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医学社会史发展述论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化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116,144,共7页
医学社会史首先是在医学史内部孕育并诞生的,是医学史研究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其研究者也大多为医学史家而非专业的历史学家。而随着新史学的发展,历史学家越来越多地将疾病、医疗作为切入点来考察社会历史的变迁。医学史和历史学之间融... 医学社会史首先是在医学史内部孕育并诞生的,是医学史研究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其研究者也大多为医学史家而非专业的历史学家。而随着新史学的发展,历史学家越来越多地将疾病、医疗作为切入点来考察社会历史的变迁。医学史和历史学之间融合的不断加强,使得医学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学科领域逐步完善起来。医学社会史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至今方兴未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医学社会史 医学史 历史学
下载PDF
关于医学社会史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7
2
作者 杜志章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23,共9页
医学社会史是从社会史的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上人们医药活动的考察来认识社会(文化)的形态及其变迁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历史上人们医药活动的共时性结构和历时性变迁;其研究方法要求做到传统史学方法现代... 医学社会史是从社会史的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上人们医药活动的考察来认识社会(文化)的形态及其变迁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历史上人们医药活动的共时性结构和历时性变迁;其研究方法要求做到传统史学方法现代化,西方史学方法本土化以及其他学科方法史学化;从学科价值上看,医学社会史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社会史的内涵,而且可以促使史学工作者重新审视历史学的对象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 社会史 医学社会史
下载PDF
医疗内外的社会性别——近代中国子宫癌的认知、发病与诊疗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姚霏 鞠茹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79,共12页
在西方医学实践与中国女权思潮的共同推进下,子宫癌知识开始在近代中国社会传播。西方医学不仅掌握了对近代中国子宫癌高发的原因和状况的评判,更主导了子宫癌的诊断和治疗。然而,横亘在中国患者与西方医疗之间的障碍,除了财力的限制之... 在西方医学实践与中国女权思潮的共同推进下,子宫癌知识开始在近代中国社会传播。西方医学不仅掌握了对近代中国子宫癌高发的原因和状况的评判,更主导了子宫癌的诊断和治疗。然而,横亘在中国患者与西方医疗之间的障碍,除了财力的限制之外,传统性别观下的身体观和中西医疗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近代中国女性子宫癌诊断不力、治疗有限的原因。文章将医学与史学进行学科交叉,强调文化因素特别是社会性别观念对近代中国子宫癌认知、发病与诊疗的影响。事实上,社会性别观念等文化因素同样影响着当代的子宫癌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癌 社会性别 医疗社会史
原文传递
沙俄治下的中亚霍乱疫情及其防疫对策演变--一项医学社会史研究
4
作者 韩淑珍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霍乱是极具破坏性的流行病,仅沙俄统治中亚时期就先后爆发过八次。其中,在1872年、1892年及20世纪初期的三次霍乱疫情中,沙俄政府分别采取了不同的防疫对策进行应对;期间防疫对策的调整演变,体现了现代西方医学观念的进步,也折射出流行... 霍乱是极具破坏性的流行病,仅沙俄统治中亚时期就先后爆发过八次。其中,在1872年、1892年及20世纪初期的三次霍乱疫情中,沙俄政府分别采取了不同的防疫对策进行应对;期间防疫对策的调整演变,体现了现代西方医学观念的进步,也折射出流行病与中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间存在着的互动关系;流行病防控措施的实施和效果的显现,既与疾病理论的进步有关,还与区域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连,而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习俗对防疫对策的运转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沙俄统治中亚时期防疫对策的演变并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地区医疗卫生领域合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俄 中亚 防疫对策 霍乱 医学社会史
下载PDF
沙俄政府应对中亚霍乱的医学社会史探析——以1892年塔什干疫情防控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韩淑珍 王建新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7,共11页
19世纪欧洲百年大霍乱波及沙俄殖民统治的中亚地区,1892年发生于图尔克斯坦总督府所在地塔什干市的疫情非常严重。由于传统疾病观的根深蒂固,导致沙俄政府防疫措施实施不力,进而演变为“霍乱骚动”。文章聚焦沙俄政府应对霍乱的社会影... 19世纪欧洲百年大霍乱波及沙俄殖民统治的中亚地区,1892年发生于图尔克斯坦总督府所在地塔什干市的疫情非常严重。由于传统疾病观的根深蒂固,导致沙俄政府防疫措施实施不力,进而演变为“霍乱骚动”。文章聚焦沙俄政府应对霍乱的社会影响及其殖民主义医疗意识形态因素,梳理沙俄政府防控措施实施不力而导致动乱的事件过程,总结事件发生机制。研究旨在拓展中亚医学社会史研究和医学人类学研究新视角,为理解中亚社会变迁、促进“一带一路”发展提供政策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俄 中亚 霍乱 疫情防控 医学社会史
原文传递
近代社会变迁视野下的西医传播与近代中医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婷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70-74,共5页
随着近代中国国势衰微,向西方学习被认为是救亡图存的唯一道路,西医作为西学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认可与推崇。从早期"西医长于外科"到西医学堂的建立,继而到医学维新,再到对西医科学的崇拜,实际上从一个侧面昭示了近代... 随着近代中国国势衰微,向西方学习被认为是救亡图存的唯一道路,西医作为西学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认可与推崇。从早期"西医长于外科"到西医学堂的建立,继而到医学维新,再到对西医科学的崇拜,实际上从一个侧面昭示了近代先进国人在器物、制度和思想观念等三个层面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历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近代以来西医的传播和中医的遭遇,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国人对现代性的诉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现代性 医学社会史
下载PDF
“食鱼致病”医学观念与殖民海洋渔业:医学社会史视角下英属印度海洋鱼类腌渍产业发展历程研究(1867—1930)
7
作者 刘旭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6-498,共13页
随着工业革命到来,英美等国对待鱼肉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将鱼肉作为工人阶级廉价营养食物的期许之下,相关渔业迅速发展。在英属印度,由于气候炎热且冷冻保鲜技术尚未普及,腌制咸鱼成为当地渔业普遍做法。以乔纳森·哈钦森为代... 随着工业革命到来,英美等国对待鱼肉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将鱼肉作为工人阶级廉价营养食物的期许之下,相关渔业迅速发展。在英属印度,由于气候炎热且冷冻保鲜技术尚未普及,腌制咸鱼成为当地渔业普遍做法。以乔纳森·哈钦森为代表的“食鱼致病”医学学派应运而生。该学派认为,食用不卫生鱼肉是诱发麻风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病因,能否生产出卫生鱼类制品关系英属印度渔业产业成败。在其建议下,英属印度渔业产业一方面将腌渍咸鱼所用食盐视为根除“食鱼致病”弊端并治愈霍乱、麻风病等多种疾病的“预防药物”,大肆批判当地土著“盐地加工”工艺;另一方面则借助公共卫生知识,改进提升“湿法加工”等咸鱼加工工艺。虽然上述努力最终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医学知识与经济产业、文化观念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为探讨服务现实型科学知识生成演化机制提供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社会史 “食鱼致病” 印度殖民海洋渔业 咸鱼腌渍产业 麻风病
下载PDF
近代民族主义话语下的中医存废论争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婷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46-150,共5页
在近代西学东渐而形成的现代与科学话语下,中医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和生存挑战。为争取生存合法性和发展空间,中医界在这场中医存废论争中极力强化其"民族医"身份,试图将科学或非科学、现代或落后的医理之争转化为卖国或... 在近代西学东渐而形成的现代与科学话语下,中医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和生存挑战。为争取生存合法性和发展空间,中医界在这场中医存废论争中极力强化其"民族医"身份,试图将科学或非科学、现代或落后的医理之争转化为卖国或爱国、侵略或反侵略的义理之争。医界的论争实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碰撞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理与义理 现代主义 民族主义 医学社会史
下载PDF
疫情下的唐朝与唐人:唐代疫病流行特征及官民因应
9
作者 王思璀 《中华医史杂志》 2023年第4期222-232,共11页
在正史的记载中, 唐代是大疫发生次数相对较少、疫情冲击烈度相对较低的一个历史时期, 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及疫情时期民众生活处境值得进行深入探析。梳理唐代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49次疫情, 从季节分布、历史分布、与其他灾害相关性、地... 在正史的记载中, 唐代是大疫发生次数相对较少、疫情冲击烈度相对较低的一个历史时期, 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及疫情时期民众生活处境值得进行深入探析。梳理唐代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49次疫情, 从季节分布、历史分布、与其他灾害相关性、地域分布等角度, 分析了其时空分布情况;并就唐代政府遣医送药、抚恤民众、颁布药方、埋瘗遗体等抗疫措施加以辨析;对唐代百姓鬼神行病、因果报应、天地异象、患者传染等疫情认知, 祭祀祈祷、求助僧道、迁徙避居、寄望神器、防疫习俗等因应手段, 葬之以礼、入土为安的心理寄托等内容进行了总结, 同时对各种治疗者在疫情中的表现及其效果加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瘟疫 医疗社会史
原文传递
在医学与社会中发现人的声音——《伤寒玛丽》对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启益
10
作者 向亚军 《史学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132,共7页
玛丽·梅伦是北美在20世纪初发现的第一位“健康的伤寒病菌携带者”,其故事在美国被大众所熟知,“伤寒玛丽”一词被用于指称携带病毒并对周围构成潜在威胁的人而在社会中广泛使用。在20世纪末艾滋病流行,医学社会史、新文化史研究... 玛丽·梅伦是北美在20世纪初发现的第一位“健康的伤寒病菌携带者”,其故事在美国被大众所熟知,“伤寒玛丽”一词被用于指称携带病毒并对周围构成潜在威胁的人而在社会中广泛使用。在20世纪末艾滋病流行,医学社会史、新文化史研究兴起的背景下,美国医学史家朱迪斯·W.莱维特重新书写“伤寒玛丽”故事。《伤寒玛丽》围绕玛丽被发现、追踪和长期隔离的过程而展开,从科学、政治、法律、社会认知、媒体、玛丽个人等不同角度呈现“伤寒玛丽”的不同叙事,展现医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同时吸收新文化史研究的理念和方法,基于对史料的细致分析以及叙事手法的运用,发掘历史中人的声音。重新阅读该书,将为国内医疗社会史学者提供直接的借鉴,并从学术理念和方法上启发国内史学界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玛丽” 带菌者 莱维特 医疗社会史
原文传递
从医护伦理看近代中国医院与家庭的多重变奏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婷婷 李久辉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年第5期706-708,共3页
通过分析西医对中国家庭在医学护理中的作用经历了拒斥质疑-认同移植-主动利用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医疗空间的转变客观上促使了医护伦理转换。认识到西医制度与中国家庭、地方伦理模式的相互妥协与契合是西方医疗系统进入并内化于中国人... 通过分析西医对中国家庭在医学护理中的作用经历了拒斥质疑-认同移植-主动利用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医疗空间的转变客观上促使了医护伦理转换。认识到西医制度与中国家庭、地方伦理模式的相互妥协与契合是西方医疗系统进入并内化于中国人生活状态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医院 医学伦理 医疗社会史 社会服务 转变
下载PDF
明清时期男性关系网络主导下的女性择医 被引量:2
12
作者 顾玥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1-128,共8页
现有对中国古代女性医疗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作为救治者或妇科语境下对女性身体的认知,鲜有从社会医疗史的角度讨论女性作为被救治者所面对的诊疗生态。本文以明清时期女性择医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在中国古代空间和性别意识的交互... 现有对中国古代女性医疗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作为救治者或妇科语境下对女性身体的认知,鲜有从社会医疗史的角度讨论女性作为被救治者所面对的诊疗生态。本文以明清时期女性择医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在中国古代空间和性别意识的交互影响下,明清时期的男性关系网络对于女性病患的择医行为起着主导性作用。通过对比不同阶层女性的求医渠道,可以发现不同社会地位的女性患者在求医问诊过程中对于男性关系网络的依赖程度大不相同,社会地位较低的女性病患对于这种关系网络的依赖性较弱。以此为延伸,本文对中上阶层女性病患在就诊过程中的缄默问题也做了进一步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疾病 男性关系网络 妇女史 社会医疗史
原文传递
近二十年汉唐药物学史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幼为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4期17-25,共9页
药物学史在中国医药史中尚处于边缘化地位,研究也呈内史有余而外史不足的态势,进入21世纪后此类情况有所改观。从近二十年来汉唐药物学史的相关研究来看,学界对出土医药简帛中药物、药方的社会文化解读趋向明显。药物学史的社会文化研... 药物学史在中国医药史中尚处于边缘化地位,研究也呈内史有余而外史不足的态势,进入21世纪后此类情况有所改观。从近二十年来汉唐药物学史的相关研究来看,学界对出土医药简帛中药物、药方的社会文化解读趋向明显。药物学史的社会文化研究领域趋多且向纵深跃进。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药物学史研究应结合当前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趋势,进一步扩展史料来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视野重新考察汉唐乃至中国古代药物、药方以及医药文献,使中药成为管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结构变化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学史 医疗社会史 汉唐 中药 物质文化
下载PDF
构建学术共同体,助推医史研究新发展——“医疗社会史在中国”会议综述 被引量:2
14
作者 祝介梅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5-72,共8页
中国的医疗社会史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至今已历30余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医史研究论著,在研究范围、视域、方法、理论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暨首届学术年会的召开,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中国的医疗社会史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至今已历30余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医史研究论著,在研究范围、视域、方法、理论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暨首届学术年会的召开,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呈现出会议规模大、论文水平高、议题前沿、研究方法多元、视野开阔等显著特点。大会上针对目前中国医疗社会史研究的现状和困境展开讨论,围绕其学科属性、学科定位,学科体系建设,相关研究资料的整理出版,以及青年学人的培养等问题建言献策,共同助推中国医史研究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社会史 融通内外 学术共同体 困境 前景
原文传递
中国早期放射科的建制化初探——以北大医院放射科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关立深 王一方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8-90,共3页
基于文献回溯与口述访谈,勾勒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从1922年建科到1980年中期的发展历程。通过回顾该科室人事变迁、设备更新、科研及学术活动各方面的演进,展现了人-机依赖型临床医学科室的建制化路径及放射学技术的发展特色,反映... 基于文献回溯与口述访谈,勾勒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从1922年建科到1980年中期的发展历程。通过回顾该科室人事变迁、设备更新、科研及学术活动各方面的演进,展现了人-机依赖型临床医学科室的建制化路径及放射学技术的发展特色,反映了科室的技术价值积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放射科 医学史 医学社会史
下载PDF
中国历史上的农村贫困医疗救助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文贤 李宁秀 任晓辉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3-55,共3页
从医学史的角度回顾我国历史上的济贫思想和实践,分析不同时代农村医疗救助的形式、内容和特点,指出农村贫困医疗救助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现代意义上的医疗救助是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我国乡村社会以情感和道德为主体的互... 从医学史的角度回顾我国历史上的济贫思想和实践,分析不同时代农村医疗救助的形式、内容和特点,指出农村贫困医疗救助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现代意义上的医疗救助是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我国乡村社会以情感和道德为主体的互助历史传统,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贫困医疗救助制度是当今政府和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贫困 医疗救助 社会保障 医学史
下载PDF
哈维“生理学革命”的社会历史背景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振良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4,127,共3页
17世纪哈维的生理学革命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循环思想、对心脏的认识和目的论思想,建立在盖仑的解剖和实验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概念系统和材料基础之上。近代的经验论、数学方法和机械论思想都为其提供了社会基础。哈维是西方传统医学... 17世纪哈维的生理学革命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循环思想、对心脏的认识和目的论思想,建立在盖仑的解剖和实验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概念系统和材料基础之上。近代的经验论、数学方法和机械论思想都为其提供了社会基础。哈维是西方传统医学向近代医学转变的枢纽式人物,其革命是累积的结果,对于科学思想形成应从社会历史中寻找原因,其中"错误"的思想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学革命 血液循环 哈维 医学社会史
原文传递
1918大流感在中国:传播、认知、争鸣与省思
18
作者 邹赜韬 《全球史评论》 2022年第2期169-200,344-345,共34页
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经受了1918大流感考验。1918大流感在华传播呈现“多点并生,多线同行,危害直线上升”的宏观局面,激励着多元主体随影响渐深而强化疫情反思。疫情期间,中国所受影响具有“华洋同遭,华惨于洋,华洋互传”的特征,决... 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经受了1918大流感考验。1918大流感在华传播呈现“多点并生,多线同行,危害直线上升”的宏观局面,激励着多元主体随影响渐深而强化疫情反思。疫情期间,中国所受影响具有“华洋同遭,华惨于洋,华洋互传”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对1918大流感认知的“华洋杂处”属性,发育出“时瘟”“流感”认知双线。“时瘟”论与“流感”论各有千秋,前者覆盖广从而在地化信息源丰富。后者命名清晰,规避了“一词多病”的语言陷阱。带着中西医争鸣印记,“时瘟”论和“流感”论在病理识别、公共卫生措施等方面展开了多维理论交锋。两线虽互相攻讦,但总体冷静客观,将“中医存废”争鸣落实做细,丰富了这场旷世论战的思想内涵。另一面,“时瘟”论也积极吸纳“流感”论的长处,完成了实用主义的调和。相形之下,“流感”论者出于傲慢等情绪化原因,久久抗拒接触“时瘟”论者的有益成果,从而留下诸多遗憾。1918大流感期间,一批中国/在华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天下一家”的世界主义防疫理念,在疫情动态的信息交互、实务认知更新等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8大流感 中西医之争 全球史 医疗社会史
原文传递
家庭、情感与身份对抗:疾病与疾痛分析模式下的明清女性病患
19
作者 顾玥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8,共9页
疾病与疾痛的分析模式可以揭示患者与医者认知上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在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知识产生时就已确立。通过运用这种分析模式对明清时期女性病患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女性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对她们的疾痛经验有极大的影响。由于... 疾病与疾痛的分析模式可以揭示患者与医者认知上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在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知识产生时就已确立。通过运用这种分析模式对明清时期女性病患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女性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对她们的疾痛经验有极大的影响。由于缺乏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几乎决定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人际关系,构建着她们的生命故事并左右着疾痛的意义。不仅如此,作为长期被医疗知识边缘化的群体,明清时期女性在面对疾病时,相对于医学理论她们会更注重疼痛、情感、精神上的病痛体验,而善于解决疾病表征的非学术性医学常常可以更好地回应女性病患的需求,女性也因此对其产生了某种身份认同,并在家庭医疗决策层面与儒医所代表的学术性医学产生身份对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史 医疗社会史 女性病患 疾痛
原文传递
艾滋病“日常接触传播”论引发的舆论争议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步凯 张大庆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5-80,F0003,共7页
深入考察1983年艾滋病“日常接触传播”论引发的舆论争议,得以剖析引发这一争议的动因与机制。医学问题向医学社会问题的转向、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及公众对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迫切期待构建了艾滋病流行早期特定的情境性因素,推动了舆论争议... 深入考察1983年艾滋病“日常接触传播”论引发的舆论争议,得以剖析引发这一争议的动因与机制。医学问题向医学社会问题的转向、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及公众对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迫切期待构建了艾滋病流行早期特定的情境性因素,推动了舆论争议的出现。突发公共事件出现时,包容科学家的意见观点,接纳科学的不确定性,维护科学信息传播的公共空间,既是科学进步的保障,也是促进科学技术更好发挥公共效益、全社会共同应对危机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疾病史 社会史 科学传播 安东尼·福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