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及处理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芳 唐旭华 周晖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19-523,共5页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分为胞膜相关药物、胞内相关药物和免疫调节剂3类。胞膜相关药物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KIT和BCR?ABL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胞内相关药物包括RAS?RAF?MEK?ERK通路...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分为胞膜相关药物、胞内相关药物和免疫调节剂3类。胞膜相关药物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KIT和BCR?ABL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胞内相关药物包括RAS?RAF?MEK?ERK通路抑制剂、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等。免疫调节剂包括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抑制剂和程序性死亡1受体抑制剂等。不同种类的药物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有共性,也有不同。多数皮肤不良反应呈剂量相关性、可逆性。治疗需根据皮疹的严重程度,轻者对症处理,重者则减量或停药。本文综述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靶向治疗 抗肿瘤药 药物毒性 皮肤表现
原文传递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十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余剑波 周倩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997-3998,共2页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且发病率较低,临床医生诊断意识欠缺,易发生误诊、漏诊和误治。患者如不及时诊断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通常反复发作,甚至危及生命。本文通过回顾性总结10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且发病率较低,临床医生诊断意识欠缺,易发生误诊、漏诊和误治。患者如不及时诊断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通常反复发作,甚至危及生命。本文通过回顾性总结10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从重视低钠血症的诊断价值、原发性和继发性的鉴别、先诊断甲状腺功能减低的危害及正确对待激素水平测定等角度探讨该病的诊治思路,以提高全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低钠血症 皮肤表现 产后出血
下载PDF
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患者不同时段皮肤损伤的护理效果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赵晓叶 郎静芳 +1 位作者 付英秀 郝丽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8-320,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中不同时段皮肤损伤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10年9月—2011年7月入住我院放疗科的乳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皮肤护理措施,治疗组针对不同时段的皮肤损伤给予针对性护...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中不同时段皮肤损伤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10年9月—2011年7月入住我院放疗科的乳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皮肤护理措施,治疗组针对不同时段的皮肤损伤给予针对性护理: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第一时段给予预防性指导;第二时段给予局部皮肤抗感染处理,增加局部皮肤营养;第三时段给予局部皮肤喷氧、蜂蜜纱布外敷,解除局部皮肤缺氧状态,同时增加局部皮肤营养,促进创面愈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反应发生的时间、程度,并记录其反应发生时的照射剂量。结果放疗结束时,两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765,P=0.000)。两组患者在<20 Gy照射剂量时皮肤损伤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0),但在20~40 Gy和>40 Gy照射剂量时皮肤损伤的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对乳腺癌患者在不同放射治疗时段给予针对性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皮肤损伤程度,推迟损伤出现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皮炎 放射疗法 乳腺肿瘤 皮肤表现 护理研究
下载PDF
129例女阴硬化性苔藓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文玮 杨敏 +3 位作者 韩玉 李明 孙凯律 常建民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 分析女阴硬化性苔藓(VLS)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在北京医院皮肤科就诊的VLS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年龄、病程、既往诊治情况、临床合并症、症状、皮损特点等。结果 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共收集129例VLS患者。总体发病年龄... 目的 分析女阴硬化性苔藓(VLS)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在北京医院皮肤科就诊的VLS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年龄、病程、既往诊治情况、临床合并症、症状、皮损特点等。结果 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共收集129例VLS患者。总体发病年龄呈正态分布,峰值为25 ~ 30岁,绝经后发病仅占14.0%(18例)。9.3%(12例)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甲状腺疾病为主。瘙痒为主要症状(122例,94.6%),60%(51例)的VLS患者性生活受影响。最常受累部位为小阴唇(92例,71.3%),极少见单侧大阴唇受累。最常见的皮损改变依次为色素减退(119例,92.2%)、苔藓化(71例,55.0%)和萎缩(52例,40.3%)。有萎缩表现的患者较无萎缩表现的患者病程更长(Z = 3.124,P = 0.002),曾外用过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出现萎缩的比例低于未外用者(χ2 = 5.074,P = 0.024)。结论 VLS好发于育龄期女性,而非绝经后女性,以瘙痒和色素减退为基本临床特点,常累及双侧小阴唇,多数影响性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硬化性苔癣 外阴瘙痒症 皮肤表现
原文传递
Cutaneous lesions and visceral involvement of tuberous sclerosis 被引量:11
5
作者 SUNXin-fen YANChun-lin +2 位作者 FANGLi SHENFu-min LIAOKang-hu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15-219,共5页
Tuberous sclerosis (TS) is an autosomal dominant disorder with a significantrange of clinical expressions. The involvement of vital organs, such as the brain, kidney, heart andlung is the main cause of death in patien... Tuberous sclerosis (TS) is an autosomal dominant disorder with a significantrange of clinical expressions. The involvement of vital organs, such as the brain, kidney, heart andlung is the main cause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summarize thecharateristic cutaneous features and common extracutaneous involvement of TS, which are helpful tothe early detection of visceral involvement. The analyzed clinical data from 78 patients with TSincluded those from detailed history, physical and dermatological examination, cranial computedtomography (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MRI) ,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chestroentgenography, hand and foot X-ray and ophthalmologic examination. The skin, brain and kidney wereinvolved frequently in TS patients. Hypomelanotic macules were the most common and earliestcutaneous lesions. Their number was more than 3 in 81. 5% of'the patients. They were followed byfacial angiofibromas and Shangreen' s patch in a decreasing frequency. Forehead plaque, facialangiofibromas and Shagreen's patch appeared in patients at mean age of 2. 6, 6. 0 and 8. 1 yearsrespectively. Cranial CT showed a high positive rate in TS patients . Cutaneous features of TS arehelpful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Hypomelanotic macule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patients with epilepsy or babies whose number of hypomelanotic malues is more than 3. Cranial CT isof grea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TS. The involvement of visceral organs such as the brain andkidney should be examined in TS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berous sclerosis signs and symptoms skin manifestations
原文传递
颈三针联合四红祛斑汤对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病人皮损 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艳梅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733-737,共5页
目的探讨颈三针联合四红祛斑汤对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病人皮损改善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宏力医院皮肤科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病人126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针刺组、中... 目的探讨颈三针联合四红祛斑汤对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病人皮损改善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宏力医院皮肤科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病人126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针药联合组,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给予颈三针,中药组给予四红祛斑汤,针药联合组给予颈三针联合四红祛斑汤,均治疗2个月。对比三组疗效与治疗前后皮损颜色、皮损面积积分、皮肤状态(皮肤弹性、皮肤水分含量)、血清性激素指标[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氧化应激指标[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针药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针刺组、中药组的71.43%、73.81%(P<0.05);针药联合组治疗后皮损颜色、皮损面积积分分别为(1.16±0.38)分、(1.05±0.34)分,均低于针刺组的(1.57±0.54)分、(1.49±0.50)分、中药组的(1.42±0.49)分、(1.38±0.42)分(P<0.05);针药联合组治疗后皮肤弹性、皮肤水分含量均高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针药联合组治疗后血清LH、FSH、E2水平均低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针药联合组治疗后血清CAT、SOD水平分别为(2.28±0.53)U/mL、(104.48±10.73)U/mL,均高于针刺组的(1.69±0.47)U/mL、(89.52±8.90)U/mL、中药组的(1.85±0.43)U/mL、(93.59±9.26)U/mL,血清MDA水平为(3.52±0.64)mmol/L,低于针刺组的(4.71±0.75)mmol/L、中药组的(4.47±0.69)mmol/L(P<0.05)。结论应用颈三针联合四红祛斑汤治疗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病人可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调节性激素表达,减轻皮损情况,改善皮肤状态,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变病 皮肤表现 针刺穴位 过氧化氢酶 雌二醇 中草药 颈三针 四红祛斑汤 气滞血瘀型 黄褐斑 氧化应激反应
下载PDF
系统性硬化病患者的皮肤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崔祥祥 杨骥 +1 位作者 屠文震 李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c)患者的皮损特点及其与临床分型、自身抗体、内脏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12—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硬皮病专科确诊的120例SSc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中,皮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c)患者的皮损特点及其与临床分型、自身抗体、内脏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12—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硬皮病专科确诊的120例SSc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中,皮损发生率依次为雷诺现象118例(98.3%)、皮肤硬化116 例(96.7%,指背硬化101例,占84.2%);皮肤肿胀90例(75.0%,手指肿胀84例,占70%);皮肤异色症77例(64.2%)、口唇变薄75例(62.5%)、毛细血管扩张74例(61.7%)、口周放射性条纹63例(52.5%)、面具脸57例(47.5%)、甲小皮增生49例(40.8%)、甲皱出血点35例(29.2%)、指尖凹陷25例(20.8%)、指腹萎缩24例(20.0%)、指末节缩短24例(20.0%)、指尖溃疡15例(12.5%)。抗Scl-70抗体阳性42例(35.0%),抗着丝点抗体阳性31例(25.8%)。手指肿胀、指尖溃疡、指腹萎缩在抗Scl-70抗体阳性组发生率高于抗Scl-70抗体阴性组(P〈0.05)。指背硬化、皮肤异色症、指尖溃疡、指腹萎缩在抗Scl-70阳性组发生率高于抗着丝点抗体阳性组(P〈0.05)。主要内脏器官损害发生率依次为肺间质病变50%(44/88)、心脏受累47.8%(55/115)、肺动脉高压35.7%(41/115)、食管受累28.3%(34/120)、肾脏受累9.2%(11/120)。弥漫皮肤型系统性硬化病(dcSSc)患者心脏受累和皮肤异色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局限皮肤型系统性硬化病(lcSSc)患者(P〈0.01)。手指肿胀、指背硬化、皮肤异色症、毛细血管扩张、口唇变薄、口周放射性条纹在SSc 患者早期发生率较高,手指肿胀、指背硬化与肺动脉高压发生率相关性较高;毛细血管扩张、指尖凹陷、指尖溃疡与肺间质病变发生率相关性较高;指腹萎缩与心脏累及发生率相关性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雷诺现象、手指肿胀、指背硬化、皮肤异色症、毛细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系统性 皮肤表现 自身抗体 早期诊断 纤维化 内脏器官
原文传递
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高频超声及皮肤镜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诗琪 刘洁 +3 位作者 刘兆睿 池诚 刘跃华 晋红中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15-819,共5页
目的 描述脂溢性角化病(SK)的常见皮肤高频超声及皮肤镜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 - 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6例SK患者,对其50处SK皮损行50 MHz和20 MHz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检查。对SK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特征进行总结... 目的 描述脂溢性角化病(SK)的常见皮肤高频超声及皮肤镜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 - 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6例SK患者,对其50处SK皮损行50 MHz和20 MHz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检查。对SK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特征进行总结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50 MHz和20 MHz超声对SK的评估结果差异,并对SK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下特征的对应关系通过简单匹配系数进行分析。结果 SK皮损特征自上而下50 MHz和20 MHz超声表现分别为增强高回声(48处和39处,P = 0.007)、角质层块状或点状增强高回声(22处和11处,P = 0.019)、伴后方声影(34处和13处,P 〈 0.001)、皮损形态规则且边界清晰(46处和41处,P = 0.137)、皮损内不均质低回声(50处和47处,P = 0.079)和点状高回声(25处和2处,P 〈 0.001)、基底位于同一水平面(40处和36处,P = 0.349)、皮损下方真皮回声减低(50处和28处,P 〈 0.001)。50 MHz超声对SK皮损的8个皮肤高频超声特征整体评价显著优于20 MHz超声(P = 0.002)。50处SK皮损常见皮肤镜下特征为边界清楚(50处),粉刺样开口(45处),沟嵴/脑回状模式(31处),发卡样血管(30处),多发粟粒样囊肿(24处),虫蚀状边缘(21处)和亮白色条纹(3处)。50 MHz和20 MHz超声下,SK皮损角质层块状或点状增强高回声与皮肤镜下粉刺样开口的简单匹配系数分别为42%(21处)和20%(10处),皮损内点状高回声与皮肤镜下多发粟粒样囊肿(〉 3个)的简单匹配系数分别为58%(29处)和48%(24处)。结论 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对SK皮损评估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且50 MHz超声比20 MHz超声对SK的皮损成像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脂溢性 超声检查 皮肤镜检查 病理过程 皮肤表现
原文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皮肤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田原 李俊霞 +2 位作者 王化虹 李若瑜 刘新光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05-509,共5页
目的分析具有皮肤异常表现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皮肤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疾病活动度、肠道病变范围与皮肤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UC患者373例,所... 目的分析具有皮肤异常表现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皮肤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疾病活动度、肠道病变范围与皮肤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UC患者37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2年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的UC诊断标准,皮肤表现均经皮肤专科医师会诊明确诊断。比较有皮肤表现UC患者与无皮肤表现UC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373例UC患者中有皮肤表现者共34例(9.1%),包括:坏疽性脓皮病11例、结节性红斑8例、湿疹6例、银屑病3例、天疱疮2例、肉芽肿性唇炎1例、鱼鳞病1例、玫瑰痤疮1例、脓疱病1例。皮肤表现可以出现在UC明确诊断之前、之后或同时诊断(分别为3、24和7例)。有皮肤表现的患者年龄为(47.2±12.1)岁,男女比例0.79:1,伴皮肤表现UC患者的重度UC、广泛结肠型UC的比例明显高于不伴皮肤表现的UC患者[50.0%(17/34)比25.1%(85/339),P=0.01;76.5%(26/34)比54.6%(185/339),P=0.04]。结论UC患者皮肤表现类型多样,以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为主。皮肤表现可以出现在UC诊断之前、之后或同时诊断,部分特殊类型皮肤表现的出现对UC诊断具有提示意义。UC患者的皮肤表现与UC活动度呈正相关,广泛结肠型UC患者更容易出现皮肤表现,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肠疾病 皮肤表现 红斑 结节性 脓皮病 坏疽性 瘘管
原文传递
疑难病研究—生物素酶缺乏症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邹丽萍 王旭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35-438,共4页
报道1例生物素酶缺乏症病例,探讨因生物素酶缺乏症所致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3岁男童,因脱发、皮疹6月,进行性肢体无力3个月就诊。运用尿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干燥血液生物素酶活性测定进行筛查,诊断符合生物素酶缺乏症。经生物素补充治... 报道1例生物素酶缺乏症病例,探讨因生物素酶缺乏症所致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3岁男童,因脱发、皮疹6月,进行性肢体无力3个月就诊。运用尿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干燥血液生物素酶活性测定进行筛查,诊断符合生物素酶缺乏症。经生物素补充治疗,患儿3d后全身情况逐渐好转,1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生物素酶缺乏症常导致严重皮肤与神经系统损害,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挽救患儿生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素酶缺乏 皮肤和神经病学表现 生物素
下载PDF
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六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罗燕 李晓建 黄琼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02-404,共3页
目的 探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LCLE)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6例LCLE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LCLE多单侧发病,表现为带状或线状分布的暗红斑,伴毛细血管增生扩张,部分黏着性鳞屑.组织病理学诊断依据为真皮浅、深丛细血管... 目的 探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LCLE)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6例LCLE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LCLE多单侧发病,表现为带状或线状分布的暗红斑,伴毛细血管增生扩张,部分黏着性鳞屑.组织病理学诊断依据为真皮浅、深丛细血管周围及毛囊、皮脂腺、汗腺周围有致密团块状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表皮角化不全,毛囊角栓,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类似盘状红斑狼疮组织像.治疗以氯喹为首选,对于皮疹范围较广泛,且组织病理改变见淋巴细胞浸润达真皮深部甚至皮下脂肪小叶处的患者,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明显.结论 LCLE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皮肤 皮肤表现 病理学
原文传递
成人发病型特应性皮炎:一个值得关注的新概念 被引量:9
12
作者 郝飞 张道军 钱添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47-750,共4页
特应性皮炎(AD)多始于婴儿或儿童,而成人发病型AD即年龄≥18岁发生AD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成人发病型AD在遗传因素、发病诱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等方面与儿童发病的AD既有重叠,也有差异。认识并接受成人发病型AD概念,并在临床工作... 特应性皮炎(AD)多始于婴儿或儿童,而成人发病型AD即年龄≥18岁发生AD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成人发病型AD在遗传因素、发病诱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等方面与儿童发病的AD既有重叠,也有差异。认识并接受成人发病型AD概念,并在临床工作中加以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人发病型AD要得到广泛认可有很多问题必须解决,尤其是要建立适合成人发病型AD的诊断标准和管理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流行病学 皮肤表现 遗传学 医学 成人发病型特应性皮炎
原文传递
妊娠期特异的瘙痒性皮肤病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奇 邵长庚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年第5期312-314,共3页
以往妊娠期特有的瘙痒性皮肤病的命名及分类一直比较混乱,存在争议。2006年提出新的分类将其分为妊娠性类天疱疮、妊娠性多形疹、妊娠特应性皮肤病和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四类。主要概述妊娠期特有的瘙痒性皮肤病的分类、临床特点(包括... 以往妊娠期特有的瘙痒性皮肤病的命名及分类一直比较混乱,存在争议。2006年提出新的分类将其分为妊娠性类天疱疮、妊娠性多形疹、妊娠特应性皮肤病和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四类。主要概述妊娠期特有的瘙痒性皮肤病的分类、临床特点(包括妊娠期发病的时间)、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鉴别诊断和对胎儿的影响以及不同的处理方法等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 皮肤表现 皮肤疾病 痒疹
原文传递
多靶点分子靶向药的皮肤不良反应与干预措施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今 梁琳 杜瀛瀛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449-451,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口服多靶点分子靶向药物的肿瘤患者的皮肤不良反应,提出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收集并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2006年8月至2017年1月期间,口服索拉非尼、舒尼替尼、阿帕替尼出现皮肤毒性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 目的观察分析口服多靶点分子靶向药物的肿瘤患者的皮肤不良反应,提出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收集并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2006年8月至2017年1月期间,口服索拉非尼、舒尼替尼、阿帕替尼出现皮肤毒性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足综合征、皮肤干燥、脱屑、斑丘疹、皮肤色素改变、毛发色素减退等是多靶点分子靶向药的常见皮肤不良反应,并针对性进行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结论早期针对多靶点分子靶向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进行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用药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药/副作用 皮肤表现 分子靶向治疗 毒性作用
下载PDF
硬化萎缩性苔藓15例皮肤镜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石晶 孔祥君 聂振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硬化萎缩性苔藓的皮肤镜表现。方法对15例门诊确诊为硬化萎缩性苔藓患者的27处生殖器及生殖器外瓷白色皮损进行皮肤镜特征分析。结果皮肤镜检查显示,27处皮损中24处见黄白色无结构区,25处可见线状血管,27处见白色斑片,17... 目的:探讨硬化萎缩性苔藓的皮肤镜表现。方法对15例门诊确诊为硬化萎缩性苔藓患者的27处生殖器及生殖器外瓷白色皮损进行皮肤镜特征分析。结果皮肤镜检查显示,27处皮损中24处见黄白色无结构区,25处可见线状血管,27处见白色斑片,17处见角栓样结构;4例患者的7处皮损见特征性四叶草样结构,符合硬化萎缩性苔藓。结论硬化萎缩性苔藓临床表现不典型,在皮肤镜下可表现出部分特异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萎缩苔癣 皮肤镜检查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血管模式
原文传递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型和内表型 被引量:8
16
作者 周杰 宋志强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内表型多样,明确不同临床表型及内表型的特征,对协助诊断并实施针对性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特应性皮炎不同发病年龄、种族背景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综述其临床表型差异,概述内表型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内表型多样,明确不同临床表型及内表型的特征,对协助诊断并实施针对性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特应性皮炎不同发病年龄、种族背景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综述其临床表型差异,概述内表型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皮肤表现 临床表型 内表型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老年特应性皮炎临床表现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建华 吕婷 +3 位作者 吴闽枫 吴淑恬 施靖娟 王宏伟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1年第3期465-469,488,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提高对老年AD的认识,为老年AD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Hanifin-Rajka标准,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且诊断为老年AD的118例患者,对... 目的探讨老年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提高对老年AD的认识,为老年AD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Hanifin-Rajka标准,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且诊断为老年AD的118例患者,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伴发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118例中,男女比例为2.37:1,平均年龄为(72.3±4.7)岁。发病模式主要为老年发病,共78例(66.1%)。临床分型主要为外源型,共88例(74.6%)。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平均嗜酸性细胞计数(357.9±268.3)mm~3,平均嗜酸细胞百分比(16.5±9.2)%。平均血清总IgE(371.8±302.6)IU/mL,特异性IgE阳性共有41例(34.7%),主要致敏原为屋尘螨。老年AD皮肤特征性表现为躯干和四肢伸侧的湿疹样损害,表现为干燥性红斑和苔藓样改变。皮损多分布在四肢伸侧,屈侧较少见,肘窝和腘窝较少出现湿疹样皮损,呈皮损"反转"征象。患者的伴发基础疾病依次为高血压90例(76.3%)、心脏疾病42例(35.6%)、恶性肿瘤3(2.5%)。结论老年AD作为一个新的AD亚型,具有一些特殊的临床特征和表现,需要充分认识老年AD的临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特应性皮炎 临床特征 皮肤表现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性风湿病样及皮肤表现 被引量:7
18
作者 田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21-2026,共6页
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各种类型的重叠综合征,常与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但自身免疫性肝病与风湿性疾病和(或)皮肤病的相关性描述甚少。为此,详尽综述了与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各种类型的重叠综合征,常与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但自身免疫性肝病与风湿性疾病和(或)皮肤病的相关性描述甚少。为此,详尽综述了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的风湿病样及皮肤表现,以及一些非特异性抗体的临床意义。对并发风湿性疾病和(或)皮肤病的患者治疗应个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肝硬化 胆汁性 胆管炎 硬化性 风湿性疾病 皮肤表现 综述
下载PDF
肛周外生殖器部位原发性实性肿瘤389例临床和病理诊断分析
19
作者 王艺萌 吴雯婷 +2 位作者 张倩 张春雷 李薇薇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6-323,共8页
目的分析肛周外生殖器部位实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情况,为临床医生对该部位良恶性肿瘤的正确识别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1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确诊的389肛周外生殖器部位实性肿瘤患者的病例... 目的分析肛周外生殖器部位实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情况,为临床医生对该部位良恶性肿瘤的正确识别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1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确诊的389肛周外生殖器部位实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皮损组织病理、皮肤镜特征及诊断、治疗情况。结果389例肛周外生殖器部位实性肿瘤患者中,男123例,女266例,年龄8~89(41.86±16.62)岁;依据皮肤肿瘤组织学分类,其中黑色素细胞肿瘤最常见,占33.16%(129/389),其次是其他肿瘤(21.59%,84/389)、角质形成细胞肿瘤(21.08%,82/389)、软组织与神经肿瘤(13.62%,53/389)以及附属器肿瘤(10.54%,41/389);良性肿瘤占83.03%(323/389),恶性肿瘤占16.97%(66/389),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黑色素痣,其中女性主要累及大阴唇,男性最常累及阴阜。发生于该部位的恶性肿瘤中女性相对常见的是鳞状细胞癌(40%,10/25);男性相对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乳房外Paget病(39.02%,16/41)。其中,鲍恩样丘疹病临床初诊的误诊率最高(11/11),其次是鳞状细胞癌(78.26%,18/23)和基底细胞癌(4/10),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间误诊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67例患者接受局麻手术切除治疗,预后良好,另有22例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光动力、扩大切除术及皮瓣转移术等治疗,随访3个月至3年余均未复发。结论肛周外生殖器部位的实性肿瘤皮损形态多样,其中黑色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其他类肿瘤占比高,恶性肿瘤相对少见,部分疾病易被误诊。发生于该部位的肿瘤整体预后较好,多数皮损手术切除后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肛周 外生殖器部位 肿瘤性质 误诊
原文传递
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儿22例临床特点及NF1基因变异分析
20
作者 高莹 王建才 +4 位作者 朱芸 张建昭 仪晓立 白晋丽 瞿宇晋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7-644,共8页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NF1基因变异的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的22例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检测...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NF1基因变异的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的22例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检测,对家系成员应用Sanger测序进行基因突变位点验证,利用同源建模软件对蛋白三维结构进行预测,分析基因突变特点。结果22例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儿中男14例,女8例,就诊年龄3个月至12岁。22例患儿均有多发的牛奶咖啡斑,发病年龄为出生时至2岁。9例伴腋窝或腹股沟区雀斑,2例伴皮肤神经纤维瘤,2例伴幼年黄色肉芽肿,2例伴学习障碍,伴虹膜lisch结节、中枢性性早熟和脊柱侧弯各1例,5例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有神经纤维瘤表现。22例患儿中共检测到5种类型的NF1基因变异,1例为NF1基因整体杂合缺失,4例为错义变异(其中1例携带2种错义变异),8例为移码变异,6例为无义变异,3例为经典剪接位点变异。其中有7种为未报道变异:c.758T>A(p.Val253Glu)、c.2360dupC(p.Thr788Asnfs*5)、c.5513T>G(p.Leu1838*)、c.2774dupT(p.Leu925Phefs*11)、c.6894dupT(p.Val2299Cysfs*7)、c.6882_6883delCT(p.Phe2295Leufs*10)和c.6448A>T(p.Lys2150*);6种为移码变异或者无义变异导致蛋白表达截短,严重影响蛋白功能;而错义变异c.758T>A(p.Val253Glu)经蛋白三维结构预测分析显示,不确定是否影响蛋白构象。2例患儿的NF1变异遗传自母亲;1例同时携带2个NF1错义变异,其中1个可能致病性变异为自发变异,另1个致病性不明的变异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患儿父亲;其余19例患儿的变异均为自发变异。结论神经纤维瘤病1型在儿童早期主要表现为多发牛奶咖啡斑,可在早期出现皮肤神经纤维瘤、幼年黄色肉芽肿、虹膜lisch结节等特征性表现;NF1基因发生致病性变异复杂多样,本研究鉴定22个变异,新变异丰富了NF1基因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1型 基因 神经纤维瘤病1型 突变 表型 皮肤表现 多发牛奶咖啡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