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1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地面站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164
1
作者 韦志刚 黄荣辉 +1 位作者 陈文 董文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6-508,共13页
作者选取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境内的72个气象站逐日观测的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积雪的年变程并不完全一致,高原东南缘的积雪主要发生在3月份;高原东南和东北部的积雪一年有两个高... 作者选取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境内的72个气象站逐日观测的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积雪的年变程并不完全一致,高原东南缘的积雪主要发生在3月份;高原东南和东北部的积雪一年有两个高值区:前冬10~12月,后冬2~4月;高原中部和西南部的积雪主要在隆冬12~1月;中部一些站点的积雪一年存在3个峰值:10月、1月和5月.青藏高原的积雪主要发生在10月至5月份,9月和6月的积雪相对来说很少,7月和8月基本无积雪.高原沿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以及喜马拉雅山坡的站点最早开始有积雪,8、9月份就会有积雪产生,并且这些地区最迟有积雪的月份也较晚,6、7月份还会有积雪存在;而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到湟水流域、沿雅鲁藏布江的河谷地带积雪出现得晚(10、11月),最迟出现积雪的月份却要早(5、6月份),雅鲁藏布江东段地带甚至最迟出现积雪的月份要提前到3、4月份.高原积雪存在三个高值中心:一是由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沿线各站组成的南部高值中心;二是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东段山区;三是位于高原东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地区.青藏高原积雪总的来讲呈平缓的增长态势,20世纪60年代初积雪稍偏多,20世纪60年代中到20世纪70年代中是积雪偏少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是积雪偏多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到20世纪80年代末,积雪明显增加,20世纪90年代积雪又表现出减少的趋势.高原冬春多雪年为1983、1978、1982、1998、1993、1962、1968、1989、1995、1990;冬春少雪年为1965、1999、1984、1969、1985、1971、1976、1967、1960、1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站 积雪 空间分布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20世纪后期青藏高原积雪和冻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03
2
作者 高荣 韦志刚 +2 位作者 董文杰 王澄海 钟海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利用1981—1999年青海和西藏72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和冻结日数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是增加的,在20世纪90年代则是减少的;而此20年间高原季节性冻土冻... 利用1981—1999年青海和西藏72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和冻结日数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是增加的,在20世纪90年代则是减少的;而此20年间高原季节性冻土冻结日数呈递减趋势。多年平均的高原冬春积雪日数由南向北是减小的,多年平均的冻结日数由高原中部向四周是递减的。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冻结日数均以2~6年周期变化,气温以准3年周期变化,西藏降水以准8年、准3年周期变化,而青海降水以3~5年周期变化,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冻结日数和冬春气温振荡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都呈现加快趋势。冬春积雪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的变化呈负相关,与冬春降水的变化呈正相关;冻结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和冬春降水的变化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冻土 气候变化 降水 冻结日数
下载PDF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tions of Snow Cover over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in China 被引量:52
3
作者 陈烈庭 吴仁广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8-30,共13页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tions of winter snow cover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 are analyzed by using monthly mean snow depth data set of 60 stations over QXP for the period of 1958 through 1992. It is f...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tions of winter snow cover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 are analyzed by using monthly mean snow depth data set of 60 stations over QXP for the period of 1958 through 1992. It is found that the winter snow cover over QXP bears a pronounced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and it underwent an obvious decadal transition from a poor snow cover period to a rich snow cover period in the late 1970’s during the last 40 years. It is shown that the summer rainfall in the eastern China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winter snow cov-er over QXP not only i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but also in the decadal variation. A clear relationship ex-ists in the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between the summer rainfall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and the southern China and the winter snow cover over QXP. Furthermore, the summer rainfall in the four cli-mate divisions of Qinling-Daba Mountains,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Plain, the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howed a remarkable transition from drought period to rainy period in the end of 1970’s, in good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decadal transition of the winter snow cover over QXP. Key words Snow cover over Qinghai-Xizang Plateau -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in China -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tions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Programme for Developing Basic Sciences (G 1998040900 Part 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 cover over Qinghai-Xizang Plateau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in China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tions
下载PDF
冬季土壤呼吸:不可忽视的地气CO_2交换过程 被引量:46
4
作者 王娓 汪涛 +1 位作者 彭书时 方精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4-402,共9页
冬季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释放CO2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显著地影响着碳收支。然而,过去绝大多数工作集中在生长季节土壤呼吸的测定,对年土壤呼吸量的估算大多基于冬季土壤呼吸为零的假设。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集中在极地苔原和亚高山,... 冬季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释放CO2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显著地影响着碳收支。然而,过去绝大多数工作集中在生长季节土壤呼吸的测定,对年土壤呼吸量的估算大多基于冬季土壤呼吸为零的假设。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集中在极地苔原和亚高山,其它植被类型的研究只有零星报道。极地苔原和森林冬季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002~1.359和0.22~0.67μmolC·m-2·s-1;土壤呼吸的CO2释放量分别为0.55~26.37和22.4~152.0gC·m-2,是地气CO2交换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雪是土壤呼吸过程的重要调节者,积雪厚度和覆盖时间的长短均会影响土壤呼吸的强弱;水分的可获取性是重要的限制因素;对于维持活跃的土壤呼吸有一个关键的土壤温度临界值(-7~-5℃),低于这个值会因自由水的缺乏而抑制异养微生物的呼吸。如果存在绝缘的积雪层,可溶性碳底物在自由水存在的情况下可控制异养微生物的活力。该文对冬季土壤呼吸的重要性、研究方法、土壤呼吸强度及其影响机制等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冬季土壤呼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土壤呼吸 碳收支 冻原 森林
下载PDF
Eurasian Snow Cover Variabil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被引量:44
5
作者 武炳义 杨琨 张人禾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31-44,共14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tatistical linkage between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and the preceding spring Eurasian snow water equivalent (SWE), using the datasets of summer rainfall observations from 513 stations, 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tatistical linkage between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and the preceding spring Eurasian snow water equivalent (SWE), using the datasets of summer rainfall observations from 513 stations, satellite-observed snow water equivalent,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variables i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79 to 2004. The first two coupled modes are identified by using 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method. The leading SVD mode of the spring SWE variability shows a coherent negative anomaly in most of Eurasia with the opposite anomaly in some small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ast Asia. The mode displays strong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superposed on an interdecadal variation that occurred in the late 1980s, with persistent negative phases in 1979-1987 and frequent positive phases afterwards. When the leading mode is in its positive phase, it corresponds to less SWE in spring throughout most of Eurasia. Meanwhile, excessive SWE in some small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ast Asia, summer rainfall in South and Southeast China tends to be increased, whereas it would be decreased in the up-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recent two decades, the decreased spring SWE in Eurasia may be one of reasons for severe droughts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and much more significant rainfall events in South and Southeast China. The second SVD mode of the spring SWE variability shows opposite spatial variations in western and eastern Eurasia, while mo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ast Asia are in phase. This mod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s with the succeeding summer rainfall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that is, less spring SWE in western Eurasia and excessive SWE in eastern Eurasia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te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summer rainfall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rasian snow cover Chinese summer rainfall interdecadal variation
下载PDF
“2010.1.6”新疆北部特大暴雪过程中的锋面结构及降水机制 被引量:40
6
作者 陈涛 崔彩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21-931,共11页
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1月6—7日新疆北部的暴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巴尔喀什湖冷涡与新疆以北南压的冷涡横槽的结合过程,以及相应的中高层急流核传播和发展是造成此次暴雪的关键天气过程,并据此建立了暴雪过程的天... 利用WRF模式对2010年1月6—7日新疆北部的暴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巴尔喀什湖冷涡与新疆以北南压的冷涡横槽的结合过程,以及相应的中高层急流核传播和发展是造成此次暴雪的关键天气过程,并据此建立了暴雪过程的天气学概念模型。通过温度平流以及锋生函数的诊断表明,地形前方的中尺度辐合对于低层局地锋生有正的贡献,而与潜热释放对应的垂直运动项产生了最强的锋生。进一步通过锋面次级环流的诊断表明,低层锋生强迫的垂直运动较为重要。在地形的影响下,低层冷空气在阿勒泰山前有一定的堆积过程,中高层锋面与低层锋面将发生分裂。由地形因素造成的锋面结构变化对于对降雪的微物理过程有明显影响,6日白天的降水与在地形前爬升的暖性气流以及中高层层云降水有密切关系,但降水量相对较小;6日20时以后地形前方暖平流增强并伴有较为清楚的锋生,而分裂过山的锋面结构形成了明显的冰晶播撒-繁殖机制,降水效率有明显增加,因此在7日白天降雪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锋生 地形作用 云微物理过程
下载PDF
祁连山区冰沟流域积雪分布特征及其属性观测分析 被引量:35
7
作者 郝晓华 王建 +6 位作者 车涛 张璞 梁继 李弘毅 李哲 白云洁 白艳芬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4-292,共9页
以祁连山冰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在流域内布设花杆观测积雪深度,调查了山区积雪分布情况;利用雪特性分析仪测量了区内积雪密度、介电常数、液态水含量等积雪参数,光谱仪测量了不同类型积雪的光谱特征,手持反照率测量计观测积雪表面反照率... 以祁连山冰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在流域内布设花杆观测积雪深度,调查了山区积雪分布情况;利用雪特性分析仪测量了区内积雪密度、介电常数、液态水含量等积雪参数,光谱仪测量了不同类型积雪的光谱特征,手持反照率测量计观测积雪表面反照率,带刻度手持放大镜测量积雪粒径,红外温度计和针式温度计测量雪层的温度和实地测量积雪属性.同时,在研究区内选择加强观测区挖雪坑,对雪层内部属性和雪剖面分层特性作了进一步研究,计算了流域内积雪等效密度;最后对试验中所使用的野外实测积雪的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山区积雪分布很不均匀,在阴坡山谷雪深最深,阳坡雪积累最少,即使在同一样区,积雪分布也不均匀;研究区的积雪属于潮雪,体积含水量在3%以下;不同粒径、类型和表面粗糙度的积雪反射率不同,验证了积雪光谱是雪颗粒、污染物和地面粗糙度的函数;积雪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升高逐步降低,在没有新降雪的情况下,日反照率也逐渐降低;雪分层比较明显,雪下冰晶层发育良好.当深度达到20 cm时,积雪具有保温作用;冰沟流域的积雪等效密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不大,经计算为0.16 g.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沟流域 积雪分布特征 积雪属性 snow FORK 积雪等效密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持续性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韦志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5-230,共6页
选取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境内的 72个气象站 ,自建站至 1999年 12月逐日观测的积雪深度资料 ,规定凡观测到地面有 0 .5cm以上积雪深度的日子作为积雪日 ,分别统计了月、冬春、年的积雪日数 .通过对积雪日数的分析 ,确定出高原冬春积雪的... 选取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境内的 72个气象站 ,自建站至 1999年 12月逐日观测的积雪深度资料 ,规定凡观测到地面有 0 .5cm以上积雪深度的日子作为积雪日 ,分别统计了月、冬春、年的积雪日数 .通过对积雪日数的分析 ,确定出高原冬春积雪的异常年份 ,分析了这些异常年份高原积雪的持续特征 .结果表明 :高原冬春总体积雪的异常主要是由 11月至翌年 3月的积雪异常决定的 ,高原冬春的积雪异常和春末夏初的积雪异常是不相一致的 ;一般来讲 ,高原积雪负异常至少持续 4个月 ,大多数年份要持续 6个月以上 ;积雪正异常个别年份可持续 6个月 ,一般为 2~ 4个月 ,积雪的持续正异常一般到 3月份就结束了 ;高原冬春总体积雪的正负异常都很难持续到春末夏初 ,高原冬春异常多积雪的大规模消融期在 2月末到 3月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 青藏高原 积雪异常 短期气候预测 冬季 春季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积雪对沼泽、草甸浅层土壤水热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3
9
作者 常娟 王根绪 +1 位作者 高永恒 王一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7289-7301,共13页
有无积雪覆盖下浅层土壤水热过程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水能循环中的一个重要不确定因素。为了研究积雪覆盖对高寒沼泽、草甸浅层土壤水热过程的影响,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择了典型的有无积雪覆盖的沼泽、草甸建立观测场,观测浅层土壤... 有无积雪覆盖下浅层土壤水热过程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水能循环中的一个重要不确定因素。为了研究积雪覆盖对高寒沼泽、草甸浅层土壤水热过程的影响,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择了典型的有无积雪覆盖的沼泽、草甸建立观测场,观测浅层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状况。通过分别研究积雪对高寒沼泽、草甸浅层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寒沼泽、草甸在有积雪覆盖下浅层土壤开始冻结和消融的时间都有所滞后,且冻结持续时间相应有所增加。由于积雪覆盖,浅层土壤温度变化速率略有减小而水分变化速率略有增加,积雪起到了抑制土壤温度变化速率和促进土壤水分变化速率的作用。积雪覆盖对秋季冻结过程和夏季融化过程浅层土壤的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明显大于冬季冻结降温过程和春季升温过程,且对融化过程的影响较冻结过程明显。通过对比分析有无雪盖沼泽和草甸土壤,说明积雪的覆盖对沼泽土壤温度的影响要大于草甸土壤,对土壤水分融升过程的影响大于冻降过程,且对沼泽浅层土壤的影响大于草甸浅层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 积雪 沼泽 草甸 浅层土壤 水热过程
下载PD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Sink over the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Relation to Circulation 被引量:26
10
作者 赵平 陈隆勋 +1 位作者 Zhao Ping Chen Longxu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Based on the 1961-1995 atmospheric apparent heat source/sink and the 1961-1990 snow-cover days and depth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 and the 1961-1995 reanalysis data of NCEP/NCAR and the 1975-1994 OLR data,... Based on the 1961-1995 atmospheric apparent heat source/sink and the 1961-1990 snow-cover days and depth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 and the 1961-1995 reanalysis data of NCEP/NCAR and the 1975-1994 OLR dat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heat regime and its relation t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s pronounced, with maximal variability in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variability is heterogeneous horizontally. In the years with the weak (or strong) winter cold source, the deep trough over East Asia is to the east (or west) of its normal, which corresponds to strong (or weak) winter monsoon in East Asia. In the years with the strong (or weak) sum mer heat source, there exists an anomalous cyclone (or anticyclon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over the QXP and ifs neighborhood and anomalous southwest (or northeast) winds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of China, corresponding to strong (or weak) summer monsoon in East Asia. The summer heat source of the QXP is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and position of the South Asia high. The QXP snow cover condition of April has a close relation to the heating intensity of summer. There is a remarkabl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mmer heat source of the QXP and the convection over the southeastern QXP, the Bay of Bengal,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the southeastern Asia, the southwest part of China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in the area from the Yellow Sea of China to the Sea of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apparent heat source/sink snow cover OLR
下载PDF
融雪径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 被引量:29
11
作者 包安明 陈晓娜 李兰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4-691,共8页
融雪径流是干旱区河流的重要补给水源,融雪径流研究是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及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本文从理论和方法入手对干旱区融雪径流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理论研究是融雪径流发展及应用的基础,理论研究部... 融雪径流是干旱区河流的重要补给水源,融雪径流研究是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及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本文从理论和方法入手对干旱区融雪径流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理论研究是融雪径流发展及应用的基础,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气候变化对融雪径流的影响、融雪径流水过程与物质迁移研究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研究方法是融雪径流研究得以进行的数据和技术条件,研究方法部分包括基于站点数据和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的融雪径流研究和站点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的分布式或半分布式融雪径流研究。最后,结合现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本文简要分析了干旱区融雪径流研究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和展望融雪径流研究的趋势,包括融雪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积雪遥感监测和分布式融雪径流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积雪 融雪径流
下载PDF
1999—2008年中国地区雪密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特征 被引量:27
12
作者 戴礼云 车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61-866,共6页
利用1999—2008年地面积雪观测资料,对全国范围内的雪密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和东北是我国主要的积雪区,从10月到翌年4月基本都有雪存在.全国雪密度每月的最高值从10月份开始到1月份一直南移,从1月份到4月份不断北移.... 利用1999—2008年地面积雪观测资料,对全国范围内的雪密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和东北是我国主要的积雪区,从10月到翌年4月基本都有雪存在.全国雪密度每月的最高值从10月份开始到1月份一直南移,从1月份到4月份不断北移.最大密度发生在1月份江南地区的湖南和江西的交界处.江南地区积雪持续时间短,变化明显,属于瞬时性积雪.东北和新疆地区的雪密度也相对较高,积雪持续时间长,雪密度变化相对平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积雪.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选取9个站点进行雪密度的变化研究,可以看出:从11月中旬到3月上旬是雪密度稳定期,10月到11月上旬和3月中旬到4月是雪密度非稳定期.对西北和东北的降水、气温、雪深和雪密度做相关分析,表明:雪深是西北和东北地区雪密度的主要贡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密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阿尔泰山融雪期不同下垫面积雪特性观测与分析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张伟 沈永平 +4 位作者 贺建桥 贺斌 努尔兰.哈再孜 吴雪娇 王国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1-499,共9页
2014年3月融雪期间在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河源区,基于已有的气象和积雪(雪深、雪密度)观测,利用Snow Fork雪特性仪和便携式温度计TP3001,选择草地、水泥地和河冰三种不同的下垫面分别观测了分层积雪密度、液态水含量和雪层温度变化.结果... 2014年3月融雪期间在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河源区,基于已有的气象和积雪(雪深、雪密度)观测,利用Snow Fork雪特性仪和便携式温度计TP3001,选择草地、水泥地和河冰三种不同的下垫面分别观测了分层积雪密度、液态水含量和雪层温度变化.结果表明:三种下垫面上表层积雪的温度、液态水含量和密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积雪特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积雪层底部,河冰和草地与积雪接触面温度日变化过程呈现出"单峰型",而与水泥地接触面上的温度日变化呈现出"双峰型";河冰上积雪底部的液态水含量最小且日变化幅度较小,草地次之,水泥上积雪底部液态水含量的波动最大;水泥和草地上底部积雪的密度变化趋势一致,为密实化过程,而河冰上积雪底部的积雪因深霜层的形成致使雪密度逐渐减小.对同一下垫面上的积雪而言,水泥和草地上积雪温度的极大值出现在雪层中间,河冰上雪层的温度廓线沿雪深有波动上升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积雪与河冰的接触面处.三种下垫面上积雪的液态水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中间雪层,雪密度均呈现沿雪深增加而递减的变化趋势.液态水含量受积雪温度的控制,当积雪温度低于-3℃时,积雪中的液态水可以忽略不计;当积雪温度低于-1℃时,积雪的液态水含量低于1%;当积雪温度大于-1℃时,积雪中出现液态水的比例显著增加,且液态水含量的波动范围较大,最高可到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山 季节性积雪 雪密度 液态水含量 积雪温度 snow FORK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年际振荡成因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韦志刚 黄荣辉 陈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1-497,共7页
通过对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年气温、降水和环流特征的分析,结果发现:从年际变化来讲,高原冬春积雪和冬春气温是明显的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高原冬春积雪的年际变化与前冬11月、12月高原降水的变化基本一致;1983年前,高原冬春积雪的偏多... 通过对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年气温、降水和环流特征的分析,结果发现:从年际变化来讲,高原冬春积雪和冬春气温是明显的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高原冬春积雪的年际变化与前冬11月、12月高原降水的变化基本一致;1983年前,高原冬春积雪的偏多主要对应于高原冬春气温的偏低,积雪的偏少则主要对应于高原冬春降水的偏少;而自1984年后,高原冬春积雪的偏多主要对应于高原冬春降水的偏多,积雪的偏少则主要对应于高原冬春气温的偏高.多雪年前冬,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欧洲槽加深,乌山脊加强,东亚大槽从东北向西南明显倾斜,我国南海和阿拉伯海西岸各有一反气旋距平环流,而高原南部、印度半岛到孟加拉湾为一明显的气旋距平环流,有利于洋面暖湿气流抬升爬上高原;另一方面,从西伯利亚向我国出现北风距平,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东风距平,这一形势使得西伯利亚冷空气多流向高原,冷暖空气在高原交汇,产生降雪.同时这种冷空气流保证了高原温度偏低,因而冬春高原多雪;少雪年前冬,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欧洲槽变浅,乌山脊减弱,东亚大槽比较竖直,南海地区和阿拉伯海为气旋环流距平,而高原南侧为反气旋环流距平,西伯利亚为南风距平,形势基本与多雪年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成因
下载PDF
Improvement of snow depth retrieval for FY3B-MWRI in China 被引量:28
15
作者 JIANG LingMei WANG Pei +2 位作者 ZHANG LiXin YANG Hu YANG JunT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1278-1292,共15页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develop an operational snow depth retrieval algorithm for the FengYun3B Microwave Radiation Imager(FY3B-MWRI)in China.Based on 7-year(2002–2009)observations of brightness temp...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develop an operational snow depth retrieval algorithm for the FengYun3B Microwave Radiation Imager(FY3B-MWRI)in China.Based on 7-year(2002–2009)observations of brightness temperature by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AMSR-E)and snow depth from Chines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we develop a semi-empirical snow depth retrieval algorithm.When its land cover fraction is larger than 85%,we regard a pixel as pure at the satellite passive microwave remote-sensing scale.A 1-km resolution land use/land cover(LULC)map from the Data Center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s used to determine fractions of four main land cover types(grass,farmland,bare soil,and forest).Land cover sensitivity snow depth retrieval algorithms are initially developed using AMSR-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ata.Each grid-cell snow depth was estimated as the sum of snow depths from each land cover algorithm weighted by percentages of land cover types within each grid cell.Through evaluation of this algorithm using station measurements from 2006,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of snow depth retrieval is about 5.6 cm.In forest regions,snow depth is underestimated relative to ground observation,because stem volume and canopy closure are ignored in current algorithms.In addition,comparison between snow cover derived from AMSR-E and FY3B-MWRI with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snow cover products(MYD10C1)in January 2010 showed that algorithm accuracy in snow cover monitoring can reach 84%.Finally,we compared snow water equivalence(SWE)derived using FY3B-MWRI with AMSR-E SWE product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The results show that AMSR-E overestimated SWE in China,which agrees with other valid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 depth passive microwave FY3B-MWRI China
原文传递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及降雪中的汞 被引量:24
16
作者 王章玮 张晓山 +1 位作者 张逸 权建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8-673,共6页
研究了北京大气颗粒物PM25,PM10及降雪中的汞.结果表明,北京大气颗粒物PM25中汞的浓度为024—179ng·m-3,PM10中汞的浓度为038—302ng·m-3,冬季PM25和PM10中汞的浓度明显高于夏季;北京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的汞均以细粒子(≤25... 研究了北京大气颗粒物PM25,PM10及降雪中的汞.结果表明,北京大气颗粒物PM25中汞的浓度为024—179ng·m-3,PM10中汞的浓度为038—302ng·m-3,冬季PM25和PM10中汞的浓度明显高于夏季;北京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的汞均以细粒子(≤25μm)为主,冬季细粒子中汞的浓度高是细粒子多且其汞含量高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夏季则是细粒子中汞的含量高.降雪中汞的浓度在106—162ng·l-1之间,降雪中可溶性汞为总汞的一半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PM2.5 PM10 大气污染 污染物
下载PDF
冻融期积雪覆盖下土壤水热交互效应 被引量:28
17
作者 付强 侯仁杰 +1 位作者 王子龙 李天霄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01-107,共7页
为了研究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水热时空分异特征,揭示冻融过程中的水热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复杂性。在松嫩平原黑土区,以野外实测试验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裸地、自然降雪、积雪压实和积雪加厚覆盖处理条件下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和温度的耦合模... 为了研究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水热时空分异特征,揭示冻融过程中的水热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复杂性。在松嫩平原黑土区,以野外实测试验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裸地、自然降雪、积雪压实和积雪加厚覆盖处理条件下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和温度的耦合模型,并通过对比模型的预测效果研究土壤水热变化的复杂程度,采用差异性分析和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形理论方法定量研究含水率与温度序列的变异波动性和分维指标,进而验证不同覆盖处理条件对于土壤水热空间变异复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冻结期,积雪阻碍了环境因素对于土壤水热迁移过程的影响,土壤含水率和温度的耦合效果较好,并且预测值与实测值能够较好的吻合,裸地、自然降雪、积雪压实、积雪加厚处理条件下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42%、0.31%、0.13%和0.06%,随着积雪厚度的增加和密度的增大,含水率和温度的差异性减弱,复杂程度逐渐降低;融化期,积雪覆盖区的融雪水入渗抑制了土壤温度稳定提升,含水率出现骤然升高的现象,自然降雪、积雪压实、积雪加厚条件下的含水率变化分别为14.31%、15.90%和16.91%,土壤温度变化范围分别为-5.9∽5.3、-3.6∽6.9和-3.1∽3.8℃,二者的互作效应减弱,并且随着积雪覆盖量的增加,土壤的水热时空迁移复杂程度逐渐增强。同时,采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形理论研究土壤含水率和温度的时间序列复杂性精度较高、结果可靠。该研究对于揭示冻土区土壤水热迁移动态规律,准确预测春播期土壤温度和墒情,合理高效地利用松嫩平原的土壤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积雪 土壤 冻融期 复杂性 土壤水热互作效应
下载PDF
铁路沿线风吹雪灾害及其防治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高卫东 刘明哲 +1 位作者 魏文寿 李景贤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7-101,共5页
新疆精—伊铁路经过的风吹雪灾害多发区最大风速平均值为14 0m·s-1,30年一遇的最大风速与最大积雪深度分别为20 3m·s-1和160cm,平均冬季降水量153 2mm。在风吹雪多发区,铁路风吹雪灾害的主要类型是路堑型风吹雪沉积,其次是低... 新疆精—伊铁路经过的风吹雪灾害多发区最大风速平均值为14 0m·s-1,30年一遇的最大风速与最大积雪深度分别为20 3m·s-1和160cm,平均冬季降水量153 2mm。在风吹雪多发区,铁路风吹雪灾害的主要类型是路堑型风吹雪沉积,其次是低填路堤型风吹雪沉积。路堤低、路堤边坡平缓,路面上易发生风吹雪沉积;路堑边坡的角度越小、路堑越深、路堑走向与主导风向的夹角越小,风吹雪沉积越不易发生。在风吹雪害多发区,铁路路堤设计的适宜高度为200~1500cm。风吹雪的防治应以设防风吹雪走廊和下导风板为主,并辅以侧导板和挡雪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灾害 风吹雪 路基 路堑 灾害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6
19
作者 韦志刚 陈文 黄荣辉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辩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 L9对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机理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正(负)异常使得从冬到夏高原的地面感热偏低(高)...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辩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 L9对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机理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正(负)异常使得从冬到夏高原的地面感热偏低(高)、地面热源偏低(高),造成春夏高原上升运动偏弱(强),长江流域和日本以南西太平洋上升运动较强(弱);另一方面,高原冬春多(少)雪年高原和我国东部地区气温偏低(高)、陆海温差的偏低(高)会延迟(促进)东亚夏季风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减弱(增强)了东亚季风的强度,因而西太平洋副高偏南(北),造成夏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多(少)雨。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高原冬春多(少)雪年,由于融雪增湿效应,高原春夏潜热明显增大(减少),使得空气中水汽增大(减小),可能是高原气温偏低(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夏季降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积雪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27
20
作者 于小舟 袁凤辉 +2 位作者 王安志 吴家兵 关德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15-3020,共6页
2004—2007年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地进行遮雪试验,观测了有雪、无雪覆盖的森林土壤温度和气温.结果表明:积雪对土壤温度变化有明显的缓冲作用,有雪覆盖减缓了土壤温度的变化;积雪对浅层(0~20cm)土壤有较好的保温作用,随雪深的增加,保... 2004—2007年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地进行遮雪试验,观测了有雪、无雪覆盖的森林土壤温度和气温.结果表明:积雪对土壤温度变化有明显的缓冲作用,有雪覆盖减缓了土壤温度的变化;积雪对浅层(0~20cm)土壤有较好的保温作用,随雪深的增加,保温作用增大,雪深从10cm增至20cm时保温作用的增幅最大,当雪深超过30cm时,保温作用的增幅不明显;融雪期土温经历0℃左右的恒温期后缓慢上升,恒温期的持续时间主要由冬季的雪深及其时间分布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土壤温度 长白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