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麦轮作条件下施用氮肥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闫德智 王德建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0-193,共4页
应用淹水密闭培养法评价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经过6年的轮作施肥,增施氮肥能够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及可矿化氮在土壤全氮中的比例。在淹水培养中,高施肥量土壤的氮矿化过程符合对数函数方程,而低施肥量和不施肥... 应用淹水密闭培养法评价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经过6年的轮作施肥,增施氮肥能够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及可矿化氮在土壤全氮中的比例。在淹水培养中,高施肥量土壤的氮矿化过程符合对数函数方程,而低施肥量和不施肥土壤符合直线方程。酸解氮和热氯化钾提取氮与土壤可矿化氮的相关性好于全氮、有机质和碱解氮,是良好的土壤供氮能力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氮能力 矿化 供氮能力指标
原文传递
长期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安磊 王凯荣 +1 位作者 谢小立 苏衍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38-843,共6页
通过1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合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和不同化肥配施对红壤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氮的矿化量与生物吸氮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良好的土壤... 通过1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合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和不同化肥配施对红壤稻田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氮的矿化量与生物吸氮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良好的土壤供氮能力指标。长期有机养分循环利用或配合化肥施用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氮的矿化量,提高幅度分别为20.1%4-0.9%、0.460-.60 g/kg和55.0%(6周);明显提高土壤MB-N含量,提高幅度平均为70.3%。长期纯化肥处理对土壤碳、氮库的积累和氮的矿化量的提高作用甚微。盆栽试验表明,长期施用氮肥和氮、磷、钾肥土壤供氮量提高量极小,与长期不施肥相比提高幅度分别为2.1%和6.2%,而有机养分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土壤供氮量,提高幅度为33.7%8-9.0%。随着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和NPK肥配合程度的提高,土壤供氮量提高幅度呈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有机养分循环利用 供氮能力
下载PDF
土壤供氮能力测试方法的研究——Ⅱ.几种测氮方法的测定值与作物吸氮量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胡田田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1期62-67,共6页
通气培养法、淹水培养法、碱解扩散法、碱性高锰酸钾蒸馏法、沸水提取法、酸性高锰酸钾浸取法及1mol/L KCl浸取的起始NO^-_3—N等结果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壤供氮水平的高低。其中,通气培养1周,3周总矿化NO^-_3—N及KMnO_4在碱性... 通气培养法、淹水培养法、碱解扩散法、碱性高锰酸钾蒸馏法、沸水提取法、酸性高锰酸钾浸取法及1mol/L KCl浸取的起始NO^-_3—N等结果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壤供氮水平的高低。其中,通气培养1周,3周总矿化NO^-_3—N及KMnO_4在碱性条件下蒸馏释出的NH^+_4—N有较好的效果,淹水矿化的氮素及碱解氮效果不稳定。表层NO^-_2—N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有一定作用。起始NO^-_3—N和其他方法的测定值结合起来,可以显著地提高他们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氮方法 土壤供氮能力 吸氮量
下载PDF
土壤供氮能力测试方法的研究——Ⅰ.各项生物指标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上的效果 被引量:5
4
作者 胡田田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1期56-61,共6页
研究表明,吸氮量是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最灵敏、最稳定的生物指标,也是评价各种土壤有效氮测定结果与实际符合程度的客观标准,而产量、生物产量、相对产量、增产(长)率、增产(长)量等项指标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效果依次下降,且均逊于吸... 研究表明,吸氮量是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最灵敏、最稳定的生物指标,也是评价各种土壤有效氮测定结果与实际符合程度的客观标准,而产量、生物产量、相对产量、增产(长)率、增产(长)量等项指标在反映土壤供氮能力方面效果依次下降,且均逊于吸氮量。以施磷情况下的生物指标作为判断土壤有效氮测定方法效果的标准,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指标 土壤供氮能力 效果
下载PDF
土壤供氮能力测试方法的研究——Ⅲ.0-100cm土层可矿化氮对作物吸氮量的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胡田田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1期68-73,共6页
研究表明,0~15cm矿化出来的氮素最多,但对作物吸氮量的贡献并非最大,贡献最大的出现在较深的层次。总体来看,对作物吸氮有重要意义的是上部土壤的可矿化氮:旱区为0~45cm土层;灌区为0~30cm土层。然而,即使是上部土壤的可矿化氮,由于... 研究表明,0~15cm矿化出来的氮素最多,但对作物吸氮量的贡献并非最大,贡献最大的出现在较深的层次。总体来看,对作物吸氮有重要意义的是上部土壤的可矿化氮:旱区为0~45cm土层;灌区为0~30cm土层。然而,即使是上部土壤的可矿化氮,由于测定方法不同,其反映土壤供氮能力的效果也明显不同。本研究再一次表明,通气培养法优于淹水培养法和碱解扩散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100cm各层 可矿化氮 土壤供氮能力 吸氮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