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石混合体直剪试验的破坏特征及抗剪强度取值方法研究 被引量:55
1
作者 邓华锋 原先凡 +2 位作者 李建林 罗骞 朱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4065-4072,共8页
在土石混合体直剪试验中,抗剪强度值的确定往往采用经验方法,较少考虑试验过程中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曲线变化特征和剪切面破坏特征。基于此,特选取三峡库区典型土石混合体库岸边坡,现场采集试样,进行不同含水率的土石混合体大试样室... 在土石混合体直剪试验中,抗剪强度值的确定往往采用经验方法,较少考虑试验过程中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曲线变化特征和剪切面破坏特征。基于此,特选取三峡库区典型土石混合体库岸边坡,现场采集试样,进行不同含水率的土石混合体大试样室内直剪试验,重点对剪应力–剪切位移关系曲线变化特征、剪切面破坏特征以及直剪试验中的剪切"跳跃"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用临塑抗剪强度和极限抗剪强度来分析土石混合体的抗剪强度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物理意义,比常规的取值方法更能反映土石混合体特殊的结构特征,值得工程设计计算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土石混合体 破坏特征 剪切跳跃 抗剪强度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结构特征 被引量:23
2
作者 郝翔翔 窦森 +1 位作者 安丰华 李明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8-252,共5页
通过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休闲地、耕地、裸地3种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HA)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地有利于团聚体中腐殖质的形成,其团聚体中的胡敏酸(HA)、富里酸(FA)含量均高于耕地和裸地。休闲地各... 通过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休闲地、耕地、裸地3种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HA)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地有利于团聚体中腐殖质的形成,其团聚体中的胡敏酸(HA)、富里酸(FA)含量均高于耕地和裸地。休闲地各级团聚体中HA的缩合度最低,脂族性最强;耕作会导致>2mm和2~0.25mm团聚体中HA的芳香性增强,脂族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腐殖质 结构性质
下载PDF
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仇建飞 窦森 +2 位作者 邵晨 李明敏 安丰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81-787,共7页
利用湿筛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组(>2、2~0.25、0.25~0.053、<0.053 mm粒级),研究了其添加不同用量玉米秸秆,25℃恒温室内培养对团聚体中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后,土壤团聚体2~0.25 mm和>2 m... 利用湿筛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组(>2、2~0.25、0.25~0.053、<0.053 mm粒级),研究了其添加不同用量玉米秸秆,25℃恒温室内培养对团聚体中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后,土壤团聚体2~0.25 mm和>2 mm粒级成为优势粒级,平均含量分别占51.41%和34.12%,其全碳含量为10.15~25.74 g kg-1,胡敏酸(HA)绝对含量为4.06~5.79 g kg-1,明显高于对照CK的9.79~10.48 g kg-1和3.70 g kg-1,并随玉米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各处理胡敏酸C/H及高温/中温比值均低于CK处理,并随玉米秸秆用量的增加逐渐减小,说明随玉米秸秆用量的增加使HA分子缩合度降低,结构趋于简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土壤团聚体 胡敏酸 数量 结构特征
下载PDF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溅蚀与团聚体分选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一杨 王恩姮 陈祥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11-2416,共6页
分别以开垦年限为8a、30a、50a的典型黑土耕地和未开垦的天然次生林林地表层土壤为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的溅蚀规律及溅蚀过程中团聚体分选、分布特征,并通过析因分析研究了开垦对黑土溅蚀的影响机制... 分别以开垦年限为8a、30a、50a的典型黑土耕地和未开垦的天然次生林林地表层土壤为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的溅蚀规律及溅蚀过程中团聚体分选、分布特征,并通过析因分析研究了开垦对黑土溅蚀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开垦年限黑土耕地土壤的溅蚀量明显高于未开垦次生林林地土壤,且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变化范围为0.95~7.06g.cm-1;土壤溅蚀量与溅蚀距离表现出紧密的指数函数关系,而且随着水平空间距离的增加,小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比例逐渐增加;溅蚀对黑土团聚体产生富集作用与损耗作用的临界粒级为1.0mm;粒级>2mm、<0.25mm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质含量是典型黑土土壤溅蚀量及其变化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 开垦年限 溅蚀量 团聚体 分选特征
原文传递
Aggregate-associated changes in nutrient properties,microbial community and functions in a greenhouse vegetable field based on an eight-year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 of China 被引量:11
5
作者 LUAN Hao-an GAO Wei +6 位作者 TANG Ji-wei LI Ruo-nan LI Ming-yue ZHANG Huai-zhi CHEN Xin-ping Dainius MASILIUNAS HUANG Shao-w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2530-2548,共19页
Soil aggregation,microbial community,and functions(i.e.,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EEAs)are critical factors affecting soil C dynamics and nutrient cycling.We assessed soil aggregate distribution,stability,nutrie... Soil aggregation,microbial community,and functions(i.e.,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EEAs)are critical factors affecting soil C dynamics and nutrient cycling.We assessed soil aggregate distribution,stability,nutrients,and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within>2,0.25-2,0.053-0.25,and<0.053 mm aggregates,based on an eight-year field experiment in a greenhouse vegetable field in China.The field experiment includes four treatments:100%N fertilizer(CF),50%substitution of N frtilizer with manure(M),straw(S),and manure plus straw(MS).The amounts of nutrient(N,P20,and K20)input were equal in each treatment.Results showed higher values of mean weight diameter in organic amended soils(M,MS,and S,2.43-2.97)vs.CF-amended soils(1.99).Relative to CF treatment,organic amendments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nutrient(i.e.,available N,P,and soil organic C(SOC))conditions,microbial(e.g,bacterial and fungal)growth,and EEAs in the>0.053 mm aggregates,but not in the<0.053 mm aggregates.The 0.25-0.053 mm aggregates exhibited better nutrient conditions and hydrolytic activity,while the<0.053 mm aggregates had poor nutrient conditions and higher oxidative activity among aggregates,per SOC,available N,available P,and a series of enzyme activities.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0.25-0.053 mm(<0.053 mm)aggregates provide suitable microhabitats for hydrolytic(oxidative)activity.Interestingly,we found that hydrolytic and oxidative activities were mainly impacted by fertilization(58.5%,P<0.01)and aggregate fractions(50.5%,P<0.01),respectively.The hydrolytic and oxidative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P<0.01)associated with nutrients(SOC and available N)and pH,electrical conductivity,respectively.Furthermore,SOC,available N,and available P closely(P<0.05)afected microbial communities within>0.25,0.25-0.053,and<0.053 mm aggregates,respectively.These findings provide several insights into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within aggregates under dfferent frilization modes in the greenhouse vegetable production system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ilization soil aggregate distribution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川中丘陵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马胜兰 况福虹 +4 位作者 林洪羽 崔俊芳 唐家良 朱波 蒲全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44-1358,共15页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为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建立“提升土壤质量、高效利用秸秆”的种植业副产物利用模式,同时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2006—至今),采用原位监测和计算...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为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建立“提升土壤质量、高效利用秸秆”的种植业副产物利用模式,同时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2006—至今),采用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微扫描技术(CT)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RMW0)、秸秆30%还田(RMW30)、秸秆50%还田(RMW50)和秸秆100%还田(RMW100))差异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耕层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结果】(1)秸秆还田可明显改善土壤透气、持水和导水性能,随秸秆还田量增加改善效果明显增加。RMW30、RMW50和RMW100处理较RMW0处理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15.2%、11.7%和17.9%,土壤孔隙度则分别显著增加18.4%、13.7%和21.3%。另外,RMW100处理饱和导水率高达1.62 mm·min^(-1),导水性能优于其他处理。(2)秸秆还田促进已有孔隙发育成更大孔隙,且孔隙均匀性和孔隙间连通性明显改善,RMW100和RMW50处理对土壤大孔隙组成的改善优于RMW30和RMW0处理。RMW100处理平均孔隙直径趋大,孔隙间连通性最优。RMW50处理孔隙均匀性明显提高,大小孔隙配比较其他处理更合理。(3)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后>2 mm团聚体数量显著增加,0.25—2 mm团聚体数量显著减少,秸秆还田有利于形成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促进中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变,RMW50和RMW100处理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RMW30处理。(4)土壤容重、>0.25 mm团聚体和大孔隙特征是反映石灰性紫色土区耕层土壤物理特征的主要指标,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对土壤物理性质的解释度分别为57.8%和23.6%。RMW50与RMW100处理土壤物理特征接近,与RMW0和RMW30处理在PC1和PC2轴上出现明显离散。【结论】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在产量无显著差异的基础上,不同秸秆还田量对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秸秆50%和100%还田效果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紫色土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土壤团聚体 土壤孔隙
下载PDF
黄土中主要矿物构成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及空间变异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文艳 张丽萍 +2 位作者 刘俏 钱婧 连琳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1,共5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8个典型小流域27个采样点,70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应用统计方法探讨土壤机械组成、水稳性团聚体与结构体破坏率的分布特征及粘粒级别土壤中主要矿物含量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坡顶到... 通过对黄土高原8个典型小流域27个采样点,70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应用统计方法探讨土壤机械组成、水稳性团聚体与结构体破坏率的分布特征及粘粒级别土壤中主要矿物含量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坡顶到坡底表现出升高趋势,土壤结构体破坏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2)研究区土壤偏砂质,砂粒含量占60%以上,并且砂粒含量随纬度降低呈减少趋势,粉粒和粘粒含量则表现出增加趋势;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以韭园沟流域为中心,两侧呈增加趋势,同时结构体破坏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3)从北到南,伊利石含量变化趋势与土壤粘粒含量变化趋势几乎一致;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方解石含量呈正相关,与正长石和钙长石含量呈负相关,并且与正长石含量表现出几乎相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机械组成 水稳性团聚体 主要矿物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旱作农田覆膜和秸秆碳投入对土壤团聚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钰皓 庞津雯 +4 位作者 卫婷 高飞 刘恩科 贾志宽 张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2-284,共13页
研究秸秆还田形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特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覆膜耕作措施,实现旱作覆膜农田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期定位旱作玉米覆膜农田(始于2012年)为研究对象,设置双垄沟覆膜(P)和传统平作(T),分别... 研究秸秆还田形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特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覆膜耕作措施,实现旱作覆膜农田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期定位旱作玉米覆膜农田(始于2012年)为研究对象,设置双垄沟覆膜(P)和传统平作(T),分别施加秸秆(S)和生物质炭(C),以不还田为对照(N),共形成6个处理:覆膜秸秆还田(PS)、覆膜生物质炭还田(PC)、覆膜不还田(PN)、平作秸秆还田(TS)、平作生物质炭还田(TC)和平作不还田(TN)。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分析了双垄沟覆膜和不同秸秆碳投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均可显著(P<0.05)改善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其中>0.25mm团聚体含量平均显著(P<0.05)提高47.32%,各双垄沟覆膜处理MWD和GMD较平作处理分别平均提高9.19%和4.15%;各还田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PC和TC处理分别较对应PS和TS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2.60%和2.73%;各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粒径增大而增大,秸秆碳投入可显著(P<0.05)提高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双垄沟覆膜处理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还田方式、种植方式及土壤有机碳对玉米产量有促进作用,施加秸秆及生物质炭均能显著(P<0.05)提高旱作覆膜农田玉米产量,平均提高14.6%,而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与生物质炭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在双垄沟覆膜条件下投入秸秆碳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其中,双垄沟覆膜与生物质炭还田的耦合效应对改善农田土壤质量及地力提升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垄沟覆膜 土壤团聚特性 有机碳 玉米产量 秸秆碳投入
下载PDF
坡耕地红壤农作物根系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周晓晨 李永梅 +3 位作者 王自林 白录顺 周贵飞 范茂攀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1期818-824,共7页
[目的]为了研究农作物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差异,以及根系与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作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间作种植玉米+大豆和玉米+马铃薯,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各处理的团聚体破坏率、根系特征,分析... [目的]为了研究农作物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差异,以及根系与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作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间作种植玉米+大豆和玉米+马铃薯,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各处理的团聚体破坏率、根系特征,分析不同作物根系形态特征与团聚体破坏率的关系。[结果]常规管理条件下,在0~10cm土层,玉米大豆间作>0.25mm团聚体的数量较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增加了29.58%、66.01%,10~20cm土层,玉米大豆间作>0.25mm团聚体的数量较玉米单作增加了42.28%;在0~10cm土层,间作模式的土壤抗蚀指数显著大于单作模式,土粒的抗分散能力强,玉米间作大豆较玉米单作与大豆单作团聚体破坏率分别降低了42.22%和26.40%,玉米间作马铃薯较玉米单作与马铃薯单作团聚体破坏率分别降低了35.71%和32.88%,在10~20cm的土层中,玉米间作大豆的团聚体破坏率较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分别显著降低了16.67%和22.75%;与单作模式相比,间作模式的农作物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均有显著改善,且与团聚体的破坏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可以得出,玉米间作大豆、玉米间作马铃薯能优化作物根系特征,降低团聚体的破坏率,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助于水土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红壤 团聚体破坏率 根系特征
下载PDF
两种芒萁覆盖度下毛竹林土壤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比较研究
10
作者 董国鑫 黄雪蔓 +1 位作者 王一 任立宁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93,共11页
[目的]探究毛竹林下不同盖度芒萁对土壤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在亚热带选取低芒萁盖度(PE:7.75%)和高芒萁盖度(DD:63.25%)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团聚体不同粒径碳(C)、氮(N)、磷(P)含量、参与土壤C、N、P循环的... [目的]探究毛竹林下不同盖度芒萁对土壤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在亚热带选取低芒萁盖度(PE:7.75%)和高芒萁盖度(DD:63.25%)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团聚体不同粒径碳(C)、氮(N)、磷(P)含量、参与土壤C、N、P循环的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E_(C:N:P))和不同类群微生物量。[结果](1)PE和DD样方土壤β-葡糖苷酶活性和N-乙酰-葡糖苷酶活性无显著差异,与PE样方相比,DD样方显著增加了亮氨酸氨基肽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但显著降低了过氧化物酶活性,且这种差异主要在大团聚体和中团聚体。(2)与PE样方团聚体粒径间E_(C:N)和E_(N:P)无差异不同,DD样方微团聚体E_(C:N)显著高于大和中团聚体,而E_(N:P)显著低于大和中团聚体;大和中团聚体E_(C:N:P)在PE和DD样方之间无显著变差异,但DD样方微团聚体的E_(N:P)和E_(C:P)显著低于PE样方。(3)除丛枝菌根真菌和放线菌分别调控PE和DD样方土壤酶活性变异外,土壤全磷含量(TP)也是影响DD样方酶活性变异的主要因子;此外,土壤全氮含量(TN)和TP分别是调控大团聚体和中团聚体土壤酶活性变异的重要因子,且大团聚体土壤酶活性变异亦受到真菌生物量影响。[结论]毛竹林下不同盖度芒萁群落显著改变了土壤团聚体不同粒径参与C、N、P循环的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区生态系统同时受到C和P的限制作用,但P限制作用更强,且高盖度的芒萁种群加剧了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芒萁 土壤团聚体 土壤酶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粉垄耕作对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11
作者 薄国栋 胡希好 +7 位作者 王树键 丁志勇 赵福彬 王耀斌 邰振益 刘红霞 王启业 申国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136-139,221,共5页
[目的]探究粉垄耕作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及团聚体结构影响,为粉垄耕作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青岛烟区传统翻耕(CK)为对照,对比30 cm(SM1)、40 cm(SM2)、50 cm(SM3)粉垄深度下的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结果]在相同耕作深度条... [目的]探究粉垄耕作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及团聚体结构影响,为粉垄耕作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青岛烟区传统翻耕(CK)为对照,对比30 cm(SM1)、40 cm(SM2)、50 cm(SM3)粉垄深度下的土壤养分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结果]在相同耕作深度条件下,粉垄耕作技术较传统耕作能够提高植烟土壤全氮、速效磷、有效钾及有机质含量。粉垄耕作增加>2.000 mm、>1.000~2.000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及>0.250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促进大团聚体及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且以粉垄耕作深度40 cm时的养分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及几何平均数(WMD)最大,分形维数(D)最小。[结论]粉垄耕作技术能够提高植烟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且以40 cm粉垄深度作为青岛烟区最适宜的耕作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垄耕作 植烟土壤 土壤养分 团聚体特征
下载PDF
植茶年限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并促进大团聚体中钾素释放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露露 李婷 +4 位作者 郎山鑫 魏巍 缪利 李智平 席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88-1197,共10页
【目的】研究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供钾和释钾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指导茶园土壤施肥、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四川省雅安市草坝镇茶园农业生态区植茶年限分别为5 a、10 a、15 a和30 a的原状土(0... 【目的】研究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供钾和释钾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指导茶园土壤施肥、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四川省雅安市草坝镇茶园农业生态区植茶年限分别为5 a、10 a、15 a和30 a的原状土(0—15和15—30 cm),利用湿筛法分离出粒径>2 mm、0.25~2 mm、0.053~0.25 mm和<0.053 mm的土壤样品,分析其稳定性、各粒级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并采用四苯硼钠(NaTPB)浸提法探讨了其有效钾释放特征。【结果】各植茶年限土壤均以大团聚体(粒径>0.25 mm)为主,质量占比为75.87%~95.75%,但随植茶年限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比例显著减少(P<0.05),且各土层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均明显减小。15 a和30 a的茶园土壤中同一粒级团聚体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均高于5 a和10 a茶园。5 a和10 a茶园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中速效钾含量分布较为均匀,15 a和30 a的茶园土壤速效钾含量随大粒级团聚体的增加而增高。土壤缓效钾在各年限茶园均表现为微团聚体(粒径<0.25 mm)高于其他团聚体组分。各茶龄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效钾累积释放量在102.3~236.5 mg/kg,且呈现前期快、后期较稳定的趋势,释放过程均以扩散模型拟合程度最好。进一步比较表明,植茶15 a和30 a的土壤团聚体有效钾累积释放量明显高于植茶5 a和10 a时的土壤。【结论】茶园土壤中以大团聚体(粒径>0.25 mm)的比例最高,但随植茶年限的增加,微团聚体(粒径<0.25 mm)比例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降低,特别是15—30 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的减少促进了土壤速效钾、缓效钾的释放,因而,植茶15 a和30 a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较5 a和10 a的茶园高,但是会耗竭土壤钾库,不利于茶园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茶年限 土壤团聚体 钾含量 释放特征
下载PDF
两种芒箕覆盖度下毛竹林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一 任立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5-324,共10页
为了解毛竹林下不同盖度芒萁种群对土壤碳含量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研究了四川长宁县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yoma)盖度分别为7.75%(PE)和63.25%(DD)下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DD样... 为了解毛竹林下不同盖度芒萁种群对土壤碳含量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研究了四川长宁县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yoma)盖度分别为7.75%(PE)和63.25%(DD)下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DD样方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著低于PE样方,进而导致团聚体稳定性降低。DD样方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含量显著低于PE样方,且TP降幅最大,使得土壤C:N、C:P和N:P显著增加。毛竹凋落叶和细根的TOC、TN、TP、C:N、C:P和N:P在DD和PE样方间无显著差异,但DD样方芒萁凋落叶和细根的TN和TP含量显著高于毛竹。相关分析表明PE毛竹细根的TP含量仅与大团聚体的T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DD毛竹和芒萁细根的TP含量与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中团聚体的TP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毛竹林下高盖度的芒萁种群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C、N、P含量,通过改变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而增加毛竹和芒萁细根对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N和P的吸收,尤其是对P的吸收。因此,在川南地区粗放经营毛竹林中应考虑调整林下芒萁盖度,以保证土壤养分供给的长期可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芒萁 土壤团聚体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土石混合体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军恒 李艳祥 蒋刚 《土工基础》 2011年第6期67-70,共4页
土石混合体的物质组成以砾石与砂土、粘土等为主,受宏观构造和微观结构复杂性的影响,其渗透性极为不均匀。采用自制大直径常水头渗透仪,针对5种不同级配的土石混合体,通过渗透试验探讨了粗粒含量、细粒含量、不均匀系数、平均粒径等对... 土石混合体的物质组成以砾石与砂土、粘土等为主,受宏观构造和微观结构复杂性的影响,其渗透性极为不均匀。采用自制大直径常水头渗透仪,针对5种不同级配的土石混合体,通过渗透试验探讨了粗粒含量、细粒含量、不均匀系数、平均粒径等对其渗透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管涌破坏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渗透特性 管涌破坏
下载PDF
油脂对红壤结构性质与水流运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盛丰 文鼎 +3 位作者 薛如霞 张敏 胡国华 谌宏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546-3558,共13页
本文通过室内灌水入渗试验,研究了灌溉水油脂浓度(0,1.0,3.0和10.0g/L)、灌水频率(1d1次,2d1次,4d1次)和灌溉模式(纯清水灌溉,纯含油脂灌溉水灌溉,含油脂灌溉水-清水交替灌溉)对受灌土壤结构性质与水流运动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灌水... 本文通过室内灌水入渗试验,研究了灌溉水油脂浓度(0,1.0,3.0和10.0g/L)、灌水频率(1d1次,2d1次,4d1次)和灌溉模式(纯清水灌溉,纯含油脂灌溉水灌溉,含油脂灌溉水-清水交替灌溉)对受灌土壤结构性质与水流运动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灌水进入到受灌土壤中的油脂主要集中在优先流通道中快速运动,优先流湿润锋处的土壤油脂浓度较高且不受灌溉水中油脂浓度的影响,表明即便是采用较低油脂浓度的灌溉水灌溉,依然对地下水系统存在较高的污染风险;高频率、低定额的含油脂灌溉水灌溉有利于进入到受灌土壤中的油脂向深层土壤运动,使得斥水性土层厚度增大,从而导致入渗水流运动的不确定性及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风险均增大;油脂对受灌土壤团聚体的再团聚作用只有在其浓度较高时才能形成,含油脂灌溉水-清水交替灌溉因降低了受灌土壤的油脂浓度反而导致土壤团聚体分散和破碎.研究成果对再生水和原污水农田灌溉制度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灌溉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斥水性 地表入渗性能 优先流 非均匀特征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林地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隋聚艳 王建文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4-119,共6页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土壤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指导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经营,对属黄土丘陵区的山西省中阳县车鸣峪林场进行实地踏勘与咨询,选取山杨、刺槐、油松3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20 m×20 m标准样地,在每个标准...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林地土壤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指导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经营,对属黄土丘陵区的山西省中阳县车鸣峪林场进行实地踏勘与咨询,选取山杨、刺槐、油松3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20 m×20 m标准样地,在每个标准样地内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土壤样品,包括土壤环刀样品和土壤散样,通过室内试验分析,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团聚体、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指标,系统研究了3种典型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持水能力。结果表明:3种典型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存在差异:土壤含水率表现为油松>刺槐>山杨;土壤容重刺槐样地最大、山杨样地最小,样地之间差异显著;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山杨>油松>刺槐;各样地湿筛的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小于干筛的,0~30 cm土层干筛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总体表现为刺槐>油松>山杨,湿筛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最大为山杨、最小为刺槐,即刺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山杨团聚体稳定性最强;不同样地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有效水存在差异,但整体上油松样地的水分状况较好,不同样地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效水表现为油松>山杨>刺槐,凋萎系数表现为山杨>油松>刺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团聚体 平均质量直径 林地 土壤物理性质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新疆典型小流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柴仲平 王雪梅 +2 位作者 陈波浪 孙霞 贾宏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4-96,102,共4页
新疆是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区。以新疆典型小流域——阜康市三工河流域为例,对区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初步研究,旨在为小流域土壤侵蚀治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流域内典型梁峁坡地、不同坡度坡地及不同植被覆... 新疆是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区。以新疆典型小流域——阜康市三工河流域为例,对区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初步研究,旨在为小流域土壤侵蚀治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流域内典型梁峁坡地、不同坡度坡地及不同植被覆盖地0—20 cm和20—50 cm剖面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布存在以下特征:土壤同一剖面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同一坡面随坡位自上而下呈增加趋势;不同坡度则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植被覆盖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现:农用坡耕地<林地<草地<草灌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水土流失 小流域 水稳性团聚体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六种植被恢复模式对江西退化红壤理化性质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廷琦 刘苑秋 +2 位作者 刘晓君 高盼 温林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92-1304,共13页
【目的】探究植被恢复模式对退化红壤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中国南方的退化红壤区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及土壤结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江西省泰和县6种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纯林、木荷纯林、湿地松纯林、湿地松补植... 【目的】探究植被恢复模式对退化红壤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中国南方的退化红壤区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及土壤结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江西省泰和县6种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纯林、木荷纯林、湿地松纯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及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各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团聚体粒级分布及稳定性特征。【结果】(1)湿地松纯林在土壤表层的pH值显著小于其它恢复模式(P<0.05),湿地松补植木荷林在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最高,各恢复模式的土壤表层TN含量显著大于其它土层(P<0.05)。(2)0~10 cm表层土中>2 mm粒级的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木荷纯林(P<0.05),马尾松补植木荷林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大于马尾松纯林、湿地松纯林以及木荷纯林(P<0.05),马尾松纯林的破坏率(PAD)大于其它恢复模式。(3)土壤中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WR_(0.25))与破坏率(PAD)、分形维数(D)呈负相关,与团聚体平均直径(MWD、GMD)呈正相关。【结论】通过对6种植被恢复模式的研究比较,结果表明在江西退化红壤区种植混交林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改善效果比纯林更好,混交林恢复模式比纯林模式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退化红壤区 土壤团聚体 土壤理化性质 稳定性特征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骞 许明月 +4 位作者 魏思雪 王溢琨 王紫含 张博 汤洁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2-40,共9页
为揭示松嫩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和碳氮磷的影响,以松嫩平原内水田(W1)、旱田(W2)、湿地(W3)、草地(W4)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盐碱土壤团聚体主要组成... 为揭示松嫩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和碳氮磷的影响,以松嫩平原内水田(W1)、旱田(W2)、湿地(W3)、草地(W4)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盐碱土壤团聚体主要组成及其碳、氮、磷含量主要集中在≥0.5 mm和0.088~0.105 mm粒级,土壤结构良好,有利于团聚体对土壤养分物理保护并促进碳氮磷积累。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0.5 mm、0.25~0.5 mm团聚体有机碳与全氮、全磷均呈显著正相关,而湿地、草地土壤0.105~0.25 mm、0.088~0.105 mm团聚体有机碳与全氮、全磷均呈显著正相关,其团聚体碳氮磷对土壤养分具有良好指示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壤 团聚体 土地利用类型 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静水条件下植物根系对紫色土的抗蚀性效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纪滕 夏振尧 +5 位作者 刘琦 张伦 张保华 潘婵娟 杜祥运 许文年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3-97,共5页
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紫色土崩解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在该区域人工构建植被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以紫色土、狗牙根和多花木蓝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水崩解试验,研究不同植物根系组合下紫色土的抗蚀性能,分析紫色土的抗蚀性能与植物根系特... 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紫色土崩解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在该区域人工构建植被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以紫色土、狗牙根和多花木蓝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水崩解试验,研究不同植物根系组合下紫色土的抗蚀性能,分析紫色土的抗蚀性能与植物根系特征、侵蚀坡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植物根系能显著提高紫色土的土壤平均质量直径(MWD)、抗蚀系数和抗蚀增强系数,植物根系组合的抗蚀增强效果为草灌混播>纯草本>纯灌木;紫色土的抗蚀系数随根系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拟合优度在0.96以上,成显著相关关系;相同的种植条件下,累计崩解量随侵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在崩解前期增速较快、后期增速较慢并逐渐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抗蚀系数 土壤团聚体 根系特征 侵蚀坡度 累计崩解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