧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有机质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方法,深入分析植物同化碳的地下分配规律、微生物碳代谢和周转、有机质化学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群落的耦合关系等关键环节。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植物-土壤-微生物交互作用对SOC动态的调控机制,完善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地下碳分配 有机质稳定性 激发效应 碳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对太行山山前平原小麦产量和土壤培肥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邢素丽 刘孟朝 徐明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8期212-216,共5页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培肥的影响。设5个处理:①对照(不施肥);②NPK化肥;③...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培肥的影响。设5个处理:①对照(不施肥);②NPK化肥;③秸秆还田;④NPK化肥+秸秆还田;⑤NPK化肥+有机肥。结果表明,NPK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其作用优于化肥配合等养分含量的秸秆直接还田。相对于对照,不同肥力地块产量增加75.64%~79.7%,增稳系数增加3.03~3.19,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4.59%~19.2%,5.7%~14.81%,10.38%~24.30%,8.63%~10.89%,93.19%~107.24%,17.69%~55.18%。因此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土壤全P、土壤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小麦产量并提高其增产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土壤有机质 土壤培肥 增产稳定性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滩涂——湿地——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变化规律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兴华 章海波 +3 位作者 李远 代振飞 付传城 骆永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4-385,共12页
土壤团聚体有机质是具有生物、化学活性的土壤有机质组分,在土壤碳库周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黄河三角洲滨海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含量及稳定性碳同位素,探讨研究区由潮滩到内陆依次分布的无植被荒地、盐生植被湿... 土壤团聚体有机质是具有生物、化学活性的土壤有机质组分,在土壤碳库周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黄河三角洲滨海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含量及稳定性碳同位素,探讨研究区由潮滩到内陆依次分布的无植被荒地、盐生植被湿地和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分配特征、碳库稳定性及来源。结果表明:在无植被荒地—湿地—旱地过渡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与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可以分为大(微)团聚体表面游离颗粒态有机质(f POM)、大(微)团聚体内部结合的颗粒态有机质(iPOM)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 SOM)。无植被荒地fPOM、iPOM(250~2 000μm)和mSOM的有机碳含量较低;随着盐生植被的生长,湿地土壤中此3种颗粒态有机质的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最高分别达到410.0 g·kg^(-1)、98.8g·kg^(-1)和18.8 g·kg^(-1);湿地过渡为旱地后,3种颗粒态有机质的含量逐渐趋于稳定。无植被荒地土壤颗粒态有机质(包含fPOM和iPOM)中有机碳的分配比均低于20%,盐生植被湿地中该组分分配比在41.8%~75.2%,而农业开垦后相同组分分配比均低于54%。不同土壤有机质组分的δ13C值呈fPOM<iPOM<mSOM,且具有盐生植被湿地<旱地<无植被荒地的趋势。综上,黄河三角洲无植被荒地土壤有机质总量较低,主要是以矿物结合态有机质为主的稳定碳库,且受海源有机碳影响较大;湿地植被的生长增加了有机质总量,但同时增加了活性碳库的相对比例,对环境条件的改变更为敏感;玉米和小麦耕作降低活性碳库的相对比例,增加了土壤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滨海土壤 土壤团聚体 颗粒态有机质 碳稳定性 碳源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山东滨海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珊 杨越超 +3 位作者 姚媛媛 刘燕 张淑刚 张衍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2-1024,共13页
山东滨海盐碱土壤盐分高、养分低、结构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因此有效开发和利用该地区土地对其农业增产增收至关重要。以东营市垦利区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荒地、草地、耕地、林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滨海... 山东滨海盐碱土壤盐分高、养分低、结构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因此有效开发和利用该地区土地对其农业增产增收至关重要。以东营市垦利区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荒地、草地、耕地、林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滨海盐碱土基本理化性质、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的电导率(EC)和水溶性K^(+)、Na^(+)含量均表现为荒地>耕地>草地>林地,且荒地的EC和N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地;(2)土壤的全氮(N)和总有机碳含量(SOC)表现为林地>草地>耕地>荒地,各土壤0.25~2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的SOC最高;(3)林地的机械稳定性平均质量直径(MWD)和>0.25 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R_(0.25))显著低于其他样地;(4)荒地的水稳性平均质量直径(WMWD)和>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_(0.25))显著低于其他样地;(5)团聚体破坏率(PAD)依次表现为荒地>耕地>草地>林地。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草地、耕地和林地中>2 mm水稳性团聚体的表面和内部有较明显的颗粒、孔隙及黏结物质。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机械组成与MWD、R_(0.25)存在显著相关性;PAD与水溶性Na^(+)含量、0.25~2 mm组分水稳性团聚体SOC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有不同的影响。草地和林地土地利用方式对滨海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均显著,林地具有更高的碳储量及团聚体水稳性,但机械稳定性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滨海盐碱地区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土 土地利用类型 有机质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粉垄耕作对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杨博 屈忠义 +5 位作者 孙慧慧 杨威 王丽萍 刘霞 张如鑫 王麒源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2-59,共8页
【目的】探究粉垄耕作对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原位小区试验,设置粉垄耕作处理,以常规耕作为对照,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量、全氮量、微生物菌落数等指标,分析粉垄处理和对照各指标在... 【目的】探究粉垄耕作对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原位小区试验,设置粉垄耕作处理,以常规耕作为对照,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量、全氮量、微生物菌落数等指标,分析粉垄处理和对照各指标在同一土壤深度下的差异性。【结果】与常规耕作相比,粉垄耕作0~40 cm深度土壤可溶性全盐量及pH值显著降低;粉垄耕作可使土壤体积质量显著降低、增大土壤孔隙度并降低土壤三相比,尤其在20~30 cm深度的表现更为明显;粉垄耕作增加了0~40 cm深度土壤有机质量、全氮量及水稳性团聚体量,且粒径在0.25~1.00 mm的团聚体量增加明显;粉垄耕作增加了0~40 cm深度土壤微生物菌落数,相比而言20~40 cm深度的土壤微生物菌落数增加更显著。【结论】粉垄耕作可显著改善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理化生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垄耕作 土壤体积质量 土壤孔隙度 有机质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弃耕地开垦前后土壤有机质结构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常汉达 王晶 张凤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3-340,共8页
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为案例,人为开垦(5年)后不同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弃耕地土样为对照,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SOM)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弃耕地开垦前后土壤有机质红外光谱特征,探明开垦对不同土层... 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为案例,人为开垦(5年)后不同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弃耕地土样为对照,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SOM)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弃耕地开垦前后土壤有机质红外光谱特征,探明开垦对不同土层有机质结构变化的影响,明确有机质结构稳定性变化情况,分析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有机质结构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开垦前后土壤红外光谱的特征峰相似,特征峰所代表的官能团主要来源于脂肪族(2925和2854 cm^-1)、芳香族(1623和1432 cm^-1)、糖类(1163、1073、1033和1007 cm^-1)和游离羟基(3620和3421 cm^-1);开垦后农田土壤有机质中脂肪族、芳香族、糖类和游离羟基官能团的峰面积在10~20 cm土层中较弃耕地分别提高1.24、37.64、77.44和27.39;芳香族的相对峰强度增长15.93%,脂肪族的相对峰强度下降9.09%;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弃耕地土壤中来源于糖类和芳香族的峰面积逐渐降低,而开垦后棉田芳香族的官能团峰面积逐渐升高。农田开垦种植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稳定性,尤其在20~40 cm土层表现更为明显。综上所述,弃耕地开垦后土壤有机质结构更为复杂,土壤有机质中芳香族官能团所占比例的提高是土壤有机质结构稳定性提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耕地开垦 有机质 官能团 红外光谱 稳定性
原文传递
长期施肥对白浆土有机质含量及其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田秀平 姬景红 韩晓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12-14,共3页
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料和秸秆还田可明显促进土壤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质的积累,而难氧化有机质和KOS值降低。长期氮磷化肥单施或不施肥,土壤有机质、易氧化和难氧化有机质均处于下降状态,KOS值增大。
关键词 施肥 白浆土 有机质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氮磷富集对森林土壤碳截存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方华军 耿静 +4 位作者 程淑兰 徐梦 卢明珠 于光夏 曹子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共11页
大气氮磷沉降增加森林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改变底物的化学质量、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功能,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储量与稳定性。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素富集对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碳截存的影响,有关磷富集以及氮磷交互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 大气氮磷沉降增加森林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改变底物的化学质量、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功能,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储量与稳定性。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氮素富集对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碳截存的影响,有关磷富集以及氮磷交互对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截存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氮磷富集对森林土壤碳转化和净交换通量、土壤有机质(SOM)的激发效应、SOM组成与稳定性以及介导碳转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指出各个研究环节的不足,包括:(1)森林土壤碳通量及其组分对氮磷富集的非线性响应方程及临界阈值尚未确定;(2)氮磷富集对森林SOM激发效应的影响程度与潜在机制知之甚少;(3)SOM的物理-化学协同稳定机制研究不够深入;(4)土壤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SOM化学结构与SOC累积之间的耦联关系尚不清晰。据此,指出未来研究重点与研究思路:基于多水平氮磷添加控制试验和^(13)C标记培养实验,利用原位监测、土壤化学(^(13)C-NMR和Py-GC/MS)、宏基因组测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重点研究氮磷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对人工林土壤碳排放与流失通量、微生物激发效应、SOM组成与化学稳定性以及功能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确定土壤碳输出通量对氮磷添加的非线性响应方程与氮沉降临界负荷,阐明分解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土壤碳转化及稳定性的耦联关系,揭示氮磷交互影响人工林土壤碳积累与损耗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控制森林尤其是人工林土壤碳损失,有效降低陆地"氮促碳汇"评估的不确定性,并可为森林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沉降 土壤碳通量 土壤有机质稳定性 激发效应 微生物群落组成
下载PDF
增氮对青藏高原东缘典型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郑娇娇 方华军 +4 位作者 程淑兰 于贵瑞 张裴雷 徐敏杰 李英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5363-5372,共10页
土壤有机碳动态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的关键环节,有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组成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研究至今尚未开展。基于中国科学院海北生态站的大气氮沉降模拟控制实验平台,于2010年5月、7月和9月中旬分别测定不同施... 土壤有机碳动态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的关键环节,有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组成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研究至今尚未开展。基于中国科学院海北生态站的大气氮沉降模拟控制实验平台,于2010年5月、7月和9月中旬分别测定不同施氮处理下0—10cm、10—20cm、20—30cm土壤中粗颗粒态有机碳(CPOC)、细颗粒态有机碳(FPOC)和矿质结合有机碳(MOC)含量,研究不同施氮类型(NH4Cl,(NH4)2SO4和KNO3)和施氮水平(0、10、20、40 kgN.hm-.2a-1)对土壤POC和MOC含量以及POC/MOC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POC积聚在土壤表层,占总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64%以上,稳定性较差。施氮水平显著改变了土壤CPOC、FPOC和MOC含量,而施氮类型的影响不显著。不同月份土壤POC和MOC含量对增氮的响应不同,反映了SOC组分对增氮响应的时间异质性。在生长季中期,施氮倾向于增加表层土壤POC含量,而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恰好相反。土壤MOC对增氮的响应不敏感。另外,施氮显著降低生长季初期表层土壤POC/MOC比例,SOC稳定性增加。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较高,未来大气氮沉降增加短期内即可降低活性有机碳含量,相应地改变了其组成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颗粒态有机碳 矿质结合态有机碳 土壤有机质稳定性 高寒草甸
下载PDF
不同耕作实践对新增耕地土壤结构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哲 曹石榴 +5 位作者 王娜 王欢元 孙增慧 罗玉虎 卢楠 李燕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6,共8页
【目的】探明耕作实践对新增耕地土壤团聚体数量、结构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改善新增耕地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在陕西省眉县上王村开展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评估传统连续翻耕(MT)、深松—翻耕—深松(ST)及免耕—... 【目的】探明耕作实践对新增耕地土壤团聚体数量、结构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改善新增耕地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在陕西省眉县上王村开展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评估传统连续翻耕(MT)、深松—翻耕—深松(ST)及免耕—深松—免耕(NT)的耕作处理对新增耕地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团聚体大小分布及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传统连续翻耕处理降低了新增耕地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和土壤持水特性,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3.68 g/kg),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差。与传统长期翻耕处理相比,保护性耕作方式下的NT处理显著增加了新增耕地大团聚体的数量(P<0.05),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团聚体结构稳定性。NT处理下土壤含水量最大为20.42%,有机质含量最大值达到6.48 g/kg,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水稳性大团聚体(R 0.25)、分形维数(D)值明显得到改善。ST处理对新增耕地土壤持水特性、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及有机质含量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NT和ST处理对新增耕地土壤团聚体数量、结构稳定性及养分含量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新增耕地土壤质量的不断改善,因此,NT处理为陕西省眉县上王村最适宜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处理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质 土壤结构稳定性 新增耕地
下载PDF
添加外源有机物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冷雪梅 钱九盛 +6 位作者 张旭辉 谢文逸 刘晓雨 郑聚锋 郭世伟 李恋卿 潘根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目的]通过研究添加外源有机物对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及形态的影响,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为水稻土的合理碳管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溧阳白土(4年定位试验)和如皋高砂土(11年定位试验)2种典型... [目的]通过研究添加外源有机物对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及形态的影响,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为水稻土的合理碳管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江苏溧阳白土(4年定位试验)和如皋高砂土(11年定位试验)2种典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各选取4个不同肥料处理的耕层(0~15 cm)土样,各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农民习惯施肥(N 300 kg·hm^(-2),FFP)、优化施肥(N 240 kg·hm^(-2),OPT)和牛粪替氮(OPT施肥基础上牛粪替代20%化学氮肥,CMSN),采用室内培养法(培养周期60 d)研究添加外源有机物(玉米秸秆)对土壤CO_(2)排放动态、总有机碳、活性碳库等含量及激发效应的影响。[结果]添加玉米秸秆可显著提高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白土FFP处理土壤CO_(2)排放量较CK降低8.75%,高砂土OPT和CMSN处理土壤CO_(2)排放量较CK分别提高30.38%和13.38%。培养初期,除高砂土的CMSN处理产生负激发效应外,其他土壤均表现出正激发效应,其相对激发效应随培养时间逐渐降低。添加玉米秸秆可显著提高各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白土的FFP和OPT处理及高砂土的OPT和CMSN处理提高效果显著。相比于未施肥土壤,白土CMSN处理和高砂土FFP处理显著提高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白土和高砂土的FFP和OPT处理显著提高微生物量碳含量;施肥可以提高白土颗粒态有机碳含量,CMSN处理提高效果最显著,高砂土只有OPT处理提高了颗粒态有机碳含量;2种水稻土的各个施肥处理对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添加玉米秸秆可以提高所有处理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碳库组分含量,其中CMSN处理在2种土壤中均产生较低的正激发效应或负激发效应,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外源有机物添加 有机碳矿化 激发效应 有机碳稳定性
下载PDF
吉林玉米带黑土酸化与有机质稳定性关系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继红 王洋 于洪波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7-664,共8页
吉林玉米带黑土是宝贵的资源,吉林玉米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农田土壤的酸化伴随着有机质数量减少、稳定性下降、土壤肥力的退化和有毒金属的活化,对黑土区粮食生产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造成严重威胁,土壤酸度变化与土... 吉林玉米带黑土是宝贵的资源,吉林玉米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农田土壤的酸化伴随着有机质数量减少、稳定性下降、土壤肥力的退化和有毒金属的活化,对黑土区粮食生产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造成严重威胁,土壤酸度变化与土壤有机质稳定性间存在相关关系,需要协同调控。截至目前,有关黑土酸化与有机质稳定性的关系尚不清楚,土壤酸化和有机质稳定性协同调控的主控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论述了酸化对有机质物理化学保护和矿化淋溶作用、用不同稳定性有机质对土壤酸化的缓冲机制研究玉米带黑土酸化与有机质稳定性的关系、解析钙铝在土壤酸化和有机质稳定性中的作用,并列举了黑土酸化现状及土壤有机质数量及有机质稳定性下降的现状和秸秆还田等农业措施对土壤酸化和有机质稳定性的影响,为防止玉米带黑土酸化和退化、玉米带黑土的生态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酸化 团聚体 有机质 稳定性 吉林省
原文传递
Urban Soil Compaction Remediation by Shallow Tillage and Compost in Hydroseeded Lawn
16
作者 James Jihoon Kang Adam Flores +1 位作者 Engil Isadora Pujol Pereira Jungseok Ho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24年第7期399-415,共17页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often involve removal of topsoil and compaction of the exposed soil by heavy equipments. Such compacted soils with low organic matter can lead to low infiltration and poor vegetation establishm...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often involve removal of topsoil and compaction of the exposed soil by heavy equipments. Such compacted soils with low organic matter can lead to low infiltration and poor vegetation establishm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illage (shallow till) and compost on soi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in a hydroseeded lawn as a post-construction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for soil compaction remediation. The experimental site received a total of four land treatments in five replicated trials and it was hydroseeded with common Bermuda grass: 1) No Tillage + Compost (NT-C), 2) No Tillage + No Compost (NT-NC;control), 3) Tillage + Compost (T-C), and 4) Tillage + No Compost (T-NC). Bulk density (BD), infiltration rate (IR), and wet aggregate stability (WAS) in each plot were measured to assess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while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nd enzyme activity (β-glucosidase, acid-phosphatase, and alkaline-phosphatase) were measured for soil biological properties. Over a 15-months of monitoring period, the shallow tillage loosened the soil initially, but its effect on BD without compost was diminished to control plot level (NT-NC) within 4 months after hydroseeding. Both tillage and compost led to an increase in IR, and it remained higher than control by 2 - 3 times throughout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 WAS and β-glucosidase activity decreased in tilled plot unless there was compost application. Turfgrass showed greener leaves and aggregated roots in the compost-amended plots (NT-C and T-C).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ompost applic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soi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in hydroseeded lawns from construction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CTION COMPOST INFILTRATION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Enzyme TILLAGE Wet Aggregate stability
下载PDF
绿洲棉田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彭陶 吕新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3-567,共5页
以新疆农八师148团农田绿洲棉区为研究区,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1997、2002和2007年三个时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异特征及时间稳定性变化,为该地区棉田土壤培肥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三个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 以新疆农八师148团农田绿洲棉区为研究区,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1997、2002和2007年三个时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异特征及时间稳定性变化,为该地区棉田土壤培肥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三个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范围为16%~20%,属中等变异强度,随时间的增加,它们的空间相关性由强变弱,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格局的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在空间分布的时间稳定性上,有机质的平均变异系数是17.22%,其中有机质的稳定区域占其全部面积的24.14%,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不稳定区域大约占23.44%,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及西部边缘区。这种空间分布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可能与近年来研究区测土施肥工作的展开、耕作措施的不断改进及研究区土质分布状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绿洲棉田 时空变异 时间稳定性
原文传递
红壤侵蚀区芒萁覆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俊 吕茂奎 +4 位作者 李晓杰 阮超越 付作琴 张浩 谢锦升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1期9-16,共8页
土壤团聚体在维持土壤结构和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未治理地(Y0)、恢复13年(Y13)和恢复31年(Y31)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保留芒萁覆盖地(NRd)、去除芒萁覆盖地(Rd)与林下裸地(CK)之间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及其与根系... 土壤团聚体在维持土壤结构和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未治理地(Y0)、恢复13年(Y13)和恢复31年(Y31)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保留芒萁覆盖地(NRd)、去除芒萁覆盖地(Rd)与林下裸地(CK)之间表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及其与根系生物量、土壤有机质等的关系。结果表明:芒萁覆盖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74.8%、25.9%、54.0%)和根系生物量(92.3%、84.4%、89.2%)。在恢复13年和31年的马尾松林中,NRd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分别比CK处理的高18.0%和16.8%(P<0.05),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亦显著高于CK。去除芒萁1年后,未治理地(Y0)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粉粒与黏粒(<0.053 mm)比例分别下降了46.3%和61.1%(P<0.05);而在恢复的马尾松林中由于去除芒萁导致根系的大量死亡,Rd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9.2%和18.7%(P<0.05),大团聚体比例、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则无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根系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分形维数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在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林下植被芒萁覆盖增加了地下根系生物量,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从而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对维持土壤结构和减少土壤侵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年限 芒萁覆盖 土壤有机质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浙西3类石灰岩发育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邬奇峰 谢国雄 +1 位作者 王京文 章明奎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7-574,共8页
选择浙西地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等3类石灰岩土壤,通过物理和化学性状的鉴定,研究了它们的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并与当地质地同为黏土的典型红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石灰岩发育的这些土壤因同时含有较高的黏粒(3... 选择浙西地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等3类石灰岩土壤,通过物理和化学性状的鉴定,研究了它们的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并与当地质地同为黏土的典型红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石灰岩发育的这些土壤因同时含有较高的黏粒(350~450 g kg^(-1))、游离氧化铁(27.46~51.26 g kg^(-1))、交换性钙(8.55~25.77 cmol(+)kg^(-1)),其水稳定性团聚体(特别是大粒径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明显高于红壤。由黑色石灰土至棕色石灰土到红色石灰土,随着土壤脱钙与风化程度的增强,矿物类型由伊利石、蛭石、蒙脱石的组合向高岭石、伊利石、蛭石的组合转变,碳酸钙、交换性钙、p H和阳离子交换量降低,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趋向下降。同时,石灰岩发育土壤因风化较弱,p H较高,并含有高量的交换性钙和阳离子交换量,有利于有机胶体与无机胶体发生作用,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高。水提取态有机碳占全有机碳的比例及易氧化态有机碳占全有机碳的比例均是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红壤,而稳定性有机碳的比例及H/F比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红壤。模拟试验表明,由自然风化和施肥等引起的土壤酸化可引起石灰岩发育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的下降,但酸化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较小。研究证实,石灰岩土壤因含有丰富的无机胶体和交换性钙,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但土壤酸化可明显降低石灰岩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土 有机质 团聚体 稳定性
原文传递
水稻土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效应(之五) 被引量:6
20
作者 沈润平 刘经荣 +1 位作者 张德远 周卫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24-232,共9页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施肥结构对红壤性稻田土壤有机质性质及其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和无肥处理比较,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不仅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且其品质也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易氧化有机质、胡/富比、...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施肥结构对红壤性稻田土壤有机质性质及其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和无肥处理比较,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不仅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且其品质也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易氧化有机质、胡/富比、土壤有机无机复合量及松结态有机质的数量明显提高.有机质状况的改善,提高了土壤氮素贮量,活化了土壤氮素,明显增加了土壤酸解氮总量,其中,氨基酸态氮和未鉴定态氮增加尤为明显,同时还促进了土壤结构的形成,改善了土壤物理条件。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及其复合状况与土壤肥力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Kos 值)与土壤氮素肥力、CEC、土壤有机质总量、有机无机复合量及松结态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初步认为,有机无机复合量及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可作为衡量稻田土壤培肥效果和土壤有机质品质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肥料 配合 施肥 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