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警察的法律意识
1
作者 张晓路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40-43,共4页
公安工作提供的是一种公共产品 ,它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警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问题 ,已成为制约公安工作的重要因素 ,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 ,对警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行重... 公安工作提供的是一种公共产品 ,它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警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问题 ,已成为制约公安工作的重要因素 ,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 ,对警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行重点分析 ,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 法律意识 公安工作 法律素质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下载PDF
云南藏区老年协会自主性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相关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施巍巍 王丽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7,共8页
现代社会的变迁和老年服务需求,诱致催生了老年协会,政府的选择性管理为其提供了发展空间。云南藏区老年协会的自主性发展在促进藏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服务、凝聚、桥梁、创新、调适的积极作用。云南藏区老年协会发展的实践表... 现代社会的变迁和老年服务需求,诱致催生了老年协会,政府的选择性管理为其提供了发展空间。云南藏区老年协会的自主性发展在促进藏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服务、凝聚、桥梁、创新、调适的积极作用。云南藏区老年协会发展的实践表明,老年协会既是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又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予积极扶持,促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协会 自主性 社会支持
下载PDF
传统道德的偏执性及现代公民伦理的缺失性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萧鸿江 《大连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7-13,共7页
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道德失落、环境失序以及人情腐化、行为失范的问题,久为人们所谈论。深掘历史根源———中国传统道德受制于君主专制私德人治、偏执于宗法血缘私情化、偏执于社会亲缘人情化的特质,仍然对现代伦理文化发育有着负... 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道德失落、环境失序以及人情腐化、行为失范的问题,久为人们所谈论。深掘历史根源———中国传统道德受制于君主专制私德人治、偏执于宗法血缘私情化、偏执于社会亲缘人情化的特质,仍然对现代伦理文化发育有着负面传承影响。揭示现代根源———现代社会缺失对公民概念的认知,缺失公民伦理的灌输教化机制,缺失公民道德规范的更为“基本”、更切实际的设计和更有效果的践履,必然使现代伦理文化建设滞迟乏力。这一切都不利于和谐文明社会的科学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道德 人情化 公民意识 公民伦理 公民社会 基本规范
下载PDF
公民社会与城乡互动的审美时代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咏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公民社会的建立,极大地释放了公民的创造力。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使得我们的时代走向城乡互动的审美时代。城市的高度技术崇拜,使城市的空间变得富有想象力。乡土的经济限制与文化限制,激发人们向往城市生活空间,但城市的空间完全无法... 公民社会的建立,极大地释放了公民的创造力。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使得我们的时代走向城乡互动的审美时代。城市的高度技术崇拜,使城市的空间变得富有想象力。乡土的经济限制与文化限制,激发人们向往城市生活空间,但城市的空间完全无法满足公民的需要。乡土空间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公民的生活需要。当乡土联系城市变得快捷,城乡才形成了真正的审美互动;如何建立城乡之间的和谐空间,考验着公民社会的审美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 城乡互动 审美时代
下载PDF
市场与权利:对市场民主价值的法律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霍中文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7-100,共4页
市场需要权利 ,权利需要市场。市场对权利的需要创造了权利的巨大市场。市场为权利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市场能够摧毁权利枷锁 ,保护个人权利免受国家权力的侵犯。
关键词 市场 权利 民主价值 依附关系 市民社会 法律
下载PDF
对构建政治民主化和谐社会的法理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郭道晖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6-201,共6页
“和谐社会”这一现代政治学、社会学概念,不能简单地套用于法学范畴。与“和谐”相对应的法学范畴是“平衡”,它主要体现为公民的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平衡,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利平衡,以及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格... “和谐社会”这一现代政治学、社会学概念,不能简单地套用于法学范畴。与“和谐”相对应的法学范畴是“平衡”,它主要体现为公民的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平衡,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利平衡,以及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格局的相互谐调,互补互动。建构和谐社会是社会矛盾运动的过程。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化解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一冲突的阶级性实质是权贵资产者阶层与工农弱势群体的矛盾与对立,而建构公民社会则是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社会矛盾 公民社会 政治民主化
下载PDF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再析——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
7
作者 王曦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2-55,共4页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其价值指向是人类解放。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对我国目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市民社会 人类解放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为智能社会公民素养奠基的《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
8
作者 苗逢春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共12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4年9月颁布了全球首份《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该文是对该能力框架的解读。世界各国将先后步入智能社会的新时代,以理念引领和公民素养培养为核心职责的教育系统须预前构想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智能社会所需的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4年9月颁布了全球首份《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该文是对该能力框架的解读。世界各国将先后步入智能社会的新时代,以理念引领和公民素养培养为核心职责的教育系统须预前构想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智能社会所需的智能社会公民素养,主动定义和培养学生人工智能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主张应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人工智能的负责应用者、合作设计者和有创造力的人工智能社会公民。为此,相关能力框架应以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价值观取向为出发点,综合界定人工智能伦理知识和智能社会公民责任、服务于终生学习的可迁移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面向社会包容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系统设计能力。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是智能社会公民素养奠基的主渠道,课程规划机构应论证超学科人工智能能力结构和核心课程体系,探索跨学科课程群和螺旋上升的课程序列,推进人工智能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和发展,并建构人工智能领域的效标参照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人工智能能力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 智能社会公民素养 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观念 人工智能伦理 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和应用技能 人工智能系统设计
下载PDF
论政治文明视域下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的调整 被引量:3
9
作者 欧阳林 黄月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5-157,共3页
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社会的出现,其实质是民主政治,其根基是公民社会。就中国来说,公民社会是与传统的"臣民社会"和"威权社会"不同的社会,要求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养成政治民主精神,形成公民意... 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社会的出现,其实质是民主政治,其根基是公民社会。就中国来说,公民社会是与传统的"臣民社会"和"威权社会"不同的社会,要求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养成政治民主精神,形成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做出适时的调整,在不否定政治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更趋向于强化育人、协调和发展等功能;同时将形成并推崇"主体一发展性"德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明 公民社会 学校德育 发展
下载PDF
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生活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志山 胡跃娜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39,共5页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道德状态,它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人的身心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让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而道德生活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超功利的精神性审美生活,是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道德状态,它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人的身心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让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而道德生活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超功利的精神性审美生活,是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和谐的创造性生活。生态伦理教育、政治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和文化伦理教育将为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生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公民 道德生活
下载PDF
诚信与公民社会散论 被引量:5
11
作者 曾建平 余小江 《伦理学研究》 2004年第1期70-75,共6页
“诚”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本体特性之义和德性之义 ,“信”具有主体对客体的态度 ,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行为 ,客体对主体的状态三种情形 ,“诚”与“信”之间略有差异。诚信不完全等同于信用 ,诚信的特点是主观性、渐成性... “诚”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本体特性之义和德性之义 ,“信”具有主体对客体的态度 ,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行为 ,客体对主体的状态三种情形 ,“诚”与“信”之间略有差异。诚信不完全等同于信用 ,诚信的特点是主观性、渐成性和根本性 ,信用之所以具有伦理品格是由它的时间差、不确定性和不充分性等特性来决定的。公民社会异于威权社会 ,它是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 ,在平等交往、契约自由、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公民社会 ,诚信具有广泛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学理根据。维护公民社会的诚信要注重社会机制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 信用 威权社会 公民社会
下载PDF
论审计风险的异议与协调 被引量:2
12
作者 包强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6-59,共4页
从安达信到中天勤人们开始质疑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质疑他们的公信力度,甚至质疑他们是否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审计人员好像面临着空前的风险压力,实际上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里有认识上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注册会计师、法律界和社会公众... 从安达信到中天勤人们开始质疑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质疑他们的公信力度,甚至质疑他们是否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审计人员好像面临着空前的风险压力,实际上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里有认识上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注册会计师、法律界和社会公众分歧谈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 法律界 社会公众
下载PDF
试论社会公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殿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5-7,共3页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和谐是一种伦理价值追求,因此,从伦理学入手就能强化社会公德的基础,而今,公民道德滑坡,道德秩序紊乱,加强公民道德势在必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伦理基础,有利于更好地构建...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和谐是一种伦理价值追求,因此,从伦理学入手就能强化社会公德的基础,而今,公民道德滑坡,道德秩序紊乱,加强公民道德势在必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伦理基础,有利于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德 和谐社会 公民道德
下载PDF
论和谐社会的公民德性——兼论公民德性教育的理念与应有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兴国 《伦理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35-39,共5页
共同体的美好是以相关的公民德性之存在为条件。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正义的德性。和谐社会公民的德性包括恪尽职守、平等、守法、诚信、友爱等道德品质。致力于公民德性的教育,应当是以社会正义而非社会成就为旨归;应当着力关注... 共同体的美好是以相关的公民德性之存在为条件。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正义的德性。和谐社会公民的德性包括恪尽职守、平等、守法、诚信、友爱等道德品质。致力于公民德性的教育,应当是以社会正义而非社会成就为旨归;应当着力关注人的德性的发展;应当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公民 德性 教育
下载PDF
小康社会与公民道德断想
15
作者 窦炎国 《伦理学研究》 2004年第1期15-23,共9页
应当把社会伦理关系的变革和主体道德人格的完善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的价值目标 ,不仅要切实理顺经济伦理关系 ,而且必须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正的政治伦理关系和文化伦理关系。小康社会的道德要求包括... 应当把社会伦理关系的变革和主体道德人格的完善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的价值目标 ,不仅要切实理顺经济伦理关系 ,而且必须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正的政治伦理关系和文化伦理关系。小康社会的道德要求包括经济交往中的效率与公平、政治生活中的正义与民主、文化领域中的服务与奉献。小康社会的人格理想将以追求人性的自我完善和人格的自主、自觉、自由为基本特点。小康社会也将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康社会 公民道德 价值目标 伦理关系 道德要求 人格理想 行为方式
下载PDF
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琪瑛 《南平师专学报》 2006年第3期23-25,35,共4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提出了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把公民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提出了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把公民思想道德做为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提出了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五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公民 思想道德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