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凝胶联合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对剖宫产术后皮肤瘢痕的预防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15
1
作者 庄慈妹 孙澍彬 +2 位作者 王彤 陈慧 欧健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年第5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硅凝胶联合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对剖宫产术后皮肤瘢痕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8年7~8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观察... 目的探讨硅凝胶联合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对剖宫产术后皮肤瘢痕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8年7~8月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观察组于手术伤口拆线后立即予硅凝胶涂抹,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完成硅凝胶疗程后,有28例患者产生瘢痕,均立即采用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治疗,每3个月1次,共3次。2组患者于产后3、6、9、12及18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对瘢痕形态进行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瘢痕疼痛及瘙痒情况进行评分。记录观察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产后3、6、9、12及18个月,观察组VSS评分[(6.00±1.31)、(5.38±1.35)、(4.78±1.23)、(4.20±1.1)、(3.92±1.00)分]、疼痛[(2.84±1.02)、(2.40±0.93)、(2.06±0.62)、(1.20±0.67)、(1.04±0.60)分]及瘙痒[(3.00±1.05)、(2.50±0.86)、(2.12±0.67)、(1.34±0.59)、(1.12±0.59)分]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明显低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VSS评分[(6.60±1.56)、(6.44±1.25)、(6.38±1.21)、(6.46±1.51)、(6.48±1.47)分]、疼痛[(3.94±0.87)、(3.82±0.83)、(3.76±0.72)、(3.72±0.81)、(3.66±0.87)分]及瘙痒[(4.08±0.99)、(3.98±0.89)、(4.00±0.90)、(4.04±0.92)、(3.96±0.95)分]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VSS评分、疼痛及瘙痒评分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经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治疗后9个月(产后18个月),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2.9%,总显效率82.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轻度色素沉着14.29%,持续性红斑7.14%。结论硅凝胶联合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对剖宫产术后皮肤瘢痕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满意,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皮肤瘢痕 硅凝胶 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术
下载PDF
Cx43、Survivin、PTEN在皮肤瘢痕及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0
2
作者 郭瑞珍 王娟 +2 位作者 陈世玖 唐文台 吴晓媚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皮肤瘢痕上皮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正常皮肤、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Survivin、PTEN、Cx43蛋白的表达,用原位杂交法检测Cx43mRNA的表达。结果(1)Survivin在正常皮肤呈阴性表达,在皮肤瘢痕呈... 目的探讨皮肤瘢痕上皮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正常皮肤、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Survivin、PTEN、Cx43蛋白的表达,用原位杂交法检测Cx43mRNA的表达。结果(1)Survivin在正常皮肤呈阴性表达,在皮肤瘢痕呈阳性表达,在瘢痕癌呈强阳性表达,其表达逐渐增强,瘢痕和瘢痕癌组与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TEN,Cx43和Cx43mRNA在正常皮肤、皮肤瘢痕、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减弱,依次为强阳性、阳性、阴性,瘢痕和瘢痕癌组与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Cx43和Cx43mRNA在瘢痕癌与瘢痕中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的高表达,PTEN和连接蛋白43的低表达与皮肤瘢痕癌变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接蛋白43 SurvivimPTEN皮肤瘢痕 癌变
下载PDF
皮肤瘢痕癌与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娟 郭瑞珍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1期1617-1619,共3页
皮肤瘢痕癌是指发生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瘢痕基础上的癌变。皮肤瘢痕的癌变率为1%~2%,癌变潜伏期为3个月至数年,组织学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预后较差,发病机制目前还不甚明确。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是细胞间的一种重要连接方式,肿... 皮肤瘢痕癌是指发生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瘢痕基础上的癌变。皮肤瘢痕的癌变率为1%~2%,癌变潜伏期为3个月至数年,组织学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预后较差,发病机制目前还不甚明确。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是细胞间的一种重要连接方式,肿瘤和转化细胞普遍存在GJIC的缺陷。皮肤瘢痕癌变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它与GJIC的相关性目前是肿瘤研究领域的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瘢痕 癌变 分子机制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下载PDF
经脐单一切口腹腔镜下手术对小儿隐睾症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及瘢痕美观度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谢华浩 李浪 +1 位作者 罗忠群 刘铭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经脐单一切口腹腔镜下手术对小儿隐睾症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及瘢痕美观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的94例隐睾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44例。... 目的探讨经脐单一切口腹腔镜下手术对小儿隐睾症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及瘢痕美观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的94例隐睾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行传统三孔腹腔镜手术,观察组行经脐单一切口腹腔镜手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评估2组术后6、12、24 h的疼痛程度及相关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瘢痕美观度。结果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缩短,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更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 h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止痛药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2、24 h的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皮肤表面瘢痕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脐单一切口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小儿隐睾症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相对于传统三孔腹腔镜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感轻等优势,且患儿腹部瘢痕短,更为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睾症 儿童 腹腔镜手术 疼痛 单一切口 皮肤瘢痕 手术出血量
下载PDF
珍珠水解液对皮肤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bFGF、TGF-β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唐黎黎 农晓琳 +1 位作者 邓凌 李佳荃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观察珍珠水解液对正常皮肤及瘢痕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的影响,并探讨其对病理性瘢痕的作用。方法:原代... 目的:观察珍珠水解液对正常皮肤及瘢痕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的影响,并探讨其对病理性瘢痕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分离纯化获得人类皮肤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系。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在珍珠水解液作用下bFGF、TGF-β1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的情况。结果:珍珠水解液可下调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上调bFGF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且呈现浓度依赖性。结论:珍珠水解液能调节成纤维细胞bFGF、TGF-β1的分泌,其对皮肤瘢痕作用的功效及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瘢痕 成纤维细胞 珍珠水解液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经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急性泪囊炎的疗效观察及对术后出血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孙元强 王晓峰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2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泪囊炎症状采用鼻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无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术后患者出血的影响。方法从我院在2016年1月1日~2017年6月1日收治的急性泪囊炎患者中,筛选出其中46例(46例/眼)作为本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急性泪... 目的探讨急性泪囊炎症状采用鼻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无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术后患者出血的影响。方法从我院在2016年1月1日~2017年6月1日收治的急性泪囊炎患者中,筛选出其中46例(46例/眼)作为本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急性泪囊炎临床症状的表现分为观察组(34例/眼),主要临床表现为泪囊区皮肤红肿)和对照组(12眼,主要临床表现为脓肿自行破渍)。随访3个月~2年,观察两组患者实施经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后的疼痛及出血情况,分析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随访发现,观察组存在术后出血1眼。在术中使用一次性外科手术引流管的情况中,观察组有29眼使用一次性外科手术引流管,使用率为85.29%;对照组有10眼使用一次性外科手术引流管,使用率为83.33%;两组患者术中使用一次性外科手术引流管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有效率为91.67%,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8,P=0.743)。结论在鼻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无创手术治疗急性泪囊炎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可提高手术有效率,还不影响泪囊区皮肤外伤瘢痕形成的外观情况,术后出血情况也少,是一种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泪囊炎 鼻内窥镜 泪囊鼻腔吻合术 疗效 术后出血 皮肤瘢痕
下载PDF
微晶磨削术联合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修复皮肤瘢痕105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陈丽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7-358,共2页
目的评价微晶磨削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金因肽)对各类型皮肤浅表性瘢痕的疗效。方法对105例浅表性皮肤瘢痕患者采用美国赛诺秀公司生产的MDY-1A微晶磨面机。借助机内压缩空气的压力,将微晶颗粒高速急骤地喷打在皮肤瘢... 目的评价微晶磨削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金因肽)对各类型皮肤浅表性瘢痕的疗效。方法对105例浅表性皮肤瘢痕患者采用美国赛诺秀公司生产的MDY-1A微晶磨面机。借助机内压缩空气的压力,将微晶颗粒高速急骤地喷打在皮肤瘢痕表面,造成瘢痕表皮的蜂窝状损伤.再用微晶磨头在瘢痕表面磨削,术后局部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和抗生素软膏等。结果接受2~6次治疗后,患者原瘢痕表面均平滑,外观改善,有效率达94.29%。结论微晶磨削术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是修复皮肤浅表性瘢痕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瘢痕 修复 微晶磨削术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积雪草苷对博莱霉素诱导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莎丽 杨琳 +5 位作者 刘勇 姚超然 宋爽 刘洋 袁晓环 武艳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2期1363-1366,共4页
目的探讨积雪草苷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积雪草苷组,每组10只,模型对照组和积雪草苷组小鼠每日于背部经皮下注射博莱霉素(1 mg&#... 目的探讨积雪草苷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积雪草苷组,每组10只,模型对照组和积雪草苷组小鼠每日于背部经皮下注射博莱霉素(1 mg·mL^(-1))1 mL,积雪草苷组于4 h后经皮下注射积雪草苷(20 mg·mL^(-1))1 mL,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阴性对照组则在此两个时间点给予相同剂量0.9%氯化钠溶液,21 d后处死全部小鼠。进行皮肤组织形态学观察、肌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炎症因子表达的检测。结果病理组织学显示,积雪草苷组皮肤瘢痕较薄,纤维化程度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其真皮层胶原厚度显著小于模型对照组厚度;皮肤纤维化程度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也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并且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结论积雪草苷可抑制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瘢痕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肌成纤维细胞以及炎症细胞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草苷 博来霉素 皮肤瘢痕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高慧 刘秀燕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96-98,共3页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皮肤瘢痕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10月至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185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严重程度、发病部位等资料,在水疱消退后连续随访6个...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皮肤瘢痕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10月至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185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严重程度、发病部位等资料,在水疱消退后连续随访6个月,根据皮肤瘢痕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瘢痕组和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其皮肤瘢痕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最终46例患者出现皮肤瘢痕,139例患者未出现皮肤瘢痕,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皮肤瘢痕的发生率为24.86%;瘢痕组的年龄、皮损面积均高于正常组,血清IgA、IgG、IgM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带状疱疹发生在颜面部的比例、剥除痂皮的比例以及并发糖尿病的比例均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095,P=0.045)、糖尿病(OR=3.442,P=0.046)、皮损范围(OR=1.467,P=0.010)以及IgG水平(OR=0.153,P=0.020)均是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带状疱疹患者后遗皮肤瘢痕的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年纪较大且伴随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管理,注重对皮损部位的治疗,同时提升免疫球蛋白水平,以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皮肤瘢痕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后遗症 皮肤瘢痕 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PDF
CO2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敷料治疗剖宫产皮肤瘢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卫娟 白凤姬 《应用激光》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2-1075,共4页
目的:观察CO2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敷料治疗剖宫产皮肤瘢痕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我院剖宫产皮肤瘢痕患者10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激光组(n=33,CO2点阵激光治疗)、硅酮组(n=38,硅酮凝胶敷料治疗)及联... 目的:观察CO2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敷料治疗剖宫产皮肤瘢痕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我院剖宫产皮肤瘢痕患者10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激光组(n=33,CO2点阵激光治疗)、硅酮组(n=38,硅酮凝胶敷料治疗)及联合组(n=36,CO2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敷料治疗)。观察三组治疗前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瘙痒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满意度、治疗总显效率、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三组治疗前VSS评分、VAS评分、瘙痒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VSS评分、VAS评分瘙痒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联合组下降幅度高于激光组和硅酮组(P<0.05),此外联合组患者满意度也高于激光组和硅酮组(P<0.05)。②联合组治疗总显效率为63.9%,高于激光组的39.4%和硅酮组的39.5%(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1%,高于激光组的63.6%和硅酮组的65.8%(P<0.05)。③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激光组和硅酮组(P<0.05)。结论:CO2点阵激光与硅酮凝胶敷料联合应用治疗剖宫产皮肤瘢痕的临床疗效优于CO2点阵激光或硅酮凝胶敷料单用,且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瘢痕 CO2点阵激光 硅酮凝胶敷料 剖宫产
原文传递
皮肤瘢痕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被引量:6
11
作者 苗明三 张旭 白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1,共4页
皮肤瘢痕是由各种创伤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改变的统称,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伴发产物。现皮肤瘢痕动物模型多为病理性模型,以西医指标为主。基于对皮肤瘢痕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分析及对现有动物模型大量实验研究,形... 皮肤瘢痕是由各种创伤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改变的统称,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伴发产物。现皮肤瘢痕动物模型多为病理性模型,以西医指标为主。基于对皮肤瘢痕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分析及对现有动物模型大量实验研究,形成皮肤瘢痕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瘢痕 动物模型 规范 草案 病症特点
原文传递
不同强度超声波治疗兔腹部皮肤瘢痕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广集 王庆伟 +7 位作者 陆俊极 李钰鸿 陈富成 庄海山 钟美莲 林恩慧 潘越妤 罗庆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3640-3645,共6页
背景:皮肤瘢痕的治疗是整形和烧伤长期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因超声波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瘢痕治疗风险低等优点,成为其科研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目的:探讨不同强度超声波对兔腹部皮肤瘢痕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6只3月龄新西兰大白... 背景:皮肤瘢痕的治疗是整形和烧伤长期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因超声波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瘢痕治疗风险低等优点,成为其科研的一大热点和趋势。目的:探讨不同强度超声波对兔腹部皮肤瘢痕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6只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4组,每组4只,雌雄各半,每组均行腹部6个部位创伤切口瘢痕造模。造模21 d后,假超声波组行腹部瘢痕假超声波干预,低、中、高强度超声波组兔分别给予腹部瘢痕0.3,0.5,0.8 W/cm^(2)超声波干预,每个疗程7d,共2个疗程,疗程间隔2d。测量各组兔治疗前后瘢痕长度、厚度;采用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干预后瘢痕组织Ⅰ、Ⅲ型胶原面密度;ELISA法检测干预前后兔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表达。结果与结论:(1)96处创伤切口共形成70处皮肤瘢痕,造模成功率约为72.9%;(2)干预后瘢痕长度低、中强度超声波组均低于假超声波组和高强度超声波组(P<0.05);干预后瘢痕厚度低、中、高强度超声波组均低于假超声波组(P<0.05),低强度超声波组低于中、高强度超声波组(P<0.05);(3)干预后Ⅰ、Ⅲ型胶原占比均显示低强度超声波组高于高强度超声波组(P<0.05);高强度超声波组低于假超声波组(P<0.05);Ⅰ/Ⅲ型胶原比值低强度超声波组低于高强度超声波组(P<0.05);(4)干预前和第1疗程后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表达差值低、中、高强度超声波组均低于假超声波组(P<0.05),低强度超声波组低于中、高强度超声波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1疗程结束和第2疗程结束后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表达结果差值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5)提示低强度超声波干预治疗皮肤瘢痕具有更好的综合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机械作用、理化作用影响皮肤瘢痕组织内Ⅰ、Ⅲ型胶原纤维束的排布,优化皮肤瘢痕组织的顺应性来实现的,具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瘢痕 超声波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下载PDF
CyclinA及CyclinA mRNA在皮肤瘢痕及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世玖 郭瑞珍 周开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121-3123,共3页
目的:探讨CyclinA及其mRNA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病理性皮肤瘢痕(皮肤瘢痕组)、皮肤瘢痕癌组织(瘢痕癌组)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正常皮肤组)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yclinA蛋白,采用... 目的:探讨CyclinA及其mRNA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病理性皮肤瘢痕(皮肤瘢痕组)、皮肤瘢痕癌组织(瘢痕癌组)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皮肤组织(正常皮肤组)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yclinA蛋白,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法检测CyclinA mRNA,结合图像分析,分别观测3组被检组织中所检指标的表达;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后运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CyclinA、CyclinA 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病理性皮肤瘢痕上皮中的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瘢痕癌组的表达(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与正常皮肤组及皮肤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正常皮肤组与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分析显示,在皮肤瘢痕癌中,CyclinA与CyclinA mRNA(r=0.766,P<0.01)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1)CyclinA及其mRNA的高表达可能与皮肤瘢痕癌的发生有关。(2)瘢痕癌中CyclinA同时存在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的异常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CYCLINA CYCLINA MRNA 瘢痕癌 癌变
下载PDF
改良绳梯式与传统区域穿刺法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皮肤瘢痕及内瘘使用功能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坤连 聂春香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7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绳梯式与传统区域穿刺法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皮肤瘢痕及内瘘使用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选用... 目的探讨改良绳梯式与传统区域穿刺法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皮肤瘢痕及内瘘使用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选用区域穿刺法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道,观察组选用改良绳梯式穿刺法,比较两组的穿刺效果、并发症总发生率与穿刺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血流量充足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瘘皮肤瘢痕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绳梯式穿刺法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道的效果优于传统区域穿刺法,穿刺成功率更高,血液透析血流量更加充足,内瘘皮肤瘢痕率更低,能减少并发症,利于血液透析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绳梯式穿刺 传统区域穿刺法 长期血液透析 内瘘 皮肤瘢痕
下载PDF
皮肤瘢痕和瘢痕癌变组织中Survivin、PTEN的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娟 郭瑞珍 +2 位作者 陈世玖 唐文台 吴晓媚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12-314,共3页
背景与目的:探讨皮肤瘢痕和皮肤瘢痕癌与Survivin、PTEN表达的关系。材料与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10例皮肤瘢痕癌组织、10例皮肤瘢痕组织、1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石蜡包埋标本的Survivin、PTEN进行检测,Survivin以胃癌组织切片、PTEN以... 背景与目的:探讨皮肤瘢痕和皮肤瘢痕癌与Survivin、PTEN表达的关系。材料与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10例皮肤瘢痕癌组织、10例皮肤瘢痕组织、1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石蜡包埋标本的Survivin、PTEN进行检测,Survivin以胃癌组织切片、PTEN以良性前列腺增生切片为阳性对照,两者均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利用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分析图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Survivin在皮肤瘢痕癌、皮肤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而在皮肤瘢痕癌组织与皮肤瘢痕组织表达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皮肤瘢痕癌组织、皮肤瘢痕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而在皮肤瘢痕癌与瘢痕组织表达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PTEN在皮肤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能是皮肤瘢痕癌变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 PTEN 皮肤癜痕 癜痕癌 癌变
下载PDF
细胞周期蛋白A,p21^(WAF1)及C-myc在皮肤瘢痕及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瑞珍 周开梅 吴晓媚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33-337,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A),p21WAF1和C-myc在病理性皮肤瘢痕和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正常皮肤、皮肤瘢痕和瘢痕癌中CyclinA,p21WAF1和C-myc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CyclinA mRNA,p21W...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A),p21WAF1和C-myc在病理性皮肤瘢痕和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正常皮肤、皮肤瘢痕和瘢痕癌中CyclinA,p21WAF1和C-myc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CyclinA mRNA,p21WAF1 mRNA的表达,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yclinA,p21WAF1及其mRNA在瘢痕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与正常皮肤组及皮肤瘢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在正常皮肤组与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yc蛋白在正常皮肤、皮肤瘢痕和瘢痕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瘢痕癌中CyclinA与CyclinA mRNA;Cy-clinA与p21WAF1,C-myc;CyclinA mRNA与p21WAF1 mR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 CyclinA,C-myc的高表达与皮肤瘢痕癌的发生有相关性,这两种因子在瘢痕癌的发生中发挥协同作用;C-myc蛋白的表达可作为皮肤瘢痕癌变早期诊断的一个指标。p21WAF1在瘢痕癌中高表达的意义尚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A P21WAF1 C—myc 皮肤瘢痕 瘢痕癌
下载PDF
皮肤瘢痕上皮及瘢痕癌癌巢中Cx26 Cx26 mRNA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世玖 郭瑞珍 李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26在皮肤瘢痕上皮及瘢痕癌癌巢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15例皮肤瘢痕和22例瘢痕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Cx26蛋白,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x26 mRNA。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分析图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26在皮肤瘢痕上皮及瘢痕癌癌巢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15例皮肤瘢痕和22例瘢痕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Cx26蛋白,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x26 mRNA。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分析图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x26蛋白、Cx26 mRNA在正常皮肤表皮的表达呈阳性,在病理性皮肤瘢痕上皮呈强阳性表达,在瘢痕癌癌巢中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正常皮肤组、皮肤瘢痕组及瘢痕癌组两两比较,其表达(阳性面积和平均光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Cx26蛋白及Cx26 mRNA的高表达,对皮肤瘢痕上皮增生具有促进作用;②Cx26蛋白及Cx26 mRNA的低表达,与皮肤瘢痕癌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26 Cx26mRNA 皮肤瘢痕 瘢痕癌 癌变
下载PDF
Expression of MMP-1 in the Scar Tissue of Skin and Oral Mucosa
18
作者 Qi WANG Zhenqun GUAN +2 位作者 Shuping ZHAO Shujun ZHOU Aiqun LI 《Medicinal Plant》 2017年第3期59-62,共4页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expression of MMP-1 in the scar tissue of skin and oral mucosa,and to explore if there is the significance of MMP-1 in the scar of skin and oral mucosa.[Methods]Al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expression of MMP-1 in the scar tissue of skin and oral mucosa,and to explore if there is the significance of MMP-1 in the scar of skin and oral mucosa.[Methods]Al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surgical postoperative soft tissue from 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and Plastic Surgery in the Affiliated Qingdao Hiser Medical Center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including 22 samples of dermal scar tissue,20 samples of normal skin tissue,and 13 samples of oral mucosal scar tissue,and 20 samples of normal oral mucosal tissue. HE staining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y and collagen arrangement of fibroblasts in the scar tissue,the expression of MMP-1 in different tissue was observed by immunohist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MMP-1 in skin scar tissue,oral mucousal scar tissue,normal skin tissue and normal mucosal tissue were 27. 27%,69. 23%,5. 00%,10. 00%. Comparison of positive expression of MMP-1 in skin scar tissue and oral mucosal scar tissue: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MMP-1 in oral mucosal scar tissu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MP-1 in skin scar tissue,and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m( P < 0. 05).Comparison of positive expression of MMP-1 in skin scar tissue and normal skin tissue: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in skin scar tissu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skin,and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m( P < 0. 05). Comparison of positive expression of MMP-1 in oral mucosal scar tissue and normal oral mucosal tissue: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MMP-1 in oral mucosal scar tissu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mucosal tissue,and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m( P < 0. 05). Comparison of positive expression of MMP-1 in normal oral mucosal tissue and normal skin tissue: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MMP-1 in oral mucosal scar tissu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mucosal tissue,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in scar ORAL MUCOSAL scar MMP-1 FIBROBLAST
下载PDF
Evolution of Post-Surgical Scars Treated with Pure Rosehip Seed Oil
19
作者 Pedro Valerón-Almazán Anselmo J. Gómez-Duaso +2 位作者 Néstor Santana-Molina Miguel A. García-Bello Gregorio Carretero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5年第2期161-167,共7页
The rosehip seed oil (RHO),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of the genus Rosa, is one of the compounds used empirically for cosmetic improvement of skin scarring. Despite its widespread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rosehip seed oil (RHO),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of the genus Rosa, is one of the compounds used empirically for cosmetic improvement of skin scarring. Despite its widespread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re are few studies evaluating the activity of this compound on the clinical course of cutaneous scar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Repavar&reg?rosehip oil on improvement of post-surgical skin scars. One comparative, single-center,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 was carried out in 108 patients undergoing cutaneous surgery procedures in the Dermatology Service of University Hospital of Gran Canaria Dr. Negrín (Spain). Subjective parameters (erythema, discoloration, atrophy and hypertrophy) were evaluated at 6 and 12 weeks on 76 adults who treated scars with pure RHO twice a day (test group), 32 patients with not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and completed the study. Lesser degree of erythema was observed at 6 and 12 weeks in treated-patien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decreased discoloration and atrophy at 12 weeks,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l cases (p < 0.05).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RHO Repavar&reg?is useful for cosmetic improvement on erythema, discoloration and atrophyof post-surgical skin scars, getting a better overall evolution and appearance there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LING skin scar ROSA Mosqueta Rosehip SEED Oil skin Surgery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皮肤瘢痕形成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武艳 杨岚 +4 位作者 陈志会 李厚忠 王莹 袁晓环 金红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5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抑制皮肤瘢痕形成的机制研究,为增生性瘢痕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移植对照组、模型组以及MSCs移植组(n=6)。对照组和移植对照组小鼠每日于背部经皮下注射1m...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抑制皮肤瘢痕形成的机制研究,为增生性瘢痕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移植对照组、模型组以及MSCs移植组(n=6)。对照组和移植对照组小鼠每日于背部经皮下注射1mlPBS,3h后移植对照组经皮下注射1×10^6个MSCs,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PBS,模型组和MSCs移植组小鼠每日于背部经皮下注射1ml(1mg/m1)博来霉素,3h后MSCs移植组经皮下注射1×10^6个MSCs,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的PBS,共计3周。RT—PCR检测与瘢痕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纤维化程度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BM—MSCs下调了TGF—β1、Ⅰ型胶原及HSP47的表达,并且促进了MMP-2、MMP-9及MMP-β的表达,也使得α—SMA的表达下调。结论MSCs可以重塑细胞外基质以及抑制肌成纤维细胞生成,从而抑制皮肤瘢痕形成,为MSCs在皮肤创伤修复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皮肤瘢痕 细胞外基质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