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84
1
作者 李新爱 肖和艾 +5 位作者 吴金水 苏以荣 黄道友 黄敏 刘守龙 彭洪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27-1831,共5页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而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旱地土壤pH值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地利用 林地 旱地 稻田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80
2
作者 刘晓利 何园球 +2 位作者 李成亮 姜灿烂 陈平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5-262,共8页
针对江西红壤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质量和肥力的相应变化,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旱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养分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荒地土壤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花生地和果园土壤则... 针对江西红壤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质量和肥力的相应变化,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旱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养分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荒地土壤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花生地和果园土壤则以0.25~0.053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各肥力水平下,菜地土壤中除>5 mm水稳性团聚体外,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花生地、果园和荒地土壤。说明菜地土壤长期大量施肥,导致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均相对丰富。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中,有机碳、全氮主要分布在>5 mm、5~2 mm和2~1 mm的较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说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其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全氮的消长趋势和有机碳一致。土壤全磷较均匀地分布在水稳性团聚体中,如高肥力菜地和荒地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全磷含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各利用方式旱地红壤中2~1 mm和1~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红壤 土地利用方式 肥力水平 水稳性团聚体 碳、氮、磷
下载PDF
植被类型对黄土丘陵区流域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55
3
作者 马玉红 郭胜利 +2 位作者 杨雨林 王小利 杨光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7-105,共9页
恢复植被是遏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有机碳氮(SOC,TSN)积累的重要措施。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基础,分析了主要植被类型的SOC,TSN变化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恢复的辽东栎群落SOC含量为29.5g/kg,其次为黄刺玫,狼牙刺群落11.6~... 恢复植被是遏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有机碳氮(SOC,TSN)积累的重要措施。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基础,分析了主要植被类型的SOC,TSN变化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恢复的辽东栎群落SOC含量为29.5g/kg,其次为黄刺玫,狼牙刺群落11.6~21.3g/kg,铁杆蒿(+长芒草)群落为8.4~10.6g/kg。人工建造的刺槐林5.53~11.9g/kg,小叶杨12.8~18.4g/kg,沙棘群落为8.7g/kg,仁用杏为4.7g/kg,苹果园SOC含量3.4~3.9g/kg,退耕苜蓿为4.2g/kg,耕地3.3~4.8g/kg。自然恢复的灌丛群落和人工乔木群落可有效地改变坡面SOC含量与分布。土壤有机碳氮具有显著线性关系,而C/N比例和作用区间随着农田到林地的演变而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燕沟流域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磷素吸附特性演变及其与土壤磷素形态、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47
4
作者 郭胜利 党廷辉 +1 位作者 刘守赞 郝明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9,共7页
在黄土旱塬区长期试验(1985-1997年)中,选取对照(不施肥,CK)、磷肥(P2O5 60 kg/hm2,P)、氮肥(N 120kg/hm2,N)、氮磷(N,120 kg/hm2,P2O5,60 kg/hm2,NP)、氮磷有机肥(N 120 kg/hm2,P2O560 kg/hm2,有机肥75 t/hm2,NPM),种植方式为冬小... 在黄土旱塬区长期试验(1985-1997年)中,选取对照(不施肥,CK)、磷肥(P2O5 60 kg/hm2,P)、氮肥(N 120kg/hm2,N)、氮磷(N,120 kg/hm2,P2O5,60 kg/hm2,NP)、氮磷有机肥(N 120 kg/hm2,P2O560 kg/hm2,有机肥75 t/hm2,NPM),种植方式为冬小麦连作的5种有代表性的施肥处理,研究了石灰性土壤磷素吸附特性的演变及其与土壤磷素形态、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P素的最大吸附量(Qm),1997年对照(CK)、N处理比1985年分别提高了18%和14%;而P、NP和NPM处理分别降低了26%、13%和24%。吸附能常数(k值)随时间延长,对照和N处理相对稳定,P和NP处理呈升高趋势,而NPM处理有降低趋势。土壤磷素吸附饱和度(DPS)和零净吸附磷浓度(EPC0)对照和N处理随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P、NP和NPM处理呈升高趋势。Qm与Ca8-P、Al-P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01),与Ca2-P、Pe-P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Ca2-P、有机磷含量变化与土壤DPS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EPC0只与有机磷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Qm、DPS和EPC0变化与SOC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磷素吸附 磷形态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被引量:49
5
作者 王小利 郭胜利 +2 位作者 马玉红 黄道友 吴金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81-1285,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农地、果园、林地和草地0~20cm表层土壤的有机碳(SOC)和全氮(TSN)积累特征.结果表明:该区SOC含量平均值为7·56g·kg-1,TSN平均值为0·71g·kg-1.其中,农地SOC和...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农地、果园、林地和草地0~20cm表层土壤的有机碳(SOC)和全氮(TSN)积累特征.结果表明:该区SOC含量平均值为7·56g·kg-1,TSN平均值为0·71g·kg-1.其中,农地SOC和TSN平均值分别为4·67和0·48g·kg-1,且梯田较低,川坝地较高.与农地相比,果园SOC(4·33g·kg-1)和TSN(0·46g·kg-1)平均值略有降低,草地较高.林地SOC和TSN平均值较农地高117·7%和89·4%.该区SOC和TSN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9·7%和58·4%,以林地最大(62·8%和54·5%),草地和农地次之,果园最小(18·0%和22·9%).土壤C/N依果园、农地、草地和林地的顺序递增.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下的SOC和TSN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91).黄土丘陵沟壑区基本农田建设和果园建设对SOC和TSN积累作用不明显;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明显促进了SOC和TSN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全氮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亚热带和黄土高原区耕作土壤有机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9
6
作者 吴金水 童成立 刘守龙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31-137,共7页
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我国亚热带和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土壤有机碳状况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新鲜有机质输入相同的情况下,亚热带地区的耕作土壤(0~20cm)有机碳积累量比北温带地区大约低50%,黄土高原地区的耕作土壤... 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我国亚热带和黄土高原地区耕作土壤有机碳状况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新鲜有机质输入相同的情况下,亚热带地区的耕作土壤(0~20cm)有机碳积累量比北温带地区大约低50%,黄土高原地区的耕作土壤有机碳积累量略高于北温带。预测到2050年气温升高1.5~3℃,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亚热带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耕作土壤有机碳积累水平将分别下降5.6%~10.9%和3.6%~9.4%。在保证化肥使用量不变的同时增加有机肥投入,亚热带地区的稻作土壤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旱作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且大于同期因气温升高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全球气候变化 模拟与预测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植被恢复演替序列的土壤有机碳氮矿化 被引量:38
7
作者 欧阳学军 周国逸 +3 位作者 魏识广 黄忠良 李炯 张德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88-1694,共7页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分析了南亚热带鼎湖山森林植被恢复演替序列不同阶段代表性森林-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0~10 cm)CO2、CH4排放/吸收和有机氮矿化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森林土壤培养52周的CO2-C累积排放量分...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分析了南亚热带鼎湖山森林植被恢复演替序列不同阶段代表性森林-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0~10 cm)CO2、CH4排放/吸收和有机氮矿化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森林土壤培养52周的CO2-C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0.66±3.36)、(58.17±7.25)和(59.31±13.58) mg·kg^-1,而其中的65.12%、64.41%和64.12%均在前9周被排放;马尾松林土壤的CO2-C累积排放量一直显著小于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用相符的二库动力学模型模拟的活性库和惰性库的碳矿化速率均呈递减趋势;土壤培养52周吸收CH4的累积量、培养20周有机氮净矿化量和净硝化量均为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P<0.05),净矿化的有效氮以硝态氮为主.说明森林植被类型的变化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这是其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一种内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氮 矿化 森林类型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和开垦年限下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养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刘晓利 何园球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89,共6页
本文就不同开垦年限下旱地、水田、菜园和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C和各养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地开垦为旱地、水田和菜园后,>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迅速下降,但随着利用年限的延长,>0.25mm的水稳... 本文就不同开垦年限下旱地、水田、菜园和荒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C和各养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地开垦为旱地、水田和菜园后,>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迅速下降,但随着利用年限的延长,>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呈增加趋势。旱地和菜园土壤有机C的积累速度高于全N,而水田土壤中全N和有机C含量同时迅速上升。土壤全P含量随开垦年限增加快速升高,但土壤K素淋失严重,随着熟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红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有机C和全N含量之间均达到了显著相关关系,而与全P和全K间相关性不显著。可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程度保持在何种水平,主要取决于农田有机C库及N的平衡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垦年限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氮和磷
下载PDF
退耕还草对土壤水分养分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郭胜利 路鹏 党廷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383-1388,共6页
研究了高原沟壑区 1984~ 1998年种植小麦和退耕种植苜蓿期间 ,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演变。结果表明 ,种植小麦在不施肥的条件下从 1984年到 1998年 ,0~ 30 0 cm土层水分和耕层有机碳氮含量都保持相对稳定 ,增施氮磷肥或在氮... 研究了高原沟壑区 1984~ 1998年种植小麦和退耕种植苜蓿期间 ,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演变。结果表明 ,种植小麦在不施肥的条件下从 1984年到 1998年 ,0~ 30 0 cm土层水分和耕层有机碳氮含量都保持相对稳定 ,增施氮磷肥或在氮磷肥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土壤 80~ 2 0 0 cm土层水分有降低趋势 ,而耕层有机碳氮含量分别提高 14 %~ 6 0 %和 12 %~ 5 5 %。地表植被在 1984年由作物改种苜蓿后到 1998年 ,0~ 30 0 cm土层土壤水分由 1984年的 2 0 %逐渐降低至 10 % ,耕层有机碳氮含量分别增加 2 3%~ 77%和 2 0 %~ 6 8%。无论种植小麦还是退耕种植苜蓿耕层以下土层的有机碳氮含量从 1984年到 1998年变化不大。在雨养农业区 ,水分利用效率是制约土壤水分和养分呈现相反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 土壤水分 土壤有机碳氮 小麦 苜蓿
下载PDF
天山北坡绿洲土壤有机碳和养分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29
10
作者 许文强 罗格平 +1 位作者 陈曦 肖鲁湘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13-1021,I0003,共10页
本文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绿洲作为研究区,利用1982、1999和2003年土壤养分数据,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绿洲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1982、1999和2003年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空间结构上,土壤有... 本文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绿洲作为研究区,利用1982、1999和2003年土壤养分数据,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绿洲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1982、1999和2003年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空间结构上,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具有中等或较弱的空间自相关;受土壤类型、种植作物种类等的影响,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各向异性较弱。Kriging和IDW插值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养分总体呈增加的趋势,绿洲土壤表现为“碳汇”,尤其在种植6年以上的多年生作物分布区,土壤“碳汇”趋势更加明显,说明以绿洲农业为主的人类活动基本合理,土壤质量正逐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养分 地统计 三工河流域
下载PDF
苜蓿草地与苜蓿-作物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轻组碳氮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王晓凌 李凤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2-135,142,共5页
从2000年10月到2004年4月,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苜蓿草地、苜蓿-作物轮作农田以及常规耕作农田中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轻组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轻组有机碳和氮含量苜蓿-作物轮作系... 从2000年10月到2004年4月,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苜蓿草地、苜蓿-作物轮作农田以及常规耕作农田中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轻组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轻组有机碳和氮含量苜蓿-作物轮作系统高于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以及它们占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的比苜蓿-作物轮作系统高于常规耕作农田。土壤呼吸商苜蓿-作物轮作系统低于苜蓿草地和常规耕作农田。14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含量高,分解腐化植物碎片的能力高,但土壤有机物质利用不经济,3年中土壤全氮含量并无显著增加,这说明该系统较高的物质循环能力仅维持高的土壤肥力,而不能继续提高土壤肥力。苜蓿-作物用地系统不但能克服长时间种植苜蓿造成的物质循环的浪费,而且维持了良好的土壤肥力,促进了土壤氮素的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作物轮作 微生物生物量 轻组碳和氮 土壤有机碳 土壤肥力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年限苹果园土壤碳、氮、磷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杨雨林 郭胜利 +2 位作者 马玉红 车升国 孙文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5-691,共7页
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因素。分析和讨论了5、101、5年苹果园耕层(0—20 cm)和0—20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年、10年和15年的塬面苹果园表层土壤有机碳依次为7.5、6.7和6.7... 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因素。分析和讨论了5、101、5年苹果园耕层(0—20 cm)和0—20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年、10年和15年的塬面苹果园表层土壤有机碳依次为7.5、6.7和6.7 g/kg;全氮依次为0.940、.85和0.83 g/kg;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随着种植年限而增加,与5年苹果园相比,塬面10年苹果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11%、60%,并且磷素的变异性随年限而增加。坡地10年、15年和20年苹果园土壤有机碳依次为6.36、.2和6.5 g/kg,全氮依次为0.76、0.76和0.81 g/kg;与10年苹果园相比,15年苹果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0%、28%。土壤剖面0—80 cm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80 cm以下不同利用条件苹果园土壤碳、磷含量差异不大,氮素含量在100 cm土层下随苹果园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果园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全磷 土壤有效磷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土壤对生态系统退化的响应 被引量:27
13
作者 魏亚伟 苏以荣 +1 位作者 陈香碧 何寻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08-1314,共7页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选取玉米-红薯轮作地(KMS)、放牧+冬季火烧草地(KGB)、自然恢复地(KNR)和原生林地(KPF)4种典型生态系统,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结构对生态系统退化的响应.结果表明:KPF土壤有机...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选取玉米-红薯轮作地(KMS)、放牧+冬季火烧草地(KGB)、自然恢复地(KNR)和原生林地(KPF)4种典型生态系统,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结构对生态系统退化的响应.结果表明:KPF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均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壤;其他3种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为:KNR>KGB>KMS,但差异不显著;KMS土壤全磷含量(0.87g·kg-1)分别是KNR和KGB的2.07和9.67倍(P<0.01);KGB和KNR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均显著大于KMS;KGB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大于KNR,但二者间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磷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减少人为干扰后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可以缓慢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适当放牧和自然恢复都可以作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响应较灵敏,可以作为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变化或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敏感指标.土壤结构以>0.25mm水稳性大团聚体为主(>70%)(KMS除外,以2~0.25mm团聚体为主),并以>2mm团聚体为主;土壤结构破坏率KMS(51.62%)大于KGB(23.48%),KNR和KPF较小(分别为9.09%和9.46%).说明人为干扰或农业耕作破坏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使其向小粒级转变,土壤结构破坏率增大.对喀斯特地区退化严重的生态系统应减少人为干扰,以自然恢复等保护性措施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全磷 微生物量 土壤团聚体
原文传递
杉木根系和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伟东 汪思龙 +2 位作者 颜绍馗 杨会侠 徐广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345-2350,共6页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杉木根系和凋落物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根系和凋落物在土壤生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与对照相比,杉木根系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基础呼吸、土壤有机碳(TOC)和微...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杉木根系和凋落物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根系和凋落物在土壤生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与对照相比,杉木根系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基础呼吸、土壤有机碳(TOC)和微生物熵显著增加,土壤呼吸熵(qCO2)显著降低(P<0.05);凋落物处理中,仅土壤基础呼吸和qCO2显著降低(P<0.05),而MBC、TOC和微生物熵没有显著变化(P>0.05).杉木根系和凋落物对土壤基础呼吸和qCO2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qCO2与土壤可溶性碳(R2=0.325)及TOC(R2=0.209)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微生物对碳的利用效率随土壤有机碳数量的增加而降低.与凋落物相比,杉木根系在土壤生态过程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根系 凋落物 微生物碳 土壤呼吸熵 土壤总有机碳
原文传递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胡宁 娄翼来 梁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3-226,共4页
以辽宁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对比研究了传统犁耕和6年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氮储量,为广泛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碳、氮截获功能和合理选择农业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 以辽宁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对比研究了传统犁耕和6年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氮储量,为广泛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碳、氮截获功能和合理选择农业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犁耕相比,免耕覆盖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5cm和5~15cm土层的有机碳、氮储量,对15cm以下土层没有影响,从而增加了0~100cm土体总的有机碳、氮储量,证明了免耕覆盖的土壤碳、氮截获功能,年均截获率分别为1.37Mg·hm-2和0.84Mg·hm-2。有机碳、氮在犁耕土壤0~30cm剖面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免耕覆盖后则发生明显的分层,产生表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免耕 秸秆覆盖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储量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碳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贾国梅 张宝林 +2 位作者 刘成 成霄峰 陈芳清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37-2040,共4页
植被覆盖变化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土壤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的发育和运行等方面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题研究宜昌点军区柏树地,橘树地以及菜地的土壤性质状况。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是柏树林最大,菜地的最小,而土... 植被覆盖变化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土壤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的发育和运行等方面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课题研究宜昌点军区柏树地,橘树地以及菜地的土壤性质状况。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是柏树林最大,菜地的最小,而土壤容重的大小顺序是:柑橘树地〉柏树地〉菜地。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二者的比值都是柏树地的最大,柑橘地的最小,菜地的处于中间状态。而微生物碳和微生物墒含量大小顺序是柏树地>柑橘树>菜地;微生物代谢墒的大小顺序是:柑橘地>菜地>柏树地。由此说明柏树生长有利于土壤活性碳源含量的提高和土壤质量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有机碳 易氧化碳 微生物碳 代谢墒
下载PDF
稻草还田和易地还土对红壤丘陵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玲 朱捍华 +3 位作者 苏以荣 肖和艾 黄道友 吴金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26-933,共8页
【目的】探讨稻草还田和易地还土对红壤丘陵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以红壤丘陵区长期定位点坡旱地和水旱轮作地为研究对象,选取3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稻草配施氮磷肥(S+NP),对试验6年来的数据... 【目的】探讨稻草还田和易地还土对红壤丘陵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以红壤丘陵区长期定位点坡旱地和水旱轮作地为研究对象,选取3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稻草配施氮磷肥(S+NP),对试验6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初始值相比,坡旱地NPK和S+NP处理在前4年内土壤有机碳(SOC)明显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4.6%和36.2%,此后波动较小;微生物量碳(MBC)总体保持增加趋势,NPK和S+NP处理显著高于CK,平均增幅分别为16.1%和33.5%;溶解有机碳(DOC)保持逐年增加,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旱轮作地各处理土壤有机碳6年内基本保持稳定,但NPK和CK处理均低于初始值;MBC总体亦具有增加趋势,S+NP处理明显高于CK,平均增幅为14.2%,但NPK处理低于CK;DOC后期出现降低趋势,且NPK和S+NP处理均低于CK。【结论】与单施化肥相比,稻草还田和易地还土均能明显提高土壤SOC和MBC含量,但稻草易地还土的效果更为显著,并在短期内表现明显。土壤溶解有机碳对施肥的响应较差,耕作时间较短的坡旱地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耕作时间较长的水旱轮作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稻草易地还土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稻渔系统碳固持与甲烷排放特征 被引量:18
18
作者 戴然欣 赵璐峰 +6 位作者 唐建军 章涛杰 郭梁 罗崎月 胡中元 胡亮亮 陈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6-629,共14页
稻渔系统(“渔”是水产动物如鱼、蟹、虾、鳖等的统称)是利用稻田浅水环境在种植水稻的同时放养一定数量水产动物的复合稻作体系。稻渔系统中水稻和水产动物相互作用影响着稻田系统碳氮等元素的运转和循环,对稻田系统碳固持和碳排放是... 稻渔系统(“渔”是水产动物如鱼、蟹、虾、鳖等的统称)是利用稻田浅水环境在种植水稻的同时放养一定数量水产动物的复合稻作体系。稻渔系统中水稻和水产动物相互作用影响着稻田系统碳氮等元素的运转和循环,对稻田系统碳固持和碳排放是否和如何产生影响也受到关注。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本文分析了稻渔系统土壤有机碳和甲烷(CH_(4))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在土壤有机碳固持方面,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渔系统土壤(0~20cm)有机碳总体呈增加趋势,主要与水产动物取食与排泄物转化和输入碳有关。在CH_(4)排放方面,不同研究存在差异,一些研究表明稻渔系统(如稻蛙、稻虾、稻鱼等模式)的CH_(4)排放显著低于水稻单作系统,而一些研究则发现稻渔系统(如稻鱼模式) CH_(4)排放显著高于水稻单作系统。稻渔系统CH_(4)排放主要受水产动物类群、水稻品种、稻田环境和种养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论文提出未来稻渔系统土壤有机碳固持和CH_(4)排放的研究应聚焦在:1)长期定位监测研究稻渔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CH_(4)等气体排放,通过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稻渔系统有机碳库和CH_(4)排放的动态特征;2)研究不同水产动物对稻田系统土壤碳库和CH_(4)等气体排放的影响机理;3)CH_(4)低排放水稻的育种和品种筛选,比较研究水稻与水产动物群体的配比、饲料和肥料投入比例、稻田水分管理模式、秸秆还田策略等,构建出适用于稻渔系统的固碳减排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渔系统 水产动物 土壤碳固持 土壤有机碳 甲烷排放
下载PDF
Effect of N and P addition on soil organic C potential mineralization in forest soils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17
19
作者 OUYANG, Xuejun ZHOU, Guoyi +4 位作者 HUANG, Zhongliang ZHOU, Cunyu LI, Jiong SHI, Junhui ZHANG, Deqi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9期1082-1089,共8页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s at a high level in some forests of South China. The effects of addition of exogenous N and P on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were studied to address: (1) if the atmospheric N d...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s at a high level in some forests of South China. The effects of addition of exogenous N and P on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were studied to address: (1) if the atmospheric N deposition promotes soil C storage through decreasing mineralization; (2) if the soil available P is a limitation to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Soils (0–10 cm) was sampled from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MEBF),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CBMF), and Pinus massonia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DITION inorganic N available P MINERALIZATION soil organic c South china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种植下土壤有机碳库和固碳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孙玉桃 廖育林 +3 位作者 郑圣先 聂军 鲁艳红 谢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2-740,共9页
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和猪粪(PM)、稻草(RS)对双季稻集约化种植下30年期间(1981—2010年)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平衡施用处理(NPK)的SOC、颗粒有机C(POC)和KMnO4氧化C(KMnO4-C)组分高于化肥非平衡施用处理(NP和NK)... 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和猪粪(PM)、稻草(RS)对双季稻集约化种植下30年期间(1981—2010年)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平衡施用处理(NPK)的SOC、颗粒有机C(POC)和KMnO4氧化C(KMnO4-C)组分高于化肥非平衡施用处理(NP和NK);猪粪、稻草与化肥(NK+PM、NP+RS和NPK+RS)长期配合施用处理的SOC、POC和KM-nO4-C组分显著增加.连续种植30年60季水稻后,猪粪与NK配施处理0~45cm土层的SOC(84.71tC·hm-2)、POC(8.94tC·hm-2)和KMnO4-C(21.09tC·hm-2)数量最高,其次是NPK+RS处理;NK+PM处理(485kgC·hm-2·a-1)的固C量最高,其次是NPK+RS处理(375kgC·hm-2·a-1).化肥与猪粪、稻草配施处理SOC的固C效率(CSE)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处理;施肥处理POC的固C效率(0.4%~1.2%)低于KMnO4-C(3.0%~8.3%).采用腐殖化常数值(h)和Jenkinson方程的衰减常数(k)可以预测不同处理2010年的SOC储量,通过Jen-kinson方程可以计算维持1981年的SOC储量水平所需要的C投入量(AE).双季稻种植下,长期连续施用NK+PM、NP+RS和NPK+RS处理的SOC含量增加是由于年C输入量高于AE所致.在南方亚热带双季稻种植区,化肥与猪粪、稻草长期配施将促进水稻土有机碳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水稻土 土壤有机碳 颗粒有机碳 KMnO4氧化c 固碳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