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被修复对锰矿渣废弃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1 位作者 武丽花 唐志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1-226,共6页
以锰矿渣废弃地为对照地,研究了湘潭锰矿渣废弃地栾树(Koelreuteria paniclata)、杜英(Elaeocarpus de-cipens)人工混交林(修复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修复地和对照地土壤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数量其次,... 以锰矿渣废弃地为对照地,研究了湘潭锰矿渣废弃地栾树(Koelreuteria paniclata)、杜英(Elaeocarpus de-cipens)人工混交林(修复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修复地和对照地土壤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数量其次,真菌数量最少。修复地(0-60cm)土层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比对照地的分别高出36.05%,43.32%,23.58%,6.54%。同一土层中,修复地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同一季节,修复地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也基本上高于对照地。修复地(0-60 cm)土层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地,且同一土层中,修复地和对照地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极显著(p<0.01),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同一季节,修复地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蔗糖酶活性秋、冬季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而春季显著低于对照地(p<0.05)。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均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最大为0.943,最小为0.614。人工植被修复能明显提高矿渣废弃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湘潭锰矿 矿渣废弃地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下载PDF
重金属铬胁迫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魏远 郑施雯 +2 位作者 朱建林 江泽平 陈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0-93,共4页
通过土培铬(Cr)胁迫试验,土壤样品采集及室内测定,研究了重金属Cr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与对照土壤相比,处理水平下土壤中重金属Cr质量浓度的增加在一定程... 通过土培铬(Cr)胁迫试验,土壤样品采集及室内测定,研究了重金属Cr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与对照土壤相比,处理水平下土壤中重金属Cr质量浓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减少;酶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土壤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Cr质量浓度都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2和-0.650,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表征土壤受三价铬污染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胁迫 土壤 微生物数量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峨眉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胡霞 蔡霜 +2 位作者 廖金花 黄娇 尹鹏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9-114,共6页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高山土壤生态过程,在四川省峨眉山4个典型植被带分布海拔(3 010,2 433,1 575,775 m)上采集土样,测定了不同海拔土壤水温含量,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和土壤酶(蔗糖酶、蛋白... 为了更全面地认识高山土壤生态过程,在四川省峨眉山4个典型植被带分布海拔(3 010,2 433,1 575,775 m)上采集土样,测定了不同海拔土壤水温含量,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和土壤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随海拔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中细菌数量呈降低的趋势,而土壤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则呈增加的趋势;在1 575m海拔处,土壤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而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显著低于其他海拔处(p<0.05);高海拔样地有机质含量即使处于较高水平,但受低温等环境影响仍然呈现较低的微生物数量水平,说明峨眉山高山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较小,相关性也不明显。该研究结果弥补了峨眉山土壤生态过程研究的不足,也为峨眉山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分布格局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 土壤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海拔
原文传递
花铃期短期土壤渍水对土壤肥力和棉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李磊 蒯婕 +2 位作者 刘昭伟 睢宁 周治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2-166,171,共6页
以江苏地区棉花生产主推品种泗杂3号为材料,模拟花铃期土壤短期渍水胁迫环境,研究渍水(3,6,9,12d)对不同土壤层次(0-20,20-40cm)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及棉花生物量累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铃期短期渍... 以江苏地区棉花生产主推品种泗杂3号为材料,模拟花铃期土壤短期渍水胁迫环境,研究渍水(3,6,9,12d)对不同土壤层次(0-20,20-40cm)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及棉花生物量累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铃期短期渍水显著抑制棉花株高伸长和生物量累积,减少单株铃数与单铃重,导致籽棉产量的降低。随渍水天数的增加,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降低,而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渍水条件下,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而细菌数量的降低幅度较为平缓。渍水导致土壤脲酶、转化酶以及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而促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出现一定幅度的升高。除过氧化氢酶外,0-2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20-40cm土层,且0-20cm土层中各指标的变化幅度较20-40cm也基本表现更为剧烈。由此可见,不同土壤层次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渍水的反应均很敏感,且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降低将不利于棉花生物量累积与最终产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渍水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酶活性 棉花产量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樟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明明 闫文德 +3 位作者 梁小翠 多祎帆 王志勇 刘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4-118,共5页
研究了亚热带樟树林土壤微生物特征及改变碳输入方式(对照、添加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去根添加凋落物、去根去除掉落物、去根)对其数量变化的影响。以稀释平板计数法对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微生... 研究了亚热带樟树林土壤微生物特征及改变碳输入方式(对照、添加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去根添加凋落物、去根去除掉落物、去根)对其数量变化的影响。以稀释平板计数法对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微生物总数量分别为去根去除凋落物(67.47×103CFU/g)<去除凋落物(120.36×103CFU/g)<去根(163.67×103 CFU/g)<对照(175.27×103CFU/g)<去根添加凋落物(182.91×103CFU/g)<添加凋落物(205.60×103CFU/g);不同处理方式下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其总微生物数量均呈现出添加凋落物会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去除凋落物会减少微生物数量,根系效应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凋落物 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水控下大豆秸秆还田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雪艳 田蕾 +3 位作者 吴国华 宗庆姝 高艳明 李建设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9-42,共4页
以连作5 a的温室黄瓜土壤为基质,采用盆栽的方法,设置大豆秸秆不还田(CK)、接种根瘤菌大豆秸秆还田(T1)、接种根瘤菌大豆去根瘤后秸秆还田(T2)、非接种根瘤菌大豆秸秆还田(T3)4个处理,在不同田间持水量条件下,探究其对土壤... 以连作5 a的温室黄瓜土壤为基质,采用盆栽的方法,设置大豆秸秆不还田(CK)、接种根瘤菌大豆秸秆还田(T1)、接种根瘤菌大豆去根瘤后秸秆还田(T2)、非接种根瘤菌大豆秸秆还田(T3)4个处理,在不同田间持水量条件下,探究其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5%、50%水控条件下培养50~140 d ,T1处理的土壤真菌数量显著低于CK,细菌数量则在培养前期(<50 d)维持较高的水平;75%水控条件下培养110、140 d时还田处理的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CK。总之,25%、50%水控条件有利于维持较高的土壤细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还田处理优于非还田处理,接种处理优于非接种处理,75%水控条件有利于培养后期(>110 d)维持较高的放线菌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调控 大豆秸秆还田 接种根瘤菌 土壤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48
7
作者 漆良华 张旭东 +3 位作者 周金星 彭镇华 岳祥华 黄玲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20,共7页
研究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是... 研究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多达2.153×105~5.60×106cfu·g-1,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72.83%~92.77%;其次为放线菌数量,为7.57×104~3.89×105cfu·g-1,所占比例为6.44%~25.61%;真菌数量最少,为4.60×103~4.77×104cfu·g-1,所占比例仅0.79%~1.99%。荒草灌丛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总体偏低;微生物量碳排序为Ⅴ>Ⅲ>Ⅵ>Ⅳ>Ⅱ>Ⅰ>Ⅶ,各模式依次比荒草灌丛模式高出38.99%~39.67%,30.90%~35.31%,23.86%~26.60%,10.17%~10.24%,5.89%~6.11%,0.27%~1.09%;微生物量氮排序为Ⅴ>Ⅵ>Ⅲ>Ⅱ>Ⅳ>Ⅶ>Ⅰ,除马尾松天然林模式外,其他5种模式土壤微生物量N依次高于荒草灌丛43.46%~44.27%,29.10%~29.60%,22.91%~24.11%,5.20%~5.93%,2.20%~4.45%。微生物量碳与细菌数量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最明显(D=5.4465,R=0.6720,P=0.0085),其次为微生物量碳与放线菌数量(D=5.3584,R=0.6391,P=0.0139),再次为微生物量氮与细菌数量(D=3.6874,R=0.5932,P=0.0253),而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分形模型未达到显著水平(R=0.3321,P=0.2460),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真菌数量之间均不存在分形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分形特征
下载PDF
不同入侵植物对本土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海霞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1-66,共6页
以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一年蓬(Annual fleabane)、加拿大蓬(Erigeron canadensis)4种入侵植物及本土植物艾蒿(Artemisia argyi)根际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入侵植物对本土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以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一年蓬(Annual fleabane)、加拿大蓬(Erigeron canadensis)4种入侵植物及本土植物艾蒿(Artemisia argyi)根际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入侵植物对本土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入侵机制。结果显示:4种入侵植物增加了本土植物根际土壤含水量、电导率,降低了土壤容重和p H,并且对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加效应;植物入侵改变了根际土壤养分利用策略,4种入侵植物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却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纤维素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紫茎泽兰和飞机草根际土壤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艾蒿,一年蓬和加拿大蓬根际土壤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艾蒿,对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差异;4种入侵植物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结构,显著增加了其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的数量,抑制了真菌与放线菌数量,总体来说,4种入侵植物显著提高了微生物总数。相关性分析显示,除了土壤容重、电导率和总孔隙度,其他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均与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表明土壤系统内部因子处于动态变化和平衡,它们作为相互影响的整体表现出统一性和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本土植物 根际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数量
下载PDF
固沙植被区土壤质地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关系 被引量:12
9
作者 吕星宇 张志山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79,共9页
土壤微生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参与成土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数量反映土壤质量,是判别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的重要指标。选取沙坡头固沙植被区土壤中的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进行研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恢复特征及影响因... 土壤微生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参与成土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数量反映土壤质量,是判别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的重要指标。选取沙坡头固沙植被区土壤中的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进行研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恢复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固沙年限增加而增加,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夏秋季显著大于冬春季。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恢复曲线均呈现S型,在固沙植被建立18~24 a后恢复速率达到峰值,24~36 a后数量能够达到天然植被区的31.6%~83.7%。土壤微生物数量恢复过程主要受土壤细物质含量的影响,土壤pH是限制因子。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状况与覆被变化敏感,能较早且敏感地指示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植被 微生物数量 恢复 时空格局 通径分析
原文传递
入侵植物对洪泽湖湿地杨树林土壤微生物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婧 曹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39-2046,共8页
以洪泽湖湿地杨树林的入侵植物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和鬼针草(Bidens pilosa)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入侵植物对本土植物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入... 以洪泽湖湿地杨树林的入侵植物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和鬼针草(Bidens pilosa)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入侵植物对本土植物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入侵机制。结果显示,(1)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和总孔隙度基本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飞机草>鬼针草>狗尾草>黄顶菊,土壤容重、pH值和全盐含量基本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飞机草和鬼针草低于狗尾草和黄顶菊。(2)入侵植物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结构,不同入侵植物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多,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3)不同入侵植物土壤纤维素酶、硝酸还原酶、转化酶和蔗糖酶活性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飞机草和鬼针草显著高于狗尾草和黄顶菊(P<0.05),飞机草和鬼针草土壤纤维素酶、硝酸还原酶、转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除了土壤容重、电导率和总孔隙度外,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均与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表明土壤系统内部因子处于动态平衡,它们作为相互影响的整体表现出统一性和同步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量碳、氮是植物入侵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综合分析表明,不同入侵植物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特性和酶活性,创造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并借此增强其竞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湿地 入侵植物 土壤微生物特性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